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店设计计算书

酒店设计计算书

酒店设计计算书
酒店设计计算书

酒店设计计算书

前言

毕业设计能全面反映我们大学四年知识结构体系的掌握情况。通过本次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使我接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同时,本次设计是我即将步入工作的一次提前热身,因此通过本次设计,我在以下几方面着重培养了自己的能力:

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查阅资料及一定的阅读中外文献的能力;

2.独立分析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有关设计规范,规章及标准的能力;

4.一定的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分析及计算的能力;

5.应用工程软件,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电算分析的能力;

6.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比较能力;

7.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及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设计要求我们通过各种资料来完成高层建筑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设计及建筑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以巩固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的实际能力。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软件:AutoCAD,PKPM,天正等,提高了我们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本次毕业设计期间,得到了陈翔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使毕业设计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设计中可能会有遗漏和粗心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1建筑设计说明

1.1工程概况

设计题目:户县大酒店设

计批准建筑面积:5650m2

建筑层数:5 层

建筑高度:

18.6m

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构建筑物耐久年限:50 年

建筑防火:设计防火等级为二级,

分类为二类

建筑抗震:抗震等级为三级,

地震设防烈度为 7 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设计基本加速度值

0.15g

1.2设计原始资料

1.2.1气象

1.温度:夏季极端最高38℃;冬季极端最低-8℃

2.基本风压:0.35KN/m2

3.基本雪压:0.2KN/m2

1.2.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地表下 1 米内为填土,填土下层 5 米厚黄土状土,再下为 3 米厚砂质粘土,再下层为砾石层,地下水位为-5.4 米,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土,地面粗糙度为 B 类,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如下:

=100~

黄土壮土f

ak

120kN/m2 砂质粘土

f

=220~270kN/m2 砾石层

ak

=300~400kN/m2

f

ak

1.3建筑平面设计

根据本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确定采用三跨框架,边跨为 7.2 米,中

跨为 6.3 米,标准层房间进深为 6.3 米,开间 3.9 米,走道宽 2.4 米,标准层两边客房的卫生间与走道合并设于中跨内,边跨仅做卧室。一层大开间,设为餐厅,

另设男女卫生间、储物室及操作室等辅助用房。在一层平面南边离两侧 11.4 米处各

设一道双跑梁式楼梯。二至五层平面布置基本相同,每层楼梯的ft口处设一间值班室,其余均为客房。一层餐厅入口设于北面,客房部入口处另设在北面,两处

功能分区有隔墙阻隔,不相互干扰。客房入口侧设卫生间,内部为卧室,窗面积

较大,利于通风采光。家具布置简单大方,满足人体舒适要求。

1.4建筑立面设计

本建筑立面采用对称体型,建筑物各部协调统一,形式完整。柱子外侧露ft强面,与露ft墙面的楼板层形成独特的结构造型。一层餐厅的大门造型别致,门两旁

的立柱立面造型独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根据本建筑的建筑功能,一楼餐厅

需采用大空间,为不让人产生压抑感及突ft餐厅空间的气势,宜适当增大层高。

本建筑确定一层层高为 4.2 米,标准层为客房,层高设为 3.6 米,稍大于一般住

宅层高度,既显得舒适大气,又带给客人宾至如归的享受。楼梯高度等于层高。

建筑总高度 18.6 米。整个立面看起来既豪华大气又独特典雅。

总体上,本建筑立面造型符合建筑造型和构图方面的均衡、韵律、对比的规律,并满足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

1.5建筑剖面设计

室内外高差为 0.45 米,可防止室外流水流入和墙身受潮。

根据采光设计标准及结构布置要求,确定标准层房间和楼梯间窗高到框架梁底,主要窗宽为 1.8 米。走廊两端也设置大窗户以便于空气流通。屋面排水采用有组

织外排水方式,用外装塑料空心管作为落水管,屋面材料找坡 2%。

1.6土建设计

1.墙体±0.000 以上均采用 M5 混合砂浆砌筑,±0.000 以下均采用水泥砂浆砌筑。

2.门垛厚度一般为 130mm。一般门窗均居中,内门内开时内平,外开时居中。

3.卫生间楼地面比同层相邻楼地面低 20mm。

4 楼屋面面层材料的选择及构造设

计屋面:

三毡四油防水层

20mm 厚水泥砂浆找平

150mm 厚水泥蛭石保温层

12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V 形轻刚龙骨吊

顶楼面:

瓷砖地面(在卫生间内采用地砖防水楼面)

