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工业发展状况

广东工业发展状况

广东工业发展状况
广东工业发展状况

方网讯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共形成了九大产业的10个综合报告

和61个分行业报告,以及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总报告,合计350万字左右。这些研究成果信息量大,视野开阔,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纵向、横向比较,把广东的产业竞争力放在省际、国际环境中进行分析论证,对广东工业主

要产业的现状,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优势、劣势、问题进行了评价,对广东

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点或

瓶颈,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广东工业产业的家底究竟如何?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与机遇?又面临什么

样的压力与挑战?记者从暨南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所作的《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总报告》,结合九大产业的10 个综合报告,挑出了七大看点,对广东工业产业的家底进行解读。

看点一:骄人速度

20多年工业增长91倍

195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15.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

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206.5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在全国

各省市排位中列第7位;

2002年,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8909.9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1.55倍,占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79%

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资产合计、就业人数、全年工业总产

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利税总额八大指标均位列全国各省市

之首

2002年,广东进出口总额2211.0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连

续17年位居中国外贸十强省市之首。其中出口1184.7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以建国初期的1952年、改革开放的1978年、报告调研所用的2002年为节点

进行纵向对比,可以反映解放以来广东从农业大省到成为工业大省的发展历

程。

建国初期,195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15.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4.5%。

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206.5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在全国

各省市排位中列第7位,与辽宁、江苏、上海等工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002年,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8909.9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1.55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79%。1979年至2002年的24年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6%。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资产合计、就业人数、全年工业

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利税总额八大指标均位列全国各

省市之首。工业增加值自1996年、产品销售收入自1997年首次超过江苏后,已

连续多年排全国首位。与1978年相比,2002年广东的电视机、发电量、成品钢材、水泥等产品分别增长了1041.8倍、13.6倍、12.0倍、14.7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4种产品产量全国第一,7种产品产量占全国三成以上,电饭锅、电风扇产量占全国90%多,微波炉产量超过全国的50%!

此外,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轻重

工业产值比例为49.83∶50.17,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1998年至20 02 年,广东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9%,比轻工业增速高出11.2个百分点。九大支柱产业主导地位继续加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三大传统产业比

重有所下降,三大潜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组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产业集中

度有所提高。

在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公布的2002年全国外贸进出口十强省市中,广东

以2211.0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连续17年位居中国外贸十强省市之首。2002年广东共完成出口1184.7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看点二:竞争实力

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市场占有率】

2002年,广东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14.84%,在全国排名第一位,紧随

其后的是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

一个区域的某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程度集中体现为该产业的产品所占市场

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2002年,广东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

14.84%,在全国排名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

广东九大产业在全国均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市场占有率依次是:电子信

息(36.63%)、电器机械(20.94%)、森工造纸(15.69%)、建筑材料

(12.84%)、纺织服装(12.78%)、石油化学(9.41%)、食品饮料

(9.03%)、医药(8.27%)、汽车(7.87%)。1998年以来,广东医药和汽车两大产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呈上升趋势,电子信息、石油化学、森工造纸、电器机

械等四大产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呈下降趋势,但电子信息、石油化学、森工造纸

三大产业在2002年又出现明显上升。

【行业竞争优势】

35个工业行业中,21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60%)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2年广东35个工业行业中,14个行业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工业总体水

平(1.00),占行业总数的40%,21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60%)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广东省所属的21个地级市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深圳3.28%,最低的汕尾0.03%,前者是后者的95倍;市场占有率排前五位的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江门,以上五市累计市场占有率10.13%,占全省

总计的68.54%。在21个地级市中,只有5个城市的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地区对比】

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高于印尼和菲律宾,与泰国相当,但

与中国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与地处东亚及东南亚的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

菲律宾相比,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处于中游水平,高于印尼和菲

律宾,与泰国相当,但与中国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广

东的整体优势表现在:一是人均工资水平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低于上述国家或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二是背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工业发展受国际市

场波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广东的整体劣势表现为:一是在经济体制市场化

方面处于劣势,市场不完善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二是广东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

度低于上述大部分国家或地区。

看点三:发展优势

广东工业发展四大基础

【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广东工业产业的大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都较高,许多行业居于国

内领先地位,部分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行业普遍采用了以自动控制和

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制造技术。

广东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近七成的科研开发机构建

立在企业;七成以上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其中深圳市九成以上的科技人员集中

在企业;七成以上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近七成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企业自主开发。

在衡量科技创新力的主要指标——专利申请量上,广东已连续多年荣登榜首。2001年全省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270份,合同成交额53.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7%,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据省科技厅统计,2001年广东技术交易额达350亿元。深圳高交会、惠州数码节、广州留交会、中山技术洽谈会等技术交易会在

海内外享有盛名。

【产业结构】

高技术制造业水平全国最高

当前广东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从高到低的三个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1.8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70%)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05%)。三个行业的产值占了大约整个制造业产值的50%,充分反映出广东目前工业结构的两个特征:重工业化倾向和信息化倾向。由于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适时进行结构调整,广东工业产业结构比兄弟省份具有明显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在全国地位显著,居全国最高水平之列。在支柱产业构成中,80年代曾排列广东工业产业前位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均已让位于新兴产业。而江苏省产值比重排列前位的仍以纺织、化学、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

