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
桃花源记翻译评论

《桃花源记》多译本翻译评论

一.介绍: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这部作品为田园诗人陶渊明所为,之后为大家千古传唱,自那时起“世外桃源”就成为下层受压迫人民所追寻的理想社会,因为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男耕女织型自给自足的天堂般的社会。然而没显然,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将这种遥不可及的社会理想用诗体写成,并利用古汉语凝练,微妙,低调陈述,音韵优美的特点,让人们读起来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西方学者曾断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在此拟从中国文化瑰宝的内核—经典文学着眼,并从中攫取《桃花源记》,在中西比较文化语境下绅士它的两个英文版本:英语汉学家James Hightower 的译文,以及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的译文及曾广受流传的英译本(最初被人们接受,现具体作者不详,如下用“英译”指代)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林语堂的译文,以期达到研究的目的。

二.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几篇较著名的译文比析

笔者在解读原文的基础上,对这两个译文做一番详尽的比析,由感悟上升到理性的想象。这里仅攫取有代表性的译文加以评析。从而显现出James译文在中西比较文化语境里独具的魅力,并且其译文在言,意,象方面兼得。相形之下,杨的译本略显逊色。原因也是由于作者所处的迥异的文化语境。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美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以该例说明翻译过程之一步——“传入”(transfer)——之不易。奈达把翻译过程分为四步:分析(analysis),传入(transfer),重组(restructruring)和验证(testing)。分析是对原文词汇、语法及修辞意义的研究;传入就是从译出语转入译入语,是用译入语思考、转换;重组是在传译的基础上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及意向读者的阅读倾向对文字进行加工处理;而验证可采取书面完形填空、口头完形填空、读者高声朗读、读者默读后讲解所读内容等方法,看译文是否做到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过程虽然分为这四步,但并不是说译者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要按部就班的分析、传入、重组,很多时候我们有现成的对等词对等语可用。经验丰富的译者往往不需要考虑翻译的方法,一切都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的。

从语言的文化基因这一内在视角着眼,这无疑会丰富现代翻译批评观极其实践。笔者不拘泥于结构主义观,又深入挖掘作者的精神活动,因为不同的译文都是作者的再创作。下述的翻译批评就依此为平台,鉴赏不同文本的具体成因及其审美效果。

(1)原文:桃花源记

林语堂译:The Peach Colony

罗经国译: A Tale of the Fountai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Nida译: The Story of Peach Blossom Spring

从对题目的翻译来看,各个译者都使原文题目意思得到了传达,可就精辟、简洁来说林语堂和Nida的比较好,罗经国的稍显啰嗦。对大多数母语为英语的人来说“source” 暗含了the origin, beginning, or agent for some type of production. 最初、原先、来源等,虽然也指水源,但和本文中的水源不太适宜,语境不同。这里的“源”是和桃花林所相关的。

(2)原文:忘路之远近

杨:Heedless of how far he had gone

James: unmindful of the distance he had gone

英译:forgetting how far he had advanced in following a creek

第二个译文用unmindful of译出了“不留神,无意识”的意味,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感;第一个译文略显平淡些。第三句中"advanced" 看起来总让人觉得都点奇怪,因为它平时常用于军事、战场中的对立派,有时还表示“高级的”。在这里更自然的表达用"had gone"也许会更合适.

(3)原文:忽逢桃花林

英译:suddenly came to a forest of peach blossoms.

这里用的词组"a forest of peach blossoms” 看起来没有错误,但不够本土化. 首先,我们长用到的是"forest of peach trees,"这样的说法,这样也比"forest of peach blossoms."地道。"forest" 这个词总给我们一种非常广阔的、大的树林,这里的树都是木材而非结果实的那种果树。

(3)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英译:For several hundred paces there was no other kind of trees on either bank of the creek.

译文中的"several hundred paces" 很精确的表示了距离上的移动,可惜我们都知道这位渔夫是划船前进,而非步行。因为"paces" 通常指步行。

还有个复数的"trees" 而不是"tree" 这是简单的句法上的不规则用法。(4)原文:欲穷其林

杨译:Determined to get to the end of this wood

James译: He went on for a way with the idea of finding out how far the grove extended.

杨译本虽译出了这种主观愿望,但感情色彩与原文相比过于强烈。然而James 译文则译出了主体(渔夫)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充满好奇地探求,叫贴近原文的“欲”的内涵。

(5)原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英译:The delightful-smelling grass was beautiful and fresh, and the falling blossoms were scattered in confusion.

罗经国译:The lush grass was fresh and beautiful and peach petals fell in riotous profusion.

