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之比较

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之比较

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之比较
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之比较

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之比较中国曲艺中的相声形式,有据可查的历史,迄今不过一个半世纪左右。其间涌现出了诸如张三禄、朱绍文、李德钖、焦德海、张寿臣等各有千秋的著名艺人,而真正使旧时代这种地摊上逗人笑乐的表演,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欣赏到的比较自觉的喜剧艺术,有两个人的贡献不可忽视,这就是现当代相声史上负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侯宝林与马三立。

但是,仔细深入地考察侯宝林与马三立的相声表演,便会发现,这两位在相声史上贡献殊大的艺术巨擘之间,却由于师承、秉性、行艺环境包括文化背景和自身天赋等等的不同,在艺术道路乃至表演风格包括审美态度上,存在着迥然有别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固然是他们各自的艺术生涯的主客观条件造成的,但在使相声艺术呈现出流派缤纷。百花争艳的景观之外,他们二人的存在与实践,又确乎给相声艺术自身依照不同的方式朝着同一个目标自由地发展,提供着不尽的启示,展示出广阔的前景。这是我们在这里比较并且探讨他们之间异同关系的真正动因与价值之所在。

比较和讨论侯宝林与马三立在相声艺术方面的异同,首先需要有可资参考的比照前提。这个前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出自他们二人对相声艺术继承发展的不同贡献,姑且称之为纵向参照系;另一个方面则来自他们二人各自不同的艺术气质及其构成原因,姑且称

之为横向参照系。

为此,我们先来试着描述一下侯宝林与马三立在相声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同贡献及其各自所拥有的独特艺术地位。

侯宝林(1917—1993)在相声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改变并提高了相声艺术的品位与格调,从而被公认为相声艺术发展史上真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众所周知,在相声艺术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相声表演难登大雅之堂,无论是早期的随处“撂地”演出,还是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进人茶楼与剧场,都难以与其它艺术形式如戏曲或歌舞并驾比肩。艺术自身处于自生自灭,逗乐讨饭的盲目境地。表现在艺术的创演观念上,‘它奴哲学”与市侩意识主宰着绝大多数艺人的艺术实践。①旧社会“无福之人伺候人,有福之人人伺候”的社会心理,和“观众是买主,艺人是卖主”。“一场买卖、一场生意”的商业眼光,使相声艺人由于过份地追逐商业效果,而极易流入媚俗迎合的泥淖。趋附、奉迎、乃至丑化鄙薄自身聊博一笑的非艺术化审美趣味,加上没有艺术表现基本场所依托的语境缺失,所带来的后果是演无定本、词多现挂,语言粗糙、主题模糊,内容杂芜,结构松散。荤酸下流、鄙薄自己、奚落和丑化残疾人、乡下人和外地人的语言与“包袱”,在以京津两市为中心大本营的相声表演中屡见不鲜。侯宝林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从事相声表演,并于1940年成名于天津的。并且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当时曾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和几位教授看过他的演出后曾肯定说:“侯宝林说的是文明相声。”②亦即称赞他的相声说演远离“荤口”

与“贱话”,追求高格与雅化。不说“荤口”,在我们今天看来十分正常而且平常,但在当时却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且这种提高相声语言及表演品位的努力,又是侯宝林当时的自觉追求,要冒着没有饭吃的风险,就更加难能可贵。正如当时他曾发过的宏愿和誓言所示,他“再也不说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相声搞进艺术圈。”③

