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的培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

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

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学生科学

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

密相连,促使学生在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实现对科学奥秘的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三、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来源,教师要以丰富学生想象力为前提来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进行四季星空的学习时,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营造一个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仿佛就置身于宇宙空间,展开想象,仿佛可以直观地看到天体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比如《滑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一个模型为例,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与之相似的多种模型。

四、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对于教师而言,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要在扎实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并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具备良好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能够为教师更好的设计课堂探究方式奠定基础,并借助自身丰富的知识功底来实现教学问题的高质量设计,能够在解答学生各种各样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有效探究,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用心去经历和感受,切实提高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艳荣.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国校外教育,2014,S1:70.

(2)曹永琴.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技信息,2012,01:546.

[第1范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下面是小编准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精选.

浅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的学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学什么,收获和领悟什么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灵活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对于学生应该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还有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等。只有掌握这些,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加以引导和诱发。 二、由浅层的知识传授向深度学习转化 深度学习是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面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知道问题的答案不是目的,目的是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比如,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桃花,描述桃花的形态颜色,然后在两朵桃花上分别滴加醋和苏打溶液,观察花朵发生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进而引出花青素,说明花有不同颜色的原因是由于花青素引起。 三、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章节中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

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习题做得太多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养成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多会以教师的行为方式为模板进行模仿,养成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习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再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立差异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为教学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和其中的奥妙,最大化地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有些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英

浅谈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应常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鞭策和约束自己。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三)学会学习 学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场所,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领域。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永远葆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老师应勤于教学,学生应孜孜求学,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而形成个人的志趣,学校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学习,不仅要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自觉学习,又能与他人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来自网络) 一、概念的区别 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的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在学生的整体发展看并非关键的核心素养。 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属于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未必是关键能力。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我就核心素养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18-04-24T10:25:21.3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作者:胡仕君 [导读] 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 胡仕君(凤鸣镇中心校四川合江 646200) 摘要: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从优化实验器材和身边的事物入手,提供课外探究的机会和开放的课堂,搭建发明创造的平台和推动科普阅读,这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4-0061-01 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科教师逐渐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里所提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教学具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才能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与教育思想的转变,优化科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1真正重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利用 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的科学课程不属于学生与学校认定的主要课程,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就造成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要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 2以教材为载体,灵活运用教材,全身心投入教学 干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在上课前,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重组教学材料,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改动教材顺序,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如何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3多样化教学方式 3.1情境问题策略 3.1.1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现场。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实现触景生问。 3.1.2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以老师引导提问、也可由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而实在,可探、可做。 3.2探究发现策略 3.2.1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实现“活”而有“序”,准时高效。 3.2.2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展示思维方法,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3.3交流分享策略 3.3.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启发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3.2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可再次探究,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建构评价策略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寻找规律,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与劣。教师评价,言简意赅,扶正抑误。 5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总之,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我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化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与学生进步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的改革与创新。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科学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浅谈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今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科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的“知识核心时代”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化。学校已不再是简单、生硬、冷冰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为孩子今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核心素养发展的萌芽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小学六年决定和影响人生未来的六十年,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小学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结构图,说明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这五个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密不可分的两重性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所以“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追求具体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含义更宽泛,

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不可缺的基础素养,它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的缺失会造成人格、人性发展的重大缺陷!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两个关键(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互为影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贯穿于英语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

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的培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

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 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学生科学 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