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第37卷第5期,Sep.,2007,Vol .37,No .5

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

收稿日期:2007204203;修回日期:2007206225

作者简介:李晓明(1963—),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从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

【公共管理研究】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李晓明

(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为了综观近30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并为学术界和实践提供参

考,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非营利组织治理和国内研究四个方面详细地回顾了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国内研究相对落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有着巨大的扩展和完善空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国内研究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7)0520147207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

之间的那些社会组织(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独立部门、第三部门、市民组织、市民社会、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草根组织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迅猛,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应的研究热潮。本文拟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以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进行一番述评。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

(一)法律定义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美国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通过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来认定的,即满足免税条件的组织在法律上被认可是非营利组织。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如下:①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②该组织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③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如接受比一般行情低的薪水);④盈余不得

分配给会员;⑤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⑥其资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其收入不得用于分发给成员的社会组织,但非营利并不意味着不能参加营利性经营活动,而是必须把各种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联合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根据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来定义的。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组织。由于各个国家此类组织在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此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

(二)学术定义

列维特(Levitt )则是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并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 or )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

社会组织[1]

。非营利组织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责任,具有持续更新社会价值、信念和规范的活力,洞察社会的道德取向、预测社会的趋势,并能开发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满足民众需求,他认为这类组织的特征

7

41

在于组织使命,并且是公共使命[2]。

麦克劳夫林(Mclaughlin)从管理行为角度来界定非营利组织,他通过比较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的管理行为差异,来界定什么是非营利组织[3]。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Sala mon)教授从组织特征来界定非营利组织,他认为满足以下六个基本的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的组织就可以称为是非营利组织[4]。

安瑟尼?杨(Anthony Y)则是从组织运营特征来界定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他认为非营利组织相对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具有以下12个方面的特征[5]:①不以盈利为目的;②主要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③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冲突更加激烈;④在目标和发展战略上相对于营利性组织具有更多的约束;⑤收入具有非价格来源性质;⑥税收和法律上有特殊的规定;⑦存在管理控制失灵的痼疾;⑧组织成员的行为难以考察;⑨专业技术人员占据主导地位;⑩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内部结构差异较大;

λ?财务上对客户的依赖性较小;

λω趋向商业化运行。

(三)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萨拉蒙根据26个国家的比较研究,建立了国际非营利组织分类标准:①教育学术;②医疗;③社会福利;④文化休闲;⑤职业团体;⑥住宅开发;⑦国际事务;⑧公民倡议;⑨环境保护;⑩慈善;

λ?宗教;

λω其他。这种分类法很容易识别哪些组织是非营利组织,但不利于深入的学术研究,而且各个国家的背景存在差异。

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把非营利组织划分为3大类,15小类,它们是: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医疗和社会工作:医疗保健、兽医和社会工作;其他社区服务和个人服务:环境卫生、商会和专业组织、工会、其他会员组织(包括宗教和政治组织),娱乐机构、新闻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机构,运动和休闲。

欧共体经济活动产业分类体系把非营利组织划分为5类18项: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护理教育;研究与开发;医疗与卫生:医院、诊所,其他医疗机构,牙医和兽医;其他公众服务:社会工作、慈善机构、专业组织、雇主协会、工会、宗教组织和学会、旅行社;休闲与文化:娱乐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动物园和体育组织[6]。

综上所述,本文可以对非营利组织做出以下定义,即非营利组织是指由私人发起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志愿性的公益性组织,上述各个特征的综合构成了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

二、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美和欧洲,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急剧增加,即使在东欧,对非营利组织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根据克拉默(Kra mer)等人的统计表明,1970年以来的非营利组织研究成果甚至比过去50年的综合还要多[7],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

维斯博德(W eisbr od)最早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因,他采用了剩余分析的策略来论证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在满足个人物品的需求(包括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公共物品无法由个别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易来提供,即市场失灵。

然而,米亚(Meyer)认为政府提供的任何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政治决策过程来决定的,而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倾向于反应中位选民的需求,导致了公共物品对部分选民的过度供给,同时对另外一部分选民供给不足,导致了政府失灵[8]。

在维斯博德的分析框架中,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是满足个人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存在相互替代性关系,非营利组织在捐赠人的资助和志愿者的无偿劳动以及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存在[9],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满足公众需求的背景下共同存在,是互补关系。

维斯博德的理论开创了经济学解释非营利组织部门的先河,但是既然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非营利组织部门是否完美无缺,非营利组织部门的特性如何?这些问题维斯博德并没有在他的理论中得到解决。

