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解读

立法宗旨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规定.

立法宗旨也称立法目的.本条规定的立法宗旨有三层意思:

一、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下的固定工制度进行改革.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决定在国营企业中新招收的职工中实行劳动合同制,开始打破劳动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将劳动合同制度作为法定的用工制度,规定适用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也从新招用的职工扩大到所有的劳动者,不分固定工和临时工,不分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劳动法对劳动合同作了专章规定,是我国现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劳动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劳动法实施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型的劳动关系,如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工,家庭用工,个人用工等等.同时,在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滥用试用期,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将正常的劳动用工变为劳务派遣等等,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因此,有必要根据现实存在的问题对劳动合同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制定劳动合同法,就是要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行为,明确劳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促使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是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是"单保护"还是"双保护"是劳动合同立法中争论的一个"焦点"的问题.在公开征求意见和审议中,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法应当"双保护",既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因为劳动合同也是一种合同,是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理应平等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只提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偏袒了劳动者,加大了用人单位的责任,束缚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加重了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将会使劳动关系失去平衡,最后也必然损害劳动者的利益.有的甚至还认为,如果劳动合同法过分保护劳动者,不顾及用人单位的利益,将会误导境内外投资者,中国的法律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甚至伤害投资者的感情,不利于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但是多数意见认为应当旗帜鲜明地保护劳动者地合法权益.因为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劳动力相对过剩,资本处于强势,劳动力处于弱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力量对比严重不平衡,实践中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其立法价值在于追求劳资双方关系的平衡.实践

中由于用人单位太强势,而劳动者过于弱势,如果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同等保护,必然导致劳资双方关系不平衡,背离劳动合同法应有的价值取向.规定平等自愿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并不能改变劳动关系实际上不平等的状况,要使劳动合同制度真正在保持我国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就要向劳动者倾斜.

最后考虑到劳动合同法是一部社会法,劳动合同立法应着眼于解决现实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

劳动合同短期化等诸多侵害劳动者利益的问题.所以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目标出发,立法还是定位于向劳动者倾斜.

三,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是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法的最终价值目标.法律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调整器,任何立法都是对权利义务的分配和社会利益的配置,立法必

须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寻找结合点,努力寻求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特别是同一矛盾体中相对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在劳动关系中,

应当承认劳动者一方是弱势,但是,如果立法过分扩大劳动者的权益,加大企业责任,就会使企业用人自主权受到束缚,难以实行优胜劣汰的灵活管理,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果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到位,对企业责任要求过少,就会影响劳动力供给,不利于高素质的健康的职工队伍的形成,最终企业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因此,劳动合同立法要在公民的劳动权和用人单位的企业责任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目前我国劳动用工中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将劳

动合同制度化,法律化,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得于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双方的合法权益.因此,劳动合同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确立了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的最终目标.

适用范围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的规定.

劳动法第二条对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作了规定.根据劳动法第二条和1995年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具体为:(1)各类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4)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5)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排除了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按照当时的设计,就是将劳动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按照公务员进行管理;一部分按照劳动法进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已不适用劳动关系客观发展的需要.因此,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的基础上,扩大了适用范围.即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作为用人单位,并且将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

人员也纳入本法调整.此外,本法还根据征求意见的情况和现实劳动关系的需要,对非全日制用工作了专门规定.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性组织,包括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是用人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本法的主要调整对象.个体经济组织是指雇工7个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图书馆,民办博物馆,民办科技馆等,目前民办非企业单位超过30万家.

本条第一款采取列举加概括的方式明确了用人单位的范围,就是说除列举的三类用人单位外,本款还规定"等组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等",属于"等外",也就是说除列举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三类组织外,其他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也适用本法.这三类组织以外的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它们的组织形式比较复杂,有的采取合伙制,有的采取合作制,它们不属于本条列举的任何一种组织形式,但他们招用助手,工勤人员等,也要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也需要适用本法.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根据本条的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1.国家机关.这里的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军事机关,政协等,其录用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适用公务员法,不适用本法,国家机关招用工勤人员,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就要适用劳动合同法.

2.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适用本法,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如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其录用工作人员是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不适用本法.一种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的是劳动合同,适用本条的规定.还有一种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有的劳动者与单位签订的是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的,就要按照本条的规定执行;有的劳动者与单位签订的是聘用合同,签订聘用合同的,就要按照本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另有规定的,就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没有特别规定的,也要按照本法执行.

