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重力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超重力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超重力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超重力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目录

第1章超重力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3)

1.1 超重力技术的基本概念 (5)

1.2超重力技术发展概况 (6)

1.3 超重力脱硫除尘技术与传统脱硫除尘技术的比较 (7)

1.3.1国内烟气脱硫现况 (7)

1.3.2国内烟气脱硫研发及主要应用技术 (8)

1.3.3国内除尘技术现状 (12)

1.4目前脱硫除尘技术及设备存在的问题 (18)

1.4.1脱硫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 (18)

1.4.2磨损、腐蚀、结垢问题 (18)

1.4.3排烟温度问题 (18)

1.4.4脱硫产物分离问题 (19)

1.5超重技术在脱硫除尘中的应用 (19)

1.6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0)

第2章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案 (22)

2.1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22)

2.1.1试验装置 (22)

2.1.2试验方案简介 (23)

2.2试验参数设计 (23)

2.3超重机流体力学参数控制 (24)

2.2实验仪器 (24)

2.2.1主要仪器 (24)

2.2.2碟片式超重机构造简介 (25)

第3章超重场的水力学试验及数学模型 (29)

3.1 填料内喷水操作流体力学特性 (29)

3.1.1干、湿床实验 (29)

3.1.2设备调整后的水力学试验 (31)

3.2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33)

3.2.1 液体在碟片内流动情况 (33)

3.2.2条件简化 (34)

3.2.2 模型建立 (35)

3.2 模型研究内容 (38)

第4章操作工艺参数与SO2脱除率的关系研究 (40)

4.1概述 (40)

4.2操作工艺参数与SO2脱除率关系的研究和分析 (40)

4.2.1超重床转速与SO2脱除率关系 (40)

4.2.2 石灰水流量与SO2脱除率的关系 (42)

4.2.3 pH值与SO2脱除率关系 (43)

4.2.4 烟气流量与SO2脱除率关系 (43)

4.2.5 布水器布置形式与SO2脱除率关系 (44)

4.3 小结 (46)

第5章操作工艺参数与烟尘去除率的关系研究 (47)

5.1 概述 (47)

5.2超重机结构对灰尘去除率的影响 (48)

5.2.1液气比对灰尘脱除率的影响 (48)

5.2.2 超重机转速的影响 (49)

5.4影响超重机除尘效果的因素 (52)

5.4.1液气比(操作液量)的影响 (52)

5.4.2转速的影响 (53)

第6章结论 (56)

第7章不足之处与几点建议 (58)

7.1 不足之处 (58)

7.2 几点建议 (58)

参考文献: (62)

摘要

超重场技术是20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离心力强化传质与微观混合的新型化工设备。气液在高度湍流下接触,通过强化传质过程,提高传质效率。

在以往的工作中,当处理的气量很大时,会使设备的造价非常高。而采用超重场技术就可以达到减小设备体积、降低设备造价的目的。本试验采用一种垂直式超重机处理8万m3/h的锅炉烟气,转子直径仅为1100mm,反应区高度为800mm。

本文首先对超重机的进行了水力学试验实验测定。同时,通过理论分析和合理简化提出了流体在床内流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数据,本文得出了超重机转速、烟气流量、操作液量及pH值与脱硫除尘效率的关系,并对布水器的放置形式与SO2脱除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超重场能够有效强化碱水常压下对燃煤锅炉烟道气中低浓度SO2的化学吸收。通过对反应器的结构及操作参数的调整得出了最佳的反应器结构参数,并对现在的超重机提出了修改意见。

关键词:超重场技术超重机气液传质脱硫除尘

ABSTRACT

High-gravity machine, which uses centrifugal force to intensify transfer and mixing related processes, is a new type of high efficiency multiphase contactor. Gas-liquid is forced to contact by highly turbulent flow. The mass-transfer efficiency is improved in the process of intensifying mass-transfer.

In the past woks the cost of equipment was very high when the huge air flow is treated. However the size of equipment and the cost can be reduced by adopted the high-gravity machine. A new vertical high-gravity machine is adopted in this experimentation which can treat 8×105m3/h flue gas. The primary size of this equipment is 1100mm rotor diameter and 800mm axial length.

The hydraulics experiment is firstly tested in this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a math model of the liquid flow in bed is given by theory analysis and logical simplification. The relationship of rotate speed, flue gas flux, water flow and pH value with the efficiency of desulfurization and dedusting is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disposal of the water wipe is also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desulfur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also given by primary research.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gravity machine can efficiently enforce the alkali water chemical absorbability to low concentration SO2in flue gas on normal pressure. This machine also has a high efficiency on dedusting. The optimal operating parameter is gotten by change the machine configuration and operating mode. The goal of energy saving, consumption reduc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an be attained by adopt this machine. At last the modification method about this high gravity machine is given in this paper.

Key words:High-gravity technology High-gravity machine Gas-liquid mass-transfer Desulfurization and dedusting

第1章超重力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1.1 超重力技术的基本概念

所谓超重力是指比在地球重力加速度(9.8m/s2)大的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包括引力和排斥力)。研究超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的科学称之为超重力科学。由超重力科学原理而诞生的应用技术称为超重力技术。超重力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工业上有着重大的应用前景。

在超重力环境下,不同大小分子之间的分子扩散和相间传质过程比常规重力场下要快的多,气-液、液-液、液-固两相间在比地球重力场大数百倍至千倍的超重力环境下的多孔介质和孔道中产生流动接触,巨大的剪切力将液体撕裂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液膜、液丝和液滴,产生巨大的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使相间传质速率比传统塔设备提高1~3个数量级,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得到极大强化。同时,在超重力条件下,不仅是整个反应过程的加快,气体的线速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使单位设备体积的生产效率得到1~2个数量级的提高[1][2]。

在地球上,旋转是实现超重力环境的最简便方法。这种特殊设计的旋转设备统称为超重力设备,简称超重机(HIGEE),在化工设备中又被称之为旋转填充床(RPB)。利用超重力环境下的高强度传质过程和微观混合特性,我们可以将高达几十米的巨大反应塔等化工设备用高不及两米的超重机进行代替[3]。因此,超重力工程技术被认为是强化传递和多相反应过程的一项突破性技术,被誉为跨世纪的技术,超重机也被誉为“化学工业的晶体管”。

总体而言,超重机具有如下特点:极大的缩小了设备尺寸减轻了重量;极大的强化了物质相间的传递过程;物料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极短(100ms~1s);易于操作,易于开停车,维护和检修方便;可垂直、水平或任意方向安装,不怕颠簸,可安装于运动物体;快速而均匀的微观混合等等。而超重力技术在上述超重机的特点上可广泛应用于以下特殊过程:由于停留时间短可用于热敏性物料的处理;由于机内残留量少可应用于昂贵物料或有毒物料的处理;其快速而均匀的微观混合特性又可以用来生产高质量的纳米材料;另外还可以进行选择性吸收分离及聚合物脱除单体等等生产中。超重机是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的设备[4]。

1.2超重力技术发展概况

超重力技术开发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6年,美国太空署(NASA)征求微重力场实验项目,英国ICI公司(帝国化学公司)Ramshow教授等做了化工分离单元操作—蒸馏、吸收等过程中微重力场和超重力场影响效应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微重力场使控制多相流体动力学行为的浮力因子Δρg接近于零,使相间的相对运动降低,非但对传质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极大地削弱了传质过程。在微重力或重力接近于零时,液体的表面张力将起主导作用,液体聚集在一起,组分基本上得不到分离。同时也发现超重力使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相对变得微不足道,液体在巨大的剪切力作用下被拉伸成微小的液膜、液丝和液滴,产生出巨大的相间接触面积,因此极大地提高了传递速率系数,而且还使气液逆流操作的泛点速率提高,大大增加了设备生产能力,这些都对分离过程有利。这一研究成果促成了超重力分离技术的诞生。随后引起了美、英、中、俄等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热潮[6]。

沿着这一思路,ICI 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出可产生200~1000g超重力场的旋转填充床。大约两年后,第一套示范装置开始运转。1979年6月27日,公开了超重机方面的第一个专利。后来几年里,又陆续公开了一些专利,从而形成了现代超重机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方式。1985年第一套超重机售出,该机用于脱除被污染的地下水中的有机挥发物。

