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质量,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均取得了明显进步,较好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4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30.1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4亿元,增长13%。人均GDP达到4236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5∶62∶31.5调整为7.1:60.4:3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132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5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0.57亿元,同比增长13.5%,占GDP的比重达到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802家,

总量突破1万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700户,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3.6万人,新增注册资金37.03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26.87%,占全部税收比重23.28%,同比提高3.75个百分点。

镇域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全年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7%,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1.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个乡镇实现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其中3个乡镇过亿元。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7%,消费品价格上涨5.07%。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3.64%、3.79%、4.6%,是助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衣着、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1.37%、1.53%。从生产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从年初开始持续上升,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9.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7.5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6%。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3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农业增加值30.38亿元,林业增加值0.7亿元,牧业增加值6.7亿元,渔业增加值0.5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7亿元。

种植业稳中有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18万亩,比上年扩大1.2万亩;总产27.78万吨,增长1.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69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蔬菜种植面积为4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总产98.27万吨,比上年下降4.7%,其中,生姜产量26.17万吨,大蒜产量19.53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3.93%和11.03%,同时由于生姜、大蒜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效益高,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1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林牧渔业发展良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007公顷。果品总产10.79万吨,其中,水果产量9.14万吨,干果产

量1.65万吨。肉类总产量6.45万吨,比上年增长8.3%;禽蛋产量3.11万吨,增长16.3%;牛奶产量2977吨,减少2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300吨,增长10.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

99.35万千瓦,增长1.48%;农业生产用电量0.53亿千瓦时,增长30.71%;全年化肥施用量12.89万吨,增长6.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606吨,增长2.84%;有效灌溉面积3.8万公顷,下降0.42%;改造中低产田1.8万亩。农高区建设步伐加快,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1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0家,达到522家,比上年增加73家。实现增加值373.39亿元,增长14.01%。其中,钢铁产业实现增加值231.13亿元,增长14.75%;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142.26亿元,增长11.37%。表2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增加。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3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7%;实现利税91.48亿元,利润57.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9%和8.5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0.46%,工业产品销售率97.93%,比上年分别提高11.54和1.04个百分点。扭亏减亏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4.82%,比上年收窄3.56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在重点统计的42种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30种,占比71.4%,增长面比上年扩大6.7个百分点。其中,生铁1804.8万吨,粗钢1709.3万吨,钢材1722.7万吨,水泥353.1万吨,软饮料16.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7.8%、14.4%、28.1%、32.8%、24.5%。

表3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51家,比上年减少1家,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7.47亿元,增长7.4%;实现利税4.42亿元,同比增长25.2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5.1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21.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6.5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36亿元,增长22.1%。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99.66亿元,增长21.16%。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9.32亿元,增长69.78%,地方单位完成投资292.04亿元,增长18.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完成58.71亿元,增长23.5%;集体投资完成49.52亿元,增长14.9%;股份制投资完成128.84亿元,增长12.1%;私营个体投资完成61.83亿元,增长29.2%。从资金来源看,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是自筹资金,占本年资金来源的69.9%,较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35亿元,增长12.1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69亿元,增长26.4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32亿元,增长14.6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7:65.9:32.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全年完成投资37.99亿元,增长38.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11.82%,同比提高1.3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全年共引进和洽谈项目350个,共完成招商引资98.57亿元,其中,内资项目306个,完成招商引资91.93亿元。

房地产成交略有下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商品房竣工面积32.82万平方米,

下降19%;商品房销售面积44.36万平方米,下降11%;销售额11.88亿元,下降1.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06亿元,增长18.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5.98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6.08亿元,增长15.97%。

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升级。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较快,累计完成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6%。文化、体育、娱乐类商品增势强劲,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销售额分别增长86.33%、30.72%、372.73%、38.36%。升级换代类消费平稳增长,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分别增长17.54%、17.74%、

17.5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回升。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市进出口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已基本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6.5亿美元,同比增长68.3%。其中,进口完成16.17亿美元,增长64.6%;出口完成10.33亿美元,增长74.6%。分产品看,钢铁出口2.38亿美元、纺织服装出口1.14亿美元、农产品出口5.64

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9.94%、36.51%、72.78%,三大主导产业出口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农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产品完成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大关,达到5.6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4.5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0.12个百分点。其中,生姜出口7.42

万吨,下降14.4%;出口额10878万美元,增长45%。大蒜出口20.3万吨,下降17%;出口额37412万美元,增长93%。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1个,增资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7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批境外办企业7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28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29%,境外劳务输出1566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2923万人次,增长5.38%,客运周转量10.82亿人公里,增长2.83%;公路货运量6202万吨,货运周转量51.9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8.52%和13.5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557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40.29公里,一级公路186.9公里,二级公路271.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8.37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年末汽车保有量达到

