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反馈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反馈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反馈制度

1、输血严格来说是一种组织移植,将会使受血者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在输血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1.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2.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2.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2.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进一步鉴定。

2.5、如怀疑细菌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2.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2.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 — 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给血库,血库在24h内反馈给市中心血站。

4、输血不良反应的有关记录不得涂改、销毁,剩余血液(包括血袋和输血管)应尽快冷藏封存,不得污染,以备鉴定。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 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 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与预防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病人输注血液或血制品的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症。 一)红洗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可分为免疫性的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的输血反应。 2、预防 2.1 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不完全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 并保证检验结果无误。 2.2 必须保证临床血液的质量,防止人为造成血液的体外破坏。 2.3 血库与临床输血护士应该进行严格的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2.4 临床输血护士应当严格遵守输血有关规定,严密观察受血者输血 后的反应并做相应记录,做好应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措施。二)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 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2、预防 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血液进行 灌注,如果输注的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制品应当进行HLA抗体检测。

2.2 输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预防:用一定剂量的r 射线如出一60Co、137Ce或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照射,以灭活其中有免疫增殖活性的淋巴细胞。 2.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的预防:对献血员进行HLA抗体 检测或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洗涤处理,减少受血者外源血浆的输入量,不要进行全血输注。 三)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 后紫癜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等。 2、预防 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对患者和献血者(必要时)血清进行血 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或对供、受血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用合适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或者对供血者血小板进行适当处理,如用过滤器除去白细胞,采用紫外线对血小板进行照射处理,采用枸橼酸或氯喹处理破坏供者血小板的HLA-1类抗原后进行输注等。 2.2 输血后紫癜的预防: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预防。 2.3 血小板输注无效: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预防。 四)血浆蛋白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血浆蛋白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和过敏反应, 按免疫反应可分为同种免疫和异种免疫,前者如IgA同种免疫,后者如异性变应原反应(节花粉、异种蛋白、某些药物等)。

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制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成为许多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过程。然而,输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为确保患者安全,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根据其表现形式和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种: 1.过敏反应:包括轻度过敏反应、中度过敏反应和重度过敏反应。轻度过敏反应一般表现为面部潮红、皮疹、鼻塞、呼吸急促等轻微症状;中度过敏反应则表现为荨麻疹等较为明显的过敏症状;而重度过敏反应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反应,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低血压等症状。 2.输血反应后综合征:又称为输血后一般症状,表现为头痛、背痛、寒战、恶心、呕吐等非过敏性症状。 3.感染:输血过程中,由于输血袋或输血器不洁净或不严格符合质量标准,患者可能受到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输血感染不仅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还可能成为患者感染疾病的媒介。

4.非免疫性溶血反应:由于血型抗原不匹配,或输血过程中温度、时间等因素未得到控制,导致红细胞破坏,引起患者的溶血反应。 二、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制度 1.完善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严格控制输血质量,保证输血器材的洁净;进一步推广单采血小板技术,减少输血过程中的血型不匹配;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输血前的安全筛查,保证输血前血样核对的准确性。 2.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建立患者个体化的输血方案,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情、过敏史和血型等因素,分配适合患者的输血方案。 3.引入先进技术: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输血者的基因表达和免疫因素进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从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加强患者教育:对输血过程的患者进行全面的生理和心理教育,告知患者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后果,让患者积极配合并及时报告不良反应信息。 5.完善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明确不良反应处理的责任单位,并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处理的工作流程,及时反馈和处理不良反应事件。同时,建立前端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6.建立不良反应信息的质量控制和反馈机制:对输血不良反应信息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趋

输血反应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反应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一、输血前了解患者输血史,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患者或家属签输血同意书,严格按操作规程准备输血。 二、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一)立即停止输血,换下血液制品及输血器,用输液器及生理盐水替代,保持静脉通路; (二)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密切监测病情,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三、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一)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二)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三)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四)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五)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六)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七)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四、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应妥善保管余血及输血器,记录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输血科及消毒供应室,认真填写输血反应记录单,并及时调查处理。输血科定期统计后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五、医院相关部门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1、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 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 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3、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

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4、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 2)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 3) 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0C,220C,370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 菌培养; 4)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6、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 7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经过应详细记录并入病历保存,《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科室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评估制度

