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涧镇总体规划文本

石涧镇总体规划文本

石涧镇总体规划文本
石涧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划是石涧镇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长期性、综合性的总体战略部署,是宏观指导石涧镇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是石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城镇化和城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是石涧镇制定下一层次规划,进行村镇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二条 规划目的

1、为了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制订切合石涧镇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发展,优化产业、人口和村镇地域空间结构。

2、引导和规范各项建设活动,提出城镇规划管治要求,明确强制性规划控制内容,更好的对村镇建设进行规划与管理。

3、为了早日实现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一)国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政策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建设标准》(GB50188-9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8、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

(二)省、市、县、镇关于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的法规、政策和规定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意见》(粤发[2000]8号);

2、《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粤府[2003]57号);

3、《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中心镇规划指引》(GDPG-005);

4、《肇庆市总体规划》(1995-2010);

5、《肇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6、《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

7、《广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及2015年远景规划纲要》(2001);

8、《广宁县城总体规划》(1992-2011);

9、《广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10、《广宁县政府工作报告》(2001);

11、《广宁县石涧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01);

12、《石涧镇总体规划》(1997-2015)。

第四条 规划区范围

1、本规划所称石涧镇镇域范围是指石涧镇的行政区划范围—42.22平方公里(含水陆域面积),即石涧镇中心镇区和下属的6个行政

管理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

2、本规划所称城镇规划区范围是指石涧镇中心区,即石涧镇镇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因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管理的区域,东到石涧采石场,南到绥江边,北到镇政府后侧的山坡下,西到马坳村,规划控制区范围的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在本轮总体规划中,石涧镇区规划控制范围为规划的重点区域。

3、规划期末建成区范围包括石涧管理区和仁尚里及马坳两个管理区的一部分,含石涧变电站以东、以南的片区,马坳村委会以南和镇政府后侧的地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3.2平方公里。

第五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1—2050年,甚至到更远的年限。

第六条 凡因城镇建设需要而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修编时,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要求。

第七条在本规划文本条款中,标注有下划线的内容为城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执行。

第八条本规划由广宁县城乡建设规划局负责解释,广宁县城乡建设规划局城市规划设计室负责编制,由石涧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因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原因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程序和规定执行。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九条 规划指导思想

1、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作为编制石涧镇镇区总体规划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 树立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带动及宏观指导作用,以建设为动力,以管理为基础,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按“三高”要求建成协调发展,高效运转,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

3、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做好规划,精心设计,细心研究,潜心探讨,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石涧镇发展的宏伟蓝图,逐步把镇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完善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型中心城镇。

4、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并举,坚持“双拥”、“三个文明”建设,贯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扩张为主,新建为辅,以地生财,滚动开发,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5、 树立城乡规划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使石涧镇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在各专项规划中充分体现,通过营造良好的城乡环境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广东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

信息化和民主化进程。

6、 应对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村产业化等“四化并举”的发展战略,结合石涧镇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地理环境,从镇域空间的限定的基本因素出发,来满足发展的空间需求。必须牢牢把握刚性要素、柔性要素、政策导向等空间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7、 增加规划的透明度,注重调查研究,立足实际,以实事说话,提倡并鼓励公众参与。

8、 坚持规划实施与规划宣传两手抓,大力加强城乡规划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市民、农民真正明白并懂得规划的重要性,理解并按照规划去实施建设,并逐步树立“规划是财富”、“规划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观点。

第十条规划原则

1、宏观着眼、区域协调;

2、实事求是、留有弹性;

3、要素集聚、集约发展;

4、改善环境、持续发展;

5、节约用地、规模适度;

6、因地制宜、创造特色;

7、突出服务、完善功能;

8、因利势导、分期建设;

9、注重操作、挖掘特色。

第三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十一条村镇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

1、重点强化中心镇区的综合职能,提高其对全镇及广宁县南部各乡镇的社会经济辐射力和影响力,实现其作为广宁县中心建制镇、工业强镇和交通枢纽的发展目标,并为远期发展成广宁县的“附属中心城”奠定初步的基础,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与城镇轮廓。

2、在现有镇域中心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坚决贯彻并落实“中心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村镇体系发展模式。

3、充分利用市场,根据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原则,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网络和协作区,以优化镇域村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4、以“乡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积极发展镇中心区,强化其作为辐射源的中心职能;合理撤并规模较小的自然村,集中力量建设行政村,尤其是中心村,并逐步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和分级必须配置的公共建筑,形成科学合理、协调有序的村镇体系。

5、利用比较优势,发挥镇域特色,加快镇区与中心村的发展,使它们成为地方性的强有力的中心;健全镇区和横迳集镇的职能,发挥其在片区中心的作用,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集聚点。

第十二条 村镇空间结构形态

规划以四连省道线为主要的村镇发展轴线,以横迳至宜垌的村道为次要的村镇发展轴线。形成“两轴、两心、多点”的空间布局形态,即以四

连省道线及横(迳)—宜(垌)村道为主、次发展轴线,石涧镇区为中心,横迳集镇为次中心,各中心村均匀分布。

第十三条 石涧镇镇域城市化水平预测:近期(2005年)城市化水平为35%,远期(2020年)城市化水平为65%。

第十四条 村镇规模等级结构

至规划期末(2020年),镇中心区人口规模达3万人;中心村人口规模达5000人;基层村人口规模达2000人以上。

第十五条村镇职能结构

镇中心区

是整个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等综合中心,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城镇生命线系统比较齐全而完备,适宜于居民工作和生活,对周围乡镇和村庄有较强的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辐射带动功能。