(二)合约失灵理论

汉斯曼(Hans mann)最早提出了该理论,从营利性组织的局限性入手,来分析非营利组织部门的功能需求[10]。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满足前提下,营利性组织会以体现社会效率最大化的数量和价格来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些条件是:①交易成本为零,包括消费者事前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等。②信息完美。③法律的健全,即如

841

果生产者没有遵守协议,可以获得赔偿。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上述条件完全成立,如较低的交易成本等,但是在有些领域,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关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营利性企业很可能利用自己在信息不对称中所占的优势地位欺骗消费者,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导致合约失灵。

汉斯曼的理论首次把注意力放在非营利组织本身特性上,并进行了详细分析,但他在分析非营利组织形态的必要性时还是从制度需求的角度出发的,具有浓厚的功能分析色彩,并没有对非营利组织的特点、规模和制度供给状况做出更为细致、全面的分析。

(三)慈善理论

罗斯-阿克曼(Rose-Acker man)则从供给的角度来解释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因,认为非营利组织领导人通过创造非营利组织来传递他们的价值和理念,为了传播他们的价值和理念,他们建立了非营利组织组织,这也成为非营利组织领导人的激励因素[11]。杨(1986)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有时更多地在非营利组织里面可以反映出来,非营利组织可能提供较低的劳动报酬,甚至包括志愿行为,一些志愿者愿意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无偿服务[12]。

慈善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企业家提供这种产品完全出于利他动机,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非营利组织企业家的效用通过慈善行为来实现,或者捐赠带来的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让他们感到满足[13]。

(四)自利理论

与慈善理论相反,自利理论认为,捐赠人在实施捐赠行为的事后,也是消费者,捐赠行为被看作是自利行为的一种表现,即所谓的“捐赠控制”,捐赠行为使得捐赠者像营利性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一样,使得代理人欺骗的激励动机减弱,因此这也可能是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因,这种情况下,捐赠人就有动机实施捐赠行为,同时捐赠者还可能获得免税的优惠政策[14]

除了上述关于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文献之外,还有大量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非营利组织,这些成果遍布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

(五)其他理论

主要包括伍叟(W uthow)首先提出的国家、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的三部门模式[15]等。伍叟把国家定义为“由形式化的、强制性的权力组织起来并合法化的活动范围”。国家的特点是强制性的权力。市场被定位为“涉及营利性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关系的活动范围”。市场主体主要以非强制性的原则来运作。非营利部门被定位为“既不是正式的强制,也不是利润取向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的剩余的活动范围”,他主要是以志愿的原则来运作。

三、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

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本部分将做一个简要回顾。

(一)非营利组织治理和绩效度量

弗鲁姆金(Frumkin)和凯艾姆(Ki m)认为,对于非营利组织效率,特别是关于一些激励私人捐赠的影响因素方面,一方面需要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性和捐赠者的信心,这是非营利组织部门新的底线的基础,如果不能建立这样的基础,非营利组织将难以生存,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效率[16]。

把那些看不见的收益和成本纳入到非营利组织绩效,如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和非营利组织的慈善形象和声誉纳入本质上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客观度量。事实上,对那些看不见的、难以度量的绩效评价是非常困难的。

非营利组织绩效度量的困难性使得把绩效、治理因素和过程联系起来变得困难。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主要通过对效率的度量—运作效率和管理效率来考虑治理和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17]。

(二)基于代理理论的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

法玛(Fa ma)和智森(Jensen)认为非营利组织这种特殊组织生存在于捐赠行为带来的代理问题,其核心在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尽管无法用剩余索取权来解释捐赠人的行为和管理者的策略,但是捐赠者为了保护非营利组织活动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有可能采取对组织发展有利的行为和策略[18]。

格雷瑟(Glaeser)认为,在所有的经济组织中,管理者都不会自觉地最大化捐赠人的目标,即使管理者本身也是志愿者,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不可避免,因为利他主义者-捐赠人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完美的代理人,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19]。这意味着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向人们灌输利他行为的思想观念来得到解决。代理人和捐赠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非常明显的。

