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剂量辐射有益於生物细胞之证据与辐射激效

低剂量辐射有益於生物细胞之证据与辐射激效

低剂量辐射有益於生物细胞之证据与辐射激效
低剂量辐射有益於生物细胞之证据与辐射激效

低劑量輻射有益於生物細胞之證據與輻射激效Evidence for beneficial low level radiation effects and

radiation hormesis

L E FEINENDEGEN, MD

Heinrich-Heine-University Du¨ sseldorf, Germany and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Upton, NY, US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January 2005

相對於人體自身之內在因素(如活化氧)、細胞型態與種類及本身之代謝,低劑量輻射對於細胞DNA之傷害顯得微乎其微。雖然低劑量輻射對DNA仍可能造成輕微的傷害,但身體自身會啟動保護機制,使DNA快速修復並加強免疫力。而這樣的保護機制可能於數小時,亦或數天或甚至幾個月後產生。這機制連帶降低身體自身之內因毒素及新陳代謝後受損DNA之累積,甚至於再次接受輻射照射後能進行更快速之修復,由此機制而得以補償。保護機制的產生各有不同,依個人基因、細胞種類、細胞生命週期及細胞代謝情況之不同而定。

藉由接觸輻射及有毒化學物、過度日光曝晒,或經由不同的代謝作用都可能造成細胞之傷害,例如分解貯存的脂肪以產生能量等途徑形成自由基。自由基(free radicals)本身是原子或一群原子具有不成對的電子,它會損害體內的細胞、破壞免疫系統及導致感染與各種退化病變,如超氧化物(superoxide)、氫氧游離基(hydroxyl)及過氧化物(peroxide)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三種自由基。經低劑量輻射刺激活化氧之解毒作用,會引發抑制自由基形成之酵素,增加麩胺基硫(free glutathione)及超氧化物歧化酵素(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降低脂肪過氧化反應,抑制自由基形成,這些清除者會中和自由基。某些酵素亦具有此重要功能,以協助體內清除自由基。

細胞凋零(Apoptosis)是指細胞受環境刺激後,在基因調控之下所產生的自然死亡現象,又稱之為有計畫的細胞自殺現象,但低劑量輻射會改變受損細胞所引發的細胞死亡程式。經培養皿中的細胞發現經低劑量輻射照射後之細胞,受傷之DNA能快速修復,而高劑量輻射照射則不然,另外低劑量輻射使受傷之細胞產生免疫反應,有研究顯示這樣的免疫反應可以少3分之一癌症之轉移機率

全世界都知道低劑量之傷害假說主要是由高劑量輻射作為延伸推斷,因此,癌症危險無低限值(LNT)假說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在低劑量之輻射下,不僅

可以刺激受傷細胞之防禦機制、加速細胞修復、受傷細胞之適當移除,並且刺激免疫系統產生,進而降低癌症之發生機率。輻射無低限值假說應該被放棄,避免引起不合理的恐懼及不必要的負擔。

放射生物学课件

临床放射生物学分次照射中的生物因素4R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分次照射的治疗模式是以时间—剂量因子对生物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基础的,通过调整每次照射的时间间隔和照射剂量,达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并最大限度的杀灭肿瘤组织,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放射治疗从一开始基本就是一种分次治疗的模式: ?1896年1月29日芝加哥报道开始为一位乳腺癌病人进行了每天一次,共18次的治疗。?第一例单纯采用放射治疗治愈的肿瘤病人是一位49岁的患鼻根部基底细胞癌的妇女。治疗开始于1899年7月4日共照射了99次。治疗30年后也没发现有残余病灶的证据,说明完全治愈了。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次照射治疗方法(每周5次,每次2Gy)已被认为是标准方法。?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基本上符合大多数情况下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差异的客观规律,起到了保护正常组织和保证一定肿瘤细胞群杀灭率的作用。

分次照射中的生物因素(4R)?放射损伤的修复(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再群体化(R epopulation) ?细胞周期的再分布(R 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 ?乏氧细胞的再氧化(R e-oxygenation of hypoxia cel

(一)放射损伤的修复 (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1.细胞的放射损伤 ?任何活体组织及细胞都会有其耐受剂量,人体正常组织也不例外,当肿瘤致死剂量超过了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时,治愈肿瘤将会使正常组织出现不可接受的放射损伤。 ?放射损伤的关键靶是DNA,造成DNA链的断裂(SSB和DSB) ?放射损伤概括为亚致死性损伤·潜在致死性损伤和致死性损伤

