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人生态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生目的及作用,人生态度,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其与人生观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案例:一个女硕士的生命绝唱。

苏格拉底:“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人生与人生观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1、斯蒂芬斯之谜:

人是什么?我是谁?

从自然人的角度来认识,即人的生物学生命或生物的人,是指属于生物分类中脊椎动物门、哺乳类、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有机体。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他们的理性多么高尚,本领多么广大,礼节和举止多么特别和令人赞美,行为多么像天使,领悟多么像上帝:这是世界美之所在,动物中之优秀者!”

我国古人曾说:天地之间,人为贵。为什么“贵”?因为“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汉书·董仲舒传》)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

度。

——普罗泰戈拉人是理性动物,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苏格拉底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动物。——柏拉图

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

概括起来说:人,就是一种将有机生命和自我意识,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在一起的高度社会化的动物。

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之谜,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2.关于人生

不同的人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回答。

法国的伏尔泰说:“人生是机遇的游戏。”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

人生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思考和回答一些深层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会有千差万别的回答,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人生观。

3.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不是凭空形成的,它是人们在世界观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生目的(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追求什么)

第二、人生态度(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第三、人生价值(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具体说人生目的决定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当然,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也会影响人生目的的实现。

1.人生目的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解答,却揭示了人生重要意义的价值哲学问题:人生目的问题。

(1)人生目的的内涵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2)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第一、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马克思17岁时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写道:“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周恩来14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人类的福利,为中华之崛起,这样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他选择的人生道路,就是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第二、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在人的一生当中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将会与各种矛盾进行斗争。在这些困难与挫折面前,人生目的不同将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罗素:“在成百上千种情形下,纯个人的希望的破灭将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如果个人的目标只是人类的伟大希望的一部分时,那么个人希望的破灭就不会是彻底的失败。”

第三、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在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以追逐个人私利为目的,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甚至做出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事情。

总之,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向。不同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人为什么而活着,以及怎样去生活;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是光彩耀人还是卑鄙肮脏。高尚伟大的人生目的造就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自觉自愿奋斗奉献的一生。

2.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的含义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总体性和综合性;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和明显的实践倾向性等特点。

人的一生必然与自然、他人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会遇到学习、工作、失业、命运、前途、利益、苦乐、生死、福祸、理想、荣辱等一系列人生矛盾。,如何面对这些矛盾、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处理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一个人人生成功与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看法和选择,就是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人生态度作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最直接的表现和反映,它回答的是“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一方面,人生观决定人生态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人生态度对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3)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无非两种: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热爱人生乐观向上,有强烈的事业心,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人生态度会是人充满自信心、意志坚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以个人为中心,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得失;悲观失望、看破红尘、荒废生命、甚至厌世轻生;得过且过、玩世不恭、碌碌无为、消沉怠惰。这种人生态度的人,以冷漠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只关心个人的境遇和前途而不择手段,甚至危害国家。

【案例】1 南京街头博士生行乞

【案例】2 荷兰17世纪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曾经是一个幸运儿,青年时代,父亲就让他进莱登大学学习。在大学里,他表现出对绘画的的浓厚兴趣和才能,后来他拜莱登的艺术家雅克布为师。由于伦勃朗在人像画上的才能,又得到了亨德里克的帮助,为他开了一家画像馆;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画商年轻貌美的表妹莎士基亚的芳心,可以说这是人生之大幸。面对顺境,伦勃朗没有飘飘然,而是执着虞更高境界的艺术追求。1632年,他终于以《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一画产生轰动效应,被誉为当时荷兰最受欢迎的艺术家。28岁那年,他又如愿以偿地与莎士基亚结婚,并拥有了一幢宏伟壮丽的大厦。但是伦勃朗的顺境并没有维持到他的生命重点。36岁时,爱妻不幸去世,孩子身体极为虚弱;艺术市场对他的作品冷落导致经济拮据,债主逼债使他连大厦也失去了,他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面对逆境,伦勃朗没有沉沦,他从困境中更加领略了人生,然后又把对人生更深层次的领悟表现在绘画艺术上,因此他创作出了诸如《剪指甲的老妇人》、《磨房》、《亚里士多德对着荷马半身像沉思》、《耶酥在安莫斯》、《干十字架》等力作。他对人物细腻的心理刻画、大胆多变的表现手法和恰如其分的明暗对比,使他的画显示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世界上伟大的艺术珍品。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生活中同学们会看到这样一些人生态度:享乐至上、无所作为;悲观厌世、逃避现实;实用实惠、崇尚钱权;傲慢偏激、旁观批判,等等。这些人生态度只看到事物的阴暗面、消极面,并扩展到整个社会,整个人生,于是逃避困难,惧怕失败,对生活丧失信心。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同学们应确立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热爱生命、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务实求真。