由于管理者的机会行为:侵占捐赠人所捐赠的

941

资源或者不当分配所捐赠的资源,减少捐赠试图投资给一个项目的资源使用,加上无法对管理者的行为施加影响,管理者剥削捐赠资源的情形必然会出现。一方面寄希望于非营利组织捐赠人和志愿者关心对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控制,另一方面,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诸多对管理者使用资源的约束来诱使投资者事前投入更多的资源[20]。非营利组织面对的消费者市场和筹资市场的约束,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必须向非营利组织捐赠人保证其投入的资源没有被侵占[21],捐赠人事前选择捐赠给哪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过程意味着捐赠人关心所捐赠资源的使用情况。大量文献集中讨论捐赠人的捐赠偏好,结果显示捐赠者在选择接受捐赠资源的非营利组织过程中有最大化行为的倾向[22]。为了保证捐赠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完全依靠捐赠人的监督是不够的,而且也不能假定管理者是利他行为主体。因此必须考虑什么样的约束控制机制可能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产生影响,这些机制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三)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控制机制

根据智森的观点,有四种控制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力量能力:外部控制系统是资本控制市场,司法系统和产品要素市场,最后一个是内部控制系统,主要是董事会控制系统[23]。

第一个外部控制系统是资本控制市场,资本市场使得股东在公司产品市场出现危机之前选择退出。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是公司接管控制系统,如果执行董事会的绩效无法让投资者满意,则有可能新的董事会会替代原有的董事会,这种机制将会对公司的管理者产生约束。资本市场和公司在股票市场用现金回购使得投资者可以退出,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在非营利组织,接管机制根本不可能存在[24]。

第二个控制系统是司法控制系统,政府通过制定特定的法律约束管理者的欺诈行为或者滥用资源,而管理者的机会行为的类型差异很大,法律所规定的非常笼统,因此,很难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准确界定,而且,通过法律规范的成本也非常大。

第三个控制系统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竞争可以用来评价组织对资源的运用情况。智森认为,由于没有资本市场和有效的外部市场来约束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只能依靠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来保护捐赠人所捐赠的资产。

第四个是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通过合约关系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这种机制通过以最小的合约成本来控制签约双方的利益分歧,监督资源的有效运用和分配。Jensen认为内部控制机制的核心是董事会控制机制,还有一些其他的内部控制机制,如利益相关者控制机制。

(四)非营利组织董事会和治理绩效

关于董事会构成和组织绩效的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营利性组织领域,整体上看来,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分歧,贝辛格(Baysinger)和巴特勒(But2 ler)发现董事会外部董事的数量和公司的绩效成正相关[25],巴哈哥特(Bhagat)和雷克(Lack,1999)等则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外部董事比例的大小和公司股票价格(或者利润的会计度量变量)存在相关关系[26,27],相反,克莱(Klein)发现外部董事数量大小和公司的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28]。叶麦克(Yer2 mack)从其他角度出发,认为规模较小的董事会相对规模较大的董事会更加有效率,在实证过程中发现董事会规模和公司价值成反向关系[29]。

从实证研究角度来看,对非营利组织董事会作用的经验研究成果非常有限,而且比较分散,这些文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①运用主观绩效度量(组织成员的自我评价)的经验研究;②运用组织绩效客观指标度量的经验研究。其中,后者的客观绩效指标度量又分为三类:董事会获得资源绩效的度量;董事会完成组织目标绩效的度量(effectiveness);董事会投入产出绩效的度量(efficiency)。

(五)非营利组织治理和管理者补偿

管理者行为,特别是管理者的努力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治理起源的另外一个原因。一方面是管理者的偷懒行为,另外一方面是管理者的搭便车行为。霍斯金森(Hoskiss on)对此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营利性组织内部,结论也是多种多样[30]。例如,管理者制定了避免专业化的战略,但多元化并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代理理论来看,多元化是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管理者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人力资本是不可能多元化的,但是他们有动力追求组织业务的多元化,特别是不相关的多元化,这样就可以分散他们职业多元化的风险,只要公司的利润不是太糟糕,管理试图通过投资来给组织定位,投资就给了他们提升他们管理这种投资的机会,组织的规模和管理者的补偿是高度相关的,管理者拥有额外的动机通过多元化来增加组织的规模,从而增加管理者的补偿。除了不相关的多元化,还有研发投资会增加管理者的风险,管理者避免研发投资,结果使得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下

051

降[31,32]。

四、国内非营利组织研究进展

总体看来,中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相当少,主要是从上个世纪90开始的,而且集中于社会学领域,研究成就不大:主要是介绍西方理论界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描述西方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作用与功能,说明西方国家对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些手段与措施,以及对我国当前一些非营利组织活动的案例做尝试性评估研究,仲伟周对此作过系统归纳[33]。

