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机应用基础 (6)

微机应用基础 (6)

微机应用基础 (6)
微机应用基础 (6)

第6章 网络与Internet 教学提示:计算机网络技术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深远影响的科技成就之一。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因此,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掌握Internet的基本使用成为当代的必需。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介绍网络基本知识与Internet的使用。基本知识部分包括:网络的概念与功能,传输介质与网络设备等。Internet部分重点介绍Internet的起源及现状,如何利用WWW进行信息的浏览,收发E-Mail,进行文件的传输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初步了解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及Internet的常用服务,并熟练掌握Internet的使用方法。

6.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长期以来按手工方式生产、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目前,计算机网络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工商业等各个方面。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全球计算机技术博览会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在演说中,“网络才是计算机”的精辟论点充分体现出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基础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之一。

6.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研制成功的ARPA网,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ARPA网初期只有4个结点,在它的基础之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网络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其典型应用是20世纪年代初美国航空建成的由一台计算机与分布在全美国的2000多个终端组成的航空订票系统SABRE-1(其示意图如图6.1所示),该系统的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

图6.1 第一代网络

微机应用基础

·232· ·232·

2.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如图6.2所示)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各主机相互独立,无主从关系和计算机网络。其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 网。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

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

IMP 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图6.2 第二代网络

3.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

20世纪70~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ARPA 网兴起后,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各大计算机公司相 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实现这些结构的软硬件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互联很困难,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标准化实用网络环境,这样应运而生了两种国际通用的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TCP/IP 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 体系结构。

4. 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属于网络互联与高速发展的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整个网络发展为以Internet 为代表的互联网。

6.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及组成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网络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最一般的定义是从资源共享观点出发,将计算机网络定义为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备的网络软件支持下,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第6章网络与Internet·233·

2. 网络基本组成

由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可知,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的。而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是网络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在网络系统中,硬件对网络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网络软件则是挖掘网络潜力的工具。

1) 网络硬件

网络硬件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为网络上其他计算机提供服务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即服务器、连接到网络结点上的工作站以及网络中提供通信的数据通信系统如网络适配器、集线器(Hub)、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交换机等。

2) 网络软件

网络软件是网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实现网络功能不可缺少的软件环境。通常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如Novell公司的Netware,微软公司的Windows NT)、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FTP协议等)、网络服务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网络工具软件等。

3. 计算机网络功能

1) 基本功能

将若干台计算机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以下3个基本功能。

(1) 资源共享:其中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及信息资源的共享。

(2) 信息交换:指计算机之间和计算机用户之间的通信与交往。

(3) 分布式处理: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用户之间的协同工作(分布式处理)。

2) 普及的网络服务

网络提供的功能常被称为服务,计算机网络正是由于能提供和管理各种服务而变得有价值。在可能的多种网络服务中,以下几种网络服务最为普及。

(1) 文件服务:指使用文件服务器提供数据文件、应用和磁盘空间共享的功能。文件服务是网络的最初应用,也是网络的应用基础。

(2) 打印服务:增加了对打印机的访问能力,消除了距离限制,处理并发请求以及特殊设备的共享。

(3) 网络通信服务:借助于网络通信服务,远程用户可以连接到网络。

(4) 电子邮件服务:用户借助于电子邮件可以快捷方便地通信。邮件服务除提供发送、接收和存储电子邮件的功能外,还可以包含智能的电子邮件路由能力(比如,如果某技术支持没有在邮件接收后15min(分钟)内打开邮件,则邮件自动转发给主管),提示、规划、文档管理等功能。

(5) Internet服务:包括WWW服务器和浏览器、文件传输功能、安全过滤,以及直接登录到Internet上其他计算机的方法。

(6) 网络管理服务:集中管理网络,并简化网络的复杂管理任务。

6.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人们按照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了分类,可以从计算机网络的地理区域、拓扑结构、信息交换技术、使用范围等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

·233·

微机应用基础

·234· ·234·

1. 按地域划分

按照地域划分,可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3类。网络的规模是以网上相距最远的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距离来衡量的。

1)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简称LAN)

局域网又称局部地区网,一般分布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是目前大多数计算机组网的的主要方式。局域网主要应用于:

(1) 同一房间内的所有主机,覆盖距离为10 m 数量级。

(2) 同一楼内的所有主机,覆盖距离为100 m 数量级。

(3) 同一校园内、厂区内或院落内的所有主机,覆盖距离为1 km 数量级,这种情况也被称为校园网。

2)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简称MAN)

城域网指所有主机(工作站点)分布在同一城区内,覆盖范围大约在10~100 km 的数 量级。

3)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

广域网也称远程网,分布范围通常为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或更远,可跨越城市和地区,甚至全家、全世界。其目的是为了让分布较远的各局域网互联。我们平常讲的Internet 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广域网。

2. 按资源共享方式划分

1) 对等网

对等型网络是指在网络中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器,网络中的各工作站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每台连入网络的计算机既可以是服务器,也可以是工作站。在工作过程中,既共享其他计算机上的资源,又要为其他计算机提供共享资源。在其他计算机访问其共享资源时,可将其视为服务器,在其访问其他计算机时又可将其视为工作站。对等网是最简单的网络,非常适合家庭,校园和小型办公室。

2) 客户/服务器网络

如果网络所连接的计算机较多,在10台以上且共享资源较多时,就需要考虑专门设立一个计算机来存储和管理需要共享的资源,这台计算机被称为文件服务器,其他的计算机称为工作站。工作站里的资源就不必与他人共享。如果想与某人共享一份文件,就必须先把文件从工作站复制到文件服务器上,或者一开始就把文件安装在服务器上,这样其他工作站上的用户才能访问到这份文件。这种网络称为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网络。

3. 按网络拓扑结构划分

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它是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第一步,也是实现网络协议的基础。它对网络的性能,系统可靠性以及通信费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构成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很多种,主要有总线型拓扑、星状拓扑、环状拓扑、树状拓扑和网状拓扑。

1) 总线型网络

总线型网络采用单一信道作为传输介质,所有站点通过专门的连接器连到这个公共信

第6章 网络与Internet ·235·

·235·

道(总线)上,任何一个站点发送的信号都沿着介质传输,并且能够被总线上其他站点接收,

它是一种广播

网。局域网技术中的以太网是总线型网络的一个实例,其结构如图6.3所示。

图6.3 总线型网络

2) 星状网络

星状网络是由中央节点和通过点—点链路接到中央节点的各站点组成,站点间的通信必须通过中央节点进行。中央节点采用集中式通信控制策略,因此相当复杂,而其他各站点的通信处理负担都很小,其结构如图6.4所示。

3) 环状网络

这种结构的网络形式主要应用于令牌网中,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各设备是直接通过电缆来串接的,最后形成一个闭环,整个网络发送的信息就是在这个环中传递,通常把这类网络称

之为“令牌环网”。这

种拓扑结构网络示意图如图6.5所示。

图6.4 星状网络 图6.5 环状网络 4) 树状网络

树状网络是星状网络的一种变体。像星状网络一样,网络节点都连接到控制网络的中央节点上。但并不是所有的设备都直接接入中央节点,绝大多数节点是先连接到次级中央

节点上再连到中央节点上,其结构如图6.6所示。

图6.6 树状网络

微机应用基础

·236· ·236·

5) 网状网络

这种结构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有一条专业线路相连,网络结构复杂。网状拓扑广泛用于广域网中,其结构如图6.7所示。

图6.7 网状网络

6.2 数据通信基础

6.2.1 数据通信基本知识

数据通信系统是构成计算机网络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连接计算机系统的桥梁,它提供

各种连接技术和信息交换技术,通信双方进行数据的传输。数据通信的方式如图6.8所示。

图6.8 数据通信

整个通信系统包括以下几项:

(1) 信息源:把计算机作为信息的原发点。

(2) 接收机:把计算机作为信息的原发点。

(3) 信息:被发送的数据。

(4) 转发器:将数据信息转换为适合传输介质传输的电信号。

(5) 传输介质:信息传播的载体。

6.2.2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1. 数据与信号

1) 数据

通信的目的是传输信息,如语言、文字、数码、符号和图像等。而数据(Data)是传递信息的实体,数据分两种: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前者取连续值,后者取离散值。

模拟数据反映的是连续消息,是时间的连续函数。如温度、压力、话音和图像等。 数字数据反映的是离散消息,是时间的离散函数。因此,用来反映在取值上是离散的文字或符号的数据是数字数据,如自然数(整数)、字符文本等。

2) 信号

信号(Signal)是数据的电编码或电磁编码。它分为两种: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第6章网络与Internet·237·模拟信号是在各种介质上传送的一种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电流、电压或电磁波,可以选用适当的参量信号在双绞线、电缆和光缆上传送。