3.人生价值

(1)价值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范畴,一般来说,主要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有划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生价值三大价值之说。价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如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 有没有用” 、“ 有没有利” 、“ 值不值得” ,这里的“ 用” 、“ 利” 、“ 值” 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准确理解“价值”的含义:

第一、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反映了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客体本身;如:西红柿

第二、价值客体是指除主体的人之外的其他事物(自然界、社会、作为客体的人);

第三、主体需要是指人的需要,包括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价值的内容十分丰富,类型多种多样,有经济、政治、审美、道德、科学、艺术、仁等价值。价值一般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物的价值属于经济学范畴,人的价值属于伦理学、社会学、人生哲学的范畴。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

(3)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这种特殊性在于它揭示的是人既作为主体,

又作为客体,社会和他人作为主体,既作为主体由作为客体的价值关系。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三、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一)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才得以树立和完善。

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发展过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的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概括的“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为人民服务的层次与践行方式

(1)最高层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2)实践层次---为整个社会服务。

(3)大学生具体实践方式---关心社会、关心学校、关心同学、奉献自我。

2、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要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其中影响比较大的错误的人生观有以下几种。

(1)反对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是一种把金钱当作圣物来崇拜的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它主张“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就有一切”“金钱万能”。金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拜金主义现象是形形色色,但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人支配金钱,而是金钱支配人。在拜金主义的支配下,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就像宗教信徒崇拜偶像那样,使一些人完全拜倒在金钱的脚下,成为金钱的奴隶。马克思称为“货币(金钱)拜物教”。如:《葛朗台》;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中泰门的独白:“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

黑得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徒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是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

(2)反对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究个人的物质享受。“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不吃不喝,一生白活”就是这种人生目的的反映。

享乐主义在中国典型代表是战国时期的杨朱。杨朱认为,人生苦短,终归一死,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暴亦死,且人一旦死去,都是白骨一堆,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还讲什么人生价值?还有什么人生意义?只要有“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色嫔御”,从而尽量满足自己享乐的欲望,也就算达到了人生目的。这就是说,人生就是为了满足口、腹、耳、乐的欲求,达到肉体的、个人的直接的享受。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非常有害的。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这种享乐主义人生观的人,必然会贪图个人享受,追求吃喝玩乐,,从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只顾自身需要和满足,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做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更有甚者,许多贪污盗窃、违法乱纪的犯罪行为,究其原因正是受了这种错误的人生观的侵蚀和毒害。

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讲,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应该看到,享乐主义所造成的“富裕污染”,正在使少数青年人把享乐主义当成了富有和能力的象征。个别学生追求时髦,攀比消费,甚至喊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款爷高”的口号。如:“穷家富娃娃”现象,一些青年人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供自己上大学深造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超前消费,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负债累累。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不仅危害青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危害社会风气。

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享乐主义人生观潜在影响,应当抵制和克服享乐主义人生目的的影响,努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做一个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有益于社会的人。

(3)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人

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表现为利己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一种人生观,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和道德准则。它和集体主义根本对立。它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的理论根据。

个人主义对社会危害极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它的危害更大,它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的败坏,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和发展,导致社会凝聚力的涣散,比如社会上一些人受个人主义人生目的的严重影响,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堕落成犯罪。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反对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共同的特征:

其一,它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他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的。

其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全面需要。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导入: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汉代的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告诉我们:人,在世上活着,应该懂得做人的意义,也就是应该懂得人生的价值。只有懂得做人的意义,才不会虚度人生,才会创造出人生的价值。只有这样的人的生命,才不算虚度年华,有永远闪光的价值。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价值的内容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人生的自我价值

所谓人生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个人,他的人生活动必然包含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对自我社会身份的确认和尊重,以及在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

2、人生的社会价值

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3、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