国外从事超重力技术研究的公司和科研机构包括DuPont公司、DOW化学公司、Glitsch公司、Norton公司、Flour公司、ICI公司、Newcat stle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大学、Washington大学、Taxas Austin 州立大学等;重点研究的技术有超重力精馏分离技术(甲醇/乙醇的分离等)、超重力吸收分离技术( 天然气脱硫、分离CO2等)、超重力解吸分离技术(水脱氧、聚合物脱单体、地下污水脱苯/甲苯等)等。近几年在几个化工、能源过程中实现了工业化运行,如1999年美国DOW 化学公司成功地将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次氯酸的工业生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经济效益[7]。

国内,1988 年,北京化工大学与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大学合作,由Glitsch公司提供超重机主机,在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一套实验装置,开始进行超重力技术的基础研究以及用于油田注水脱氧、酵母发酵等应用技术研究。自

1989年起,国内超重力技术的研究,连续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重点支持,被列为国家“八五”、“九五”、“十五”计划的重点科技研究项目。1990年在北京化工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超重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升级为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998年,国际上首先将超重力水脱氧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将海水处理能力为250t/h的超重机安装于山东胜利埕岛二号平台上,投入了工业化生产[6];1999年,和美国DOW 公司合作,成功的将超重力技术应用于氯碱工业中的气液分离过程;2000年和2001年,先后在广东和山西建立了世界上首条年产3000t和万吨级超重力纳米碳酸钙工业生产线。至此,我国对于超重力技术的开发与工业化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某些领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1.3 超重力脱硫除尘技术与传统脱硫除尘技术的比较

1.3.1国内烟气脱硫现况

烟气脱硫是当今燃煤火电厂控制SO2排放的主要措施。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8】5号文)中规定:新建、改建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火电厂,必须配套建设脱硫设施;现有燃煤含量大于1%的火电厂,必须在2010年前分期分批建成脱硫设施或采取其它降低SO2排放量的措施。该批复附件中还明确:长江以南、四川与云南以东的14个省、市和自治区总面积为10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1.4%)的区域规划为酸雨和SO2两控区,在此两控区内,将对工业污染源SO2排放实行分阶段控制。

在火电厂烟气脱硫建设初期,国内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当时国内烟气脱硫工程所用的设备绝大多数从国外进口,国内负责土建和安装,平均造价高达1000~2000元人民币/千瓦,严重影响了烟气脱硫工程建设的发展,而且已建成的采用国外进口设备工程在运行中备品备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样不但增加运行成本,而且备件不能及时更换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为降低烟气脱硫成本,技术和设备国产化十分必要。2000年2月国家经贸委在《关于印发<火电厂烟气脱硫关键技术与设备国产化要点>的通知》(国经贸资源

【2000】156号文)中指出:“烟气脱硫关键技术与设备国产化是降低工程造价、加快火电厂SO2治理速度,提高机电制造企业竞争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随着产业的发展,目前大部分相关设备已可以国内制造,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为促进产业更快发展,200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加快火电厂烟气脱硫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通过三年努力,建立健全火电厂烟气脱硫产业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标准体系和主流工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后评估等技术标准、规范;主流烟气脱硫设备的本地化率达到95%以上,烟气脱硫设备的可用率达到95%以上;建立有效地中介服务体系和行业自律体系。

2006年2月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给予高度重视。国家“十一五规划”也强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防治大气污染。关于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增加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能力,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使90%的现有电厂达标排放。

1.3.2国内烟气脱硫研发及主要应用技术

我国烟气脱硫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始于60年代初,对燃煤电厂、燃煤工业锅炉和冶金废气开展了烟气脱硫工艺研究、设备研制,取得了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结果。8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原国家科委组织了“七五”和“八五”公关项目,对国际上现有脱硫技术主要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用性工程装置实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课题支持脱硫技术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国家科技部在“九五”期间,组织“中小锅炉实用脱硫防尘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攻关课题,其中包括针对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采用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新技术研究;与此同时,引进了脱硫技术项目,进行示范规模实验和工厂化运行应用。“十五”期间,国家对烟气脱硫提出严格要求,企业大规模引进脱硫技术,烟气脱硫产业快速发展。

二氧化硫烟气脱硫技术按工艺特点可分为湿法、半干法和干法两种。

1.3.

2.1 湿法脱硫工艺

湿法脱硫目前采用的方法比较多,如石灰石-石膏法、柠檬酸法、硫化碱法等。

(1)石灰石—石膏法[8]

石灰石—石膏法是利用石灰石—石膏作为吸收剂与烟气中二氧化硫发生反应,工艺如图1.1,反应机理[4]如下: 循环槽

石灰石

烟气排空

pH调整槽

硫酸

清液空气

离心机

增稠器石膏或石灰吸

塔塔氧化

图1.1 石灰石-石膏法流程图

SO 2(g)+ H 2O SO 2(l) + H 2O

SO 2(l)+ H 2O H + + HSO 3- 2H ++SO 32-

CaCO 3 Ca 2+ + CO 32-

CaO + H 2O Ca(OH)2 Ca 2+ + 2OH -

Ca 2+ + SO 32-

CaSO 3 CaSO 3 + 2H 2O + 1/2O 2 CaSO 4·2H 2O

从化学反应过程来看,增加烟气中SO 2与浆液的接触时间、提高浆液的循环量、合理控制浆液的pH 值,有利于烟气的吸收;从吸收过程来看,浆液的pH 值对吸收率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控制浆液合适的pH 值非常重要。从各方面经验数据看,浆液的pH 值一般控制在6.9~8.9,如果低于6时,吸收速度减慢,低于4时,浆液几乎不吸收二氧化硫;根据吸收过程的汽液平衡可知,低温有利于SO 2 的吸收。此法在研究和环保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工艺流程复杂,投资大,运行费用偏高;当烟气中SO 2波动比较大时,石灰石量难以控制,浆液的pH 值很难处于最佳状态,生成的CaSO 3和CaSO 4 容易堵塞管道和设

备。所以,此方法比较适合于大型企业进行烟气脱硫。

(2)柠檬吸收法[9]

柠檬吸收法是一种吸收低浓度SO2烟气的一种脱硫方法。当含有SO2的烟气通过柠檬酸盐液体时,烟气中SO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HSO3-,其机理如下:SO2+H2O HSO3-+H+

H++ Ci3-HCi2-

H++ HCi2-H2Ci-

H++ H2Ci-H3Ci

柠檬酸溶液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使溶于水的SO2与H+形成络合物,所以保持溶液最佳pH值是吸收SO2的一个重要条件,根据实验数据表明,pH值大于5的情况下,SO2吸收率在99%以上,在脱析过程中,利用蒸汽加热即可,脱析比较完全。金堆城钼业公司钼炉料部成功应用柠檬酸法进行SO2的烟气治理,主要产品有:液态SO2等。但是这种方法仅适于低浓度SO2烟气,而不适于高浓度SO2

气体吸收,应用范围比较窄。

1.3.

2.2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

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主要是是指喷雾干燥脱硫方法,其是利用机械或气流的力量将吸收剂分散成极细小的雾状液滴,雾状液滴与烟气形成比较大的接触表面积,在气液两相之间发生的一种热量交换、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的一种脱硫方法,工艺如图1.2。一般用的吸收剂是碱液、石灰乳、石灰石浆液等,目前绝大多数装置都使用石灰乳作为吸收剂。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的脱硫率65%~85%。其优点是脱硫在气、液、固三相状态下进行,工艺设备简单,生成物为固态的CaSO3、CaSO4易处理,没有严重的设备腐蚀和堵塞情况,耗水也比较少。其缺点是自动化要求比较高,吸收剂的用量难以控制,吸收效率不是很高。所以,选择开发合理的吸收剂是解决此方法面临的新难题。

图1.2喷雾干燥法脱硫工艺流程

1.3.

