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对字词的加深理解,适当巧妙地运用一些方言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灵活、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普通话教学,这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和校园内各种场合坚持使用普通话,要继续提高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普通话教育教学

普通话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作用。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学中推广使用普通话,使学生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早在一九五五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就规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作为一种工具,普通话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上幼儿园时起,孩子们就开始跟着老师练习a、o、e的发音,学说普通话,普通话就正式系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马海林教授说:“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意义对于下一代来说远远地大于成年人,而学校显然是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最好场所。如果教师们的普通话不过关,那么受影响的除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那些孩子们。”可见,普通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现在有许多语文教师普通话不标准,讲课时使用方言,我个人认为违背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不符和教师的标准。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或者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这一现象极大地阻碍着我们推广普及普通话。

一次,有个同学跟我说起,孩子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说老师上课班里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老师讲课。后来一问才知道,他们班里新来数学老师是陕西人,说的是陕西方言,因口音较重,他们班上的同学大部分听不懂这位老师讲课。孩子们向老师提出意见,可老师却说:“没办法,我不太会说普通话。” 老师讲课用方言,孩子们肯定听不懂,这样肯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著名小品演员郭达,他曾经演过一个老师教学生读拼音的小品,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把“麦子”的“麦”读成“mái”,这位老师说:“请大家跟‘饿’(我)读,mái,m—i—á子的miá。” 学生也齐声读到:“mái,m—i—á子的miá”。还有许多方言中“h”“f”不分、“n”“l”不分,如“嫩nèn ”有读“lùn、nùn 的”。一些地方前后鼻音、平舌音和卷舌音不分……这样,在学习、运用和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无形中难度就加大了不少。

中国地大物博,存在着五十六个民族,这是各种方言得以产生的基础。中国

普通话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普通话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我国标准语言。它以其自身在普遍性、大众性、通俗易懂等方面的优势,理所应当的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媒介。与此同时,它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凸显出自身独有的意义及其作用。以下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普通话的实践体会: 一、利用语文情感教学,使学生尽快入情、入画、入悟 情感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真意切,热情奔放;有的课文描绘出的祖国美好河山如诗如画,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有的课文透过内容所呈现的是清晰的事理、哲理,是人心的悟彻。教学中,要把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随同教师一道去体昧文章的真谛,就必须用到普通话了。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可使学生尽快地跟随教师一起入情、入画、入悟,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净化教学环境,使学生早入学境 普通话清晰明快,朗朗入耳,亲切中听。教师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走进教室,无论里面多么喧闹嘈杂,当你用普通话亲切地说“同学们”后,教室里马上就会寂静无声。宽阔的操场站满了学生,他们嘻笑、他们私语、他们窜动、他们站坐不定,当主席台上的主持人用普通话宣布:“现在,大会开始”时,一切就会是那么地井然有序,全

场肃静。普通话具有十分明显的净化教学环境的优势。在教学中,正确地使用普通话,能够较早地让学生进入学境,早入佳境,可以较早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仅四十五分钟,让学生早入学境,就能做到较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四十五分钟。 三、文明礼貌学生言行,有利于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甚多,具有语气文明、对话和气的特点, 给人以亲切感。一场高水平的普通话对话,简直就是一次美的音乐的享受。我们的地方语言因其不少产生于少数民族集聚之地,受民族习俗及剽悍性格所影响,粗鲁话直至痞话及字眼较多,对于学生的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很是不利。不少的时间,正是由于使用地方语言,学生间还引起不少的打架骂娘现象,而普通话则无粗痞字眼及 不文明礼貌语言。在学校中,学生使用普通话,可以使学生文明礼貌,规范学生行为,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四、丰富学生语言,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普通话词汇丰富多彩,同一内容或意思,有着多种的表达方法。 任你是如何复杂的感情,何等优美的自然景象……都能用普通话的文字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在学生中推行普通话,在不知不觉中,能起到丰富学生语言、词汇的作用,从而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 要的教学媒介之一,应用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是一名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应用普通话教学方