纵观国内学者对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研究

其一是功能学派,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是其功能的存在,即非营利组织可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结构的公平性、扶持社会弱小群体、促进贫穷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吸纳社会从业人员、提高科学文化研究水平、捐资助学、实施与宣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34,35]。其二是组织学派,即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经济组织,这种新的第三种经济组织可以克服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36][37](P34-45)。

(二)从社会功能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的研究

提出与分析非营利组织的本质功能及其扭曲与矫正,他们首先提出非营利组织及其活动不仅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机制[38](P90-96)。这些学者的理论贡献在于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角度揭示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对非营利组织的国民收入市场型无偿再分配机制产生的根源、机制、福利效果以及与传统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行政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比较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39](P21-25)[40](P27-31)。

(三)从社会角色定位理论的研究

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及其扭曲与矫正,即非营利组织是从事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其活动经费不能主要依赖财政拨款,而要依赖私人营利捐助、自身经营等,否则就是角色与功能的扭曲,如以与政府间的关系搞摊派、索赞、拉赞等,因此必须对这些行为的扭曲进行管制[37][38][39][40]。在所有这些学者的理论分析中,他们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仍没有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性组织的比较中揭示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征或独有特征、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征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非营利组织行为扭曲的管制社会效应等。

(四)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41]

一方面由于市场中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自己从事公益非营利活动而不是以给非营利组织捐助提高企业声誉,导致非营利组织资金短缺;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组成人员结构复杂,正是不以利润为活动目标,导致责任不明、管理混乱,因而导致其服务低效,这些均直接威胁其生存与发展。

(五)诸多不同社会制度背景、发展阶段下的案例评估研究

这些评估主要集中于对评估方法、活动内容的效率讨论等[42][43][44]。

近两年以来,学者们在试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一些现象和相关管理问题。如刘霞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的定量分析,认为非营利组织由于其在交易费用方面的优势可以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45]。曹菽江把产权理论分析引入到非营利组织领域,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产权结构使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代理人不能获得剩余索取权,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46]。李小宁等则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出发,指出长期利益和利他主义可以对代理人产生较强的激励,同时不确定性的存在将会削弱激励效果[47]。

五、总 结

目前国内外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处于一个快速的成长阶段,其研究具有很大空间。研究范围从基本概念、定义、运作机制延伸到社会运动与社会资本的研究;但是所有的研究都显得不成熟———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新兴学科。目前的研究呈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定义、研究范畴具有较多争议。这与研究深度有关,同时与各国国情及背景的差异密切相关。

(2)目前大多数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难以进行国际比较,也无法推出一般的理论,属于经验研究,无论从方法和结论上都欠说服力。

(3)目前的研究仍不成熟,还需要大大吸收来自其他领域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成果,来丰富和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4)国内研究相对落后,同时非营利组织也与

151

我们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学者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进一步深化研究。

总之,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但是值得人们期待更多、更好的成果来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LE V I TT T .The third Sect or:Ne w Tactics f or a Res ponsive

Society[M ].Ne w York:AMAC OM ,1973:9210.

[2]T OEP LER S .Grassr oots A ss ociati ons versus Larger Non 2

p r ofits:Ne w Evidence fr om a Community Case Study in A rts and Culture [J ].Nonp r ofit and Voluntary Sect or Quarterly,2003,32(2):2362251.[3]CURTI S P .

The M anage ment of Nonp r ofit O rganizati ons

[M ].Ne w York .:John W iley &S ons,I nc,1986:3215.[4]S ALAMON L.M ,ANHE I ER H.K .The E merging Nonp r o 2

fit Sect or:An Overvie w [M ].Manchester:M anchester U 2niversity Press,1995:1210.

[5]ANTHONY Y .A lternative Models of Govern ment and Non 2

p r ofit Sect or Relati ons:Theories and I nternati onal Pers pec 2tive [J ].Nonp r ofit and Voluntary Sect or Quarterly,2000,29(1):1492172.

[6]孟唯.非营利组织及其治理[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7]KRAMER L.Privatizati on in Four Eur opean Countries[M ].

Ne w York:M.E .Shar pe .I nc,1993:24.

[8]M EYER C .A Step Back as Donors Shift I nstituti on Build 2

ing fr om the Public t o the “Private ”Sect or [J ].World De 2vel opment .1992,20(4):111521126.

[9]W E I S BROD B.A.To Pr ofit or Not t o Pr ofit [M ].Ne w

York: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20226.

[10]HANS MANN H.The Role of Nonp r ofit Enter p rise [J ].

Yale Law Revie w,1980,89(4):8352899.