数字信号是在介质上传送的一系列离散的电脉冲或光脉冲,是一种离散信号。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可以相互转换。在数据通信中,数据以电信号或光信号的形式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

2. 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

1) 模拟传输

模拟传输是传输模拟信号的一些方法,与这些信号是代表模拟数据或数字数据无关,它们可以代表模拟数据,如声音;也可以代表数字数据,如通过调制解调器变换了的二进制数据。模拟信号传送一定距离后,由于幅度衰减而失真变形,所以在长距离传送时,需在沿途加若干放大器将信号放大。但放大器在放大信号的同时,也放大了噪声,同样引起误差,且误差是沿途累加的。对于声音数据,有一点误差,还可辨认,但对数字数据,一点误差都是不允许的。

2) 数字传输

数字传输是以数字信号形式传输的。它可以直接传输二进制数据或编码的二进制数据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也会由于信号幅度衰减而失真,但由于数字信号只包含有限个电平值,如二进制数字信号就只有二个电平值,分别为“0”和“1”,故只要在数字信号衰减到可能无法辨认是原电平之前,在沿途适当地方(一般为50km)加一中继器将该信号恢复原值,即可继续传输。中继器具有对数字信号整形、放大的功能,比较简单,它的引入不会产生积累误差,这也是当今采用数字传输方法传输模拟数据的原因。

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者均可由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表示和传输。如声音数据,可以通过一个变换器Coder(称作编码/译码器)进行数字化。同样,数字数据可以由数字信号直接表示,也可以通过一个变换器Modem(称作调制解调器),由模拟信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图6.9加以说明。

图6.9 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的表示

3. 带宽

每种信号都要占据一定的频率范围,称该频率范围为带宽。如声音的频率范围主要在300~3400Hz,故电话线一条话路的带宽是300~3400Hz,又如一条电缆,可传送1MHz 频率范围的信号,称该电缆的带宽为1MHz。

4. 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也叫数据率,即每秒钟传输多少位二进制数据,单位为位/秒,记作bps。如2400bps,指在一秒内可传输2400位数据。

·237·

微机应用基础

·238· ·238·

5. 波特率

波特率也称调制速率,或码元速率。码元对应于网络中传输的每一位二进制数字。调制速率是脉冲信号在调制过程中信号状态变化的次数,或者说是信号经过调制后的传输速率,单位是波特(Baud),通常用于表示调制解调器之间传输信号的速率。

6. 误码率

误码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或通信信道传输可靠性的一个参数。其定义是:二进制位(码元)在传输中被传错的概率。若传输总位(码元)数为N ,传错的位(码元)数为Ne ,则误码率P 表示如下。

P = Ne / N

在计算机网络中,误码率要求低于10-6,即平均每传输1兆位(码元),才允许错l 位

(码元)。

7. 延迟

它表示在网络中从发送第一位数据起,到最后一位数据被接收所经历的时间。该参数表示网络响应速度,延迟越少,响应越快,性能越好。影响延迟的因素随网络技术而异,主要有传输延迟、传播延迟等。

6.2.3 数据通信的工作方式

根据数据电路的传输能力,数据通信可以有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3种通信方式,如图6.10

所示。

图6.10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 1. 单工

两地间只能在一个指定的方向上进行传输,一个数据站固定作为数据源,而另一个固定作为数据宿。在两线连接时可能出现这种工作方式。

第6章网络与Internet·239·

2. 半双工

两地间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传输,但两个方向的传输不能同时进行,利用两线电路在两个方向上交替传输数据信息。由A到B方向一旦传输结束,为使信息从B传送到A,线路必须倒换方向。这种换向动作是由调制解调器完成的。

3. 全双工

两地间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传输。在四线连接中均采用这种工作方式。在两线连接中,采用某些技术(如回波消除,频带分割)也可以进行双工传输。

6.2.4 数据传输方式

1. 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并行传输指的是数据以成组的方式,在多条并行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常用的就是将构成一个字符代码的几位二进制码,分别在几个并行信道上进行传输。例如,采用8单位代码的字符,可以用8个信道并行传输。一次传送一个字符,因此收、发双方不存在字符的同步问题,不需要另加“起”、“止”信号或其他同步信号来实现收、发双方的字符同步,这是并行传输的一个主要优点。但是,并行传输必须有并行信道,这往往带来了设备上或实施条件上的限制,因此,实际应用受限。

串行传输指的是数据流以串行方式,在一条信道上传输。一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代码,由高位到低位顺序排列,再接下一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码,这样串接起来形成串行数据流传输。串行传输只需要一条传输信道,易于实现,是目前主要采用的一种传输方式。但是串行传输存在一个收、发双方如何保持码组或字符同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接收方就不能从接收到的数据流中正确地区分出每一个字符来,因而传输将失去意义。如何解决码组或字符的同步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办法,即异步传输方式和同步传输方式。

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异步传输一般以字符为单位,不论所采用的字符代码长度为多少位,在发送每一字符代码时,前面均加上一个“起”信号,字符代码后面均加上一个“止”信号,加上起、止信号的作用就是为了实现串行传输收、发双方字符的同步。这种传输方式的特点是同步实现简单,收发双方的时钟信号不需要严格同步。缺点是对每一字符都需加入“起、止”码元,使传输效率降低,故适用于1200bps以下的低速数据传输。

同步传输是以同步的时钟节拍来发送数据信号的,因此在一个串行的数据流中,各信号码元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是固定的(即同步的)。接收端为了从收到的数据流中正确地区分出一个个信号码元,首先必须建立准确的时钟信号。数据的发送一般以组(或称帧)为单位,一组数据包含多个字符收发之间的码组或帧同步,是通过传输特定的传输控制字符或同步序列来完成的,传输效率较高。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都需要采用字符同步或帧同步信号,以识别传输字符信号或数据帧信号的开始和结束。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发送器或接收器是否向对方发送时钟同步信号,如图6.11所示。

·239·

微机应用基础·240·

·240·

图6.11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6.2.5 数据通信网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术产业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信息的交换、存储、处理和使用更多地取决于计算机之间的互联能力。为了快速而优质地汇集信息,高效而可靠地传输信息、使用信息,需要将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工作站以及局域网连接起来,以实现计算机远距离互联和检索遍布世界的数据库资料。数据通信业务及数据通信网因此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公用数据网用来进行数据的传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陆续建立了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中国公用交互网(CHINANET)以及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等通信网,这些初步构成了中国的中高速信息公路。

1. 公用分组交换网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骨干网(CHINARAC)采用加拿大DPN100型节点交换设备,它的工作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扩充灵活、维护方便。CHINAPAC中继电路采用数字电路和部分模拟电路,通信速率分别为64~256Kbps和9.6~192Kbps。

用户可以通过CHINAPAC实现x.25基本业务,可与电话网相连实现交换型虚拟电路(SVC)、永久型虚拟电路(PVC)、广播及lBM/SNS网络环境等多项新功能。该网还能为用户提供诸如电子信箱、可视图文飞智能用户电报、电子数据交换等多种增值业务。目前已有20多个部委和系统利用CHlNAPAC组建了全国计算机网,如国家外汇交易网、证券交易阿等。

2. 公用数字数据网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CHINADDN)是由加拿大引进的3600带宽管理系统和美国DACSⅡ—2000交叉连接设备组成的并在全国24个省会城市设置了数字交叉连接节点机,可为用户提供2Mbps以下的各种速率的数字通道。它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传输网,它的传输媒介有光缆、数字微波、卫星信道以及用户端可用的普通电缆和双绞线。它可用于传输各类用户的数据、图像及会议电视信息,同时还可为公众电话网、分组交换网及一些省市在建的DDN网提供省间传输通道。它不但能提供帧中继、虚拟专用网等业

第6章网络与Internet·241·务,还能开通语音传真业务。CHINADDN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通道。

3. 综合业务数据网

通信业发展到今天,其业务种类越来越多:传真、电报、可视图文、电子信箱、计算机通信等业务迅猛发展。如果为这些新业务而建立专用通信网将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提出把各种通信业务,包括传统的语音和非语音业务等都以数字方式统一合并到同一数字网中传输、交换、处理,这就是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ISDN通过一对用户线路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包括电话、数据、传真、图像、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等。ISDN既可以为用户提供交换的即时连接业务,也可以提供用于永久的连接业务。在可交换的业务中, ISDN既可以提供电路交换业务,也可以提供分组业务,甚至帧业务。

ISDN的一对用户线上最多可以连接8个终端,并且可以使3个以上的终端同时通信,对于基本接入的ISDN用户网络接口,用户可以有2个64Kbps信息通路和1个16Kbps的信息通路,所以ISDN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率。

6.3 网络通信协议与标准

6.3.1 网络通信协议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建立统一的规范,否则信息变得不可理解,甚至计算机之间根本不能互联。协议使得通信的信息可以理解,而标准使得不同厂家不同型号计算机的互联成为可能。