集镇

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商业、贸易中心,由于受到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带动,及道路交通条件的优越性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它对带动整个镇域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协调作用。

中心村

它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是一个较小的片区的中心,以发展居住为主,必须配制有一定的公共建筑与生活服务设施(如小学、幼儿园、卫生室、邮政代办所、商业餐饮及自来水厂等生活设施)。

第十六条中心村发展指引

1、相对集中安排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为工作与生活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最佳环境;完善住宅类型,建设配套的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

2、控制村庄零散建筑的数量,引导“民宅进区”,做好住宅区规划,鼓励旧村、旧房、危房改造重建,提倡和引导公寓式村民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加大对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建设监察与管理,新建的零散农民住宅和零散工业厂房原则上不能予以审批。

3、做好村级道路网与镇区主干道、区域性干道的衔接,保证交通的畅通。

4、逐步引导北部山林区的零散乡村居民点向镇区、集镇或中心村搬迁,以集中建设,节约用地,提高重点建设组团的规模效应。同时在零散乡村居民点搬迁后,30度以上的山坡地鼓励农民退耕还林,保全山林地,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5、对村民自建房要加强监管,尤其是必须对住房的质量问题加以监管,镇政府村镇建设办公室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必须多下乡对农民建房加以监管和指导,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十七条村镇体系发展的总体战略

总体战略为:镇中心区—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相结合,各片区协调发展,基础性与高度职能化并举,建立完整的村镇体系,带动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城镇规模

第十八条 城镇性质

石涧镇镇区是石涧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是广宁县的“南大门”、“附属中心城”和交通枢纽,主要以生产油墨、纸张、塑料制品等外向型工业产品为主的工业型城镇。

第十九条 石涧镇人口规模

石涧镇的人口规模由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两部分组成。

1、规划近期(2005年),城镇人口规模达13000人,其中暂住人口2500人;

2、规划远期(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达30000人,其中暂住人口6000人。

第二十条石涧镇用地规模

1、现状(2020年)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为1.1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1.3平方米;

2、规划近期(2005年)镇区建设用地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9.2平方米;

3、规划远期(2020年)镇区建设用地面积3.2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6.7平方米。

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战略

第二十一条 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为:构筑更好的生活、生产平台,增强镇域整体经济实力和长期发展的社会动力,使石涧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十二条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心镇,壮大县域经济为总任务统揽全局,坚持“开放搞活、加快发展、有效增长、城乡协调”的发展思路,加大招商的力度,提高引资的规模与档次;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城镇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法治程度,努力推进全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强调“工业立镇”的思想,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附加值。石涧镇域应当壮大一批特色产业群体,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搞活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农贸综合市场;并积极实施“六动战略”,即“三高”农业牵动战略、工业立镇引动战略、科教兴镇推动战略、积极财政驱动战略、引导农民积极消费拉动战略与强化开放带动战略。

转变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加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彻底转变。

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植、发现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三高”农业,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路子;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建设中心镇区的观点。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实施科技强农、科教兴镇战略,努力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劲和动力。

镇政府的每一届领导在职期间,应努力争取完成一项“六个一”工程,即一条标志性街道工程、一处小游园工程、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个规范化农贸市场工程、一个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工程和一个小康居住区工程。在实施上述“六个一”工程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其内涵与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不能把这项“为民服务”的建设工程与领导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混为一谈。

争创名牌,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营销,大力引进外资,加速自身经济发展;进一步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良性循环发展。

第六章 三大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十三条第一产业发展策略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抓好以山、水、田、林、路为主要内容的山区综合开发,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调动流通专业户的积极性,发展产品销售渠道。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以市场建设为契入点,推动市场网络的发展; 积极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配合外商或外资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生产规划。

合理布局,全面推进镇域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尤其是蔬菜基地的建设。做大沙糖桔、柑橘、甘蔗、花生与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并充分利用河流、山塘进行养殖,促进山塘立体养殖业的发展,加大发展生猪、三鸟、牛、羊等。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十四条 第二产业发展战略

壮大工业规模,大力发展大、中型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有重点的扶持若干高科技企业。引进外资参与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使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层次升级,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产品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竹木、瓷土等资源优势,提高和完善以制浆造纸、林产化工、建材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支柱。

规划工业片区,构建产业洼地。按照“工业进园”的基本原则,结合城镇发展需要,在镇区东南部规划建设一个陶瓷生态科技园,引导工业项目和需要搬迁改造的工业厂房向工业园区集中成规模发展。

适时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十五条第三产业发展策略

抓好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地方性产品集散中心。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禽畜批发市场及综合商贸市场为龙头,打造地方性产品集散中心,带动农户直接走向大市场。

加快劳动技能培训、交通运输和社区服务等服务行业,丰富第三产业的内涵,引导城乡居民消费。

“以街旺镇”,引导人口和产业要素向城镇集聚。加快文明样板路的建设步伐,推进镇区商业街和零售商业网点的建设,吸引民间资金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鼓励农民到城镇经商置业,进一步把乡镇带动起来,把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起来。

