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

名词解释

1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的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目的的一门学科。

2、菌株:是指从不同来源或从不同时间或地区所分离的同一种细菌。

3、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笑、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美,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分为古生菌和细菌两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5、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6、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不小于0.2微米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厚度小于0.2微米为微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7、芽胞: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椭圆形或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

8、鞭毛: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9、菌毛: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是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10、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予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11、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12、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13、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14、外毒素: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由杀伤作用。

16、代时: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17、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18、噬菌体:噬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

19、毒性噬菌体: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值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

20、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性噬菌体:某些噬菌体在感染宿主菌后并不繁殖,其噬菌体基因整合于宿主菌的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传给后代,该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活称为溶原性噬菌体。

21、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22、溶原性转换:某些前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中,从而使宿主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这一过程称为溶原性转换。

23、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4、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化。

25、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

26、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质粒,主要包括F质粒、R质粒、Col 质粒和毒力质粒。

27、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28、感染:指病原菌突破了机体的防御技机能,在机体一定部位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

29、半数致死量:指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30、半数感染量: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所需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31、毒血症: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而是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32、败血症: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33、菌血症: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经过性通过血液,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34、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苏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35、内毒素血症: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或者是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36、条件致病菌:指有些细菌寄居在健康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想通的想到中,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治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治病,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37、菌群失调:是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菌群失调时,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

38、疫苗:是病原微生物或其提取的成分制备而成,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人们习惯生所称的疫苗包括用螺旋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和病毒等制成的疫苗和用细菌制成的疫苗。

39、类毒素:是将细菌的外毒素经百分之0.3-百分之0.4甲醛处理后制成。类毒素失去了外毒素的毒性,仍然保留其抗原性,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如破伤风类毒

素和白喉类毒素等。

40、亚单位疫苗:使用化学方法提取病原菌中有效的免疫原成分而制成。此类疫苗副作用,例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荚膜多糖、钩端螺旋体和外膜蛋白疫苗等。

41、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检测病人的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血清学诊断可作为某些传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此实验一般提取病人血清进行实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

42、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43、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44、无菌:指不存在活菌的意思。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45、防腐:防止或抑制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为防腐剂。

46、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可在体内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在体外用于抑菌实验以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47、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主要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紧密连接和微弱的吞饮作用,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液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48、自然杀伤细胞:是抗感染免疫中较早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该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不受MHC限制,就可以直接杀死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细胞,在早期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监视中起重要作用。

49、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细菌。人类的多种致病菌属胞外菌。

50、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消化,未消化的残渣被排出细胞外,此即完全吞噬。

51、溶菌酶:为一种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液、唾液、泪液、乳液和黏性分泌液中。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胞壁肽聚糖,使之裂解而融菌。

52、调理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杀灭病原体的作用称为调理吞噬作用。

53、血凝抑制抗体:表面含有血凝素的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这类抗体叫做抑制血凝抗体。

54、病毒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

55、葡萄球菌A蛋白: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竞争Fc段,以致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体外可以用作协同凝集实验。

56、化脓性球菌:是指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致病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氏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57.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用已知的链球菌“o”溶血素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相应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中和试验。它常用于辅助诊断急性风湿热和风

湿活动期。其效价大于1:400以上有参考意义。

58、定居因子:是指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有黏附作用的菌毛。它与侵袭力有关,并且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

59、肥大实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H)抗原分别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实验。根据抗体的动态变化,用于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60、志贺毒素:是A群志贺菌I型和II型产生的外毒素,称为志贺毒素。志贺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a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素;b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素;c对人的肝细胞具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

61、外斐实验:是指某些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含有的菌体(O)抗原,可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的部分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故可用以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患者的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称此为外斐实验,用以辅助诊断有关立克次体病。

