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973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973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973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973

项目名称: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

性研究

首席科学家:朱伟林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起止年限:2011.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研究目标的调整

2.1 项目总体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为建立南海北部非典型被动陆坡深水沉积盆地的形成模式;揭示南海深水陆坡区新生代超热沉积盆地的热结构和成烃机理;阐明深水区远源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岩台地形成的动力过程、演化模式及储层分布特征;建立适用于深水复杂海洋动力环境和复杂介质的地震高分辨率数据采集处理、深水海域反射地震成像理论方法体系;预测深水区大型油气田分布。通过项目的合作研究,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从事深水油气研究的科学家队伍。

2.2 项目五年预期目标

(1)确立南海深水陆坡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因机理、构造演化和沉积模式。揭示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现今热状态和多期拉张过程中盆地热体制的变迁及其对烃源岩生烃过程和状态的控制作用以及油气资源潜力。

(2)揭示南海深水海域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的规律,针对深水海域大水深、陡坡变、崎岖海底等因素造成的成像难点,提出基于三维波传播理论的数据采集设计方案、适用于深水复杂构造的偏移成像方法、考虑大水深海洋动力系统的地震响应模型以及干扰波消除与目标处理方法体系,为获取高质量地震观测数据、高精度地震成像和数据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3)建立深水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查明深水油气储层的发育规律,发展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和油气直接检测技术。揭示生物礁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建立南海深水区生物礁碳酸盐岩目的层构造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综合评价体系。确定储层物性变化的地震敏感属性,预测目的层平面分布特征。阐明深水海域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成藏机理的特殊性, 建立一套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预测评价体系。

(4)本项目预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3部科学专著。提交对我国南海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科学成果,为国家开发深水海域油气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5)培养和造就一支进行深水油气勘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队伍,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80名左右。

2.3 研究目标调整方案

本项目前两年首先展开了南海深水地震试验采集,提高地震深层资料信噪比,消除地震资料的干扰,提高地震成像质量等重点攻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与世界典型深水盆地的类比,深入剖析了南海深水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紧紧围绕深水区烃源条件、远源沉积体系和深水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展开重点研究,在地震技术攻关、南海深水烃源条件和沉积体系和深水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项目紧紧围绕项目总体目标,按照项目任务书中前两年的研究内容开展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对照项目总体目标和5年目标,项目拟按照任务合同书的年度计划,展开各项后续研究工作,项目目标有望全面完成,因此,项目目标不作调整。

二、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的调整

3.1 项目研究内容

(1)南海深水复杂地质结构地震采集、成像与油藏地震响应基础理论研究针对南海盆地海洋动力系统多变,海底地貌复杂形成的特殊地震地质条件,研究地震波能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地震波的传播效率;研究深水环境下地震波激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的采集设计理论和方法。针对南海大水深、复杂海底地貌和复杂介质引起的地震波严重散射以及波场畸变造成的成像困难,研究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建立深水无井油藏地震响应正演模型和反演模型;研究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问题;建立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域保幅偏移、逆时偏移和多次波偏移算法。研究深水地震多次波形成规律,研究基于数据驱动为主要方法的消除多次波的理论和算法;分析由于南海深水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引起的地震响应的变化。

(2)南海北部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研究

研究南海北部非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区域和深部地质背景,确定深水区及其邻区重要构造事件的年代学,解析南海北缘典型部位浅水和深水区构造,应用粘-弹-塑性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南海北缘伸展构造的动力学。根据钻井的热流测量,应用热模拟技术反演深水盆地区岩石圈不同部位大地热流和温度。研究南海深水盆地的层序地层学并预测烃源岩分布及烃源岩成熟度;通过热压模拟实验,建立南海北部深水盆地超压高温复合作用下烃源岩热演化与生烃模式;预测生烃中心。

(3)南海深水区盆地远源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

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的建立,预测低位、水进和高位体系域分布及陆架边缘的淹没碳酸盐岩生物礁发育特征及分布特点,进而有效地预测储集体的分布。运用沉积体系分析方法确定低位体系域扇体内部沉积构成,对已发现的深水浊积扇体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对南海北部深水区远源沉积体系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追踪远源深水沉积物源,建立南海北部深水区远源深水沉积体系“源-渠-汇”耦合体系。根据测井、岩心、三维地震等资料进行地震属性

分析研究,建立储层发育的地质模型。通过地震属性反演成果直观地识别与定量地显示,分析储层横向变化,进行深水区生物礁和远源沉积储层厚度及含油气范围的空间展布形态研究。

(4)南海深水盆地成藏机理与有利目标预测评价研究

建立深水区盆地高温高压型温-压系统分布模型,恢复超压演化过程。探索砂层古渗透率恢复和断层古封闭性估算方法,预测输导性能。建立高温高压环境油气排烃和高温高压天然气封闭临界动力学方程,确定源内高温高压排烃条件和源外常温常压天然气封闭条件,理论预测深水区排烃和油气封闭阶段。开展天然气包裹体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天然气充注时期,建立深水区油气成藏模式。探索深水区优质生烃灶、高效储盖组合分布定量预测方法,建立深水区成藏条件定量预测技术。开展深水区油气富集特征研究,综合预测有利的富集领域,提出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新方向。

3.2 研究内容调整方案

根据项目研究的实际进展,结合项目中期总结会的专家组的意见,对研究内容不作调整,仅在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和方向,重点展开工作。

(1)紧紧抓住深水区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这个核心问题,重点开展上下地壳伸展因子的数值模拟计算及其对陆坡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阐明南海北部东、西段陆架-陆坡体系的结构、成因机制以及深水区盆地演化过程。

(2)深入展开深水盆地三套烃源岩的研究,特别是海相烃源岩研究,结合高温超压的生烃机制分析,预测三套烃源岩的生烃贡献率以及深水盆地高效烃源灶的分布。

(3)建立深水区地震采集设计理论和方法,改进地震采集方案设计,大幅度提高地震采集数据质量;重点开展多次波偏移方法的研究;有效消除多次波等干扰波,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号,进一步提高油藏地震响应的识别能力。

