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下历史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导学案

九下历史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导学案

九下历史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导学案
九下历史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导学案

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的意义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创立的意义;理解自然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制作表格,从三位自然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入手,归纳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归纳、概括和动手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近代著名科学家学习、生活、工作的典型材料,讲述近代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概括与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历史贡献,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通过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初步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及其贡献。

难点:自然科学成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型

新课

教学准备

课前将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同学搜集有关牛顿的材料,B组同学收集有关达尔文的材料,C组同学收集有关爱因斯坦的材料。教师教给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所需资料的基本方法。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计算机与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许多同学对自然科学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那么你能说出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对那些著名的科学家都非常熟悉、特别崇敬,也渴望能够像他们那样取得不凡的成就。的确,科学家们以他们非凡的才智、不朽的贡献,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同那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一样名垂青史。那么,在世界近代史上,自然科学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了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呢?

(多媒体显示课题:自然科学的革命)

学习新课:

从17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众多才华出众的科学家,他们就如同满天的繁星,他们的智慧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异常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群星中最耀眼、最夺目的几颗。

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一颗巨星是牛顿。

一、牛顿(多媒体显示画像及名字、生卒年代)

请A组同学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牛顿的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牛顿的内容,将相应内容填入表格中的第一行。(多媒体显示表格)

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师(根据学生介绍情况决定对下列内容是否补充):牛顿是一个精力旺盛、才华出众的科学奇才,他18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26岁成为该校教授。他的研究和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在物理学领域,45岁时他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又被称为牛顿三大定律,即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性的大综合,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成为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牛顿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牛顿的小故事,并进行讨论。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牛顿对事业的专注、追求等精神品质。)

同时,正因为研究的深入、知识的广博,牛顿深深懂得学术研究的真谛,显得格外的谦虚。他曾经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多媒体显示这两段名言)

请同学们联系牛顿所生活的时代,英国正在发生怎样的重大社会变革?(资产阶级革命)牛顿为此时英国社会的进步,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世纪上半期,经受了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引导着世界发展的潮流。此时,又有一位英国人用他的智慧震惊了整个世界,他就是达尔文,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颗耀眼的科学巨星。

二、达尔文(多媒体显示画像及名字、生卒年代)

请B组同学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达尔文的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达尔文的内容,将相应内容填入表格中的第二行。

(多媒体显示表格)

师(根据学生介绍情况决定对下列内容是否补充):达尔文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22岁大学毕业时,他有幸获得了一个机会,跟随一艘考察船进行环球科学考察,这成为西方科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远洋航行之一。在长达5年的漫长的航程中,达尔文目睹了许多自然奇迹,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观察过无数种植物和动物,并对所观察到的一切都做了详细的笔记,这些笔记为他后来的全部工作打下了基础,他从中得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回国后他又做了近20年的潜心研究,阅读了各种有关生物学的书籍,到1859年他50岁的时候,终于发表了多年的研究成果---《物种起源》。

在书中达尔文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明确提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而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这是19世纪生物科学的最大成就,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从达尔文开始,把生物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且用发展的观点对生物进行研究。这一突破性成就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作出了理论上的说明,并得到了实践验证。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另外两项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同时,进化论的提出,在人类思想史上也是划时代的大事。在此之前人们普遍相信世界是由神创造、安排的,物种从古到今是一成不变的。达尔文以详实的证据推翻了这种观点,把上帝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达尔文的学说不仅与自然界的事实相符,也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相符。进化论思想渗入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因此,达尔文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攀上生物科学高峰的一位科学大师。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推翻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成为广为传诵的名言,并被赋予不同的寓意,或激励人的成长,或倡导社会变革。

(多媒体显示这句名言)

进化论思想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回答)

进化论思想在19世纪末由严复介绍到我国并加以改造,用来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存。这种思想在知识界引起巨大轰动,风靡一时,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严复也因此成为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那么,达尔文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老师的叙述进行讨论。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达尔文细心观察、潜心研究、坚持不懈等精神与意志品质。)

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人类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各种奥秘的探究。20世纪物理学又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一奇迹的创造者就是爱因斯坦,让我们一起来接近这颗巨星。

三、爱因斯坦(多媒体显示青年与老年时的两幅照片及名字、生卒年代)

我们最熟悉的是头发凌乱、老年时的爱因斯坦的形象,其实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在年轻时取得的,因此请同学们看一幅他年轻时的照片。