62、绿脓素:为绿脓杆菌产生的一种水溶性色素,蓝绿色,溶于水和氯仿,无荧光性。

63、百白破三联疫苗:由百日咳死菌、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

64、鲍-金培养基:含甘油、马铃薯和血液的营养培养基,用于百日咳杆菌分离培养。

65、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生长时需V因子和X因子。将其流感杆菌分区划线在巧克力平板或血平板上,然后点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因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V因子,置于37摄氏度,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菌落特点,凡是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感杆菌生长得较好,形成菌落较大;而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越远的流感杆菌菌落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这有助于对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66、破伤风抗毒素: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它可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67、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酸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

68、厌氧性细菌:是一类必须氧化还原在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主要包括:G+芽胞梭菌、G+无芽孢杆菌、G-无芽孢杆菌、G+球菌、G-球菌。

69、肉毒毒素:为神经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素。毒素作用于胆碱能神经而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迟缓型麻痹。

70、Nagler反应: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α毒素(卵磷脂酶),可将卵黄琼脂培养基中的卵黄磷脂分解,使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浑浊,此现象称为Nagler反应,为该菌的特点。

71、抗酸杆菌: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一般不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盐酸乙醇的脱色,故得名。此类细菌的形态细长,有分支生长的趋势,故又称分支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马蜂分支杆菌。

72、索状因子:为6,6-双分支杆菌酸海藻糖,因能使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相连成索状而得名。有毒菌株产生索状因子,具有破坏线粒体膜及酶类、抑制粒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等作用。

73、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世纪做皮肤试验测定机体

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性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74、旧结核菌素:使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肉汤种的培养物经过热浓缩的滤液,其主要成分是结核菌素蛋白。它作为结核菌素试验的试剂。

75、传染性免疫:传染性免疫又称有菌免疫,常见于某些细胞内寄生菌的感染。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的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故称这种免疫为传染性免疫。

76、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支菌丝的原核型微生物,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土壤中。

77、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颗粒的核心部分由分支菌丝交织而成,外周由长丝排列成放射状,在显微镜下可见颗粒呈菊花状。常在患者病灶组织和脓样物质中找到该颗粒。

78、支原体:为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虑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值的一类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79、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现称为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其病变为间质性肺炎,亦可合并支气管肺炎,由不规则发烧,刺激性咳嗽和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婴幼儿病情较重。

80、立克次体:是一类体积微小,绝大多数为吱声代谢不完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81、衣原体:是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虑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分类的低位处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一度曾被认为是病毒,现已归属于细菌类。

82、鹦鹉热:鸟类可通过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原体传染给人类,患者多表现为发病急剧、寒战、发热、咳嗽和胸痛等肺炎体征,故称鹦鹉热,或称鸟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有传染性。

83、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多糖抗原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菌体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于变形杆菌抗原易于制备,其凝集反应结果又便于观察,因此临床检验中常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用于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84、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呈螺旋状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型细胞微生物。在生物学位置是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和钩端螺旋体属。

85、复制周期:病毒增值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值。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五个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进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

86、顿挫感染: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细胞不提供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不能合成病毒本身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与释放。

87、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值的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

8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值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89、ts突变株:就是温度敏感性突变的变株。即在28-35摄氏度条件下可增值,而在37-40摄氏度条件下不能增值。这是因为ts变异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酶

在较高温度下失去功能,故病毒不能增值。

90、CPE:病毒在细胞内增值造成细胞破坏死亡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圆、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

91、包涵体:是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称为包涵体。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成分组成,也可是增值迹象。

92、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使人或动物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93、PFU(蚀斑形成单位):是检查和滴定病毒感染性的方法,原理:稀释不同浓度病毒加入单层细胞培养瓶中,病毒吸附后加一层琼脂,使病毒在单层细胞培养基中有限扩散,每个有感染性病毒,可形成病灶,经活性染料使活细胞着色,病变细胞不着色,肉眼可见蚀斑,每个蚀斑由一个抗感染性病毒颗粒复制,称为蚀斑形成单位。

94、血凝抑制试验:有血凝素(HA)的病毒能凝集人或动物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血凝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抑制称为血凝抑制试验,原理是相应抗体与病毒结合后,组织病毒表面HA与红细胞结合,常用于正粘病毒、福粘病毒及黄病毒的辅助诊断、流行病调查,也可用于鉴定病毒型与亚型。

