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地生产力测定方法

草地生产力测定方法

草地生产力测定方法
草地生产力测定方法

草地生产力测定方法

草地生产力是进行草地资源评价,草地生产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数据,也是草地资源生产效能的最终反映。由于草地生产是一个由牧草→家畜→畜产品的复杂的系列生产过程,其产品形态有牧草、家畜和畜产品三大类,那么相应地草地生产力也就有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牧草生产能力——草地产草量;载畜能力——载畜量;畜产品生产能力——畜产品单位。

在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中,主要进行草地牧草生产能力的测定。

1、1草地的现场取样技术

1.1.1样地

样地是用来描述与记载草地群落的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典型地段,是进行草地定性与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

记载样地主要是用来对草地进行群落特征分析和确定草地类型性质所用。现场取样,首先是根据草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和分布的均匀性确定样地面积,面积的大小,以能反映与代表所调查类型各项特征的最小面积为宜。一般的原则是,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地,样地面积要比木本植物为主的群落小些;群落草层低矮、结构简单、分布均匀、样地可小些,反之要大些。以往调查工作中,用于群落特征分析与记载的样地,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一般面积为10m×10m;在植被稀疏的荒漠和灌丛草地,样地面积可扩大到10m×100m或10m×150m。

1.1.2取样方法

在草地资源调查中,一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现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典型取样,另一种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取样。

(1)典型取样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方法是:在确定要调查的草地类型上,选择能够代表该类型自然与经济特征的典型地段设置样地。放置的样地要求草群生长发育正常,未受或受家畜或其他活动干扰较小。

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出样地的一个边界点,并将测绳或皮尺的一头用插钎固定,依据样地大小,圈出样地的范围。在样地圈定之后,仔细观察样地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如有缺陷,可再度移动调整。样地的数量,在一个点上一般只取一个样地,重复样地,在出现相同类型的其他地段再选取。

(2)概率取样法随机取样,系统取样,分层取样。

(3)样地形状一般采用正方形。

(4)样地面积根据草地植物种类组成和分布的均匀程度,确定样地面积。最常用的是10×10平方米,也可以用10×20平方米,10×100平方米等。

(5)样地数量一般规定为3个。

1.1.3样地的记载

有专门的表格。记载内容分为一般情况和生境特征的描述与记载,草地群落特征的调查与记载。

(1)草地环境条件的调查与记载内容

地理位置:记载样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如某县、某山、某沟,或距离某乡镇、某重要地物的某方向若干距离的某部位,如乌鲁木齐市南山种羊场谢家沟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点南l km山地。并注明样地位置的详细地理坐标。现在多用GPS定点的经纬度值。

地形与地貌的一般特征:记载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丘陵、中山上部、亚高山、高山等;大中小地形的特征,分布变化情况、海拔高程(用海拔仪或GPS上显示的海拔高程)、坡向(分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在地形图上获取或实地用仪器确定)、坡度(用罗盘仪测定或在地形图上测定,也可以观测),坡位(脊顶,上坡、中坡、下坡,谷,平地),坡形(直线坡、凹形坡、凸形坡、复合型坡)。如山地起伏不大,坡度较小,地形分布比较规则等。

附地貌类型划分标准:

平原,它的范围一般指在人们视线(约30~50公里)范围内,地势漫平,高差很小的广阔的平坦地面,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差在50米左右。

山地,按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的差别,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一般认为:高山,海拔高度超过3000m,相对高度在1000m以上,山坡陡峭。,海拔高度在1000~3000m之间,相对高度为500~1000m。低山,海拔高度为500~1000m,相对高度200~500m,山坡较为平缓,与丘陵常无明显界线。