3.社会团体.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情况也比较复杂,有的社会团体如党派团体,除工勤人员外,其工作人员是公务员,按照公务员法管理;有的社会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文学艺术联合会,足球协会等文化艺术体育团体,法学会,医学会等学术研究团体,各种行业协会等社会经济团体.这些社会团体虽然公务员法没有明确规定参照,但实践中对列入国家编制序列的社会团体,除工勤人员外,其工作人员是比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除此以外的多数社会团体,如果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是劳动合同,就按照本法进行调整.

三,非全日制用工和劳务派遣工

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些意见建议将一些灵活用工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如非全日制用工,退休人员重新就业,非法用工,劳务派遣用工等等.因此,除规范正常的劳动合同用工外,劳动合同法还对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作了规定,尽可能地扩大本法的调整范围.考虑到劳动合同法是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律规范,对一些不规范的用工,本法不好调整.所以对家庭雇工,兼职人员,返聘的离退休人员等未作规定.

合同订立的原则和效力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和劳动合同的效力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1.合法原则.合法是劳动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所谓合法就是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首先,劳动合同的形式要合法,如除非全日制用工外,劳动合同需要以书面形式订立,这是本法对劳动合同形式的要求.如果是口头合同,当双方发生争议,法律不承认其效力,用人单位要承担不订书面合同的法律后果,如本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劳动者二倍的应得劳动报酬."其次,劳动合同的内容要合法.本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九项内容.有些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如关于劳动合同的期限,什么情况下应当订立固定期限,什么情况下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的规定;关于工作时间,不得违法国家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关于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还有劳动保护,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标准等等.如果劳动合同的内容违法,劳动合同不仅不受法律保护,当事人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就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劳动合同双方公正,合理地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些合同内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往往只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就是合法的,但有时合法的未必公平,合理.如同一个岗位,两个资历,能力都相当的人,工资收入判别很大,或者能力强的收入比能力差的还低,就是不公平.再比如用人单位提供少量的培训费用培训劳动者,却要求劳动者订立较长的服务期,而且在服务期内不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或者不按照正常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工资.这些都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不合理,不公平.此外,还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不能滥用优势地位,迫使劳动者订立不公平的合同.

公平原则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将公平原则作为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可以防止劳动合同当事人尤其是用人单位滥用优势地位,损害劳动者的权利,有利于平衡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平等自愿.平等自愿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平等原则,一是自愿原则.所谓平等原则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在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从属之分,不存在命令和服从,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只有地位平等,双方才能自由表达真实的意思.当然在订立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里讲的平等,是法律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多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地位实际上做不到平等.但用人单位不得于用优势地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附加不平等的条件.

自愿原则是指订立劳动合同完全是出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真实意志,是双方协商一致达成的,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自愿原则包括订不订立劳动合同由双方自愿,与谁订劳动合同由双方自愿,合同的内容双方自愿约定等.根据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4.协商一致.协商一致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对合同的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合同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劳动合同也是一种合同,也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合意,一方不能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也

不能强迫命令,胁迫对方订立劳动合同.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要仔细研究合同的每项内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解决分歧,达成一致意见.只有体现双方真实意志的劳动合同,双方才能忠实地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现实中劳动合同往往由用人单位提供格式合同文本,劳动者只需要签字就行了.格式合同文本对用人单位的权利规定得比较多,比较清楚,对劳动者的权利规定得少,规定得模糊.这样的劳动合同就很难说是协商一致的结果.因此,在使用格式合同时,劳动者要认真研究合同条文,对自己不利的要据理力争.

5.诚实信用.就是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要诚实,讲信用.如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双方都不得有欺诈行为.根据本法第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双方都不得隐瞒真实情况.现实中,有的用人单位不告诉劳动者职业危害,或者提供的工作条件与约定的不一样等等;也有劳动者提供假文凭的情况,这些行为都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此外,现实中还有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了劳动合同,劳动者找到别的工作后,就悔约,不到用人单位工作,这也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是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劳动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一项社会道德原则.

二,劳动合同的效力

劳动合同的效力就是劳动合同对当事人的约束力.根据本条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就受法律保护.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征得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劳动具体劳动合同的生效时间,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没有约定的,应当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在理解本条时应当注意,劳动合同的生效时间和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两回事.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有的情况下劳动关系已建立,但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有的情况下劳动合同已生效,但并没有实际用工,劳动关系尚未建立.因此,违反劳动合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违反已经履行的劳动合同.这时劳动关系已建立,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就要按照本法的规定承担违法责任,如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另一种就是违反已生效但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这时劳动关系尚未建立,劳动合同法没有对这种情况下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作出规定,这就需要合同双方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约定.这时劳动合同约定了违约责任的,按约定办,没有约定违约责任的,就无从承担责任.因此,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双方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履约责任.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作出修改完善.