95、呼吸道病毒:是指能侵犯呼吸道并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呼吸道病毒包括多个不同病毒科、属,主要有正粘病毒科的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的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小RNA病毒科的鼻病毒;以及呼肠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和腺病毒等。

96、血凝素(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抗原,能与人、鸡、豚鼠等多种红细胞表面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HA具有免疫原性,为保护抗原,其诱导的相应抗体称为血凝抑制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和中和病毒感染,为保护性抗体。

97、神经氨酸酶(N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抗原,具有酶活性,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与扩散。NA具有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出芽释放,但无中和病毒的作用。

98、抗原漂移: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抗原结构小变异称为抗原漂移。抗原漂移可引起流感中、小型流行。

99、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或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发生大变异,形成了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导致流感的大流行。

100、Koplik斑:麻疹病毒感染机体后,在全身出疹前1-2天,患者两侧颊粘膜可出现周围饶有红晕的灰白色斑点,称为Koplik斑,对麻疹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101、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麻疹病毒感染机体后极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从麻疹发展到SSPE平均七年,患者大脑功能发生渐进性栓退,表现为反应迟钝、精神异常、运动障碍等,病程6-9个月,最后导致昏迷死亡。现认为患者脑组织中的麻疹病毒为缺陷病毒,特别是M基因缺陷,MD蛋白功能异常。

102、SARA Cov:称为SARS冠状病毒,是严重急性呼吸性综合征的病原体,SARS 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又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03、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可在鼻咽部和肠道内增值并从肠道排出。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克冰毒和新肠道病毒等。

104、BCHO virus、为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的英文缩写,目前包括31个血清型,均归属于小RNA病毒科,粪口途径传播,可侵犯多种靶器官,临床表现多样化。

105、新肠道病毒:1969年后陆续分离到的除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克冰毒之外的肠道病毒,取名为新肠道病毒,包括68-71型共4个血清型,其中比较重要的是70型,它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体。

106、感染性核酸: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其核酸为单股正链RNA,进入细胞后,可直接起mRNA的作用,转译出一个约2200个氨基酸的大分子多聚蛋白,经酶切后形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脱去衣壳的核酸仍具有感染性而称之为感染性核酸。

107、急性肠胃炎病毒:属于四个不同的病毒科,即呼肠病毒科的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科的诺如病毒和沙坡病毒、腺病毒科的肠道腺病毒40、41、42和星状病毒科的星状病毒。它们所致的胃肠炎临床表现相似,主要为腹泻与呕吐,其流行方式有五岁以内的儿童腹泻和与年龄无关的暴发流行。

108、轮状病毒:归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直径60-80纳米,双层衣壳,无包膜,经负染色后电镜下观察,病毒外形呈车轮状,故名轮状病毒。病毒核酸为双股RNA,由11个基因节段组成。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毒。

109、Dane颗粒:是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患者血液中,因Dane在1970年首次用电镜观察到而得名。

110、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型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111、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液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

112、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113、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114、疱疹病毒:是一群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分为α、β、γ三个亚科,与人类感染有关者包括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8型。

115、AIDS: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简称艾滋病。

116、菌丝体: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由可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中菌丝体。

117、真菌中毒症:有些真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人、畜食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成为真菌中毒症。引起中毒的可以使本身有毒真菌,也可以是真菌在代谢中产生的毒素。

118、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真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

简答

1、病毒的基本特征

答:(1)体积微小(2)结构简单,仅含有一种核酸(3)严格寄生,只能在一定种类活细胞中增值(4)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2、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答: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侵袭力和毒素。(1)侵袭力:细菌表面的结构,包括菌毛和膜磷酸壁,以及荚膜和微荚膜。细菌的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可粘附到人或动物组织上,增强细菌至菌性。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侵袭性酶,是指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某些细胞外毒,这些酶可以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入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2)毒素:外毒素。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外毒素毒理很强,对宿主细胞具有选择特异性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外毒素分为三类,它们是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DIC等病理变化。

