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重庆四十九中学夏永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题意讲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达夫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弱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

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

个词:“慢”、“润”、“淡”。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1)、3 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2)、第3 句中即使……就是……也…… 这样的句式,

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3)、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明确: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

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日光本是暖色调, 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4 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体现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体现“清”、“静”、“悲凉”之特点。

5 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 、

7 、

8 、

9 、10 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 2 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三、小结和作业: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

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缘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课外作业: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的散文。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客观实境秋景的描绘秋味

静(五种)故都秋之美

悲凉——主观情感秋关系议论沉郁、寡淡心绪

形散而神不散

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教学大赛一等奖说课稿《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故都的秋》第二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 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完整word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非常实用)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走入秋天同学们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的什么景色? 2、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但他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1913年,还是青年的他就随长兄赴日留学,一直到1922年,他才回到祖国。十年异国生活使他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及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的熏陶,但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和诗词。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被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去当翻译,期间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始终坚持抗战。于是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因此,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的称号。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情绪。 (如《沉沦》一部以留日学生的青年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散文以游记著称,有《还乡记》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 本课话题——感受秋景秋韵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从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这样的“风景”,如果换一个人,会觉得它美吗?很值得怀疑。但是,正是这些多数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郁达夫感到是最值得玩味的。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一场雨,落寞了一季缤纷,催开了一季寒凉。我还在迷茫着炎炎暑日是用怎样的毅力和耐心熬过去的,夏天就这样偷偷地溜走了。仿佛在一夜之间,夏与秋就来了一个轮流替换,夏末最后的一丝热气也随风飘散了。初来乍到的秋,让风儿捎来了清凉的空气,空气中还弥散着夏末的花香,枝头树梢绿色依旧盎然,没有颓废,也就没有荒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惬意而自然。 家的前面是一片大块儿的田地,浓密的玉米遮挡了远处的视野,近距离的田地里却隐藏着别样的天地。广阔绿色的田野里生长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天才的音乐家,蝈蝈。天生的圣斗士,蟋蟀。还有数不尽的蚂蚱和螳螂。每到夜晚降临,蟋蟀的叫声就会从玉米地里清晰地传到耳边,如悠扬的催眠曲伴着我进入梦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故都的秋(教师版)1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年级:高一编写:裴以杰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日期:2011-12 班级_______ 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内心的忧思、落寞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预测】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 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 年到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

《故都的秋》说课、评课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习时重在分析散文精巧的结构,欣赏散文所描绘的景色以及散文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它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使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声、秋意“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悲凉、落寞之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虽然它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但作为一篇经典散文之作,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加之散文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点,更应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掌握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些方法。 由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能够通过学习《故都的秋》的结构层次,巩固文学作品的圆形结构(圆形内结构、圆形外结构)以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注意:圆形结构已经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学习过。) 2、能够通过赏析本文的语言,掌握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方法。 3、能够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由于“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手法在之前的课程中并未单独列为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但它又是分析鉴赏散文的重要切入点,所以我把第2个教学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文学作品的圆形结构已经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学习过,所以在此只做分析《故都的秋》的结构的方法。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通过秋景分析“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方法时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到,故将教学目标1和3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确定好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用以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找出作者描绘的秋景。即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层次),引出五幅秋景图(秋晨观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过程如下: 首先,联系同学们曾经学习过的有关秋天的诗篇、散文、小说等,无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描写秋天的萧瑟、凄凉,抒发悲秋之感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二是描写绚丽多彩的秋天,寄予赞秋之情的,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由此我的导入设计如下:同学们,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历代名家描绘秋天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同学们读过这样的诗句吗?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从中欣赏到的秋天的景色和你的读后感慨,好吗? 进入课文以后,鉴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散文教学也应注重朗读,所以首先让全班齐读。读完后根据具体读的情况作出简要点评。然后进入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为达成这一目标,我有设置了两个问题: 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具有怎样的特点?在结构上是怎样呈现这一特点的(即采用的是哪种结构形式)?(特点:清、静、悲凉。结构:总--分--总,板