2.3干法烟气脱硫工艺

(1)活性炭脱硫法

活性炭脱硫是因为单元气体或混合气体的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性能,利用活性炭多孔的性质吸附烟气中的SO2并将其氧化成硫酸而储存在活性炭孔隙内的烟气净化技术。改性活性炭优点:吸附容量大,吸附过程和催化转换的动力学过程快,对氧的反应慢,可再生等。最终结果可获得硫酸,液态SO2和单质硫产品,既可以有效地控制SO2的排放,又可以回收硫资源,是一种前景较好的脱硫工艺。早期,活性炭吸附法被德国Lurgi公司和日本的日立公司联合开发而成,由于当时的运行成本高,没有推广,后经西安交通大学对活性炭进行了改进,开发出成本低、选择吸附性能强的ZL30、ZL40,进一步完善了活性炭的工艺,使烟气中二氧化硫吸附率达到95.8%,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0]。

但是,这套工艺设备复杂,需多次切换阀门,操作很复杂。总体来说,此方法只适合于小规模、低浓度SO2烟气处理,而且由于水洗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消耗,而且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我国这样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不适合推广使用。另外,高昂的活性炭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套工艺的推广应用。

(2)金属氧化物脱硫法

由于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而且科研人员研究许多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锰、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铜等氧化物对二氧化硫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在常温或低温下,金属氧化物对二氧化硫起吸附作用,高温情况下,金属氧化物

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盐。然后对吸附物和金属盐通过热分解法、洗涤法等使氧化物再生。这是一种干法脱硫方法,虽然没有污水、废酸,不造成污染,但是此方法也没有得到推广,主要是因为脱硫效率比较低,设备庞大,投资比较大,操作要求较高,成本高。所以开发新的吸附剂是我们需解决的新课题。

另外,还有炉内喷钙尾部增湿烟气脱硫工艺、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海水脱硫工艺、电子束法脱硫工艺、氨水洗涤法脱硫工艺等等。

以上几种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虽然脱硫率比较高,但是工艺复杂,运行费用高,防污不彻底,造成二次污染等不足,与我国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大方针不相适应,故有必要对新的脱硫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

1.3.3国内除尘技术现状

煤作为锅炉使用的主要燃料,送入锅炉内燃烧后,除产生大量的热能外,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烟气。烟气是气相物质与固相物质的混合物,如C02、S02、CO、H20、N2、O2和氮氧化物等及烟尘的混合物。为此,我国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wPB3-1999)、《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91)。在不同燃烧方式下,锅炉的排尘浓度约为:链条炉2~5g/Nm3,煤粉炉10~30g/Nm3,沸腾炉20~60g/Nm3。烟气中S02的体积份额如下:链条炉0.7~0.8%,煤粉炉0.85~0.9%,沸腾炉0.8~0.85%,大型火电厂0.2~0.3%。为了减少有害气体及烟尘之排放量,除了采用新炉型改进燃烧方式外,安装有效的排烟除尘设备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措施。

锅炉上使用的除尘器有四大类:机械类除尘器(包括重力式、惯性式)、洗涤类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电除尘器。品种超过27种之多。选用除尘器的原则应根据尘粒的性质及变化(其中包括尘粒分散度、含尘浓度、磨损性等)、烟气的性质(如烟气量、烟温等)、除尘装置的工作特性及适用范围,再结合设备投资、场地情况和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意见决定。

由于国家对大气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为减少二次污染及增加烟尘的利用价值,新建大中型电站锅炉除尘装置多采用电除尘器,烟气脱硫方式也多种多样。

常用的除尘器有以下几种。

1.3.3.1脉冲清灰袋式除尘器[12]

1、概述

脉冲清灰袋式除尘器由于过滤风速高、阻力低、结构紧凑,以及钢耗、能耗、投资均少等优点,在国外己占袋滤器市场的主导地位。国内近年来由于炼钢电炉日趋大型化,脉冲清灰袋式除尘器同样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我国传统的几种脉冲除尘器都是在线脉冲清灰,喷吹装置阻力高,导致喷吹效果削弱,喷吹气流受到限制,滤袋长度都超不过3m,难以处理大风量烟气。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有关单位研究开发出大型长袋脉冲除尘系列产品。“离线脉冲清灰”技术是目前我国炼钢大电炉除尘系统中采用最多的一种袋式除尘技术.如杭州某钢铁公司80t电炉除尘系统,采用低压脉冲清灰的大型长袋脉冲除尘器,过滤面积11,280m2,处理风量1,130,000m3/h;新疆某钢铁公司70t电炉采用高压脉冲清灰的大型长袋脉冲除尘器,过滤面积11,000m2,处理风量1,100,000m3/h;上海某钢铁有限公司不锈钢电炉除尘系统采用低压脉冲清灰的大型长袋脉冲除尘器,过滤面积15,800m2,处理风量1,200,000m3/h;其过滤风速根据不同的要求,一般在1.3m/min~1.6m/min之间。随着该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大型长袋脉冲除尘器在今后电炉除尘系统中的应用将更为普遍。

2、大型长袋脉冲除尘器的主要特点

(1)采用低压、低耗的直通式从膜片脉冲阀,替代传统的直角结构。直通式脉冲阀启闭快捷,有利于滤袋内迅速增压,提高袋底的压力峰值,增加清灰能力,降低消耗。

(2)采用“三状态”离线脉冲喷吹技术,克服了粉尘“再吸附”现象。在线(不停风)脉冲清灰,再吸附的粉尘量约占被清除粉量的60%左右,过滤风速越高,此种现象越突出,只能靠增加喷吹次数,缩短清灰周期来克服:而离线脉冲喷吹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再吸附”现象,可大大延长清灰周期,其压缩空气的耗量也只占“在线”的1/2~1/3左右,并且过滤风速>l.5m/min时,各指标和运行参数都符合规定要求。

(3)由于清灰次数降低0.5~1个数量级,所以可成倍地延长滤袋和电磁脉冲

阀的使用寿命,完全可以达到滤袋使用寿命2年以上的指标。

(4)提高自动化控制技术,优化清灰制度,使除尘器阻力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附在滤袋表面粉尘层的过滤效果,从而有效提高总除尘效率,排放浓度可控制在30mg/m3以下。

(5)除尘器采用分室结构离线检修技术,可使系统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检修和换袋。

(6)除尘器整机结构的优化和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使整机漏风率小,不但有利于保证除尘系统设计风量及节约能源,还有助于设备的稳定运行,减少因漏风引起结露而造成故障,延长使用寿命,使除尘器整体漏风率<2%。

1.3.3.2陶瓷多管除尘器[13]

陶瓷多管除尘器是由若干个并联的小旋风体组成,当烟气由进气管进入进气室几乎同时均匀地进入小旋风体,使气体旋转,由于重力作用,粉尘被分离进入集尘斗,而烟气被净化,由排气口排出。小旋固体的工作原理与一般旋风除尘器工作原理相似。当烟气由导向器轴向进入旋风体时,气流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旋转的气体沿旋风体内壁呈螺旋状向下朝锥体流动,俗称外旋气流。烟气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将尘粒甩向四壁并下落,旋转下降的烟气外旋气流达到锥体某一位置时,即以相同的旋转方向从旋风体中向由下转而上,俗称内旋气流,内排气管排放排放气室。

陶瓷多管除尘器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如果设计、安装和运输不合理,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从多年对除尘器的监测结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多管除尘器的旋风体的组合不当,容易造成各旋风体烟气气流分配不均,造成每个旋风体工作量不一。(2)旋风体在安装固定时,密封工序、密封材质差,运转一段后造成泄漏,影响除尘效率。(3)由于设计上的不合理造成除尘器烟气流动阻力增加,流速减慢也是造成除尘器除尘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陶瓷多管除尘器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严格遵循旋风体、导向器、排气管三轴同心,组装时必须采用高压石棉密封固,以保证它的工作性能。否则会随着漏风率的提高而使除尘效率下降,严重时除尘效率为零。

1.3.3.3湿式麻石除尘器[11]

湿式麻石除尘器按结构可分为:①麻石水膜除尘器;②文丘里管麻石水膜除尘器;③湿式脱硫除尘喷雾旋流塔;④前置塔及主塔、副塔除尘器;⑤喷淋冲击式麻石除尘器;⑥水浴式麻石除尘器;⑦双筒喷淋式麻石水膜除尘器;⑧双筒凝聚湿式旋风除尘脱硫器;⑨两级文丘里管中间沉降室麻石水膜除尘器。还有在麻石水膜除尘器主筒干段加装旋流板以脱除水雾的等等。

(1)麻石水膜

结构特点:该型除尘装置为早期的水膜除尘器,由主筒、附筒及联结烟道三部分组成。烟气由主筒切向烟气进口进入,进口流速18~22m/s;筒体内上升流速3.5~4.5m/s;除尘器效率η>90%;除尘器内烟气温降50℃左右;除尘器阻力490Pa(50mmH2O)。

这种除尘器是利用旋风式除尘的原理,除尘效率90%~95%,但对于粒径不大于5μm左右的尘粒难以捕集。如果烟气进口温度为160~180℃,除尘器温降50℃左右,即出口烟温110~130℃,加之O2气体乃是混合于烟气中,即使离心力作用烟气流向壁面也并非能全部与水膜接触,所以可以认为不存在脱除S02气体的能力。如果在水中加入脱硫剂,其脱硫能力仅有30%左右。该种湿式除尘器多应用于燃用低硫煤种的链条炉和往复炉。

