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学案和课堂检测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学案和课堂检测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学案和课堂检测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学案和课堂检测设计1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总第课时)

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2、自己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

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

自评检测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

斧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当堂反思】: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配套备课资源】第一章1.1.3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一、基础过关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就没有切线 B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有切线,则f ′(x 0)必存在 C .若f ′(x 0)不存在,则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的切线斜率不存在 D .若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没有切线,则f ′(x 0)有可能存在 2. 已知y =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f ′(x A )与f ′(x B )的大小关系是( ) A .f ′(x A )>f ′(x B ) B .f ′(x A )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供遗传学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能力目标: 1.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的基础上,说出每个实验证明的问题,提高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2.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 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 情感目标:在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1.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已经涉及,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此外,由于遗传学的发展特点和应用价值,各种媒体大量宣传,学生从媒体学习了不少知识。 2.遗传变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细胞结构和成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内容之后,学生已经了解有关细胞核、细胞器、核酸、蛋白质、染色体、DNA、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以及生物生殖发育的知识,了解了染色体的成分以及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中的数量变化,这些知识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知识。 3.学生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学习了同位素的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分析 有关实验现象。 4.尽管遗传变异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日常生活中,遗传变异的现象也是学生可以观察到的,但是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学生还缺少知识。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去分析所见到的遗 传变异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生共同探索遗传变异中的为什么。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教材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遗传学上两个著名的实验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物质,通 过了解科学家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本小节教学的重点,分析这两个实 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DNA是遗传物质。 本小节教学难点有两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原理是难点之一,学生对于杀死的细菌能够引起细菌的转化感到迷惑。《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何观察噬菌体在细菌中的活动,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本小节课题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仅仅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获得本节课题的结论 不够充分,所以若有时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关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可以采取不断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思 维活动,在老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鼓励学生自 己设计实验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学媒体: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一、词人名片 辛弃疾为人豪爽,尚气节,具备出将入相的文才武略,而一生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寄之于词。其词多咏恢复之志,长于议论,感愤淋漓,承读苏轼的豪旷词风,拓展出南宋豪放词派的新境界。辛词风格多样,豪纵雄放之外,或清丽妩媚,或苍凉沉郁。其词内容博大深厚,艺术造诣之高超、创作个性之鲜明皆超出前人,为宋代最杰出的词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二、诗词故事 辛弃疾的执政才干 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期间,曾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怎么办?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 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用对比手法写出一个“愁”字。宜用朗读,读出“愁”之轻重、真假和曲折表达。少年之“愁”是假愁、淡愁,“而今”之“愁”是真愁、浓愁。两种愁,宜对比读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洒脱,实含不尽沉重抑塞,这是作者胸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完整.docx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4— 65 页《认识分数》 学科数学授课班级三年级授课时数1 设计者彭锦荣所属学校晓阳中心小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 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 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认识这样的几分之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 现实情境,根据 4 只小猴平均分 4 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 几的问题,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及已有的经验,理解把 4 个桃看作一个整体, 这样的一份表示这盘桃的 4 分之 1。教材又安排了“想一想”把 4 个桃平均分成 2 份,提出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刚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3~6 年级 B 级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充分感知整体“1”的意义;明确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

几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内在联系;经历、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过程和方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亲历构建分数“几 分之一”实际概念的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认识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 或几份的数。 2.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对具体、形象事物兴趣浓厚,对生活充满亲切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 初始能力:1. 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 2.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3.具有初步小组讨论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信息素养: 1. 懂得简单的信息知识。 2.具有初步的对具体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表达、评价等的能力。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一、词人名片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治今河南卫辉) 人。太祖孝惠后族孙。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 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 历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崇宁初以宣议郎 任泗州通判,迁宣德郎,改任太平州通判。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居苏州、常州。宣和元年(1119)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为人豪侠耿直,面色青黑,眉目耸拔有英气,博闻强记,才兼文武。贺铸为北宋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文学造诣很高,诗、文、词皆工。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其词却极尽悠闲思怨之情。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许多词中不仅表现人生失意的悲愤, 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惟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贺铸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在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有《庆湖遗老集》等。 二、诗词故事 贺梅子 贺铸这首《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词的结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比喻,构思奇妙,用笔工妙,堪称绝唱,因此他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三、文题背景 哲宗元符六年(公元1098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贺铸因母丧去官寓居苏州横塘。横塘,在苏州西南。横塘路,一作“青玉案”。范成大《吴郡志》载:贺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里横塘,常扁舟往来,作《青玉案》词。作者幽居怀人,所写是“美人兮

