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福师《社会学原理》课程练习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的学者是()。

A.克罗伯

B.梁漱溟

C.库利

D.泰勒

解析:本题考点是不同学者对文化的不同的定义。

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它包容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梁漱溟:“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2、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指的是()。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其中,青年前期——“人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年后期——三项任务。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3、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人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少儿期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少年期,也就是生理上进入青春前期,心理上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总的一个“危险期”。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4、“忠孝不能两全”反映的是一种()。

A.角色紧张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由于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所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出现角色差距,而且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遇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一个人承担了多种角色后,在他自身内部发生了冲突。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5、“集体激动”是用来解释社会学研究中的()。

A.法人行为

B.犯罪行为

C.组织行为

D.聚众行为

解析:本题考点是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聚众行为是指一种无组织、无领导、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无明确目标和行动计划的群众性行为。它具有自发性、突发性、狂热性、非结构性、非个性化与暂时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骚乱和恐慌。聚众行为的发生过程:接触和摩擦、情绪感染、集体激动。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6、后工业社会理论是美国学者()最早提出的。

A、奈斯比特

B、贝尔

C、英克尔斯

D、托夫勒

解析:本题考点是当代现代化理论流派。

丹尼尔·贝尔(美)1959年首先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将人类社会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特征是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控制技术发展、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7、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了大量下岗工人,这是社会流动中的()。

A.结构性流动 B.非结构性流动 C.自由流动 D.代际流动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具有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8、确定一个社区大体上的地域范围或疆界的客观标志是()。

A.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

B.社区人员的流动范围

C.行政区划

D.交通设施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区范围确定的标志。

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是确定一个社区大体上的地域范围或疆界的客观标志。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9、标志着社区研究的开始的著作是滕尼斯的()。

A.《中等市镇》

B.《社区与社会》

C.《社区权力结构》

D.《江村经济》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区研究的标志。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发表的《社区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是一种()。

A.制度化控制

B.内在控制

C.外在控制

D.宏观控制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控制的类型。

社会控制是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约束,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过程。按照社会控制的表现形式可以将社会控制分为内在的社会控制和外在的社会控制。外在控制是指社会、组织或社区对其成员的行为实施控制,控制的主体与客体相分离。内在控制是指个人通过社会化的、继续社会化的和再社会化的过程,把社会规范内化进自己的个体意识之中,对自己的行为实施自我控制,控制的主体与客体合一。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1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D)提出来的

A、涂尔干

B、马克思

C、斯宾塞

D、孔德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学的起源。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于1838年最早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1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结构

B、社会运行

C、社会制度

D、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至今众说纷纭。学术界各持己见。大体上分为两类,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两大传统:一是认为社会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运行和发展、秩序和进步。这是代表了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如奥古斯特.孔德(法)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的“秩序和进步”。二是认为社会学是以个人及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这一观点属于社会学的反实证主义传统或称理解主义社会学,其重要代表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任务就是“理解人的行动”。综合上述看法,本课程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1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C)

A、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解析:本题考点是时社会结构的要素。

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了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等五大类基本要素。这五大类基本要素之所以说是基本的,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而且还因为这些要素都渗透在社会各类整体性层次和社会单位中。所以,分析任何一类社会整体性层次或社会单位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都离不开研究它们与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14、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D)

A、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解析:本题考点是孔德的社会学观点。

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15、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 C )的重要性

A、家庭研究

B、社会问题研究

C、社区研究

D、民俗研究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区的重要性。

费孝通先生以“社区方法论”为立家之本,但他的研究方法是熔“社区分析、比较方法、应用人类学、社会结构论”于一炉的复杂体系。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1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A)

A、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解析:本题考点是文化的种类。

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把文化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17、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A )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

D、傅立叶

解析:本题考点是文化的观点。

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认为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而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1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B )

A.生产关系

B.婚姻关系

C.亲子关系

D.抚养与赡养关系

解析:本题考点是家庭建立的基础。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关系,血缘关系则是从婚姻关系派生出来的,是婚姻关系的延续。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19、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的是( C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圣西门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20、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转变是指( C)

A.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解析:本题考点是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21、社会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是( B )

A、现实性

B、实证性

C、开放性

D、整体性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学的本质特征

立足于整体的有机性,对现实社会进行综合的实证研究,是社会学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在这些特点中,整体性又是社会学的最基本特点,正因如此,整体性被称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或“社会学的世界观”。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22、社会分层是在(A)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差别。

