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州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城市的合理分布和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良好品德。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

生:……

师:歌词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呢?(展示邓小平的图)他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在我国的哪里?(珠江三角洲)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在地理学上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展示珠江三角洲今昔对比图)(城市化)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进入主题]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要求:生打开书70页,预习第一自然段。师板书: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师: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促进)师展示:工业化相互促进城市化

师:工业化与城市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推动作用)

师展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师:说到城市化大家并不陌生吧!那回忆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起步上、水平上以及当前的发展速度上各有什么特点?

生:……

师:一般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生:……

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

二、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展示“珠江边美丽夜景”的图片,以美丽的图片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

师:这就是美丽而又繁华的珠江边。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师:(读图介绍)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展示问题:①从纬度位置看,珠江三角洲处于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②从图中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想想这种海陆位置对珠三角交通有何影响?

③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相对位置,观察本地区与香港、澳门特区及东南亚的位置关系, 思考为什么称珠三角为中国的南大门?

生:……

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范围。

提问:珠江三角洲包括哪些城市?

生: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狭义)广义的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在内。这里所讲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

(展示)

生:……

(承转)(展示图片)(展示深圳今昔对比图)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是什么原因让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就以东莞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为案列来学习。

三:对外开放的前沿

展示材料:东莞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要求:请生在书P74的材料中找一找并圈出。影响东莞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因素有哪些?

生:一边阅读一边画。同时指生板画。师一边分析一边板书:国际背景、开放政策、良好区位、侨乡优势。以点带面,那么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师:我还想知道发达国家是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设计师为何一下就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了?下面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

展示: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图

思考:1.美国产业结构是如何变化的?

2.该变化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何影响?

生:……

展示:国际产业转移变动图

思考: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规律?

2.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转移到我国什么地区?

生:……师引导生回答。

展示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背景:)——提供了契机师:同时我国又刮起了一股春风——指的是什么呢?(改革开放政策)

播放视频:邓小平主席南巡讲话的片段。同时展示材料: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殊性及主要体现;

展示总结:改革开放政策(国内背景:)——提供了先机

师:还有珠江三角洲的自身优势

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师:良好的区位——内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

师:这种经营的工业模式为前店后厂展示:珠江三角洲工业模式图

师:还有什么优势呢?(侨乡优势)

展示:侨乡回归背景图;想一想:改革开放初期侨乡的优势有哪些?有何好处

呢?

生:……

展示总结并提出最关键的因素是?(改革开放政策)

出示:炸鸡腿图片;巧记:鸡(际) 味(位)正(政)香(乡)

(承转)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从经济方面看,珠三角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从城市方面看,珠三角也是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

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展示:(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图)

思考: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可分为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什么特点?

生:……

分组探究: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各阶段的发展优势、劣势、工业产值增长特点及原因.

全班分成两大组分别讨论这两个阶段。

出示图表,学生结合图表完成布置的任务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回答并展示

师:工业化又是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的?

出示:1985年与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图片

思考:1珠三角的城市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城市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

课堂小结并板书:对外开放的前沿——外资企业的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当堂训练:

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B )

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煤、石油等资源丰富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D )

A.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B.原材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D.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预习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治理.这都需要同学们好好思考.

板书设计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 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 —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 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 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 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四、解题,把握思路。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2、提问:请问诗人1 、从何而归?2 、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委曲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辛起步进程中的严重环节。它推翻了统泊中国几千年的开放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学情: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但对孙中山通过影视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刻,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创意:①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②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课后记: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严重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开放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xx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宏伟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 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辛亥革命 优秀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二、课堂探究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 (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板块二:武昌起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 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导读:本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马艳玲●盘龙区云波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敏而好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然、朴实、干练、刚柔相济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的喜爱。曾获云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美文诵读单项特等奖。始终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教育格言: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多次送课并获得好评 教材分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把这首诗和作者的其他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他们与古诗的对话,也正是建立在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首古诗,生字不多,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其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烦琐分析。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的初步认识。为孩子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情态,感悟诗人保持自己清高节操、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3. 初步感受陶诗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内涵和诗人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品味这首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 羁(jī)暧(ài) 2、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性本爱丘山天性、本性 池鱼思故渊深潭方宅十余亩四周 榆柳荫后檐遮蔽桃李罗堂前排列 依依墟里烟村落久在樊笼里喻官场 3、理清思路 全词共20句,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明确:回忆弃官前(前六句)描写归田园(中十句)再回到眼前(后 四句) 4、内容分析: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爱憎感情?它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诗人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适俗韵”指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本能,“丘山‘则代表远离 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作者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锈里小儿”,所 以世俗的阿谀奉承,他一样也也没学到,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田园