《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工作汇报教学提纲

在课题实践中成长 《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工作汇报 课题组织单位:徐州市泉山区姚庄小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与各位一起回味、分享课题研究的精彩与收获。我校的区级专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我们还在探索与实践中前行,蹒跚地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获得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但离标准和要求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下面,请允许我就课题研究过程中一路走来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努力探寻——有效管理、尽心尽责 一、课题的立项 近几年我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虽然教学班级不多,但每位教师课务相对繁重,学生来源也不占优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问题设计的艺术,因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因此,我们认为探索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势在必行,最终选择了《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意在让老师贴近教学,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从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入手,实实在在地进行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工作从去年开始,由校长亲自主持,指导监督,检查参与课题实验,形成全校人人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整个课题经历了立项、制定方案、收集资料、组织实施等过程。 二、调查分析课堂问题设计教学现状,拟定研究方案。(附报告照片) 课题确定后,我们在教师、学生中间进行了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确定了课题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和问题设计的能力:能够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情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九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一、词人名片 才情豪放之人生 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诗、文、词皆独步一时。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 师生妙对 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哉!苏轼也用《论语》一句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师生之对,堪称完美。 三、文题背景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标签:课堂教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同时还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提问高效有质量。本文就从问题的设计方面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矛盾。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这就是知识的生长点。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同时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在章复习时,知识点的梯度可适当加大。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量,以教材的重点为中心进行提问。为了增强梯度,对设计的问题可考虑用合并、简化等方法,实行“浓缩”,以提高问题的质量。 二、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实施分层提问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少一些,学生知道的少一些,实施分层提问。但提问的问题要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已知正四棱台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a、b,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是60°,求它的侧面积和体积。 将题设改换,变题如下: (1)将上下底面的边长换成上下底面的对角线为a、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2)将上底面边长换成棱台的高为a,下底面边长为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3)上下底面的边长为a、b,将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换成倒棱与底面所成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 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 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一、理论讲解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 1.乐景衬乐情 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表面上描写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景色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在美好的景物中,寓含着思乡的愁绪。在王勃的《滕王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诗歌通过描写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哀婉低沉的人生慨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用春江花月之夜清新静谧的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美景,衬托出离别之愁苦及人生短暂之伤感。欣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是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要联系上下文。 4.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杨炯的《从军行》中“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进军的鼓声交织在一起。这两句描写了战场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惨状,尾联却转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要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上。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二、真题剖析 (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设计课堂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功夫下得深浅,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课堂问题设计好了,就能提升学生思考、活动的源动力,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但从当前教师课堂设计问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有一些弊端,严重制约研究性学习效益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设计与提问存有的问题分析 1、数量不当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问题太多,太碎;二是问题太大、太空。前者是林林总总,不计其数,从开场到结束,几乎全是问题,造成满堂问,问满堂。后者则相反,问题大而少。使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理不清思路,课堂局面冷冷清清,没有讨论问题的热烈气氛,自然也就无法解决问题,这在本质上如同没有设计问题。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基本途径,而思维的质量又与问题的质量密切相关。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除学生研究讨论外,真正可用来分析讲述和总结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必须抓住主要内容,精心策划问题,不要考虑问题的数量一定要达到多少或控制在多少以内,重要的是要考虑问题的质量,即是否符合教材的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基础状况,是否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符合了,设计的问题就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否则,就会耽误教学。 2、难度失调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过低,所涉及的问题要么过小,要么过大。过大时,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相互呼应,常常是在全场呆然之下,教师不得不再将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另一种情况是问题难度设计得太小,答案明摆着在那儿,无须动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以上两种情况都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实行恰当训练,使其停止在无法思考或不用思考的状态,自然也就谈不上研究、诱导和开发,防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相对概念——难度,既因人因班而异又因教学法而别,所以,把握难度的要着,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清楚了解,而不是靠自己的想当然。这正是每个教师课下的主要功夫之一。 3、内容偏离 教师在最初构思教学方案时考虑不周,或主次不分,详略欠当,或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导致所设计的问题在内容上游离主题。在教师即兴发挥的时候,因为教师思路活跃,提出了原教案中所没有的问题,亦即提前毫无准备的问题,不排除个别问题确实增加得恰到好处,激活了课堂,但更多的情况是偏离主题,画蛇添足,冲击了主要教学内容。 4、表达不清 我们给学生提出问题,在语言组织上最基本的要求是简洁、明白、准确,要极力避免语句太长,发生歧义等情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接受教师的信息传递,在短时间内迅速投入思考,作出