而真正使侯宝林成为让相声创演步入艺术殿堂的全面实践者,是10年之后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初期的岁月。那个时期侯宝林主要行艺于他居住的北京。旧社会艺人进入新时代后在政治上的翻身感,与许多新文化人包括一些著名作家如老舍、赵树理和大学教授与学者如吴晓铃、罗常培等对曲艺包括相声的关注,及对侯宝林个人的帮助,使侯宝林在相声艺术创演革新的道路上如虎添翼。他不仅参与倡导建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而且以核心成员的身份,④一方面整理改进传统的旧相声重新上演,另一方面身体力行,编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实验演出。同时还通过诸多方式包括写文章,呼吁同行改掉过去相声表演中格调不高、内容不健康的东西,⑤在提高相声艺术品位的努力中,侯宝林十分注重全面升华相声的审美境界。比如他在这一时期的相声表演,不仅语言清雅,而且“学唱”传神,尤其学唱京剧的流派唱腔,可以说是深得精髓,无与伦比。他的“学唱”表演,总是比生活中或舞台上低一两个调,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显得从容舒坦,不让听众替演员提心吊胆。“留有余地、恰到好处;宁可不够,不可过头”,⑥因而成为侯宝林艺术创造审美表现的总基调。从而通过对

含蓄、蕴藉、儒雅、优美品格的熔铸,一扫旧相声表演的“江湖腔”与“低俗气”。其语言风格也向简洁、洗炼和不随意加挂的定本化方向发展。俗中见雅,化俗为雅。使相声艺术在他的带动下,由文学底本、舞台表演到审美风格等诸多方面,趋于一致和完整,达到和谐与统一。这是侯宝林的贡献,也是相声艺术在新时代的大造化。正是由于有了以侯宝林为先锋和代表的一批相声艺人的不懈努力,以及新时代赋予相声艺术的新使命,相声才在20世纪50年代不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了自身艺术自觉的历史性转折。侯宝林因此而被公认为相声艺术革新创造的勇士,和新相声的奠基人。

马三立(1914——)在相声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相声艺术优秀传统的全面继承。如果说侯宝林的主要贡献是在相声革新方面的诸多突破和发展,马三立的突出成就则来自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精神的全面把握与深刻继承。侯宝林是继往开来的先锋,马三立是总其大成的殿军。马三立与侯宝林虽为同时代人,但在相声师承上长侯宝林一辈。侯宝林为已知相声师承的第六代艺人,马三立属于第五代艺人。马三立作为相声艺术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他那特色独具的舞台表演上。他早年说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显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等。其说演“活宽、路子正,哪段都有新东西”。⑦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也擅演单口相声,并且使所演节目常能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当时乐了还不算,“什么时候想起来还会什么时候乐”。真正做到了使自己的艺术脍炙人口、隽永流芳。从而更加难能可贵。

在艺术趣味上,他在舞台表演上的“口风”追求与运用,和侯宝林“柳活”“学唱”之“恰到好处”的理论异曲同工。他曾说:“我不喜欢拿好地势才出场,也不喜欢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声。怪气、怪像找噱头。我要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我为他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用‘包袱’把观众逗乐,又要使观众在感觉上并不以为我是有意识在逗他。”⑧正如古人诗意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马三立在相声表演艺术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与追求,也是马三立与侯宝林一样,所以成为真正的相声艺术大师的深刻表征。他与侯宝林同被视为中国相声史上并驾比肩的大师级人物,因而成为十分自然和必然的事情。

欣赏马三立的相声,你会感到,其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对艺术意象的点染,常给人过耳不忘、入耳入心的恒久享受。比如著名相声作家何迟的名作《买猴儿》,经马三立与其搭档赵佩茹一表演,那个“工作马马虎虎、办事大大咧咧、说话嘻嘻哈哈”的典型形象“马大哈”,便永远深人人心,成了我们生活中“吊儿啷当”一类人物的代名词。“马大哈”之成为现代汉语里的一个通用词汇,与马三立的相声说表艺术及其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相声史上殊不多见的审美现象,专利当在马三立名下。至于他表演的《吃元宵》,在讽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时表现出的“大智若愚”,在《卖挂票》与《家传秘方》里反映出的荒诞不经与滑稽突梯,更使传统相声里蕴藏着的艺术机趣与批判精神愈加发扬光大。而其幽默品格与艺术机理,又是相声艺术所独有的。就连他自己编演的“垫话”短段《找糖块儿》,尽管仅仅是供人一乐的