3、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答:(1)链球菌感染的主要致病物质:脂磷壁酸、M蛋白、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血毒素

(2)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

4、简述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异同点

5、试述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答:(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由于免疫缺陷导致各种原虫、真菌、细菌、病毒引起的机会感染明显增加。慢性消耗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或手术后、器官移植、化疗、放疗、烧伤等均可造成机会感染。(2)寄居部位改变:如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定居部位由肠道至泌尿道,引起感染。(3)菌群失调: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和菌群交替症。

6、简述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答:(1)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毒素、杀白细胞毒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SPA、TssT-1

(2)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两大类:化脓性感染,局部化脓性感染和全身型感染。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症、葡萄球菌性肠炎及毒性休克综合征。

7、简述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答: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8、病毒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答:根据微生物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可将其分为以下三大类:(1)原核细胞型

微生物:仅仅只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它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如真菌属于此类。(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答,只有一种核酸,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增值。如病毒属于此类。

9、细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方法

答:(1)直接涂片镜检。凡是在形态和染色体具有特征的细菌,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有助于初步诊断。(2)分离培养。所有标本均应作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后进一步鉴定。(3)生化反应。不同的致病菌具有不同的酶系统其代谢产物不尽相同,借此可对一些致病菌进行鉴别。(4)血清学试验。采用含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与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血清学试验,可以确定致病菌的钟和型。(5)动物试验。主要用于分离、鉴定细菌,测定菌株产毒性。(6)药物敏感试验。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用药,及时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7)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应用核酸杂交和PCR杂交检测致病性微生物核酸是临床诊断学的重要发展。

10、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答:(1)处理伤口清创扩创;(2)免疫学防治:特异性预防,类毒素;紧急预防,回忆反应,有基础免疫者,在有外伤创口污染时,再次接种类毒素,使血清中抗毒素水平增高。被动免疫,使用纯化破伤风抗毒素。早期足量抗毒素治疗。(3)抗生素,选用敏感抗生素。

11、常见以性接触传播的微生物及其所引起的疾病是

答:淋病奈瑟菌:淋病;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可引起男性尿道炎、女性子宫颈炎和宫内膜炎,性病淋巴肉芽肿;解脲脲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螺旋体: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单纯疱疹病毒:生殖器疱疹;人乳头瘤病毒:尖锐湿疹。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弯曲菌、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创伤弧菌、轮状病毒、腺病毒、呼肠病毒、星状病毒科、杯状病毒。

14、肠道病毒致病特点

多以肠道为原发病灶,引起全身感染;相同部位的病灶可由同一种肠道病毒引起,同一肠道病毒也可引起不同部位病变;多以粪口途径感染;可反复发作

15、结核菌素实验原理及结果分析

原理:结核菌素试验是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和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结果分析:阳性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等于或大于5mm,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和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力

强阳性反应注射局部红肿硬块等于或大于15mm,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感染,应进一步查病灶。

阴性反应注射局部红肿硬快等于或大于5mm,表明受试者可能为感染过结核杆菌。但还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即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早期,T淋巴细胞尚未被致敏;患严重感染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的患者,以及使用免疫制剂者均可暂时出现阴性反应。

(1)皮肤黏膜感染:引起鹅口疮、口角糜烂、外阴与阴道炎等。

(2)内脏感染:引起肺炎、支气管炎、食管炎、肠炎、膀胱炎和肾盂炎等(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

19、简述新型隐球菌致病性

新型隐球菌主要是外源性感染,肺是主要的入侵途径。大多数肺隐球菌感染症状不明显,且能自愈。有的患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严重病例可见肺大片侵润,呈爆发型感染且迅速死亡,部分患者发生血行播散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亚急性脑膜炎。

20、支原体与细菌L型比较

支原体: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生长需要胆固醇,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变成细菌。细菌L型:在遗传上与原细菌有关,生长不一定需要胆固醇,除去诱因,可恢复为原菌。