A、社会分工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社会制度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分层的概念。

影响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资源,影响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与社会制度。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23、(C)是指该种家庭由一对配偶短暂的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属母系所有。

A、母系氏族

B、普那路亚家庭

C、对偶家庭

D、一夫一妻制家庭

解析:本题考点是对偶的概念。

对偶家庭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这种家庭是由一对配偶短暂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属母系所有。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24、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堪称(C)理论的先驱。

A、社会改革

B、社会现代化

C、全球化

D、社会文化

解析:本题考点是全球化的理论体系。

全球化是指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以及制度、文化的差异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全球化理论的先驱。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25、下列不属于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是(D)

A、大众性

B、现实性

C、大众传播

D、硬约束性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舆论的特点。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硬约束习性不是社会舆论的特点。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26、社会分工带来了一种(C)的社会分化

A、优劣

B、纵向

C、水平

D、垂直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分化的分类。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的过程。社会分工带来了一种水平的社会分化。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

A.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B.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C.阶级结构

D.经济、政治、文化

E.阶层结构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结构的研究内容。

由于社会整体构成要素的复杂性,社会结构所研究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整体结构加以考察。1.自然环境、人口、文化。2.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3.经济、政治、文化。4.阶级和阶层。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CDE。

2.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稳定性

B.封闭性

C.双重性

D.过渡性

E.整合性

解析:本题考点是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特点。

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过渡性与双重性。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D。

3.家庭的结构主要有()。

A.血缘家庭

B.核心家庭

C.主干家庭

D.联合家庭

E.其他家庭

解析:本题考点是家庭的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代际与亲缘关系的组合状况。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按照家庭的婚姻和血缘关系以及家庭人口要素等综合指标来划分。可以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类型。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CDE。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

A.经济利益 B政治权力 C职业声望 D生活质量 E知识技能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资源的范围。

社会资源是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CDE。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

B.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于社会科学

D.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辩哲学

E.价值中立

解析:本题考点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观点。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表现为: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第二,社会现象既然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被感知、被概括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第三,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或必须是什么。第四,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研究社会。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DE。

6、根据文化包含的内容的性质可分为(ACE )

A、外层

B、中外层

C、中间层

D、中内层

E、里层

解析:本题考点是文化的分类。

根据文化包含的内容的性质可分为表层、中层、里层。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CE。

7、所谓实证研究,孔德提出四种方法(ABCD)。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历史法

解析:本题考点是实证研究的方法。

所谓实证研究,孔德提出四种方法为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CD。

8、下列社会群体分类正确的是(ABC)

A、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B、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C、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D、基本群体和非基本群体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群体的分类。

社会群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血缘、地缘、业缘群体。

2.正式、非正式群体。

3.所属、参照群体。

4.基本群体、社会组织。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C。

9、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有(AC )

A、社会分工

B、贫富差距

C、社会制度

D、个人素质不同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

影响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资源,影响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与社会制度。因此,本题参考

答案是AC。

10、根据群体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社会群体可分为(CD)。

A、血缘群体

B、地缘群体

C、基本群体

D、社会组织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群体的分类。

基本群体、社会组织。这两种群体主要是根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来划分的。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D。

11、家庭演化的形态包括(ABCD)。

A、血缘家庭

B、普那路亚家庭

C、对偶家庭

D、一夫一妻制家庭

解析:本题考点是家庭演化的形态。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进化而逐步由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由较低的形式演进到较高的形式。最早的原始人没有家庭,没有婚姻制度。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是一种血亲杂交,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学术界对家庭演化的形态有不同看法,通常认为它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种形态。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CD。

12、家庭的基本功能包括(ABCD)。

A、经济功能

B、人口再生产的功能

C、教育功能

D、感情交流功能

解析:本题考点是家庭的基本功能。

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基本群体,家庭发挥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满足着人与社会的多种需求。家庭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经济功能、人口再生产功能、两性生活功能、教育功能、赡养与抚养功能、感情交流功能。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CD。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

A、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是文化在横向上的运动形式

B、文化的的积累和传递时文化系统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C、文化虽是社会的子系统,但仍具有相对的依赖性

D、文化融合是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后所产生的

解析:本题考点是文化的知识。

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是文化在横向上的运动形式是正确的。文化融合是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后所产生的也是正确的,文化的的积累和传递时文化系统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正确的。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D。