[11]ROSE -ACKER MAN S .The Econom ics of Nonp r ofit I n 2

stituti ons:Studies in Structure and Policy [M ].Ne 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2217.

[12]Y OUNG G https://www.doczj.com/doc/1119163651.html,erning Board Structure,Business Strat 2

egy,and Perfor mance of Acute Care Hos p itals:A Contin 2gency Pers pective [J ].Nonp r ofit and Voluntary Sect or Quarterly,1992,27(3):5432564.

[13]ROSE -ACKER MAN S .A ltruis m,Nonp r ofits,and Eco 2

nom ic Theory [J ].Journal of Econom ic L iterature,1996,34(2):7012728.

[14]JE NSE N M.C .O rganizati on Theory and Methodol ogy

[J ].The Accounting Revie w,1983,58(4):3192339.[15]WUT HOW R.Rethinking Governance [J ].A ss ociati on

M anage ment,2001,53(8):94-104.

[16]FRUMKI N P,KI M M.T .Strategic Positi oning and the Fi 2

nancing of Nonp r ofit O rganizati ons:Is Efficiency Re warded in the Contributi ons Market p lace?[J ]The Hauser Center f or Nonp r ofit O rganizati ons,2000:4218.

[17]FRUM KI N P,KE ATI N G E .K .The Price of Doing Good,

Executive Compensati on in Nonp r ofit O rganizati ons .Work 2ing Paper[D ].The Hauser Center for Nonp r ofit O rganiza 2ti ons,2001,(10):25226.

[18]F AMA E .F,JE NSE N M.C .Agency Pr oble m s and Resid 2

ual Clai m s [J ].Journal of La w and Econom ics,1983,26(6):3342352.

[19]G LAESER E .L.The Governance of Not -For -Pr ofit

Fir m s [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NBER,2001:3.

[20]GROSS MAN S .J,HART O.D.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 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 ntegrati 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3):6912719.

[21]W I L L I A M S ON O.E .The Econom ic I nstituti ons of Cap i 2

talis m [M ].Ne w York:Free Press,1985:346252.[22]OKTE N C,W E I S BORD B.A.Deter m inants of Donati ons

in Private Nonp r ofit Markets [J ].Journal of Public Eco 2nom ics,2000,75(2):2552277.

[23]JE NSE N M.C .The Modern I ndustrial Revoluti on,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 nternal Contr ol Syste m s [J ].The Jour 2nal of Finance,1993,78(3):8312880.

[24]R I CKETTSM.Non -p r ofit Charitable,and Public Enter 2

p rise .The Econom ics of Business Enter p rise .An I ntr oduc 2ti on t o Econom ic O rganizati on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 m [M ].New York:HarvesterW heatsheaf I nc,1994:36.[25]BAYSI N GER R.D,BUT LER H.N.Cor porate Govern 2

ance and the Board of D irect ors:Perf or mance Effects of Changes in Board Compositi on [J ].Journal of Law,Eco 2nom ics and O rganizati on,1985,(1):1012124.

[26]BHAG AT S,LACK B.Board I ndependence and Long -ter m perf or mance .Working pape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Col orado,2000.[27]HER MAL I N B.E,W E I S BACH M.S .

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ositi on and D irect I ncentives on Fir m Perf or m 2ance [J ].FinancialManage ment,1991,(4)1012112.[28]K LE I N A.Fir m Perfor mance and Board Comm ittee Struc 2

ture [J ].Journal of Law &Econom ics,1998,41(2):2752303.

[29]YER MACK, D.H igher Market Valuati on of Companies

with a S mall Board of D irect or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 ics,1996,40(3):1852212.[30]HOSKI SS ON R.E .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trategic

M anage ment:S wings of a Pendulum [J ].Journal of M an 2age ment,1999,25(3):4172546.

[31]SHLE I FER A,V I SHNY R.Managerial Entrench ment,

2

51

the Case of Manager Specific I nvest m 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 ics,1990,25(2):1232139.

[32]SHLE I FER A,V I SHNY R.The Takeover W ave of the

1980s[J].Science,1990,249(4):7452749.

[33]仲伟周.中国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J].预测,2003,22(3):12216.

[34]邓国胜.非营利机构在人口控制与扶贫中的作用[J].

人口研究,1999,23(6):71274.

[35]吕星.浅析中国非营利机构的地位与作用[J].云南地

理环境研究,1999,11(6):61265.

[36]赵黎青.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J].江海

学刊,1999,216(6):45252.

[37]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体系[J].欧洲,1999,

24(5):34245.

