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生动优美的笔触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抓住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进行细腻地描写。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一篇很适合训练、指导诵读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强,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且在地域上离桂林较为遥远,虽然通过电视和网络等途径对桂林有些了解,但很少有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故而缺少人文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抓住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2.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主要学习方法及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为本,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教法:引导点拨法、情境朗读法、以读代讲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感受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整体入手,回顾课文

师: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第6页,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桂林山水的?

预生:课文是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写桂林山水的。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写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的?

预生:第2自然段是写漓江的水,第3自然段是写桂林的山的。【设计意图】整体回顾,抓住主线。

师: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第一自然段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预生:我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堪称天下第一。(板书:甲天下)

师:“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甲”字的?

预生:“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也就是说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

师:为什么会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堪称天下第一?究竟作者会把怎样的山和水呈现在我们面前呢?让我们走进其间去一睹它

们的风采吧!

二、抓住特点,品文析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第6页,结合阅读提示来学习第二自然段。(PPT出示阅读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

读边思考:作者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进行的描写。2、用笔勾画出描写水的特点的语句,并反复朗读加以体会。3、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与组内的伙伴儿分享。)

师:请一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指名朗读阅读提示)

(学生按要求进行学习,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收获?(生逐一汇报找到的语句,师进行点拨)

生1: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从“却”字我读出了漓江水的不同,是与众不同的。

师:“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是一对儿‘反义词'(引导学生直接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说出)

师:开头儿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用了一个“却”字让我们去感受、去体会,再读读这句话,把“却”字读得稍重一些。

生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2:这句话写出了漓江的水很静。(师板书:静)

师: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生读句子)

师:接着汇报!(用同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先由学生读出找到的语句,询问读书感受,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生3: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板书:清)生4: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板书:绿)

师:你读得真好!从这句话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4:这还是一个比喻句,把漓江的水比作了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老师想问问你,“无瑕的翡翠”该怎样去理解?“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师边说边用白板呈现语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这是因为漓江的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眼帘的漓江水似乎就像是一块纯粹的碧玉。)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师:翡翠大家见没见过?老师这儿刚好有一支用翡翠打造的镯子,想去看看吗?

师:看上去感觉怎么样?

师:漓江的水绿得就像这翡翠一样,相信吗?我们去看看!

师:像吗?这样的景象美吗?把这种感觉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把它们从书中请了出来,快看!(PPT呈现三句话)

师:默读这些语句,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生:这三句话构成了一组排比句。

师:这一组排比句中间用了“分号”分隔开,所以这是一大句话。一组排比句让我们欣赏到了这美丽的漓江水!同学们,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齐读三句话)

师:能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吗?(PPT出示三句话的前半部分,

指名让学生填补)

师:填得真是不错,那么,仿照上面的句式,你能也像这样说一说吗?(生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随堂小练笔:

1、花坛里的花真多啊,多得。

2、花坛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3、花坛里的花真美啊,美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师:桂林的水真静、真清、真绿,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自然段的学习!首先和老师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都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呢?(指名回答,教师适机指导并副板书学习方法:读文找特点;画句子体会;交流感受;用朗读表现。)

师: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第三自然段。(生进行第三自然段的自学,教师给充分的时间)

【设计意图】回顾学法,充分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1:桂林的山真奇啊,……形态万千。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桂林的山“奇”(师板书:奇)

师:桂林的山真奇,你想怎么读?(生朗读此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指导,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

师:你还发现桂林的山怎么样?

生2:桂林的山真秀啊,……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秀”(师板书:秀)

师:你来读一读。(生朗读此句,同样有指导)

师:桂林的山除了“奇”“秀”以外,还有怎样的特点?

生3:桂林的山真险啊,……栽倒下来。(师板书:险)

师: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谁能读出这山的险?(指导多读)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欣赏这绮丽的风景吧!(播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放课件:桂林山的风景)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PPT呈现三处排比句)

师:美丽的漓江水在这山的怀抱中静静地流淌,山水交相辉映,真可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难怪作者看后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设计意图】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PPT呈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教师引读,全班齐读本段)(板书:画中游)

师:结合二三自然段的学习,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课后练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

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

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

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仿照上面一段话,根据天空中的云彩或花园里花朵的特点,写

一段话。

三、总结拓展,领悟方法

师:因此,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地向我们交待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总写”(板书:总),接下来,二三自然段分别抓住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了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这是“分写”(板书:分),最后,作者有感而发,总结在这样的山水之间游荡仿佛身在画中,(板书:总)。用这样总—分—总的结构把一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这篇文章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就更美了!我们同学在做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有感染力!四、升华情感,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秀美的桂林山水是神奇的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又一件精美的礼物,漫步在课文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处处都体现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师引导学生说出,并板书“喜爱”)

师:愉快的桂林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生畅谈)

师:同学们,在我们祖国像桂林山水这样的景色还有很多,比如湖南省的张家界风景区、四川的九寨沟、江苏省的苏州园林等等,希望你们有机会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好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情感得以升华。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画中游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总——分——总

喜爱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教材的学习目标──学习语言来进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

教学思路。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之作。本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就本节课而言,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并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感情朗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语句,并结合想象,说说对漓江水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特点。而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在教学漓江水“清”和“绿”这两个特点时,我更是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这时再次引导学生读相关语句,明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显感受到情感更充沛,朗读更生动。

二、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

《桂林山水》一课,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的使用也颇具特点。如在和学生感受漓江水三个特点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三个

特点在句式上的独特之处,并组织学生仿照相关句式练习说话。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丰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关注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本文层次分明,文章的内容也不难理解,但因学生不曾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过桂林山水的美好,因此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语言叙述的理解总有些遗憾。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很快便能找到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但究竟这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学生很难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机播放桂林秀美山峰的图片,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此时,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受到不小的触动,而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描述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