12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V 形轻刚龙骨吊顶

2结构设计说明

2.1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地表下 1 米内为填土,填土下层 5 米厚黄土状土,再下为 3 米厚砂质粘土,

再下层为砾石层,地下水位为-5.4 米,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土,地面粗糙度为 B 类,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如下:

黄土壮土 f

ak =100~120kN/m2 砂质粘土 f

ak

=220~270kN/m2

砾石层 f

ak

=300~400kN/m2

2.2基础

本工程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2.3设计活载荷载标准值

屋面:

0.2 楼面:

2

2.4材料

混凝土:基础混凝土 C20;垫层素混凝土选用 C10

一层梁柱混凝土 C35;

以上各层梁柱混凝土 C30

钢筋:梁柱纵筋采用Ⅲ级钢筋,箍筋采用Ⅰ级钢筋,

基础底板钢筋采用Ⅰ级钢筋

2.5构造要求

构件主筋混凝土净保护层厚

度基础 40,梁柱,板 20(板厚

120)

3结构设计计算书

3.1工程概况

户县大酒店设计,拟建五层,建筑面积约 5650 平方米,建筑耐久年限为 50 年,设计防火等级二级,分类为二类。查得房屋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αmax=0.12,Tg=0.35s,基本雪压 S0=0.2KN/m2,基本风压 W0=0.35KN/m2,夏

季极端最高38℃,冬季最低-8℃。

自然地表下 1 米内为填土,填土下层 5 米厚黄土状土,再下为 3 米厚砂质粘土,再下层为砾石层,地下水位为-5.4 米,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土,地面粗糙度为 B 类。

黄土状土 fak=100~120KN/m2,

砂质粘土 fak=220~270KN/m2,

砾石层 fak=300~400KN/m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类,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

基本加速度值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结构抗震等级为框架三级。

3.2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根据该房屋的使用功能及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了建筑平面、立面及剖面设计,标准层建筑平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分别见图 1、图2。主体结构共 5 层,1 层层

4.2 米,2-5 层层均为 3.6 米。

填充墙采用 240mm 厚粘土空心砖,窗为铝合金窗,门为木门。

楼盖及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厚度取 120mm。主梁截面、次梁

截面高度分别按其梁跨度的 1/10~1/12 和 1/12~1/15 估计取值,且不应小

400mm,也不大于梁截面净跨的 1/4,框架梁宽度可取梁截面高度的 1/3~1/2,且不小于 250mm,同时应保证梁截面高宽比不大于 4,估算梁截面尺寸和各层梁、柱和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见表 3.1。其设计强度:

柱截面尺寸可根据式和估算。查表可知该框架柱轴压比限值为=0.9,N 为柱

为折算在单位

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F 为按简支状态计算的柱的负载面积,g

E

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近似取 12-15KN/m2,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

压力的增大系数,边柱取 1.3,不等跨内柱取 1.25,等跨内柱取 1.2,n 为

为柱截面面积。

验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A

C

本处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近似取 14KN/m2.由图 2 可知边柱和中柱的负载

面积分别为7.8×3.15㎡和7.8×6.75㎡。由式得第一层柱截面面积为

如柱截面取正方形,则边柱和中柱截面高度分别为 400mm 和 500mm.

根据上述结果并综合考虑其它因素,本设计柱截面尺寸取值如下:

1 层600mm×600mm2~5 层500mm×500mm

基础选用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埋深取 2 米。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如图 3.3~3.4 所示。梁轴线取直板底,2~5 层柱高即为层高,底层柱高取 4.2+1.0=5.2m

图 3.1 建筑平面布置

图图3.2 结构平面布

置图图3.3 纵向框架

计算简图图3.4 横向

框架计算简图

3.3重力荷载计算

3.3.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屋面(不上人):

30mm 厚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KN/m2

三毡四油防水层 0.4KN/m2

20mm 厚水泥砂浆找平20×0.02=0.4KN/m2

150mm 厚水泥蛭石保护层 KN/m2

12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KN/m2

V 形轻刚龙骨吊顶 0.251KN/m2

合计:5.46KN/m2

1~5 层楼面:

瓷砖地面(包括粗砂打底)0.55KN/m2

12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KN/m2

V 形轻刚龙骨吊顶

0.25KN/m23.8KN/m2

3.3.2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不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0.50KN/m2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2.0KN/m2

屋面雪荷载标准值 0.2KN/m2

3.3.3梁、柱重力荷载计算

3.3.4墙、门窗重力荷载计算

墙体为 240mm 粘土空心砖,南立面墙为玻璃幕墙,其他外墙面为水磨石墙面,内墙面 20mm 后抹灰。内墙为粘土空心砖,两侧均为 20mm 厚抹灰。按墙体材料容重标准值及材料设计厚度计算。窗均为铝合金窗,门为木门。