盆地,它的周围被山岭环绕,中间地势低平好似盆状地貌便叫盆地。

地表特征:记载地表的各种状况,包括土壤表面上的死覆盖物种类(森林中的落叶层、草本植物枯叶、半灌木的小枝、有机杂质、雨水或洪水的冲积物等)、

覆盖面积、厚度和腐烂程度。特别要注意土壤侵蚀程度的记载,包括水蚀、风蚀、蹄蚀程度(形状、大小、分布)侵蚀原因以及散布土壤表面的各种土丘、草丘、石块、蚁塔等等的大小,数量、覆盖地面程度和所占面积的比例。

土壤名称及一般特征:记载土壤类、亚类的名称,并简要描述土壤理化特征。

土壤基质:土壤基质是土壤重要的物理特性,是荒漠类草地亚类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现场要记载清楚。主要记载基质的类型有土质、沙质、砂砾质、砾质。

水文:记载地表水种类、来源、流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储量、水质及各种水源的利用情况。

草地利用、培育状况:记载草地利用方式、季节、培育改良及利用现状,是否合理,有无退化和改良措施等。如:放牧草场、割草场、兼用草场或改良草场。

动物活动(鼠、虫类等):主要记载其穴的数量及对草场的影响程度。动物穴数量可以分为少(个别)、较多(1~2个/100m2),很多(30~50个/100m2)和极多(>50个/100m2)。描述昆虫的基本情况(有害虫和有益昆虫要分别记录)。

(2)草地群落特征调查与记载内容

在样地内进行,一般分定性记载和定量记载。

定性观察记载的内容与方法:

草地型的确定与命名: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观察与记载是以草地“型”进行的。草地型是以群落中建群层片的建群种命名,如一个群落中共生有两个以上建群种,命名应按在群落中层次和地位的大小由上至下或由大至小顺序排列。同层建群种用“+”号相连,不同层者用“-”号相连,也可以顿号顺序排列,如:草原锦鸡儿-博乐绢蒿+镰芒针茅型或草原锦鸡儿、博乐绢蒿、镰芒针茅型。

草地群落的种类登记:登记记载样地中群落组成的植物种的名称。登记方法可按在群落中所起作用的大小顺序登记,如先登记建群种,然后再登记优势种、主要伴生种和常见成分;也可以按照植物的优势度登记;还可按草地植物生态经济类群分类登记。植物种的名称应该包括中名和拉丁名。

草地群落结构与外貌描述:包括植物季相、生活型、生活力、物候期记载等。

①植物季相描述:指植物群落季节性外貌,记载主要植物的叶、花、果与杆的色彩组合。描述应以群落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植物茎、叶、花、果的颜色与外貌特征组合来描述,如:在低山的阳坡、半阳坡坡面上,银灰色的羊茅、针茅、

新疆亚菊的草群中,随风飘扬着银白灰色的针茅穗子和点缀着新疆亚菊的黄色花朵。

②生活型的记载可按照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苔藓地衣等进行记载。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很大的一个类群,若要再进一步详细划分记载,可再分根茎草类、疏丛草类、根茎一疏丛草类、密丛草类、匍匐茎草类、根蘖草类、根颈草类、鳞茎、块茎草类等类型。

③生活力记载生活力:指各种植物在草群中生长发育的状况。通常分为三级,并可用符号表示。

强:(+ + +)生长发育良好,生长茂盛,能完成生活史。

中:(+ +)能正常生长,营养繁殖不旺,不能完成发育阶段。

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不能结实,植株比正常者矮小细弱

④物候期的记载指植物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记载应以群落中大多数个体所处物候期为准,对少数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也应注明。通常达10%时为某一新阶段的始期,仍残存20%时为该阶段的末期。物候期一般可以划分为营养期、现蕾(抽穗)期、开花期、结实期、成熟期、休眠期、再生期和干枯(枯死)。

⑤层片与成层结构分析与记载在此项记载中,最主要的是区分层片与成层二者的概念。层片与层在具体划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层片是根据植物生活型一致划分;层是根据群落中植物的高度或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空间上垂直排列的结果划分。