14、邻里的特殊性表现在(ABC)。

A、地缘性

B、情感性

C、非正式性

D、正式性

解析:本题考点是邻里的特点。

邻里是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社会群体邻里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地缘性、情感性、非正式性。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C。

15、邻里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A、相互支持的功能

B、社会化的功能

C、社会控制功能

D、交流的功能

解析:本题考点是邻里的功能。

邻里就是住地毗连的人们互相形成的密切互动关系,有着明显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邻里是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社会群体。邻里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化功能。指邻里间形成的一种价值氛围,并由此教育邻里中的居民和儿童。(2)相互支持的功能。指邻里之间相互保护和支持,使邻里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3)社会控制能力。指通过有关规范约束居民行为,调整居民关系,维持社区的安全。(4)交流功能。指人们在业余时间里通过公共活动、休闲娱乐或串门拜访等,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从而满足精神要求,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BCD。

名词解释

1、社会结构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结构的概念。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2、社会化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概念。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所谓人的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

3、社会分层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分层的概念。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社会分层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人们的社会地位有多重性,但主要的社会地位是职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4、社会变迁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变迁的概念。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称。2.社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又包含社会的退步,具有一维性和单向性的特点;既包括社会的整合又包括社会的解体,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3.社会变迁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而不是单一性要素的变化。如我们讲城市的变迁、乡村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等等,而不讲经济的变迁、政治的变迁、思想的变迁等等。4.社会变迁既重视社会的整体变化,也重视社会的微观领域具体变化。

5、社会保险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保险的概念。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 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

6、社会组织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组织的概念。

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我国社会学界对社会组织的理解,一是从静态角度把社会组织理解为一种与初级群体不同的次级群体,即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单位;另一种是从动态角度把社会组织理解为将分散的社会成员聚合进来,并对他们的行动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的过程,也即社会的组织化过程。

简答题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解析:本题考点是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因此,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1)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及其评价

在西方社会学中,对社会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源头,是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韦伯认为,对社会成员进行阶层划分有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和社会标准(声望)。韦伯提出的三个标准,说到底就是“利、权、名”。韦伯认为,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既有价值而又稀缺的,因而人们总是要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千方百计地逐利、争权、求名。上述三个分层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相互可以转化的。比如财富上的差别可能同权力上的差别直接相关,市场机会同声望也有某种关系。但是,这三个标准又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标准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然而,按三种标准对同一人群进行阶层划分的结果,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所以,韦伯在强调三个标准的独立性的同时,又提出了分层中轴原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个标准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应该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确定优先的分层标准,即分层中轴。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这一领域分层标准的重要性就会上升,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也就是分层的中轴。

(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帕累托认为,人类社会始终存在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在任何社会中,总存在着被统治的广大群众与占统治地位的一小部分人之间的分离和某种意义上的对立,后者就称为“精英”。精英阶级的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精英被非精英所取代,即下层阶级产生的优秀分子会聚集起来,通过暴力或其他方式去取代上层阶级或其中的某些低劣分子。另一种是一个精英被另一个精英所取代。“历史是埋葬贵族的坟墓”。在帕累托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少数精英轮回更替的舞台。显然,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相比,精英循环理论显得比较肤浅。但精英理论开创了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关系研究。

2、简述文化的内部构成

解析:本题考点是文化的构成。

因此,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文化的内部构成:(1)表层、中层、里层(2)文化特质、文化结丛、文化模式。

3、简述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流动的类型。

因此,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3)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4、简述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保障的内容。

因此,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

医疗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家庭补贴

(2)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福利生产、

(3)社会救济

(4)社会优抚

5、简述社会组织的类型与作用。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组织的类型与作用。

因此,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社会组织,一是从静态角度把社会组织理解为一种与初级群体不同的次级群体,即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单位;另一种是从动态角度把社会组织理解为将分散的社会成员聚合进来,并对他们的行动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的过程,也即社会的组织化过程。

社会组织的基本类型:

在我国,通常是根据社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群众组织等五种类型。

社会组织的作用:

第一,社会组织使人类的社会需求得到全面满足。

第二,社会组织把分散的社会个体力量合为整体力量,从而使人类可以追求分散的的个人和小规模的初级群体所无法实现的重大社会目标。

第三,社会组织提高了人类的社会活动效率。

第四,上组织增强了社会的整合程度,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发挥社会控制的功能。

6、简述社会问题的分类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问题的分类。

因此,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社会问题的分类

第一类,由于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失调引起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生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贫穷问题、民族和种族问题、社会文化冲突问题等等。