第二十六条产业支持政策

1、理性选择石涧镇的工业化道路,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要视效率和质量为生命,做到传统与现代同步,规模与结构并举。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石涧镇在工业化道路上不但要求数量,而且应注意提高工业化的质量,通过工业发展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

2、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放宽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壮大经济规模。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企业结构,提高乡镇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发展质量;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对乡镇企业采用兼、转、并、停等措施,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在布局上,改变布局分散的现状,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城镇集中,成规模发展

第七章城镇用地选择和总体布局

第二十七条本次规划确定石涧镇的用地发展方向是近期以向东西方向(即沿四连省道线方向)发展为主,远期考虑向南北两端适当拓宽,成片、成规模集中式发展。

第二十八条城镇结构发展模式

石涧镇的发展模式由目前沿四连省道线带状式发展,转变为“开发一片,建设一片,建好一片”的滚动式组团状发展。

第二十九条结构布局

根据石涧镇的地形、地貌、地质、地势特征和规划建设的需要,以及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将石涧镇布局成为“一条滨水风光带,两条主要发展轴线,三个中心区”的布局结构。

一条滨水风光带

即绥江河沿岸,规划作为居民户外休闲、游憩、娱乐的主要活动空间,规划设计应注意空间的灵活与人性化,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并充分考虑人性的需求。

两条主要发展轴线

即省道四连线城镇主要发展轴线和滨水风光带—居民主要休闲、活动和游憩通道,分别是石涧镇区内部的交通性主干道和生活性主干道,并作为园林景观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施工。

三个中心区

即以位于镇区东南部的广宁陶瓷生态科技园为核心的工业中心区,以石涧镇农贸市场为中心的商业贸易中心区和以镇政府、镇中学、镇文化大楼等为中心的综合中心区(含政治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等)。

第八章 居住用地规划

第三十条居住用地布局原则

1、 以住宅及各类公共建筑,如商业网点,中小学、幼儿园、医疗门诊部、绿化用地和必要的市政工程设施为主要构成骨架。

2、 除一类工业M1外,原则上不得安排其它工业项目,旧镇区居住用地内的现状工业(二类工业M2、三类工业M3)应逐步调整到规划工业中心区内。

3、 新建居住小区应统一规划,实行综合统一开发,达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应一步到位,各类市政工程设施应一一配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新区的开发建设应提倡房地产商的综合开发,且绿地率不应低于30%。

4、 规划期内对旧镇区居住区应逐步进行改造,并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5、 积极引导“住宅进(社)区”,严格限制农村住宅分散建设。镇区内要逐步杜绝单家独院式的私房建设,鼓励农民到镇区购买住房或按规划集中建设公寓式住宅。

第三十一条 规划标准

居住用地内各项用地控制平衡表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 区(%) 组 团(%)

住宅用地 50-60 55-65 70-80

公建用地 15-25 12-22 6-12

道路用地 10-18 9-17 7-15

公共绿地 7.5-18 5-15 3-6

居住区用地 100 100 100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控制表

层数 居住区(M2/人)小区(M2/人) 组团(M2/人) 低层 28-40 28-37 21-30

多层 18-25 18-25 14-20

中高层 —— 14-20 12-16

高层 —— 10-15 8-11

多层、高层 17-26 —— ——

住宅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指标控制表

用地性质 容积率 建筑密度(%)绿地率(%) 代码 建筑特征 小区 组团 小区 组团 小区 组团 R1

别墅 0.4 0.6 12 18 50 53

低层 0.8 1.3 35 40 45 48

多层 1.6 2.0 25 32 32 35 R2

中高层 2.0 2.6 23 30 32 35

10-18层 2.5 3.0 23 26 32 35

19层以上 — — — — — — 第三十二条 规划目标

远期人均居住用地32.11平方米,居住用地面积96.3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0.1%,到规划中期达到小康居住水平。

第三十三条 居住用地分区

在根据“以人为本”,“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及现状布局,发展方向等诸多因素,将居住区分为两大片:

省道四连线以南方向居住区:主要是指老镇区居住区,以改造为主,注意地方风格的塑造与保护,应增加绿化用地,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游憩空间。

省道四连线以北方向居住区:应当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设施配套一步到位,防止走“先建设、后维修”的老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可以考虑别墅点式住宅的开发。

第九章公共建筑用地规划

第三十四条公共建筑用地布局原则

设置非盈利性公共建筑的用地(如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展览馆、体育场、福利院等)不得作为其它用地,严格维护小类用地性质。

公共建筑应成套、分级配置;应按照“商业进市场”的原则来合理布局商业金融用地。

各类公共建筑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

径,保证服务范围,适当集中布置。公共建筑分布要结合城镇交通组织来考虑,以及对环境和城镇景观的特殊要求。

商业金融、集市贸易等设施用地应结合土地有偿使用,“以地生财”,滚动综合开发。

公共建筑往往是一个城镇的形象、美体建筑,应当发大力气做好公共建筑的单体设计。

第三十五条各类公共建筑用地布局

1、行政管理用地

规划确定:在现有镇人民政府大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扩大用地规模,在现有国税征收分局、工商行政管理所的位置另设一个行政办公中心,可设置派出所、企事业办公等。政府应加大改革的力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化行政管理体系。