方重译: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

译文中的"scattered in confusion,"指的是文中本来的the falling blossoms飘落的桃花, 但它却稍有点隐含不太好的意思,有点杂乱无章,就好象英语里的“in mess” or “in chaos”. 从陶渊明的原文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所描绘的是优美的画面,所以把“the fallen blossoms”改成"blanketing the ground" or "carpeting the ground."也会稍富有美感些。方重的这句尤为有美感。

(6)原文:渔人甚异之

The fisher-man was seized with wonder.

虽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位渔人"seized with wonder,",但如果用"filled

with wonder",则更能够显现那种美丽的境地。所以这里可以把"seized"换成更正面的词"filled” ,这样一来,橘子也看起来含义更贴切。

(7)原文:林尽水源

where the wood ended at the source of the creek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好好斟酌一下"creek" 。这个词对大多英语使用者来说都有点轻蔑或是贬义,或是中性词。可在原文中所给人带来的是很愉悦的感觉,而却构图也很美。那么我们用"stream"替换"creek"则会更加合适。如果使用例如"brook" 之类的词表示的是一定量流动的水却不足以支持渔船的漂浮,显然,"brook"也不合适可以不考虑。

(8)原文: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杨:the foot of a cliff, where there was a small cave in which there seemed to be a faint light.

James: There was a small opening in the mountain and it seemed as though light was coming though it.

he found a hill with a small opening somewhat lighted.

三位译者都用“light”一词表示光线。"somewhat lighted," 说的是不太寻常的特征,因为它着的是人造的灯光发出的光线。课文里显然没有出现“电”的痕迹。杨的版本虽译出了隐隐的光线,但可惜也没能确切表示那缕谈谈的自然光线。相比而言,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it was a hill with a small, dim opening.

不错,又简洁,还又达意。

(9)原文:初极狭,才通人

It was rather narrow at first, barely enough for the passage of one person

译文中的"passage" 使用的典型的名词化动词还是不太合适。因为"passage" 通常指交通工具运动的道路、通道、走廊,也指文章的段落。所以,我们就用"barely enough for one person to pass."来替换它,也就是使用它的动词形式更好。

(10)原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after a few more score steps it widens into an open track.

其中的"after a few more score steps" 用的不太自然; 英语使用者很少这么用,"few more" 的不地道之处在于它用数量词做定语来修饰复数"steps."试用"in less than a hundred steps."则会通畅许多。

一般现在时的使用"widens" 和前面全篇过去时的师太不一致。

"open track" 也会让人产生歧义. 因为总会让人联想到铁路之类。我们可以在简单一点,用个"a wide path."也是不错的选择。

(11)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英译:A wide plain was brought into view, dotted with houses in distinct order and full of good fields, beautiful ponds, mulberry, and bamboo.

林译:There were bamboos and mulberries; farmers were working and dogs and chickens were running about.

"was brought into view" 被动语态的使用看起来有点奇怪,因为就全篇来看并没有人故意造成,也就是说,这里没有施动者。而且,我们可以从语体学的角度,把句型重新整理一下,改成"He saw a wide plain, dotted with

houses ..."。

译文中使用的"mulberry" and "bamboo",有些因为追求简单而有些突兀,不如给他们补充完整:"mulberry trees"和"a bamboo grove" ,这样也可以使他们和"good fields" and "beautiful ponds."构成并列的效果。(11)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英译:It was checkered with highways and paths between the fields; cock-crow and dog-bark in one village were heard in another.

林译:Farmers were working and dogs and chickens were running about. The dresses of the men and women were like those of the outside world.

动词"checkered" 在文中营造的交错复杂的情景中也不错,还常表示公路和路径。而且还稍带着点不太好的引申义,所以,我们试着把它换"it was crisscrossed with highways and paths."

"cock-crow" 和"dog-bark"这两个表达在文学的形态学角度看,有些违背英语里的构词法。就原文而言,能够听得到公鸡打鸣、狗的叫声是为了显示邻里友好的积极元素。但就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听到这些声音则是不太和谐的场景,例如杂乱、荒凉的地方。

(12)原文:黄发垂髫,并佁然自乐。

英译:Both the grey-haired people and the children with hanging-hair tresses all appeared happy and well-contented.

我们想要表达的披着长发的女子"hanging-hair tresses" 也许不会被外国人所理解与接受,那么就需要我们再多加些解释下我国古代的服饰,或者提及一下也可。我们都知道头发本来就是垂着的,所以这里的"hanging"就不需要了,有点稍微多余了。那么,我们用"old-fashioned hair tresses."就更好些了。如果能再加写注脚就更好了。

最后一个词的翻译"well-contented" 也违反了形态学构词的一些规则,有点多余了。因为"well" 不需要加在"contented"上了。在这篇文章里,形容词"content" 在文体上和句法上都比分词形式要好的多。

(13)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罗译:Then they invited him to visit their homes, killed chickens, and served wine to entertain him.