【资本资源】

居民存款超万亿绝对领先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国首位

广东储蓄存量大,内资供应相对充足。2002年末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居民储

蓄存款超万亿元的省份,居民储蓄余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广东利用外资规模一直居于全国首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一半以上在广东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共投资1184个项目,相当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在广东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

【人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广东是人口大省,加上省外大量劳动力流入,使全省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丰富而便宜的人力资源是广东工业产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

看点四:内省不足

缺乏行业龙头经营效益偏低

广东工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

缺乏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缺乏行业龙头企业。2002年,广东工业50强平均每家营业收入为101.7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中148家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3.9%;广东大型企业数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2%,低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广东主要支柱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营业收入位居前两名的TCL集团和华为技术,其营业收入均未超过山东海尔集团的45%。大部分工业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程度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新产品以仿制和外观重新设计为主,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大部分以装配为主,产业中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雷同现象较多。

【工业效益】

企业经营成本偏高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与华东四省市相比,2002年广东工业产品销售利润率仅略高于江苏,但明显比上海、浙江和山东低。广东工业资产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工业企业总体经营成本偏高是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主要原因。2002年广东工业百元产品销售收入耗用的成本是85.1元,而上海只有80.7元;广东工业百元产品销售收入所耗用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为90.2元,而浙江、山东分别为88.9元和88.7元。

【出口隐忧】

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大出口市场结构过于集中

目前广东出口产品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自我开发能力的产品和项目,2002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不到三成,而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占了71.8%;出口导向部门的国内产业链过短,加工贸易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尚待提高,2002年

广东加工贸易增值率为1.422,低于同期全国的1.472,更低于浙沪鲁;广东超

过80%的出口是通过香港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市场,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结

构容易受到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

看点五:制约因素

七大问题制约竞争力提升

【技术水平】

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不多

广东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规模和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技术产品不多。即使位居全省工业产业第一把交椅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OEM型生产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导致企业

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利润率较低。如我省彩电生产企业利润率已不到5%,

而日本东芝公司由于掌握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其生产大屏幕数码彩电的利润

率超过50%.广东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数、科技人员数均明显少于江苏。多年来

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1%左右,虽然比全国0.7%高,但与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的2.5%-4.0%差距较远。广东专利申

请量主要以外观设计项目取胜,而在发明专利项目上则还远落后于北京和上

海,大约仅相当于上海的三成、北京的一半。由于中试经费来源不足,中间试

验成了空缺地带,大量具有广阔前景的成果难以产业化。

广东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少于北京、上海和江苏,也少于东北老

工业基地省份辽宁省(517人)。与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相比,广东高等学

校在科技项目总数、拨入经费、投入的科技人员、一系列科技成果等各项指标

几乎都居于末位,表明广东高等学校的研究力量还相当薄弱。

【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大而不强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

广东工业主导产业具有大而不强的特征。广东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不具备比

较优势,在28个制造业部门中,广东有14个、山东有17个、江苏有13个行业的

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2002年,广东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低于华东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工业的产出优势没有转化成效益优势,根本的原因是总体

经营成本偏高。

占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的70%仍然是靠中低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创造的。目前广东装备工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仅为20%左右,装备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工业化的要求。从全球分工的角度来看,广东工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化产业链条

的低端,靠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获得微薄的加工费。格兰仕微波炉产量全球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1/3,但核心技术磁控板仍控制在日本人手中。

按销售收入从大到小排序,广东大型工业企业位居全国前100名的有14家,但进入前10名的企业空缺,最靠前的中国石化茂名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只排到了第19位。大企业运作效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际大企业相比差距显著。

【资本资源】

外资投入势头有所减弱

在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与分工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异军突起,成为外国资

本追逐的重要地区。总体上珠江三角洲的外资投入势头有所减弱,外国资本投

入平均规模比不上长江三角洲地区,世界大企业集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力

度小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据统计,到2001年底为止,广东外商实际直接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累计只及江苏的一半左右。广东工业投资在经过多年的徘徊后,近三年恢复高速增长,但与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相比在投入的

规模和速度上已无优势。

【人力资源】

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工资成本逐渐攀升

从技术含量和综合素质来看,广东现有人力资源要素状况与广东产业结构

升级、迎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体力型劳动力占九成。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全省具有大专以

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3.9%,具有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也仅占

14.0%。工资成本逐渐攀升对工业产业竞争力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广东珠三角的劳动力平均工资是内地的2倍,导致一些工业向内地的梯度转移。

2002年,广东科研与开发机构、高校和大中型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15.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11.6万人。广东不仅科技人员数量少,人才质量和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高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奇缺,科技人才断层、科技人员知识老化等。技术工人规模和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工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整个广东仅数控机床高级技工就缺50万人,到2005年将缺少高级技术工人130万人。技术工人不但数量少,且整体素质较低,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仅占24.2%,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达45%。

【制度环境】

部分行业出现无序竞争

广东市场化程度全国第一,市场观念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行业出现了过度竞争问题,如广东机电产业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状况,机械行业的许多分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生产和过度竞争。在强烈的重商主义文化背景下,广东个别地区出现了忽视长远发展的急功近利现象,如任由假冒伪劣产品招摇于市,构成了对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极大威胁。