(4)深入开展远源条件下陆架-陆坡沉积体系的研究,寻找大型深水沉积有利储集体的目标。

(5)加强对各课题研究成果的整合,总结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规律,预测大中型油气田分布。

3.4 课题设置调整方案

课题设置合理,在2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运转良好,因此在后3年的课题设置不作调整,仅对课题1的负责人和课题5的名称作了调整。

由于课题一的原负责人夏斌工作发生调动,申请调整课题负责人。经过项目组内部答辩考核和首席科学家认可,课题一负责人更换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闫义,课题一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均不作调整。

此外,课题五的题目拟作调整。南海深水其中一个关键地球物理问题是,深水地震信号中干扰波非常发育,特别是深水地震的多次波干扰严重,有效信号被各种噪声压制,深水目的层信号微弱,因此,提高深水地震信号的信噪比,将直接影响油气检测的准确性。为了有效消除多次波等干扰波,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号,进一步提高油藏地震响应的识别能力,是课题五需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课题五的题目由“南海深水油藏地震响应基础理论研究”改为“南海深水地震多次波压制与油藏地震响应基础研究”。

调整后的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负责人如下。

课题一、南海深水区盆地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

研究目标:将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相结合,通过分析与浅水区盆地在动力学上的异同,探讨南海北缘深水区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盆地规模、构造变形样式及沉积沉降特征。

研究内容:重点以南海大陆边缘为主,通过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与解释,在海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中生代末期以来各主要阶段构造和岩浆活动的特征;结合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揭示南海深水陆坡岩石圈结构特征、盆地基底特征和盆地伸展构造变形特征;应用构造物理和数值模拟技术,半定量地分析大陆边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与岩石圈结构、热流变学及断裂活动的动力学关系及主要制约因素。

课题负责人:闫义,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经费比例11.5 %。

课题二、南海深水区盆地热演化与生烃作用研究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异常热流成因机制与演化以及建立高温超压复合作用下烃源岩的生烃机理与生烃模式,分析烃源岩热演化史和生烃潜

力。

研究内容: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多期拉张背景下层序地层格架中高效烃源岩的分布模式,预测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对比南海深水区及相邻浅水区岩石圈深部热结构,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现今热状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异常高热流的成因机制;利用新型低温热年代学(裂变径迹和U-Th/He)和传统温标(Ro)作为拟合约束参数,通过拉张盆地二维构造-热演化模型耦合反演,精细研究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烃源岩的受热史。开展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烃源岩生烃过程的热压模拟实验研究,建立超压高温叠加(P -T -t)条件下烃源岩的生烃机理和生烃模式,正演计算深水区主要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史、生烃强度及生烃灶时空演化, 预测优质烃源岩和高效烃源灶的分布。

课题负责人:米立军,参加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费比例11.5%。

课题三、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结构地震采集基础理论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地震采集立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改进地震采集方案设计,大幅度提高地震采集数据质量。

研究内容:利用已有深水海域地震资料和地震波模拟技术,研究深水区崎岖海底、多海底火山等复杂海底地貌以及地下复杂地质结构对地震波传播、散射作用及其对地震采集的影响;基于震源数值模拟技术和现场试验,研究深水环境下地震波激发技术;研究高效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和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地震照明分析理论和方法;利用物理模型技术,研究地震采集立体设计理论和方法;利用新的地震采集立体设计理论和方法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研究深水环境下源检不同配置形式的采集观测技术。

课题负责人:李绪宣,参加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经费比例:11.5% 课题四、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结构地震成像基础理论研究

研究目标:揭示南海深水复杂介质地震波能量恢复机制,发展适合深水区的成像方法,实现南海深水区高质量成像。

研究内容: 针对南海深水区崎岖海底引起的地震波散射以及在超大水深引起的中深层能量强烈衰减问题,在复杂介质大尺度模型地震波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适用于深水海域中深层地震波能量恢复的地震成像方法。研究以提高深层能量为目

标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域保幅偏移方法和逆时偏移方法,研究提高地震照明度的多次波偏移方法。以南海珠江口盆地或琼东南盆地为例,形成适用于我国南海深水海域的地震成像方法体系。

课题负责人:常旭,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经费比例13.3%。

课题五、南海深水地震多次波压制与油藏地震响应

研究目标:确定南海深水地震波干扰波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建立深水区目的层油藏地震响应模型, 发展深水区复杂地震响应有效波提纯方法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深水区盆地复杂地质体对地震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深水生物礁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建立深水油气三维地震勘探正演模型和反演模型。研究深水地震干扰波的类型,分析复杂介质中有效波场与干扰波场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海水物理参量(温度、盐度)、海洋水动力特征等因素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研究深水全程地震多次波的压制理论,研究火山岩屏蔽产生的层间多次波衰减规律。以岩石物理和波动方程为基础,建立深水复杂油气藏的地震响应和目标处理方法体系。

课题负责人:刘伊克,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经费比例13.3%。

课题六、南海深水盆地生物礁碳酸盐岩台地成因机理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陆架边缘生物礁碳酸盐岩台地演化的沉积模式,阐明生物礁碳酸盐岩的演化及其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查明南海北部深水区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分布规律,评价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储层物理性质,建立深水区礁相储层预测的地震预测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南海陆架边缘中新世生物礁碳酸盐岩的沉积作用、沉积模式、演化规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南海中新世以来的古海洋学及其对生物礁发育的控制作用,深化对生物礁发育和分布主控因素的沉积相特征及分布规律的认识。以区内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为基础,根据沉积地质学、反射地震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开展中新世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岩石物理特性、测井响应和储层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南海深水区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查明生物礁碳酸盐岩的

分布规律和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含油气性和地震预测技术。

课题负责人:姚根顺,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经费比例13.3%。

课题七、南海深水区盆地远源碎屑岩沉积机理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中国南海北部深水远源沉积地质模型;预测深水远源沉积体系及储集体的分布。