2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肠道杆菌的共性有:都为革兰阴性杆菌,形态学鉴定意义不大。营养要求不高,培养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肠道杆菌常用培养基是EMB或SS。生化反应活泼,

能分解多种糖类,形成不同代谢产物,常用于鉴别不同的菌属和菌种。乳糖发酵试验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有重要意义。致病菌一般不发酵乳糖,非致病菌多能发酵乳糖。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荚膜抗原或包膜抗原以及菌毛抗原。

最新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1、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 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 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 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1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 氧菌、专性厌氧菌。 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 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合称为IMViC试验。 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 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 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 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20、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 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正常或异常时有何生物学效应? 答:(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答:(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及细菌毒素、病毒等微生物,既可在感染时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清除病原微生物,也可人工利用这些抗原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用于人工免疫预防和治疗,或体外进行抗原抗体检测进行疾病的诊断。 (2)动物免疫血清:人工制备的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是由马血清制备,对人而言,既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中和毒素,又含有异种动物蛋白引起超敏反应。在应用抗毒素前应做皮试判断有无过敏现象。 (3)同种异性抗原:如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输血和器官移植前应进行血型鉴定或组织配型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4)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如肝癌患者体内出现高水平AFP(甲胎蛋白),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3、简述抗体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答: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分为五类:IgG IgA IgM IgD IgE。 IgG:血清中含量最高,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毒素 等。还能激活补体,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穿过胎盘保护胎儿及新生儿免受感染。 IgA:分为单体和双体两种。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双体存在于粘膜表面及分泌物中,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IgM:是分子量最大、体内受感染后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作用和调理作用,时作重要的抗感染因子,且常用于诊断早期感染。 IgD: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某些过敏性体质的人血清中可检测到,参与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溶菌和溶细胞。细菌等抗原物质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等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或靶细胞裂解。 (2)促进抗体中和及溶解病毒。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条件下,补体也可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3)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与细菌及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抗原性异物得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得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得识别与清除得过程。由体内得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与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得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得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得过程:①募集与迁移②吞噬与杀菌③降解与消化 2、NK细胞得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与胞内寄生菌得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就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得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得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得来源与发育成熟得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得T、B细胞与其她免疫细胞存在得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她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得功能: 1、骨髓就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得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与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就是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 3、骨髓就是抗体产生得主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得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得上皮细胞与少量得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得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发育成熟得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就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得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得胸腺细胞就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得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得功能:最主要得功能就是T细胞发育得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与细胞碎片形成,就是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就是胸腺微环境得最重要组分。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 A ) (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 A 卷 /B 卷)。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 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90 个选择题) 1. 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 疯牛病C. 结核病E.体癣 B.梅毒D.沙眼 2.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 单细胞 C.对抗生素敏感B.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 肽聚糖含量少C.对溶菌酶敏感 B.缺乏五肽交联桥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 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C. 影响核酸复制E.损伤细胞膜 B.与核糖体 D.与核糖体 50S 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30S 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半固体 )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都是阳性) B. 不直接引起疾病 C. 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7.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 倍 B.100 倍 C.400 倍 D.900~ 1000 倍 E.10000 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 A. 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C. 紫色和无色 D.无色和无色 E.无色和紫色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microorganism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bacterium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peptidoglucan or mucopeptide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lipoplysaccharide,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flagella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pipi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spon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L-form of bacteriu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医学微生物基本知识

医学微生物基本知识 [单项选择题] 1、与细菌运动有关的结构()。 A.芽胞 B.普通菌毛 C.磷壁酸 D.鞭毛 E.荚膜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2、细菌L型()。 气体环境 A.CO 2 B.厌氧环境 C.碱性环境 D.高渗增菌液增菌 E.生长因子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3、细菌的特殊结构不包括()。 A.菌毛 B.鞭毛 C.芽胞 D.荚膜 E.核质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4、无菌室空气的消毒可采用()。 A.煮沸法 B.干烤 C.加压蒸汽灭菌法 D.紫外线 E.电离辐射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5、食物的消毒可采用()。 A.煮沸法 B.干烤 C.加压蒸汽灭菌法 D.紫外线 E.电离辐射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6、输液导管的消毒可采用()。 A.煮沸法 B.干烤 C.加压蒸汽灭菌法 D.紫外线 E.电离辐射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7、生理盐水的灭菌可采用() A.煮沸法 B.干烤 C.加压蒸汽灭菌法 D.紫外线 E.电离辐射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8、玻璃器皿的灭菌可采用()。 A.煮沸法 B.干烤 C.加压蒸汽灭菌法 D.紫外线 E.电离辐射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9、细菌黏附有关的结构()。