规划至2020年行政管理用地面积达4.23公顷。

2、教育科研用地

规划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扩建其教学规模,兴建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布置了三块科研用地,到2020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可能会要布置业余职校、成人高校,这可以在现有中学用地处预留出来。

规划至2020年,教育科研用地面积达8.85公顷。

3、医疗卫生用地

石涧镇现有镇人民医院一所和下属的四个门诊部,总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规划完善镇人民医院用地,增设一所镇中医院和一个疗养院,占地3.5公顷。

4、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在每一个大型居住小区内部设有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如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城等。

规划至2020年,文化娱乐用地面积达3.56公顷。

5、商业金融用地

规划在邮电局对面路口形成一个大的商贸中心,鼓励发展大型超市、综合商场,营建百货大楼,兴建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结构,真正形成规模,走规模经济之路。

规划至2020年,商业金融用地面积达9.95公顷。

6、集贸市场用地

石涧镇现有农贸市场2个,商业铺位40个,总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规划新的农贸综合市场两处,共占地8500平方米,提倡营建专卖专营商品市场。

7、其它公共建筑用地

在四连省道线的北部,石涧镇国税分局以北约30米处预留有其它公共建筑用地,未来可以设置福利院、老干所等公共建筑。

第三十六条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标准

类别

项 目 居住区小区 组团 托儿所 — ▲ △ 幼儿园

— ▲ — 小学 — ▲ — 教育

普通中学 △ ▲ — 门诊所

▲ △ — 卫生站

— — ▲ 医疗卫生

医院(200~300床)

△ — — 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

▲ — — 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老年活动站) — ▲ △ 文化体育

居民运动场 △ — — 粮油店 — ▲ △ 煤(气)站 — ▲ — 菜站 — ▲ △ 商 业 服 务

菜市场

食品店 ▲ — — 综合副食店 — ▲ △ 早点、小吃部

— ▲ ▲ 小饭铺(含早点、小吃) — ▲ — 饭馆

▲ — — 冷饮乳制品店 △ △ — 小百货店 — ▲ — 综合百货商场 ▲ — — 照相馆 △ — — 服装加工部 ▲ △ — 服装店 △ — — 日杂商店

▲ △ — 中西药店 ▲ — — 理发店 ▲ ▲ — 浴室 △ — — 洗染门市部 ▲ — — 书店 ▲ △ — 弹棉花门市部 △ — — 自行车修理部 ▲ △ — 综合修理部 ▲ △ — 旅店 ▲ — — 物资回收站 ▲ △ — 综合基层店 — — ▲ 早晚服务点 — △ ▲ 商 业 服 务

集贸市场 ▲ △ — 银行

△ — — 金融

储蓄所 — ▲ — 街道办事处 ▲ — — 派出所 ▲ — — 行 政 管

居(里)委会

文本-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规划 (1)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1)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1) 第三节发展战略及定位 (2) 第四节总体规划布局 (3) 第五节分区功能策划 (3) 第三章专项规划 (5) 第一节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5)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5) 第三节人口规模 (7) 第四节旅游规划 (7) 第五节道路交通规划 (8) 第六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9) 第七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九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13) 第十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6) 第四章项目开发与实施 (16) 第五章附则 (18)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统筹安排长松园片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优化用地布局,全面发挥片区的功能和作用,按照嵩明县党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旅游规划通则》以及国家、地方等相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专项研究五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说明书是本规划的说明性文件。 第3条本规划是指导长松园片区资源保护、建设利用及旅游开发的纲领性文件。片区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一切建设行为格按照本规划执行,各项建设均应依据本规划编制详细规划、设计,并符合本规划的相关要求。因特殊原因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局部更改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修订,经审批同意后方可更改。 第4条本规划经批准后,即成为长松园片区规划、管理和实施的法定性文件,由嵩明职教基地管委会负责实施与管理。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第5条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11~2030年,按三期实施,其中: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第6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将长松园区的山地、丘陵、盆地、村庄、水库均纳入规划区内,总面积为80.93平方公里。 第7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旅游规划通则》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0、《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云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2、《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13、《嵩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14、《嵩明生态卫星城概念性总体规划》 15、《嵩明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划》 1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文件等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第8条规划指导思想

乡镇总体规划文本(新2012)

浏阳市xx镇总体规划(20xx—2020年)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以及 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2-条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和土地开发,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违反 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3-条本规划所称镇头镇、镇头镇域是指镇头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58平方公里;本规划所称镇头镇规划区是指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划 定的城镇规划区;本规划所称的镇头镇区是指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 城镇建成区。 第-4-条本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第-5-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件和图纸组成,规划文件包括文本和附件组成,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二者如有不符,应以规划文本为准。第-6-条本规划经镇头镇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主席团审查同意后,报浏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时,应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程序进行。 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7-条本次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包括镇头镇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共4个社区、9个村,村镇体系规划对镇域各项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8-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原则 1、实行城镇带动发展战略,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加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 2.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规划充分体现重大基础设施对镇域经济的影响,使镇域各项重大设施布局能符合县、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3、实施“点”“轴”开发战略,镇域发展应突出“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积极开发沿S211以及长沙市花木产业带沿线,强化镇头镇中心城镇职能。 4、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保护好自然环境,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 第-9-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剩余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建设向城镇规划区集中、企业向企业园区集中。近期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远期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10-条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为“一心一轴三点”的村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指镇头中心城区。 “一轴”:指211省道。