1. 协议

网络上的计算机之间是如何交换信息的呢?就像我们说话用某种语言一样,在网络上的各台计算机之间也有一种语言,这就是网络协议,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必须使用相同的网络协议才能进行通信。当然,网络协议也有很多种,具体选择哪一种协议则要看情况而定。Internet上的计算机使用的是TCP/IP协议。

1) 协议的构成

为了进行通信,实体之间一定要达成一个协议(控制数据通信的一组规则)。一个协议定义了通信内容是什么,通信如何进行以及何时进行。协议的关键是语法、语义和时序。

(1) 语法。语法是指数据的结构或格式,指数据表示的顺序。例如,一个简单的协议可以定义数据的头部(前8个比特)是发送者的地址,中部(第二组8个比特)是接收者地址,而尾部就是消息本身。

(2) 语义。语义指比特流每一部分的含义。一个特定的比特模式该如何理解?基于这样的理解该采取何种动作?例如,一个地址指的是要经过的路由器还是消息的目的地址?这些都建立在语义的定义之上。

(3) 时序。时序包括两方面的特征:数据何时发送以及以多快的速率发送。例如,如果发送方以100Mbps(兆位每秒)速率发送数据而接收方仅能处理1Mbps速率的数据,这样的传输会使接收者负载过重,并导致大量数据流失。

·241·

微机应用基础

·242· ·242·

2) 常用协议

在局域网络中常用的通信协议有NetBEUI ,IPX/SPX 和TCP/IP 3种。下面分别介绍这3种网络通信协议。

(1) NetBEUI 网络通信协议。NetBEUI(用户扩展接口)网络通信协议是由IBM 公司开发

的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速度快的通信协议。在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操作系统中,

NetBEUI 网络通信协议已成为其默认的协议。NetBEUI 网络通信协议是为小型非路由局域网而设计的,较为适合由几台至两百台左右的PC 所组成的单网段的小型局域网。

(2) IPX/SPX 网络通信协议。IPX/SPX(网际包交换|顺序包交换)网络通信协议是由Novell 公司开发的一组通信协议集,该网络通信协议具有非常强大的路由功能,是为多网段大型网络而设计的。当用户端接入NetWare 服务器时,需使用IPX/SPX 及其兼容协议,但在非Novell 网络的环境中,一般不直接使用IPX/SPX 网络通信协议。

(3) TCP/IP 网络通信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网络通信协议是一组协议集的统称,其中TCP/IP 协议是目前网络中最常用的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它不仅应用于局域网,同时也是Internet 的基础协议。TCP/IP 网络通信协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支持任意规模的网络。使用TCP/IP 网络通信协议,不仅可以组建对等网,而且可以非常方便接入其他服务器。在安装Windows XP 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已经默认安装了TCP/IP 网络通信协议。

2.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对计算机网络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最好的组织方式是按一系列层(Layer)或者级(Level)来组织。层次方式是指在制定协议时,把复杂成分分解成一些简单成分,然后再将它们复合起来的复合技术。每一层都是建立在前一层基础上,层的数目、每层的名称、每层的内容及每层的功能都视网络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就是结构化思想的体现。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次协议的集合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有以下好处:

(1)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需要知道低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2) 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接口保持不变,则在这一层以上或者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

(3) 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各层实现技术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层。

(4) 易于实现和维护。因为整个系统已被分解成若干个部分,从而使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实现和维护变得容易控制。

(5) 有利用促进标准化。主要是因为每一层的功能和所提供的服务都已有了精确的 说明。

网络体系结构最早于1974 年由IBM 公司提出,命名为“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即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随后,许多公司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这些网络体系结构都采用了分层技术,但层次的划分、功能的分配以及所采用的技术术语均不相同。

第6章 网络与Internet ·243·

·24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计算机系统联网和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联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6.3.2 OSI 参考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1979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ISO/OSI Model(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这是一个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主体结构。有了这个开放的模型,各网络设备厂商就可以遵照共同的标准来开发网络产品,最终实现彼此的兼容。

OSI 采用了分层

的结构化技术,共分7层,如图6.12所示。

图6.12 OSI 参考模型

1. 物理层

这是整个OSI 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的任务就是提供网络的物理连接。所以,物理层是建立在物理介质上,它提供的是机械和电气接口。主要包括电缆、物理端口和附属设备,如双绞线、同轴电缆、接线设备(如网卡等)、RJ -45接口、串口和并口等在网络中都是在这个层次工作的。

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包括:物理连接、物理服务数据单元顺序化(接收物理实体收到的比特顺序,与发送物理实体所发送的比特顺序相同)和数据电路标识。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建立在物理传输能力的基础上,以帧为单位传输数据。帧是用来移动数据的结构包,它不仅包括原始(未加工)数据,还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网络地址以及纠错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确定了帧将发送到何处,而纠错和控制信息则确保帧无差错到达。如图6.13所示显示了一个简化的数据帧结构图。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就是在网络层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目的地址 源地址 控制信息 源发送的数据 错误校验信息

图6.13 数据帧结构

微机应用基础

·244· ·244·

3. 网络层

网络层,即OSI 模型的第3层,其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例如,一个计算机有一个网络地址192.168.10.12 (若它使用的是TCP/IP 协议)和一个物理地址0060973E97F3。

网络层通过综合考虑发送优先权、网络拥塞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可选路由的花费来决定从一个网络中节点A到另一个网络中节点B的最佳路径。

4. 传输层

传输层是OS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层,主要负责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地从A点传输到B点。传输协议同时进行流量控制,除此之外,传输层按照网络能处理的最大尺寸将较长的数据包进行强制分割。例如,以太网(一种广泛应用的局域网类型)无法接收大于1500B 的数据包。发送方节点的传输层将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片,同时对每一数据片安排一个序列号,以便数据到达接收方节点的传输层时,能以正确的顺序重组。

5. 会话层

会话层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持通信。术语“会话”指在两个实体之间建立数据交换的连接,常用于表示终端与主机之间的通信。会话层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连接,保持会话过程通信连接的畅通,同步两个节点之间的对话,决定通信是否被中断以及通信中断时决定从何处重新发送。

6. 表示层

表示层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在表示层,数据将按照网络能理解的方案进行格式转化,这种格式转化的结果也因所使用网络的类型不同而不同。表示层管理数据的解密与加密,如系统口令的处理。如果在Internet 上查询你的银行账户,使用的即是一种安全连接。你的账户数据在发送前被加密,在网络的另一端,表示层将对接收到的数据解密。除此之外,表示层协议还对图片和文件格式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

7. 应用层

OSI 模型的顶端,即第7层是应用层。应用层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以使程序能享用网络服务。例如,如果在网络上运行Microsoft Word ,并选择打开一个文件,你的请求将由应用层传输到网络。

6.3.3 TCP/IP 参考模型

TCP/IP 最早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提出的ARPANET 研究计划。作为ARPANET 的第二代协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TCP/IP 协议。虽然TCP 协议和IP 协议都不是ISO 标准,但它们是目前最流行的商业协议,并被公认为是当前工业标准或“事实上的标准”。Internet 采用的就是TCP/IP 协议,许多协议都是它的子协议。下面我们就对TCP/IP 协议做一下简单介绍。

第6章网络与Internet·245·

1. TCP/IP协议

TCP/IP协议包括两个子协议:一个是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另一个是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其中TCP协议和IP协议各有分工。TCP协议是IP协议的高层协议,它在IP之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连接方式的协议。TCP协议能保证数据包的传输以及正确的传输顺序,如果在传输期间出现丢包或错包的情况,TCP负责重新传输出错的包,这样的可靠性使得TCP/IP协议在会话式传输中得到充分应用。IP协议负责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寻址及路由选择。

2. TCP/IP的主要协议

1)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Telnet协议用来登录到远程计算机上,并进行信息访问,通过它可以访问所有的数据库、联机游戏、对话服务以及电子公告牌,如同与被访问的计算机在同一房间中工作一样,但只能进行些字符类操作和会话。

2) 文件传输协议(FTP)

这是文件传输的基本协议,有了FTP协议就可以把的文件进行上传,也可从网上得到许多应用程序和信息(下载),有许多软件站点就是通过FTP协议来为用户提供下载任务的,俗称“FTP服务器”。最初的FTP程序是工作在UNIX系统下的,而目前的许多FTP程序是工作在Windows系统下的。FTP程序除了完成文件的传送之外,还允许用户建立与远程计算机的连接,登录到远程计算机上,并可在远程计算机上的目录间移动。

3) 电子邮件服务(E-mail)

电子邮件服务是目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Internet服务。通过电子邮件,可以与Internet上的任何人快速、高效、方便地进行信息的交换。目前,全球平均每天约有几千万份电子邮件在网上传输。