【金融体制】

存贷款差额一直最大间接融资系统相对不发达

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比较可以看出,广东的存贷款差额一直最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东的间接融资系统相对不发达。而直接融资约束多,资本市场尚落后。

【政府职能】

“行政区经济”的形成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广东市场化程度能取得全国第一的排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政府在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进程中,较好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但行政

区划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了所谓的“行政区

经济”,在产业政策制定上缺乏相互协调,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上缺乏优

势互补,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缺乏政府协调,导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以及产业

组织的欠合理,需要省级政府进一步加强调控和统筹。

看点六:压力挑战

华东四省市增速强劲

在广东工业产业总量规模继续领先的同时,华东四省市发展的强劲势头,

给广东工业产业的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

【工业增速】

鲁浙苏沪先后赶超广东

近几年来,这几个主要工业大省的投资不断升温,吸引外资的势头十分强劲,工业增长速度先后赶上并超过广东:山东从1998年起(2000年除外),浙江从1999年起,江苏从2002年起,工业增长速度开始超过广东,上海市2003年上半年,工业增速也超过广东。

【市场占有率】

提升速度不及浙苏鲁

在广东工业产业具有总量优势的同时,广东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远

不及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广东工业产业竞争优势系数与上海、浙江、山东

等省市相比差距明显。

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前五位的省市中,除上海外,其他四省的市

场占有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8年到2002年,市场占有率上升速度最快的是浙江,其次是山东、江苏,上升速度最慢的是广东,5年仅上升0. 43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3%。由于近年来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工业发展速度均先

后超过广东,若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2010年后江苏和山东两省的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将超过广东。

广东主要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及在全国出口中的比重均为最高,即广东对全国出口贡献度最大。但广东工业品市场占有优势并未转化为利润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显示性竞争优势等指数均低于沪、苏、浙三省市。纺织服装业是中国及各省市的净出口产业,也是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中浙江的竞争力最强,其后依次为江苏、上海、广东。钢铁业、化工产业广东均处于比较劣势。

近年来跃居广东出口第一的机电类商品,出口总量远远高于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占全国出口的比重年年领先,但目前三省市机电出口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广东的指标却在下降,这意味着广东机电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挑战。

看点七:发展机遇

把握内力外力促进跨越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随着“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实施,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立等新的形势,给广东工业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和挑战。

【国际视角】

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并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今天在甲国的工厂很可能明天就会迁移到乙国。未来的广东能否继续巩固并提升其工业在全球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东作为工业投资的区位是否最优选择。目前广东的最大优势是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产业集群,在这个地区设厂较易获得上下游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套与支援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外溢。广东美国商会和香港贸发局等所做

的一个调查报告表明,75%的在粤投资外资企业,选择珠江三角洲作为再次投资的首选地区。

全球化的加快有利于广东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也更容易被锁定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在全球分工体系的金字塔结构与价值体系的倒金字塔结构中,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般发展中国家分别占据高端(Ⅰ)、中间部位(Ⅱ、Ⅲ)、低端(Ⅳ)等不同位置。目前广东工业和全国一样尚处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广东如何加快从最低端的“加工组装”向上一层次的“大规模现代制造”攀升的速度,决定了广东能否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取更多的价值份额。

全球化的加快有利于广东引进跨国公司,但本土企业的扩张将受到跨国公司竞争的挑战。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其投资通过乘数效应扩大经济影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广东的经济增长,同时改变了广东传统单一轻工纺织为主的产业格局,对广东产业转型和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更多代表广东经济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对于本就缺乏特大型企业的广东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全球化的加快有利于形成竞争环境和统一市场,但许多弱势行业将受到挑战,竞争压力明显加大。研究结果表明:在入世保护过渡期之后,2005-2010年期间将是我国工业受冲击最大的时期,受冲击较大的产业将主要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广东工业未来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将面临巨大挑战。

区域一体化:机遇大于挑战

目前对广东造成直接影响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有:跨境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加上港澳地区)一体化进程,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粤、桂、湘、赣、闽等9省区,加上港澳地区为9+2)一体化进程,正在筹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几个区域一体化进程对广东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

粤港澳一体化是当前广东经济最重要的区域因素。随着CEPA的实施,粤港澳产业分工将形成新的格局,广东主打制造业,通过粤港澳联动发展促进区域

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加大广东与港澳之间的合作力度,减少冲突和竞

争,消除资源要素流动障碍,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投资环境优化。竞争力的根

源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有限资源实现最大效率。有利于发挥香港优势,发

展广东工业的支援与辅助产业,直接促进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将于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对广东意味着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遇。建成后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将成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在这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广东的区位优势显著,横跨广东、香港和台

湾的华南经济圈地处东亚板块与东南亚板块的结合位置,是两个板块之间物

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必经之地;广东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已有一定基

础,目前东盟已成为广东第五大贸易伙伴,而全世界华侨有80%聚居在东南亚,其中又有至少一半是广东人。因此,在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广东可以大