A.芽胞 B.普通菌毛 C.磷壁酸 D.鞭毛 E.荚膜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10、细菌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殊存活形式()。 A.芽胞 B.普通菌毛 C.磷壁酸 D.鞭毛 E.荚膜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11、增强细菌抗吞噬作用的结构()。 A.芽胞 B.普通菌毛 C.磷壁酸 D.鞭毛 E.荚膜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12、血清除菌()。 A.巴氏消毒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紫外线消毒法 D.煮沸法 E.过滤除菌法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1.巴氏消毒法常用于牛奶和酒类的消毒。 2.滤过除菌法主要用于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药液和空气等的除菌。 [单项选择题] 13、牛乳除菌()。 A.巴氏消毒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 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 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 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 状脑病的病原体 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 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 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 糖和少许蛋白质, 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 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由蛋白质组成,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 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 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 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 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 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超抗原,是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是植物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汤飞凡 6.诺贝尔奖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两类细菌细胞壁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为原核生物所特有。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为磷壁酸(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 磷壁酸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内离子平衡,稳定细胞壁 ②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特有抗原 ③与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4、G-菌特有组分??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在G-菌的细胞膜与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称为周浆间隙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一次实验课内容 实验内容1.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内容2. 实验室规则 实验内容3.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 实验内容4. 染色标本的制备—革蓝染色 实验目的与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上好实验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实验课的目的是: 1. 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为以后的医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实验的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训练学生严格的科学作风、严肃白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在集体工作环境中互帮互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好实验的精神品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 1. 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实验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与协作,操作实验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示教实验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 详细讨论实验结果,提倡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并紧密联系理论课内容。要注意不论实验结果与理论符合与否,都有讨论的价值,并分析其原因,有可能的话还应重复实验; 4. 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室规则 一、进入实验室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除必要的书籍文具外,其它个人物品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 二、在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及与学习无关的其它活动,不得大声喧哗或嘻戏。 三、未经老师许可,不得擅自搬动实验器材及示教物品,不准随意摆弄和旋转实验仪器上的开关及旋扭等。 四、按照实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安排要进行的实验,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争取顺利地完成实验。 五、实验中使用完毕的器材和试剂,必须放回规定的位置。废弃物必须按规定进行处理或归放于指定的容器内,不能随便乱丢乱放。 六、实验中万一有菌液打翻、有菌材料污染桌面或衣物、割破手指等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老师进行处理,切勿自作主张不按规定处理。 七、爱护实验室内一切设备、挂图、仪器。注意节约使用消耗材料及药品试剂,注意用电安全及节约水电。 八、实验结束,要清理桌面,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值日同学要搞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保持室内整齐,离开实验室前要关好门窗、水、电,并将手洗干净。 九、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实验室。