⑥生态类型记载生态类型按水分、温度和土壤基质条件划分有:超旱生、旱生、中旱生、旱中生、中生、湿生、水生、冷型、暖型、沙生、石生、盐生等。

在上述内容记载完毕,要采集该地区所出现植物的标本,特别是对用以草地类型命名的建群种、优势种,绝对不可漏采。

定量观察记载的内容与方法:

草地群落数量特征的测定:草地类型群落数量特征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高度、盖度、多度、频度和重量,具体方法如下:

①高度的测定与记载:现场测量植株的叶层高度、营养枝高度、生殖枝高度。一般测量植株的绝对高度。叶层高度,是指草丛叶层集中分布部位的一般高度。

②盖度的测定与记载:指植被的投影面积与地表面积的百分比。测定方法有

样方法、目测法和点样法。

样方法:用一个面积为1m2并用细线分隔成10cm×l0cm方格网的样方置于草地上,按不同植物植冠投影占有的方格数统计盖度。

目测法:是在样方内直接目视估测,要求几次估测相对误差不超过5%。

点样法:其原理是在任一有限面积内,草群盖度只能有三种情况,全部覆盖、部分覆盖和全部未覆盖。当样地无限小接近一个点时,只能有完全覆盖和完全不覆盖两种情况,所以根据接触点对全部样点的比例,即可计算盖度。

在野外调查时常采用目测法进行估测。盖度分群落的总盖度和群落内个体的分盖度。分盖度:指样方内各种植物投影覆盖地表面积的百分数。分盖度之和应等于或略大于总盖度。乔木、灌木的盖度一般用郁闭度表示,常划分0.1~1十个等级。

草本、小半灌木植物,盖度用百分数表示。

③多度的测定与记载:指调查样地内各个植物个体的多少(丰富度)。测定方法常采用目测法进行。目测法常用“德氏多度”(Drude,1913)来表示。测定以植物种分别统计,其标准为:Cop3:植株个体很多;Cop2:植株个体较多;Cop1:植株个体尚多;Sp:植株不多,零散分布;Sol:植株很少,偶见一些个体;Un:在样地中只有一株。一般禾本科丛生牧草应统计丛数;根茎型的只记株数;一年生植物只计个体数。

④频度的测定与记载:指某种植物在草地中出现的次数。对株丛较小的草本群落,一般用直径35.6厘米的样圆在调查样地内随机抛20次,统计每种植物在每个样地中出现次数,然后计算出每一个种在群落中的百分比。如果群落是由高大的草丛或灌木、半灌木组成,频度样方可适当扩大到1~10m2。

⑤重量:见下面草地第一性生产力调查。

1.1.4草地第一性生产力调查

草地第一性生产力调查实际就是调查草地植物群落的重量。技术关键:样方位置,分种测定,测产方法。

(1)样方大小:荒漠草原、草原、草甸草原、草甸1m×1m;荒漠(半灌木或小半灌木)2m×2m或4m×4m;荒漠(灌木)5m×20m或10m×10m;灌丛草地10m×10m,下层草本1m×1m。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和多数的研究结果,从样方

大小与产量的关系来看,在以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草地,如草甸、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样地面积以lm×lm比较合适;在植被分布比较均匀情况下,也可用0.5×0.5m的样地。对植被稀疏、分布均匀,以生长半灌木为主的荒漠、草原化荒漠草地,样方以2m×2m或lm×4m为宜。草地盖度在15%以下者,样方应适当再扩大。

(2)样方数目为3~5个。样方取样,应布设在用于进行草地群落特征描述的样地之内。取样方法,可主观取样,也可随机取样。

(3)样方形状一般采用正方形和长方形。

(3)测产时间一般为7~8月。

(4)测产方法草群的剪割方法,对于以草本植物组成的草地,规定齐地面剪割,分种称重登记,对数量较少的一些伴生种,可以按经济类群分别称重登记;以半灌木为主组成的草地,如木质化较强的驼绒藜、琵琶柴等,只剪割家畜可利用部分,茎杆木质化较弱的冷蒿、本地肤等与草本植物剪割方法相同。牧草剪下即称鲜重,称重后,取300克鲜草分别装入布袋,写明标签带回室内风干,测定牧草风干率。标签上应写明样地号、测产时间、牧草名称和鲜重。