尘粒分离作用主要在烟气流入口段。上部干段高度应不小于1.5m,烟速在4.5m/s左右。如果速度高于5m/s,则有可能撕破溢流水膜,而使烟气带水,另外水封高度亦应留有足够富余量,保证适应烟气条件的变化。

(2)文丘里管麻石水膜除尘器

结构特点:该除尘装置由文丘里管、主筒、附筒、联结烟道四部分组成。主筒烟气进口为切向布置。

这种除尘器为二级除尘器,除尘效率可达95%~98%。由于一级除尘器采用了文丘里管,其喉部气流速度高达60m/S以上,气流运动是一种强湍流运动,将喷入的水滴雾化并促使烟尘微粒强烈运动,与水雾激烈地碰撞、凝聚,这样可以捕集5μm以下微粒并且可以使烟气温度下降至饱和温度,从而烟气增湿。这也就是一个传热传质的过程。关于冷却效果,以转炉煤气试验为例,煤气温度由470℃可以很快冷却到54℃,说明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文丘里管具有这些特点,所以50

年代便广泛地应用于冶金、化工等工业中。在锅炉排烟中,烟气温度一般为150~180℃,如果烟气温度下降幅度100℃以上,则S02气体有可能被脱除极小部分,但是损失了烟气由烟囱排出时的抬升高度,增加了水耗。因此没有必要大幅降低烟温,必须采用脱硫剂。如果在文丘里管喉部喷入加脱硫剂的水,由于雾状水滴表面积很大,和烟气的湍流运动十分强烈,混合充分,在尘粒凝聚、碰撞作用激烈进行的同时,S02气体分子易于扩散至液滴中并实现化学吸收,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文丘里管是一种好的除尘、脱硫与冷却增湿设备,其脱硫率大于80%。

二级水膜除尘器主要用于分离已形成的含有尘粒及硫化物的水滴及尘粒,特别是水膜中含有脱硫剂,可进一步吸收S02气体,在重力作用下,经排污口排出。

文丘里管除尘对负荷适应能力强,多与煤粉炉、沸腾炉、循环流化床炉配套使用,当然也可用于链条炉及其他炉型。

(3)湿式脱硫除尘器喷雾旋流塔

结构特点:该型除尘装置由主筒、附筒、联结烟道以及安装于主筒中精制麻石板砌成的多层旋流板装置构成。

这种除尘器70年代便应用于化工工业。它采用旋流板结构来进行除尘和除雾。旋流板结构是气体通过旋流板螺旋上升,将喷入的水分散成液滴,液滴与尘粒同时被旋流所产生的离心力甩向塔壁,因重力作用,水与粘附上的尘粒沿塔壁下流到下一级,烟气中未被粘附的尘粒继续被用同样的方法粘附,最后经排污口排走。通常旋流板式结构为多级配置。旋流板用于除尘时,使用内向板;而作为除雾作用时采用外向板。对于含尘量大的烟气的适应能力如何不清楚。采用脱硫剂后,可以脱除部分S02。该型除尘器的构造复杂,制作费用较高,耗水量及耗电量比其他除尘器如文丘里管式除尘器大。

(4)前置塔及主塔、副塔除尘器

结构特点:该型除尘器装置由前置塔、主筒、附筒、联结烟道组成,在前置塔内安装多排喷头。

这种除尘器利用复喷与复挡的原理。所谓复喷就是利用多排喷射,增加气相中液固相的撞击机会。使液滴与尘粒多次撞击,充分利用雾化液滴的速度来造成很高的气液相对速度,促使尘液两相微粒凝聚。在复喷除尘时,气流速度为20~30m/S,水的喷射速度为20~30m/s。复挡安装于复喷后,进行烟气除沫,当然在

该除尘器中己不采用旋风器这种形式,而是采用使烟气流经过曲折的通道的方式。如在水中掺入脱硫剂,在除尘的同时也可以脱除SO2气体。在锅炉除尘系统中,这种结构应用较少,曾用于沸腾炉除尘。

1.3.3.4电除尘器[14]

电除尘器的类型有干式、湿式、立式、卧式、管式、板式、单区式和双区式。以板式为例,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在两个曲率半径相差很大的金属极上(即沉淀极和电晕极)通以高压直流电,则在两极间形成强度分布不均匀的电场,离电晕极越远,电场强度越强;继续升高两极间电压,电场强度也随之增大,当电晕线附近的一个很小区域内(一般为2~3mm)电场强度大至某一值时,金属线附近的游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至很高速度,并在运动中与中性气体相碰撞,使中性气体分子转变为正离子和电子,此时用肉眼可以观察到金属线的表面有蓝色的火点,且从金属电极发出哩喳声和嚼啪的爆炸声,这种现象称之为电晕现象,而此金属线被称之为电晕线。在金属附近的气体电离区称为电晕区,电晕区的离子数可在107离子/cm3以上。发生电晕时的电压称为临界电压,若继续增加两极的电压,电晕区也随之增大;电收尘就是籍助于电极发生电晕极电时,在电晕一极产生的离子沿着电力线方向向另一电极运动,在电极间通过的含尘气体中粉尘粒子被运动着的离子吸附,使粉尘带电,并沿电力线运行,向另一电极沉积。

极板主要起沉积粉尘作用。工作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电晕极附近的气体电离,产生电子、正离子、负离子;②使含尘气体中的悬浮尘粒带电;③大多数粉尘向沉淀极运动;④经振打将粉尘收集于灰斗中。

除尘器的外壳采用钢板焊接而成,含尘气体从进口喇叭处被吹入,即进入电场,粉尘带电后,向极板沉积,然后经阴阳极振打锤击打落入灰斗之中。

电除尘器还需附属设备,如保温箱、电机、减速机等。保温箱内设有加热器和温度控制器,若出现电晕极框架的支撑绝缘套管周围的温度过低的情况,则其表面会产生冷凝水汽。在电除尘器工作时,冷凝水汽沿绝缘套管表面产生放电,致使电压不能上升,以至无法正常供电。保温箱的设置则可以保证电除尘器的正常工作温度,而对于户外式的电除尘器来说尤为重要。电机、蜗轮减速机则用于振打装置。

1.4目前脱硫除尘技术及设备存在的问题

1.4.1脱硫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一些湿式脱硫除尘设备机理的简述可以发现:吸附烟气尘粒和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气液接触面积是相同的,液滴的表面张力、重力、惯性力对烟气尘料的捕集吸附非常有效,而对脱硫几乎不起作用,只能增大气液接触面积,烟气中的主流气距离液滴较远,二氧化硫难以靠扩散作用到达液面,而且烟气中__的SO2浓度很低,除尘器很难做到脱硫除尘同步高效,所以在保证烟尘排放达标的同时提高脱硫效率是技术发展的关键。

1.4.2磨损、腐蚀、结垢问题

利用湿法同时去除烟尘和二氧化硫,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磨损、腐蚀、结垢问题,特别是磨损、腐蚀相互促进,使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烟气中存在大量尘粒,必然会对烟道、除尘器甚至风机造成磨损;而湿法脱硫除尘设备中洗涤液呈酸性或呈碱性,如果除雾器(脱水器) 配置不当,酸性蒸气流又必然会腐蚀烟道、除尘器或风机;钙质脱硫剂过量,洗涤液的PH 值过高,促进了烟气中CO2 吸收,生成了过多的碳酸钙、硫酸钙等沉淀物质,结垢于烟道、除尘器、风机叶片上,同样会破坏除尘器工作工况,使阻力增大、风机带水、恶化处理效果,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4.3排烟温度问题

烟气排放要求高于露点温度(约60 ℃左右)10 ℃~20 ℃,同时要求烟囱出口排烟速度在2. 5 m/s~3 m/s,以免冷空气倒灌,温度较高时,烟气比重小得多,风机容易将其排出烟囱。而目前利用湿法除尘脱硫,排烟温度很难达到露点温度,使得烟道内壁、风机结露,造成腐蚀。同时也增大了风机负荷,降低了烟道及风机寿命,影响其经济运行性。因此,一些成熟的湿法脱硫技术都配置有烟气再加热器。

1.4.4脱硫产物分离问题

湿法脱硫除尘必然存在污液问题,为做到没有二次污染及节约用水,洗涤液必须循环使用,要在洗涤液循环系统的合适位置加入适量的脱硫剂、固硫剂,才能真正做到脱硫。如不及时加入脱硫剂,必然会使循环洗涤液的酸度逐渐上升,降低脱硫效率,同时设备腐蚀加剧。要分离脱硫产物还需增加很多的工艺流程,成本也很高,中小型燃煤锅炉难以推广使用。