小品,却于“不行啊,我那假牙还在上面呢”的大实话中,迸发出游而不虐的幽默。俚而不粗,俗不伤雅,于是成为马三立的相声艺术在继承传统方面最为成功和典型的特色。

相声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是来自平民的通俗艺术。口头“说唱”的艺术特质与跟观众听众直接交流的审美机制,又使它必须立意高远,能举一反三而又要表达浅近、见微知著。这种既要把话说明白,把理讲透彻,又要给听众充分联想余地的审美要求,逼迫着艺术家们要在雅与俗、明与暗、虚与实、远与近、少与多的二律背反中“走钢丝”。“包袱”的皮儿厚了不行,太薄了则会穿帮肤浅,也不行;太奇巧了显得做作,太浅白了失之乏味。马三立似乎独谙相声传统的个中三昧,他在相声编演上是彻头彻尾的通俗派:台风亲切、口风随和、题材平常、内容朴素、语言平实、结构简单,人称“平民艺术家”。但艺术效果却往往事半而功倍:十分力量七分使,大白话中见机趣;举重若轻,隽永幽默。比如同样是拿自己“开涮”,马三立在调侃自己的姓名时,一句“马剩下三条腿,对付着还能立得住”的歪解,依然于幽默中留有几分尊严,绝不是像旧社会的相声艺人那样,将自己贬损得一塌糊涂。忠于传统而又能光大传统,在对传统的继承上,能化腐朽为神奇,于俗套中出新意,这就是相声艺术史上集大成者的马三立。

比较侯宝林与马三立在相声艺术上的异同,除却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所奠定的各自在相声史上的不同风范与地位,最重要和最切实的参照系,当然还是他们所说演的相声节目,及其在节目的编演中体

现出的种种风格特点。

如所周知,侯宝林在表演上的风格特色,主要体现为台风的儒雅,语言的洗炼,与“学唱”的传神。台风儒雅,主要是指做派大方,有学者风度;语言洗炼,主要是指定词说表,惜墨如金;“学唱”传神,则专指他学唱戏曲与学说方言时,能把握神髓并艺术地加以再现。其代表性的节目如《戏剧杂谈》、《卖布头》、《戏迷》、《醉酒》、《改行》、《戏剧与方言》、《关公战秦琼》、《夜行记》、《婚姻与迷信》、《学越剧》、《学大鼓》、《武松打虎》和《买佛龛》、《抬扛》等等,都集中地体现着他的上述风格。而这些风格,往深里说,表现在其所演相声的文学脚本,往往主要是用第三人称说表的杂文体式,内容表达天马行空,随手拈来,而又形散神聚,主题鲜明。听来信息量大,思想锋芒强,谈古论今,纵横捭阖,熔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于一炉。大气磅礴,炉火纯青。

马三立相声艺术的主要风格,如前所述主要表现为台风亲切、口风随和、题材平常、语言平实。结构简单却隽永幽默。他的相貌精瘦,表演朴素,说表的语言比较粘连甚至显得似乎有些零碎和罗嗦,个别节目有如轻声絮叨的说表中,不时还会出现口头表述所常有的语病;可听着却使人感到如聊家常、如遇故知,亲切随便中会突然迸发出机趣与幽默。听他的相声说表,常让人忍俊不禁,使人猝不及防,而又余音绕梁、隽永悠长,回味的余地极大。他的相声表演风格是自然散淡的,犹如传统的太极拳术,“包袱”轻易不会出手,而一旦出手,必能力拔千钧,一语破的,使人久难忘怀。其代表性节目如《大保镖》、