有作为。

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其成员国给予最优惠贸易待遇,但对非成员国来讲,就往往意味着壁垒。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广东工业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合占广东总出口4成,因此广东近些年来遭受其反倾销调查和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阻挠,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认证制度)、包装和标签

要求、商品检验和检疫规定、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积极应诉反倾销,

努力突破贸易壁垒,是广东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

【国内视角】

工业布局区域化:挑战大于机遇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一道,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三大区域。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的增长极将诞生,

全国工业布局将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各大区域之间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将

再次掀起,广东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长江三角洲:广东领先地位的强有力挑战者。从区域的角度来讲,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2001年长江三角洲三省市实现制造业产值25456.01亿元,占全国制造业比重达30.23%,远高于环渤海经济区(24.41%)和珠江三角洲地区(15.37%)。一个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工业布局正在长江三角洲形成,由于产业配套条件较好,投资环境优良,吸引了大量外资。在大型企业规模、技术研发力量等方面,长江三角洲的优势也很突出。

环渤海经济区重工业发达,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该区域以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构成“双子星座”模式,目前该区域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七大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群,随着北京中关村、天津开发区等科技园的建设,又兴起了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广东的机遇与挑战。最近中央果断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策。这为广东工业资本提供了用武之地,广东企业可以通过兼并和收购,迅速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东北各大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都是发展装备工业、重化工业、原材料工业,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基地,这与广东工业向重型化发展的目标构成了竞争关系,广东将面临重工业老大哥的有力挑战。

西部大开发带给广东的机遇。西部可以成为广东制造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提高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广东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西部丰富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是保持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西部可以成为广东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理想地带。

【产业视角】

新型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化为广东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为广东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可为广东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手段,但在实施信息化的竞赛中广东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

从内部看,尽管广东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位于领先地位,但这种领先仅是量的领先,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广东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比较缓慢,多数企业的技术改造与信息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信息技术人员不足,信息服务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信息化的支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从外部来看,一方面国际上发达国家占据了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信息产品制造链的高端,广东信息产业的发展严重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国内其它地区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大都瞄准了信息产业,广东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绿色化(环保化)趋势下广东工业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广东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曾经走过重经济、轻环境的弯路,引入了不少污染产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短期来看,实施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如提高生产成本,增加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等。长期而言,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迫使企业组织更有效率的生产,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改变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资源配置低效率现象等。(

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一:xx县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xx县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强攻工业战略,紧紧围绕“做大总量、提升 质量”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培植主导 产业,加快工业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县县工业经济保 持快速增长。现将我县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3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户,入园企业 87户,形成新型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矿产品精深加工、绿色 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我县坚定实施“强攻工业”发展 战略,积极筹备“省级工业园”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奋力进位赶超,今年1-7月全县工业税收4314万元,同比增长19.6%;全县工业增 值税3776万元,同比增长40.11%;2014年1-7月全县工业用电量3984.08万度,同比增长28.66%。1-7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完成工业增加值2.03亿元,累计增速14.12%(增速列全市第四位);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同比增长20.04%;实现主营业务 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20.2% ;实现利税总额0.72亿元,同比增 长32.61% 。 二、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目前具有四大主导产业,一是新型机械制造业,主 要是以我县传统矿山机械产业为主,其1-7月份国税累计入库579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258万元,同比增长80.37%;二是矿产品精 深加工业,主要是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为主,其中采掘业由于市场行 情不景气矿价一直在低位徘徊,1-7月份国税累计入库80万元,同 比减少65.96%。同时因房地产不景气等原因,万年青水泥、建邦混 凝土、万年青新型建材等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现代轻 纺电子业,服装轻纺行业实现税收21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892 万元,同比增长71.3%,现代轻纺电子业目前是我县发展较快,纳 税贡献较大的产业,但由于受部分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影响,国 税部门对轻纺行业加大监督管理,使得部分企业开不出票限制其生 产规模;四是绿色食品业,我县绿色食品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 展较好的企业有xx恒鸿食品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石诚牌“手工米粉”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关于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按: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东省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曾有着“先行先试”的独特优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在各省都具有共通性,广东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可资借鉴处良多。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同时满足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销售额3亿元以下、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的工业企业为中小企业。其中,中型工业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使命是:“传承国学文化,助力复兴中华”! 愿景是:“努力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学品牌”! 目标任务是: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传播中华和谐文化与国学智慧,让更多的家庭、企业、社会和谐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

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城乡市场、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优势明显,经验丰富,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有效举措更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使中小企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一、广东省中小企业当前总体运行情况 (一)企业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单位数438.68万个。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94.82万户和334.63万户,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8547.93亿元,平均注册资本达237.3万元,新登记注册资本突破195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二)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9620.96亿元,距两万亿元大关仅一步使命是:“传承国学文化,助力复兴中华”! 愿景是:“努力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学品牌”! 目标任务是: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传播中华和谐文化与国学智慧,让更多的家庭、企业、社会和谐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