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

一,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规章制度内容广泛,包括了用人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根据1997年11月劳动部颁发的《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督促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制定规章制度应当体现权利与义务一致,奖励与惩罚结合,不得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度的直接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的决定程序

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关键是要保证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内容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规章制度的大多数内容与职工的权利密切相关,让广大职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有效地杜绝用人单位独断专行,防止用人单位利用规章制度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关于规章制度制定程序的引起的争议.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特色,而是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的一个趋势.职工如何参与企业管理,在哪些事项上,以什么形式和途径参与,我国的相关法律都作了规定.劳动法第八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工会法第三十八条:"企业,事业单位研究经营管理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召开讨论有关工资,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会议,必须有工会代表参加."公司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公司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立法过程中,草案曾经规定:"规章制度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通过平等协商作出规定."这样规定曾经引起较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制定规章制度和决定重大事项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是用人单位的"单决权".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决定重大事项时只要听取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就可以了,规定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如果意见不统一,势必造成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久拖不决,用人单位的管理将无所事从.这样规定,限制了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实践中无法操作.另一种意见认为,用人单位制度规章制度应当有劳动者参与,从国外的情况看,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很多都是是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决定的内容,属于"共决权".我国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定,属于职工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企业规章制度,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最后,综合考虑各方面意见,本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本法规定是针对所有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强调通过平等协商确定,并不影响国有企业继续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2.平等协商的内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规章制度如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规

章制度,重大事项如劳动报酬,保险福利,职工培训等.

3.具体制定程序:根据本条的规定,制定规章制度或者决定重大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所以,这个程序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第二步是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一般来说,企业建立了工会的,与企业工会协商确定;没有建立工会的,与职工代表协商确定.这种程序,可以说是"先民主,后集中".

三,规章制度的异议程序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要合理,符合社会道德.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违法,但不合理,不适当.如有的企业规章制度规定一顿吃饭只能几分钟吃完;一天只能上几次厕所,一次只能几分钟等.这些虽然不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但不合理.也应当有纠正机制.因此,本条规定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作出修改完善.

四,规章制度的告知程序

规章制度是劳动合同的一部分,要让劳动者遵守执行,应当让劳动者知道.因此,本条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关于告知的方式有很多种,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是在企业的告示栏张贴告示;有的用人单位是把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发给劳动者;有的用人单位是向每个劳动者发放员工手册.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让劳动者知道就可以.

关于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规定.

一、关于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也称劳动关系三方原则.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76年144号《三方协商促进国际劳工标准公约》规定,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工人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即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如劳动立法,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制订,就业与劳动条件,工资水平,劳动标准,职业培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对产业行为的规范与防范等.三方机制协商劳动关系的机制或者说手段,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是"舶来品",我们搞市场经济,也需要学习它,借鉴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国家的利益是一体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整劳动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格局日益明晰,企业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调整劳动关系,显然与市场经济的变化不相适应.协调劳动关系已不仅仅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情,通过政府,工会,企业组织建立三方协调机制已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和社会安定的必然选择.我国于1990年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三方协商促进贯彻国际劳工标准公约》.2001年10月27日新修正的工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对三方机制作了规定,即:"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

面的重大问题."这是目前我国推行三方协商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2001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联合宣布,国家将全面启动劳动关系三方(国家,企业,职工)协商机制,以协商的形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目前全国省级和市一级的三方机制已经基本建立.三方机制正逐步向县(市,区)和产业一级延伸,全国将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层面的三方协调机制三方机制与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一起构成了稳定,协调和规范劳动关系的机制.

二、三方机制的组成

三方机制应当由三方组成,即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地方总工会和代表用人单位的企业代表组织(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商会等).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三方的职能不能替代,各有侧重和相互独立,相互没有隶属关系,切实代表基层组织和会员的利益.

1.政府代表.工会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是政府的代表.一直以来,我国参加国际劳工大会的政府代表也是劳动行政部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关系三方代表中政府代表应该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担任.

2.企业组织代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地建立了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应该说该组织代表的是国有企业.随着新建企业的迅猛发展,企业所有制形式呈现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呈现多元化,民间的商会,个体经营者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女企业家协会等相继出现,作为企业方代表,它们都可以成为三方协商机制的一方.目前,在中央层面,还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作为企业方代表.