3.3.5重力荷载代表值

集中于各楼层标高处的重力和在代

表值计算结果见下图:

图 3.5 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3.4 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a.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过小,水平位移过大,将影响正常使用;侧向刚度过大,水平位移过小,虽满足使用要求,但不满足经济性要求。因此,框架结构的侧

移刚度宜合适,一般以使满足结构层间位移限值为宜。

规范规定,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 宜小于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u/h ],即 1/550。(h 为层高)。(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确定原则,一是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即避免混凝土墙、柱构件

ft 现裂缝,同时将混凝土梁等楼面构件的裂缝数量、宽度和高度限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二是保证填充墙、隔墙和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损伤。如果不满足以上限制,则可增大构件尺寸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梁的线刚度 i b =E C I b /l 。其中 E c 为混凝土弹性模量;l 为梁的计算跨度;I b 为梁截面惯性矩,对本设计的现浇楼面,中框架梁 I b 可近似取 2.0I 0,边框架梁 I b 取1.5I 0,其中 I 0 为梁矩形部分的截面惯性矩。

柱的线刚度 i c =E c I c /l ,其中 I c 维柱的截面惯性矩,h 为框架柱的计算高度。柱的 侧移刚度 D 值按下式计算:D=αc ·12i c /h 2 式中αc 为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可从书上查得。

横梁和柱的线刚度计算过程见表 3.3,框架柱侧移刚度值见表 3.4,表 3.5,表 3.6。

表 3.4 中框架柱侧移刚度 D 值() 表 3.5 边框

边柱(10 根)中柱(10 根)层次

架柱侧移刚

度D 值()

1 0.825 0.469 13616 1.97

2 0.622 18058

2 1A .-211,5A -80,.D3-718,D-18518

3 2B .-910,2B -80,.C5-912,C-283792 层次

3~5 0.889 0.308 12363 1.062 0.347 13936 表 3.6 楼梯间框架柱侧移刚度 D 值()

将 上 述 不 3~5 1.185 0.372 14949 2.831 0.586 23552 1 0.619 0.427 12397 1.479 0.569 16520

2 0.911 0.31

3 12575 2.177 0.521 20943

B-3,B-6 A-3,A-6

层次

同情况下

同层框架1 1.5600.579 16803 0.413 0.378 10974 柱侧移刚度相加,即2 2.295 0.534 21473 0.607 0.233 9360 得框架各层层间侧3~5 2.239 0.528 21225 0.592 0.229 9184 移刚度,见表 3.7

表 3.7

由表 7 可见,=487962/585488=0.833>0.7,故该框架为规则框架。

3.5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a.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横向自振周期计算

荷载计算:

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见表 3.8

表 3.8

结构自振周期按顶点位移法,考虑填充墙港督对于`框架结构的影响,取折减

系数,所以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

(2)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作用

本建筑结构高度不超过 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为主,故可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即所以应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顶部附加水平作用系数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见表 9

表 3.9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

图 3.6 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

(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分别按 (△u)i =Vi/∑

和计算,计算过程见表 3.10,表中还计算了各层的层间位移角。

要求(其中=1/550 可查表得到)。 (4)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以 KJ5 横向框架内力计算为例。

层间剪力取自表 3.9,各柱反弯点高度比按 y=y n +y 1+y 2+y 3 确定,其中 y n 由表可查得。本设计中需要修正底层柱和第2层柱。梁线刚度取自表 3.3。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图、梁端剪力图及柱轴力图如图 3.7 所示。

图 3.7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图

3.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3.6.1横向框架内力计算

a.计算单元

取 KJ5 横向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单元宽度为 7.8 米,如图 3.8 所示,由于房内布置有次梁,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平阴影线所示,计算单元范围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次梁和纵向框架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由于纵向框架梁的中心线和柱的中心线不重合,因此在框架节点上还作用有集中力矩。

图 3.8KJ5 横向框架计算单元

图3.9 恒载作用下 KJ5 框架计算简图(对称结

构)图3.10 活载作用下 KJ5 框架计算简图

(对称结构)

b.荷载计算 (1)恒载计算

上图中,q 1,q 2 代表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第五层 q 1=3.78KN/m,q 2=4.568KN/m

q 2 和 q 2’分别为房间传给横梁的矩形和梯形荷载,由图所示几何关系可得q 2=5.46×3.0=16.38KN/m,q 2’=5.46×1.5=8.19KN/m