对于灌丛草地的测定,将灌丛分为大、中、小三类株丛(株丛的分级是根据灌丛的株径,100cm以上为大丛,50~100cm为中丛,50cm 以下为小丛),并分别统计其在样方内的数量,然后在每一级中再各选出3株有代表性的株丛进行产量测定。灌木的剪割,规定只剪取家畜可采食到的当年生幼嫩枝叶和直径2mm 以下的当年嫩叶。一般绵羊和山羊可以采食到1.2m高度,牛和马1.8~2.0m,骆驼可采食3.0m的高度。高大草本的剪割与一般草本植物相同,齐地面剪割。然后计算大、中、小株丛的平均产量,再乘以各自的株丛数,即得大、中、小株丛各级产量,三级产量相加,即得样方内的总产量。如若灌丛下层有草本层,其产草量测定与草本植物测定方法要求相同。样方内总产量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总产草量(g/m2)=灌木产量(g/m2)+(1—灌木郁闭度)×草本层产量(g/m2)本公式适用于群落中灌木郁闭地段,下层草本植物家畜不能采食到的情况下应用,如若在群落中灌木所郁闭地段,下层草本植物家畜仍都可采食,则用下式计算:

总产草量(g/m2)=灌木产量(g/m2)+草本层产量(g/m2)

(1)植物群落郁闭度、高度等测定与记载

①样方面积由于灌木和高大草本株体比较高大,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样方的面积往往是与用来对草地进行群落特征分析样地的面积大小一致,选用多大样方要视灌木的郁闭度和草丛的盖度以及分布均匀程度而定。样方的数量,一般每一草地型最少不应少于3个。

②郁闭度的测定与记载可用目估法,也可用样线法。采用样线法测定,对于初学者可以保证调查精度。其方法:是在样方内沿长边随机选择三条测线,然后用测绳或皮尺由株丛植冠的顶部通过每条线,从每条线的一端开始,观察与记载每株植冠所截长度与样线总长度的比例,再将三条线上各占比例相加取其平均值,即可得到灌丛在草地中的郁闭度是多大。

郁闭度的表示,划分为0.1~1十级。如若灌丛间还有草本植物时,则草本层仍用样方法或目估法测其盖度,并分别说明灌丛层和草本层的分盖度,而群落的总盖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总盖度=灌丛盖度+(1—灌丛盖度)×草本层盖度

株丛数的记载:应记载每一种灌木或草丛个体在样方中的总数量。

③高度的测定以种测定平均高度,最高和最低高度。

④株(丛)径的测定与记载由灌木与草丛植冠的中段位置通过,测定平均株(丛)径、最大和最小株(丛)径。

株距的测定与记载:采用样线法测定平均株距、最大和最小株距。

(5)仪器与用品草地类型野外调查记载表、100m测绳或皮尺、尼龙或线绳、钢丝插钎、剪刀、小秤、钢卷尺、地面卫星定位仪(GPS)、样品袋、标签。

草地类型调查基本情况、生境特征记载表

样地号:________调查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样地面积:______m2 调查人:_________ 地形图图幅号及遥感信息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拔高度:_____________m