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文本

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是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凡在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因建设需要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均应遵照本规划要求进行。 第三条本次规划期限 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四条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 西至西张官屯西、许堤东、营子西一线,北至横河,东至朱庙东、八里庄西一线,南至宋香路,总面积为。 第五条本次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 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 4. 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 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 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7.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8.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9. 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10. 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 11.《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2.《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初稿)》(2004-2020年); 13.《夏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14.《夏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 16. 国家、山东省、德州市其它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法规与条例。 第六条本次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的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五个统筹”,遵循国家、山东省、德州市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方针、政策,在充分考虑夏津县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夏津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合理规划,优化环境,以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对夏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安排县域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布局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应性,综合部署各项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引领夏津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七条本次规划原则 1. 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促进夏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个统筹”为首要任务,综合规划县域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增强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保证城乡共享共建、协调发展。立足于夏津自身的资源与条件,建立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为夏津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平台。 2. 以人为本、最优人居环境原则 以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科学、合理地确定夏津城市规模,综合分析青银高速路、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_2020)文本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 前言 (3)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5)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二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9) 第三节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2) 第四节市域防洪规划 (13) 第五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4) 第六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七节核心城市圈规划 (17) 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20)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1) 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 (22) 第一节总体布局结构 (22)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24) 第三节居住用地布局 (25) 第四节工业、仓储用地布局 (26) 第五节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26) 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7) 第一节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规划 (27) 第二节停车设施规划 (29) 第三节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规划 (31) 第八章园林绿地及景观风貌规划 (32) 第一节园林绿地规划 (32) 第二节景观风貌规划 (34)

第九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5)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5)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7)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39) 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40) 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 (42)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43) 第十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5) 第十一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6) 第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48) 第一节消防规划 (48) 第二节人防规划 (49) 第三节防洪规划 (50) 第四节抗震规划 (51) 第十三章历史文化与环境保护规划 (53) 第十四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55) 第十五章城市远景发展规划 (57)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措施 (58) 第十七章附则 (59)

衢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衢州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 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以及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呼应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立足“大衢州、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衢州市的支柱产 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山水 名城,神奇衢州”为特色,生态保护为根本,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支撑,大 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 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观光接待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扩展,把衢州建 设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 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新兴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省边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条规划范围 衢州市域范围,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 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2000.12.28)。

2、国家标准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 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 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 —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检查标准》(国家旅游局)。 3、相关规划文件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 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 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 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 (2003—2007)》(2003.12)、《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与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城市总体规 划》、《衢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衢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衢州生 态市建设规划》(2003.12)、《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 第五条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五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产品继承创新的原则; 区域联动的原则; 可操作性的原则。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文本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仙桃市人民政府 仙桃市科学发展规划合作领导小组 张沟镇人民政府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文本 目录 总则 (1) 第一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 第二章镇域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3) 第三章镇区规划布局 (7) 第四章镇区用地布局 (8)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六章绿地水系景观规划 (11) 第七章镇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2) 第八章防灾减灾规划 (13) 第九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规划 (14) 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6)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17) 附则 (18)

总则 一、编制背景 第一条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设置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全省区域发展的高度出发,做出的战略决策。为了加快仙洪实验区发展,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按照小城市建设规模,在试验区改造建设一批中心集镇”,并选择了仙桃张沟镇、洪湖峰口镇、监利白螺镇为中心镇建设试点镇。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在省建设厅的要求和指导下,制定了《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第二条“十一五”期间,张沟镇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张沟位于仙洪试验区的“门户”,将承担“先行先试”的发展责任;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特别是武汉至潜江的城际铁路即将建设,将使张沟成为承接和传递武汉经济向外辐射的重要节点区域;仙桃城区实施“南扩战略”,将使张沟融入城区实现“同城化”发展;以“养蟮”为主的特色农业和初具规模的工业、较好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将形成工农互动的发展局面,促进张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为张沟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第三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仙洪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按照仙桃市委市政府建设“市域副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特色农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城镇和“荆楚明珠”。 第四条立足张沟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按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促进发展、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促进张沟镇与周边区域城镇和仙洪试验区的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建立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共建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突出城镇建设重点和方向,实施“战略空间北移”,合理确定发展规模,优化空间布局,与仙桃城区无缝对接,实现“同城化”发展; (4)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市域副中心”的标准培育小城市功能; (5)坚持“工业兴城”,积极承接城南工业园产业辐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6)按照“现代化小城市”标准,完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过境交通干扰和环卫、污水处理、燃气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7)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彰显江南水乡的城镇特色,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三、规划依据、期限与规划区范围 第五条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白马镇人民政府

白马镇人民政府 二00八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08年上半年,白马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市府及区委、区府各项会议精神,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形成特点、再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为总体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新观念,按照“执行的先锋、落实的楷模、创新的典范”的总体要求,重点做活了“农业奠基、工业兴镇、三产富民”三篇文章,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心组织,抗震自救,带领群众早日恢复生产。经过党委政府的努力,白马镇不仅超额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阶段性任务,也在“5.12”抗震救灾的工作中表现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我镇立足镇域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构建了中心城镇,实现了半年经济新跨越。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282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72.6%;工商各税完成51万元,完成全年任务50%;招商引资完成370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186%;完成劳务输出16500人,完成全年任务10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农民现金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36元;沼气池建设规划440口,现已规划全面完成190口,在建