4) WWW服务

WWW服务(3W服务)也是目前最广泛的一种Internet服务,通过WWW服务,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的浏览。由于WWW服务使用的是超文本链接(HTML),所以可以很方便地从一个信息页转换到另一个信息页。

5)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SMTP是TCP/IP协议簇的一个成员,这种协议认为你的计算机是永久连接在Internet 上的,而且认为你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在任何时候是可以被访问的。它适用于永久连接在Internet的计算机,但无法使用通过SLIP/PPP协议连接的用户接收电子邮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邮件计算机上同时运行SMTP和POP协议的程序,SMTP负责邮件的发送和邮件在计算机上的分拣和存储,POP协议负责将邮件通过SLIP/PPP协议连接传送到用户计算机上。

6) 信息服务(Gopher)

Gopher最早出现于1991年,它是帮助用户从Internet信息海洋中搜索有用信息的导航器。除了操作简便外,它的另一个特点是速度快。用户只要关心浏览的内容,而不必关心具体的服务器。

·245·

微机应用基础

·246· ·246· 3. TCP/IP 参考模型

在TCP/IP 协议出现之后,出现了TCP/IP 参考模型。如同OSI 参考模型,TCP/IP 也是一种分层模型。与OSI 参考模型相比,TCP/IP 模型只有4层,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Internet)层、传输层和应用层。TCP/IP 模型将OSI 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合并成了TCP/IP 层的网络接口层;OSI 模型中的上3层,即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合并成了TCP/IP 层的应用层。图6.14给出了TCP/IP 参考模型与OSI 参考模型的层

次对应关系。

图6.14 TCP/IP 参考模型与OSI 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

6.4 计算机局域网

6.4.1 计算机局域网的定义

局域网(LAN)是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联在一起的通信网络。从硬件角度看,LAN 是电缆、网卡、工作站、服务器和其他连接设备的集合体。从软件角度度看,LAN 在网络操作系统(NOS)的统一指挥,提供文件、打印、通信和数据库等服务功能。

(1) 这里指的小区域可以是一建筑物内,一个校园或者大至数千米直径的一个区域。

(2) 这里指的数据通信设备是广义的,包括计算机、终端和各种外围设备。

(3) 传输的误码率低,可达810?~1110?。

(4) 整个网络为某个单位或部门所有,仅供该单位内部使用。

局域网的出现,使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获得更充分的发挥,在很短的时间内各种局域网层出不穷,并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推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6.4.2 局域网的基本组成

局域网由硬件系统、网络软件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组成,如

图6.15所示为LAN 硬件系统组成示意图。

一般组成LAN 需要下述5种基本结构:

(1) 计算机(特别是PC);

(2) 传输媒体;

(3) 网络

适配器;

图6.15 LAN 组成基本图

第6章 网络与Internet

·247·

·247·

(4) 网络连接设备;

(5) 网络操作系统。

下面将分别对上述内容加以介绍。

6.4.3 局域网传输介质 局域网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以及在无线LAN 情况下使用的辐射媒体通信信道。首先使用的是同轴电缆,随着技术的发展,双绞线与光纤的应用迅速普及。在局域网范围内,通常中、高速近距离传输数据使用双绞线,远距离传输使用光纤。在有移动结点的局域网中采用无线通信信道。

1.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由内导体铜质芯线(单股实心线或多股

绞合线)、绝缘层、网状编织的外导体屏蔽层(也可以是

单股的)以及塑料保护外套所组成,如图6.16所示。

由于外导体屏蔽层的作用,同轴电缆具有很好的

抗干扰特性,是一种高带宽、低误码率、性能价格比

高的传输介质,广泛用于LAN 中。

通常按特性阻抗数值的不同,将同轴电缆分成以

下两类。

1) 50 Ω基带同轴电缆 又称基带同轴电缆,只用于传输数字信号,即直接把数字信号送到传输介质上,无需

经过调制,故把这种电缆称为基带同轴电缆。

50Ω同轴电缆可以10Mbps 的速率将数字信号传输1km 以内而无需中继。

2) 75 Ω宽带同轴电缆

宽带同轴电缆通常使用的是CATV 有线电视电缆,既可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传输数字信号。宽带同轴电缆传输模拟信号时,其频率可达300~450MHz 或更高,传输距离达100km 。在传输数字信号时,需将其转换成模拟信号,通常,一条带宽为300 MHz 的电缆可以支持150Mbps 的数据率。利用宽带同轴电缆构成的宽带局域网,可以实现数字信号、语音信号和视频图像等综合信息的同时传输,其地理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千米。

2. 双绞线

双绞线是由相互按一定扭矩绞合在一起的类似于电话线的传输媒体,每根线加绝缘层并有色标来标记,如图6.17所示。

成对线的扭绞旨在使电磁辐射和外部电磁干扰减到最小。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STP 和无屏蔽双绞线UTP 两种。双绞线一般用于星形网的布线连接,通常,在几公里范围内,双绞线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00Mbit/s 。

3. 光缆

光缆是目前最先进的传输介质,它由缆芯、包层、吸收外壳

和保护层4部分组成,如图6.18所示。

护套 绝缘层 导体 屏蔽体 图6.16 同轴电缆示意图

微机应用基础

·248· ·248·

护套 双色线(塑料绝缘 带色标) 色层 护套 纤心

单芯 图6.17 双绞线示意图 图6.18 光纤示意图

光纤可分为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和多模光纤(Multiple Mode Fiber)两类。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光缆的电磁绝缘性能好,信号衰变小,频带较宽,传输距离大,是网络传输介质中性能最好、应用前途最广泛的一种。

以上3种传输介质的特性比较见表6-1。

表6-1 传输介质的特性 传输媒介

价 格 电磁干扰 频带宽度 单段最大长度 UTP

最便宜 高 低 100 米 STP

一般 低 中 等 100 米 同轴电缆

一般 低 高 185米/500米 光 缆 最高 没 有 极 高 几十千米

4. 无线信道

同轴电缆、双绞线及光纤都属于有线传输介质,都需要一根线缆连接计算机,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方便的。无线媒体不使用

电子或光

学导体。大多数情况下地球的大气便是数据的物理性通路。从理论上讲,无线媒体最好应用于难以布线的场合或远程通信。目前常用的无线信道有微波、卫星信道、红外线和激光信道等。

6.4.4 网络适配器

网络适配器又称网卡或网络接口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 ,NIC),如图6.19所示。它是计算机联网的常用设备之一,通常插在计算机主板插槽中,负责将用户要传递的数据转

换为网络上其他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网络介质传输。目前主要是8位和16位网卡。

图6.19 网卡实物图 1. 网卡的技术

网卡必须具备两大技术:网卡驱动程序和I/O 技术。网卡驱动程序使网卡和网络操作

第6章 网络与Internet ·249·

·249·

系统兼容,实现PC 与网络的通信。I/O 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总线实现PC 和网卡之间的通信。网卡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本的元素。在计算机局域网络中,如果有一台计算机没有网卡,那么这台计算机将不能和其他计算机通信,也就是说,这台计算机和网络是孤立的。

2. 网卡的分类

网卡种类较多,性能也各有差异,如大家所熟知的ATM 网卡、令牌环网卡和以太网网卡等。通常网卡可按以下的标准进行分类。

(1) 按网卡所支持带宽的不同可分为10M 网卡、100M 网卡、10/100M 自适应网卡、1000M 网卡几种。

(2) 根据网卡总线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ISA 网卡、EISA 网卡和PCI 网卡三大类,其中ISA 网卡和PCI 网卡较常使用。

(3) 网卡的接口类型: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网卡有AUI 接口(粗缆接口)、

BNC 接口(细缆接口)和RJ-45接口(双绞线接口)3种接口类型。

所以在选用网卡时,应注意网卡所支持的接口类型,否则可能不适用于你的网络。

6.4.5 网络连接设备

计算机网络由各种不同功能的网络设备组成。应用这些基本的网络设备我们可以灵活组建各种结构的网络。下面介绍局域网和部分广域网网络设备。

1. 中继器(Repeater)

中继器是用于扩展局域网的连接距离的网络互联设备,它通过对信号的存储转发从而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在网络中,网络连线都有一定的长度限制,否则传输距离太长,将导致传输的信号衰减太多而造成传输数据出错。为了扩展网络联机的总跨度,可用中继器将两个单段电缆连接起来,从而加大网络连接的距离。

2. 集线器(Hub)

集线器(Hub ,如图6.20所示)是一种用于星形网络中的信息传输设备,主要用于共享网络的组建。使用Hub 组网非常灵活,且设备生产成本低,连接

能也较同轴电缆的好,是目前局域网中应用最广泛的网络设备。

图6.20 集线器实物图 3. 交换机(Switch)