射线辐射剂量远程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射线辐射剂量远程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包括辐射监测仪、云服务器和远程监控终端,辐射监测仪与云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云服务器与远程监控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其中,辐射监测仪包括辐射传感器、通信模块、供电模块和主控模块,辐射传感器和通信模块与主控模块电气连接,供电模块用于对辐射传感器、通信模块、主控模块进行供电;云服务器用于获取和存储从辐射监测仪发送过来的辐射剂量值数据;远程监控终端用于获取云服务器上存储的辐射剂量值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方法简单,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等优点,可实现射线辐射的安全检测,降低辐射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射线辐射剂量远程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辐射监测仪、云服务器和远程监控终端,所述辐射监测仪与所述云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所述云服务器与所述远程监控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其中, 所述辐射监测仪包括辐射传感器、通信模块、供电模块和主控模块,所述辐射传感器和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主控模块电气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用于对所述辐射传感器、通信模块、主控模块进行供电; 所述云服务器用于获取和存储从所述辐射监测仪发送过来的辐射剂量值数据; 所述远程监控终端用于获取云服务器上存储的辐射剂量值数据,并将控制命令数据发送至所述云服务器上,而所述云服务器将所述控制命令数据发送给所述辐射监测仪的通信模块,由

主控模块控制各个模块的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线辐射剂量远程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监测仪还包括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辐射监测仪的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线辐射剂量远程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监测仪还包括时钟模块,所述时钟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辐射监测仪采集数据时的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线辐射剂量远程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模块为太阳能电池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线辐射剂量远程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程终端为联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射线辐射剂量远程测量系统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在射线发生装置附近的多个设定位置处放置辐射监测仪,将各个辐射监测仪与云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 S2、在射线发生装置启动后,通过各个辐射监测仪采集辐射剂量信息,并将辐射剂量信息实时上传至云服务器上; S3、处于安全位置处的远程监控终端与云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通过访问云服务器获取辐射剂量信息,通过可将控制命令通过云服务器发送给辐射监测仪。 技术说明书

核辐射测量方法

核辐射测量方法 葛良全 周四春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化工程学院 2007.8

前言 本讲义旨在缓解我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后尚无专业教材的状况。主要内容有核辐射测量基础知识、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核辐射测量的单位、核辐射防护知识、γ射线测量方法、β射线测量方法、α射线测量方法、X射线荧光测量方法、核辐射测量统计学与误差预测等。该讲义可作为“核工程与核技术”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业的核辐射测量方法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勘查技术工程”和“地球化学”(铀矿地质勘探方向)等本科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以及“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研究生教学的参考书。 本讲义相关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本参考书的有关内容编辑: [1]章晔,华荣洲、石柏慎编著,放射性方法勘查,原子能出版社,1990 [2]葛良全,周四春,赖万昌编著,原位X辐射取样技术,四川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7 [3]格伦敦F 诺尔著(李旭等译),辐射探测与测量,原子能出版社, 1984。 [4]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北京,原 子能出版社,1985 [5]李星洪等编,辐射防护基础,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 [6]吴慧山,核技术勘查,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7]王韶舜,核与粒子物理实验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9

1 第1章 放射性方法勘查的基本知识 1.1 原子和原子核 1.1.1 原 子 原子是构成自然界各种元素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及核外轨道电子(又称束缚 电子或绕行电子)组成。原子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10- 8cm 左右,原子的质量也很小, 例如氢原子质量为1.67356×10- 24g ,铀原子的质量为3.951×10-22g 。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的直径比原子的直径小得多,为n·10-13~n ·10-12(cm),但它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例如氢原子由原子核和一个束缚电子组成,其结构示于图1-1,氢核的质量为1.67×10-24g ,而束缚电子的质量仅 为9.1×10-28g ,两者的比值近似为1/1840。对 于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这个比值更小些。例如,铀原子92个绕行电子的总质量和原子核质量之比为1/4717。 原子核带正电荷,束缚电子带负电荷,两者所带的电荷量相等,符号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当原子吸收外来的能量,使轨道上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运动时,原子便失去电子而呈现电性,成为正离子。 原子中束缚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原子核运动,相应的原子处于一定的能量状态。对一种原子来说,它的绕行电子的数目和运动轨道都是一定的,因此每一个原子只能处于一定的,不连续的一系列稳定状态中。这一系列稳定状态,可用相应的一组能量W i 表征,W 称为原子的能级。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子,不放出能量。当原子由较高能级W 1跃迁到较低的能级W 2时,相应的能量变化△W 即W 1一W 2,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此时光子的能量为: 21W W hv ?= 式中,h ——普朗克常数,等于6.6262×10-34J·s ; v ——光子的频率。 将某种原子发射的各种频率的光子按波长排列起来,便构成了该种原子的发射 图1-1 氢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10-13cm 10-8cm

肿瘤放射生物学期末复习

肿瘤放射生物学 一、名解 1、核反应:指在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下,入射粒子(或原子核)与原子核(称靶核)碰撞导致原子核状态发生变化或形成新核的过程。 2、核衰变: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 3、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衰变其原有核素一半所需的时间。 4、原初效应:指从照射之时起到在细胞学上观察到可见损伤的这段时间内,在细胞中进行着辐射损伤的原初和强化过程。 5、继发效应:是指在原发作用发生的基础上,因原发作用形成的各种活性基团不断攻击生命大分子,导致生物显微结构的破坏,继而发生一系列生物学、生物化学的损伤效应。 6、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 7、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初辐射分解产物(H·,OH·,水合电子等),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8、确定性效应:指发生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随着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生物效应。这种生物效应存在剂量阈值,只要照射剂量达到或超过剂量阈值效应肯定发生。 9、随机性效应:指生物效应的发生概率(而不是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的生物效应。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剂量阈值。 10、辐射旁效应:电离辐射引起受照细胞损伤或功能激活,产生的损