3.职工代表.由于三方机制是协商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它超出了具体企业的范围.因此,代表职工参加三方机制的是各级总工会.

三,三方机制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工会法和本法的规定,三方机制解决的是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如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争议,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等.

四,建立三方机制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企业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到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些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都是为了更好地调整企业的劳动关系,促进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劳动关系的和谐,以保证经济建设的健康和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劳动关系出现许多新问题,如就业压力大,劳动关系紧张,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不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保金,任意延长工作时间,非法收取劳动者押金等.协调劳动关系,一方面,要靠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实行集体协商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但是,仅在企业范围内推行集体协商和实行集体合同制度是不够的,从协调劳动关系的整个社会化发展要求来看,还需要建立起能够促进劳动关系协调与稳定的发展的三方机制.用三方协商机制来体现对更高层次上的劳动关系协调作用,促进各方利益主本的相对一致性,以达到三方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实现.建立三方协商机制不仅不会取代和削弱企业劳动关系双方通过协商签订的集体合同的主体地位,更不会破坏企业建立起来的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反之,当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的时候,它会积极引导双方更好地实现其签订的集体合同和协议,会指导帮助企业双方更好地通过协调机制来达到双方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会在劳动合同中的作用

第六条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解读】本条是关于工会在劳动合同中的作用的规定.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根据工会法的规定,工会在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按照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规定,各级工会组织享有广泛的权利,如在参与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安全卫生,解决劳动争议等.这些权利行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职工的合同权益.因此,这些权利同时也是工会的职责.

一,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

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是工会一项具体的职责.工会法第20条也规定:"工会帮助,指导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按照本法的规定,除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都要订立劳动合同.本来订立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事,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平等协商确定.但是现阶段,广大劳动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判别,尤其是大量进城的农民工,很多人对什么是劳动合同,怎么签订劳动合同,签订什么样的劳动合同,可能都不懂,迫切需要得到工会组织的帮助和指导.这些帮助,指导不是由工会代替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对职工作一些宣传解释工作,教育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中有什么权利,应当履行哪些义务,怎么正确地履行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发生劳动争议应当怎么办等等.目前,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不高,大量的劳动合同采取的是口头形式,有的根本就没有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处理起来没有依据,造成一些案件久拖不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从保护.针对现实中的这些情况,本法规定所有的劳动合同必须要有书面形式,并对劳动合同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比较严格,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更需要工会发挥作用,由工会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有利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宣传和贯彻执行,有利于使签订的劳动合同更加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利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利益的平等,有利于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需要注意,这里的工会包括各级总工会和基层工会组织.

二,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集体协商机制是工会作为职工方代表与企业方就涉及职工权利的事项,为达到一致意见而建立的沟通和协商解决机制.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用人单位职工具体的权利.它的层面比三方机制要低.主要是由企业工会与用人单位建立.当然,也不排除地方总工会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工会法规定,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的劳动权益.集体协商的内容包括职工的民主管理;签订集体合同和监督集体合同的履行;涉及职工权利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职工培训及职工文化体育生活;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双方认为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企业工会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

就上述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工会一方应当向职工传达,要求职工遵守执行;企业方也应当按照协商结果执行.

劳动关系的建立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规定.

用人单位是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根据本法的规定,本法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劳务派遣单位.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实际参加社会劳动,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自然人.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本法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劳动保险,职业培训等.此外,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工会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因履行工会的职责和职权,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而发生的关系等.本条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职工名册备查两项内容.

一,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自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从事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之日起,劳动关系即确立.双方可以就按照约定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接受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

二,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

对于与本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以备劳动行政部门查看.职工名册一般包括劳动者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务,级别等内容.建立职工名册,对于用工管理,解决劳动争议,统计就业率和失业率等都有着很大帮助,同时也便于劳动行政部门行使劳动监察职责.

劳资双方的告知义务

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告知义务的规定.

为了使劳动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对方,防止盲目,草率签订劳动合同,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争议的发生,本条对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前的如实告知义务作了规定.所谓如实告知义务,是指在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将双方的基本情况,如实向对方说明的义务.告知应当以一种合理并且适当的方式进行,要求能够让对方及时知道和了解.