完整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4 2015高中化学人教版

电化学基础第四章原电池第一节了解2.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目标要求 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半反应、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3. 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1原电池定义:.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2实质:3简单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以适当方式连接起来,获得电流。以铜锌原电池为例:+2进入溶液,Zn形成即Zn被氧化,锌原子失电子,1.在ZnSO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4从锌片上释放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2从铜片上得电子,还原成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CuSO溶液中,Cu4+-2;-2e===Zn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 ===Cu。+2e铜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u++22,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总反应式为Zn+CuCu===Zn 闭合回路的构成:2.外电路:电子从负极到正极,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溶液。溶液,阳离子移向CuSO内电路: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ZnSO44盐桥 3. 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当其存在时,随着反应的进行,Zn棒中的Zn+++222获得电子ZnCu过多,带正电荷。原子失去电子成为ZnZnSO进入溶液中,使溶液中4+-22过多,溶液带负电荷。当溶液不能保持电中性时,将阻过少,SO沉积为Cu,溶液中Cu4-止放电作用的继续进行。盐桥的存在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其中Cl向ZnSO溶液迁移,4+K向CuSO溶液迁移,分别中和过剩的电荷,使溶液保持电中性,反应可以继续进行。4 知识点一原电池 ) (.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1. B 答案 解析A、D项中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不发生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B项符合原电2,2H+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专题导语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和发展,直到辛弃疾“横空出世”在南宋词坛上。辛词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本专题所选的四首词均能体现这一特色。 学习本专题,要达成以下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把握辛词的思想内容。 2.初步了解辛词的多样化风格及多样化艺术手法。 学习本专题,特别要关注辛弃疾复杂的人生经历、一贯的人生追求和始终如一的创作主题,以及这些内容在词作中的反映;还要把握住辛词中强烈的悲愤激情及其表达方式。只有在这两者基础上才能加深对辛词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提高对辛词的鉴赏水平。 一、词人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 游小十五岁。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亲历金人统治下的屈辱和痛苦生活,让他在 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 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 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公元1161年,金人南侵,中原起义军蜂起。辛弃疾聚众两千,隶属耿京为掌书记,奉命南下与南京朝廷联络。归来途中听说张安国叛杀耿京,便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为此,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年二十三岁。 二、诗词故事 鹅湖之会 陈亮是南宋抗战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词人。身为布衣,却多次上书议政,力主抗战,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找找自身的原因。就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学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

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些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的确,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学习“景”字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出示生字“景”,学生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日加上点横头加上口再加上一个小字。 师:很好! 生2:日字头加上北京的京。