[38]何炼成,王忠民.赞助:收入再分配新形式[J].经济研

究,1990,129(10):90296.

[39]仲伟周.非营利机构的营利行为扭曲与管制[J].西安

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9(2):21225.

[40]陈浩春.政府如何监管社会中间组织[J].社会科学,

2000,26(3):20222.

[41]李文.关于亚洲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J].当代

亚太,2000,25(4):47252.

[42]杨团,唐均.非营利机构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30.

[43]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希望工程效益评估课题

组.捐款是怎样花的———希望工程效益评估报告[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30.

[44]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M].杭州:浙江人民出

版社,1999:65.

[45]刘霞.非营利组织的经血和组织学分析[J].十堰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3,16(4):47250.

[46]曹菽江.关于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和产权问题探讨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4): 24228.

[47]李小宁.无偿服务非营利组织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

(2):27231.

[责任编辑 陈 萍]

A rev i ew on non-prof it organ i za ti on s i n Ch i n a and abroad

L I Xiao2m ing

(N orthw estern Polytechnical U niversity Econo m y Research Center,X i′an710072,China)

Abstract:For a revie w of non-p r ofit organizati ons all over the world during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 t o p r ovide ref2 erences f or researchers,the fruits of researches are revie wed on non-p r ofit organizati ons as the four parts:the defi2 niti ons and classificati ons,research theories,contr ol of manage ment and domestic researches on non-p r ofit organi2 zati ons.The conclusi on is:research on non-p r ofit organizati ons is in its infancy and gr owing phase with much faultiness.For the research on non-p r ofit organizati ons,there is still a l ong way t o go and more fruits are expected. Key words:non-p r ofit organizati ons;research theories;domestic researches

351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组织数量和志愿人员人数与日俱增,活动领域也日趋广泛,日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目录 1.前言 (1) 2.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1) 3. 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3.1结构松散性影响提升 (1) 3.2激励因素复杂 (2) 3.3绩效评估的困难 (2) 3.4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2) 3.5体制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2) 4.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 4.1工作分析 (3) 4.2人员招募 (3) 4.3人员培训 (4) 4.4激励机制 (4) 4.5评估 (5) 4.5.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5) 4.5.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6) 5. 愿景 (6)

6.参考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简称 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新名词。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几大类构成。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构成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又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就是组织的生命源泉。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竞争加剧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如何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将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目前,笔者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2.关于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2.1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其中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因此,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各种叛逆个意志控制策略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20世纪90年代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第37卷第5期,Sep.,2007,Vol .37,No .5 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 收稿日期:2007204203;修回日期:2007206225 作者简介:李晓明(1963—),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从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 【公共管理研究】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李晓明 (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为了综观近30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并为学术界和实践提供参 考,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非营利组织治理和国内研究四个方面详细地回顾了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国内研究相对落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有着巨大的扩展和完善空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国内研究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7)0520147207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 之间的那些社会组织(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独立部门、第三部门、市民组织、市民社会、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草根组织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迅猛,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应的研究热潮。本文拟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以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进行一番述评。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 (一)法律定义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美国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通过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来认定的,即满足免税条件的组织在法律上被认可是非营利组织。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如下:①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②该组织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③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如接受比一般行情低的薪水);④盈余不得 分配给会员;⑤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⑥其资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其收入不得用于分发给成员的社会组织,但非营利并不意味着不能参加营利性经营活动,而是必须把各种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联合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根据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来定义的。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组织。由于各个国家此类组织在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此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 (二)学术定义 列维特(Levitt )则是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并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 or )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 社会组织[1] 。非营利组织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责任,具有持续更新社会价值、信念和规范的活力,洞察社会的道德取向、预测社会的趋势,并能开发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满足民众需求,他认为这类组织的特征 7 41