医学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 名词解释 1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的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目的的一门学科。 2、菌株:是指从不同来源或从不同时间或地区所分离的同一种细菌。 3、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笑、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美,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分为古生菌和细菌两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5、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6、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不小于0.2微米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厚度小于0.2微米为微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7、芽胞: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椭圆形或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 8、鞭毛: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9、菌毛: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是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10、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予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11、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12、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13、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14、外毒素: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由杀伤作用。 16、代时: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17、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18、噬菌体:噬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 19、毒性噬菌体: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值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课标掌握内容: 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p1) 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最小的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专性活细胞寄生,以自我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如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原始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细胞器不完善,仅含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细胞壁,对抗生素敏感。包括细菌、支原 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6大类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仁、核膜;细胞器完整;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如真菌2、郭霍法则(p4) 主要内容 ①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存在,在健康人中不存在; ②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获得纯种; ③该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引起同样的疾病; ④从人工感染实验动物体内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该病原菌纯培养 特殊情况: ①有些带菌者并不表现症状; ②临床症状相同的可能不是一种病原感染; ③有些病原体至今不能体外培养,有些尚未发现易感动物; 补充手段: ①血清学技术查抗原抗体; ②分子生物学技术查DNA物质。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课标掌握内容: 1.细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意义(p17-22) 荚膜(Capsule):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粘性物质,具有抗吞噬、抗干燥、粘附、抗有害物质损伤等功能,是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于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也称为内芽胞(endospore)。芽胞对理化因素有强大抵抗力,是细菌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维持生存的休眠状态;同时是否杀死芽胞也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而芽孢的有无、芽孢的形态及位置也常常作为细菌鉴别的指标。 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某些细菌细胞表面附着生长的一至数百条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可用作细菌鉴定指标 菌毛(pilus or fimbriae):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丝状物,在电镜下方可看到。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大类。其中,普通菌毛主要行使粘附功能,帮助细菌牢固粘附于敏感细胞表面,与病原菌致病性密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附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附答案) (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A卷/B卷)。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90个选择题) 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疯牛病 B.梅毒 C.结核病 D.沙眼 E.体癣 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 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肽聚糖含量少 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B.与核糖体50S 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复制 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E.损伤细胞膜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 B.不直接引起疾病 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倍倍 倍~1000倍 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A.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C.紫色和无色 D.无色和无色 E.无色和紫色 9.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法,其实际意义不包括: A.鉴别细菌 B.初选抗菌药物 C.了解细菌致病性 D.了解细菌的染色性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无菌和无菌操作(asepsis and aseptic technique):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技术操作,称为无菌操作。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lysogenic phage):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溶原性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溶菌空斑(噬斑phage):当噬菌体和细菌共同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噬菌体由于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无细菌空斑。 转化(transformation):是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 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的方式。 转导(transduction):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试word精品