产业投资基金论文国际经验论文: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研究及启示

产业投资基金论文国际经验论文: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研 究及启示 摘要产业投资基金是将金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向融合的现代金融投资方式,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工具。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兴起时间较晚,借鉴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经验,有助于快速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体系。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一、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兴起 国外私募股权基金产生的根源在于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深化,资本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最初的私募股权基金产生于华尔街的犹太商人,其利用少量的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投资价值被低估的企业,进入企业经营过程后,再利用自身强大的人脉和关系网络对企业发展进行改造和创新,待企业经营业绩大幅提高之后出售,从而获得丰厚的资本回报。由于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运行的私密性较高、受金融监管的程度较低,大量的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相结合必将带来高额的盈利,所以私募股权基金从产生之初就受到金融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私募股权基金运作和存在形式的演变,目前已经形成公司型基金、信托性基金和有限合伙型基金三种主要组织模式。其中,有限合伙制实

现了权、责、利相匹配的原则,成为了当前国外私募股权基金最主要的形式。有限合伙制中有限合伙人出资较多,但不参与经营,普通合伙人出资较少,但参与日常管理和经营。双方通过有效的委托—代理模式,形成有效的出资和监管制度。 现阶段,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从私募股权基金兴起的历史可以看出,早期的私募股权基金更加类似于风险投资基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被当作是同义词。现在欧洲很多国家依然将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完全等同。美国(nvca)认为,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范围限于中小公司的初创期和扩张期融资,私募股权基金则涵盖所有为企业提供长期股权资本的私募基金,所以私募股权基金应该包括创业投资基金。本文认可美国的划分方式,认为现代私募股权基金不仅包括企业初始阶段的风险投资,更加应该重视对企业扩张和企业并购的投资。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私募股权基金向企业扩张和企业并购环节的转移是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本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国外私募股权基金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第一,私募股权基金善于发现潜在的高价值企业,有助

铜冶炼的现状及其发展状况

铜冶炼的现状及其发展状况 林程星 (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目前铜冶金工业仍然是以火法为主。而近年来铜的湿法冶金技术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低品位氧化矿的处理、废铜资源的回收等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铜冶金的火法以及湿法冶炼的工艺和发展状况。 关键字:铜冶金湿法冶金火法冶金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pper metallurg y Chengxing Lin (School of Nonferrous Metallurgy,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Jiangxi,341000) Abstract: At present,the copper thermometallurgy is still the main method used in copper metallurgy industry.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copper hydrometallurgy technology , which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lied in low grade oxidized ore processing, waste resources recovery etc, has attracted people’s great interes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rmometallurgy and hydrometallurgy of copper. Keywords: Copper metallurgy , thermometallurgy, hydrometallurgy 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特别是在电气工业方面应用更是广泛。对于中国铜工业来说,大力发展中国铜工业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是全球铜消费量位居首位的国家,同时也是铜加工工业大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探索我国铜冶金技术行业发展的路子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的铜冶炼技术的发展主要还是以火法冶炼为主,湿法为辅。铜的火法生产量占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全世界约有110座大型火法炼铜厂。其中,传统工艺(包括反射炉、鼓风炉、电炉)约占1/3;闪速熔炼(以奥托昆普炉为主)约占1/3;熔池熔炼(包括特尼恩特炉、诺兰达炉、三菱炉、艾萨炉、中国的白银炉、水口山炉等)约占1/3。下面主要介绍火法和湿法炼铜的现状和发展状况。 1、火法冶炼铜的现状及发展 目前火法熔炼技术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铜工业生产中已明确提出清洁生产的目标。环境意识要求清洁的生产工艺, 即工艺过程中极少排放废物, 对火法炼铜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叙述了目前世界火法炼铜的主要工艺、工业生产实例及进展情况, 对现代铜冶金新方法:闪速熔炼、熔池熔炼以及其它熔炼技术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并指出了铜火法冶炼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1.1火法炼铜主要工艺 火法炼铜主要包括: 铜精矿的造锍熔炼,铜锍吹炼成粗铜,粗铜火法精炼,阳极铜电解精炼。经冶炼产出最终产品-电解铜(阴极铜)。目前世界铜冶炼厂使用的主要熔炼工艺为闪速熔炼和熔池熔炼。在熔池熔炼工艺中,精矿被抛到熔体的表面或者被喷入熔体内,通常向熔池中喷入氧气和氮气使熔池发生剧烈搅拌,精矿颗粒被液体包围迅速融化,因此 ,使含有氧气的气泡和包裹硫化铜/铁的溶液发生质量传递。而闪速熔炼中的干精矿是散布在氧气和氮气的气流中的,精矿中所含的硫和铁发生燃烧,在熔融颗粒进入反应空间时即产生熔炼和吹炼。当这些颗粒与

广东金融业发展的现状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but also raised the problems in today'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At the last article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The article said that financial assets are growing,the credit are growing steadily,and the increase of openness;but there are also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financial operation,increase the potential risks and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innovation.The article finally said we should innovative system and create a favorable credit environment and use the capital market to develop financial and economic. Key words:Financial Sector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Financial innovation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提纲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阶段特征 (2)突出特点 (3)不利因素 2.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阶段特征: 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收回“关税主权”;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