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已经开始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形成了“政府—非营利组织—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非营利组织活动涉及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倍受大家关注,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篇论文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特征和范围入手,与非政府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问题对策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China has started to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the formation of a "government -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the market,"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situation. Many aspect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activities of modern society, much of our attention,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ill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start,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ere compare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posed the existence of non-profit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而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为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现在的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如何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运用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农业提速发展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著名学者李宏畅与袁娟率先提出来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相结合的发展的几种模式。(一)农业智能模式 当前在很多先进农场里,奶牛的耳朵上都会有一颗非常精致、特别的“耳钉”,即奶牛的电子耳标,这个“耳钉”里蕴藏着这头奶牛区别于其他奶牛的信息。散养在农场里的奶牛,当它悠闲的进入挤奶大厅时,它身上的所有信息就会被感应器所感应,然后被计算机扫描,进入电脑,信息包括它的所有信息:出生日期、最后一次挤奶日期、交配时间等等,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这些都突出体现出了农业智能模式的优越性。 (二)电商模式 淘宝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站在了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顾客所需要的东西当作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将市场划分到最小化,将产品包装减到最轻,而且注重产品特色、模式和内容,把简单的“B2C”模式转化为“B2C2B”,并不断改进产品品质,逐渐实现了电商模式。目前,农村电商逐渐成为巨头们布局的重点。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市场的电商需求远远未被满足,是一个典型的蓝海市场,含金量十足。然而,农村电商市场要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也与农村市场的特性紧密相关,农民购物的便利性与网购信任度是农村市场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产业链模式 一方面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改变了以往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采用一对一模式,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平台,采用批量作业、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人力资源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 理研究

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可是非营利组织对志愿人员的管理却不尽人意。如何充分、永续地开发和运用此类人力资源,就成为非营利组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壹、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 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大量涌现和健康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福利程度,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壹)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但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的短缺志愿者的参和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仍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 (二)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志愿者通过和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积极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问题和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志愿者和专职人员的合作,能于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是壹种鞭策和鼓励。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三)参和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1、志愿者参和志愿活动,拓宽了生活空间,更深入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出客观的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 2、参和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于志愿工作中,志愿者能够发挥自己的壹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仍能够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可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和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二、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决定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于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及志愿人员工作的价值虽然已经被普遍地承认和认同,但对于如何进壹步地推广和开展志愿服务,则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志愿人员于志愿组织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志愿人员人力资源等等,往往被人们忽视,非营利组织通常将志愿服务当作开展工作的辅助手段,认为志愿人员的地位和岗位是短期的和不明确的,壹旦志愿人员完成任务后,他们的职责就完成了,志愿服务也就不复存于。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源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身特点:首先,志愿服务是志愿人员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于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人员的参和是建立于自己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上,于参和过程中,不存于强制力的约束,也较少有功利性的诱导。这种参和且不受制于传统官僚制组织的权威,其进退也不为世俗的利益交换所左右,而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次,志愿服务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是辅助其完成自身职能的手段。非营利组织壹般均有自己的于编人员,可是由于公共事务的大量增长,使得这些组织的现有人力资源不能完全满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交通应急信息化现状 2006年8月,交通运输部颁发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到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为““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主要任务可归纳为:建设两级数据中心、三大综合信息平台、三大应用系统,完善两大门户网站、三个保障体系和一个通信信息基础网络。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建设部、省厅(局、委)两级数据中心;以业务数据为核心,整合业务系统,构建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和综合类管理三大综合信息平台,从而形成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核心内容;以三大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开发和推广交通运行综合分析、公路水路交通应急处理和公路水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三大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内外网两大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前端展示;构建和连通覆盖区域的交通通信信息基础网络,为交通信息的传输、交换与共享提供支撑;构筑交通信息化建设运营、安全保证及标准规范三个保障体系,确保交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1.1公路应急 目前我国公路应急信息化发展较迅速,在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都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举例如下: (1)北京市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为实现对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北京市完善了交通民警警务装备,建设了交通应急指挥硬、

软件系统。在系统综合管理平台下,以宽带、高速数字通信网络为基础,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集成了交通指挥调度信息系统、“122”接处警系统、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警车定位系统等。发现交通意外或接到“122”报警后,指挥中心利用警车卫星定位系统、无线指挥通信系统等技术手段,将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警车直接调度到达现场,处警时间缩短至平均3分钟每起,使得交通管理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目前,系统平均每天接到群众交通报警、交通咨询7000余起,发布各种指挥调度指令700多次。通过快速处置,因交通意外造成的交通堵塞减少了25%。同时,在指挥调度中心设立了交通广播直播室,建设了户外信息显示屏、停车诱导系统,并利用电台、电视台、寻呼台等多种媒体,有效诱导交通流,均衡交通流量,为交通参与者出行提供方便。目前,已有340余处路口、人行横道信号灯实现了计算机集中控制,二环路内交通信号已全部实现计算机自动优化区域协调控制,路网运行能力提高15%以上,基本保障了全市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山东省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山东省依托易华录公司按照”金盾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功能要求,应用最新的现代通信、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理论与新技术,以现有网络和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山东省GIS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以有线通信系统为纽带建立了山东省交警总队应急指挥中心。中心将山东省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警务工作站系统、各地市视频监控系统、GPS警车定位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整体效能,建立具有数据采集、整合、处理调度、反馈等功能的交通指挥运行机制,实现科学、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管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 发展问题的探讨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现象,即: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现在,非营利组织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了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发展;举措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等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非营利组织渐趋活跃,数量也日益增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迅速增多,组织实力也不断增强。总体来看,中国非营利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既满足了社会成员个人成长的需要,促进了社会成员的自我实现;又丰富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内涵,加速了社区建设的步伐;同时,还解决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推动了我国向公民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在我国