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39442

三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3、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4、通过讲故事,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我介绍 愉快的假期结束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新的学期开始了,你们有什么打算呢? 二、认识本学期学习任务 1、如果现在请你看一看数学课本的目录,再来向大家介绍本书的内容,你能行吗?试一试吧。 三、介绍本学科的相关要求 问题1:上课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爱护书本? (一)学习用品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安排检查组长) 2、书本要包皮,不乱涂、乱划、乱写。 3、作业用同一种颜色的钢笔。 4、准备2个练习本并注明。 问题2:课堂上注意哪些纪律? (二)学习纪律 1、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慎言慎行) 2、积极发言,声音响亮,表达完整。 3、老师讲话时看老师,老师写字时看黑板。 4、铃响后马上回座位静候老师到来。 5、上课迟到或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 6、在教师办公室不得随意讲话,排队三人以上时,第四人应在办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后再进。 7、做作业独立完成。在家不会写可以问家长,家长也不会的注明原因可不写,在校可以问老师。

8、课堂上的小老师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它同学等小老师发言完毕,可以补充。 9、小组合作要有组织者,记录员和汇报员。要求组内人人发言。 问题3:做作业应注意些什么? (三)家庭作业要求 1、注明时间,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检查由小组长负责。 2、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 3、订正要重新写,不得在原题上改;在练习册上可以直接订正,但要换一种颜色的笔。 4、写作业、答题用铅笔,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5、连线要用直尺,画图要用铅笔和直尺。 6、当天作业当天订正。全对直接交组长,有错订正经老师批改后交组长。 8、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要家长检查后签字并写上完成情况。小组长批上日期,并向科代表汇报。 (四)课堂作业的要求 1、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认真书写,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3、有错及时订正,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4、只用一种颜色的笔写作业。 5、凡是请假的同学,来校之后立即补作业并及时上交。 四、听故事悟道理——介绍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 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下面闫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1、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当学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退缩不要抱怨,相信自己会渐渐好起来的。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一、诗人名片 李白——入长安前的壮游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自幼涉猎群书,年轻时仗剑任侠、喜纵横术。25岁那年,李白“仗剑去国,群豪远游”。出蜀后,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娶故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妻,遂留居湖北安陆。三年后,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长安时期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臣的荐引,结识了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山东及湘、鄂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做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就遭到谗毁。天宝三年春,被放还归乡。 二、诗词故事 斗酒诗百篇 一日,宫廷中牡丹花竞相开放,唐玄宗与杨贵妃月夜赏花,又诏令16名最出色的乐工演奏助兴。著名乐师李龟年正准备演唱。玄宗觉得不能再唱旧词,于是命李龟年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填写新词。等来到翰林院,发现李白又喝得烂醉如泥,伏桌睡着了。李龟年推也推不醒,无奈,只得用马驮着李白去见玄宗。李白到了宫中,又折腾了好久,最后被人用清水洒在脸上,才算清醒,醒来忙向玄宗谢罪,并请玄宗赐他美酒。玄宗说你酒醉刚醒,再喝岂不误了填新词之事?李白说:“臣无酒不能写诗,喝斗酒便能做诗百篇,越醉,诗写得越快越好。”玄宗于是用大杯赐美酒,李白一饮而尽,然后奋笔疾书,三首著名的《清平调》顷刻而成。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谈便传开了。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年春,即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时。李白备受排挤,有志难伸,其孤独与冷落可想而知。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着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本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教学实例,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做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施对策,确保数学课堂教学能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 数学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不断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设计的优劣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可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能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目前,虽然问题设计已引起每个老师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在问题设计上还存在许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或仅仅限于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挑战性,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答案,没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凌乱、繁杂,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鲜明的指向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那么怎样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呢?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设计之前的分析与思考 现行数学教材的编写绝大多数是高度简略的,没有阐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而在学生学习时,又必须让他们充分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探究未知知识的方法和快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该教什么?要分清教材中哪些是基本的理论,哪些是基本的结论,隐含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经过了怎样的研究过程;二是为什么而教?要明确所教的目的,即三维目标,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实际应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三是该怎么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什么样的程序,提出什么样的导学性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对结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及怎样进行反思。 二、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2.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有能力解决。 3.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提出假说等;再者,设计的问题还要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