研究内容:建立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层序地层模型,以深水层序地层解释研究提出远源深水沉积结构模式;精细研究南海北部深水远源深水沉积体系(深海重力流、等深流、深水水道沉积体系等)的动力学机制、成因特征,提出南海北部深水区远源深水沉积体系特殊性和沉积机理,通过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追踪远源深水沉积物源,建立南海北部深水区远源深水沉积体系“源-渠-汇”耦合体系,建立可识别的有工业价值的远源深水沉积作用模式;结合远源深水沉积体系构造和分布规律,应用、集成先进的储层反演、三维可视化分析、数字融合分析等技术,对深水区远源碎屑岩储层进行预测和评价。

课题负责人:朱伟林,参加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费比例13.3%。

课题八、南海深水区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

研究目标:研究深水区高效生烃灶和优质储盖组合定量预测方法、建立深水区高效油气输导机制和输导模式、预测大中型油气田分布。

研究内容:建立深水盆地高温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分布模型,恢复超压高温演化过程;构建输导体系结构,预测有效输导系统的输导性能演化史;预测深水区的排烃和油气聚集阶段;确定各期次天然气充注时间和油气藏形成过程,建立深水区油气成藏模式;研制优质储盖组合分布定量预测方法;开展深水区油气“主元富集”特征研究,构建油气藏规模富集模式,综合预测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提出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新方向。

课题负责人:张功成,参加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费比例11.5 %。

南海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_何小超

南海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 何小超,王娴,杨海军,卫军,王攀,李长亮 (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520) 摘要:分析了开发深海油气资源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南海的地理特征和潜在的油气资源概况进行了概述,简单分析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因素,综述了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最后指出深海采油技术、风险的防范和处理事故的技术仍是深海油气开发需要攻克的难题。 关键词: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量的增大,陆地石油产量的日趋萎缩以及世界上除少数海域以外大部分地区近海油气资源的日趋减少,石油开采转向海洋已成为必然趋势。而目前已探明的世界海洋石油储量的80%以上在水深500 m以内,全部海洋面积的90%以上水深却集中在200~6 000 m之间,因而有大量的深海海域面积有待探明[1]。 另一方面,经过数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海油在深海采油的装备、技术上的突破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支持。亚洲首艘3 000 m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以及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相继建成,填补了中国在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使中国跻身于世界深海油气田开发的行列。 1 南海的地理特征和潜在的油气资源[2] 南海因在中国大陆南方而得名,亦称南中国海。它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个群岛,共有270多个岛屿和海礁。南中国海海域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中国疆界内海域面积约210万km2,平均深度是1 212 m,最深处达5 567 m。濒临南海的国家有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等国。从地理位置看,南海是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和联结亚洲、大洋洲的海上战略要道。它北部的台湾海峡通往东海和黄海;南部的卡里马塔海峡通往爪哇海;东北有巴士海峡通往太平洋;西南侧的马六甲海峡联系印度洋,是通往欧洲、非洲的要道。可以看出,南海是我国和其他东北亚国家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洲、非洲等地区的主要海上通道。 南海除了它的战略位置以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对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认识:南海是东南亚地区具有极好油气远景的地区,是继波斯湾、北海和墨西哥湾之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对南中国海油气资源量的估算中外差距较大,1993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南中国海地区海上盆地的资源所做的估计为:石油280亿bbl,天然气266万亿m3,而其他西方国家乐观的估计仅为:石油100亿bbl,天然气35万亿m3;而我国的估计为:石油1 050亿bbl,天然气2 000万亿m3。最有潜力的含油气盆地为曾母暗沙盆地、万安盆地、南徽盆地和东纳土纳盆地。目前在南中国海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均有油气发现,估计探明的石油储量约77亿bbl,天然气储量约4.36万亿m3,石油产量约175万bbl/d,天然气产量约710.33亿m3。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都在南中国海地区有重要的油气发现。 2 开发南海油气资源面临的挑战 我国海洋深水区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水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油气储藏条件决定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受到海上自然环境和南海特殊海况等条件的限制,南海天然气开发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2.1 恶劣的自然环境[3] 南海是台风频发海域,每年至少会有4 次台风经过该地区。因此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增加工程结构强度以适应台风环境。 内波流是中国南海所特有的、严重的、频繁的海洋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在海洋中海水的密度、质量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海洋流。其在南海最快的速度可达到2 m/s,其力量可以将一座平台在瞬间摧毁,其能量非常巨大,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将一座大型的轮船移位于几十公里。 南中国海的海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沙地沙沟比较明显,而且沙波沙脊是移动的,其速度能达到每年作者简介:何小超(1983—),男,工学硕士,配管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平台/FPSO管线设计。E-mail: hexiaochao@https://www.doczj.com/doc/1719206957.html,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本课题着眼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策略研究,从“处理资源——发展思维”、“安排顺序——彰显生成”、“利用资源——引发冲突——解除疑惑”、“延缓评价——后续学习”、“ 分类整理——提升效率”等五方面的研究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操作中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能力,使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更充分地加以体现,同时通过研究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合理利用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提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时时会生成新的教学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生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优秀的教师总能及时地捕捉、合理地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高效又灵动。但立足我们的课堂,可以发现:有些教师缺乏生成意识,上课仍是在执行教案,课堂教学机械、沉闷;有些教师思想上虽有生成意识,但他们追求的动态生成存在着弊端,主要表现在:①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效率低下;②教师一味迎合学生,被学生的生成牵着鼻子走,教学游离主题,耗时又低效;③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对“动态生成性资源”给予恰当的评价,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等。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的农村小学,是江山市首批新课改实验学校,也是江山市“高质量轻负担”样板试点学校。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办更为成功的教育,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困扰着每一位数学教师。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度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生成,及时有效地做出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中学生能真正获得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成思想 尼莫认为:虽然课程不应该是“罐装式”和“木乃伊式”的,但也不应该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长远的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充满情感,富