交换机是目前构建网络的重要设备,如图6.21所示。从外形看,与集线器类似,但与集线器相比,交换机在网络整体传输速率、发送数据的智能化程度、所带的端口数等方面都有绝对的优势,因而大大地提高了网络通信带宽。因此,用交换机取代集线器,会使网

微机应用基础

·250· ·250·

络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4. 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如图6.22所示)是因特网中使用最广泛的设备,通过它可以实

现局域网之间,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互联。

图6.21 交换机示意图 图6.22 路由器示意图 5. 网桥(Bridge)

网桥又称桥接器,主要用于连接两个同一类型的局域网。网桥从一个局域网接收MAC 帧,拆封、校对、校验之后,按另一个局域网的格式重新组装,发往它的物理层。由于 网桥是链路层设备,因此不处理数据链路层以上层次协议所加的报头,不能做这些层次的修改。

6. 网关(Gateway)

网关用于实现不同体系结构网络之间的互联。在网络互联过程中,当连接不同类型而协议差别又较大的网络时,则要选用网关设备。它可以支持不同协议之间的转换,实现不同协议网络之间的通信和信息共享。

6.4.6 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NOS)是向连入网络的一组计算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操作系统。作为一个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管理并控制着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目前较常见的网络操作

系统有UNIX ,

Novell 公司的NetWare 和Microsoft 公司的Windows NT Server ,Windows 95,Windows for Workgroups 以及Linux 等。

1. NetWare

NetWare 是目前局域网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的网络操作系统,它推出的时间比较早,运行稳定。在一个NetWare 网络中允许有多个服务器,且可同时支持多种拓扑结构,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及强大的文件及打印服务能力。

2. Windows NT Server

Windows NT 是Microsoft 公司出品的具有很强联网功能的真正32位操作系统,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靠性及优良的安全性。目前Windows NT 已成为Novell NetWare 的强劲竞争对手。

3.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

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以下简称WFW)集成了一组对等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功

中南大学微机课程设计报告交通灯课案

微机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一、需求分析 1、系统设计的意义 (3) 2、设计内容 (3) 3、设计目的 (3) 4、设计要求 (3) 5、系统功能 (4) 二、总体设计 1、交通灯工作过程 (4) 三、设计仿真图、设计流程图 1、系统仿真图 (5) 2、流程图 (6) 3、8253、8255A结构及功能 (8) 四、系统程序分析 (10) 五、总结与体会 (13) 六、参考文献 (13)

一、需求分析 1系统设计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协调,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是用于城市交通数据检测、交通信号灯控制与交通疏通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它是现代城市交通监控指挥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机动车量的不断增加,组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出现了交通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因此,自80年代后期,这些城市纷纷修建城市高速通道,在高速道路建设完成的初期,它们也曾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然而,随着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和缺乏对高速道路的系统研究和控制,高速道路没有充分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而城市高速道路在构造上的特点,也决定了城市高速道路的交通状况必然受高速道路与普通道路耦合处交通状况的制约。所以,如何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利用好耗费巨资修建的城市高速通道,缓解主干道与匝道、城市同周边地区的交通拥堵状况,越来越成为交通运输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十字路口车辆穿梭,行人熙攘,车行车道,人行人道,有条不紊。那么靠什么来实现这井然秩序呢?靠的就是交通信号灯的自动指挥系统。交通灯的控制方式很多,本系统采用可编程并行I/O接口芯片8255A为中心器件来设计交通灯控制器,实现本系统的各种功能。同时,本系统实用性强,操作简单。 2、设计内容 采用8255A设计交通灯控制的接口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搭建电路,画出程序流程图,并编写程序进行调试 3、设计目的 综合运用《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知识,利用集成电路设计实现一些中小规模电子电路或者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以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及实现系统、绘制系统电路图的能力,为实际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针对此次课程设计主要是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交通灯控制分析及设计,掌握8255A方式0的使用与编程方法,通从而复习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设计要求: (1)、分别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完成硬件接口功能设计; (2)、硬件电路基于80x86微机接口;

微机课设实验报告

微机课程设计 数字温度计实验报告

一、题目: 上位机:完成界面设计与通讯程序 1、能够显示两个温度值,温度精度0.5度,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温度 值后又提示字幕。 2、能够设定报警温度阈值 3、每隔一秒将温度值保存至文件存档。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温度值后 面有提示。 4、可以对串口进行设置。 下位机:完成电路设计与控制程序 1、用两个DS18B20测温。 2、通过串口与上位机通信,并传输温度值,接受阈值设置。 3、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有相应指示灯提示。 4、将当前温度显示LCD1602液晶屏上,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温度值后 有提示。 二、原理 DS18B20是DALLS公司推出的“1—wire”接口的数字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将温度转换为9~12串行信号供单片机处理。由于这种传感器只有一个IO口,是单总线串行接口,单片机可以利用串行通信将数据读出并按照LCD 的协议显示在1602液晶屏上。同时,通过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可以用PC机控制温度的警戒值以及记录不同时间测量的温度。 三、原理图 图3.1 LCD、18B20以及串口与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图

图3.2电源模块 四、流程图 1、上位机流程图 图4.1.1发送数据流程图图4.1.2 接受数据流程图

2、下位机流程图 图4.2.2读出温度子程序流程图 图4.2.1总流程图 图4.2.4计算温度子程序流程图

图4.2.3 温度转换流程图 图4.2.6温度值显示在LCD1602上 图4.2.5 显示数据刷新子程序 五、源程序 1、上位机程序:见附录1; 2、下位机程序:见附录2; 3、实验结果显示(上位机):见附录3。

《计算机应用基础》各章知识点归纳大全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归纳 1.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 2.计算机当前已应用于各种行业、各种领域,而计算机最早的设计是针对科学计算。 3.计算机有多种技术指标,其中决定计算机的计算精度的是字长_。 4.自计算机问世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个时代,划分时代的主要依据是计算机的电子器件。 5.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是电子管。 6.早期的计算机体积大、耗能高、速度慢,其主要原因是制约于电子器件。 7.当前的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第四代计算机,它所采用的逻辑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8.个人计算机属于微型计算机。 9.计算机可以进行自动处理的基础是存储程序。 10.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时的高精确度主要决定于基本字长。 11.计算机具有逻辑判断能力,主要取决于编制的软件。 12.计算机的通用性使其可以求解不同的算术和逻辑问题,这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的可编程性。 13.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很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辅助设计是用计算机进行产品设计和绘图。 14.当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但其应用最早的领域是科学计算。 15.最早设计计算机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计算,其主要计算的问题面向于军事。 16.计算机应用中最诱人、也是难度最大且目前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是人工智能。 17.气象预报已广泛采用数值预报方法,这种方法涉及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18.利用计算机对指纹进行识别、对图像和声音进行处理属于的应用领域是信息处理。 19.计算机最主要的工作特点是存储程序与自动控制。 20.用来表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CAD。 21.利用计算机来模仿人的高级思维活动称为人工智能 22.计算机网络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 23.所谓的信息是指处理后的数据 24.时至今日,计算机仍采用程序内存或称存储程序原理,原理的提出者是冯·诺依曼。 25.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程序存储。 26.计算机系统中,最贴近硬件的系统软件是操作系统_。 27.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可以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并执行的是机器语言。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班内序号: 课设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一、课程设计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设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设计所需器材与工具 (3) 五、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设计步骤(含流程图和代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课程设计小结 (36)

一、课程设计题目:点阵显示系统电路及程序设计 利用《汇编语言与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中所学的可编程接口芯片8253、8255A、8259设计一个基于微机控制的点阵显示系统。 二、设计目的 1.通过本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汇编语言与微型计算机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从事计算机检测与控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掌握接口芯片8253、8255A、8259等可编程器件、译码器74LS138、8路同相三态双向总线收发器74LS245、点阵显示器件的使用。 3.学会用汇编语言编写一个较完整的实用程序。 4.掌握微型计算机技术应用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原理图设计、元器件选用、布线、编程、调试、撰写报告等步骤。 三、设计内容 1.点阵显示系统启动后的初始状态 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出现菜单: dot matrix display system 1.←left shift display 2.↑up shift display 3.s stop 4.Esc Exit 2.点阵显示系统运行状态 按计算机光标←键,点阵逐列向左移动并显示:“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点阵显示系统,计科11302班,陈嘉敏,彭晓”。 按计算机光标↑键,点阵逐行向上移动并显示:“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点阵显示系统,计科11302班,陈嘉敏,彭晓”。 按计算机光标s键,点阵停止移动并显示当前字符。 3.结束程序运行状态 按计算机Esc键,结束点阵显示系统运行状态并显示“停”。 四.设计所需器材与工具 1.一块实验面包板(内含时钟信号1MHz或2MHz)。 2.可编程芯片8253、8255、74LS245、74LS138各一片,16×16点阵显示器件一片。