生活,因为他觉得他的本性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对“误”字的分析:无限的感慨与辛酸,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尘网”的分析:对仕途的厌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摘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白描手法:这首诗采用我国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用清新浅近的语言,勾画

了一幅颇富情趣的农村图景。 点睛之笔: 久在樊龙里 复得返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

(完整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短短三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讲一个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 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 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十九中学闫莉 【教学设想】 新课改施行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欣赏文本,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师生互动,分享探究的快乐。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反复吟咏,揣摩语言,赏析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内容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生活的反映,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诵读是教学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的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 赏析意境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希望学生能寻找画面中的意象,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画面,感受陶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会情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在欣赏田园风光后,能把田园生活与官场生活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及《归园田居(其三)》,虽然对陶渊明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

人,自主地欣赏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一时恐怕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老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诵读诗文,疏通诗句,走入诗境,欣赏优美的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构建。 【教学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田园:宁静、和谐——————闲适、愉悦官场:尘网樊笼——————厌恶鄙弃

【附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哪一篇文章?——生:《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背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我们还学过他的《饮酒》,大家背诵一下。(学生背诵)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有荡涤心灵的享受。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板书题目) 二、走进作者 请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多媒体辅助)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他少年时有“大济苍生”之志,父亲早逝,家道没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只做过几任小官。后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归田。陶渊明把自己劳动的感受反映在诗中,为人们描绘出恬静幽美的乡村图景,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被后人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教师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他气愤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向乡里小人。”当天,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而辞官归田。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三、朗读诗文,疏通诗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诗文。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点评学生朗读。 3、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着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学生再读诗文,进入诗境。

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教学方法: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 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及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 六一儿童节到了,某一少儿出版社,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能在诗人和画家聚会的星空下,快乐阅读,决定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少儿古典诗歌图书现在大部分工作已完成(多媒体出示《静夜思》《过故人

庄》《清明》等插图),还有几首古诗没有,其中就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你能仿照这种编排,帮助出版社完成这首诗的吗? 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 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 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4.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 1、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体会诗歌语言并且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设想】自制PPT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生活你们喜欢吗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另一位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又想要什么要的生活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看看自己又是不是喜欢他的生活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师: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陶渊明,又叫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这一首着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他是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喜欢写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 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 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他 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 《五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二、疏通文意 1、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书下面的生字词的注释: 韵 yùn 本性、气质 羁jī 拘束笼中鸟 拙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 yìn 四声遮蔽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暧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án 篱笆樊笼指关鸟兽的笼子 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大胆发言。(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指导朗读: 2、字词问题解决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3、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听听名家又是如何来朗诵这首诗的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和感情。(播放录音)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教学设计:32辛亥革命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指的是辛亥革命,七核心内容是辛亥革命,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辛亥革命的大致经过,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训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知道辛亥革命,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 2、目标解析:知道辛亥革命,就是要知道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要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具体的内容、性质和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作用。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就要通过对辛亥革命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革命失败给中国民主革命的教训。 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 本课知识跨度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过程与成就理解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熟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武昌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大致的概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问题2:武昌起义的概况。 例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D.清末新政的破产

归园田居(其三) 优秀教案

诗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二、竞背课文,抽查背诵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2) 1、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于63岁时贫困而死,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2、作品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主要作品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3、关于《归园田居》:(幻灯片3) 陶渊明四十一岁归隐后,写了不少田园诗,《归园田居》共5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第二年。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一、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因伤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分析: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处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很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很难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 五、教法:问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