海洋深水钻井钻井液技术

海洋深水钻井钻井液技术 深水钻井一般指在海上作业中水深超过900m的钻井;水深大于1500m时为超深水钻井,近年来随着海洋石油储量开采比例的不断增加,海洋石油勘探逐步向深水区发展。然而,深水钻井所涉及的钻井环境温度低、钻井液用量大、海底页岩稳定性、井眼清洗、浅水流动、浅层天然气及形成的气体水合物等问题,给钻井、完井带来严峻的挑战。 1.深水钻井带来的主要问题 与浅水区域相比,深水钻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井壁稳定性;②钻井液用量大;③地层破裂压力窗口窄;④井眼清洗;⑤低温下钻井液的流变性;⑥浅层天然气与形成的气体水合物。这些问题给钻井工艺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对钻井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海底页岩的稳定性 在深水区中,由于沉积速度、压实方式以及含水量的不同,海底页岩的活性大。河水和海水携带细小的沉积物离海岸越来越远,由于缺乏上部压实作用,胶结性较差,易于膨胀、分散,导致过量的固相或细颗粒分散在钻井液中。如通过稀释或替换钻井液来控制钻井液的低密度钻井液的低密度固相的含量,必将需要大量钻井液。因此,针对海底页岩稳定的问题,采取了加入一定量的页岩稳定剂的措施。如在深水钻井液中加入无机盐(NaCl、CaCl2)和具有浊点的聚合醇、以达到增强页岩稳定性的目的。 1.2 钻井液用量大 实践证明,在深水钻井作业中的钻井液量远远大于其它同样深度但钻井条件不同的井,因为海洋钻井需要采用隔水管、隔水管体积一般高达159m3,加上平台钻井液系统,所以钻井液需要用量比其他同样深度但钻井条件不同井大得多。钻井中为了避免复杂情况的发生,一般多下几层套管,因此所需的井眼直径也相应增大。深水钻井时应配备3台高频率振动筛,以及大流量的除砂器和除泥器等固控设备,在非加重的钻井液中,固相的有效清除率大于75%,将钻井液中的钻屑含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可节省大量的钻井费用。 1.3 井眼清洗 深水钻井时,由于开孔直径、套管和隔水管的直径都比较大,如果钻井液流速不足就难以达到清洗井眼的目的。因此,对钻井液清洗井眼的能力提出高要求,一般采用稠浆清洗、稀浆清洗、联合清洗、增加低剪切速度粘度,以及有规律地短程起下钻等方法,均有助于钻井过程中钻屑的清除。使用与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粘度不同的钻井液清除钻屑效果较明显,比如使用稀浆钻进,稠浆清洗钻屑。 1.4 浅层气与气体水合物 深水钻井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浅层气砂岩引起的气体水合物的生成。一般在钻井液管线中发现生物气(沼气)并不算大问题。但是在深层发现含气砂岩则会引起大问题。因为对砂岩地层来说,浅层一般多是含有重油的非胶结性地层,而深层则是含有气体的低渗透率的硬质地层。在深水钻井作业中,气体水合物的形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安全问题因为这种气体水合物是堵塞气体传输管线的主要原因。气体水合物类似冰的结构,主要由气体分子和水分子组成,外观上看起来类似于脏水。但是它在性质上又不象冰,如果压力足够,它可以在0℃以上形成。在深水钻井作业中,海底较高的静水压力和较低的环境温度进一步增加了生成气体水合物的可能性,尤其是节流管线、钻井隔水导管以及海底的井口里,一旦

钻井队应急预案

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一公司 Q H S E管理作业指导文件 ZJ1/QHSEZD-A-13钻井队应急预案 2009-06-30发布2009-06-30实施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一公司发布

1 总则 为规范钻井队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特制定本预案。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公司所属各钻井队。 2 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 2.1应急小组 组长:平台经理 成员:支部书记平台副经理工程师安全官泥浆组长司机长工长司钻其他相关人员 2.2应急小组职责 2.2.1应急小组组长职责 a) 负责本队应急事件处置工作,同时迅速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报告现场情况; b) 负责将事件告知可能波及到的学校、村庄、厂矿等单位,必要时向地方政府求援。 2.2.2应急小组成员职责 a) 积极救助受伤人员,按岗位职责分工,积极参加抢险清理受灾物资,并作好警戒工作,把受灾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b) 组织对受灾设备、设施的抢修,尽快恢复生产; c) 负责作好抢险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3 应急保障 3.1在每口井施工前,应对本预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批确认。见附件1《应急预案审批表》。当现场生产过程、工艺、环境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订、变更本应急预案,并填写应急预案变更记录表。见附件9《变更记录表》;

3.2工程师(技术员)在开钻前对井况的基本资料进行调查、记录。见附件2《井况基本资料》; 3.3施工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井控操作合格证和硫化氢培训合格证; 3.4井队开钻前应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安装试压合格的井口装置、防喷器、压井及节流管汇; 3.5各种防护、报警、逃生设备齐全且性能良好; 3.6按标准要求配备消防设施,并放置在规定的位置; 3.7作业现场配备通讯工具,并24小时保持畅通; 3.8掌握本队所有人员、当地政府及公安、消防、医疗等救援机构的联系电话,见附件5《应急通讯录》; 3.9现场应配备齐全应急物品。见附件6《应急物品清单》; 3.10根据井场及设备、设施摆放情况确定逃生路线,并在井场布局图中标出,见附件3《井场布局及逃生路线示意图》。在含有或可能含有硫化氢井开钻前,应对井场周围500~3000m范围内的居民情况进行统计,见附件4《井场周围500~3000m居民统计表》,并配备齐全气防器具,见附件7《钻井队气防器具清单》; 3.11根据季节风向,应在醒目位置设置风向袋以指示风向; 3.12在井场明显地方张贴或悬挂“严禁烟火”、“当心井喷”等清晰的警示标志; 3.13从二开到完井,坐岗人员要按规定检测钻井液面变化,正常钻进时每15min 测量并记录一次钻井液池增减量,发现溢流应立即向司钻报告并增加测量次数; 3.14应急演练 3.1 4.1井喷、硫化氢溢散应急预案:作业班每月应进行不少于一次不同工况下的应急预案演练。在钻开油气层(钻开含硫化氢油气层100m)前、特殊作业(取心、测试、完井作业等)前,都应进行演练; 3.1 4.2火灾、突发环境、食物中毒、洪汛灾害、危险化学品事件、工伤应急预案按规定每口井进行演练;施工超过三个月、风险较大的井应适当增加演练次数; 3.1 4.3录井、泥浆等协作方工作人员应参加钻井队的应急演练。 3.1 4.4认真做好应急演练记录,并对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评价。见附件8《应急演练报告》;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概况 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滨海的砂矿、洋底的多金属结合、海山区的富钴结壳、磷块岩和深海多金属软泥,以及洋中脊的硫化物矿藏,这些来自海洋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人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1]。通过对海洋资源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海洋中蕴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矿产以及绚丽的海洋生命形态,并对海洋资源中讨论最热的油气资源产生浓厚兴趣。报告结合所学内容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对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勘探历程、技术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言 海洋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来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海洋的深水区[2~3]。当前,以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BP、荷兰皇家壳牌、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全球掀起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潮[4]。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竞相投资的热门领域,全球 18个深水盆地(水深大于500m)均已进行了勘探。但大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墨西哥湾、西非沿海(主要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沿海深水区[5]。这三个地区是当前最热门的深水勘探地区,不仅如此,这三个地区也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深水油气储量和产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区发现储量的 88%,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效益最好的地区,成为所谓的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图1)。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973