伤或激活信号可导致其共同培养的未受照射细胞产生同样的损伤或 激活效应,称辐射旁效应。 11、十日法规:对育龄妇女下腹部的X射线检查都应当在月经周期第1天算起的10天内进行,以避免对妊娠子宫的照射 12、复制叉:DNA在复制时复制区域的双螺旋解开所产生的两条单链和尚未解开的双螺旋形成的“Y”形区。 13、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可复制成两个DNA分子,新合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每个子代DNA 中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链,这种合成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14、分子交联: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发生互相连结,电离辐射作用后,可通过自由基的作用,产生DNA-DNA交联、DNA-蛋白质交联。导致DNA正常分子结构的破坏。 15、亚致死损伤修复:将预定的照射剂量分次给予,生物效应明显减轻,表明在两次照射间隔中细胞有所修复,这种修复称作SLDR 16、潜在致死损伤修复:照射后改变细胞所处的状态和环境,如延长接种或给予不良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均能提高存活率。 17、损伤的“耐受”:DNA分子的损伤有时不能立即修复。特别是在复制已经开始,而损伤又在复制叉附近时,细胞会通过另一些机制,使复制能进行下去,待复制完成后,再通过某种机制修复残留的损伤。复制时损伤并未消除,故称“耐受”。 18、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内,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基因,当受到物理、化学、病毒等生物因素作用被活化而失调时,才会导致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5864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版本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 版本 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

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 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

放射性单位(CPM、μSvh、μRh)及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性单位(CPM、μSv/h、μR/h)及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CPM是次/分钟,CPS是次/秒,这两个单位都是计数率。 2、μSv/h是微希沃特/小时,是剂量率单位,指当量剂量率或有效剂量率。 3、μR/h是微伦琴/小时,是照射量率单位,伦琴是旧的专用单位,现在SI单位为安培/千克。 放射性单位转换比较麻烦: 1、放射源-以活度来描述其大小,单位为贝克勒尔(贝克,Bq),旧的专用单 位为居里(Ci)。可根据计数率计算得到。 2、照射量-X或伽马射线在空气中致电离能力,单位为库伦/千克,旧的专用单位为伦琴(R),可根据放射源的活度计算得到。 3、吸收剂量-物质吸收射线能量的量。SI单位为焦耳/千克,专门单位是戈瑞(Gy),旧的专用单位为拉德(rad)。可根据照射量计算得到。 4、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辐射防护中,研究生物效应的专门单位。当量剂量是在考虑的辐射权重因子后的吸收剂量。有效剂量是在考虑了组织权重因子后的吸收剂量。单位均为希沃特(Sv).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2、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3、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4、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5、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6、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Sv)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mSv)、微西弗(μSv)。1西弗=1000毫西弗=1000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有哪些

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有哪些 我们生活的环境现在是越来越差了,这是因为威胁我们正常生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核辐射就是其中一个很严重的因素。核辐射是能对身体有致命打击的一种物质。如果发生了核辐射的情况后,严重的会失去生命,就算是比较轻的情况也是会对身体有很不好影响的。那么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说一下。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从损坏的核反应堆里泄漏出核材料或次级产物,这些放射性物质对空气、环境、水源、土壤造成辐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射线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核泄漏造成的核污染产生的人体内外照射将形成放射病,其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大面积水泡、内脏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

险越大,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加、白血病病例的增加数量、畸形婴儿出生率会升高…… 遭遇核辐射“内外兼防”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远离核辐射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χγ辐射剂量率监测课后复习指导书(通常)

χ、γ辐射剂量率监测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III类射线装置、IV、V类放射源、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和周围区域的辐射水平测量。 射线装置——III类射线装置: 放射源—— V类放射源:校准源、ECD、静电消除器、敷贴器等。 2 方法标准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HJ/T 61-2001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Z130-2013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165-201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 GBZ264-2015 车载式医用X射线诊断系统的放射防护要求 DB 31/462-2009 医用X射线诊断机房卫生防护与检测评价规范 GBZ117-2015 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要求 GBZ 127-2002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 GBZ 14583-1993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GBZ121-2017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放射防护要求 GB16351-1996 医用γ射线远距离治疗设备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3 仪器设备 χ-γ辐射剂量率仪AT1123。