科室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评估制度 一、目的: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几乎不存在完全同型的血液成分,这使受血者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或潜在的风险。为及时正确处置输血不良反应时,尽可能避免或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制订本制度。 二、术语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结束后出现某些症状和体征,并且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 即发反应(即发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 迟发反应(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生的反应。 输血相关:是指与输血有直接关系,含输血过程和输血后。 三、输血不良反应预防 患者输血时应先慢后快,输血过程前15分钟输注速度应缓慢,滴速不应超过5ml/分,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四、输血不良反应处置 (一)凡发生与患者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不良反应。 (二)发现不良反应减慢或暂停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 (三)值班医师应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值班医师判定为患者疾病引起的反应,可继续输血,但须密切观察。轻微输血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继续输血,但必须密切观察。 (四)输血反应较重,应停止输血,积极对症治疗。 (五)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通知采

供血机构,封存血袋;立即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原因,为治疗抢救提供有利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六)输血不良反应调查 1、轻微输血反应的调查由经治医师负责;较重输血反应的调查由科室负责;严重输血反应的调查由医务科负责。 2、轻微输血反应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或减轻的,在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上记录反应类型、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并送输血科(血库),同时记录在病历上。 3、输血反应较重的,科室与输血科(血库)一起查找原因,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和病历上,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送医务科和输血科(血库)。 调查内容:患者输血史、过敏史;检测患者免疫球蛋白;调查输注血液情况。其他需要调查的因素。 (七)输血不良反应评估 1、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上报医务科和输血科(血库)并在病历中记录反应处理过程。 2、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科室和输血科(血库)应认真分析输血反应原因,给予正确的反应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上报医务科。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及反馈程序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及反馈程序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及反馈程序 1. 目的:为医教部及输血科参与临床科室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及 将调查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提供操作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临床发生输血不 良反应需要输血科进行调查处理的输血病例。 3. 职责 3.1. 输血科主任:负责制定相关程序,并监督执行情况。 3.2.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核、批准和发布输血科相关管理制度。 3.3. 医教部及输血科:负责该程序的具体实施。 4. 调查处理程序 4.1. 医教部及输血科参与临床上报的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 4.2. 输血 科主任负责解释所加做相关试验结果并永久保存。 4.3. 临床医生将输血科的调查结果记录到受血者病历中。 5.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调查处理内容 5.1. 查对 5.1.1. 立即查对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 血的血。 5.1.2. 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5.2. 加做其它相关试验 5.2.1. 立即抽取静脉血5ml血样(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离心后观 察血浆颜色。 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溶血后游离血红蛋白立 即 升高,1-2小时达高峰。

5.2.2. 用输血前、后血液标本复查ABO血型与RhD血型、抗体筛查,并分别 与血袋内 剩余血液重复交叉配血试验。 5.2.3. 收集受血者输血后第一次尿,检测游离血红蛋白及尿胆原。 5.2.4. 溶血反应后测血清胆红素。 5.2.5. 立即对受血者血样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5.2. 6. 立即将受血者血液做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细胞碎片。 6.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调查处理内容 6.1. 查对 6.1.1. 立即查对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 血的血。 6.1.2. 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6.2. 加做其它相关试验 6.2.1. 立即抽取病人血样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6.2.2. 将输血器械、剩余血液与输血时所用补液均行涂片染色检查、细菌培 养及药敏试 验。 6.2.3. 查看血袋中血浆混浊伴是否有膜状物、絮状物,出现气泡、溶血现 象、红细胞变 紫红色和有凝块现象。 6.2.4. 持续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可增多。 6.2.5. 疑血液质量导致细菌污染,应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七条:疑 似输液、 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 和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篇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为进一步加强临床规范、科学、合理用血的管理,提高输血工作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妥善及时处理输血反应,特制定天全县人民医院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一旦发生输血反应应及时按以下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处置。 一、应急处置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进行及时处置,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报告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7、如遇严重的输血反应,输血科应及时查找原因,指导临床对输血反应的处理。如怀疑输血感染,应向供血的中心血站报告,并配合调查处理。 二、应急处理流程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报告医 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