项目名称: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 性研究 首席科学家:朱伟林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起止年限:2011.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研究目标的调整 2.1 项目总体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为建立南海北部非典型被动陆坡深水沉积盆地的形成模式;揭示南海深水陆坡区新生代超热沉积盆地的热结构和成烃机理;阐明深水区远源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岩台地形成的动力过程、演化模式及储层分布特征;建立适用于深水复杂海洋动力环境和复杂介质的地震高分辨率数据采集处理、深水海域反射地震成像理论方法体系;预测深水区大型油气田分布。通过项目的合作研究,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从事深水油气研究的科学家队伍。 2.2 项目五年预期目标 (1)确立南海深水陆坡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因机理、构造演化和沉积模式。揭示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现今热状态和多期拉张过程中盆地热体制的变迁及其对烃源岩生烃过程和状态的控制作用以及油气资源潜力。 (2)揭示南海深水海域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的规律,针对深水海域大水深、陡坡变、崎岖海底等因素造成的成像难点,提出基于三维波传播理论的数据采集设计方案、适用于深水复杂构造的偏移成像方法、考虑大水深海洋动力系统的地震响应模型以及干扰波消除与目标处理方法体系,为获取高质量地震观测数据、高精度地震成像和数据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3)建立深水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查明深水油气储层的发育规律,发展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和油气直接检测技术。揭示生物礁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建立南海深水区生物礁碳酸盐岩目的层构造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综合评价体系。确定储层物性变化的地震敏感属性,预测目的层平面分布特征。阐明深水海域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成藏机理的特殊性, 建立一套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预测评价体系。 (4)本项目预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3部科学专著。提交对我国南海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科学成果,为国家开发深水海域油气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5)培养和造就一支进行深水油气勘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队伍,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80名左右。

深水钻井的难点及关键技术

深水钻井的难点及关键技术 随着油气资源的持续开采, 陆地未勘探的领域越来越少, 油气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油气开发重点正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并走向深海。目前, 国外钻井水深已达3000 m 以上, 而我国海上油气生产一直在水深不足500 m 的浅海区进行, 我国南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这一海域水深在500~ 2 000m, 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在这样水深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技术。周边国家每年从南沙海域生产石油达5 000×10 4 t 以上, 相当于我国大庆油田的年产量, 这种严峻的形势迫使必须加快我国南海等海域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工业没有关于“深水”的预先定义。“深水”的定义随时间、区域和专业在不断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深水”的定义也在不断发展。据2002 年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石油大会报道,油气勘探开发通常按水深加以区别:水深400m 以内为常规水深 400m-1500m 为深水,超过1500m 为超深水。但深度不是唯一的着眼点,只要越过大陆架,典型的深水问题就会出现。一、深水钻井的难点 与陆地和浅水钻井相比, 深水钻井有着更为复杂的海况条件面临着更多的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稳定的海床由于滑坡形成的快速沉积,浊流沉积,

陆坡上松软的、未胶结的沉积物形成了厚、松软、高含水、未胶结的地层。这种地层由于沉积速度、压实方式以及含水量的不同,所以它们的活性很大,给导管井段的作业带来了很大困难。河水和海水携带细小的沉积物离海岸越来越远,这些沉积物由于缺乏上部压实作用,所以胶结性差。 在某些地区,常表现为易于膨胀和分散性高,这将会导致过量的固相或细颗粒分散在钻井液中。 2、较低的破裂压力梯度 对于相同沉积厚度的地层来说,随着水深的增加,地层的破裂压力梯度在降低,致使破裂压力梯度和地层孔隙压力梯度之间的窗口较窄,容易发生井漏等复杂情况。在深水钻井作业中,将套管鞋深度尽可能设置得深的努力往往由于孔隙压力梯度与破裂压力梯度之间狭小的作业窗口而放弃。结果,深水区域的井所需的套管柱层数,常比有着相同钻进深度的浅水区域的井或陆上的井多。有的井甚至没有可用的套管而没有达到最 终的钻井目的。 3、气体水合物的危害 气体水合物是气体(甲烷、天然气、CO2 、N2 等)和水在一定条件(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类似于冰物质。气体水合物在深水钻井作业中常常会遇到,通常在超过250m 水深的海域都会形成水合物, 一旦形成很难去除。气体水合物是一 种潜在的危害, 生成时结冰堵塞管汇, 气化时生成大量气