一,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用人单位往往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不能平等的对待求职者.招聘单位的情况,信息对求职者的透明度往往是极低的,甚至有些单位还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欺骗或非法招用求职者.因此,本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如实告知义务作了规定.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如实告知义务,体现在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这些内容是法定的并且无条件的,无论劳动者是否提出知悉要求,用人单位都应当主动将上述情况如实向劳动者说明.这些内容都是与劳动者的工作紧密相连的基本情况,也是劳动者进行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对于一个劳动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劳动者只有详细地了解了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后,才能结合自身特点来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除此以外,对于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如用人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用人单位内部的各种劳动纪律,规定,考勤制度,休假制度,请假制度,处罚制度以及企业内已经签订的集体合同等,用人单位都应当进行详细的说明.

二,劳动者的告知义务

劳动者的告知义务是附条件的,只有在用人单位要求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时,劳动者才有如实说明的义务.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包括健康状况,知识技能,学历,职业资格,工作经历以及部分与工作有关的劳动者个人情况,如家庭住址,主要家庭成员构成等.用人单位不能为了解情况而侵害劳动者的隐私,这样的做法还有可能构成对劳动者的就业歧视.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都应当如实告知另一方真实的情况,不能欺骗.如果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虚假信息,将有可能导致劳动合同的无效.如: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虚假学历证明;用人单位未如实告知工作岗位存在患职业病的可能等,都属于本法规定的采取欺诈的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该劳动合同无效.

禁止提供担保及扣押证件

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件.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不得扣押劳动者的证件的规定.

民法意义上的担保是指债权人为确保债务得到清偿,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的物和权利上设定的,可以支配他人财产的一种权利的行为.本条所称的担保并不是民法意义上的担保.而是用人单位以此为名义非法向劳动者收取风险抵押金,扣押劳动者身份证件的行为.

在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为防止劳动者在工作中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不赔偿就不辞而别的情况,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在招用劳动者时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向劳动者收取风险抵押金的行为,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劳动监察部门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大量查处,执法力度较大,使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向劳动者收取抵押金,转而采取了一些变相的方法或手段,达到向员工收取抵押金的目的.如收取服装费,电脑费,住宿费,培训费,集资款(股金)等,变相获取风险抵押金.甚至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劳动者求职心切,收取高额抵押金后逃之夭夭,造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此外,用人单位还通过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或者

其他证件,如暂住证,资格证书和其他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等,以达到掌控劳动者的目的.因此本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件.

用人单位违法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劳动关系时收取风险抵押金等项费用,对不交者不与其建立劳动关系,对交者在建立劳动关系后又与其解除劳动关系且不退还风险抵押金等项费用;另一种是建立劳动关系后全员收取风险抵押金等项费用,对不交者予以开除,辞退或者下岗.因此,无论是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前,还是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只要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即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劳动者有权拒绝用人单位以各种形式和名义向自己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根据原劳动部1995年《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对违反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给劳动者本人.本法第八十三条也规定了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或者扣押劳动者证件的法律责任,即: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按每一名劳动者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依照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七条及原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的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赔偿经济损失的数额,应由用人单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从职工本人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金额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如果能够迅速改正错误,表现良好的,赔偿金额可以酌情减少.

在劳动者中确实有少数违法乱纪分子利用工作条件的便利,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同时由于他们流动性较大,不易于管理和索赔,导致个别用人单位只能通过收取风险抵押金,抵押物或扣押身份证等方式来避免损失,这样做是不合法的.如果用人单位想要避免劳动者给单位造成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就离职的风险,应当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解决,而不能简单地采用收取抵押金(物)的错误方式.

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解读】本条是关于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规定.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同时,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现实中有很多不按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由于一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法律意识薄弱,或者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其优势地位,违反法律规定,故意拖延或者拒绝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逃避应当履行的劳动合同义务,任意解除劳动关系,极大的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本法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一,订立劳动合同应当注意的问题

1.签订劳动合同要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平等自愿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地位平等,应以平等身份签订劳动合同.自愿是指签订劳动合同完全是出于本人的意愿,不得采取强加于人和欺诈,威胁等手段签订劳动合同.协商一致是指劳动合同的条款必须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签订劳动合同.

2.签订劳动合同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有些合同规定女职工不得结婚,生育子女;因工负伤协议"工伤自理",甚至签订了生死合同等显失公平的内容,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使这类合同自签订之日起就成为无效或部分无效合同.因此,在签订合同前,双方一定要认真审视每一项条款,就权利,义务及有关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并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签订有效合法的劳动合同.

3.合同内容要尽量全面.本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内容.分为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两部分,对于必备条款,合同必须写明,对于约定条款,可以双方当事人根据劳动关系的内容和需要来约定.合同内容要尽量全面,如果条款过于简单,原则,容易产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和矛盾.