11.87万辆,比上年增加1.67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0.38万辆,其中载客汽车7.89万辆,载货汽车1.46万辆。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71亿元,比上年增长5.3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04亿元,增长4.88%;邮政业务收入0.67亿元,增长9.5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48万户,比上年下降23.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34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4.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3.76万户,增长16.28%。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3.46万户,比上年增加2.79万户,增长26.15%。

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27.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9.3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32亿元,增长8.01%。完成税收总收入65.85亿元,比上年增长6.43%。其中,国税收入43.78亿元,增长9.8%;地税收入22.07亿元,增长0.32%。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1.94亿元,增长16.43%。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科学、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增长了23.31%、62.95%、26.81%和17.44%。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5.78亿元,比年初增加23.34亿元,同比增长

4.15%。其中,企业存款123.54亿元,比年初减少31亿元;储蓄存款299.44亿元,比年初增加37.49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64.7亿元,比年初增加37.81亿元,同比增长8.86%。其中,短期贷款284.45亿元,比年初减少8.08亿元;中长期贷款150.81亿元,比年初增加54.21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市保险公司19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16亿元,增长23.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3亿元,增长24.57%;人身险保费收入9.43亿元,增长23.05%。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66亿元,增长3.7%。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37亿元,增长4.68%;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28亿元,增长2.66%。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3项,争取无偿资金3554万元。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844件,比上年增长36.5%,其中,发明专利154件。专利授权量1548件,比上年增长83.2%。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到65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4.85亿元,增长21.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48%,比年初提高3.18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0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6所,小学16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34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33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1.8%。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8.97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3.7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路510公里,光缆3100公里。

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2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5162张;卫生技术人员822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829人,注册护士2024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97张、卫生技术人员6.33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处。

体育事业明显进步。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53枚、银牌19枚、铜牌45.5枚,其中,国际比赛金牌3枚,全国比赛金牌10枚、银牌2枚、铜牌3枚。在第22届省运会金牌榜名列第十,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

上获得历史上首枚亚运金牌。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12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1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了2736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3%。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1亿元,比上年增长6.34%;市区建成区面积5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952公顷,覆盖率45.08%,人均公园绿地18.87平方米。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新扩建道路面积 4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368万平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290万立方米,年末天然气用户达14.63万户,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9.68%。供热面积达到1122万平方米。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万立方米,供水总量3736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1.5万立方米。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投资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两股两建”稳步推进,56个村(居)集体资产、5.8万亩土地完成股权化改造,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96家,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超过8000亩。“两新”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城中村拆迁259万平方米,9个示范镇52个项目全部开工,新建农村社区住房1.5万户。

十二、环境、资源和安全生产

环境建设扎实有效。新建水污染物减排项目9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88%和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

土地资源利用不断优化。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1700亩。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市新开发土地25185亩,增加耕地5056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69起,同比下降11.3%,死亡88人,同比下降3.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发生589起、死亡77人,分别下降5.2%和3.87%;火灾事故发生74起,同比下降41.3%,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户籍总户数46.94万户,户籍总人口126.6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031人,出生率为7.93‰;死亡人口9243人,死亡率为7.3‰;全年自然增加人口788人,自然增长率为0.63‰。

表4 2010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人)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11元,比上年增长13.58%。其中,工资性收入3026元,增长15.32%;家庭经营收入4868元,增长12.59%;财产性收入176元,增长20.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20元,比上年增长12.23%。其中,食品支出1753元,增长9.95%;衣着支出251元,增长6.9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51元,增长32.93%;交通和通信支出506元,增长12.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37平方米。

城镇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88元,比上年增长10.79%。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411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0591元,经营净收入630元,财产性收入642元,转移性收入2247元,分别占总收入的85.4%、2.6%、2.7%、9.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605元,增长15.8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645元,比上年增长

8.31%,其中,食品支出4005元,增长1.24%;衣着支出1685元,增长19.8%;交通和通信支出3241元,增长36.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9.4%,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32.2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11万人,增加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04万人,增加2.2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3万人,增加0.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19万人,增加3.41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达38.18万人,增加4.17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5万人,参保率70.8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1%。

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61个,比上年增加7个;床位5851张,增长13.44%;收养4935人,增长12.75%;福利企业41家,安置残疾职工1998人。年末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446户,增长5.71%;9500人,增长7.59%;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910万元,增长9.11%。年末全市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812户,增长10.82%;27874人,增长10.12%;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850万元,增长6.87%。全年发放