张悦《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执教者: xx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我想,作为一篇美文呢,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还是在课堂上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我先来。(放音乐,范读)接下来我邀请一位男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学生配乐读)。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女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配乐朗读)前排的一位男孩子禁不住想鼓掌,然而他在那种静悄悄的氛围中,又不敢把他的掌击响,表达得很含蓄。 那么,我们全体同学是不是也来诵读一段,当然也配上音乐,那么我就来选75页第二段。 (全体学生配乐读)注意字的读音,“廿四桥的明月”中的“廿”、“混混沌沌地过去”中的“混混沌沌”、“不能自已的深情”中的“已”,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很xx的人。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又很怀旧的人。 生3:有浪漫的艺术色彩。 生4:比较有思想,比较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 师: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也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郁达夫先生,你觉得他是个这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 我觉得他的文字很优美。

师: 你能选一个句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吗? 生: 第三段第二个句子。 师: 你把觉得优美的句子用优美的调演绎一下。 生: (朗读) 师: 你又是从哪里看出? 生: 我觉得他很细腻,是从他写北国的槐树,说“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写得很细腻。 师: 我觉得写得很细腻是不够的,要有一颗细腻之心的人才能品味到细腻,所以,我觉得你也很细腻。 师: xx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生: 清静悲凉而浓郁。 师:

模块三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李卫东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卫东 引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许根本就不能说孰优孰劣。关键是教教材的什么,用教材又教什么?首先从价值观的角度厘清“教材”与“人”(教者和学者)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化 课程内容是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而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要依凭教材,要通过教材呈现的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教学化 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朱绍禹)教学内容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曾天山) 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王荣生) 一、倾听文本的声音——以文学类文本为例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许多教师离不开教参,课堂教学缺少底气与自信,缺少独立面对文本的勇气。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教师用书是静态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变通的功夫得靠自己。所以,直面文本、独立解读文本很重要。 倾听文本的声音,就是语文教师要以独立阅读者的姿态,以一个语文人的身份,独立阅读文本,发掘出文本有价值的内容。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文本,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 直面文本、独立面对文本的几种策略 “倾听”什么? 1.倾听文本的“强弱音”《木兰诗》《猫》 认真倾听、归纳,思考为什么作者花笔墨写这些内容,而不写那些?为什么详写此而略写彼?因为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选择和过滤的变形,是一种审美选择的结果,受作者主观情感的支配。经过这样的倾听,就可以归纳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品的主旨。 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方法,适合教学每一篇文章。 例如《木兰诗》一课中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郑振铎的《猫》一课分析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第三次养猫?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内容却大不相同。 2.倾听文本的“主和弦”《济南的冬天》 思考这些文本中有没有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在文中很突出、很显眼或者反复出现,借抓住关键词句来探寻文本。散文、诗歌、戏剧都是经过审美变形的,抓住关键词句、段落来解读,抓得好就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还能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倾听文本的“变奏”《皇帝的新装》 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裂缝、缝隙、矛盾,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1)抓住发现在文本表层的裂缝、缝隙、矛盾;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着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

教师资格证面试《故都的秋》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掌握品味揣摩语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 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讲授归纳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秋景图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秋景图片,师生共同畅谈对秋的感受,同时提问学生历代文人所写的有关秋的诗文有哪些,在他们笔下是怎样的一幅秋景图。

(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 1?“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 的秋”或“北平的秋” ? 学生思考回答之后教师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2?找出文章的“文眼”句子,并且用了什么手法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之后教师明确明确:“文眼”一一“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三) 深入研读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可以划分为多少幅图? 明确: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可以划分为“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 “秋果胜景” 2. 提问学生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明确:以“小院秋晨”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故都的秋》说课.doc

《故都的秋》说课 (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 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 文,本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 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 哲理的语言,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 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 析目的。《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清”“静”“悲凉”)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 浓重的“主观色彩”。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学习其中的寄情于景,情 景交融,了解郁达夫的散文忧郁感伤的基调,语言的清新凝练,学习应用虚实 结合、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韵意。 1、【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 领会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虚实结合、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以及细腻 的语言特点。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先朗读,再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 物,写几个片段。