第一部分 III类射线装置 一、医用χ射线诊断机房监测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普通χ射线机、牙科χ射线机、乳腺摄影χ射线机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χ射线机等医用诊断χ射线设备所在机房的卫生防护检测和评价。 不适用于χ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CT)机房检测和评价。 2 方法依据 DB 31/462-2009 医用χ射线诊断机房卫生防护与检测评价规范 GB 1887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Z165-201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 GBZ130-2013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165-201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 GBZ264-2015 车载式医用X射线诊断系统的放射防护要求 GB16351-1996 医用γ射线远距离治疗设备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3 监测布点 3.1 控制室门和机房防护门 门外0.3m离地面高度为1.3m处门的左、中、右侧3个点和上、下2个点。 图1 对控制室门和机房防护门的检测 3.2 操作位 工作人员操作位距地面高度1m处,测左侧、正中、右侧三个点。 图2 对操作位的检测 3.3 观察窗 观察窗外0.3m处上、下、左、中、右侧5个点。观察窗面积小于0.09m2时检测点酌情减少。

辐射生物效应-放射生物学 夏寿萱主编 知识点复习

辐射生物学效应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布喇格电离峰P6:粒子的速度控制着能量丧失的速度。快速运动的粒子的电离能力要比慢速运动的小。ɑ粒子质量较大,运动较慢,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在短距离内引起较多的电离。当ɑ粒子穿入介质后,随着深度的增加和更多电离事件的发生,能量耗失,粒子运动变慢,而慢速粒子又引起了更多的电离,这样就形成了通常称为的布喇格电离峰。 2.活性氧P24 :从强调O2对机体不利一面的角度出发,将那些较O2的化学性质更为活跃的O2的代谢产物或自由衍生的含氧物质称为活性氧。 3.靶学说P46 :靶学说认为辐射生物效应是由于电离粒子包括电磁波击中了某些分子或细胞内的特定结构(靶)的结果。 4.细胞凋亡P178: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既包括生理性的程序死亡,又指由外来因素诱发的细胞自杀。 5. 辐射增敏剂P270:主要指那些能够增加机体或细胞的辐射敏感性的化学物质,临床上用于增强射线对肿瘤的杀伤能力。 6.染色体畸变P319:当人员受到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后,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中早期即可见到染色体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之为染色体畸变。 7.辐射的遗传效应P413:辐射对生物体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损伤,即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可能会在子一代(F1)中表达为各种先天性畸形,而且还会在以后的许多世代中出现,这就是辐射的遗传效应。 8. 水的辐解反应P26:辐射可使水分子分解为·OH和·H两种自由基,这一过程与液相中水分子的自发性电解有着明显区别,因此称为水的辐解反应。 9. 细胞坏死P178:通常是由突然及严重的损伤所造成的细胞意外死亡。 10. 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P28:是指来自放射源的能量或粒子直接作用于溶质分子、并造成结构与功能损伤的过程。 11. 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P28:指的是水的辐解反应产物与溶质分子之间发生的可能导致溶质分子结构变化的各种反应。 12. 氧效应:P12:受照射的生物系统或分子的辐射效应随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氧效应。

核辐射测量方法

核辐射测量方法 一.名词解释(6) 1,原子能级:原子总是处于一系列确定的稳定能量状态。这一系列确定的稳定能量状态称为原子的能级。 2,核素:具有确定质子数、中子数、核能态的原子核称做核素。 3,γ衰变: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由较高能态向较低能态跃迁时,发出γ光子的过程。 4,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数目衰减到原来数目一半所需的时间。 5,平均电离能:每产生一对离子(包括原电离与次级电离)入射粒子所损耗的平均能量。6,粒子注量率: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粒子注量的增量。 7,吸收剂量:受照物质在特定体积内,单位质量物质吸收的辐射能量。 8,剂量当量:某点处的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加权求和。 9,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亦即中子数不同的一组核素10,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处于特定能态的一定量的核素发生自发核转变数的期望值。A =dN/dt。 11,照射量:X=dq/dm 以X射线或γ射线产出电离本领而做出的一种量度。 12,剂量当量指数:全身均匀照射的年剂量的极限值 13,射气指数:在某一时间间隔内,岩石或矿石析出的射气量N1与同一时间间隔内该岩石或矿石中由衰变产生的全部射气量N2的比值,即η*= N1/N2×100%。14,α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的放出α粒子而变成另一种核素的原子核的过程。 15,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的从一个核素的原子核变成另一种核素的原子核 并伴随放出射线的现象。 16,同质异能素: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相同而核能态不同的核素。 17,轨道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了一个轨道电子,使原子核内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中微子的过程。 18.平均寿命: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与衰变常熟互为倒数。 19.衰变常数:指原子核在某一特定状态下,经历核自发跃迁的概率 20.γ常数: 21.基体效应: 二,填空(15) 1.天然放射性系列,铀,钍起始元素及半衰期。 铀系:238-U,半衰期:4.468×109a.钍系:232-Th,半衰期:1.41×1010a,锕系:起始核素是235-U,半衰期:T1/2=7.038×108a 2.α,β,γ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 3.形成电子对效应的条件。 4.半衰期,平均寿命,衰变常数之间的关系。 5.α粒子的实质。(氦原子核) 6.天然α粒子的最大能量。(8.785MeV)。 7.天然α粒子的最大射程(8.62cm)。 8.β衰变的三种形式。 9.铀系,钍系,锕系能量最大的α粒子。 铀系:214-Po7.687MeV,钍系:212-Po8.78MeV,锕系211Po7.455MeV

