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1之PPT复习

专题1之PPT复习

专题1之PPT复习
专题1之PPT复习

青岛实验初中2013-2014学年度年信息技术会考复习

Powerpoint 重点知识汇总

关于PowerPoint 的会考要点一共可以分为十一大类:

第一类:关于幻灯片背景的设置,

第二大类:关于图片、艺术字的插入:

第三大类:设计模板的应用

幻灯片中的模板就是微软公司给我们预设的一些幻灯片的样子,如果不想自己一步一步的设置幻灯片样式,就可以直接采用软件中自带的模板作为样式。

第四大类:幻灯片切换效果的添加

从一张幻灯片变换到另一张幻灯片显示,这叫做幻灯片切换。

在切换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比较好看的动作添加上,进行美化。

让对哪一张幻灯片进行添加,我们就选中那张幻灯片,然后在【幻灯片放映】菜单中,选择【幻灯片切换】,如下图

第五大类:自定义动画设置

这类操作极容易与第四类幻灯片切换混淆了,一定要看题目要求,

审清楚是要对幻灯片加还是对幻灯片中的元素加,对幻灯片加是加切换效果,对元素加就是加动画效果。

自定义动画设置:

第一步要选中要求设置的元素,如图片、文字等,

第二步在【幻灯片放映】中选择【自定义动画】,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在右侧出现的选项框中进行相应设置

第六大类:超链接的添加与删除

加超级连接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看题目要求对谁进行添加连接;第二:连接到什么地方。

第一:在PPT里面加超级连接的元素无非就是图片、文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文字加的时候,由于在PPT里面文字都是放在文本框中,所以要弄明白人家是让你对文本框加,还

是里面的文字加。如果是让对文本框加,那应该选中文本框后点右键选择超链接,如果是对文字加,应该选拖选中文字,然后右键超级链接。 第二:链接到什么地方?

等七大类:幻灯片的复制与移动

坐这类操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移动操作用到的是“剪切”,另外注意题目要求放在第几页之前之后,一定要看准了位置。 第八大类:新幻灯片的版式设置

第九大类:幻灯片放映方式的设置

这个操作很简单,只是很多同学找不到位置,它设置的具体位置如下图:

选中之后如下图,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设置。

专题一 一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一百家争鸣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C 2.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主张变法革新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D 3.《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 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 B.老子重视法律 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C 4.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 答案:A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局面? (2)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思想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却备受冷落?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1)仔细分析三人所说的话,可以看出观点不一,由此联系所学即可整合出百家争鸣。(2)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联系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图2为道家思想,图3为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较大,但备受冷落,其原因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 答案:(1)百家争鸣。

历史③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4.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历史·3》(必修)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 单元导言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理解概念:“百家争鸣”的含义。 学生结合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教师归纳解释: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1专题一1百家争鸣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 专题一1 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2015年题组 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 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 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 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 ——“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 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 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 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地位和作用:《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 3.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从图片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观 (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 一道亮丽风景线。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 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学情分析】 阶 段 学 情 已 知 (1)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对春秋战国的 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2)通过以往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逐步具备了开放性学习的特点,他们 的思维更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能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 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探究思想家的思想成果。 未 知 但他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也没有形成系统地认 识体系。 欲 知 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学生对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各派的主 要观点、代表人物等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图片 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重 点 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难 点 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一、《百家争鸣》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自主探究】: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儒学及其代表人物(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孔子:_____时期,提出___和______,政治主张____________;教育主张________________ 2、孟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老庄之学(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老子:______时期,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_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法家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悝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思想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墨家的主张(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墨家学说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鲁卿),‘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 A. 仁爱思想 B. 忠恕之道 C. 等级秩序 D. 以德治民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 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孙膑 3.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 依据是 A. 民贵君轻 B. 人性本善 C. 重义轻利 D. 浩然之气 4.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后回家,看到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乎?不问马。” 这体现了孔子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 影响:积极:对当时:①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②推动了教育和儒学思想的发展; 对后世:儒学独尊,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 影响深远 消极:儒学独尊扼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百家争鸣”的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意义 造纸术: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进步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领先于世界?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较早确立封建制度 (2)经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3)对外:清朝以前,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5)中华民族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甲骨文——殷商时代 2、金文——殷商时代 3、小篆——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4、隶书——始于秦朝,通行于汉魏) 5、楷书(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正) 6、草书——奔放跃动 7、行书——盛行于晋代(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1、秦代篆书家——李斯 2、东晋“书圣”——王羲之(擅草书、行书) 3、唐代:欧职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怀素和张旭之的狂草 4、北宋四大书法家 5、元代赵孟頫(赵体) 6、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概述唐朝到清朝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演变,并归纳其日趋世俗化的表现和原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世俗化的表现: 柳永的词大量吸收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的繁荣和男女的悲欢离合; 宋代民间兴起了散曲,其庄谐杂出,可雅可俗; 明清时期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小说达到繁荣阶段,适应了广大民众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原因: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4题)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2.(2011年12月京华市竞赛12题)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3.(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6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0题)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5.(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4题)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主张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 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7.(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30题)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8.(2012年1月青岛市期末6题)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9.(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1题)“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0.(2011年9月昆明市摸底25题)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法者,治之端也”。其侧重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 A.“仁”B.“礼”C.“教化”D.以德治国 11.(2011年12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2题)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 12.(2011年10月四川南充市调研13题)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道、法B.儒、道、墨、法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13.(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13题)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在其思想理论中,法、