微机应用基础Ⅰ实验指导作业题

《微机应用基础Ⅰ》实验指导 实习一 1.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中,C盘的根目录下建立一个新文件夹,并取名为“我的新文件夹”,建立此文件夹后,再建立成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 2.将“我的新文件夹”文件夹以只读形式共享,共享为“Test”文件夹,将显示器的背景设置为名为“Windows XP”的画面。 3.从桌面“我的电脑”图标开始,查找C盘上扩展名为TXT类型文件,并对查出的文件按日期先后排列且显示文件的详细资料。并复制当前窗口的画面,分别以bmp和jpg两种图形格式保存在“我的新文件夹”下,即文件名为“”和“”。 4.从“资源管理器”窗口开始,在C盘的中建立一级子目录“source”,查找C盘上文件名中含有hlp字母的文件,选中其中的6个文件,复制到“source”文件夹下;将任务栏设置为自动隐藏。 5.通过“资源管理器”,在D盘根目录下,建立“target”文件夹,将C盘的一级子目录中“source”中的第一和第三个文件移动到“target”中去。 6.将C盘的中“source”文件夹及文件夹下面的所有文件压缩成“”压缩文件。 实习二 1.从文件名为“素材库”的Word文档复制“素材1”后的一段文字,保存为名为“W1”的Word文档。 按要求排版: (1)将标题字体设置为“华文行楷”,字形设置为“常规”,字号设置为“小初”、选定“效果”为“空心字”且居中显示。 (2)将“陶渊明”的字体设置为“隶书”、字号设置为“小三”,文字又对其加双曲线边框,线型宽度应用系统默认值显示,右对齐。 (3)将正文行距设置为25磅。 2.从文件名为“素材库”的Word文档复制“素材2”后的一段文字,保存为“W2”的Word文档。 按要求排版: (1)将标题“闲情赋”字的设置为“幼圆”,字号设置为“小二”,居中显示。 (2)将“序——”和“正文——”,字体设置为“黑体”,字号设置为“五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4级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实验的提高和综合。通常,学习知识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一点点的学习和积累的,而应用知识则是综合运用所积累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知识的系统性来检验对各层次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阶段所掌握的知识通过一个设计实例,经历一次理论和实践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的综合训练,也是一次工程实践能力的检验。这次课程设计大家应当把它作为毕业设计的预演。 ?锻炼通过各种媒体和途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 ?课程设计要求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较大的题目可以多人合作完成,但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并在自己的报告中客观如实地反映; ?课程设计既是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是协作精神和科学诚信品质的锻炼。如果做相同的题目,要保证各自的独立性,实现方法的多样性。 ?微机原理是一门硬件技术为主、软硬件结合的课程,因此要求,所有的选题都要描述清楚硬件设计的原理和软件设计的逻辑思路。设计尽量在实验箱上完成。 ?在功能设计上尽量完善、贴近实用、有人机交互(人机交互可实用实验箱上的键盘重新定义) ?登录本系的网页,查阅毕业设计的相关文件和设计规范,学习设计报告撰写的各个环节,并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实践。 ?要珍惜这次课程设计,这是一次总结复习、知识拓展、能力锻炼的大好机会。 ?课题完成后要有一分规范的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的时间为2个完整的教学周。每天的上午一班,下午二班实验室开放,为大家提供调试、辅导的时间。 四、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为锻炼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做准备,对设计报告的完成尝试做较高的要求。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DOC

河北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课程名称: 学年学期: 指导教师: 年月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学号成绩 专业班级起止时间2011.12.24—2012.11.28 设计题目字符串动画显示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 二、设计题目 (1) 三、设计内容要求 (2) 四、设计成员及分工 (2) 五、课程设计的主要步骤 (2) 六、课程设计原理及方案 (3) 七、实现方法 (3) 八、实施结果 (8) 九、总结 (8) 十、体会感受 (8)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以自己动手动脑,亲手设计与调试的。它将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工艺知识和创新启蒙有机结合,培养我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课程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让我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课程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具有动手、动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培养在校工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和独立自主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环节,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技术知识,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系统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在微机应用方面的开发与设计本领,系统的掌握微机硬软件设计方法。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检验学生对本门课学习的情况,更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查阅专业资料、工具书或参考书,掌握工程设计手段和软件工具,并能以图纸和说明书等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通过设计过程,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微机系统的软件设计的方法、设计步骤,使学生得到微机开发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让学生独立或集体讨论设计题目的系统方案论证设计、编程、软件调试、查阅资料、编写说明书等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初步过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的熟练掌握微机系统的设计方法,熟练应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和实际设计中的软件调试方法和步骤,熟悉微机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设计题目

微机应用基础 (1)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提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的各种物理设备的总称,软件是为了运行、管理和维护计算机而编制的程序和各种文档的总和,两者缺一不可。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目前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掌握计算机中使用的数制和各数制的转换;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多媒体及计算机病毒防范的知识。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步入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其他学科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大家对计算机系统的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1 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及应用 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也称为电脑,是一种能按照人的意志,快速、高效、自动处理各种信息的电子设备。它可以按照预先编好的程序自动执行各种操作,以完成信息的输入、存取、加工处理及输出。 1.1.1 计算机的特点 从计算机的定义可以看出,计算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电子设备 信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直接进行描述的,可以在人们之间进行传递的知识。像各种数据,如语言、音乐、图片等都是信息。记录这些信息的物理符号称为数据。人类对信息的处理可使用各种工具,而计算机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电子设备。 2.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功能 计算机设有能存储大量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也就是说具有惊人的记忆能力。计算机工作时,计算的初始数据、运算的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都可以存入存储器,而且这些数据可以长期保存,使用和查询非常方便。 计算机不但能进行算术运算,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通过对不同对象的比较和判断,可以进行结论的推断。

微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作为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基础课之一,课程紧密结合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主题,以下是整理的微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微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一 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作为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基础课之一,课程紧密结合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主题,以CPU为主线,系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楚地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这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个星期,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以前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强调在写一个程序的时候,一定要事先把程序原理方框图化出来,但是我开始总觉得这样做没必要,很浪费时间。但是,这次课程设计完全改变了我以前的那种错误的认识,以前我接触的那些程序都是很短、很基础的,但是在课程设计中碰到的那些需要很多代码才能完成的任务,画程序方框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通过程序方框图,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每一步要做什么,每一步要完成什么任务都有一个很清楚的思路,而且在程序测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查错。 其次,以前对于编程工具的使用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上,但是经过一段上机的实践,对于怎么去排错、查错,怎么去看每一步的运行结果,怎么去了解每个寄存器的内容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编程问题,最后在赵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同时,在赵老师的身上我学得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次我表示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 微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二 以前从没有学过关于汇编语言的知识,起初学起来感觉很有难度。当知道要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心里面感觉有些害怕和担心,担心自己不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数字时钟的实现(附代码)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课程设计 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设计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x班学号: 姓名:

一、设计题目及要求: 【课题6】数字时钟 1.通过8253 定时器作产生秒脉冲定时中断。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实现秒、分、小时的进位(24小时制)。 2.在七段数码管上显示当前的时分秒(例如,12 点10 分40 秒显示为121040)。 3.按“C”可设置时钟的时间当前值(对准时间)。 二、设计思想: 总体思想: 1、功能概述: 实验箱连线: 本实验建立在Dais实验箱基础上完成的基本连线及程序如下: 138译码器: A,B,C,D,分别连接A2,A3,A4,GS; y0连接8253的CS片选信号; y1连接8259的CS片选信号; 8253连线: 分频信号T2接8253的CLK0; 8253的OUT0接8259的IR7; 8253的gate信号接+5V; 8259连线: 8259的数据线接入数据总线;

本程序包括显示模块,键盘扫描模块,时间计数模块,设置模块等几个模块, (1)程序运行后,LED显示000000初始值,并且开始计数 (2)按C键进行设置初始时间,考虑到第一个数只能是0,1,2,当第一个数显示2时第二个数只能显示0~4,同理下面各位应满足时钟数值的合理的取值; (3)在手动输入初始值时,按D键进行回退1位修改已设置值,连续按D键可以全部进行删除修改。 2、主程序设计 主程序中完成通过调用子程序完成对8253及8259的初始化,对8259进行中断设置。主要在显示子程序和键盘子处理程序之间不断循环,8253每一秒给8259一个刺激,当8259接受到刺激后会给CPU一个中断请求,CPU会转去执行中断子程序,而中断子程序设置成时间计数加,即完成电子表的整体设计。详细流程图见图三-1。 3、LED显示子程序设计 本程序显示部分用了6个共阳极LED作为显示管,显示程序要做到每送一次段码就送一次位码,每送一次位码后,将位码中的0右移1位作为下次的位码,从而可以实现从左到右使6个LED依次显示出相应的数字。虽然CPU每隔一定时间便执行显示程序,但只要这个时间段不太长,由于人眼的视觉作用,就可以在6个LED上同时见到数字显示。 4、键盘扫描子程序设计 本程序需要用键盘对时间的初始值进行设置,因此对键盘扫描的子程序需要满足的功能如下: 判断是否是C键,若不是就返回至主程序,若是C键就开始对时间初始值进行设置,同时因注意到第一个值不可以超过2,第一个数是2时第二数不能超过4,余下的同理要满足时间数值的取值范围呢,若不是合法输入不予反应继续等待输入。当遇到输入数值错误时可以按下D键进行删除一位重新设置;当6位初始值全部设置成功后,电子表将自动开始走表。 5、时间运算子程序设计 该子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对时、分、秒的运算,并把运算出的最终结果存到事先已经开辟