广东对外投资发展状况

广东对外投资发展状况调查 一、广东海外企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对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相关部门的调研,收集到一些关于广东省企业跨国经营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底,广东省共有1133家企业中报跨国经营(含未审批的企业),在审批的企业中有77家从事生产制造,1051家从事贸易,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存在的研发企业有5家,而相当一部分从事生产或贸易的境外企业兼有研究与开发功能。在地区分布上,港澳地区占70%,远洋30%。在行业分布上,贸易性海外企业占50%,生产性企业仅占25%。而截至2006 年底,全省在境外地区设立各类企业1635 家,累计协议投资额48.85 亿美元,投资区域遍及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东南亚、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市场。2006 全年核准新设立境外企业108 家,投资额 6.4 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 6.0 亿美元。能源资源开发成为境外投资合作的新热点。广东从1979年开始涉足海外投资以来,发展较快,呈现了一些显著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80年代初期,广东能开办海外企业的除了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外,主要由广东省和广州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以下简称国际经贸合公司)经营。在此期间广东在海外办的企业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直接领导,所形成的海外企业带有管理机构的性质,如香港粤海集团、香港越秀集团、深业集团等被省、穗、深政府分别指定为管理港澳地区企业的机构。1985年后外贸部决定扩大主办企业的范围,只要是经济实体,有资金来源,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业务专长,又有合作对象,均可按程序申请到国外开设合营企业。此后,广东海外企业在数量和投资规模上都有了较快增长,投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除外贸公司和国际经合公司外,生产企业、企业集团乃至科研机构(如深圳赛格研究院以购股形式在港设立了以从事R/D为主的善美赛格研究有限公司)都开始涉足海外投资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消除由政府直接出面投资、直接管理海外企业的种种弊端,壮大了对外投资队伍、调动了企业办海外企业的积极性,为海外企业逐步转向以实业为基础创造了条件。表1反映了投资主体的构成情况。 表1 广东海外企业主体构成 2 、一批海外企业已站稳脚根,开始走上正常的经营轨道,其中有的效益较为显著,并已初步形成以一定行业为中心、国内外相互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它们不仅为其自身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其它企业向海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广东白云企业集团、汕头实业有限公司、深圳赛格集团等,它们的海外企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3、政府对海外企业的管理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按照目前广东省对外经贸管理体制,广州、深圳两市实行计划单列,可直接审批投资金额在100美元以下的海外企业项目,广东省以及广州、深圳两市专门制定了(境外办企业报批程序),《境外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境外企业人员管理办法》等专门性规定。这对于管理、调控、支持和为海外企业服务提供了依据。此外,对项目审批、审查可行性报告、解决国内外合作之间的关系,

北京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各方面的发展均处于我国领先地位,2012年北京市全年实现GDP达17801亿元,增速达7.7%,人均GDP达87091元。北京同时还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在此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资本。截至目前,其位于西城区的金融街的金融资产总量已超过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60%,聚集了大量的资本财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北京产业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 (一)北京市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募资状况 2008年至2012年在北京市注册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广义,粗略统计)达40只,目标募集资金规模达652.80亿元,其中已完成募集的基金达29只,已募集资金182.34亿元。 图1 2008-2012年北京市注册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数量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2 2008-2012年北京市注册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规模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北京市产业投资基金类型 在我国广义上的产业投资基金是指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广义上的产业投资基金不仅仅限于直接投资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狭义上的产业投资基金,它包含的范围更广,根据产业投资基金的资本来源、主体性质以及组织形态,产业投资基金有不同的分类。从现有在北京注册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来看,按资本来源划分,可分为中资、外资以及中外合资三类,其中中资资本类型产业投资基金占绝大部分,除了3只中外合资和1只外只外,其余全部为中资资本。按主体性质划分,主要划分为基础设施型、创业型以及成长型三类,其中创业型产业投资基金占比最高,达46%。 图3 北京市产业投资基金类型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此外,根据组织形式划分,产业投资基金可分为公司制、有限合伙制以及契约制,当前北京市成立的产业投资积极你中主要以有限合伙制为主。 (三)北京市典型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情况 近五年在北京注册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中,有一部分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某一特定的产业或行业,它们大部分是在北京市政府的牵引下,以扶持北京市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或鼓励北京市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为导向,促进北京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典型的代表有如侧重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信息服务业的北京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航天行业及其技术领域的北京航天产业基金,关注水务产业、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及节能减排的中

铜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报告编号:168323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83235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铜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程度较高。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国、赞比亚、秘鲁、俄罗斯等国。中国拥有一定的铜矿资源储量,铜矿资源开发比较集中,江西、云南、安徽、内蒙古是矿产铜的主要生产地区。 虽然铜的使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近60年铜工业才得到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铜工业取得辉煌成就,建成了比较完整的铜工业生产体系,步入世界上重要铜生产国行列。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而精炼铜产量只占世界的20%左右。更为关键的是我国铜储量只占世界的%,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铜资源供求矛盾不断加剧。国内铜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拓展步伐,加大境外矿产投资,提高我国铜资源的保障能力。 近年来,中国铜工业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产品产量再创新高,企业效益稳定增长;固定投资持续增加,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成效显着;对外贸易、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行业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铜材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大国,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2010-2014年我国铜金属产量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版中国铜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铜工业将实现全面转型,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从低成本的加工型铜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铜企转变。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发展废铜行业,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是主要的转型方向。我国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30%的铜生产自给率,并在中西部省份新建加工和回收厂,增强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竞争力和定价能力。