南海油气储量

南海油气储量 海域被瓜分,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安全受威胁这是中国海洋权益形势面临的四大问题。 海洋重要,早在2500年前,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时至今日,人口爆炸、能源短缺,“饥饿”的人类越来越依赖海洋。1960年,世界上只有12个国家在海上采油,产油量亿吨,占石油总产量的%。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濒海国都行动起来了,海上钻井数量达3万多口,产量已占石油总产量的1/5强,产值超过2000亿美元,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 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对海疆权益不甚重视。海洋国土一直没有纳入国家的经济区划版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做过3次大的经济区划,3次都没有把海洋国土纳入到经济区划中去。国务院xx年底下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特殊性,将另行颁布实施《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但该规划至今尚未颁布。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但自从上世纪六七年代南海的资源战略意义被肯定以来,这片空虚的战略要地迅速被周边其他国家抢夺。 中国一直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但中国的“高度克制”并未换来周边国家同样的态度。迄今为

止,南海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海开了1380口油井,全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都从中分得一杯羹。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洋能源安全。新华社披露的数据显示,失去南海资源,相当于失去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 南海,不该成为“冒险家的乐园”。强化海权,制定科学的南海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陆海统筹,应该成为未来中国追求的方向。 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远期分析认为,从现在起到202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预计将平均每年增长3%。如果照这种趋势延续,这些国家的石油需求将从2002年的1510万桶/天上升到2025年的近3360万桶/天。 周边国家对能源的渴求,使得近在咫尺的南海炙手可热—这片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418亿吨,天然气储量75539亿立方米,还有丰富的海底可燃冰储量,有“第二波斯湾”之称。 近30年来,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加强对南海的开发和利用,开发步伐也从近海大陆架向深海持续推进。一份西方知名石油公司提供的报告显示,上述五国已经与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大庆油田最辉煌时期的年开采量。

石油测井方案及应急预案

测井方案及应急预案 编写单位:******公司 施工单位:*****队 审批人: 钻井队(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测井队(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监督(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公司 年月曰

一、现场数据 1泥浆参数: 泥浆密度:g/ml ;粘度:s; PH 值:;CL-: mg/l ; 2 .钻井数据: 套管: 3. 测井项目 二、人员分工 1.测井队长: 2.工程师: 3.带班操作手: 4.绞车操作: 5.动力检查: 6.井口巡视: 7.仪器连接检查: 三、作业准备 1:首先在基地选用性能良好的仪器配接检查,到达井场后对仪器再次进行配接检查,保证仪器在入井前的正常状态。 2:基地准备好打捞工具。 3:注意劳保用品穿戴。 4:天气寒冷注意防止人员冻伤,防滑防冻。

5:测井前,把电缆卡子,剪切电缆工具放至钻台。 6:井下防落物;提高警惕防止高空落物,注意人身安全。 7 :测井时,井口专人值班。 &测井时,派有经验的带班操作手操作绞车,注意遇阻遇卡。 9:作业时,与井队密切配合。 10:PCL传输作业注意CHT变化,防止损伤仪器,造成仪器落井、遇卡、遇阻事故。 四、对井队的要求 1:井口坐岗 2:井口照明充足 3:组装井口时井队充分配合 4:测井时严禁电气焊 5:钻台供气供水充足 6:井口工注意电缆,防止钻具碰伤电缆 五、测井施工方案及风险分析 在测井中应当防止仪器遇阻、遇卡及电缆吸附卡。测井施工的总体原则是必须在确保100%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测井施工。 电缆测井方案的详细步骤见下: 1)在测井前应详细检查下井用的电缆和马笼头的通断绝缘状况、仪器O圈全部更换,确保测井作业顺利完成。 2)在下井过程中,密切注意仪器悬重及CHT张力,观察仪器在泥浆中

对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认识与利用

对课堂教学认识与利用 内容提要: 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的重要载体。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认识、发掘、利用生成资源是贯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和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一、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 《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成”、“既定”的一种“自然形成”。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又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生成的资源。其具体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2、生成性资源在师生互动中的参与便利性。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种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感受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3、生成性资源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方面的启发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地作用。教师可以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产生的种种疑问,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二、对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1、树立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理念牵引导向,导向决定言行。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因为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知识的获得必须包含精神的滋润和心灵的孕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转移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和学生智慧、情感、能力的投入,又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这个过程,在教学关系上是师生合作对话,在情感关系上是师生理解信任,在师生关系上是彼此平等互尊。这一过程有知识的生成、技能的生成和情感价值观的生成,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丰富

南海油气资源被掠夺现状

南海油气资源被掠夺现状:多国共开1380口油井 黄岩岛外形好似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大的礁石也只有5平方米左右,整座岛屿露出水面的部分非常少。黄岩岛每年最美丽的季节是在4月、5月和10月、11月,风平浪静的海水清澈、浅蓝、透明,水底彩色珊瑚在明朗的阳光下清晰可见,突起的礁盘四周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环形水下屏障。海水冲击向上翻腾,拍出一线延绵10公里的白浪,十分美丽。 东经位置为117°51′的黄岩岛,早在中国元代,就成为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进行“四海测验”的最南端。甚至在1997年以前,以东经118°线作为西部边界的菲律宾,从未对中国政府对黄岩岛行使主权管辖和开发利用提出过任何异议,直到南海诸岛的能源和战略价值日渐重要。 如果纵观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发生摩擦的历史,几乎都伴随着南海资源与战略地位的不断被认识史。在漫长的“冷战”时期,菲律宾对南海的主权要求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高潮。此前的1969年4月,在“联合国(微博)勘探亚洲海底矿产资源协调委员会”赞助下,“埃默里报告”出台,明确提到“在台湾与日本之间的这片浅海海域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世界规模 的产油区”。正是这份报告提到的南中国海域作为能源产区的价值,第一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猜想。这一时期由此也成为南海争端的正式起源期。