4.合同的语言表达要明确,易懂.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它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能够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因此,签订劳动合同时,在语言表达和用词上必须通俗易懂,尽量写明确,以免发生争议.

二,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协议,也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之分.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直接用书面文字形式表达和记载当事人经过协商而达成一致的协议.我国劳动法和本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用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严肃慎重,准确可靠,有据可查,一旦发生争议时,便于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也有利于主管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另外,书面劳动合同能够加强合同当事人的责任感,促使合同所规定的各项义务能够全面履行.与书面形式相对应的口头形式由于没有可以保存的文字依据,随意性大,容易发生纠纷,且难以举证,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未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

对于已经建立劳动关系,但没有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根据本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按照企业的或者行业的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作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二倍的月工资. 四,先订立劳动合同后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

在现实中也有一种情况,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先与劳动者订立了劳动合同.对于这种情况,其劳动关系从用工之日起建立,其劳动合同期限,劳动报酬,试用期,经济补偿金等,均从用工之日起计算.

约定不明时劳动报酬如何确定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作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

【解读】本条是关于约定不明时劳动报酬应当如何确定的规定.

在实践中,有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经建立了劳动关系,但并未订立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的具体事项,包括劳动报酬的金额,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仅仅作了口头约定,或者约定的不明确,一旦发生争议,往往无据可查,无法确定.针对这种情况,本条作了相关规定.

本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中应当具备"劳动报酬"的条款.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

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中记载着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以及劳动报酬等重要事项,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的依据,也是发生劳动争议时的有力证据.其中的劳动报酬,作为劳动合同的核心内容,是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来源,也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该得到的回报.

根据本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

集体合同制度是当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集体合同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它是一项劳动法律制度;其次,它适用于各类不同所有制企业;第三,集体合同的订立,主要通过劳动关系双方的代表或双方的代表组织自行交涉解决;第四,集体合同制度的运作十分灵活,没有固定模式,并且经法定程序订立的集体合同,对劳动关系双方具有约束力;第五,集体合同制度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劳动关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

根据本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集体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集体合同制度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和协调劳动关系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弥补劳动合同的空白.对于一些双方当事人没有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事项,可以依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来确定.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还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劳动报酬标准来确定.

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无法确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据本单位与其相同岗位,付出相同劳动,取得相同业绩的劳动者的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当然,并不是每个企业,行业或是每个区域都签订了集体合同,即使签订了集体合同,其中可能也没有关于劳动报酬的事项.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尚未订立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而且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

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这里的"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由此可以看出,同工同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相同;二是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与别人同样的劳动工作量;三是同样的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工作业绩.

一般而言,同工同酬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男女同工同酬.在劳动报酬分配上的性别歧视由来已久,而且难以根除;第二,不同种族,民族,身份的人同工同酬.直至今天,某些国家和地区也还存在这种分配歧视.我国自解放以来,基本消除了这种歧视现象;第三,地区,行业,部门间的同工同酬.由于各地的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各个行业,部门的特点也都有所不同,因此,存在着地区,行业,部门间"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第四,企业内部的同工同酬.这是同工同酬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同一企业中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有权利获得同等的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期限

第十二条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期限的规定.

一,什么是劳动合同的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是指合同的有效时间,它一般始于合同的生效之日,终于合同的终止之时.任何劳动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在现代化社会中,劳动时间被认为是衡量劳动效率和成果的一把尺子.劳动合同期限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是劳动合同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为什么劳动合同应有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时间.劳动合同订立后,双方当事人便建立了劳动关系,各自要依据自己的劳动行为来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但是,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不可能无头无尾,成为永恒不变的关系,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是必然的.劳动关系可能是较长期限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到底要维系多久,必须通过一定的具体时间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如果没有期限,双方当事人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处于不确定状态,不利于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期限是劳动合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劳动合同内容的保证.劳动合同是以实现劳动过程为目的,劳动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劳动合同如果没有期限,这个过程就难以确定,生产或工作任务的完成就无法保证,合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正因为如此,本法把劳动合同期限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之一作出规定.

三,劳动合同期限的分类

根据本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四,如何确定劳动合同期限

合理地确定劳动合同期限,对当事人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劳动合同期限需要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因此,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用统一的目标来约束当事人的意志.确定劳动合同期限除了坚持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外,还要掌握这样两条原则:第一,有利于企业发展生产的原则.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建立劳动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劳动,使劳动者获得物质上的一定利益.而劳动者的劳动和获得的物质利益,都必须依赖企业发展生产,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订立劳动合同的期限首先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生产和工作的需要来确定.第二,兼顾当事人双方利益的原则.在坚持有利于企业发展生产的原则下,要兼顾当

事人双方的利益.因为订立劳动合同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事情,关系到双方的利益.确定劳动合同期限时,不能只强调企业的生产工作需要,也应当兼顾劳动者个人利益,尊重劳动者个人意愿.总之,当事人双方都应当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确定劳动合同的期限.