2、【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 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用朗 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映像和文章感情的体会,给同学们以讨论的时间, 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感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 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当学生陷入困惑不解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 真正意义。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们见过很多关于写秋的文章,有悲秋的,也有赞秋的,一般,秋天在人 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 xx有一首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写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 凄苦。毛泽东的诗词里也写道: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肖家芸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本《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 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 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 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 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 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生:(快速翻阅圈点,一分钟多一点便有举手发言者)“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 师:大家说,对吗? 生:对(齐声)。 师:(面向答题同学)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这么准?介绍介绍经验。 生:好的散文一般是开宗明义,点出文眼或主线,所以读散文开头句特重要。 师:你能举出学过的课文例子来证明一下吗? 生:如《荷塘月色》开头的“心情颇不宁静”,《绿》开头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师:说得很对,只是不全面。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说瞻前顾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义的诀窍。本文开头的“清、静、悲凉”确实是全文的 眼。那么集中写景的在哪些段落? 生:在3~11段。 师:你能推断一下,本文学习的重点在什么地方? 生:在3~11段。 师:理由是什么? 生: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师:说得好。我来诵读文章的主体部分,你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

李卫东: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高中语文】

阅读写作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卫东 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 随着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时期的“大单元学习”与之前的单元教学相比,更加强调基于单元的课程开发,更加注重学习方案的设计。崔允漷老师认为: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现有教科书中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通常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如果这几篇课文没有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没能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那它就不是我们所讲的单元概念。确切地说,那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基于新课程标准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大单元设计,凸显课程视角和学习维度,是以语文学科大观念为统领的、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论述的针对性”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概念,但不是“大观念”,“论述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揭示了跨越时间、地点和情境的概念性关系,就是“概念性理解”,是学科大观念(big idea)。 为什么需要大观念?无论是威金斯还是埃里克森,都强调“大观念”作为“透镜”“聚合器”的功能,即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意义。更重要的是,大观念有很强的迁移价值,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大单元,没有大观念的“透视”,一篇篇课文就可能只是浅显的关联,不能深度组织起来,教学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 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 学科大观念有不同层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最为核心的大观念是围绕“内容和形式”的概念性关系和“语言和思维”的概念性关系的理解,这是指向语文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的本体性的大观念。而具有教学操作性的是“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习单元层面的大观念。这两个单元指向的区块大观念呢,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啊,是一致的,这种情况应该说在教学当中也会出现啊,更多的学习单元呢,可能在学科大观念上与学习任务群层面的学科大观念会有所不同,在具体的呈现上有所不同 一、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 试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为例做些分析。 教材“单元提示”中指出:“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其中,“学习之道”是单元的人文主 1