以上对目前湿法烟气脱硫除尘设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阐述,国际上至今始终没有出现非常经济而有效的脱硫方案,其根本原因在于实现快速、高效的传质反应很难,消除二次污染的成本太高,真正完备的脱硫技术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复杂、庞大和非常昂贵的。

1.5超重技术在脱硫除尘中的应用

虽然超重机不是针对空气污染控制而提出的,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表明超重机具有较好的粒子捕集性能及高效传质性能。超重机与传统的脱硫除尘装置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优点:

(1)超重机的体积都要小的多,故而占地面积大为减少

实验中所应用的超重机除尘系统(包括进出口管线和分析系统)的总占地面积不超过二平方米。其外形小,因而造价低,设备投资小,由于其体积小决定了其可以使用一些贵重的耐磨耐腐蚀材料。同时可以应用于不同场合。在现代的发电厂或矿山里,粉尘处理装置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而在一些高度和大小受到限制的地方,搭建一个大型的填料塔或静电除尘器都比较困难,而且大型装置不论在制造还是运输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而超重机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2)超重机的处理气量大,适应范围广

作为一种离心分离设备,超重机的液泛点很高,使得超重机可以应用于高气量的场合。目前,许多工厂要求的气体处理量都在每小时几千至几万个立方米。如果应用填料塔,设备庞大不说,所需的液体喷入量也相当可观。由于湿式除尘器不可避免的要带来二次污染,所以减小液体用量不仅使污水净化的负担减轻,也使循环液体的能耗降低。另外,超重机对除尘粒子没有特殊要求,而且可以应

用于高浓度的场合。超重机中的液体由填料以几十至几百个重力加速度向外抛出,对填料层进行冲刷、洗涤,因而填料不易堵塞。而对于普通的纤维除尘器,其流通气速不能太高,否则压降过大;进口气体的含尘浓度不能太大,否则纤维层会迅速地堵塞而不能继续使用。静电除尘器则要求粉尘的粒子有合适的比电阻。

(3)超重机能适应于高温、高湿和有腐蚀性的场合

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含尘气体的温度往往较高,而超重机内的高温气体遇到饱和的液体蒸汽后,蒸汽会以细小的粉尘粒子为核心凝结成直径较大的液滴,从而易于被捕集下来。对于极细小的粉尘颗粒来说,这种粒子增大的机制对粉尘的脱除装置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另外,超重机本身的体积小,对于处理具有腐蚀性的气体时,有利于使用价格较高的抗腐蚀材料。

(4)超重机的设备压降比较低

从前人的工作可以看出,超重机的压降比文丘理洗涤器的压降小得多,比冲击式洗涤器的压降也要低。因此,应用超重机可以利用工厂流程自身的压力而不必再另外加入能量。

(5)超重机启动后达到稳定态的时间短,对运行参数的变化适应性强

超重机启动后能迅速达到稳定,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气量、粉尘浓度、气体温度等发生变化时,超重机的操作性能变化不大,有利于进行自动控制。

(6)超重机也可以进行液沫和雾滴的捕集

由于填料丝网的存在和其高速旋转的操作方式,超重机在捕集固体颗粒的同时也可以捕集细小的液沫和雾滴。

但是,超重机和所有的湿式除尘器一样,都需要对捕集粉尘后的污水进行处理,所以,应用超重机除尘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污水处理系统。另外,与一般湿式除尘器一样,超重机不适于处理黏性大的粉尘。

1.6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旋转床超重力场技术的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近年申请含有超重力场技术的专利不断增多,现有专利技术中所提供的装置采用水平轴旋转的布置形式,如中国专利95107423.7、95215430.7、99208429.6、03249584.6、03252195.2、

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姓名:赵新 班级:机械5-1班 学号: 10号

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概述 测试是测量与试验的简称。 测量内涵:对被检测对象的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参量做数值测定工作。 试验内涵:是指在真实情况下或模拟情况下对被研究对象的特性、参数、功能、可靠性、维修性、适应性、保障性、反应能力等进行测量和度量的研究过程。 试验与测量技术是紧密相连,试验离不开测量。在各类试验中,通过测量取得定性定量数值,以确定试验结果。而测量是随着产品试验的阶段而划分的,不同阶段的试验内容或需求则有相对应的测量设备和系统,用以完成试验数值、状态、特性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显示、报警等功能。 产品测试是通过试验和测量过程,对被检测对象的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参量、特性等做数值测定工作,是取得对试验对象的定性或定量信息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途径。 测试的基本任务是获取信息。因此,测试技术是信息科学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是客观事物的时间、空间特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存的。但是人们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总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把需要的部分取得来,以达到观测事物某一本值问题的目的。所需了解的那部分信息以各种技术手段表达出来,提供人们观测和分析,这种对信息的表达形式称之为“信号”,所以信号是某一特定信息的载体。 信息、信号、测试与测试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获取信息是测试的目的,信号是信息的载体,测试是通过测试系统、设备得到被测参数信息的技术手段。 同时,在军事装备及产品全寿命周期内要进行试验测试性设计与评价,并通过研制相应的试验检测设备、试验测试系统(含软、硬件)确保军事装备和产品达到规定动作的要求,以提高军事装备和产品的完好性、任务成功性,减少对维修人力和其它资源要求,降低寿命周期费用,并为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全寿命过程又称为全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论证开始到淘汰退役为止的全过程。产品全寿命过程的划分,各国有不同的划分。美国把全寿命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初步设计、批准、全面研制、生产、使用淘汰(退役)。我国将全寿命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论证、研制、生产、使用、退役。 这五个阶段都必须采用试验、测量技术,并用试验手段,通过测量设备和测量系统确保研制出高性能、高可靠的产品。因此,测试技术是具有全局性的关键技术。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测试技术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美军武器装备在试验与评定管理中,对试验与评定的类型分为:研制试验与评定、使用试验与评定、多军种试验与评定、联合试验与评定、实弹试验、核防护和生存性试验等类。 但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是研制性试验与评定、使用试验与评定两种。试验与评定是系统研制期间揭示关键性参数问题的一系列技术,这些问题涉及技术问题(研制试验);效能、实用性和生存性问题(使用试验);对多个军种产生影响问题(多军种联合试验);生存性和杀伤率(实弹试验)等。但核心是研制性试验与评定及使用性试验与评定,主要解决军工产品在研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使用的效能、适应性和生存性问题。 研制试验与评定是为验证工程设计和研制过程是否完备而进行的试验与评定,通过研制试验与

2019年信息技术发展历程.doc

2019年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篇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转) 教学研究21第9期(总第162期) 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课程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划。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及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沿革概述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余年,对其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今以及以后该课程的发展方向起一个导向作用。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5个阶段: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2)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5)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总体趋势为:文化论——技术性学科——信息素养。 1.1文化论1981年,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

(A.P.Ershov)提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TheSecondLiteracy)的理念。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 [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1981年,教育部5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在高中阶段以选修课方式开展计算机课程。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由无到有,并开展重点试验,几年间全国有数千所中小学相继配备计算机,开设选修课,或开展课外活动,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锻炼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会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简单程序;初步掌握 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并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2技术论孙符名、鲁正火在《三论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技术性 学科特点》提到要将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上来,并且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性学科特点。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1999年,计算机教育更名为信息技术教育,但在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本论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参考,以快递产业的起源、中国快递市场内各快递企业的发展情况及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和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在过去发展中及现阶段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中国各快递企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对中国快递产业未来的发展政策提出可行的建议,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测,为中国各快递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中国快递产业概述 快递在当今世界,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早在1993年,全球十大运输企业排名中,第二及第九位均为主要从事快递服务的公司,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快递业在运输业中不可低估的地位。快递业近20年的发展,快递业在发达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固,在发展中国家,快递业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1.1快递产业的起源 快递产业的前身包裹运送服务是由邮政送信业务发展而来,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凯西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递送业务。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 9年自此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二战结束以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小物件科技产品的诞生。小物件的运送在可*性和实效性上远远不能满足人满的需求。于是市场上急需一种能够快速的,可*的递送货物的产业出现。自20世纪60年代末,UPS网点已遍布美国25个城市,1986年敦豪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外运敦豪,成为了中国市场内的第一家快递公司。20世纪80年代,随着快递产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快递企业迅速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遍布地区不断延伸。在中国快递产业已走过的30年当中,市场模块以基本形成,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快递市场的三大巨头即国营快递、民营快递、国际快递。随着近年我国快运快递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部分快运速递圈。同时这些快运速递圈正在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部分大城