林译:The fisherman told them and was invited to their homes, where wine was served and chicken was killed for dinner to entertain him.

各译者“邀请”都用了我们常用的“invite”.“招待”却用了entertain让人觉得有点讨好的意味,而且杀鸡作食的翻译“chicken was killed” or “killed chickens”让人也觉得有点不舒服,还不如直接说准备了新鲜的食物,委婉的说将会更不错。

(14)原文:咸来问讯

杨(校)译文:they too all came to ask questions.

James译:they all came to pay him a visit .根据下文的具体交代,James 把“问讯” 译成“visit” 即拜访,比“ask questions” 更妥帖些,James 译文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15)原文:不复出焉

杨(校)译:and had stayed here ever since.

James译:had never ventured out again

杨校译文采用了反说正译的技巧反倒失去了些许避乱世而隐居的心理状态的完整传达。James 译文倒是避乱世过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心理,以及乱世给桃花源的人们造成的惧世心理的印痕。

(16)原文:此人为具言所闻

杨(校)译:Point by point the fisherman explained allhe could of the world that he knew.

James译: the fisherman enumerated the dynastiesone by one and recounted the vicissitudes of each.

James译文结合上文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语义引申,把抽象的原文具体化,较杨(校)译文更连贯一些,也更便于读者理解。

(17)原文:“不足为外人道也。”

杨(校)译:people said to him: “Never speak to anyone outside about this !”

James译: the people said , “There’ s no need to mention our existence to outsiders.”

杨(校) 译文通过对上文情景的概括分析,用一个“this” 含糊地通观总结了上述情节,而James 的译文不仅一语道出“this” 的具体所指,而且通过抽象逻辑思维把这个能指具体所指为桃花源人们的世外生存状态“exis2tence” ,同时语气委婉含蓄,比杨(校)译文中体现的生硬的命令口吻更有说服力。

(18)原文:诣太守说如此

杨(校)译: he called on the prefect and told him all about his experience.

James 译: he reported what he had found to them agistrate.

杨(校)译文囿于原文,没考虑到西方的行为习惯和模式,以至于译文语言不太正式,用了“told” 译文则符合这种场合,用了“reported” ,同时又用“found” 突出了这个意外的发现。

(19)原文:遂迷杨(校)译文:But they became completely confused overthe marks.James的译文:but went astray杨(校)译文与前句衔接稍紧密,并认为迷失方向在于混淆了所志,James 的译文行文较连贯,避免了语义上的重复和迭现,并给译文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11)原文:高尚士也杨(校) 译文: a scholar of high reputation from Nanyang.James 的译文:A high - minded gentleman of Nan -yang杨(校)译文把原文译成“a scholar of high reputation”显然与刘子骥是位隐士的身份不吻合,Jame 译文则将其心灵的高洁译出,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14)原文:缘溪行

Nida译:had forgotten how far he had gone in following a stream 罗经国译:he rowed his boat along a stream

英译: A fisherman journeying along a stream reached a place 方重译:One day he rowed up a stream,

林语堂译: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英译:strolled on the bank of a stream

三.总结:

通过对各位名家译文的对比赏析,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学习各位的翻译独到之处和有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批评者和译者应充分认知文化语境对本文的制约作用及随之产生的对本文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因为翻译的差异度是与异质文化语境内在地相关联着的。异质性的中西文化语境的双重作用为解释和评价翻译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内在尺度。希望通过此次的翻译对比研究及评论,我们的翻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Nida, Eugene. Translating meaning [M].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罗经国,《桃花源记(晋·陶渊明)译本》

The Peach Colony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 林语堂)

Peach-Blossom Springs (trasnlated by Roland C. Fang 方重) (A Prose Narrative)

(完整word)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 原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走去,想走完这片林子。桃林在溪水源头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饰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乐在其中。(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桃源人,(桃源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见太守,(渔人)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10.俨然:整齐的样子。11.属:类。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6.要:通“邀”,邀请。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9.具言:详细地说出。20.叹惋:感叹,惋惜。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2.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2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5.遂:终于。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28.规:计划。29.未果:没有实现。30.寻:随即,不久。3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欢迎参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