_故都的秋_教学案例_柯慧明

客正“泛舟”赤壁,前文中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所以,“击空明兮溯流光”,不正是此时此景的概括吗?因此,表现了主客游山涉水的愉悦之情。 生4:我同意,并且第二段的开头就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也是他们愉悦之情的直接吐露。 师:可你们的说法并没有直接解决“乐景写哀情”之说呀? 生4:我认为不能说是乐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是因有情然后设景,于是景物是有选择性的,写景是为了表达哀情。而主客游赤壁是先有景,然后生情,应该理解为触景生情。生的是愉悦之情。 生5:“望美人兮天一方”难道是愉悦之情吗?生1:是呀,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日日思君不见君”,那是多么的痛苦呀。 生6:(突然站起来)我觉得他们都没有知人论世地去解读这首诗。 师:那你来知人论世地说说你的见解。 生6:此时的苏轼是被贬黄州,身处困境,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从后文中可以看出,他以自己的旷达和洒脱从窘迫中脱离出来,以至于他能和友人泛舟游赤壁,心怀轻松和惬意。怎么能说他此时是痛苦的、怅惘的呢? 师:果然有些高度。 生7:除了大的背景下的知人论世,我觉得上下文也证明主人是愉悦的。上文有“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下文中,客人吹洞箫是凄婉悲恸之音,在第三段开头有“苏子愀然”,这一转变,说明苏子此时的情感是由喜转悲的:喜于泛舟游赤壁,喜于“一觞一咏”;悲于客人的箫音之哀,所以他有“何为其然也”的反问。 师:很完整的解读,切入点很独特。综合看来,持“触景生情说”、“知人论世说”、“上下文勾连说”的同学认为苏子此时想表达的是轻松愉悦之情;持“诗句直译说”和“乐景写哀情说”的同学认为苏子心怀悲伤和怅惘之意。我觉得大家说的各有依据,但还可以拓宽视野,让我们能更加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果你有新的见解,还可以发表高见。 生8:我觉得还是要回到诗句本身。师:本身还有内涵?愿听其详。 生8:“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下注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远方;我觉得这两句可以理解为:眺望远在天边的“美人”。 师:你有什么高论? 生8:(停顿了一下)我觉得这两种表达在意思上一 样,但侧重点不同。“望美人,美人却在远方”,表达的是思而不得见的痛苦。但是,如果把“渺渺兮予怀”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的思绪越飞越远,一直想到了在远方的“美人”,美人的意思可以追寻它意,在此不多说。那么再“知人论世”,此时身处困境,苏子仍然怀念着远在朝廷的君王,他本来是被君王贬黜的,却仍然怀念他,牵挂他,说明苏子并没因自己的困境之身放弃自己报国的壮志,更说明他是如何的超脱旷达。并且在我们学习过的作于同时同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不是也有早生华发的现实,(注:在学习本文之前就先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却仍然满怀对英雄的仰慕的豪迈情怀吗?所以,今晚的苏轼同样是一种豪迈的情怀,愉悦的心境。 师:非常精彩的分析,谢谢!看来大家也赞同你的高论。 生9:老师,那客人是“倚歌而和之”,难道“歌”与“乐”不一致? 生5:是呀,客人是应歌奏乐,怎么会主客不一致?生8:看来客人的理解和你的理解是一样的。生10:他理解有误呗。主人是因景抒怀,客人是因景生悲。 师:好一个“因景抒怀,因景生悲”,面对此景,主客确实有不一样的情怀呀。看来一诗多解,因视角不同理解也不同呀。苏子因已超脱,本无凄婉、怅惘之情只是因景抒怀;而客人却因赤壁古迹,囿于人生短暂、功业未成、人生无常的悲叹之中。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柯慧明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史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其优美隽永的语言,独特的审美感受,悲凉的意境,雅俗共赏的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复杂的历史背景等等,令这篇文章教学难度非同一般。如何在教学中既不失去文章的美,又能深入到文本的腹地,在情感的深度里穿行呢?本文教学组织以品味语言作为关键,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读文中美妙的段落,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绪的流动,进入品评与审美的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以学生探讨交流来促进课堂合作交流的氛围。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情形一:整体感知,品读文眼 大语文论坛·教例品评

教师用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主备:陈曲蕊审稿: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 学法指导 1、移情法欣赏北京秋天的视频,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氛围,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朗读法带着美好的感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来读,读出作品的“原味”来,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媒体 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沌潭柘()寺一椽()破屋驯()鸽落蕊()耗()子平仄()椭()圆颓()废廿()四桥 答案: 2、解释下列词语 ⑴混混沌沌: ⑵一椽破屋: ⑶落寞: ⑷一叶知秋: ⑸不能自已: 答案: ⑴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⑵一间屋 ⑶冷落,寂寞 ⑷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导学案 一、导入: 1、欣赏欣赏北京秋天的视频

2、提问:看完视频后,同学们对北方秋天有什么印象?(静、美)20世纪30、40年代的北平的秋天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二、认定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探究学习 1、解题 “故都”两个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展示教学目标 3、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作者生平: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崐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写作背景: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4、听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理清全文脉络结构,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揣摩文章语言,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⑴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⑶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学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设计以古代文人墨客咏秋的诗词以及关于秋天的图片导入,引导出课题——故都的秋。 (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冷暖色调的判断,声音的体现,环境的描绘来找出文中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归纳段落大意,从而总结出五幅秋景图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本环节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体会文章中作者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故都的秋》名师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名师课堂实录 地点:四川成都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 生:第一段。 师:对。他写的是秋味。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生: 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 生2:槐树 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 生2:落蕊 师:对。还有什么? 生3:秋雨、秋蝉 生4:果树 师:果树中的哪一种? 生4:枣树 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 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师用书 故都的秋

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开卷有益 秋天,有个约会…… 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 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 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生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披万丈霞光。 2.写作背景 避世遣愁话“秋味”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