请C组同学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爱因斯坦的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爱因斯坦的内容,将相应内容填入表格中的第三行。要特别注意“国别”一项。

(多媒体显示表格)

师(根据学生介绍情况决定对下列内容是否补充):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21岁大学毕业,到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与环境中,他在孕育着自己伟大的思想。他一生中成就众多,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相对论:1905年,年仅26岁的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36岁的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1921年,42岁的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揭示了物体的质量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

相转换的规律,论证了物质的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推导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 2

,从而揭示了

原子内部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的秘密。相对论的提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对时空观念的伟大革命,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促使人们用新的眼光去评估传统思想,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答案。

1933年,54岁的爱因斯坦迁居美国。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引导学生将历史发展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学会将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化。)

因为他是犹太人,受到希特勒纳粹政权的迫害,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1932年底他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所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德国还重金悬赏要杀害他。因此他被迫迁居美国,后来加入了美国国籍,一生中的后22年是在美国度过的。

爱因斯坦还积极投入到社会进步事业之中。以极大的热忱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过反战活动。1939年,他联合许多著名科学家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抢先。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他认为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人类,而是要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积极致力于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

爱因斯坦还有着广泛的爱好,他自幼喜爱音乐,是一名熟练的小提琴手,还喜欢弹钢琴。音乐既给了他灵感,又能使他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讨论)

那么,你知道爱因斯坦自己是怎么说的呢?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当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关于人生的价值,爱因斯坦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多媒体显示这两段名言)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启发。

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他们是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众多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大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人类的认识、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我们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也使我们受益无穷。

我们再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探究:

(一)从17世纪开始的三、四百年之间,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

1.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它使人类冲破了封建统治和基督教神学的束缚,开始兴起理性、自由的科学研究之风,人们开始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实验、数学等科学方法来观察世界、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欧美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起来。

2.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和技术。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迅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要求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更需要科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在科研上的人力、物力投入也不断增加,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二)三位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相同主观因素有哪些?

(指导学生综合关于三位科学家成功原因的讨论进行归纳、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

他们获得成功的相同主观因素有:勤奋努力、不懈追求,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实事求是、探索真知等,这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精神,也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所需要的基本品质。

(三)近代自然科学还有哪些重大成就?

(学生自由回答)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迅速,成就众多,除了本课提到的三位科学家,还有许多,比如: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道尔顿创立了近代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巴斯德开创了微生物学,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等。请同学们结合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的学习,更多地了解关于他们的情况,更希望同学们能以他们为楷模,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四)科技发展与国家进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指导学生从三位科学家的国籍和所处时代入手来思考、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

牛顿生活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达尔文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期间英国发展迅速,成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爱因斯坦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和美国,这期间这两个国家发展速度最快。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发展能够推动国家进步,国家进步又能促进科技发展。

布置作业:

1.心得:牛顿(或达尔文、爱因斯坦)的成功给我的启示。

2.有能力的同学,结合物理课、生物课的学习,进一步探究本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如: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进化论等。

3.课外阅读近代著名科学家的传记,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第3课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

发布时间:2007-08-04作者:心灵飘香浏览数:2799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

A.物理学B.生物学C.数学D.化学

2、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迪生D.爱因斯坦

3、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迪生D.爱因斯坦

4、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迪生D.爱因斯坦

5、“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这个18世纪中期以前的传统看法因下列哪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的伟大理论的创立而被打破?()

A.牛顿B.达尔文C.爱迪生D.爱因斯坦

6、19世纪中期沉重地打击神权统治根基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B.力学三定律C.相对论D.《物种起源》

7、提出相对论的著名物理学家是()

四、材料分析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回答:

⑴这句话是哪一个人说的?哪国人?

⑵这句话阐明了他的什么理论?如何评价他?

⑶阐述他的理论的主要著作是哪部?该成果的出版有何重要意义?

五、简答题:

16、试列举课文中提到的三位科学家名字、国家、代表作及主要成就。

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青蒿素的发现;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两弹一星”具体指的是什么?它的成功有何意义? 2.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3.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谁? 4.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谁?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阅读教材P90、P91,思考:

(1)“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答案提示:“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就的时间: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答案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3)“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阅读教材P92“材料研读”,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面临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打破美苏两个大国对核技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自学目标】 1.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收复的史实。 2.通过讲述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理解和认识到人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自学填空】 亚 非 拉 国 家 的 新 发 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的与会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也有些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受到美国在背后的指使。美国还千方百计进行挑拨离间。因此,怎样在万隆会议上维护亚非国家的团结,排除杂音,保证会议的大方向不受干扰,并取得成功,这是摆在中国代表团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产生了巨大变化,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增至9个。此后,独立运动 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4亿多非洲人民 获得了自由和解放……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古老的非洲由此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国家独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有50多个独立国家的非洲在联合国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对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1)面对材料一所描述的恶劣外交环境,这次会议在各国的努力下,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会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运动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哪一年出现了17个国家的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指的是什么?这块殖民地在哪一年获得独立? 【巩固练习】 1.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在这次会议上()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展等基本史实。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电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发展。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你知道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电的应用 1.教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

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2.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讲授电力发明、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本课积累感性认识,并提问:电力作为一种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有哪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让学生阅读第19页的“人物扫描”,了解发明大王爱迪生。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讲故事活动。“谈谈你所知道的爱迪生”,让学生尽己所知,畅谈爱迪生的感人事迹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教师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多媒体出示老式汽车的资料图片,第22页“知识拓展”中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汽车材料以及汽车发明前欧洲城乡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的资料。提问: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有哪些优越性?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汽车有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师生归纳:汽车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 3.让学生阅读第20页的“相关史事”的内容,观察“1903年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让学生思考:飞机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师生共同归纳。 目标导学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教师介绍科学家诺贝尔及其贡献。 2.师生归纳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提高了社会生产能力,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同学们更应当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争取为社会多作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淝水之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课前小练】 1.383年,______与______发生淝水之战。战争的结果是______取胜。 2、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立。439年北魏统一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4、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内容包括①②③④ ⑤⑥。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合作探究】 1.强大的前秦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了呢? 2.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4、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一找 【当堂评价】 一、单选题 1..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契丹族 D. 女真族 3. 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 4.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D.抑制了佛教发展 5. 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 呼韩邪单于 B. 北魏孝文帝 C. 辽太祖阿保机 D. 金太祖阿骨打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____________。 2.(1)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2)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 (4)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 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 5.(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2)一些农村地区地区发展为。 (3)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____,比如:晋商和徽商。 6.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 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垦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 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四、课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导学案(含答案)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旧制度的危机 1.背景 (1)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国王路易十五通过加重税收等方式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称之为“旧制度”。他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场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知识点2法国大革命 2.导火线: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3.开始: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 4.发展 (1)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2)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3)国王路易十六暗地里致信欧洲各国君主,呼吁他们武装干涉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联军,进逼巴黎。法国各地人民组织义勇军救援巴黎。法国军队在瓦尔密击退侵略者,将敌人赶出国境。随后,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被以叛国罪送上断头台。 5.高潮: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了救国委员会,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平息了国内叛乱,打退了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但是,雅各宾派的打击面过宽,搞得人人自危,结果罗伯斯庇尔等人也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6.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知识点3拿破仑帝国 7.政变夺权: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很快建起一套高效率的国家机器。 8.统治举措 (1)他十分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 (2)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这部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9.帝国建立:1804年,经公民投票,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 10.帝国灭亡: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而归。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课堂基础达标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课程标准】 知道“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定的必要性、紧迫性;3、探究计算机网络给青少年网民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学习难点】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863计划 1、863计划倡导者是、、、。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年月做出的,所以称为863计划。 2、863计划纲要选择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技术八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时代,以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2.网络是一把,有利也有弊,如果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 【合作探究】 1、中国现在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钱去发展高新科技的研究? 2、你对互联网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堂练习】 1、关于863计划说法错误的是 A、是由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议 B、由邓小平亲自作出批示 C、是在1986年3月开始的 D、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重点的八个领域包括生物技术、考古技术等 2.如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领域 B.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购物等 C.以因特网为主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 D.网络生活有百益而无一害 3.下列是在一次有关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的讨论会上产生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利用网络可以查阅各种资料 B.网络不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 C.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和外界的交流 D.利用网络可以进行购物 4.某地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父亲正苦恼让儿子上网担心他会上瘾,不让他上网又怕耽误他的学习。这则公告主要说明了()A.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健康上网B.这位父亲害怕网络 C.中国上网的人数不断增加D.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 5.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下列成就在“八六三计划”制定后取得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D.“嫦娥1号”卫星发射成功 6.“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种说法如今已成为现实,你认为下面哪一个选项是实现这一说法的最佳方案() A.海洋高技术的应用 B.电气化技术的应用 C.生物技术的应用 D.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7、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称之为:() A、科教兴国计划 B、863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尤里卡计划 8、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是在:()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9、我国科学家建议中共中央要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的发展的真正目的是: (1)想出人头地(2)想表明他们有远见(3)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4)受历史使命感的驱使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A、(1)(2) B、(1)(3) C、(2)(4) D、(3)(4) 10、到2013年,我国上网人数已达6亿人,手机网民人数5亿,青少年占:() A、60%以上 B、70%以上 C、80%以上 D、90%以上 简答:我国863计划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学习反思】 科目一考试https://www.doczj.com/doc/1018777758.html,科目一模拟考试仿真考试最新试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电的应用 ,爱迪生的发明,内燃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教师组织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配一段解说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 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电灯) 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电话) 一只箱子方又长,两条辫子竖顶上,接上电线跑得欢,接送乘客忙又忙。(电车) 这些谜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与电有关) 同学们还能说出在生活中与电有关的哪些器物?(电视、冰箱、电梯、空调、电饭锅、电熨斗、电脑、电热水器等等) 同学们列出这么多电器,可见“电”这种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发电机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科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特科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提示:(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大部分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知识。因此,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和科学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学案(有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标要求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事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和观看《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视频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康乾盛世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和作用。 难点:晋商徽商。 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视频。 师:清朝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人口迅速增长是重要表现。中国人口曾经在北宋超过1亿,之后到明朝晚期又达到1亿至2亿之间。明末清初,中国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经历康乾盛世,清朝人口的增长一反中国人口过去的波浪式增长型态,呈现斜线上升,人口数量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末清初的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大破坏,人口锐减与经济凋敝。 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时全国人口只剩下 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2、原因:(1)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 (2)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政策。 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康熙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 (3)税制改革与农技改进:“摊丁入亩”制度:把人头税(丁税)废除,并入土地税。客观上放松了低层农民的人身控制,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以农业种植技术为主的明清生产技术革新推广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减轻人口增长压力,增强抗灾能力。 3.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清朝前期,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也得到了开发。到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亩。 (2)兴修水利:对、淮河等大河以及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 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3) 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当时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河北大批旱田改种水稻。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成为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让许多贫困百姓免于因营养不良而死。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得到推广。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4)经济作物种植方面: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烟草、茶叶、药材,以及、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时木棉、番薯,航海逾岭,而江、而淮、而河、而齐、秦、燕、赵。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自来,何其速也。——(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4、影响:(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1)清朝前期,、棉纺织、印染业、矿冶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瓷器的生产规模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松江的棉布畅销各地,南京(江宁)的丝织超过苏州和杭州,“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政府在江宁设置织造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人在江宁织造府任职。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一些从事商品生产的民营手工工场扩大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是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2 商业的发展 (1)条件: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发达。 (2)表现:①商业网的形成: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组成的。 (2)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江苏吴江出现“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中, 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4)商帮的发展: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山西商人组成,明代时借助北方边镇贸易而崛起,至清代已是足迹遍天下。主要贩卖粮食、、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便于货币流通。徽商又称新安商人,由商人组成,东晋时