大学生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大学生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普通话又是我们最好的交际工具。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越来越深入广泛,不讲好普通话会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对同学们来讲,从一个在校学生走向社会转换成一名职业人士,普通话是你文明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的体现,更是自己应有一份理想职业的前提。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从小处说,我们不同方言区的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不同的地方语言会成为彼此交流的障碍,说一口流利普通话非常重要。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工具,它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中国人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如果你不会普通话,走出这个城市将寸步难行。在这个交通发达的时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坐上几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到桂林度周末,一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手艺人可以常年在上海、北京打工,一个公司职员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跳槽到广东、深圳的大公司等等,但所有这些,没有普通话这张通行证可就行不通了。我们经常听到因为语言隔阂闹笑话的事,有这样一个笑话:浙江宁波某县县委书记、县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决定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用普通话发表讲话,带个好头。县委书记说:“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啦,咸菜太贵啦!”(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啦!不要讲话了,现在开会了!)县委书记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翻译:现在请县长讲话!),一开场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还怎么能起到带头作用呢。那真是轻者造成误会,重者耽误大事。只有大力推广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市场,才能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助上一臂之力。 如何才能讲好普通话呢?根据我自己学习普通话以来的经验,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习: 一、学好声母和韵母,掌握发音部位。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宽广,方言种类也就相对较多了。各地几乎都是以方言作为交流语言,因此,要学好普通话,对于自己方言当中的个别音要多加纠正,反复练习,直到完全到位为止。 二、多读带有拼音的文字刊物,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也可以多看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跟着播音员一字一句的模仿,对读不准的音可以暗暗朗诵其标准音,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多查字典。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辅助工具,每一个学习语言的人都应结交一位这样的“老师”,遇到不认识,或者是认识却吃不准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实施课程标准的意义

实施课程标准的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同时,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普通话的重要性

普通话对于每个人而言,它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语言,它在促进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普通话学不学都无所谓,要是这样认为那就错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种普遍通用的语言,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变成一盘散沙。现在,普通话为我们创造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一个发展的空间,一个进行交流的工具。普通话是以北京话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是现代民族的共同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也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要是不会说普通话,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比如,一些农村的人来城市找工作,他们不会说普通话,跟老板说话,简直是“鸡同鸭讲”,那就不会得到老板的欣赏,基本上也没有被录用的可能。 现在的时代,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要是不懂得说普通话,那将会被社会淘汰。其是,说好普通话是很简单的,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要认真说,不但在课堂上说,在办公室说,还要在家里说,在公共场合说,到社会上说。这样才能真正创造人人说、时时说、处处说的推普环境,这样就能做到脱口而出的境界。 因此每个人要会说普通话,这样才能让我们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 普通话是讲出来的,要说好普通话,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开始,由于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不好意思说,不习惯说等困难。因此,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为学生说普通话提供良好的环境。

首先,教师以身作则,带动学生讲普通话,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学生,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崇拜老师的同时又在不自觉的模仿老师的行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强。我们应抓住这一教学良机,把言语教学变为行为教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所以,要想使学生讲普通话,我们必须先讲普通话。不管在教学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自觉讲普通话,把普通话这一教师的职业语言切实落到实处,带动学生自觉讲普通话。 其次,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普通话。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上缺少内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讲的再好,也是空中闪电,转瞬却逝,学生无任何收获或收获甚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刺激学生这种内在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细心人,调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搬上课堂,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各抒已见。由于学生对老师选的话题感兴趣,定会争相发言。发言的前提是要使用普通话,有些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能很好的组织语言,但因普通话不过关而丧失了发言机会,特令人失望。这就使同学们有了内在欲望:为了争得发言权,我要学好普通话。举办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有效途径,如:讲故事、说相声、演小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学好普通话,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普通话。 除了多听,多说之外.还应该根据当地方言的特点,注意总结一下一些与普通话发音差别较大当地方言.要做到这一点,基本功很重要.首先要熟读汉语拼音,一顶要把每个音发准.发准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中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根本,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教育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中学生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的美德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是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指导他们健康走入社会的重要航标。因此,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国家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1、让学生传承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内容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有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为人风范、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

气;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理想;有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的社会风尚……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对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正能量。 2、促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长大,这些思想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不断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得到满足,可精神方面的粮食却出现了空白,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的青少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现象,还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私、懒惰等不良的习惯。国学经典教育,将让他们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更加健康成长。 中学生处于思想萌芽的阶段,十分需要理想主义的引导。如让学生学习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对《论语》的讲解,细细体会,使其明白人有理想,才有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动力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会发现自己要实现理想,实现理想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尤其对青少年来讲,有个近期目标,就有了重心,再也没有其他心思了。当然,树立一个崇高又正确的方向,是当代中学生最迫切的任务。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 第一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 《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