百家争鸣的背景是什么

百家争鸣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思想家?试简述他们的思想? 答:自夏以来,千年的统治秩序到了东周已经土崩瓦解,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处于大变革和长期战乱之中,社会向何处去,治理国家的良策到底是什么,时代造就出一大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我们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界黄金时代,那是当之无愧的。当时的思想界空前活跃,诸子蜂起,学派林立,著书论说,游说论辩,施展宏图大志,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两百多年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几乎至今所有的传统思想都来源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批思想的巨人有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等等。他们不仅有思想的睿智、深邃,而且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他们的思想,差不多同时古希腊也产生大批对西方文明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而在印度则诞生了释迦摩尼。 老子行李名耳,春秋晚期学者,著作有《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虽然只有五千字,却言简意赅,包含着丰富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老子对世间事物的观察,使他具有辩证思想,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如有和无、生和死、贵和贱、上和下、强和弱都是对立的双方,都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老子思想的精华,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德是由道而生,是道表现出的一种东西。道德就由此而来。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小国寡民。老子后来被尊为道教的教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年,鲁国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被后人尊为圣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创立了儒家学派。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作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不管是贵族还是贫民,只要交的起一束干肉做学费,就可以入学。他的学生中,多数是出身微贱平民,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教导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学习的态度,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提倡互相切磋,教学相长,孔子还很重视品德教育,但是轻视生产劳动,孔子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步转化的春秋晚期,社会动荡。他有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对现实极端不满,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社会的指出正确的方向,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学说,所谓仁是对人的尊敬和爱护,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强调礼仪,即恢复社会的道德秩序,建立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他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利,反对苛政和任意行杀,他曾抨击统治者“苛政猛于虎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思想,他的学识和品德得到了各国的国君的敬重,但是在大变革的时代,没有人会接受他的主张,致使他一生不能得志。其言论被弟子记录整理成《论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对中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出生于山东今天的邹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受教于孔子嫡孙子思的门人,他在孔子仁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是当时很有名的辩才,经常和当时各派辩论,因此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烈反对暴力统治,主张减轻税赋,他还提出,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仁心,充实它,发展它,就能成为仁、义、礼、智四德的仁人。孟子在儒家中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次圣。后人也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庄子道家在战国时代的代表人物,名周,和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继承和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27)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 〖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执教者〗曹锦荣 〖课程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 1.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 1.预习教材,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出现原因: 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4.影响: 二.课中探学 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史料探究] 史料一①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②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 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试一试 (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

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 [史料探究] 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孔子的”礼”的实质是什么?他的思想在当时会不会被诸侯接纳?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请归纳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 第二节 百家争鸣学案(无答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理解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重难点: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策略:材料教学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意:一定要结合时代特征理解诸子百家思想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即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一节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大变革 1.在经济上||,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为文化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在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5.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古代所谓四民||,经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商的||。士为何排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 二、诸子百家

高二历史必修专题一百家争鸣教学案例

高二历史必修Ⅲ专题一《百家争鸣》教学案例 第1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 教师:提问:(学生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