第二类,由于人们社会关系失调以及各种类型的人的社会障碍引起的社会问题。如婚姻家庭问题、老年人问题、独生子女问题、残疾人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

第三类,由于制度和体制失调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物价问题、教育问题、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

论述题

1、试述西方社会学创立与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和学术观点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学的主要代表和学术观点。

因此,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上半叶,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及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

社会学的创立时期代表人物为奥古斯特?孔德及赫伯特.斯宾塞。

(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5)(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主张有:首次提出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将科学分为天文、物理、化学、生物与社会学;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为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提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建构。

(2)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主张有:提出社会有机论,论述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性与区别;提出了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进化是一个自动的过程。

社会学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与马克斯.

(1)韦伯迪尔凯姆(1858—1917)(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主张有:社会事实论。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团结论。宗教论。论证了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思想;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

(2)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主张包括理解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首先是理解社会学。韦伯把社会学定义为理解社会行动的科学,即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其次是政治社会学思想。划分了权威的三种类型: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指出法理权威以“科层制”为组织结构。“科层制”特点是:权力分层,职务分等;因事设职,专职专人;量才用人,按绩晋升;规章成文,按章办事;公文往来,言行有据。

2、试述当代中国阶级结构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阶级结构的演变。

因此,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是一个阶级社会,有哪些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列宁的划分阶级的标准是否还有现实意义等等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6年,从四大阶级到两大阶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没收了官僚资本并进行土地改革,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被消灭,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由四大阶级构成,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随后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城乡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中绝大多数成员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城市小资产阶级也融入到工人阶级之中,中国社会仅余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

二、1957—1978年,处理阶级关系上的教训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阶级结构基本稳定,但各个阶级也都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首先,工人阶级的人数有了迅速增长;其次,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发生巨大变化,在年龄构成、知识构成等方面发生变化;再次是农民因为实施公社化体制,被空前组织起来,成为高度组织化的新型农民。这一时期我国在处理阶级关系上存在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一是没有坚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占有关系作为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二是在知识分子属性问题上陷入混乱,执行了一条极端错误的政策。

三、1978年至今,阶级关系的变化与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阶级关系看,我国阶级关系在原来的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之外,又形成了新的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在阶级关系上不能归属于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而是具有独立阶级属性的社会阶层。当然,这两个具有独立阶级属性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阶级关系。但需要对他们进行管理、监督和引导,使之不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其次从阶级内部结构来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

3、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社会对人类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生活方式的知识。

因此,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可以和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可以和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交流情感,可以坐在家中接受全球各地医学专家的会诊,可以实现网上购物、网上婚礼、网上电子银行、网上营销、网上政府。

1、对劳动方式的影响

2、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3、对精神生活与闲暇生活的影响

4、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喜讯。

一方面,它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计算机、微机终端和互联网的电讯网络构成的国际

互联网传递着文字、数字、图像、声音等各类信息,由于其具有便捷、和迅速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学习、娱乐、医疗、商贸、航空等领域成为世界上信息传输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直接影响着当今世界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问题也由此产生。互联网络传播的内容令人忧虑。屏幕上出现的大量淫秽内容和宣扬种族、民族和政治仇恨的信息,毒化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计算机病毒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其他如计算机犯罪、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公正、社会控制与信息交流自由之间的冲突等问题也纷纷接踵而至。

由于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因此在对待网络发展得态度上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持积极态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网络的发展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网络所表现出的负功能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努力和主观上的选择加以避免和克服。因此,他们主张大力发展网络。

持消极态度者认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但在已经认识和证实的网络的负功能中,网络极有可能异化为奴役人类的新工具,使人类创造的成果成为人类进步的桎梏。电子环境是人造的“虚拟现实”,会使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现在,互联网已使一些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电子世界中,与现实生活和世界割断了联系,成为特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网络还没有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之前,就应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以免后患。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大连理工大学《社会学原理与方法》20秋在线作业3答案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根据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的社会互动情景是()。 A.社交关系 B.情感关系 C.工具关系 D.混合关系 答案:A 2.统计学抽样调查中,一般以()为界。 A.30 B.50 C.100 D.120 答案:A 3.询问调查对象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态度以及社会心理状态的问题属于()。 A.事实问题 B.行为问题 C.态度问题 D.观念问题 答案:C 4.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A.消极的控制 B.积极的控制 C.非正式控制 D.外在控制 答案:B 5.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的是()。 A.未成年人 B.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 C.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 D.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或对立的人、群体或社区