辐射剂量的测量

剂量仪使用前的准备 仪器外观检查,剂量仪的外观检查是正确使用的剂量仪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如下: 剂量仪的各个部分及配件是否齐全,如电离室及平衡帽、校准源、使用说明书、校准证书。必要的信号电缆和电源电缆、前置放大器等等; 旋钮、插头座,尤其是高绝缘插头座是否松动,是否合适。高绝缘的插头座是否盖好,是否洁净: 有无磕、碰、摔坏等硬伤; 注意查看仪器的干燥剂是否变色。,若有变色可参照3—2节的介绍处理; 对于能够比较方便打开的仪器可将仪器打开注意查看的部金属件上有无雾珠或锈班等观象。 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剂量仪的使用说明书和校准证书都是剂量仪的技术资料,没有它们想要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是不可能的。使用说明书和剂量仪有时也是对应的,而校准证书则不但对应剂量仪的主机,而且与它的某一个电离室都有对应关系不能改变。剂量仪的使用说明书除了关于仪器的一般描述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电离室的说明。适用的能量范围、探测中心、是否密封; 校准源的使用方法及有关数据; 仪器调整的有关数据; 有关仪器的一些特别注意事项。 这些对于操作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资料,而且并不是每台剂量仪都是一样的,一但丢失就引起很多麻烦,因此必须妥善保管。 校准证书 校准证书是由计量部门在对剂量仪进行校准后开具的证明文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计量部门在校准仪器的过程中并不对剂量仪进行任何调整,而是通过校准证书给出一系列校准因子K或N。因此在使用剂量仪完成一组测量后必须乘上相应的校准因子才能获得正确的照射量值。有的人总以为计量部门在校准时把剂量仪调好了,拿回去用就行了,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校准证书包括的内容 被校准剂量仪的名称、生产厂、型号、产品编号、配用的电离室的类型、灵敏体积、型号、编号; 校准时用的射线的特征,射线种类,能量或半值层等的描述;

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复习过程

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 测量

第三章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 X(γ)射线和高能电子束等电离辐射进入人体组织后,通过和人体组织中的原子相互作用,而传递电离辐射的一部分或全部能量。人体组织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后,会发生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变化,最后导致组织的生物学损伤,即生物效应。生物效应的大小正比于组织中吸收的电离辐射的能量。因此确切地了解组织中所吸收的电离辐射的能量,对于评估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它的副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称为吸收剂量,它的精确确定,是进行放射治疗最基本的物理学要素。 本章将介绍剂量学中所涉及的辐射量及其单位,重点阐述电离室法测量吸收剂量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并对其它测量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作相应说明。 第一节剂量学中的辐射量及其单位 本节主要根据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ICRU)会第33号报告的内容,重点介绍与放射治疗和辐射防护有关的辐射量及其单位。 一、粒子注量 粒子注量Ф(particle fluence)是以入射粒子数目描述辐射场性质的一个量,它等于dN除以da所得的商。即辐射场中以某一点为球心的一个小球,进入该小球的粒子数dN与其截面da的比值 Φ= / dN da 单位m-2。 截面da必须垂直于每个粒子的入射方向,为使来自各个方向的入射粒子都能满足这个要求,采用小球来定义。

粒子注量率:单位时间内粒子注量的增量。单位m -2.s -1。 二、能量注量 能量注量Ψ(energy fluence )是以进入辐射场内某点处单位截面积球体的粒子总动能来描述辐射场性质的一个量,它等于dR 除以da 所得的商。 /dR da ψ= 单位J.m -2。 能量注量率:单位时间内能量注量的增量。单位J. m -2.s -1。 粒子注量和能量注量都是描述辐射场性质的物理量,它们之间的关系 单能 E ψ=Φ? 非单能 max 0E E EdE ψ=Φ? E 为粒子能量,E Φ为同一位置粒子注量的能谱分布。 三、照射量 照射量X (exposure )等于dQ 除以dm 所得的商。即X (γ)辐射在质量为dm 的空气中释放的全部次级电子(正负电子)完全被空气阻止时,在空气中形成的同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不包括因吸收次级电子发射的轫致辐射而产生的电离)dQ 与dm 的比值,即 /X dQ dm = X 的单位为C.kg -1。曾用单位为伦琴(R ),1R =2.58×10-4C. kg -1。 照射量是用以衡量X (γ)辐射致空气电离程度的一个量,不能用于其它类型辐射(如中子或电子束等)和其他物质(如组织等)。根据照射量的定义,dQ 中不包括次级电子发生轫致辐射被吸收后产生的电离,这点在X (γ)射线能量较高时会有明显意义。