草地类型:(草地类、亚类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群落名称:在复合群落中所占比例:______ % 利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季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貌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坡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坡向: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特征:(大、中、小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表特征:(地表组成物质、死覆盖物、野生动物活动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四川省中江县仓山中学唐成虎(原创) 1.规律是客观的, 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不是人类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不是人类的意识所赋予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 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 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是否存在, 只要条件存在, 与之相适应的规律就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当条件消灭时, 规律也就不起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 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 也不能消灭一个仍然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去任意改变。 3.规律是客观的, 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具有的必然联系, 说明它是铁的法则, 具有强制性。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4.规律是客观的, 并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首先, 规律其有客观性。这就要求人们去积极地认识规律, 认识规律发生的条件、作用, 做到不违背客观规律。而且人们可以认识规律。这主要是因为: ①从规律的角度讲, 规律总要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 ②从人的方面看, 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能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总结、抽象概括, 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其次,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预测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并能改变或创造条件, 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使人们能趋利避害。 5.规律是客观的, 并不是说规律是永恒不变的。①规律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 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②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只要条件存在, 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 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 规律就不起作用。但不同的物质形态,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 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 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 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6.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而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 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从根本上讲就是由于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 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也是客观的。故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7.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 ●典型考题诠释, 举一反三 例1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 根据实际创造条件, 使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 如人们改变水流方向, 跨流域调水, 实施南水北调。这说明( ) 。 A. 人们通过创造条件, 从而创造一个新规律 B. 人们可以改造条件, 从而改造规律 C. 人们可以消灭条件, 从而消灭规律 D. 规律是客观的, 但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解析答案为 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规律具有客观性, 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A 、 C 两项本身说法错误, 应排除。关于 B 项可以这样来分析: 人们改变水流的方向, 南水北调, 这仍然是万有引力规律和机械运动规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只不过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创造了条件, 使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而决不是规律本身发生了变化。因此,B 项表述是错误的, 也应排除。题干中的事实说明,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 通过改变和创造条件, 使规律发生的作用造福于人类。因此,D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点评解答本题容易忽视对规律客观性的正确理解, 错误地认为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就是人们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 看不到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导致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误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 A、勇于迎接和回应时代挑战 B、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不变 C、不断使理论教条化和经验化 D、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思想范畴 D、即是政治范畴,又是思想范畴 4、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 A、邓小平提出的 B、马克思提出的 C、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 D、列宁提出的 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8、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B..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10、“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11. 唯物辩证法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A. 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 普遍联系的观点 D.质量互变的观点 12、“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一种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3、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诗句“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所包含的哲理,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运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造世界 ④人们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上面的工作安排》(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①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②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 ④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测算,亩产能达到3 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有”说明( ) 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标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发展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精析 1.A [“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材料强调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故选项A 符合题意。] 2.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是指遵循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 律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 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 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 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 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属于 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 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 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郑州大学马克思多选题

多项选择(每题2分) (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标码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所谓“真正的哲学”,……。(A、B、D) 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一生主要完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B、C) A.阶级斗争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哲学。(B、C)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斯宾诺莎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 最大的是……的哲学。(C、D) 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C、D)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6.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得以确立的自然科学新发现是……。(A、B、D)A.细胞学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7.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C、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一元论8.“世界是可知的”,这一观点是……都承认的。(C、D) A.一切哲学派别 B.一切唯心主义者 C.一切唯物主义者 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C、D) A.绝对精神 B.理念 C.人的意识 D.自我感觉 10.哲学史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有……。(C、D) A.黑格尔 B.孔子 C.贝克莱 D.王阳明 11.哲学史上不可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B、D) A.黑格尔 B.康德 C.贝克莱 D.休谟 12.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就会导致……。(A、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C)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B)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C.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5.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也就是说,……。(A、C、D) A.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导致……。(B、D)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练:第76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诗句“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所包含的哲理,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运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造世界 ④人们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上面的工作安排》(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①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②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 ④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测算,亩产能达到3 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有”说明( ) 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标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发展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精析 1.A [“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材料强调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故选项A 符合题意。] 2.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是指遵循规律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辨证唯物论之规律的客观性

