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二)含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二)含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二)含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二)含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二)

24. 中国衣冠服饰制度自夏商时期已见端倪,至惆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

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25. 沈约撰《宋书?州郡志》曾感慨道:“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

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对地方郡县的记载比较模糊

D.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

26. 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 “性” “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A.思辨化的趋向

B.信仰重建的完成

C.普及化的实现

D.伦理纲常的弱化

27. 明代农民被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

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

候条件,广泛种植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A.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明朝农业以专业化生产为主

D.明朝农作物的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28.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29. 清帝退位之初,曾有记者问孙中山为何对“近日北京之政争”不甚注意,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材料中“社会革新”主要是指

A.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众生活

B.反对军阀专制、捍卫民主共和

C.进行思想文化、教育上的启蒙

D.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30. 下表是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对该表蕴含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政府实施了经济统制政策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31. 在新中国实行的各种版本的护照中,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

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年版的“本

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B. 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 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 2005年因私护照数量大量增加,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2. 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罗马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

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内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

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内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

A. 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发展

B.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表现

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D.体现了对奴隶和财产的尊重

33.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34. 备受世人推崇的美国1787年宪法解决了邦联体制的弊端,但在宪法正文中根本没有出现奴隶这个词,更没有涉及解决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宪法违背了民主的精神

B.当时黑人对民权要求不强烈

C.美国宪法并未实践人民主权

D.体现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

35.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

加一一虽然是以杀戳、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时付出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他说,“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这种情况说明当时苏联

A.从事经济建设必然导致流血牺牲

B.避免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

D.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40.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希腊城邦时代起,欧亚非的滨海贸易就已经展开。”但在公元2世纪前,中国

与罗马没有直接的贸易关系。据《后汉书》记载,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

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当时的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中国的河西走廊,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

到中亚、西亚,一直到罗马。这条商路在3世纪初中断后,东西方贸易主要靠海路。4—5世纪,由

于日耳曼人对西罗马帝国的侵扰和中国的割据混战,东西方贸易受到严重影响。552年,东罗马皇

帝查士丁尼宣布丝绸由帝国政府官营。之后,东西方贸易又趋于繁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商品除了丝绸还有大量瓷器,大量黄金从西方向东方流动。11 —13世纪,十字军东征把西欧也卷入东西方贸

易中来,地中海城市国家大发战争财,商品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而在东方,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保障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更加安全,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帝国崛起,

迫使欧洲开始寻求到东方的新商路。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材料二1840年以前,中国贸易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展开的,很长时间内都是以中国为主导

的,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在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在19世纪大多数的年头里,占据进出口贸

易货值绝对多数的,出口是茶叶,进口则是鸦片,这两种商品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

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旋涡中去。19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出口逐渐出现危机,尤其是印度、锡兰产的茶叶逐步在英国市场上战胜了中国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锡兰茶叶生产模式的优越性所

致:大种植园和机器加工的生产方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质量。

――摘编自黄敬斌《19世纪中西贸易的关键情节》(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在中西贸易中的特点、影响因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19世纪中国在中西贸易中发生了哪

些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启示?(13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认为是发展最快、情况最为复杂的世纪,而它对21世纪的影响也

正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知。但人们对20世纪的认识大相径庭,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所谓

“民主资本主义与极权共产主义”斗争说;“美国世纪”说;“伟大世纪”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对20世纪的认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作所拟论题,阐述要有史实作为依据。)(12分)

考生从所给的44、45、46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相

同。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4.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派苏竟为代郡太守抗击匈奴。建成七年,令杜茂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十三年,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十六年,卢芳降汉后,匈奴入寇更深。至二十、二^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光武帝遂又大力加强防御。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后,物资短缺,然东汉政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予以种子、农具以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这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

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东汉社会的发展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摘编自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6分)

4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两国都要首先考

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

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

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内所曾

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米,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

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1 )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9分)

4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0年,魏帝曹

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

“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

公元263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权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

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9分)

24. D解析:战国时期的服饰以“诸侯制法”代替周王室统一的衣冠服饰要求,说明周王室地位下

降,宗法礼制逐渐崩溃。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战国时期的服饰以“诸

侯制法”代替周王室统一的衣冠服饰要求,说明各诸侯国按照自己的标准形成了新的服饰制度,只能说明周王室规定的等级政治遭到破坏,不能说明等级政治走向消亡;材料体现的是服饰领域的变化,不是思想领域。