364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二00八年上半年农村工作回顾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1、加强了农村干部的培训工作。结合市、区“新农村建设”的宣讲活动,我镇举办了农村干部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半年,在全镇广大党员中认真开展了“一名党员、一面旗臶”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创建文明生态村等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全面规划并开始实施“一乡一品”特色工作,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民主评议工作开展“三评三定”活动。 3、全面推行“党员议事日”活动。镇党委组织各支部开展“党员议事日”活动,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要求每村每季度必须开展一次,让党员、群众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组织管理,让党员、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特别是“5.12”地震以来,“党员议事日”是组织群众评议受灾群众民主团体,各村党支部还邀请群众代表参加,扩大了“党员议事日”的影响力。 4、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效能建设”为中心,转变干部作风。目前,我镇领导干部作风有了进一步转变,“亲民、爱民、为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广大干部队伍中更加浓厚。

池州市贵池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目录 一、总则 (1) 二、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1) 三、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评价 (1) 四、旅游市场潜力与定位分析 (2) 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3) 六、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3) 七、旅游形象战略规划 (4) 八、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与项目建设规划 (4) 九、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规划 (5) 十、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规划 (6) 十一、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7) 十二、李白诗词旅游产品专项规划 (8) 十三、旅游解说系统规划 (8) 十四、旅游产业信息化规划 (9) 十五、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10) 十六、旅游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规划 (10) 十七、贵池旅游区与“两山一湖”旅游区的战略对接 (11) 十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互动性创建规划 (12) 十九、旅游规划实施的管理保障体系 (13) 二十、附则 (13)

一、总则 第1条为促进贵池区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将成为贵池区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以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以国家“十五”旅游规划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挥贵池区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管理与利用并重、硬件与软件并重,运用科学方法,塑造贵池旅游良好形象,构建贵池大旅游框架,以旅游带动贵池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贵池现代化建设。 第3条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2)适度超前原则。(3)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原则。 第4条规划依据。国家、安徽省、池州市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重要文件、文献。此外本规划还参考了贵池区及各乡镇、街道已经编制的社会经济、旅游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规划、文物保护、水利、生态等方面的基础文献和规划资料。 第5条规划范围。贵池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范围为贵池区行政管辖的范围,包括4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8个乡,总面积2516Km2。 第6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时段为2004—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1)近期:2004—2010年,重点项目启动运营期。(2)中期:2011—2015年,全面启动配套建设期。(3)远期:2016—2020年,纵深发展提高层次期。 第7条本规划在执行中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相互协调。 二、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第8条优势分析。贵池区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特色明显。目前,拥有千古杏花村、国家生态示范村——霄坑、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戏剧活化石”傩戏、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谷潭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这些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是打造贵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品牌。同时,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第9条劣势分析。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景区(点)单体规模较小,各景区(点)之间的联动性差;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景点之间的交通不便捷;旅游人才缺乏。 第10条机遇分析。入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安徽旅游业发展喜人,省旅游局预计,2020年全省入境游客将达160万人次,旅游创汇10亿美元,国内游客1.2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84亿美元,全省旅游总收入194亿美元。“两山一湖”旅游规划及其旅游经济的启动,为贵池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近年来,池州市政府确立了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贵池区经济结构调整、“十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建设。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旅游业。贵池区旅游局作用加强,加大了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监管和引导。这一切为贵池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此外,交通将助池州旅游走进“圈时代”,贵池区外部交通将更加顺畅。 第11条威胁分析。周围自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竞争激烈;部分景区景观破坏较严重;旅游人才缺乏,旅游投入较少。 三、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评价 第12条旅游资源类型结构。贵池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共拥有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生物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2012.9.4)讲解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发展规划编制参考提纲 前言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范围 开发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具体的四至边界。中期范围拓展至**平方公里,远期展望到**平方公里。(经国家审核公告的36个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规划修编凡涉及扩区增容的,应说明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拟扩区增容后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 开发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规划期限:2011—2020年(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 开发区所在地(市、县)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

展现状。 〔简要说明。附所在市、县区位图,主要经济指标图表等〕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建设发展现状;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国家审核公告面积、实际控制面积(其中:累计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面积,累计已批准企业用地面积)。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等。以此说明开发区面积的扩大、产业承载力的提升。 二、开发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开发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情况;重点企业入驻情况;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情况。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等方面的发展成效。 三、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入驻企业数、带动就业数等 四、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开发区产业集聚能力和水平;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产出率;盘活存量土地、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要求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文案大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文案大全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文案大全

某县总体规划

苍南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文本 (鉴定成果) 苍南县人民政府 苍南县规划建设局 二00八年八月