农村五保供养金767万元,增长34.3%,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75%。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4、公报中所列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 2012年2月24日) 去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28亿吨,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月24日上午公布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晒”一“晒”上海的“家底”。 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 公报中称,据抽样调查,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644元,增长13.8%。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02元,比上年增长8.2%。 市统计局分析,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两个快于、一个同步”的特点:一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市经济增长,是2000年以来(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物价下跌外)首次出现的格局;二是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高于全市城市居民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 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轿车18辆 统计公报显示,至去年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轿车18辆,家用空调207台,移动电话236部,家用电脑138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10辆,彩电188台,洗衣机88台,移动电话189部,家用空调130台,家用电脑50台。 至去年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7958.22亿元,当年新增1521.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折合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7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6%。 至去年年末,全市共有1290.88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604.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21.9万人。 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领先 去年本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2560元,折合12784美元,在全国各省级地区中继续保持领先。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与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1-3-3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五个确保”的要求,全力以赴办好世博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5亿元,下降6.6%;第二产业增加值7139.96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618.31亿元,增长5%。“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69054.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 11.1%。 图1“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537.87亿元,比上年增长8.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334.55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8.4%提高到49.4%。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060.29亿元,增长10.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45万户,比上年增长9.4%。其中,企业12.52万户,增长16.4%;个体工商户5.81万户,下降3.2%。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155户,增长5%;外商投资企业6457户,增长27.1%;私营企业11.46万户,增长16.3%。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见图1),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 总值的比重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万元。 图1 2013~2017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亿元,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 重为%。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增长%(见表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表1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万户,比上年增长%。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5606户,减少%;外商投资企业8020户,减少%;私营企业万户,减少%;个体工商户万户,增长%。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非税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增长%(见表2)。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增长%。

表2 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见表3)。

表3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为,居住类价格指数为,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为(见表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 以上年12月价格为100,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其中,二手住宅价格指数为;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 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 Atlasde ShanghaiEspacesecr。presentations de1849anosJours 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 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 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 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 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 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 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 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 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 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第一、 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 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 海市中心区计划。第3期与第4期,以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 面侵入上海为区分。第二、三阶段的区 分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 全占领租界.将租界纳入进行整体规 划,制定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 规划”——《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第 5期与第6期.则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 利,国民政府全面接收上海为区分。 2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1843~1927) 2.1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 18951 1840~1842年,清政府因鸦片战争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 国5个通商口岸(TreatyPort)之一。 1843年的《虎门条约》又规定英商可在 五口通商,并能在一定地区内租房或建 房长期居住。1843年11月17日,上海 正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 的开始。 1844年,《望厦条约》(也称《中 美五口贸易章程》)、中法《黄埔条约》 的签订使美国与法国人比英国获得了在 上海的更多特权。1845年11月29日, 因《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划定了英 租界。此后,美租界(1848)、法租界 (1849)也相继建立(图2)。上海的租 界是中国近代所有租界中设立最早.存 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发展 最充分的租界。 图2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1846年12月.由租地外商推选3 名代表组成了“道路码头委员会”( CommitteeonRoadsandJetties).负责 税收和市政T-务建设。1853年前后.租 界形成了“华洋杂居”的局面,并成立 了T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 cil),辟筑道路网,修建码头,增设市 政设施,租界走向繁荣兴盛。T部局的 成立.意味着外国人已经取得了租界的 完全治理权.从此租界的性质从根本上 改变了,成为“国中之国”。 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 租界”(IntelnationalSettlement).法租 界则脱离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公董 局,管理租界的各项建设事务。由于人 口大幅增长.经贸繁荣,用地紧张,西 方殖民者多次迫使清政府扩张租界,并 不断“越界筑路”。公共租界成立之前, 英美两国在租界外先后修筑了12条马 路(多数马路在1899年扩充英美公共 租界时强行划归租界范围)。 西方人在上海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 居住与贸易的世界.作为殖民地.又与 他们在亚非美洲等地的西方殖民地相 似,这实际上就是上海租界建设的原 型。 辟筑道路,修建码头,先港后市, 以港兴市.由港区向陆地推进,成立市 政机构,制订建设法规,进行土地买 卖,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越界筑路,形 成了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一般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09.02.13 【实施日期】2009.02.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外部严峻复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克难前行,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 0.7%;第二产业增加值6235.9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7350.43亿元,增长