原本更多作为航运通道的中国南海,除了东南亚的海运中心的价值外,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它在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的战略意义迅速扩大。即使从日渐重要的航运价值来说,南海每年通过船只的吨位占世界船舶总吨位1/2,也已经是苏伊士运河交通流量的两倍、巴拿马运河交通流量的3倍,世界贸易总额约15%是通过这条通道实现。据预测,至2030年,发展中的亚洲国家石油消耗每年平均以4%的速度增长。如果以这种增长率持续,这些国家的石油需求到2020年就将达到每天2500万桶,这些需求几乎都要从中东和非洲进口,其中大多数要经过这条通道。 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得南海岛屿的价值有了另一层意义——该公约中的“以陆定海”原则和200海里为半径的专属经济区规定,使得拥有岛屿相当于拥有4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关海域从海床底土,到上方水域空域,主权国都能拥有所有资源的勘探、开采、利用、开发的权利。海上专属经济区由此才给了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关于生机与发展的遐想,他们与中国关于海洋划界、岛礁归属、资源开发、渔业摩擦等,由此才在近年来不断地升级。 中国南海的油气资源到底有多丰富?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海域总资源中,南海中南部油当量地质资源量占53%,可采资源量占66%,若被他国掠夺,将失去约2/3的可采油气资源。而事实上,伴随着近年来的争议,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海洋油气开发

塔里木钻井队应急预案(标准)

突发事件应急程序文件 QHSEYJ-01-2007 塔里木胜利钻井队突发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2007-5-17 发布 2007-06-01实施 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塔里木胜利钻井公司发布

1 应急响应程序 发现事件第一人 司钻、班长 井队应急指挥 值班干部 工程技术人员 职责 1、 迅速发出报警信号或呼喊。 2、 在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 控制事态恶化。 3、 向司钻(井队负责人)报告具体情况。 1、 停止正常施工作业,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 态恶化。 2、 迅速发出报警信号,并设法通知值班干部。 3、 在条件允许、可能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抢险 准备。 1、 了解、查看现场险情,决定是否启动井队级 应急预案。 2、 向上级公司生产调度(应急指挥中心)汇报。 3、 工程技术人员做好现场资料收集、整理和上 报工作。 4、 积极组织井队非在岗人员参与抢险救灾。 1、 迅速组建应急指挥小组,并进行具体分工。 2、 正确救助受伤人员,迅速与120急救中心联 系或送往附近医院。火警拨打119。 3、 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抢险,控制险情发展,把 损失降到最低。 4、 随时与上级应急指挥中心保持联系,请示抢 险措施,接收应急指令,并组织实施。 5、 负责协调外部力量参与应急抢险,完成上级 布置的抢险指令。 6、 负责安排好无关人员的撤离,井场治安保卫 工作,保护好未涉及到的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7、 决定井队级应急措施的终止。 人员 当发现预警或接到其他岗位报告时

2 突发重大事故处置

2.3火灾应急处理

2.4人身伤害应应急处理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进展与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前景

综述与评述 收稿日期:2005208222;修回日期:2005210204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 32S W 2219)资助.作者简介:吴时国(19632),男,湖北襄阳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海底构造、海洋地球物理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E -ma il :s w u @m s .qdi o . ac .cn .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进展与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前景 吴时国1,袁圣强1,2 (1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深水油气是世界上油气勘探快速发展的领域,2004年最高钻井水深纪录已达3050m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也开始了南海深水油气的勘探。指出:从国外发现的深水油气田来看,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位于离散大陆边缘,发育有裂陷前期、裂陷期和裂后热沉降期3个超层序;烃源岩大多是裂陷期的湖相和滨浅海相沉积以及裂后热沉降期海相灰岩、页岩;储层则以裂陷热沉降期深水浊流沉积体系和裂陷期的砂岩为主;深水油气的成藏模式,除裂陷盆地的成藏模式外,还有裂后热沉降期裂陷的深水浊积砂岩油藏、底辟构造油藏等特殊类型。通过对南海2个深水地区油气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南海与国外已有油气发现的深水区具有许多相似的含油气地质条件和丰富的油气远景。关键词:深水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离散大陆边缘;南海 中图分类号:T E 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5)0620693207 1 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的3个热点地区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 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就投向了深水区,尤其是在巴西坎波斯(Cam po s )盆地发现了A lbaco ra 、M arli m 等大型油气田以后,深水勘探更是不断升温,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热的勘探领域。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已形成3个深水勘探的热点地区,即大西洋两岸的西非岸外、坎波斯盆地和墨西哥湾[1~11]。 世界上著名的能源咨询公司(Douglas 2 W estw ood L td )在 《2000-2004年世界深水报告》中指出,2004年世界投入深水油田的费用将从2000 年的76亿美元增加到约220亿美元,其中西非地区增长最快,仅2005年的投入已超过50亿美元。从2000年到2010年,全球深水区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将分别达273.15亿桶和214.601万ft 3,其中西非、巴西、墨西哥湾最多,其次是挪威、东南亚、英国等。 近期深水钻探的水深记录不断地被刷新。M arathon 石油公司1999年在墨西哥湾W alker R idge 425区块创下的2437m 水深的钻井记录,B P 公司于2000年在同一区块突破了2693m 水深的探井纪录,2003年11月中旬,T ran socean 和雪弗隆-德士古公司宣布,T ran socean 钻探船发现者号创造了深海钻探世界新纪录,在美国墨西哥湾钻井水深达3003m ,而2004年的钻探纪录是3050m [12]。 I OD P 的大洋钻探船 “地球”号钻孔设计钻井水深达到4000m 。 近来这三大热点地区在深水勘探开发方面捷报频传。 例如在西非的安哥拉和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就不断有新的勘探发现和新油田投产,还有新一轮超深水区块的成功招标。To tal 公司在安哥拉的17区块发现了Girasso l 、D alia 、Ro sa 、L iri o 、T u li pa 、O rqu idea 、C ravo 、Cam elia 等油田。Chevron 公司在安哥拉的14区块也发现了7个油田。E sso 公司等在安哥拉15区块发现了H ungo 、K issan je 、M ari m ba 、D ikanza 、X icom ba 、Chocalho 等油田。B P 公司在18区块有P latina 、P lu ton i o 、Galia 等油田的发现。在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自1995年发现有10亿桶储量的Bonga 油田以后,1999年又发现A gbam i 、E rha 、N nw a 等深水油气田。据Douglas 2W estw ood L td 统 第16卷6期 2005年12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 TU RAL GA S GEO SC IENCE V o l .16N o.6D ec . 2005