辨证唯物论之规律的客观性 一、全面把握规律的科学概念 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这就是说,规律是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当然了,并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样的,有现象的联系,也有本质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只有隐藏在现象内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本质联系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它体现了事物的根本性质。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必然性,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有些事物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比如,麦苗长得多高、麦穗中麦粒的多少等等,都是不确定的联系,具有偶然性,所以不是规律。 2、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为什么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也都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总之: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不是神创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规律具有普遍性 规律不是个别的,单一的现象独有的,它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它对同类有普遍的支配作用 5、规律具有多样性,规律无好坏之分 6、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区别: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规则是按照人们的需要而制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主观的,属于意识的范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修改和废止规则和守则 联系:规则、守则是具体规律的反映,任何正确的规则、守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人们遵守正确的规则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 二、正确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是指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它都客观存在着。 二是是否发生作用,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否发生作用的关键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 2、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 (1)表现在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当人们没有违背规律的时候,似乎感觉不到规律的存在,而一旦人们的行动违背了他的要求,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1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分数:2.00)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规律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A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者消灭规律。D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规律。正确答案是C选项。 3.“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分数:2.00)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其常用“理”“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所以选项D正确。 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分数:2.00)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材料中人们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掠夺性的滥挖甘草,忽视了自然环境,没有看到长远。说明人们只看到了眼前的直接联系,忽视了长远的间接联系,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C。A选项不符合题干所阐述的事实情况,人们不是没有看到主观能动性,而是违背了规律,错误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选项B、D均和题目无关,都不符合题意。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这种思想观念属于 (分数:2.00)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题干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夸大。所以A选项正确。 6.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 (分数:2.00) 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钥匙是( A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C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3、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4、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思想关系 D、法律关系 5、社会存在( C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多要素的总和 7、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B )。 A.它不是引起社会革命的根源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国家的职能是由(BE )。 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 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D.文化传统决定的 E.国体决定的 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D )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LM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2.“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ABCD) A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B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C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D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3.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民主共和制(ABC)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5.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采取(AB) A.人民当家做主享有充分广泛民主权利的国体 B.民主xx形式的政体 C.人民当家做主享有充分广泛民主权利的政体 D.民主xx形式的国体 6.下列各项属于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成功经验的有(ABC) A.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 C.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D.完全按照发达国家模式发展

二、单选题 7.“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揭示了 A.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正确答案:C, 8.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固定资本折旧的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D.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问题 正确答案:C, 9.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A.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正确答案:A, 1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之态的范畴,是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自然界是客观的 * 方法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质,并对物质有反作用. *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联系普遍性原理 * 世界观:世界上一切事物处于联系之中 *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相互区别;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是科研的前提;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 发展观点 * 世界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规律具有客观性 * 方法论: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方法论:我们要用内外因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促成飞跃注重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 世界观: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方法论:坚定信念;不怕挫折 矛盾的观点 * 世界观: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观点 矛盾普遍性原理 * 世界观: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方法论: * ①要承认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 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 世界观: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按客观规律办事(1)

课题按客观规律办事 教 学 目 标 思路与设计第一课时授课班级与时间 1.老师讲授时间:( ) 2.学生独立作业和独立阅读时间:( ) 3.课下书面作业内容和所需时间: 教学重点:事物运动是规律的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规律概念的内涵 4.课下阅读和思考作业: 5.教学过程简述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第二课时,授课班级与时间1.老师讲授时间〔〕 2.学生独立作业和独立阅读时间〔〕 3.课下书面作业内容和所需时间: 教学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4.课下阅读和思考作业: 5.教学过程简述: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3.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按客观规律办事 问:我们前面讲了什么是规律?请同学回答。 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既然是固有的,它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是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承认它还是不承认它,它都客观存在并起着作用,具有客观性,由于规律是具有客观性,所以人们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1.规律具有客观性举例:投影①自然界荀子的话②社会规律③对镜自怜 简析:“人生易老,时不复返”说得就是规律的客观性,人生有少有老,有生就有死,是任何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八十老妪(yù)想返老还童,青春永驻岂不是痴人说梦。 社会规律的作用则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但不意味着社会规律是主观随意规定的,它仍然是客观的。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规律。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起作用。这一点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要某一社会具有这个条件,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它不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分析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