临床放射生物学的现状和未来

临床放射生物学的现状和未来 摘要:临床放射生物学是研究射线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一门学科,1940年以来,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有关领域内的显著技术进展为放射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而精细的手段。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临床放射生物学也取得很大进步,并直接推动放射治疗的进展,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关键词:细胞凋亡放射敏感性放射增敏剂 前言:研究放射生物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放射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生物效应,与放射效应相关的因素即规律肿瘤杀灭和正常组织损伤的机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发现和发展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肿瘤的局控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本文系统综述了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包括对放射敏感性的预测,放射治疗效价的修饰措施,放疗中正常组织损伤的防治,新的治疗手段和此学科领域的热点以及对临床放射生物学未来的展望。 临床放射生物学历史 在X射线发现不久,人们开始研究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放射线产生的各种效应,这些早期的放射生物学工作多侧重于动物实验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 进入五十年代,由于细胞生物学的进步,精确的放射计量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创立了定量地研究细胞放射损伤的方法——细胞存活曲线,发现有关哺乳动物细胞的放射损伤和修复的许多问题及乏氧细胞的放射性抗拒等问题,引起了临床放射治疗中对高LET高能射线、氧和其它放射增敏剂及加温疗法的应用和研究。 六十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放射损伤修复及与

DNA单链和双链断裂的关系,这让放射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兴起使生命科学的发展实现了飞跃,从研究思维和研究手段深刻影响了整个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使放射生物学在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各方面都有不少系统的理论和精辟的阐述。 1.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主动的由基因导向的细胞消亡过程,属于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在保持机体内稳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机体的生理过程中,在一定的信号启动下,凋亡相关基因有序地表达,制约着对整体无用或有害细胞的消除,因此这种活动被命名为程序化细胞死亡,简称程控死亡。 1.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细胞凋亡不同于细胞坏死,其形态特征是胞体缩小,染色质浓缩成块状,并沿核膜聚积,形成许多固缩的核素片,而细胞器与膜系保持完整,质膜出芽,形成膜包被染色质碎片的凋亡小体。可被周围细胞吞噬清除或排出管腔。细胞坏死的特征则是细胞器肿胀,膜系破坏,整个细胞崩解。由于以上的特征性区别,细胞凋亡不引发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而是静悄悄地死去,就地清除,保持组织的完整性。 1.2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 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特征是染色质DNA裂解,裂解发生于核小体联结区,一个或数个核小体从DNA母链裂解,形成小的片段。这一过程受基因调控,为细胞的主动代谢反应,需要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某些细胞中已证实有Ca2+,

人体能承受多大辐射

人体能承受多大辐射?防辐射可多吃6类食物(组图) 注:msv为毫西弗。(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新闻背景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辐射问题对人们的影响,超过了地震和海啸。日本福岛县宣布对全县533个避难所的12万避难者进行核辐射状况检查,将核电站周边疏散半径由20公里扩展到30公里。 美国参与救灾的“罗纳德?里根”号航母17名士兵受到辐射,航母已经暂停执行救援任务。 我国驻日使领馆正组织撤离中国公民,来自地震灾区的800多名中国公民陆续抵达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第一批280人已于16日搭乘航班回国。 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都发生爆炸,东京地区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辐射量一度达到正常标准的23倍,部分市民开始离开东京,往南撤离。 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将福岛核泄漏事件定为4级核事故。这一级别意味着“事故对当地有不良影响”。日本正采取一切措施,缓解事故的影响。 人体一年可承受最大辐射:1000微西弗 核辐射主要分为α(阿尔法)、β(贝塔)、γ(伽玛)三种射线,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会产生这三种射线,因此人们总是生活在辐射中,只不过这些辐射对健康和生命不会产生危险而已。 辐射的剂量是以毫西弗或微西弗来表示,1毫西弗等于1000微西弗。不包括生活中的辐射,人体一年可承受的最大辐射为1000微西弗(1毫西弗)。 核辐射对人和生物的伤害,与核辐射的剂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有关,严重者可立即致死,具体而言: 当短时辐射量低于100毫西弗时,对人体没有危害; 如果超过100毫西弗,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100到500毫西弗时,人们不会有感觉,但血液中白细胞数会减少;