1 测量细菌大小用以表示的单位是_________ 。_ 2. 在消毒灭菌时应以杀死 ________ 作_ 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3. 细菌的形态鉴别染色法最常用的是 _________ ,_ 其次是______ 。 4. 根据细菌的外形,可分为 _________ 、_ ______ 、_________ 。_ 5. 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分为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工培养基按功能或用途分为、_ _______ 、_ 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类培 养基。 7. 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求与否分为 _____ 、_________ 、_ _______ 、 ________。_ 8.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 ________ 、 _______ 、_ ______ 、 _________ 。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工培养基按物理性状分为、_ 、_ 3类培养基。 10. 高压蒸汽灭菌的温度是 _______ ,压力是_________ ,时间持续 ________ 。 11. 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 _______ ,斜面培养基________,_ 平板培养基主要用于________ 。_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应用 _ 镜观察,它的放大倍率是倍。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酸染色把细菌分成两类,阳性菌呈___色,阴性菌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 14. 细菌的色素分为 ________ 和_ __________ 2种 15.SS培养基多用于____________ 的分离培养。 16. 热力灭菌分为__________ 和_ ___________ 灭_ 菌。 17. 湿热灭菌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 。 18. 紫外线杀菌的机理主要是破坏细菌__________ 。_ 19. 对于毒素、血清、抗生素不耐高温灭菌的制物制品应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_ 。_ 20. 化学消毒剂杀菌的机理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 、_ ____________ 。_ 21.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主要有 _________ 、_ ______ 、_________ 、_ _______ 等_ 。 22. 根据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中产生的色素不同,将葡萄球菌分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三种。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葡萄球菌为_________ ,产生的色素为 ___________ 。 23. 根据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中生长后菌落周围溶血现象的不同,可将链球菌分为 _______ 、_ _______ 、_ __________ 三大类。 24. 鉴别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是 ________ 、 _______ 。_ 25. 人工培养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________ 或 ______ 。 26. 伤寒杆菌分离培养,在病程早期第一周应取 _______ 标本;发病第2、3 周应取_________ 标本,其阳性率高。 27. 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只有 ________ 志贺菌能 _______ 分解乳糖。 28. 霍乱弧菌耐 ________不耐酸,常用的人工培养基是 _____ 或_ _________ 。 29. 白喉棒状杆菌在亚碲酸钾血平板生长时,其菌落呈 ______ 。 30. 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常选用的培养基是 ______ 。 31. 毒力鉴定是鉴别白喉棒状杆菌与其他棒状杆菌的重要试验。体外法可用 ______ ,体内法可用 ________ 。 32. 结核分枝杆菌常用 _____ 染色,呈现_________ 色。 33. 结核分枝杆菌对湿热敏感,经 _____ C ________ m ir即可被杀死。 34. 结核菌素试验所用的试剂有 ___ 、_________ 两种。 35. 幽门螺杆菌形态呈 ______ 、_______ 或______ 状。目前认为与人类的 _______ 、 ________ 疾病有关。 36. 绿脓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 ______ 色素。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春季学期) 教学内容: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设计性实验) 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 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 【实验任务】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疑似肠道感染性细菌的患者临床标本中确定病原体。请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在讨论完善后记录在实验报告本,并将可行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实施。 生化反应 血液或黏液脓血便肠道选择培养基37℃、18-24小时可疑菌落双糖铁培养基 血清学鉴定增菌培养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细菌对糖的分解试验原理及其结果。 二、掌握细菌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试验的原理。 三、掌握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培养特性。 四、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二、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三、IMViC试验 四、五糖发酵试验,铁质双糖试验 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4、采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思考题: 1.怎样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与鉴定伤寒杆菌? . 2.肥达氏反应中为什么要用“O”“H”“A”“B”四种抗原,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沙门氏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中有何特点,如何与痢疾杆菌区别? 参考书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 室编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 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 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叫细菌L 型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现在常用的质粒大多数是经过改造或人工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 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

护理专业微生物学概述

一、微生物:肉眼不能见到,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容易变异。 1.非细胞型:病毒,无完整细胞结构和产生能量的酶系统,需在活细胞内增殖。如流感病毒 2.原核细胞:细菌等 3.真核细胞:真菌, 细胞结构完整。如新生隐球菌、假丝酵母菌 细菌概述 一、细菌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大小和形态:以微米为测量单位,二分裂繁殖。分为三类: 1.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呈杆状或近似杆状,球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棒杆菌 3.螺旋菌:菌体弯曲,可呈弧状或逗头状,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 (1)细胞壁:包绕在细胞膜外,维持细菌固有形态、抗低渗的外环境。经革兰染色将细菌分为G+和G-。基本成分为肽聚糖,(见表11-1 G+和G-细胞壁比较) G+菌:肽聚糖层数多,青霉素可抑制其合成,磷壁酸为G+菌表面抗原。 G-菌:肽聚糖量少,外有保护性外膜,外膜中的脂多糖为内毒素 (2)细胞膜:为弹性的生物膜,参与胞内外物质转运、生物合成、细菌呼吸、与能量的产生和利用有关。 (3)细胞质:含有一些重要的结构: 1)核糖体: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为某些抗菌素的结合部位,可干扰其合成蛋白 2)质粒:染色体外的遣传物质,为双股DNA可控制细菌某些遗传性状。 R质粒:决定细菌耐药性 F质粒:决定细菌致育性 Col质粒毒力质粒 3)胞质颗粒:多种颗粒,多数为贮藏营养,常见的为异染颗粒,在白喉杆菌中其可助于细菌的鉴定。 4.核质: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2.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某些细菌分泌,位于细胞壁外,需特殊染色,具有抗吞噬作用,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可用于细菌鉴别和分型。 (2)鞭毛:某些菌体上附有,为细菌的运动器官,需特殊染色。可分为单菌毛、双菌毛、丛菌毛和周菌毛,有鉴别某些细菌的意义;有些菌的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