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必要时报告中心血站。 篇二: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了解情况,督促临床科室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号、输入量、反映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 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 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必要时应及时)一周内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附件: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 【输血反应临床症状】 1. 发热反应: 输血后15min ~1h 出现寒战,继则高热,可能是一般致热原或白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也应除外细菌污染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处理预案(应急预案)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换输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及病房护士长,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3)病情紧急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及相应处理。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记录。 (6)保存输血袋及余血送输血科,发生溶血时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7)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并上报护理部、输血科。 2、输血反应的报告 (1)临床输注血液过程中应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生、护士负责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并及时完整填写临床输血反应回报单,且记录包括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并报输血科保存。 (2)输血过程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启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检查、治疗、抢救,并通知输血科、医务科及护理部,查找原因,认真如实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上报护理部、医务科。 3、输血反应的处理 (1)输血科接到临床输血科室反映有输血不良反应时,输血科负责人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协同临床医生作好相关处理与记录,提出输血指导意见,收回和

保存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并向市血液中心报告。 (2)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及时反馈给临床输血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③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④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⑤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⑥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⑦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应如实记录并保存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反馈、调查与处理记录表,并每月分类统计上报医务科与供血机构。 (4)临床输血完毕后,临床科室应填写血袋回收登记表,连同回收血袋一并送输血科,经核对无误后保存。 (5)回收血袋应在2-6℃条件下放置24小时,且临床输血无输血反应的情况下方可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进行处置, 由清洁工进行感染性垃圾出科登记,并双签后出科交医院统一处理。 4、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处理流程(另附)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

HL-01: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一)发热反应的处理: 1、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暂停输血并通知医生,维持静脉通路,迅速对发热反应进行判断,以排除溶血性及细菌污染性反应引起的发热。 2、注意保暖,根据医嘱给予抗组胺类或激素类药物,并口服少量镇静、解热药物。 3、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4、对怀疑细菌性污染所致的发热,应先给予广谱抗生素,并立即将血样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 5、高热严重时应给予物理降温。 (二)过敏反应的处理: 1、若输血中发生荨麻疹:应暂停输血并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症状无改善,则需完全停止输血。 2、若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立刻停止输血,同时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畅通,

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3、对喉头水肿发生窒息危险者,立即施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对症处理。 (三)溶血反应的处理: 1、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生。 2、保留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3、碱化尿液,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肾小管阻塞,遵医嘱静脉输注碳酸氢钠。 4、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进行血浆交换(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 5、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 (四)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的处理: 1、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生。 2、将剩余血送检验科,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 3、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准确记录出入量,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休克先兆,配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五)循环负荷过重的处理:停止输血,酌情帮助患者端坐,四肢轮扎,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高流量吸氧,通过20-30%的酒精湿化后吸入,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遵医嘱应用镇静、镇痛、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 (六)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突然,病程进展快、迅速,难以诊断,治疗效果极差。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多种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环磷酰胺等对骨髓移植后抗宿主病有一定疗效。但对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几乎无效,不能降低其死亡率。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评估制度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评估制度 1.目的: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几乎不存在完全同型的血液成分,这使受血者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或潜在的风险。为及时正确处置输血不良反应时,尽可能避免或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制订本制度。 2.术语: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结束后出现某些症状和体征,并且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 即发反应(即发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 迟发反应(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生的反应。 输血相关:是指与输血有直接关系,含输血过程和输血后。 3.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患者输血时应先慢后快,输血过程前15分钟输注速度应缓慢,滴速不应超过5ml/min,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4.输血不良反应处置基本流程

5.输血不良反应处置 (1)凡发生与患者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不良反应。 (2)发现不良反应减慢或暂停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 (3)值班医师应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值班医师判定为患者疾病引起的反应,可继续输血,但须密切观察。

轻微输血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继续输血,但必须密切观察。 输血反应较重,应停止输血,积极对症治疗。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 通知采供血机构,封存血袋;立即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原因,为治疗抢救提供有利情况。 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6.输血不良反应调查 (1)轻微输血反应的调查由经治医师负责;较重输血反应的调查由患者收治科室负责;严重输血反应的调查由医务科负责。检验科血库应积极配合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工作。 (2)轻微输血反应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或减轻的,在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上记录反应类型、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并送检验科血库,同时记录在病历上。 (3)输血反应较重的,患者收治科室与检验科血库一起查找原因,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和病历上,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送检验科血库。 患者输血史、过敏史;检测患者免疫球蛋白;调查输注血液情况。 其他需要调查的因素。

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 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