1000到2000毫西弗时,可导致轻微的射线疾病,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 2000到4000毫西弗时,人的骨髓和骨密度受到破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大量减少,有内出血、呕吐等症状; 大于4000毫西弗时能危及生命,但依然可以救治,成功率可达90%; 超过6000毫西弗时,救治存在一定困难; 超过8000毫西弗时,救治希望会比较渺茫。 3月15日,在日本福岛县,日本自卫队成员对撤离受核电站辐射影响地区的灾民鞋子进行清洗。(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长时间小剂量累积会引发癌症 核辐射对人威胁最大就是导致白血病和甲状腺癌。急性放射病可出现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严重的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更为严重的有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病变等。此外,局部辐射损伤可表现为受辐射部位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 当然,辐射对人和生物而言并非只是短时间和大剂量的,而可能是长时间和小剂量的累积。这种长时间小剂量的累积最大的危害是引起癌症。 原因在于,辐射阻滞了细胞的新陈代谢,如细胞的正常凋亡。如果细胞不能正常凋亡而是持续生长,癌症也就产生了。另外,由于辐射可导致基因突变,因而可以产生致畸风险,这种致畸作用主要危害后一代,也即遗传损害。这些危害已经被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所证明。例如,生活在切尔诺贝利周边的纳洛蒂切斯基地区有1.1万成年人和2000名儿童,距切尔诺贝利约80公里。追踪研究发现,当地人患癌症、具有出生缺陷和寿命减少的概率非常高。

核辐射测量方法

一、名词解释 每名词3分 共24分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数目衰减到原来数目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的期望值。放射性活度 表征放射性核素特征的物理量 单位时间内处于特定能态的一定量的核素发生自发核转变数的期望值。A N/dt。射气系数 在某一时间间隔内 岩石或矿石析出的射气量N1与同一时间间隔内该岩石或矿石中由衰变产生的全部射气量N2的比值 即η*= N1/N2×100%。原子核基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核 这种核的能级状态叫基态。核衰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的从一个核素的原子核变成另一种核素的原子核 并伴随放出射线的现象。α衰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的放出α粒子而变成另一种核素的原子核的过程成为α衰变衰变率 放射性核素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几率。轨道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了一个轨道电子 使原子核内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中微子的过程。衰变常数 衰变常数是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速度的物理量 指原子核在某一特定状态下 经历核自发跃迁的概率。线衰减系数 射线在物质中穿行单位距离时被吸收的几率。质量衰减系数 射线穿过单位质量介质时被吸收的几率或衰减的强度 也是线衰减系数除以密度。铀镭平衡常数 表示矿 岩 石中铀镭质量比值与平衡状态时铀镭质量比值之比。吸收剂量 电力辐射授予某一点处单位质量物质的能量的期望值。D=dE/dm 吸收剂量单位为戈瑞 Gy 。平均电离能 在物质中产生一个离子对所需要的平均能量。碰撞阻止本领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 在所经过的单位路程上 由于电离和激发而损失的平均能量。核素:具有特定质量数 原子序数和核能态 而且其平均寿命长的足以已被观察的一类原子粒子注量 进入单位立体球截面积的粒子数目。粒子注量率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粒子注量的增量能注量 在空间某一点处 射入以该点为中心的小球体内的所有的粒子能量总和除以该球的截面积能注量率 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立体球截面积的粒子能量总和比释动能 不带电电离粒子在质量为dm的某一物质内释放出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总和剂量当量 某点处的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加权求和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 但质量数不同 亦即中子数不同的一组核素照射量 X=dq/dm 以X射线或γ射线产出电离本领而做出的一种量度照射量率 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内γ射线在空间一体积元中产生的电荷。剂量当量指数 全身均匀照射的年剂量的极限值同质异能素 具有相同质量数和相同原子序数而半衰期有明显差别的核素平均寿命 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与衰变常熟互为倒数。电离能量损耗率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 所经过的单位路程上 由于电离和激发而损失的平均能量平衡含量铀 达到放射性平衡时的铀含量分辨时间: 两个相邻脉冲之间最短时间间隔康普顿边:发生康普顿散射时 当康普顿散射角为一百八十度时所形成的边康普顿坪 当康普顿散射角为零到一百八十度时所形成的平台累计效应:指y光子在介质中通过多次相互作用所引起的y光子能量吸收边缘效应: 次级电子产生靠近晶体边缘 他可能益处晶体以致部分动能损失在晶体外 所引起的脉冲幅度减小和峰效应: 两哥y光子同时被探测器晶体吸收产生幅度更大的脉冲 其对应能量为两个光子能量之和双逃逸峰 指两个湮没光子不再进行相互作用就从探测器逃出去响应函数: 探测器输出的脉冲幅度与入射γ射线能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能量分辨率: 表征γ射线谱仪对能量相近的γ射线分辨本领的参数探测效率 表征γ射线照射量率与探测器输出脉冲1. 峰总比:全能峰的脉冲数与全谱下的脉冲数之比峰康比:全能峰中心道最大计数与康普顿坪内平均计数之比 峰总比 全能峰内的脉冲数与全谱下的脉冲数之比入射本征效率 指全谱下总脉冲数与射到晶体上的y光子数之比本征峰效率 全能峰内脉冲数与射到晶体上y光子数之比源探测效率:全谱下总计数率与放射源的y光子发射率之比源峰探测效率:全能峰内脉冲数与放射源y光子发射率之比光电吸收系数:光子发生光电效应吸收几率光电截面:一个入射光子单位面积上的一个靶原子发生光电效应的几率原子核基态 原子核最低能量状态轫致辐射 高速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与库仑场作用而减速或加速时伴生的电磁辐射。俄歇电子 在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暴露于不同类型辐射源后,人体有些特定部位更易受影响。暴露于辐射后人体潜在的健康影响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①辐射剂量;②射线对人体组织的损伤能力;③受影响的器官。在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辐射总剂量,即人体内实际沉积的能量总和。细胞吸收的能量越多,生物学损伤越大。 吸收剂量,即每克人体组织吸收的能量通常以拉特(rad)为单位定量。另一个放射剂量单位为伦姆(rem),或伦琴当量。拉特值×某种类型的辐射引发的潜在损伤系数=伦姆值。对于β、γ和χ射线,上述系数为1;对于某些中子、质子或α粒子,此系数为20。[注:1伦姆=10毫希伏(msv)] 头发 暴露于200伦姆或更高剂量的射线后,头发会迅速成簇脱落。 大脑 由于脑细胞不能再生,除非辐射剂量≥5000伦姆,它们不会直接受损。与心脏一样,放射线将杀死神经细胞和小血管,并导致癫痫发作并立即死亡。 甲状腺