超重力在精馏中的应用

传统精馏的取代者——超重力精馏 闪俊杰刘润静杜振雷马建兵崔文豪 摘要:对超重力技术在化工中应用的现状,尤其是在精馏领域的应用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介绍了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及超重力精馏的基本流程图,并对其在精馏领域的优越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Abstract: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recent advances of HIGEE applied in chemical industry and especially in distillation is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basal principium and characteristic of HIGEE are presented.And the basic flowsheet of distillation in the high-gravity condition is also given.At the same time ,the superiority of HIGEE in the field of distillation is described in detail. 关键词:超重力精馏相间传质分离 在化学工业中,高达百分之八十的投资用于化工产品的净化和提纯,而精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操作单元之一,精馏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生产的效率及能耗的高低。因此,现有精馏技术的提高将会大大促进化学工业发展并显著提高其经济效益,超重力精馏就是一种较前沿的分离技术。目前超重力技术已经凭借其独特的优点成功应用于化学工业的多个领域,如包括超细粉体制备、油田注水脱氧、脱硫、除尘、精馏以及吸收等。本文将重点介绍超重力技术在精馏方面的应用。 1.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 超重力是在比地球重力大的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在超重力的环境下,不同大小分子间的分子扩散与相间传递过程均比常规重力场下的要快得多,气-液、液-液及液-固两相在比地球重力场大数百倍至数千倍的超重力环境下的多孔介质或孔道中产生流动接触,巨大的剪切力将液体撕裂成微米至纳米级的液膜、液丝和液滴,产生巨大的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使得相间传质速率比传统的塔器中的提高1~3个数量级,极大强化了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了许多化学反应过程[1]。 在地球上,实现超重力环境的方法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这种经过特殊设计的旋转设备称为超重力机,又称为旋转填充床。它也因为其突破性的优点而被誉为“化学工业的晶体管”。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8年10月28日)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其普及应用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如何全面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明确我国未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的大机器工业时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以电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席卷全球,使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从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见图1)

1.1信息技术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科技发展史表明,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往往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与以往相比,当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活跃,计算机、微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工艺和性能加快更新(见表1)。1965年,摩尔(Moore)对集成电路集成度翻番现象作出预测。从后来的情况看,1960~1975年,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平均每年翻一番。1970~2004年,动态存储器中的晶体管数大致每18个月翻一番,微处理器大致每24个月翻一番。1971~2006年CPU上单个晶体管成本大约每7年下降1个数量级,集成电路的性价比明显提高。(见图2) 信息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硬件制造与软件开发相结合,物质生产与服务管理相结合,实体经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 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 的愿望和要求。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 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 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 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其三是在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中,如私营企业、快递服务行业以 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二)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除了国际物流 企业,以及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新兴的专业化物流 企业,如宝供物流等,也不断涌现。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 展。一方面是围绕货运代理、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 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典型的货运代理企业如中外运,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 检、运输合同管理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 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 务。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刚刚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还缺乏成功的运作经验和实例。 (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 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四)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不少城市都在大力发 展物流业。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 划;上海除了要发展为国际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还要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天津市也 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 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 在南京,号称华东地区最大的高速物流通道即将建成。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 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 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国家经贸委已设下目标,要求相关部门争取在 2005年,把全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增加到6000万个标准箱(和2000年比较增长140%),铁路集装箱发运量达到400万个标准箱。 (摘自国研网,作者:“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及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 <《返回列表 吴清一:中国物流的发展趋势

超重力技术课程论文

超重力法制备超细碳酸钡和碳酸锶的研究 化研1406 孟宪强2014200142 摘要:综述了超细碳酸钡和碳酸锶制备的研究,详细介绍了利用超重力法制备碳酸锶和碳酸钡在粒子粒度控制方面的应用和进展,创新性的提出在超重力法的基础之上通过添加晶型控制剂来对粒子的形貌进行控制,并且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超重力法制备碳酸钡和碳酸锶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碳酸钡碳酸锶超重力法粒度控制剂 Study on gravity techniqu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ultrafine barium carbonate and strontium carbonate Huayan 1406 mengxianqiang 2014200142 Abstract:Study on Preparation of ultrafine barium carbonate and strontium carbonate produc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preparation of strontium carbonate and barium carbonate in the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particle size control by high gravity method, innovation put forward by adding crystal control agent to the morphology of the particles in the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high gravity metho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is analyzed.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future high gravity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arium carbonate and strontium carbonate is prospected. Keywords: barium carbonate strontium carbonate by high gravity particle size control agent 碳酸钡和碳酸锶在化工生产中是重要的和基本的化工原料,也是非常重要的钡盐和锶盐。它们广泛应用于生产显像管、显示器、监视器和电子元件中,同时还普遍用于制造磁性材料、陶瓷和涂料等。工业中制备碳酸锶和碳酸钡的方法很多,有超重力法、固相合成法、均相沉淀法、沉淀法、微乳液法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超重力工程技术20 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被认为是强化传递和多相反应过程的一项突破性技术。由于它适用的广泛性以及具有传统设备所不具备的更小、更精、更安全、更高质量的产品、更能适应环境和对环境友好的特殊品质, 有可能成为21 世纪化学工程的关键技术。由于超重力HGRP 反应器在反应传质和微观混合方面表现出的良好特性, 使得其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最近,科学家们尝试用超重力法将碳酸钡和碳酸锶制成纳米材料,对粒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将其初步应用于实际,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不同的使用领域中,对碳酸锶和碳酸钡的晶体的形貌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对于碳酸锶和碳酸钡的粒子的形貌的控制和抑制团聚的方法也成为了主要的研究问题。 理论论述 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重力条件下多相流体系的独特流动行为,强化相与相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互接触,从而实现高效的传质传热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获取超重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动设备整体或部件形成离心力场,涉及的多相流体系主要包括气-固体系和气-液体系[1]。它的基本特征是超重力以气液、液液两相或者气液固三相在模拟的超重力环境中进行混合、传质与反应。超重力技术的核心是对传递和微观混合过程的极大强化。超重力技术是一项突破性地强化“三传一反”过程的新技术,是一种广泛适用于能源、材料、石油、化工、环境、生物等多个部门并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技术。超重力技术制备纳米材料又被称为超重力反应沉淀法,简称超重力法。它的实质是将直接沉淀法与超重力旋转填充床反应器结合起来,将直接沉淀法一步反应,无需煅烧。由于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

超重力技术及其应用

超重力技术及其应用 所谓超重力指的是在比地球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在地球上,实现超重力场的最简便方法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而实现。在超重力场中,气-液、液-液、液-固两相传质比在地球重力场中大上百倍至万倍,相间的巨大剪切力和快速更新的相界面,使传质速率比在地球重力场中高出1~3个数量级,微观传质和分离过程得到极大强化。超重力技术是强化多相流传递及反应过程的新技术,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它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具有传统设备所不具有的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易运转、易维修、安全、可靠、灵活以及更能适应环境等优点,使得超重力技术在环保和材料生物化工等工业领域中有广阔 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1超重力技术原理 超重力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重力条件下多相流体系的独特流动行为,强化相与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互接触,从而实现高效的传质传热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获取超重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动设备整体或部件形成离心力场,涉及的多相流体系主要包括气-固体系和气-液体系。 1.1超重力场气-固接触技术的特点 众所周知,传统重力场条件下,实现气-固体系加工过程的典型设备是各种重力流化床(图1) 。然而,由于重力场的限制,传统流化床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固有缺陷,如:大颗粒的腾涌、小颗粒的夹带、粘结、大气泡的存在造成气体短路从而导致气固分布不均大大降低了系统内的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速率等。为此,前苏联学者首先提出了超重力(离心)流化床概念[1] (图1) 。 图1 传统重力流化床(鼓泡床)和超重力(离心)流化床