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影响 阅读精选(1):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影响: 1、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构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各家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如秦国商鞅变法是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分界点,这场变法正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阅读精选(2):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繁荣带给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争夺、较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一样的看法。(注意:诸子百家正是代表不一样阶层和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礼贤下士。“士”们受到重用并期望用自我的思想治国平天下。(法家的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孟子虽未受重用,可也是周游列国宣传自我的治国之道。)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 阅读精选(3): 谈周分封制于“百家争鸣”的影响 本来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不需多说,学者也早有研究定论。关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之构成,其中原因颇多,各家归纳,虽说是各有风格,但观点颇为一致,没有讨论的缘由。然前段时间语文课上,老师对于此问题的归纳,却有遗漏,在此,我做些补充。 大部分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注重于周末年以及春秋始这段时期的各种因素,归纳起来大抵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使上层知识分子流落民间,致使民间构成了大批的知识分子集团;其二周末礼崩乐坏,底层士族从宗教礼法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的社会身份,能够参与更多地社会事物;其三诸侯争霸,急需人才,刺激了民间知识学派的兴起;其四,兼并战争使得各地孤立的文化习俗得以融合,同时得以超多传播;其五,社会四分五裂,没有统一,造成了学术不统一。以社会现状出发,剖析事物缘由,也是就事论事,但如果只关心事物构成的近期原因,而忽略长期因素,那么解释是否就会缺失而变得不完美。语文课上老师的解释亦是如此,并非我认为老师的解释有错,只是认为,要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构成,不能单纯局限于当时时期的近况,于是我认为,周朝的分封制对于春秋“百家争鸣”的构成亦有深刻的影响。 首先,我们对周的分封制进行简单的了解。周武王伐纣而建周,以分封而治天下,封诸侯五十余,如姜尚封齐王,周公封鲁,另有陈、宋、卫、晋等,周领土北至甘肃,东至大海,以黄河中游为政治文化中心。当时,周朝领土上大部分是蛮夷人,而且各地风俗不一,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后,命各诸侯按照自我的意愿治理邦国。我们以齐鲁为例,齐国和鲁国大致在今山东一带,当时为东夷人,可谓文化风俗一致,可齐国和鲁国的治理却大相径庭:周公以《周礼》治鲁,三年使鲁国人民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人人以礼相待,过着规规矩矩的生活,而姜尚本就是东夷人,他入乡随俗,以夷治夷,保存了当地人民尚武和竞争的精神,还大力发展以渔盐为主的经济,能够说,在姜尚和周公的治理下,齐国和鲁国已经变成了截然不一样的两种面貌。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整个周朝出现了,各地文化不一且繁荣发展的局面。当时齐国和郑国的民风比较开放,而鲁国则相对保守,我们来看一个事例,齐僖公时,他的儿子齐诸儿和女儿文姜(两人为同父异母的兄妹)发生了乱伦

百家争鸣教案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 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

历史必修3笔记之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3笔记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恶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经济:铁力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不同的社会阶级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抓住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宣扬自己的主张。 3.文化:私学兴起推动民间文化的发展。 二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1)孔子:春秋末期,代表奴隶主阶层 观点:①“仁”和“礼”(核心) “仁”爱人,一爱人之心和谐社会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借 用而爱人”“民本” “礼”“克己复礼”恢复“固礼” 评价: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统治ⅱ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具有一定保守性 ②“为政以德” 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活动:ⅰ儒家学派创始人ⅱ创立私学ⅲ编纂《六经》 孔子的历史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 ⑵孟子:(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观点:①性善论②仁政③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⑶荀子:(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观点:①性恶论②天人关系“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③政治:主张“仁义”“王 道”兼以法制④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⑤君舟民水(民本思想) △孔孟荀思想比较: 同:①提出民本思想②都体现“仁”“礼”思想 异:1.性论:孟:性善论荀:性恶论 2.阶级立场:孔子(春秋):奴隶主阶级孟荀(战国):地主阶级 2. 道家 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的“辩证法”③小国寡民④“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3.法家 韩非子(集大成者)——地主阶级 ①加强君主专制②以法治国,例行赏罚③奖励耕战④事异而备变(法律要应时而 变) 4.墨家 墨子(小生产者、平民) 观点:兼爱、非攻、尚贤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及后来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 ⒊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1百家争鸣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预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预习重点】 1.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以及主张。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 【预习任务】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早期儒学 代表人物活动及其主张 孔子(1)提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学说,主张在人人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________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3)开创中国古代________之风,主张“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4)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________” 孟子(1)发挥孔子的“________”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2)提出了“________”思想,成为中国早期________的思想基础 荀子(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________的思想内容 (2)在天人关系上,强调“________”,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________” 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_______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思想 (1)认为“________”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________思想。 (3)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________原则。(4)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3.庄子思想 (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________”。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________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________,实施________。 2.李悝 (1)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________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________收入。 (2)创立“________”,好年成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 (3)进一步推行按________授田宅的制度。 (4)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________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5)所著《__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3.商鞅 (1)政治 ①废除________制度,根据________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②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③实行________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 ①废除________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②实行________政策。 (3)思想: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以________为师。 4.韩非 (1)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______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________。 (3)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5.影响 (1)对中国________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________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