甲状腺对放射性碘易感。在足够的剂量下,放射性碘可以破坏部分或整个甲状腺。服用碘化钾可以减小放射性碘暴露的损害。 血液系统 人体暴露于100伦姆左右的射线后,血液中淋巴细胞计数将会减少,人体更易受感染。这种情况一般为轻度放射疾病。放射疾病的早期症状为感冒,一般易被忽视,除非检测血液计数。广岛和长崎的数据表明,放射疾病的症状可能持续10年,并可能有更长期的白血病和淋巴瘤危险。 心脏 高强度暴露于1000~5000伦姆的放射性材料将会立即损伤 小血管,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和直接死亡。 胃肠道 当暴露量≥200伦姆时,放射线对肠道的损伤会引发恶心、血性呕吐和腹泻。放射线将破坏快速分裂的人体细胞,包括血液、胃肠道、生殖系统和头发细胞,并损伤存活细胞的DNA和RNA。 生殖道 生殖道细胞分裂迅速,在辐射量为200伦姆时就可被损伤。一些放射病患将可能不孕。 人体长期影响

放射生物学复习重点

精心整理 1、名词解释:间期死亡、增殖死亡、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骨痛症候群,衰变常数、半 衰期、氧效应、相对生物学效应; 间期死亡:指细胞受较大剂量(100Gy或更大)照射后,不经有丝分裂,在几个小时内就开始死亡。 增殖死亡:即细胞受照后经历1个或几个有丝分裂周期后,丧失了继续增殖的能力而引起的死亡。 一定 疼 的现象2、 3、 4、 5、 结合能:由若干个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叫做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平均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释放出的能量叫做该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 原子核的稳定性指标:平均结合能 6、熟悉核衰变的类型及其反应式,会简单计算。 α衰变:X→Y+He+Q主要在重核中发生,由重核原子衰变成轻核原子,释放出氦的原子核。 Β正衰变:X→Y+e++v+Q(e为正电子v为中微子,质子数为0,质量数为0) 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 β负衰变:X→Y+e-+v+Q(e为负电子v为中微子,质子数为0,质量数为0) 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负电子

γ衰变:X→Y+γ+Q原因:原子核处于激发态 7、带电粒子;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 带电粒子: 1电离带电粒子通过介质时,直接与介质的原子核的壳层电子碰撞,或者发生静电库仑作用,带电粒子将一部分能量或全部能量传给壳层电子,使壳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过程也叫做电离。而这个自由电子和相对应的正离子通常被称为离子对。脱离出原子核束缚的自由电子又可以作为一个带电粒子继续在介质中引起其它原子或分子的电离称为次级电离。 2激发在上述过程中如果壳层电子获得的能量还不够大,不能成为自由电子,而只是从较低的能态跃迁到较高的能态,这个过程称为激发。一个原子经过激发后的状态我们把它叫做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他必定会向稳态跃迁,跃迁时还会放出其它的电磁辐射。 3散射质量很轻的带电粒子在介质中通过时,由于它们和核或核外电子的电场相互作用而产生运 电离辐射可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引起生物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大致经过物理、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化学和早期生物学五个阶段造成生物分子的损伤,表现出严重的放射生物学效应。 1自由基(freeradical)独立存在、带有不成对电子(一个或多个)的原子、离子、分子或基团。形成自由基的方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直接引起靶分子电离和激发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生成生物分子自由基的作用称之为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电离辐射作用于水分子产生的自由基在与生物分子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生成生物分子自由基的作用称之为间接作用。(有加成,抽氢,电子俘获) 10、细胞辐射敏感性的特点。能分辨不同细胞,不同细胞周期辐射敏感性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