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树立城乡空间资源管治的理念,打破城乡分割,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同时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在促进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苍南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11月委托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苍南县域总体规划。 我院于2006年11月以认真负责和积极推进工作的态度制定苍南县域总体规划的工作大纲,提交苍南县人民政府和规划建设局进行讨论。为了更好地开展县域总体规划的资料收集、编制和评审论证工作,苍南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苍南县域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并于2007年4月26日召开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随后我院项目组成员多次赴苍南向24个部门和单位收集资料、对全县域范围进行踏勘并与近10多个乡镇进行交流和座谈,另外我们和规划建设局、发改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和旅游局等重点部门座谈并交换有关苍南县各专业的规划意见。 根据前期的调查分析,我们项目组通过内部讨论、个别部门征求意见等形式理清关系,拓展思路,主要对县域发展战略、空间结构、城镇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交通条件等重大问题形成初步方案,并于2007年11月12日通过了苍南县政府组织召开的相关部门讨论会,初步形成一致性意见。同月,国土部门编制的《苍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通过市县两级审查,我们项目组及时进行了“两规”的初步衔接,同时根据县域总规部门讨论会会议纪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中间成果。之后于2007年12月3日和6日分别向苍南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进行了专题汇报,基本形成统一意见。按照省市要求,在苍南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12月中旬在苍南成立“两规”衔接工作组,集中国土、规划两个部门和两家设计单位进行为期1周多时间的专题衔接,并就两规衔接结论专题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时进行汇报,最后形成的两规衔接专题报告于2007年12月27日在杭州顺利通过了省市县三级联查。 根据相关会议纪要及两规衔接审查意见等,我们项目组对纲要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于2008年5月9日省建设厅在苍南县万豪大酒店组织召开了苍南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论证会。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环保局、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大学、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有关单位专家和领导,温州市有关部门领导,苍南县政府领导及县有关部门、县辖各乡镇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会议认为规划纲要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基础工作扎实,技术线路和提出的县域发展战略与空间开发保护框架基本可行,规划纲要经过修改后,可以作为下一步规划编制的依据。根据温市规2008-107号文件,我们项目组对苍南县域总规进行修改完善和深化。 于2008年7月17日苍南县人民政府在苍南县万豪大酒店组织召开了苍南县域总体规划方案评审会。省建设厅、温州市规划局、浙江大学、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苍南县政府领导及县有关部门、各镇乡、街道、开发区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成立了专家组,与会专家在听取规划方案的介绍后,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专家认为为了统筹苍南县域城乡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各类设施布局,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人口、空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苍南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组织编制县域总体规划是必要和适时的。规划编制工作符合程序,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资料翔实,重点突出,规划内容基本符合有关规定,予以通过。同时在大渔湾围垦、“北群南点、双核四轴”的空间布局结构、人口和用地规模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为了更好地衔接苍南县实际情况并广泛听取群众基层意见,我们项目组于2008年7月底至8月初到苍南分片区召开征询意见会,并于有关部门进行衔接。 现根据专家意见和片区以及部门衔接,修改完成县域总体规划签定成果,提交省市相关部门审查。 苍南县域总规项目组 2008.8.16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文本20191128112529.docx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2011-2030) 文本■ 图集■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年十二月

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功能和规模 (5) 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 (5) 第四章土地利用开发舷 (8)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9) 2

第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 第H 市政公用设施艷 (13) 第九章瞇系统规划 (18)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9) 第十一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3) 第十二章城市设计导引 (23) 第十三章村民安地规划 (24) 第十四章综合防灾 (24) 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 (26) 第十规划施 (31) 第附则 (32)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2011-2030)文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常宁市水松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科学指导水口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各项建设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 制办法》的规宦和要求,特制订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是指导水口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自批准实施之日起,规划区内的各项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3、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09年9月); 4、《常宁市水松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正式成果、2011年12月) 5、《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2011年7月) 6、《水口山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规划》(2009年11月) 7、《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8、《常宁市松柏镇上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12月); 9、《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2010年8月); 10、《常宁市水松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11年8月); 11、《常宁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细则》(2011年3月) 12、常宁市、水松地区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3、规划区1:5000地形图 14、国家、湖南省、常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规划期限* 2011—2030 其中,近期:2011—2015年 4

XX县白云乡总体规划(2017-2035)公示稿【模板】

XX县白云乡总体规划(2017-2035)公示稿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乡域和乡驻地规划区。乡域即白云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包括13 个行政村,面积105.14 平方公里。在原有乡驻地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利用对外交通优势向东南拓展,规划区范围以一重山范围控制,面积0.87 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范围面积0.48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实施年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2017-2025年;远期:2026-2035年。 三、城镇性质 乡镇定位:“传统庄寨遗产地,生态文化旅游名乡”。白云乡驻地性质:白云乡综合服务中心,是集行政、文化、商业,旅游集散为一体的全乡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强化和突显生态居住、旅游服务两大职能。 四、总体发展目标 凭借白云乡未来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和姬岩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的优势,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福建省多个国家级政策平台、XX县全域旅游建设发展为契机,确立白云乡总体发展目标:“传统庄寨遗产地,生态文化旅游名乡”,将白云乡建设成为中国传统庄寨文化复兴基地,成为XX 县北部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中心。