25. D解析:“名号骤易” “千回百改”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

对后世的影响;“其详难举” “未易精悉”说明南朝刘宋政权没有能够有效控制地方;“千回百改”说

明记述清楚但改易太多。

26. A解析:由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发展为朱熹的“理”“气”“性”“太极”,体现出儒学发展的

思辨化趋向。材料没有体现信仰重建和儒学实现普及化的信息;朱熹的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

27. A解析:“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经济作物”体现出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农业经营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材料反映出明朝农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

趋势,但不能说明专业化生产已经成为明朝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材料体现的是传统经济作物种植

面积的扩大化和专业化,不能说明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28. D解析:“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为根本,与“其本在朝廷政教”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派以封建偷纲常为根本,以西方先进技术为辅助,与“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

政教”不同,由此可知作者超越了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故B项错误;从“造船、制器,相辅

以益其强”可知,作者认为造船、制器虽为末业,但与西方的政治体制互相配合,促进其强大,故

C项错误;从“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可知,作者认识到西方强大的根本在政治

制度,超越了“中体西用”思想,故D项正确。

29. A解析:材料“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说明

“社会革新”不属于政治问题,三民主义中排除有关政治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之外,就是倡导社

会革命的民生主义,即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清帝退位之初,军阀专制统治还没有建立;

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启蒙,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均与三民主义不符。

30. D解析:钢、生铁、煤、锰矿均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产量的不断增长体现出国民政府时期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的特征。锰矿等属于战略物资,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表格信

息没有涉及官僚资本的状况;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无法解释表

格中生产量增加的现象。

31. A 解析:材料“ 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体现了20世纪50年

代我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特点。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是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前;1980年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

国有效”,是为了满足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各种交流的需要,不仅仅是为扩大与发展中国经济合作;中国已经于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

32. B

33. C解析:材料表明明末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

引发的“商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

命是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人口的膨胀不是“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

34. D解析:美国的南北方围绕是否废除黑人奴隶制和黑人是否享有选举权进行了激烈交锋,最后

相互妥协,体现了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中央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确立“三权分立”原则,以防止权力独裁,体现了民主精神;没有解决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不等于黑人对自身权益没有诉求;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践行了启蒙思想家宣扬的主权在民。

35. D解析:斯大林认为“前进进付出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强调“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

蛋”,说明此时的苏联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斯大林时期以高昂的代价换取工业的进步,不能据此推断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工业的产量的增加“是以杀戮、饥荒和人口迁移为代价” 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经济建设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关系。

40. (1特点:起步较早,从未中断;海路与陆路贸易并存;商品各类较少,以转口贸易为主;受

政治因素影响大;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6分)

因素:政府政策;国内政治局面;生产力水平(答出“交通工具落后”亦可);商业利润的驱动。(6

分)

(2 )变化:茶叶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丧失;由转口贸易到直接贸易;由贸易出超到贸易入超;

由独立自主到贸易主权丧失。(8分)

启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其贸易地位;科技创新、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保持贸易优势的必备条件;

国际贸易中要注意维护国家贸易主权,提高经济安全意识。(5分)

41. 示例:

论题:20世纪是伟大的世纪。(2分)

阐述:基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积累,在二战后的和平环境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

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亚洲四小成迅速崛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经过两

次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兴起,第三世界

成为世界舞台的重要力量。1917年,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下半期,经过改革开放,中国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技和经济的巨大进步、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个方面相互促

进,终于使人类看到了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10分)

44. (1)变化:东汉建国之初实施防御战略,后转为消极退让,再改为加强防御,最后与匈奴和亲。

(7分)

特点:以“柔”为主,尽量避免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2分)

(2 )一味退让助长了匈奴的势力;另一方面以经济手段与匈奴交往,又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

减少了对外战争,为东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6分)

45. (1)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转折;美英积极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防止苏联在欧洲扩

充势力;履行德黑兰会议协议。(6分)

(2)特征:规模大,战斗残酷。(4分)

影响:减轻了苏军的压力;使纳粹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为法国、比利时的光复创造了条件。(5分)

46. (1)司马昭弑君;玩弄权术阴谋;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6分)

(2 )措施: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削弱蜀汉政权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4分)

作用: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蜀地经济发展;巩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基础。(5

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