答案:A 6.社会互动的理论包括()。 A.符号互动论 B.戏剧理论 C.社会交换论 D.本土方法论 答案:ABCD 7.简单随机抽样包括()。 A.抽签法 B.随机数表法 C.等距抽样法 D.分层抽样法 答案:AB 8.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A.技能社会化 B.结构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答案:ACDE 9.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基本内容包括()。 A.私有化社会的阶级斗争 B.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C.阶层分析 D.阶级分析 答案:ABCD 10.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

A.普遍性和变异性 B.复合性和周期性 C.破坏性和集群性 D.结构性和功能性 答案:ABC 11.率先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是美国。()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2.回报都是有形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3.负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4.对比值就是两变量值的比值。()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频数分布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相对数量分布,而频率分布则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绝对数量分布。()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

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社会学原理作业二

) 二(社会学原理作业 社会学原理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那路亚家庭又称 A. 血缘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偶婚 制家庭 D.专偶婚制家庭 2.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一切婚姻动机中,只有______才是自始至终起决定

作用的稳定因 素。 A.经济 R.爱情 C生育。 D.道德 3.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通常工人是以 ______的身份,参与反抗企业组织的制度或待遇条件。 A. 个人 B.正式群体成员 C.非正式群体成员 D.组织 4.从社会流动的动因来看,我国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属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垂直流动 D.水平流动

5.某学者指出某城市在交通繁忙的市中心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将造成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他主要 运用了 A.区位探究法 B.社会体系探究法 C. 社会冲突探究法 D.社区行动探究法 6.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

的研究,于1929年以《中等市镇》为研究成果的学者是 A. 派克 B.林德 C. 林德夫妇 D.滕尼斯 7.根据离轨行为的“标志论”解释,产生离轨行为的原因是 A.离轨者为了缓解下意识的犯罪感 B. 社会的解体 C. 离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D.违背厂官方社会控制机构制定的离轨准则. 8.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互惠行为的是 A.中国通过谈判加入WTO B.商业活动中

的买卖行为 C. 夫妻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D.大学生参加“科技支农”的志愿者活动 9. 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范围最广的社会行为是 A. 消费行为 B.经济行为 C. 政治行为 D.文化行为 10. 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A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A 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C A A B C C 1.社会学一词最早就是由( D )提出来得 A 、涂尔干 B 、马克思 C 、斯宾塞 D 、孔德 2、社会学得研究对象就是( D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 、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得意境迥异,从社会学得理论角度来瞧,它体现了( C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孔德认为人们得思想或智慧要经历得三个阶段依次就是( D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从费孝通教授得学术经历可以瞧出( C )得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 、社会问题研究 C 、社区研究 D 、民俗研究 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得地位与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A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与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得物质成果称为“浅薄得文明”得观点出自( A ) A 、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 、马林诺夫斯基 C 、克罗伯 D 、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得基础就是( B ) A 、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 、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得就是( C )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圣西门 D 、卢梭 10、西方国家得逆城市化转变就是指( C ) A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BCD E C D BCD E ABCD E ABD E A B ABCD E ABC D AB C AB C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得主要角度有( ABCDE ) A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B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C 、阶级结构 D 、经济、政治、文化 E 、阶层结构 2、我国现代社会结构得主要特点就是( CD ) A 、稳定性 B 、封闭性 C 、双重性 D 、过渡性 E 、整合性 3、家庭得结构主要有( BCDE ) A 、血缘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E 、其她家庭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得有( ABCDE ) A 、经济利益 B 、政治权力 C 、职业声望 D 、生活质量 E 、知识技能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BDE ) A 、社会现象就是纯客观得 B 、只有被证实了得知识才就是科学 C 、自然科学得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社会角色根据追求得目标可以归结为( AB ) A 、功利性角色 B 、表现性角色 C 、规定性角色 D 、开放性角色 E 、自致角色 7、“控制大城市规模”其本意指( ABCDE ) A 、降低大城市人口得自然增长率 B 、控制大城市得人口机械增长 C 、控制大城市得用地规模 D 、引导大城市人口与部分工厂企业向中小城市与卫星城疏散 E 、通过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不盲目流向大城市 8、个人社会化得内容就是( ABCD ) A 、教导生活技能 B 、培养社会角色 C 、传递社会文化 D 、完善自我观念 E 、提高生活质量 9、聚众行为得主要表现形式有( ABC ) A 、骚乱 B 、狂欢 C 、恐慌 D 、赌博 E 、斗殴 10、随机抽样得方法主要有( ABC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系统抽样 D 、滚雪球抽样 E 、偶遇抽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就就是指社会整体得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得关系。 2、社会化 答:所谓人得社会化就是作为个体得生物人通过与社会得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得过程。 3、社区 答:社区就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得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得大集体,就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得内容,就是宏观社会得缩影。 4、社会流动 答: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得转变。社会流动得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得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得变化,大多数人流动得方向与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得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瞧作就是社会变迁得指示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孔德):基本信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根本区别,应当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基本原则:(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2)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3)知识论都经验主义原则;(4)“价值中立”的要求;(5)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都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哥哥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社会动力学(孔德):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的基本内容。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孔德):孔德认为,他通过研究人类的智力在各个方面和各个时代的发展,发现了一条人类智力必须遵循都根本规律,它是建立在我们的机体发展和历史经验事实所提供的充分根据的稳固基础之上的。这个规律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一个社会或社会有机体的所有元素,它们具有维护有机体的稳定和团结的功能。代表人物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俄国社会学家P·von 利林费尔德、德国社会学家A·舍弗勒等。 形式社会学(齐美尔):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存在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这就是齐美尔率先提出的形式社会学。 2. 镜中我(库利)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