毕业论文_广东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

目录 一、广东金融运行的现状 (1) (一)金融资产实力延续增势,信贷投放稳步增长 (1) (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 (1) (三)金融现代化步伐加快 (1) (四)金融总量领先优势 (2) 二、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 (一)通胀膨胀带来压力,金融结构不平衡 (2) (二)金融风险隐患,资产质量有待提高 (2) (三)信用环境有待改善 (3) (四)资金投放分布不够合理,影响全省整体经济发展 (3) (五)金融总量虽居全国首位,但某些指标仍落后于其他省份 (3) (六)金融创新滞后 (4) 三、广东金融业目前存在问题的成因 (5) (一)面对金融风险的冲击,改革创新精神不够 (5) (二)现行制度的缺陷制约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 (三)缺乏金融产业的总体规划和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措施 (5) 四、对广东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制度,创新市场 (6) (二)提高资产质量,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信贷消费 (6) (三)通过总体规划以及整合金融资源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 (7) (四)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提升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7) (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8) (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元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 (8) (七)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强化金融服务意识 (9)

广东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978 年以来,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率先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过30年来的发展,广东已经成为金融大省。银行业稳健发展,货币信贷条件逐步向常态水平回归,证券和保险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但广东现在还不是一个金融强省,金融业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还低于其他兄弟省份,金融创新依然有所滞后,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寻找问题的根源,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让广东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广东金融业的现状 (一)金融资产实力延续增势,信贷投放与一般贷款稳步增长 截至2011年11月末,广东中外资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7711亿元,同比增长9.8%,存款规模连续22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各项贷款余额58027亿元,同比增长12.9%,贷款规模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批发零售业,契合广东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分项目看,主要是单位经营贷款和贸易融资增长较快,分别增加137亿元和56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20亿元和5亿元。个人贷款平稳增长,个人经营和消费贷款分别增加15亿元和24亿元。 (二)对外开放程度加大 目前,广东金融业已经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截至2010年末,广东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56家,资产总额打到3450亿元,外资银行支行机构网点到2010年末在广东共设立98家支行。外资证券机构实现了零的突破,截至2010年末,广东已有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12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1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入驻,同时也加快外资保险公司加入步伐。 (三)金融现代化步伐加快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新中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中国改革报 11月23日)新中国对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面、科学地看待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从工业化的积累、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的结合来看待发展路径,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三十年”结合起来,全面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创新与发展。新中国工业化道路取得的划时代成就工业化是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必经之路。从历史上看,现代化一般都是发端于工业化,以工业化作为其主要的推动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立足于中国广大的自有资源与市场基础,迅速地发展工业化,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新中国60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划时代的巨大成就。工业化使我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规模空前增长。从历史的视角看,新中国60年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中国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有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及历史资料进行推算后指出,新中国建国以前的500年间(公元1500年至194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增长不到1%,甚至是负增长,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导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到4.4%。而建国后的60年,我国国

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3%的水平,使我国经济总量重新跃居世界第3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建国初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2.6%,农业手工业占80%多,而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2007年工业占GDP比重已达到43%。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改变生产力落后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化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始,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当时的中国几乎都是空白。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如粗钢、煤、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仅机电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近40种,出口值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2014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制造行业报告互联网行业报告农林牧渔行业报告95%。我国还自主开发了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了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建国60年的历史,是我国从主要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的历史。我国的农村人口从建国初期占有人口的9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建国初期,工业劳动力仅占6.7%,农业劳动力占93.7%,而目前7.6亿劳动力人口中则有4亿多在城镇,包括乡村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广东省经济状况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8.2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9.28亿元,增长13.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7%,金融保险业增长26.9%,房地产业增长13.7%,其他服务业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达32713元,增长12.9%。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9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68.02亿元,增长10.4%;更新改造投资1197.59亿元,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2510.05亿元,增长36.2%。商品房销售额3663.97亿元,增长45.8%;商品房销售面积6219.75万平方米,增长20.1%。分城乡看,城镇投资7522.65亿元,增长13.7%;农村投资2072.36亿元,增长36.9%。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359.63亿元,增长10.8%;非国有经济投资7235.38亿元,增长20.5%;其中民营经济投资3545.51亿元,增长25.1%。完成经济适用房投资额13.46亿元,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84.97万平方米。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3.70亿元,增长49.8%。第二产业投资3509.85亿元,增长8.1%;其中工业投资3483.74亿元,增长8.3%。从工业内部看,九大产业投资1979.70亿元,增长12.6%。其中电子信息投资443.12亿元,增长12.8%;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投资298.73亿元,下降1.2%;纺织服装投资227.38亿元,增长3.1%;石油及化学投资317.99亿元,增长19.5%;建筑材料投资283.11亿元,增长31.6%;汽车投资128.53亿元,下降27.9%;食品饮料投资99.79亿元,增长30.7%。其中高耗能工业投资206.07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投资6011.46亿元,增长24.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55.64亿元,增长4.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71.29亿元,增长18.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20.98亿元,下降1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700.10亿元,增长9.7%。城市建设投资818.64亿元,增长6.8%;文化产业投资432.02亿元,增长25.9%。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新改建四级以上公路3989.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7.35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8740万吨。新增发电机组装机容量661.5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2123万千伏安。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388.39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624万户。 广东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沿海省份。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广东已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较为落后的边陲省份发展成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大省,成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一、经济发展概述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广东先行一步。改革开放推动广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25年来,广东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3.4%。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3,450亿元(约合1620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九分之一,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广东的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1/3,利用国外资金约占全国的1/4,税收约占全国的1/7。此外,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国前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广东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结构由轻