五、人口规模预测 预测2025年乡域规划人口为14400人,乡驻地规划人口为4900人;至2035年乡域规划人口为15500人,乡驻地规划人口为5500人。 六、乡村职能结构规划 综合型:乡驻地;农旅型:凤际村、北山村、石岸村、樟洋村;旅游型:大坪村;农业型:东溪村、樟江村、岭下村。 七、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期限2017-2025年,乡驻地人口4900人,建设用地规模38.89公顷。近期建设布局从乡驻地向东拓展,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对白云村传统村落居民点提升设施配套,改善片区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结合现状建成区,推进姬岩风景名胜区旅游产业的建设发展,满足近期旅游发展配套需求,近期主要完成度假屋建设,休闲娱乐设施配建。主要项目有: 1.基础设施:建设滨溪公园;新建5处公共厕所,分别位于竹头寨安置区、乡政府南侧、敬老院南侧、幼儿园西侧及白云传统村落内;建设白云35kv变电站,敷设给排水管道、电力管道敷设,水厂建设、污水处理厂。 2.居住开发建设:小学幼儿园周边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竹头寨安置区建设。 3.商业开发建设: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乡政府南侧的特色商业街;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白云村传统村落的居民自

新州镇总体规划文本 6.25

儋州市新州镇总体规划(2006—202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实现儋州市新州镇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镇域城镇建设与资源合理配置,确保新州镇区的快速健康发展,达到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城镇发展目标,特制定《儋州市新州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是调控新州镇城镇化进程与指导新州镇规划区内各项建设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指导新州镇区详细规划。规划区内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1.0.3条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个人或单位,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相关规定,执行本规划,并服从主管部门的规划管理。 第1.0.4条本规划的调整与修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条款执行。 第1.0.5条规划期限 儋州市新州镇总体规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近期:2006~2010年; 中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1.0.6条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新州镇镇域范围,总面积79平方公里。 镇区规划范围包括新州原镇区和新英、荣上等村,以及盐田和新地的部分范围,总面积为6.46平方公里。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第2.0.1条总体发展战略 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总量,增强经济活力。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达到现代化城镇的标准;生态环境和城镇形象塑造成就显著,逐步使新州发展成为儋州湾的一个重要港口城镇。 第2.0.2条产业发展策略 (1)第一产业:大力发展渔业,注重林业的发展和保护,并保护基础种植业。 鼓励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2)第二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影响,以新英或新州的品牌来发展特产渔业。在鼓励树立品牌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现有名牌,特别是新英红鱼粽,加强监督管理。 (3)第三产业:为自身以及区域服务的休闲型旅游度假产业将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体系;消费性服务业则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 第2.0.3条产业布局规划 充分考虑新州镇的现状,基于其发展条件与产业发展研究,对镇域的产业进行总体布局:(1)新州组团:作为全镇的行政、商业、文化和体育中心,主要发展第三产业。 (2)新英组团:主要发展渔业和养殖业。 (3)西南部英均片区:由于交通条件较好,用地条件比较优越,是新州镇通往白马井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的重要通道,规划建议英均片区发展以虾田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与养殖业,带动西南部各村的发展。 (4)南部的腾阳片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作为速生林产业和种植业基地; (5)东部的大屯片区:发展作为甘蔗种植业基地; (6)东北部的宝山片区:发展成为新州的花生和蔬菜种植区,为镇区以及洋浦提供优良的蔬果和粮食。

商丘市黄河故道总体规划文本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商丘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商丘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底进行了商丘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概念规划的招标,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复旦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七家单位进行方案设计。经专家对方案的评审,确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中标单位,委托我院进行进行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工作,并开展林七水库、吴屯水库、民权林场三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和局部的详细规划。 根据项目的多专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我院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进行本项目的规划工作。其中我院负责总体规划、相应专项规划设计和的林七水库、吴屯水库详细规划工作,北京林业大学负责水利工程专项规划工作,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负责林业工程专项规划和民权林场申甘林带的详细规划工作。 项目组于2009年6月12日至27日由我院进行统筹在商丘进行了第一次现场调研,并进行了资料收集。在2009年8月中旬完成了初步方案。2009年9月下旬,根据市里的指示,对原确定的详细规划两景区林七水库和吴屯水库进行了调整,改为对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南景区进行详细规划。因规划用地调整,项目组先后于2009年10月和11月两次到商丘对梁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根据详规深度要求进行了详细调研,2010年1月上旬,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到京再次检查规划工作进展情况,听取项目组工作汇报,并给予相关指示和工作要求。 项目组在认真研究各投标方案的前提下,在对黄河故道现状进行详细踏勘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商丘市各位领导、专家和各部门意见和建议。根据工作进程,项目组多次组织会议,三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正,以求得到最科学的规划成果。 2010年3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就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专题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落实大会,项目组汇报了总体规划成果和详细规划的方案成果,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和各部门充分肯定了规划成果,并提出了修正建议和意见。 项目组根据会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完善,并于2010年6月提交评审成果,商丘市政府组织了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提交的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经评议,评委会一致评审通过总规成果和各详规成果,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 根据专家评审所提建议和意见,以及市属各部门的意见,项目组对规划成果再次进行深入修改,并进一步深化了相关内容,规划领导小组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多轮认真细致的校正、核对,在项目组和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最终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商丘市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天沐湖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任庄水库南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申甘林带景区详细规划》共五项内容。 在本次规划工作中,得到了商丘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市政协、市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国土局、梁园区、民权县、虞城县、文物局、环保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作,特别感谢领导小组付出的辛勤工作,我们为他们呢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联合项目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