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长期规划和目标任务,对劳动力的使用进行科学预测,合理规划,使劳动合同期限能够长短并用,梯次配备,形成灵活多样的格局.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专业技术水平,自身发展计划等因素,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合同期限.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三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解读】本条是关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具体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合同效力的起始和终止的时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关系即告终止.如果双方协商一致,还可以续订劳动合同,延长期限.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可以是较短时间的,如半年,一年,二年,也可以是较长时间的,如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不管时间长短,劳动合同的起始和终止日期都是固定的.具体期限由当事人双方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

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适用范围广,应变能力强,既能保持劳动关系的相对稳定,又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使资源配置合理化,效益化,是实践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劳动合同.对于那些常年性工作,要求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的工作,技术性强的工作,适宜签订较为长期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于一般性,季节性,临时性,用工灵活,职业危害较大的工作岗位,适宜签订较为短期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根据本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订立哪一种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共同协商确定.有的用人单位为了保持用工灵活性,愿意与劳动者签订短期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有的劳动者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更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论双方的意愿如何,究竟签订哪一种类型的劳动合同,需要由双方协商一致后,作出一个共同的选择.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没有采取胁迫,欺诈,隐瞒事实等非法手段,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就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已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解读】本条是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

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含义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由于缺乏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正确认识,不少人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终身制",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不能解除.因此,很多劳动者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视为"护身符",千方百计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看成了"终身包袱",想方设法逃避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义务. 这里所说的无确定终止时间,是指劳动合同没有一个确切的终止时间,劳动合同的期限长短不能确定,但并不是没有终止时间.只要没有出现法律规定的条件或者双方约定的条件,双方当事人就要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一旦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情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同样能够解除.

二,如何解除和变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也是劳动合同的一种类型,在履行过程中,任何一方由于某种原因希望或已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另一方只要表示同意,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依据本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当法律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出现,或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出现,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就可以依法定条件或约定条件解除.如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出现时,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时,劳动者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由此可见,无固定期限合同并不是没有终止时间的"铁饭碗",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都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另外,有很多错误观点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不能变更的"死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其他类型的合同一样,也适用劳动法与本法的协商变更原则.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除了劳动合同期限以外,双方当事人还可以就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等方面协商,进行变更.在变更合同条款时,应当按照自愿,平等原则进行协商,不能采取胁迫,欺诈,隐瞒事实等非法手段,同时还必须注意变更后的内容不违法,否则,这种变更是无效的.

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优势

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长期在一个单位或部门工作.这种合同适用于工作保密性强,技术复杂,工作又需要保持人员稳定的岗位.这种合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有利于维护其经济利益,减少频繁更换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而带来的损失.对于劳动者来说,也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职业,钻研业务技术.

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

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两种情形.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根据本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没有采取胁迫,欺诈,隐瞒事实等非法手段,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就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就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固和长远的劳动关系,只要不出现法律规定的条件或者双方约定的条件,劳动合同就不能解除.因此,法律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并不能随意的要求签订或者拒绝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根据本条规定,只要出现了本条规定的三种情形,在劳动者主动提出续订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提出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同意的情况下,就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种续订劳动合同意愿的主动权掌握在劳动者手中,无论用人单位是否同意续订劳动合同,只要劳动者提出,用人单位就必须同意续订,而且是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提出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不同意.劳动者同意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三种情形如下:

1,劳动者已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必须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了十年以上,是这个情形的最基本的内容.具体是指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期限不间断达到十年.如有的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五年后,离职到别的单位去工作了两年,然后又回到了这个用人单位工作五年.虽然累计时间达到了十年,但是劳动合同期限有所间断,不符合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条件.劳动者工作时间不足十年的,即使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有权不接受.法律作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维持劳动关系的稳定.如果一个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工作了十年,就能说明他已经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而用人单位的这个工作岗位也确实需要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劳动者愿意,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维持较长的劳动关系.

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劳动合同制是以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力,责任,利益,把用工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用工制度劳动合同制度.1986年7月,我国决定改革国营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自1986年10月1日起,国营企业在新招收工人中普遍推行劳动合同制.随着劳动法合同法的施行,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当中广泛推行. 国有企业改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企业通过改变企业形态,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的基本制度,转变为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资产组织形式.