1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图1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431.48亿元,比上年增长8.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266.67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提高到45.7%。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3116.49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8%。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2.9万户,比上年增长4.4%。其中,企业 8.21万户,增长5.4%;个体工商户4.61万户,增长0.7%;农民专业合作社846户。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3928户,比上年增长1.9%;外商投资企业6374户,下降15.7%;私营企业71787户,增长8%。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38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2223.43亿元,增长12.6%。在地方级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34.89亿元,增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中国经济网上海统计网 2015年02月28日 16:11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全面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8164.7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1.8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73万元。 图1 201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亿元,增长7.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796.06亿元,增长7.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1.7%。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4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7%。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613.23亿元,增长6.3%;服务业增加值1840.00亿元,增长8.5%(见表1)。 表1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申请书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10月修订

申请者的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人(签章): 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各栏签章处必须由本人或相关管理部门签字、盖章,否则一律作无效处理。 二、(本表同时用计算机录入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管理平台。)数据填写和录入的注意事项,参见下页说明;若有其它不明事项,请与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 三、本表报送一式5份。请用A4纸双面印制,于左侧装订。装订不规范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四、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讯地址:茶陵北路21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内邮政编码:200032。

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 一、(本表数据将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认真如实填写。 二、表中有代码的请直接填写代码,无代码的填写文字。 三、主要参加者指除项目申请人之外的项目研究方案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与子项目负责人等,人数不得超过11名。项目顾问不能列为项目组主要参加者。 四、承担青年专项项目的申请人须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尚未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 五、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 通讯地址:必须填写详细,宜以第一时间能够收到的联系地址为准,包括路名、村名、弄号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可以填写多个联系电话,但必须填写手机号码。 参加者:必须填写真正参加本项目研究工作的学者,不含项目申请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预期成果: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限选报2项。例如,预期成果为专著和研究报告的,填入“A”和“B”。字数以中文千字为单位。 申请经费: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注意小数点位置。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1、发展基础 2、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3、发展新理念 4、2020年主要目标 二、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新动力 5、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6、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8、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 9、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 10、深化智慧城市建设 11、改革释放新活力 三、推进协调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 12、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 1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4、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 15、推进重点区域高品质规划建设 16、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7、构筑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18、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19、强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 20、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四、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 21、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 22、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23、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24、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 25、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集约利用 26、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 27、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五、推进开放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8、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 29、提升“引进来”的能级和水平 30、拓展“走出去”新空间 31、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 32、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33、与沿江省市共建长江经济带 34、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 35、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 六、推进共享发展,增进市民福祉 36、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37、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8、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39、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40、提升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 41、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42、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43、优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七、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44、营造人才辈出的发展环境 45、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46、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47、大力建设法治 48、完善规划实施制度保障 附录 《纲要》有关名词和部分指标解释 前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十三五”规划既要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又要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使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更加反映市民期待,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是2400多万市民的家园,美丽城市、美好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承担着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家战略,肩负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使命,承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表分析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 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能源、交通供需关系紧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

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精选文档

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中国经济网上海统计网 2015年02月28日 16:11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挑战,全面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各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2356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8164.7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271.8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9.73万元。 图1 201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69.52亿元,增长7.9%,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5796.06亿元,增长7.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3%提高到51.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1184-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 计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45.02亿元,增长1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粮食总产149.96万吨,增长4.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38亿元,增长6.6%。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14.25亿

元,增长18.5%。工业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巩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4.97亿元,增长20.42%;实现利税460.11亿元、利润272.24亿元,分别增长37.49%和43.54%。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境内税收总收入214.04亿元,增长25.41%;境内财政总收入245.51亿元,增长2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86亿元,增长21.26%。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39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3.52%;各项贷款余额964.88亿元,比年初增长13.57%。 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分别达到100个和1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4家。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26.2亿元,增长37.6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3%,比上年末提高3.03个百分点。工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年内有10个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24

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统计局 2011年是虹口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一年以来,全区人民在中共虹口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一、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和支出 全年完成三级财政收入1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中央级收入3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市级收入2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区级收入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加上当年市、区财力结算收入31.03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上年滚存结余,收入合计为91.62亿元。财政支出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加上体制和专项上解支出和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合计为91.28亿元。收支相抵,预算结余0.34亿元。 工业 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4.84亿元,比上年减少8.7%,其中中央属、市属控股单位26.49亿元,比上年减少26.6%;外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14.64亿元,比上年减少35.6%。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7.1%。 建筑业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一级以上资质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88.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6.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4.4%。建筑施工企业签定合同总金额613.16亿元,比上年减少4.7%。 国内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吃的商品89.87亿元,穿的商品33.08亿元,用的商品98.66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09亿元,占全区总额的35.5%;限额以上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13亿元,占全区总额的6.6%。 投资与房产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6.76亿元,比上年减少7.4%。城市基本建设投资19.31亿元,比上年减少18.6%。全年商品房开发投资额67.45亿元,比上年减少3.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3个5年规划的具体时间是什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3个5年规划的具体时间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