计算机应用基础答案

专业课作业 1.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________。 A.1946年 2.当前的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第四代计算机,它所采用的逻辑元件是_______。 C.大规模集成电路 3、下列关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 D.确定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4、目前,微型计算机中广泛采用的电子元器件是________。 D.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早期的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慢,其主要原因是制约于_______。 D.元器件一一早期的计算机元器件是电子管,其体积大、耗电多。 6、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数模A合计算机,这种分类是依据________。 B.处理数据的方式-一有两种:处理数字的和处理模拟数据的(声音属于模拟数据) 7、电子计算机按规模和处理能力划分,可以分为_________。 C.巨型计算机、中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 8、个人计算机简称PC机,这种计算机属于________。 A.微型计算机 9、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C.运算速度快、自动控制、可靠性高 10、以下不属于电子数字计算机特点的是________。 B.体积庞大 11、现代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自动、连续地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是因为______。 D.具有存储程序的功能 12、下列各项中,在计算机主要的特点中尤其最重要的工作特点是_______。 A.存储程序与自动控制 13、“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运算,可根据需要达到几百万分之一的精确度”,该描述说明计算机具有_______。 C.很高的计算精度 14、“计算机能够进行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处理”,该描述说明计算机具有_______。 B.逻辑判断能力 15、计算机的通用性使其可以求解不同的算术和逻辑问题,这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的_______。 A.可编程性 16、当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但其应用最早的领域是_______。 B.科学计算 17、计算机当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根据统计其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_______。(请看解析) A.数据处理 18、当前气象预报已广泛采用数值预报方法,这主要涉及计算机应用中的_______。 D.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19、办公室自动化是计算机的一大应用领域,按计算机应用的分类,它属于______。 D.数据处理 20、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计算机能够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的控制方式,如生产过程化、过程仿真、过程控制等。这属于计算机应用中的________。

微机课设简易计算器

微机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简易计算器仿真 学院(部)信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2011240401 学生姓名张静 学号33 12 月14 日至12 月27 日共2 周 指导教师(签字)吴向东宋蓓蓓

单片机十进制加法计算器设计 摘要 本设计是基于51系列的单片机进行的十进制计算器系统设计,可以完成计 算器的键盘输入,进行加、减、乘、除3位无符号数字的简单四则运算,并在LED上相应的显示结果。 软件方面从分析计算器功能、流程图设计,再到程序的编写进行系统设计。编程语言方面从程序总体设计以及高效性和功能性对C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计算器四则运算算法特别是乘法和除法运算的实现,最终选用全球编译效率最高的KEIL公司的μVision3软件,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并用proteus仿真。 引言 十进制加法计算器的原理与设计是单片机课程设计课题中的一个。在完成理论学习和必要的实验后,我们掌握了单片机的基本原理以及编程和各种基本功能的应用,但对单片机的硬件实际应用设计和单片机完整的用户程序设计还不清楚,实际动手能力不够,因此对该课程进行一次课程设计是有必要的。 单片机课程设计既要让学生巩固课本学到的理论,还要让学生学习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和用户程序设计,使所学的知识更深一层的理解,十进制加法计算器原理与硬软件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自己动手用计算机电路设计软件,编写和调试,最后仿真用户程序,来加深对单片机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单片机的兴趣,同时学习查阅资料、参考资料的方法。 关键词:单片机、计算器、AT89C52芯片、汇编语言、数码管、加减乘除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数据采集系统三(中断法)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课设题目:数据采集系统三(中断法) 实验者姓名: 实验者学号: 学院: 数据采集系统三(中断法) 一、实验目的 进一步掌握微机原理知识,了解微机在实时采集过程中的应用,学习、掌握编程和程序调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用中断法,将ADC 0809通道0外接0 ~ 5V电压,转换成数字量后,在七段LED 数码管上,以小数点后两位(几十毫伏)的精度,显示其模拟电压的十进值;0809通道0的数字量以线性控制方式送DAC0832输出,当通道0的电压为5V时,0832的OUT为0V, 当通道0的电压为0时,0832的OUT为2.5V;此模拟电压再送到ADC 0809通道1,转换后的数字量在CRT上以十六进制显示。 2、ADC 0809 的CLK 脉冲,由定时器8254的OUT0提供;ADC 0809的EOC信号,用作8259中断请求信号。 3、要有较好的人机对话界面;控制程序的运行。 三、总体设计 1 、ADC 0809的IN0采集电位器0 — 5V电压,IN1采集0832输出的模拟量。 2 、DAC 0832将ADC 0809的IN0数字量后重新转换成模拟量输出。 3、8259用于检测ADC 0809转换是否结束和向CPU发送INTR信号 4、 8255为七段LED数码管显示提供显示驱动信息。 5、七段LED数码管显示ADC 0809的IN0的值。 6、8254提供ADC 0809的采样时钟脉冲。 7、有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系统运行时,显示主菜单,开始数据采集, 在数据采集时, 主键盘有键按下, 退出返回DOD系统。 四、硬件设计 因采用了PC机和微机实验箱, 硬件电路设计相对比较简单, 主要利用微机实验箱上的8255并行口、ADC 0809、DAC 0832、七段LED数码管单元、8254定时/计数器、74LS574输出接口、电位器等单元电路, 就构成了数据采集系统, 硬件电原理框图4-3-1所示。 五、软件设计 本设计通过软件编程,实现模/数转换器0809分别对IN0 0-5V直流电压的采样,和

微机应用基础 (6)

第6章 网络与Internet 教学提示:计算机网络技术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深远影响的科技成就之一。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因此,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掌握Internet的基本使用成为当代的必需。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介绍网络基本知识与Internet的使用。基本知识部分包括:网络的概念与功能,传输介质与网络设备等。Internet部分重点介绍Internet的起源及现状,如何利用WWW进行信息的浏览,收发E-Mail,进行文件的传输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家初步了解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及Internet的常用服务,并熟练掌握Internet的使用方法。 6.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长期以来按手工方式生产、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目前,计算机网络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工商业等各个方面。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全球计算机技术博览会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在演说中,“网络才是计算机”的精辟论点充分体现出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基础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之一。 6.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研制成功的ARPA网,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ARPA网初期只有4个结点,在它的基础之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网络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其典型应用是20世纪年代初美国航空建成的由一台计算机与分布在全美国的2000多个终端组成的航空订票系统SABRE-1(其示意图如图6.1所示),该系统的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 图6.1 第一代网络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 微机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表程序设计 ^ 。

(一)设计任务: 用汇编语言设计一电子表程序,要求: ! (1)实现秒、分、时的计时,并显示于屏幕中央 (2)能够校时 (3)能够半点、整点报时 (二)设计原理 该程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时间设置、延时程序和时钟显示。 (1)时间设置 … ①输入初始时间 先调用DOS操作系统模块2,在显示屏上显示‘:’,再调用DOS操作系统模块10,提示输入初始时间。由键盘输入的时间以字符串形式存放在已定义的存储器缓冲区内,继而调用TRAN1转换子程序和MUL10乘10子程序,将存放在存储器缓冲区内的ASCII字符转换为压缩BCD码,并将时、分、秒的值放置在寄存器CH、DH、DL中。 ②暂停计时 按Pause Break键即可暂停计时,再按下任意键恢复计时 ③重新输入时间 在程序运行时,可按下Esc键重新输入初始时间,此时程序检测到Esc(ASCII码为1BH)被按下,返回①步提示重新输入时间。 以上两步可实现校时的功能。