精品学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班级姓名第组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自主预习 1.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镇守长江中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年重建晋 王朝,以 为都城,史称东晋。 2.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 3.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4.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梨耕,实行,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5.南朝时的,人口众多,时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三、合作探究 1.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 2.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导学案 四、随堂演练 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3. 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 B.土地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方人南迁 4. 西晋从统一到灭亡持续了多少年() A.14年 B.36年 C.50年 D.37年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6.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炎和司马昭 7.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和北魏 B.东晋和前秦 C.西晋和前秦 D.西晋和北魏 8.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五、课后反思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 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

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本质)与评价等。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 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提示:美、苏、英、法。雅尔塔会议。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7】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家国情怀) 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作用。(唯物史观) 3、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历史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3)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康有为撰写的_和_,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_、经济、军事、文化、_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_。康有为、梁启超被迫 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_”。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电的应用 (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那么,电力是怎样被

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 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勒——1897年狄塞尔 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 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内燃机动力大、相对较小,便于广泛应用。尤其是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新型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应运而生。 2.汽车的发明:卡尔·本茨、亨利·福特 3.飞机的发明:美国莱特兄弟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现代炸药:诺贝尔 1867年 2.现代塑料:海厄特 1869年 3.人造纤维:夏尔多内 1884年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人类历史从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拓展训练:负面的影响:汽车的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但汽车排出的废气给人类造成了环境和噪声的污染,因此要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本课学习谈谈你对科技发明作用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