社会,非营利组织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蓬勃地发展着,其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认识到, 与我国社会的转型需求不相协调的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不足: 1,大量非营利组织“官办化”特点突出“政府化”倾向明显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官办化”、“政府化”色彩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时仍然固守计划体制时的思维方式,认为非营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事实上仍由政府委派,人员编制由政府核定,部分人员流动由政府管理,资金的来源也出自政府财政,俨然成了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目前,有近2/3的非营利组织的干部或者直接来源于业务主管部门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组织提名再通过业务主管部门批准。这样做的结果是非营利组织丧失了对本组织人事的任免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团的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人员任命方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利益和工作程序的“政府化”,完全不具有“民间性”,远离社会和公众。 2,非营利组织过多过滥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成立和发展中的缺陷。这主要表现为,有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和手续就随意成立,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性质和责任;有的非营利组织无限扩大活动范围,有些行业内非营利组织巧立名目跨行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 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 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 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 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 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 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 略介绍发展趋势。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 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 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 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 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 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 代初。1993 年,国际地图学协会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 立可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 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 同时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

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研究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政策建议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及其日益突出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很缓慢。造成其举步不前的原因同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不足有关。另外,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缺乏,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也是造成其近年来发展缓慢的又一因素,文章揭示了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专家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曾说:“我们正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的重要性。在这场革命中,非营利组织是一个重要角色,非营利组织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中取得空前的发展。[1]”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人们希望可以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发展契机。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针对我国这一发展特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不仅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造成影响。因此,揭示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不仅有利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逐渐从一些社会公益领域的退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逐渐发展壮大,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国家政策法规的不健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这些都成为阻碍其自身发展的障碍。(一)我国非营利组织能力的不足第一、缺乏自治能力。我国非营利组织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就是由过去的国有企业转换而来,并且由于目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规模还很有限,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在管理上,现有的许多非营利组织挂靠于政府机关,受其管理和监督;人员组成上,其成员和领导大部分都来自于政府部门,无论是在观念上,管理上还是运作方式上都带有很严重的官僚色彩,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发挥作用,因而无法实现真正的自治,无法发挥非营利组织应有的作用。第二、资金来源不足。2000年,对全国民间社团组织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1.4%的社团认为他们面临的第一困难是资金缺乏[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主意识的提高,社会越来越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少,许多政府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来完成。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和能力都有限,加之管理上不规范,缺乏透明度,因而无法获得公众的信任,缺乏公信力。人们不确定捐款是否用于公益事业上,资金的缺乏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向前迈进的一个障碍。 [!--empirenews.page--] 第三、组织的业余性[3]。由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成员主要来自于志愿者,而志愿者们缺乏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培训,加之组织资金有限,无法为其成员提供稳定的福利和工资待遇,致使组织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另外,志愿者们大都兼职,凭借一时热情工作,无法发挥工作积极性,这使得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效率低下。第四、组织自身缺乏服务的理念和使命感。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第三部门是使命感,责任感最强的组织,它们以“点化人类”和“改变社会大众”为目的,以使命为先,没有理念就没有第三部门。[4]当前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并不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成立,组织成员也不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加入,还只是将其作为赚钱,谋生的手段。一个组织缺乏理念和使命感,就像轮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没有了指明灯,找不到方向。[1][2][3]下一页第五、组织缺乏公信力。公信力是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和信任,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度,是其筹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5]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监督机制的不透明,使得一些非营利组织受到腐败思想的侵袭,借非营利之名,谋取个人利益,挪用慈善捐款,2001年末,《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篇文章在社会中引起了很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卢梭、第斯多惠、杜威等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也很多,如自我调节的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自律学习(autonous learning)、自我计划学习 (self—planned learning)、自我监控学习 (self—monitored learning)、自我定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等。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

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它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以及由此开发出了自我记录技术、自我指导技术、自我强化技术。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是指人关于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他所期望的某种主观推测或判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推测,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作用。从理论分析,任何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际上受学生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的双重制 约和调节。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此理论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