在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前,或是在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前,用人单位的有些职工已经在本单位工作了很长时间.推行新的制度以后,很多老职工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劳动关系,一旦让其进入市场,确实存在着竞争力弱难以适应的问题,年龄的局限又使其没有充足的条件来提高改进,应当说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他们担心的不仅是能否与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还存在着虽然签了劳动合同但期限很短,在其尚未退休前合同到期却没有用人单位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我们在制定法律和政策的同时,应当考虑那些给国家和企业作出过很多贡献的老职工的利益.因此,对于已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并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允许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一个劳动者以在该用人单位满十年,但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超过十年,则不属于本项规定的情形.

3,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根据这一项规定,在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下,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了一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签订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就意味着下一次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以在第一次劳动

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准备订立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应当作出慎重考虑.

在制定本法时,这一项规定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有一些意见认为,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可能累计时间却很短.这一项规定仅以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为判断标准,容易导致用人单位对一些低技能,岗位专业性不强的劳动者采取到期不续签的做法,从而规避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义务,加重了劳动合同短期化的问题.这一项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的问题.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一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再次签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时,就意味着下一次只要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就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为了不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但又能同时保持用工的稳定性,防止因频繁更换劳动力而加大用工成本,就会延长每一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从而解决了合同短期化的问题.有的意见认为,这一项规定限制了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劳动合同是由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订立的,劳动合同的期限长短,订立次数都由双方协商一致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劳动者的决定权仍掌握在企业手中.只不过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用人单位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且这种劳动合同也不是"终身制"的,在法律规定的条件或是双方协商约定的条件出现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五,关于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本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在现实中有很多用人单位为了逃避义务,使劳动关系处于一种不明确的状态,在发生劳动争议的时候也无据可查,经常有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发生.对此,本法作了相关规定.对于已经建立劳动关系,但没有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按照企业的或者行业的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作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二倍的月工资.

根据本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已经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并不代表用人单位已经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无视法律的规定,仍然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对于这种情况,本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二倍的月工资."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十五条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解读】本条是关于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的规定.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某一项工作或工程开始之日,即为合同开始之时,此项工作或工作完毕,合同即告终止.如以完成某项科研,以及带有临时性,季节性的劳动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存续期间建立的是劳动关系,劳动者要加入用人单位集体,参加用人单位工会,遵守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享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这种劳动合同实际上属于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

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1)以完成单项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2)以项目承包方式完成承包任务的劳动合同;(3)因季节原因临时用工的劳动合同;(4)其他双方约定的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根据本法第十九条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以工作任务完成作为终止条件,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间即为劳动合同的终止时间.对于一些工作任务而言是无法确定工作任务完成的具体时间的,而且往往这种劳动合同的期限都比较短.因此,对于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只要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的要求完成了工作任务,就能说明劳动者胜任这份工作.

劳动合同的生效

第十六条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文本应当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生效的规定.

一,劳动合同生效的含义

劳动合同的生效,是指具备有效要件的劳动合同按其意思表示的内容产生了法律效力,此时这份劳动合同的内容才对签约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的成立,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达成协议而建立劳动合同关系.双方在劳动合同上签字或者盖章即代表劳动合同成立,但是劳动合同的成立并不代表着合同生效.如果双方当事人根据特定的需要,在劳动合同中对生效的期限或者条件作出特别约定的,那么当事人约定的期限或条件一旦成立,劳动合同即生效.

二,劳动合同生效的条件

一份劳动合同发生法律效力必须具备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具备法定的资格;行为能力是签订合同的任何一方必须有法律上认可的签订劳动合同的资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10岁的小孩不具备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能力,因为法律上认为一个10岁的小孩根本不能够认识到签订劳动合同的真正含义.通常,年满16周岁,精神正常的人是具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能力的.

(二)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所谓强制性规定就是当事人不能约定,只能按照法律规定办的权利义务.如本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一个月以上的试用期,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该条款将视为无效.

(三)劳动合同需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订立.订立劳动合同的双方必须意思表示真实,任何一方采用欺诈,胁迫等手段与另一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

三,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是双方当事人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形式,也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直接的证据.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用人单位以种种理由拒绝将属于劳动者本人的劳动合同归还劳动者,这种做法直接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为劳动合同一般会明确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以及约定保守商业秘密或者竞业限制等条款,这也是劳动者履行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依据和证明.如果劳动者手中没有这个有力的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