④半点、整点报时 《 程序运行时,分钟值每次改变都需要与30、60比较,若相等,则调用DOS操作系统模块7使计算机响铃并在时间后显示‘ ------’。同时若分、秒值为60则需进位,时为24时进位,保证时钟程序的正确性。 (2)延时程序 计算机在执行指令时,各种操作都按指令执行,但在像程序控制器那样由计算机发出指令控制外部设备是,由于外部设备所具有的机械惯性或其他原因,需要在计算机发出指令后有规律地延迟或等待一段时间。这类延时,可以用硬件延时来完成,单用软件来实现也是一种方便和常用的方法。 计算机执行每一条指令,虽然很快,但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可在程序中加一些与程序无关的指令去完成,要计算指令执行的时间,又不能过多的为了延时而增加编制程序的工作量。因此,编制延时程序,应尽量采用较少的指令,节约存储器,并且不能对主程序造成影响。 每条指令执行时间的长短,是以计算机的时钟周期为基本单位的。当CPU采用的时钟频率一定时,时钟周期也为定值。因此可根据时钟周期的多少来计算执行指令所需的时间。完成本设计任务使用的计算机采用Intel Pentium 4处理器,主频为,时钟周期约为。 通过时间约1s的长延时累加,并以时、分、秒的形式显示出来,就可以编写出一个时钟程序。 (3)时钟显示 … ①设置光标位置子程序IOSET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概述 1.1.1 计算机的发展 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的物理学家莫克利(John Mauchly)和其它工程技术人员一起,首次使用电子管(真空管)作为主要元件,于1946年2月15日组装成功并投入运行的,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全自动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其正式的名称是“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简称ENIAC。 ⑵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945年,冯·诺依曼提出的,是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现代计算机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但仍遵循着这个原理。 基本思想:“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①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 ②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达指令和数据; ③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事先存入主存储器中,然后启动计算机工作,使计算机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高速地从存储器中读出指令并加以执行,这就是存储程序的基本含义。 ⑶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划分依据:开关逻辑部件的类型 第一代(1946~1958)计算机所使用的逻辑元件为电子管,软件主要使用机器语言并开始使用符号语言,主要应用领域为军事和科研的数值计算。代表机型有EDV AC(1951)、IBM 701等。 第二代(1958~1964)使用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软件开始使用操作系统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主要应用领域开始转向以数据处理和工业自动控制。代表机型IBM 7000系列以及PDP~5等。 第三代(1964~1971)逻辑元件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所使用的软件中的操作系统有进一步发展且出现了多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等领域。代表机型IBM 360、和IBM 370 和NOV A系列。 第四代(1971年以后)计算机全面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数百万次甚至几亿次,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为主存储器,软件方面发展了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其应用遍及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并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 1.1.2 计算机的类型和特点: ⑴按功能和规模,计算机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类型:

微机课设显示姓名.

计算机汉字姓名显示软件设计 1设计任务及要求分析 根据任务书进行分析可知,此课程设计要求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显示自己名字“周帆”。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使用汇编语言设计一个运行于计算机的汉字姓名显示软件,软件应实现显示作者自己的汉字姓名。可以附加显示时间等其它信息和添加动态显示效果。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且说明书撰写格式应符合《课程设计说明书统一书写格式》。 2系统原理阐述 分析设计任务及要求可以得知编写此汇编程序的基本原理,使用模块化编程,即编写一个主程序和若干个子程序(延时子程序、提示信息子程序、显示姓名子程序)来完成设计任务所要求的功能,用这种方法思路清晰,主程序完成的功能为:首先要确定初始时刻的光标位置,然后在该位置处分别调用提示信息子程序和显示姓名子程序,为了使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名字必须调用延时子程序以增加显示的时间。延时子程序的原理为通过设计循环来增加程序执行的次数,从而达到增加时间的目的,提示信息子程序的原理为通过int 21h的09h功能来完成提示信息的显示。显示姓名子程序的原理为首先通过汉字取模软件完成姓名汉字的编码,经过的方格用1表示,没有经过的方格用0表示,然后应用int 10h 的09号功能完成字符的显示,将主程序和各个子程序组合在一起即可完成汇编程序的编制。 3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3.1软件思想 根据设计任务及要求,可以得到汇编语言的基本思想为编写一个主程序和若干个子程序,各子程序分别为:延时子程序、提示信息子程序、显示姓名子程序,在程序运行时用主程序分别调用各个子程序,即可完成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制。因为各个子程序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可以先依靠主程序来完成一部分功能,然后通过增加子程序逐渐增加系统的功能,最终达到所要求的功能。这样可以将大问题简化为一个个的小问题,将大程序简化为一个个得小程序,这样可以减小编写程序的难度。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秒表)

一、设计目的 培养和锻炼在学习完本门课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和掌握微机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的方法、设计步骤,得到微机开发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 掌握8255、8259、8253等芯片使用方法和编程方法,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以致用,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相关芯片的原理、内部结构、使用方法等,学会相关芯片实际应用及编程,系统中采用8086微处理器完成了电子秒表系统的独立设计。同时并了解综合问题的程序设计掌握实时处理程序的编制和调试方法,掌握一般的设计步骤和流程,使我们以后搞设计时逻辑更加清晰。 二、设计内容 设计一个可任意启动/停止的电子秒表,要求用6位LED数码显示,计时单位为1/100秒。利用功能键进行启/停控制。其功能为:上电后计时器清0,当第一次(或奇数次)按下启/停键时开始计数。第2次(或偶数次)按下该键时停止计时,再一次按启/停键时清零后重新开始计时。可用开关控制,也可用按键控制 三、设计要求 1、基本要求: 1)设计可以显示1~60秒的无存储功能的秒表,最小单位为毫秒。 2)通过键盘按键控制秒表清零、暂停、继续,退出等。其中数字0控制清零,数字1控制继续和退出。 2、提高要求: 1)秒表可以分组存储、批量显示、倒计时等。 2)采用图像显示,界面精美,设置报警声等 四、设计原理与硬件电路 1、整体设计思想 使用8253工作在方式0计数,对1/100S计数,并讲计数值写入bl中并与100比较若不相等,则将计数值装换为10进制后送8255控制端显示,如相等则1S计数程序加1之后并与59比较若不相等则将计数值装换为10进制后送8255控制端显示,如相等则1min计数程序加1之后并与59比较若不相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期末考试 复习大纲 期末复习和考试包含期中的内容,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研读我们的课程教材,并对每一章后面的习题进行思考和复习。 一、题型: 期末考试都是选择题(40分)、操作题(60分)。 二、复习范围: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 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第三章 Word文字编辑 第四章Excel电子表格 第五章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七章Internet的应用 第八章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 第九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三、复习要求: 第一章要求: 1.认真阅读并掌握本章课件相关内容及本章教材。 2.认真做本章“自测题”。 3.掌握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分类、应用范围及特点,以及信息的基本概念 4.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件的主要功能,以及数据存储设备的使用。 5.掌握数值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 6.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要求: 1.认真阅读并掌握本章课件相关内容及本章教材。 2.认真做本章“自测题”(包括“自测题”和“操作自测题”)。 3.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及相关知 识。 4.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及使 用。 5.掌握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及文件夹和文件的管理。 6.掌握控制面板的使用。 7.掌握Windows附件系统工具的应用。 第三章要求: 1.认真阅读并掌握本章课件相关内容及本章教材。 2.认真做本章“自测题”(包括“自测题”和“操作自测题”)。 3.掌握Word文档的主要功能和使用。 4.掌握文件的建立、打开与保存和文档的基本编 辑操作。 5.掌握Word文档格式的编辑。 6.掌握Word文档模板与样式的创建和使用。7.掌握Word表格的建立。 8.掌握文档图形的建立与编辑。 9.掌握对象的插入及图文混排。 10.文档的页面设置。 第四章要求: 1.认真阅读并掌握本章课件相关内容及本章教材。 2.认真做本章“自测题”(包括“自测题”和“操作自测题”)。 3.掌握工作簿的建立、保存与打开。 4.掌握工作表的建立与编辑。 5.掌握单元格的类型、使用,相对、混合和绝对引用。 6.掌握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 7.掌握数据图表的建立、编辑和使用。 第五章要求 1.认真阅读并掌握本章课件相关内容及本章教材。 2.认真做本章“自测题”(包括“自测题”和“操作自测题”)。 3.掌握演示文档的创建、保存、打包及播放。4.掌握演示文档模板的使用及幻灯片对象的创建、编辑和放映。 5.掌握幻灯片播放技巧及母板的使用。 6.掌握幻灯片对象的连接和播放。 第六章要求 1.认真阅读并掌握本章课件相关内容及本章教材。 2.认真做本章“自测题”(不做“操作自测题”)。3.掌握网络的定义、发展、基本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及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4.掌握Internet的概念、作用、应用和特点,IP 地址、域名的建立和使用。 5.掌握局域网和宽带网的接入。 第七章要求 1.认真阅读并掌握本章课件相关内容及本章教材。 2.认真做本章“自测题”(包括“自测题”和“操作自测题”)。 3.掌握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信息检索。 4.掌握文件传输的基本操作。 5.掌握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及 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第八章要求 1.认真阅读并掌握本章课件相关内容及本章教材。 2.认真做本章“自测题”。 3.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4.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类型、特点及防治。5.掌握计算机网络道德规范和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6.网络安全基本措施和防范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