相对于传统重力场,超重力气-固接触技术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a. 在超重力流化床中,由于重力场强度和流化速度均可调节,因此可将流化速度控制在鼓泡速度之下操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流化质量。 b. 在超重力条件下,由于颗粒有效重力增加,因而流化时气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速度)大大增强,从而使其传质传热速率远高于传统流化床。 c. 近年来,随着超细粉体技术的发展,Gel-dart C类颗粒或超细颗粒的流态化加工过程成为科技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热点[ 2 ] ,但这类颗粒由于粘附性强,流化时易形成稳定沟流,因而难以流态化。但在超重力条件下,气固之间的剪切力大为增强,有可能克服颗粒之间的团聚力,从而促进聚式流态化向散式化的转变,从而改善超细颗粒的流化质量。 此外,超重力流化床还有操作气速范围宽、不怕振动、空间布置灵活并能够在重力场外(太空) 操作等优点。 1. 2超重力场气-液接触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重力场中,实现多相流质量传递与反应过程的典型设备是塔器。由于重力场的限制,传统塔器中气-液体系传质反应效率的提高受到了液泛点低、气-液之间的相对速度低、单位体积气-液接触面积小等因素的制约。多年来,塔器内件尤其是填料虽不断有所改进,但过程的强化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为此,人们提出了超重力气-液传质强化技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 在超重力传质反应器中(图2) ,液体受到的有效重力将是传统重力场中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液泛点大大提高,使得通过提高气速来增强气-液之间的相对速度成为现实,从而极大地强化气-液体系的传质反应效率。 b. 在超重力场中,气液两相流体相对滑动速度很大,巨大的剪切应力克服了液体表面张力,使液体伸展出巨大的相际接触界面,液膜变薄,几乎没有持液现象,液体在高分散、高湍动、强混合以及界面急速更新的情况下与气体以较大的相对速度在填料的弯曲孔道中接触,从而极大地强化了传质过程。 此外,超重传质反应器还具有物料停留时间短(10~100 ms) 、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和开停车、安装方向不受限制、不怕振动与颠簸等特点。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未来以电子商务、软件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IT技术对企业经营和管理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企业也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改变整个行业和企业的竞争规则,从而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无视这种趋势,或没有很好地利用IT技术提升管理,无论多么具有实力的企业,都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经历“四i”化,即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阶段。北京贯智赋能管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高级咨询顾问邱昭良博士认为,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处在信息化的阶段,有一部分企业已经着手实现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化,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朝着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第一,实现信息化(information)。中国企业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人治”,决策靠“拍脑袋”,业务靠手工处理,数字化、精细化程度不够,导致管理效率和效果受到限制和影响。因此,IT应用的第一步就是从手工操作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 第二,实现集成化(integration)。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需要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与客户服务紧密集成起来。因此,IT应用也需要从局部走向集成。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整体规划,各种IT应用系统彼此孤立,构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集成与整合。因此,企业应用集成(EAI)会是一些企业下一步重

点关注的问题。 第三,实现网络化(internet)。很多企业的运作是跨地域的,为实现集成化,就需要实现网络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性能提升,已经可以支撑商业应用。因此,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廉价的通讯手段,可以让很多中小型企业构建起全国性的业务运作体系,实现业务的有效扩张。而过去,对于很多企业是不堪想象的。企业必须耗费巨资,建设一个庞大的私有广域网络,而现在却可以实现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神经网络”。 第四,实现智能化(intelligent)。除了完成传统的交易之外,还要挖掘客户的需求,从数据里面获得财富,辅助企业决策,让企业成为一个智能化的企业。 在未来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环境中,驱动现代企业成长的力量将由机会和业务驱动转向的管理和创新驱动阶段中。信息技术应用将会对后两种驱动力量都能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 在邱昭良博士看来,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和管理趋于复杂,企业必须靠加强管理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而单纯依靠人的控制和一些简单的辅助手段已经不足以保证业务运作和管理的有效,因此,企业就需要引入一些专门的信息系统,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平台上整合现有的系统资源,同整个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得跨企业、跨行业的供应链流程更加畅通和便捷。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一、我国物流业当前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2.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3.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我国物流业和世界物流业的发展差距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活动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和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活动,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

北京化工大学-超重力课程设计

超重力隔壁精馏塔分离三组分结构设计 摘要 超重力技术是强化多相流传递及反应过程的新技术,由于它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具有传统设备所不具有的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易运转、易维修、安全、可靠、灵活以及更能适应环境等优点,使得超重力技术在环保和材料生物化工等工业领域中有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精馏是石油化工等工业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单元操作之一,但其存在能耗高、热力学效率低的问题。隔壁塔作为完全热耦合的一种特殊结构,可以在一个塔壳内同时完成三组分的分离,具有设备投资少、能耗低的特征。 本文尝试将两种结构结合,强强联合下产生超重力隔壁精馏塔,希望得到更加高效的分离效率。 关键词:超重力;隔壁塔;超重力隔壁精馏塔

目录 1超重力 (1) 1.1旋转填料床结构及特点 (1) 1.2旋转床分类 (2) 2精馏 (3) 2.1精馏过程及特点 (3) 2.2隔壁塔 (4) 3超重力精馏的提出 (5) 4超重力隔壁精馏塔结构设计 (5) 5可行性 (6) 参考文献 (8)

1超重力 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来模拟超重力。超重力机以气液、液液两相或气液固三相在模拟的超重力环境中,多孔填料或孔道内,进行混合、传质与反应为其主要特征。对传递和微观混合过程的极大强化。 1.1旋转填料床结构及特点 超重力实现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旋转填料床。旋转填料床是利用高速旋转的填料形成超重力场并对通过填料的汽液进行无限切割,使其表面不断更新的高效分离设备。其主要结构包括外壳、转子和液体分布器。设备的核心部分是转子,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填料并带动其旋转,实现良好的气液接触与微观混合。转子一般由上下盘片和转鼓构成,通过轴与电机连接。轴与旋转填料床外壳用轴承连接并加以密封,防止汽、液向外渗漏。转子在轴的带动下以每分钟数百至数千转的速度旋转。 图1 超重力实现方式 通过多年对旋转填料床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发现旋转填料床有以下特点:(l)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与常用的板式塔、填料塔相比,传质单元高度可降低 1-2个数量级,体积传质系数可提高1-3个数量级,设备的体积可缩小10倍以上; (2)气液通量可得到极大提高,气体、液体通量可相应增大到很大而不产生液泛; (3)填料空隙率一般在90%以上,远大于普通的填料塔。在高通量下,气相压降一般比相同传质单元数的普通填料塔还低,所以能耗比较小;

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析: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及产品有Google Earth, Microsoft Map Live, Intel Shockwave3D, Cult3D, ViewPoint, Quest3D,Virtools,WEBMAX等…… 一. 国内外虚拟现实几种主流技术的介绍 VRML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网络技术并称为三大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自1962年,美国青年(Morton Heilig),发明了实感全景仿真机开始。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以三个I,即Immersion沉浸感,Interaction交互性,Imagination思维构想性,作为虚拟现实技术最本质的特点,并融合了其它先进技术。在国际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重大的发展过程如下: VRML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WWW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VRML这个名字。1994年10月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WWW大会上公布了规范的VRML1.0标准。VRML1.0可以创建静态的3D景物,但没有声音和动画,你可以在它们之间移动,但不允许用户使用交互功能来浏览三维世界。它只有一个可以探索的静态世界。 1996年8月在新奥尔良召开的优秀3D图形技术会议-Siggraph'96上公布通过了规范的VRML2.0标准。它在VRML1.0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它是以SGI公司的动态境界Moving Worlds提案为基础的。比VRML1.0增加了近30个节点,增强了静态世界,使3D场景更加逼真,并增加了交互性、动画功能、编程功能、原形定义功能。 1997年12月VRML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1998年1月正式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批准(国际标准号ISO/IEC14772-1:1997)。简称VRML97。VRML97只是在VRML2.0基础进行上进行了少量的修正。但它这意味着VRML已经成为虚拟现实行业的国际标准。 1999年底,VRML的又一种编码方案X3D草案发布。X3D整合正在发展的XML、JA V A、流技术等先进技术,包括了更强大、更高效的3D计算能力、渲染质量和传输速度。以及对数据流强有力的控制,多种多样的交互形式。 2000年6月世界web3D协会发布了VRML2000国际标准(草案),2000年9月又发布了VRML2000国际标准(草案修订版)。预计将在2002年,正式发表X3D标准。及相关3D浏览器。由此,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Wed3D协会其组织包括各种97家会员公司。主要公司如下:Sun、Sony、Hp、Oracle 、Philips 、3Dlabs 、ATI 、3Dfx 、Autodesk /Discreet、ELSA、Division、MultiGen、Elsa、NASA、Nvidia、France Telecom等等。 其中以Blaxxun和ParallelGraphics公司为代表,它们都有各自的VR浏览器插件。并各自开发基于VRML标准的扩展节点功能。使3D的效果,交互性能更加完美。支持MPEG,Mov、Avi等视频文件,Rm等流媒体文件,Wav、Midi、Mp3、Aiff等多种音频文件,Flash 动画文件,多种材质效果,支持Nurbs曲线,粒子效果,雾化效果。支持多人的交互环境,VR眼镜等硬件设备。在娱乐、电子商务等领域都有成功的应用。并各自为适应X3D的发展,以X3D为核心,有Blaxxun3D等相关产品。在虚拟场景,尤其是大场景的应用方面,以VRML标准为核心的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关网址如下:https://www.doczj.com/doc/20206269.html, , https://www.doczj.com/doc/20206269.html, 应用的画面:慕尼黑机场(电子商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但它是构成我们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的总和。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资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特点,就是它可以被重复使用,可被同时共享,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不减少,有时还可产生新的增量。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生产、采集、存贮、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广泛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仅仅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以它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生命力,风靡全球,成为科技发展史上业绩最辉煌、发展最迅速、对人类影响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科技领域。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最活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 21世纪,信息技术将会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微电子向着高效能方向发展 当代的计算机都是建立在微电子学基础上的。过去在微电子学方面有一个摩尔定律:即芯片集成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左右增加一倍。据最新研究,其已被突破,达到每12个月增加一倍。20世纪50年代,面积为0.1平方英寸的硅片上只能装上1个电子元件,现在则高达3万多个。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微电子技术即将进入“后光刻时代”,未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可能将使计算机建立在更微观集成、更高速的基