社会学原理

福师《社会学原理》课程练习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的学者是()。 A.克罗伯 B.梁漱溟 C.库利 D.泰勒 解析:本题考点是不同学者对文化的不同的定义。 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它包容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梁漱溟:“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2、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指的是()。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其中,青年前期——“人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年后期——三项任务。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3、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人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少儿期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少年期,也就是生理上进入青春前期,心理上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总的一个“危险期”。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4、“忠孝不能两全”反映的是一种()。 A.角色紧张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由于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所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出现角色差距,而且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遇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一个人承担了多种角色后,在他自身内部发生了冲突。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5、“集体激动”是用来解释社会学研究中的()。 A.法人行为 B.犯罪行为 C.组织行为 D.聚众行为 解析:本题考点是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聚众行为是指一种无组织、无领导、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无明确目标和行动计划的群众性行为。它具有自发性、突发性、狂热性、非结构性、非个性化与暂时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骚乱和恐慌。聚众行为的发生过程:接触和摩擦、情绪感染、集体激动。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1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群学:清朝末年,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谭嗣同于1896 年著《仁学》一书中就提出社会学。章太炎于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也定为《社会学》。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称为“群学”,而不称为“社会学”?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严复在其《原强》一文中说,为什么称斯宾塞的书(指《群学肄言》)为“群学”,“就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能群也,故曰群学”。 3 、结构功能主义: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提出的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它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本世纪40 至50 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4 、冲突理论:使20 世纪50 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5 、符号互动理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有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交换理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得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1、社会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2、社会唯实派是西方经典社会学的一个理论流派。在对社会的认识问题上,它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的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齐美尔和法国的迪尔凯姆等。这一派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社会。 3、社会唯名派是西方经典社会学的一个理论流派。在对社会的认识问题上,它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吉丁斯、法国的达尔德和德国的韦伯等。这一派社会学家注重个人行为的研究。 4、社会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称。在社会关系的结构中,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家庭、教育等等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起的次生关系。全部社会关系构成一个特定的社会。 5、生产关系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6、,礼俗社会又称"共同体"或"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传统社会。它的特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角色分化少,家庭为社会的核心单位,情感型的初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习俗和传统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后者指现代社会。 7、法理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礼俗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它的特征是:规模大,分工复杂,角色分化多,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非情感型的次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制度和法律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8、转型社会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它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种社会的特征。中国目前的社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9、社会整合又称"社会一体化",是与"社会解体"相对应的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社会的各个部分、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统 一、协调整体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共同利益的存在以及对人的行为起制约、控制作用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制度及其它社会规范)的存在是社会整合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社会整合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明确提出来的,主要的社会整合形式有: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等。 10、生态环境指直接影响一定社会人们生活的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特定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 11、人口指生活在一定时空内,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由一定社会关系组合起来的人的总体。人口是社会的主体和社会构成的中心要素,具有社会性和具体性的基本特征。人口的概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和人口变动等。 12、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指一个社会(国家、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全体成员的体质、智能与文化程度、劳动技