P 1,P 2 分别为由边纵梁,中纵梁传给柱的恒载,它包括梁自重,楼板重和女儿墙重力 荷 载 , 计 算 如 下

P 1=3×3.15×5.46+3.78×6+3.78×6.3/2+15×0.25×0.4×6=95.18KN

P 2= ( 3 × 3.15+2.4 × 1.5 × 2+1.5 × 1.5/2+3.3/2 × 1.5/2 ) × 5.46+3.78 × 6+3.78 × 6.3/2+0.945×1.2×2+1.181×1.2×2=143.56KN P 3=(3×1.2+1.5×0.75)×5.46+3.78×6+4.568×2.4=79.16KN 集中力矩 M 1=P 1e 1=95.18×(0.5-0.3)/2=9.518KN·m M 2=P 2e 2=143.50×(0.5-0.3)/2=14.35KN·m

M 3=P 3e 3=79.16×(0.5-0.3)/2=7.916KN·m 对二—四层,

q 1 包括里梁自重和其上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

q 1=3.78+3.75×3.0=15.03KN/m,q 1,=4.568+3.75×3.0=15.82KN/m q 1,,=4.568KN/m

q 2=3.8×3=11.4KN/m,q 2,=3.8×1.5=5.7KN/m P 1=1.5×6.3×3.8+3.78×6+3.78×6.3/2+3.75×(2.5×3.3-1.5×1.8×2)+0.4×1.5×1.8× 2=83.34KN

P 2=[1.5 × 6.3+3 × 2.4+(1.5+1.65) × 0.75 × 3.8+3.78 × 6+3.78 × 6.3/2+0.945 × 2.4/2+1.181×2.4/2+3.75×2.5×3.3]=140.32KN M 1=P 1e 1=83.34×(0.5-0.3)/2=8.334KN·m M 1=P 1e 1=140.32×(0.5-0.3)/2=14.032KN·m 对一层

q 1=15.03KN/m,q 1,=15.82KN/m,q 1,,=4.568KN/m q 2=11.4KN/m,q 2,=5.7KN/m

, P 1=83.34KN,P 2=140.32KN M 1=P 1e 1=83.34×(0.6-0.3)/2=12.501KN·m

M 1=P 1e 1=140.32×(0.6-0.3)/2=21.048KN·m (2)活载计算 对五层

q 2=2×3=6KN/m,q 2,=2×1.5=3KN/m P 1=3×3.15×2=18.9KN,

P 2=(3×3.15+2.4×3+1.5×1.5/2+1.65×0.75)×2=38.0KN·m M 1=P 1e 1=18.9×0.1=1.89KN·m M 1=P 1e 1=38.025×0.1=3.80KN·m 同 理 在 屋 面 雪 荷 载 作 用 下 q 2=0.6KN/m,q 2,=0.3KN/m

P 1=1.89KN,P 2=3.80KN,M 1=0.189KN·m,M 2=0.380KN·m 对二—四层

q 2=6KN/m,q 2,=3KN/m,P 1=18.9KN,P 2=38.0KN, M 1=1.89KN·m,M 2=3.80KN·m 对一层

q 2=6KN/m,q

2 =3KN/m,P 1=18.9KN,P 2=38.0KN, M 1=18.9×0.15=2.835KN·m,M 2=3.80×0.15=5.7KN·m 将以上计算结果汇总,见表 3.14~3.15。

c.内力计算

梁端、柱端弯矩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由于结构和荷载均对称,故计算时可用半框架。弯矩计算过程如下图 3.11,所得弯矩如下图 3.12,梁端剪力可根据梁上竖向荷载引起的剪力与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相叠加而成,计算柱底轴力还需考虑柱的自重。如表 3.16 和表3.17 所列。

(a)恒载作用下弯矩计算

(b)活载作用下弯矩计算

图3.11 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二次分

配计算图图3.12 竖向荷载作用下弯

矩图

3.6.2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a.结构抗震等级

本工程为三级抗震框架。

b.框架梁内力组合。

结构考虑了三种地震组合,即

各层梁的内力组合结构见表18,表中两列中的梁端弯矩 M 为经过调整过的弯矩

(调幅系数取0.8)

以第一层和第二层的 AB 和 BC 跨梁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为例,说明各内里的组合方法。对支座负弯矩按相应的组合情况进行计算,求胯间最大正弯矩时,可根据梁端弯矩组合值及梁上荷载设计值,由平衡条件确定。

一层

均布荷载下的计算图形

/6.3+1/2×35.32×6.3=10.76KN>0 X=10.67/35.32=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