础之上,引起筛子领域的一次新的革命。其结果是:(1)效率更高。纳米技术能制造更节能、更便宜的微处理器,使计算机效率提高百万倍,可生产出更高效率的宽带网,海量存贮器,集传感、数据处理、通讯为一体的智能器件。(2)体积更小。纳米计算机可缩小到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已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了跳蚤大小的机器人,该项技术使用了微电脑,机器人具有初级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该机器人还能在绝对危险或人类所不能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用它可以完成核反应堆内的故障处理,此项技术也可用于原子的运送及原子的重新排列。(3)功能更奇。可把装有飞机驾驶程序的纳米芯片植入人体体内,通过细胞接受信息,不用培训你就能驾驶飞机。 预计本世纪应用电子自旋、核自旋、光子技术和生物芯片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将要问世,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用于传感认识和思维加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内可以产生存贮量达到每立方毫米100万G,而功耗仅仅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千万分之一的生物芯片。 总之,可以预见,微电子与电子器件及集成结构功能将向着高集成度、高速度、低功耗、低成本方向发展。 二、计算机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1世纪,计算机向着超高速度、小型化、并行处理(同时处理)、智能化方向发展。它的发展轨迹不同于自然界的“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占领了市场先机谁就成为主导产品。 目前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10倍速定律:即每5~7年速度增加10倍,体积减少10倍,价格下降10倍,这一定律也即将被突破。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我国快递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项利润丰厚、市场规模及潜力巨大的产业。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抢占中国巨大的快递市场,国际的快递公司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如何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中谋求长足发展,是我国主管部门和快递业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我国快递市场的竞争特点,分析了我国快递业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和对策,从而提高我国快递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快递,挑战,问题,对策 一、我国快递业的现状 (一)国内快递业的竞争格局 快递业是物流行业分支中的高附加值行业。20 多年来,我国快递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市场逐渐扩大。然而,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及各项政策的开放,外资企业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崛起,我国快递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当前,在中国国际快递业务领域,以德国敦豪、美国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等为代表的国际快递业巨头,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随着跨国企业纷纷涉足内快递业务,势必引起速递业四大巨头:中外运敦豪(DHL)、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及荷兰天地快运(TNT)均已进入中国。第三股力量来自于大中型民营快递企业。中国的一些民营快递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壮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大田快递、顺丰速递、申通快递等。第四股力量便是数量最多也是最为混乱的小型快递企业。与外资的快递企业相比,国内的快递企业已基本上完成了国内速快递行业管理处于多头管理局面。国际货代企业的成立要经外经贸部批准设立[1],而经营国际快递业务,办理进出境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业务,均需到邮政部门办理委托手续,邮政局变成了管理国际快递业的行政部门之一,由此引发了国际快递业监管的矛盾和问题。虽几经协调,对快递业基本上形成了外经贸部主管业务、国家邮政局委托管理安全的双重管理体制,但直到目前,快递业界仍然普发新一轮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快递业面临的挑战 国际快递巨头的物流项目齐全,凭借其人才、资金、科技优势和为外贸企业提供的业已成熟的海陆空立体化跨国供应链服务运营经验,正不断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系,从而确保客户的供应链得到实时整合。 外贸出口企业更注重利用现代物流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综合优势,而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甚至部分中型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问题一旦客户延期支付款项,或者流通环节出现意外,企业的资金周转与流通就产生问题,影响整体运作另外,很多国内快递企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到位,和这些国际物流巨头难以同台竞技。 在价格方面,在国内各国际物流、快递以及货代企业之间,不同重量的货物运输费用的定价均有所不同,而且在时效上并不理想,特别是样品货件的国际递送,有时因为时效方面的落后而给用户带来商业合作上的烦恼但是,像UPS的美加、南美、英国等线路,可以说是“神速”当然在价格上,这些国际快递巨头往往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因此各有千秋。但是其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让人感到真正的“货真价实”。 在服务质量方面,由于国内从事国际物流、快递的企业大多数是货代企业,因此,货物运转的时间不确定,而且货物查询信息反馈比较慢,有时候给人一种“石沉大海”的感觉而像这些国际物流快递巨头在货物运转时间上都比较快,货物查询信息反馈也比较及时。 二、我国快递业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的运输服务行业,我国本土快递业在其发展过程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市场准入,行业自律、市场秩序、人才技术上。

超重力简史

超重力简史 超重力工程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技术正日益受到各个领域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在地球上,自然界的很多规律都受到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作为一个极端的物理条件,超重力环境为各学科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超重力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化工、冶金、能源、材料、环保等工业过程中,多相流体间的质量传递与反应是最基本的生产过程之一。在这些过程中大量使用着塔器。这种依赖地球重力场作用进行操作的气液逆流接触设备,受到泛点低和单位体积内有效接触面积小的限制。多年来,塔器虽不断有所改进,但过程的强化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 然而在比重力加速度大得多的环境下,物质所受到的力(包括引力或排斥力)。在超重力环境下,不同大小分子间的分子扩散和相间的传质过程均比常规重力场下要快得多,使相间传质速率比传统的塔器提高1~3个数量级,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得到极大的强化。 二、超重力技术的发展历程 离心力场(超重力场)被用于相间分离,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业应用上,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1925年Myers制作了带有转转动体的锥形截板式蒸馏桂。 1933年,Plackek发明了侧面闭合的螺旋式气液接触装置,液体沿螺旋板由内向外与逆流流动的气体相接触。几年后,该装置又有所改进,使用带有突起的同心圆筒以增加接触时间。 1954年,Chambers开发了附在旋转平扳上的圆环构成的离心吸收器。 1965年,Vivian将一个填料塔固定在大离心机的旋转臂上,以测定离心加速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实验表面:液膜传质系数与加速度的0.41~0.48次方成正比。Vivian是率先利用旋转床进行传质研究的,但没有提出旋转床域超重力这一概念。 1969年,Todd迸行了离心接触器的实验,该接触器由相隔1英寸的12层环状同心筛板组成,在流体流动上,与筛板塔相类似。 首次出现超重力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Higee”,并引起工业界的重视,这是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的ColinRamshaw教授领导的新科学小组提出的专利技术。 诞生最初是由设想用精馏分离去应征美国太空署关于微重力条件下太空实验项目引起的。1976年,美国太空署征求微重力场实验项目,英国ICI公司(帝国化学公司)的ColinRamshaw 教授等做了化工分离单元操作——蒸馏、吸收等过程中微重力场影响效应的研究,发现在零重力的状态下,其——液间的传质是不可能的,气体和液体不能有效地分离,而超重力使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相对变得微不足道,液体在巨大的剪切力作用下被拉升或撕裂成微小的液膜、液丝和液滴,产生巨大的相间接粗面积,因此极大地提高了传递速率系数,而且还使气液逆流操作的泛点速率提高,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生产能力,这些都对分离过程有力。这一研究成果促成了超重力分离技术的诞生。 在1981年ICI公司Ramshaw教授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填料式超重力床专利,在之后的几年时间(198l~1983年)连续提出了名为HIGEE(超重力)新技术的多项专利。 超重力技术的出现,对传质过程的强化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这项技术在化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世界上许多大的化学公司都在竞相超重力技术(High Gravit y Tech nology)进行开发研究,并进行了一定的中试或工业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