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普通话的重要性

普通话的重要性 说普通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从大的方面而言,说普通话: 1.可以增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 2.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团结 3.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普通话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将普通话进行推广宣传,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宏观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共同语”,以方便交流,进而增强人民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提升国民整体的语言文化素养。这种素养的提升,城市居民不能落下,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也不能落下。 微观上说,在任何地方推广普及普通话,可以助力精准帮人助人。长期以来,一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存在的语言交流问题,日益成为精准扶贫的障碍之一。很多群众不会说普通话,甚至不少基层乡镇干部也说不上几句,这种状况极大地制

约了扶贫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等活动的开展。而这些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即使外出打工,也会因“语言关”面临应聘难、租房难、学习技术难等问题。 学好普通话有多重要?曾有一位少数民族全国道德模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不能掌握普通话,在工厂里掌握技术技能各个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普通话给了我用知识、用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另据报道,全国政协一个扶贫调研小组在云南怒江州福贡县走访了3个贫困村的9家贫困户,其中8户仍深陷贫困状态,只有1户刚刚脱贫,而其脱贫的原因,是学了点修摩托车的手艺,还学了一点普通话。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课程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针对现阶段极少数教师不学习《课程标准》而从事教育 教学工作这一现象的看法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但是现在一些老师却不学习他,最多是看了一遍,甚至有些老师看都没看过,从不知道《课程标准》是什么,我周围的个别老师就是这样,不知道有它的存在,还在用他们以前的《大纲》教学,我想,这对于教育改革来说绝对可以算的上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 1.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2.教学重心从知识本位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3.教学目标从关注认知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转变。 4.由指导教师工作向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实施与开发转变。 5.由统一、刚性的管理向灵活、弹性的管理转变。 从上面可以看到,现在教育已经发生了改变,大众教育、重视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这些改革要怎样贯彻,当然只有靠老师,但是我们的老师们却连自己都不知道,还在一味的灌输知识点,抓学习成绩,使得学生们一个个变成了一事无成的书呆子。特别是乡村教师、老教师们,由于没有人规定去学,即使有也只是形式,所以,教学还是维持原状,课程标准提出已经多年,但学生的教育却从没得到改变。 当然,课程标准还有很多内容,涉及许多教育应改革的地方。我只想说,出现这种现象到底是谁的责任?管理者还是教师本人?答案不言而喻。我是一名毕业不是很久的老师,大学时专门学过课程标准,当时觉得很是欣慰,觉得现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好幸福,赶上了好时机。但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后却又很伤心,因为我发现一切都几乎维持原状,所谓的改革只不过是一页纸而已,没有人去实施。记得当时大学时老师说:“这个标准要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时,我很怀疑,现在我相信了。确实,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按此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不知此为何物! 所以,让我们期待课程标准真正走进每间教室的那一天吧!

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对字词的加深理解,适当巧妙地运用一些方言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灵活、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普通话教学,这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和校园内各种场合坚持使用普通话,要继续提高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普通话教育教学 普通话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作用。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学中推广使用普通话,使学生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早在一九五五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就规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作为一种工具,普通话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上幼儿园时起,孩子们就开始跟着老师练习a、o、e的发音,学说普通话,普通话就正式系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马海林教授说:“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意义对于下一代来说远远地大于成年人,而学校显然是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最好场所。如果教师们的普通话不过关,那么受影响的除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那些孩子们。”可见,普通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现在有许多语文教师普通话不标准,讲课时使用方言,我个人认为违背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不符和教师的标准。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或者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这一现象极大地阻碍着我们推广普及普通话。 一次,有个同学跟我说起,孩子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说老师上课班里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老师讲课。后来一问才知道,他们班里新来数学老师是陕西人,说的是陕西方言,因口音较重,他们班上的同学大部分听不懂这位老师讲课。孩子们向老师提出意见,可老师却说:“没办法,我不太会说普通话。” 老师讲课用方言,孩子们肯定听不懂,这样肯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著名小品演员郭达,他曾经演过一个老师教学生读拼音的小品,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把“麦子”的“麦”读成“mái”,这位老师说:“请大家跟‘饿’(我)读,mái,m—i—á子的miá。” 学生也齐声读到:“mái,m—i—á子的miá”。还有许多方言中“h”“f”不分、“n”“l”不分,如“嫩nèn ”有读“lùn、nùn 的”。一些地方前后鼻音、平舌音和卷舌音不分……这样,在学习、运用和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无形中难度就加大了不少。 中国地大物博,存在着五十六个民族,这是各种方言得以产生的基础。中国