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

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复:又,再。行:行走。

桃花源记三行对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年间以…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划船的 (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小溪的两岸其他的 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小溪的两岸生长,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一棵其他的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乱交杂 渔人甚异之。 十分诧异此,指代这里的景象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又走尽那 (他)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尽(于)看到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渔人)便看到一座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好像 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舍弃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初极狭,才通人, 开始仅 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由狭隘幽暗变为开阔明亮 又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变为开阔明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宽阔整齐的样子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排列整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指田地里耕田劳作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指老人指小孩都 老人小孩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就详细代词,指代问题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就十分吃惊,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问题。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邀请 于是(村里人)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都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孩子同县的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隔绝,不通音信 不再出去了,于是与外面的人隔绝了。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文、字词翻译及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7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字词翻译。 1、缘.溪行顺着、沿着。 2、夹岸 ..数百步两岸。 3、芳草鲜.美鲜嫩美丽。 4、落英 ..缤纷落花。 5、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6、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7、复.前行又,再。 8、复前.行向前。 9、欲穷.其林走到……的尽头。(形容词作动词) 10、便.得一山于是,就。 11、仿佛 ..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12、便舍.船舍弃,丢弃。 13、才.通人仅。 14、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15、土地平旷 ..平坦宽广。 16、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8、阡陌 ..交通田间小路。 19、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20、鸡犬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21、悉.如外人全,都。 22、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23、黄发 ..垂髫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24、黄发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5、并.怡然自乐全,全都。 26、并怡然 ..自乐愉快、高兴的样子。 27、具.答之详细。 2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29、咸.来问讯全。都。 30、妻子 ..邑人妻子和孩子。 31、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2、乃.不知有汉竟然。 33、无论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34、为具言 ..所闻详细地说出。 35、皆叹惋 ..感叹、惋惜。 3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7、辞去.离开。 38、此中人语.云告诉。 39、不足 ..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40、既.出已经。 41、便扶.向路沿、顺着。 42、便扶向.路从前的、旧的。 43、处处志.之做标记。 44、及.郡下到达。 45、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4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立即。 4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派。 48、寻向.所志从前的、旧的。 49、寻向所志.标记。 50、遂.迷终于。 51、欣然 ..规往高兴的样子。 52、欣然规.往计划。 53、未果 ..没有实现。 54、寻.病终随即,不久。 55、后遂无问津 ..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56、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二、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字词解释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字 词解释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中,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循,沿着)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地上青草鲜红美丽,落花繁多。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对……感到奇怪)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仅)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桃花源记》教师用书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 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 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 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 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 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 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相互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来 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象桃花源外的世人。老 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 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 详细地诉说,(他们听罢)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地路回去,(一路上)处 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自己进桃花源地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迷了路,再也没找到 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桃花源记 》是东晋文人陶渊明 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 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 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 社会, 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 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 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 (huò) 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 (sha) 俨 (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a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 作品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 (一片) 桃花林, 生长在溪水两岸, 长达到几百步, 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对此感到奇怪。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 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便舍弃船,从洞口进入。开始非常狭窄,仅仅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远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芳草:芳香的青草。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之:指见到的景象。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若:好象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便:副词,就。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才:仅仅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往来:代来往的人。种作:代耕种劳作的人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快乐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 具:同“俱”,完全,详尽。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作饭,殷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要:同“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探问。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乡邻。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乃:副词,竟。无论:更不必说。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叹惋:惊叹。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延:邀请。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

桃花源记词语翻译练习

《桃花源记》 作者朝代 阅读《桃花源记》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缘:(2)行: (3)逢:(4)落英: (5)缤纷:(6)异: (7)复:(8)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复前行,欲穷其林。

阅读《桃花源记》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仿佛:(2)若: (3)才:(4)俨然: (5)豁然开朗: (6)属:(7)阡陌: (8)相闻:(9)外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阅读《桃花源记》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要:(2)咸: (3)妻子:(4)绝境: (5)间隔:(6)乃: (7)无论:(8)具言: (9) 叹惋: (10) 延: (11)去:(12)不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文言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桃花源记英文翻译

---------------------------------------------------------------最新资料推荐------------------------------------------------------ 桃花源记英文翻译 桃花源记英文翻译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1/ 8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小溪划行,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桃林两岸有几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其中没有其他树。鲜花和嫩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诧异,又向前划行, 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想要走完桃花林。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就看到了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于是舍弃船,从洞口进去。 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园和竹林这类食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那中间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穿戴,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竟然十分吃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 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问题。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来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探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着自己的妻儿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皆叹惋。 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了此中人语云: 这里的人对渔人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出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 遂迷,不复得路。 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 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未果,寻病终。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与字词解释

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 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中,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循,沿着)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地上青草鲜红美丽,落花繁多。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对,,感到奇怪)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 约好像有光亮。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仅)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全,都)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11)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同“俱”,完全,详尽。要:同“邀”,邀请。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 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桃花源记翻译及解释 注释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为:作为。缘:沿着,顺着行:行船。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忽逢:忽然遇到。夹岸:夹着两岸生长。杂:别的,其它的。芳:泛指花卉。鲜美:鲜嫩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异:对……感到诧异欲:想要。穷:走完。 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便:于是,就。得:看见。仿佛:好像。若:好像。舍:放弃。初:起初,刚开始。才:仅仅。通:通过。 复:又。行:行走。豁然开朗:开阔明亮。平:平坦。旷:宽阔。舍:房屋。俨然: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