新资本市场环境下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趋势

新资本市场环境下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趋势 永鼎集团祝方 所谓投资基金,是指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原则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某些原则,运用现代信托关系的机制,以基金方式将各个投资者彼此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实现预期投资目的的投资组织制度。投资基金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称谓有所不同,美国称为"共同基金",英国和香港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日本和台湾称为"证券投资信托基金"。投资基金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而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投资基金可以分为证券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两个大类。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 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而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则相对落后。本文将主要介绍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分类、发展历史等,并分析在新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产业投资基金未来发展的态势。 一、产业投资基金概述 产业投资基金,是指对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主要从事创业(风险)投资、企业重组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活动。 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风险投资基金

在一些风险投资较为发达的国家,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有两种发行方法:一种是私募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通常由风险投资公司发起,出资1%左右,称为普通合伙人,其余的99%吸收企业或金融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人出资,称为有限合伙人(只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的责权利,基本上是这样规定的:一是以其人才全权负责基金的使用、经营和管理;二是每年从基金经营收入中提取相当于基金总额2%左右的管理费;三是基本期限一般为15~20年,期满解散而收益倍增时,普通合伙人可以从收益中分得20%,其余出资者分得80%。 另一种是向社会投资人公开募集并上市流通的风险投资基金,目的是吸收社会公众关注和支持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既满足他们高风险投资的渴望,又给予了高收益的回报。 风险投资基金与其它投资基金相比,特殊之处在于:一是其投资的对象为高风险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失败率较高,一般在60~80%左右,而成功率只有5-20%左右,因此这就要求基金的规模足够大,使得风险投资基金能同时投资于多个风险项目,从而通过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项目的成功来弥补在其它风险项目上的损失并获取收益;二是基金常采取与其它风险投资公司联合投资的方法,以分散风险;三是基金在决策上经常当机立断,敢于取舍。 风险投资公司对于风险项目的选择、决策和经营,是非常谨慎而严格的。在国外,一般来说,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每年接触的风险项目,大约有1万个左右,经过选择同意作初步了解的大约150个左右,只占1.5%。在初步了解基础上作深入会谈、研究的大约24~25个,真正同意参股、签约的不到10个,即不到全部申请项目的0.1%。合同执行中,发现投资效益和项目开发前景不理想而果断中止的,大约每年都有1~2个。最后真正获得成功的,则是千里挑一的特优企业。这类成功的企业,经过两三年的创业经营,迅即显露出效益高增长的势头。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收回投资:一种是找一家大的优势企业集团以合适的价格收购,从股权转让中收回投资;另一种则是在专门的证券市场帮助公司上市,在企业的股票10倍、20倍升值时,则出售自己持有的股票,收回投资。 (二)企业重组投资基金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发表日期:2012年8月1日作者:冯飞王晓明王金照【编辑录入:jw】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

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 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

(发展战略)世界聚乙烯工业的发展状况

世界聚乙烯工业的发展状况 特约作者石公 摘要介绍了聚乙烯的供需状况及技术发展特点,对世界聚乙烯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指出,由于我国聚乙烯产品品种单一,且专用料品种偏少,限制了市场占有率。因此,国内企业应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聚乙烯的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聚乙烯产品技术市场预测 1前言 聚乙烯(PE)是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主要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产品。其特点是价格便宜,性能较好,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包装及日常生活中,在塑料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2年,全球聚乙烯生产能力达到67530kt/a,产量为54580kt,消费量为53150kt。除非洲、亚洲、大洋洲、中南美和西欧有缺口外,其他地区基本上是产能大于需求。 从消费结构来看,低密度聚乙烯的主要用途仍将集中在膜、片制品和注塑制品;而在高密度聚乙烯的消费结构中,吹塑制品、注塑和膜片制品仍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近年来,我国聚乙烯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1995年,我国聚丙烯生产能力为1400kt,产量为1350kt;到2002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650kt/a,产量达到3552kt,分别增长了161%和163%。从国内聚乙烯使用状况来看,薄膜、中空容器、电线电缆、涂层料是目前聚乙烯最主要的用途。 2世界聚丙烯工业发展状况 2.1 世界聚乙烯供需状况 上世纪90年代,世界聚乙烯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产能平均增幅达到了6%。特别是亚洲和中东地区石化工业的发展,为聚乙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后来的世界经济低迷,降低了对石化工业的投资热情。在此情况下,亚洲和中东一些乙烯项目被迫下马和推迟。预计到2007年,世界聚乙烯能力增幅为3.7%,低于需求4.8%的增幅。因此,未来世界聚乙烯装置的开工率将会不断提高。 1997~2012年世界PE供需状况见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