国学经典教案(2)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 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 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 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 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 第1课《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 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 准备《弟子规》音频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 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王马山初级中学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王马山初级中学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家知道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教育则是在适应知识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得到发展。现在不同了随着新课程的进展,教育成为了人实现自身发展的机构,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通过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不确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新课程就是要倡导这样一种主流文化,就是要关注学校内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在这样的视角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这种教育思想的“革命”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改变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已经在实践着、已经改变了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状态。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已经体现了教育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为此、这次课程改革也为新的课程教学的创造提供了发展契机。因此今天我们有机会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意义深远。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一、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国家课程研制者结合我国的教育实情和教师的知识准备过程标准做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解读: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它是国家 (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及建议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及建议 王君君 第三实验小学 2009.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看似很平凡,可其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可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桥梁,如果,你到外地去,大家对你说的都是方言,你一句也听不懂,这时,普通话就该挺身而出了,用它来解决沟通上的问题是再好不过的了,它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一直以来,学校要求每个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有来宾必须用普通话交流,学生进校门后必须在校内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根据《教师法》法律法规规定: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语言面貌、语言素质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基本技能,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起到良好的效果,让我们从讲普通话开始。 为了普及及推广普通话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学校广播、国旗下的讲话和班会课,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让师生充分认识到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是母语,是世界各地掀起了汉语热,已充分说明汉语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占重要地位,通过宣传激发了师生讲普通话的热情。 二、在校园内书写“爱国歌、唱国歌、说普通话”的横标,结合实际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的宣传栏上出一期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的板报,使每个学生知道“推普”的目的、意义。校园内我们在显目地方设置提示牌:①请讲普通话,请用文明语;②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③推广普通话,你讲我讲大家讲。通过营造环境,使师生时时处处不忘学普通话,讲普通话。 三、语文老师、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语文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专题活动。比如六年级重点搞课本剧表演,五年级开辩论会,四年级开故事会,三年级开朗诵会,二年级进行自我介绍,一年级人人说我家等等。通过这种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师方面,可以要求每个年级教师在年级范围内开展普通话演讲会,既提高了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又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形成说普通话的良好风气,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同时使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得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共同为创建一流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课程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明确目标改变方法 教育观念:教学上:以知识为本,灌输多少知识——转变为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趋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育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他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家知道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教育则是在适应知识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得到发展。现在不同了,随着新课程的进展,教育成为了人实现自身发展的机构,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通过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不确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新课程就是要倡导这样一种主流文化,就是要关注学校内每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在这样的视角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实践团队中的伙伴。这种教育思想的“革命”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改变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已经在实践着、已经改变了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状态。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已经体现了教育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为此、这次课程改革也为新的课程教学的创造提供了发展契机。因此今天我们有机会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意义深远。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国家课程研制者结合我国的教育实情和教师的知识准备过程标准做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解读: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比如:

普通话的作用

普通话的作用 如果我们大家都学普通话,用普通话与大家交流,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么普通话就是我们友谊的桥梁。 普通话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你到外地去,大家对你说的都是方言,你一句也听不懂,这时,普通话就该挺身而出了,用它来解决沟通上的问题是再好不过的了。普通话还是一种对长辈很尊敬的语言,使长辈听了容易听懂,否则你很容易被认为不尊敬长辈。 普通话的笑话 有一对农民兄妹用板车拉着小麦到市场去卖,一个南方人来到他们兄妹跟前,问:"大哥,你的小妹(小麦)怎么卖呀?"大哥气得额头上青筋暴突。 牛老伯在大声叫卖:"卖月饼了,四块钱十个。"很多人都围上去买这"便宜"月饼,到付钱时,才明白老伯的月饼是十块钱四个。 普通话,真奇妙, 心相印,话相通. 平翘音,要分清, 外乡人,别担心. 普通话,友谊桥, 全在你我嘴里边. 人人都说普通话, 四海一家语相连.

规范字,从小练, 志须定,心要静. 仔细看,认真写, 有节奏,求呼应. 用笔灵,讲造型, 意境深,明气韵. 既悦目,又赏心, 一笔一画皆生命. 普通话,规范字, 奔向社会喜多多. 牢记要领,持之以恒, 勤学苦练,与时俱进! 普通话的由来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而在中国大陆则称为普通话。 如何学好普通话:第一,就是学好拼音字母,务必一定要握发音部位;第二,尽量多的要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第三,不懂就查。第四,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另外,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总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 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教育有什么好处

国学经典教育有什么好处 读经的好处,总的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让孩子得到长足的提高: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4.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4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7.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 8.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9.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10.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考大学、做学问、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1.加强深度思想,重振人文建设——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