2012社会学原理作业

社会学原理作业: 1.简述社会学初创与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及其学术观点 第一、社会学的创立(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末)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及赫伯特.斯宾塞。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5)(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在1838年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孔德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名词,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其社会学主张有: (1)关于科学的分类,首次提出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在科学的分类上划分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2)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3)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建构。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有机论。斯宾塞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论述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性与区别。 (2)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进化是自动的过程,不应人为地加以干预。 斯宾塞的代表作有《进化的假设》、《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 第二、社会学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与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1858—1917)(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事实论。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2)社会团结论。 (3)宗教论。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 (5)代表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

B 、 E 、 双重性D.过渡性 ) 主干家庭 C. ) 职业声望 C. 整合性 E.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1分,共10 分) 1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 )提出来的 A. 涂尔干 B.马克思 C.斯宾塞 D.孔德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 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 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 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 )的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社会问题研究 C.社区研究 D.民俗研究 6. 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 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 D. 傅立叶 8. 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 A.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 在19世纪30(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10. 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转变是指( ) A.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2分,分) 1.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阶级结构 经济、政治、文化 阶层结构 2. 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稳定性 B.封闭性 C. 3. 家庭的结构主要有( A.血缘家庭 B.核心家庭 D. 联合家庭 E.其他家庭 4. 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 A.经济利益 B.政治权力 D.生活质量 E.知识技能 5.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 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 B. 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 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 社会角色根据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 A.功利性角色 B.表现性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开放性角色 E.自致角色

2014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612社会学原理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612社会学原理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社会群体 2.集合行为 3.越轨行为 4.田野调查法 5.城市化 6.社会控制 二、简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3.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4.简述调查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三、论述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60分) 1.试述人的社会化环境及启示。 2.试述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参考答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社会群体 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集合行为 答: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①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越轨行为 答:越轨行为,又称社会越轨、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4.田野调查法 答: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福师大社会学原理作业

1、西方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学术观点。 答: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上半叶,其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孔德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的社会学主张包括下面几方面: 1、孔德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他认为,宇宙现象分为五类,即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这五类现象在整个宇宙中是统一的,只有社会现象还是个空白,砖雕要一种科学来补充,这就是孔德所来提出的社会学。 2、孔德提出了社会研究的实证方法。孔德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现象根本法则的实证研究。 3、孔德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他认为社会学理论体系可分为两部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是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其目的是研究社会的“和谐”和“秩序”社会动力i0研究是达到“完全社会”的各种推动力,即研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带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但在西方社会学界认为,孔德把实证主义引入了对社会的研究,并对社会学体系化作了初步的尝试,他的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观点成为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所以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斯宾塞的社会学深受生物学进化论的影响,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认为社会分工是必要的,是社会机体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由此,他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2、和生物有机体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结构会复杂化和分化,而结构的分化又伴随着功能的类似分化。故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3、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南非求就必须得到满足。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他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社会理论中,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也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认为,社会进化既然是一种自然过程,就应该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不应人为地加以干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进入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和韦伯。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1、社会事实论,他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是一种个人外部的存在,是决定个人行为而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他把社会事实分为物质的社会事实和百物质的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论,他把社会团结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种是机械团结,另一种是有机团结。他认为产生这两种团结类型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劳动分工形式。3、宗教社会学,他认为宗教是使个人产生恪守社会要求的道德责任感的力量之一。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社会学是不同于哲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由于迪尔凯姆在理论研究上是进化论、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集大成都是,因而对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影响甚深。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主要集中于社会学研究方法、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等领域。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对现代西方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试题整理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臵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我所说的初级群体,其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它们在许多意义上都是初级的,但主要在与他们是形成个人社会性与社会理想的基础。”在他看来,正式在初级群体中,个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属于社会,并且了解到人们具有的共同思想,从而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同时指出,在初级群体中不仅有和谐,也有竞争、倾轧和仇视。初级群体不依赖于大社会,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社会的精神。 2. 镜中我(库利)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①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②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③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3. 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韦伯) 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在通常情况下,研究者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人们所持有的一般文化价值,选择经验中的某一部分题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