生成性资源整理

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 —以《火山与地震》为案例分析的生成性资源的整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与人们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我们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方便快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往往会因某种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借助简单的黑板、粉笔、模型、标本或图片,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再加上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风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低下。而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可以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形象化,就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火山与地震》一课中,我先分别播放一段关于

火山爆发和唐山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火山爆发的震撼场景以及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塌陷,树木连根拔起的画面。学生被这壮观的自然场景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自然现象,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课堂,进而揭示课题《火山与地震》,很好地为后面的课程教学作了铺垫,同时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使实验更直观,效果更明显。 在日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分组的科学实验只能是在小组内交流,不能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观察到实验的效果。引入多媒体技术,在现今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实物投影仪,把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放大到大屏幕上,这样所有人就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情况了,交流起来方便多了。 比如,在做高锰酸钾溶解的对比实验时,各个小组把自己小组的两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台上,供全班观看。全体学生一起探究,比之前单纯小组内的交流更公开,更有示范性。由此,学生们确定了溶解快慢和搅拌、研碎、加热水等因素有关,教学效果很好。 三、科学课教学的观察探究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把长时间的变化过程浓缩到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观察蚕豆表皮上的气孔时,我们使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大家把观察到的气孔形状画了下来,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进行比较,看谁画得更准确。接着,教师播放了自己制作的PPT教学课件,把气孔的闭合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气孔的变化情况,使学生们的学习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深水钻井液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深水钻井液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邱正松赵欣,中国石油大学 引言 深水已成为国际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深水钻井液技术作为深水油气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需解决深水复杂地层井壁失稳、低温流变性调控、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等技术问题。由于深水钻井液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目前主要由国外技术服务公司垄断。中国深水钻井液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笔者对深水钻井液面临的技术问题及对策进行全面分析,总结深水钻井液体系研究与应用进展以及中国深水钻井液技术研究现状,并对深水钻井液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把握先进深水钻井液技术动向,对中国深水钻井液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 深水钻井液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及对策 与陆地和浅水相比,深水钻井液面临着许多特殊的技术问题,包括深水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钻井液低温流变性调控、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井眼清洗问题及环保问题。 1.1 深水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1.1.1 海底疏松地层井壁失稳与井漏问题 由于深水沉积过程中部分上覆岩层由海水代替,造成地层欠压实,孔隙压力大,胶结性差,海底泥页岩易膨胀、分散。欠压实作用下地层破裂压力低,导致钻井液的安全密度窗口变窄,易出现井漏等问题。 海底浅部地层通常存在数百米厚的硅质软泥,含水量为50%~70%,其物理性质类似于牙膏,剪切强度低,地层承载力差,易引发井壁失稳。 1.1.2 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分解问题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可稳定存在于深水高压低温环境中,钻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钻遇赋存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由于钻具的机械扰动以及钻井液的侵入和传热作用等因素,井壁周围地层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导致地层中的水合物分解,地层强度降低,引发井壁坍塌。此外,水合物分解释放大量气体和少量的水,增加了井壁地层的含水量和地层孔隙压力,引发井壁失稳;而大量的气体进入井筒易引起井涌或井控问题。 1.1.3 深水厚盐岩层井壁失稳问题

固井施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固井施工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 中石化河南石油勘探局钻井公司 固井分公司

1 总则 为有效地快速实施固井施工中工业事故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河南油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固井大队固井施工中突发工业事故的应急求援。 2 企业概况 固井大队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东南52公里处,南阳县与新野县交界地段。组建于1972年4月。目前,主要担负着河南油田的各种油井、气井、碱井、盐井、地热井、二氧化碳井、煤气层井及复杂井的固井施工作业。固井大队拥有机动车辆41台,其中固井专用及配套设备37台,交通运输车辆5台。现有员工112人。每年固井170余口,存在较大的工业风险。 重大危险目标与险情描述 2.2.1 重大危险源目标:油田固井施工作业现场 2.2.2 险情类型:井喷、物体打击、高压刺漏、坠落、滑倒、药品腐蚀。 2.2.3 主要原因: 2.2. 3.1 人员原因:两穿三戴不齐全,安全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2.2.3.2 设备原因:设备摆放不合理,设备发生故障,管线、闸门刺漏。 2.2. 3.3 施工原因:发生隐患处理压力控制不当。 2.2. 3.4 环境原因:雨、冰雪天气现场施工条件差,视线不良。 2.2.4 可能后果: 2.2.4.1 影响井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造成财产损失。 2.2.4.2 造成环境污染。 2.2.4.3 影响固井施工质量,造成修井或报废,扩大经济损失。 3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大队成立工业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小组 现场总指挥:大队长 副总指挥:副大队长、中队干部、HSE监督员 成员:由现场固井技术员、井队负责人,当班调度员和当班固井施工操作骨干组成。 主要职责 3.2.1 制订固井施工紧急抢险方案,组织人员抢救伤者。 3.2.2 现场指挥固井施工中工业事故应急事件的求援,并及时向上级指挥部门汇报出险信息。 3.2.3 及时在现场危险区域周围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避免出险范围扩大。 4 应急保障 施工现场发生突生发事故时,固井大队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迅速组织事故救援小组,实施应急救援。 5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预警 预警信息 5.1.1 溢流,排出流量大于泵入流量,易诱发井喷。 5.1.2 井壁垮塌,压力升高。 5.1.3 施工时间过长,使施工时间大于水泥浆稠化时间,压力升高。 5.1.4 高压管线摆动过大。 预防、预警措施 5.2.1 及早发现溢流措施:及时了解井下压力情况,认真做好固井设计;认真做好水泥浆配方试验;一旦发生溢流,应及时采取措施(关封井器、限制排出流量、尽快注水泥浆);减小隔离液数量,发生井垮压力升高时,要减小注入排量。 5.2.2 固井施工前要进行施工措施交底见附录A。 5.2.3 固井施工设计方案要在固井施工前执行申报、审批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