《文章会》、《夸住宅》、《白事会》、《卖挂票》、《黄鹤楼》、《开粥厂》、《买猴儿》、《似曾相识的人》、《今晚十点钟开始》、《家传秘方》、《学说瞎话》、《逗你玩》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体现着他的编演风格。与侯宝林不同的是,马三立所演的相声,从文学脚本看,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情节和人物于是成为马三立相声文学的两大支柱。“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叙事表现方式,又使得表现的内容更细腻,更可信也更具艺术上的感染力与讽刺审美的便利与张力。“马大哈”、“似曾相识的人”、“高贵的女人”、“马善人”等典型形象,与“挠挠”、“学说瞎话”、“逗你玩”等审美含义一定的符号性话语,构成了马三立相声艺术的思想风景线。如果说侯宝林的相声表演,是思想的聚光灯,能让丑恶的事物无处藏身的话,则马三立的相声表演,犹如空气或者水,在不经意或不知不觉中,荡涤污秽、化解迷茫。一个是外科手术式的指点剔抉,一个则如汤药下肚式的温和通脱。表现在审美创造的逻辑范式上,侯宝林的相声说表因着第三人称杂文体式的灵活与跳跃,而在思维上属演绎式的举证与扩散;马三立的相声说表因着第一人称叙事体式的具体与延展,而在思维上属于归纳式的升华与浸染。从而导引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审美姿态: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前者是“嘲笑”式的,后者是“自嘲”式的;在艺术的展示手法上,前者显示出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宏阔,后者则体现着“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深到;在思想展示的类型上,前者是文人学者式的挥洒,后者是市民大众化的展露;在审美的风格趋向上,前者文雅而华丽,后者通俗而质朴;在风格的价值旨归上,正如前文已经论述到的那样,

前者以革新意识注人相声清新刚健的时代意蕴,偏于写意。后者则以传统精神演绎着无处不在的平民心态与生活风情,长于写实。

作为相声史上一对并驾比肩的艺术巨匠,侯宝林与马三立所以各有造诣、功成名就,但却各具风采、风格各异,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师承上讲,马三立出身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有名的评书艺人,以擅说《水浒》著称;父亲马德禄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且是相声名家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翠卿曾唱过京韵大鼓;哥哥马桂元是号称“万人迷”的相声名家李德钖的弟子。马三立从小在家中耳濡目染,接受熏陶,自不待说。初中毕业后学说相声,不仅在当时属很有文化,且又投在相声名家周德山门下。深厚的家学,名师的指点,再加上个人的天赋与刻苦,使马三立打下了扎实的相声艺术功底。他又常年在他生长的天津撂地行艺,是个有自身特点的性格演员。1949年后,又有相声作家何迟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作基础,马三立更是如日中天、艺术长青。天津的文化氛围,和长期的撂地演出生涯,以及深厚的艺术渊源,使得马三立不仅基本功扎实,传统的修养深厚,而且极熟悉天津的市民生活,懂得老百姓的日常心理,又了解天津观众听众的欣赏习惯,因而使他有条件有可能不但拥有深厚的传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市民的生活情趣。所以,他的艺术被视为是平民的或市民的,平易的或朴素的,是典型的“平民艺术家”表演的天津地方风味浓郁的“津门相声”。

而侯宝林则自幼被送给别人当养子,甚至连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

都不知道。早年家境贫寒,只上过三个月的免费小学。十一岁开始学唱京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说演相声。为了成为门里人,才先后两次拜师。与马三立相比,可以称之为半路出家。他生活在北京,但从艺不久即往返于京津之间说相声。其间又在天津组织过“北艺话剧团”,演过“文明戏”即早期话剧。⑨视界比较开阔,阅历比较丰富。学京戏与演话剧的经历,又无疑对他后来相声表演的擅长“学唱”和拒绝“荤口”、“脏话”,有着直接的帮助与启迪。特别是1949年后,他作为“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核心成员,自觉适应时代变革,主动接近知识分子,并且在创作和表演之余,同时毕生致力于相声艺术的研究活动。因而,艺术上比较自觉,语言上比较雅洁,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思想水平比较新锐。他的综合素质好,后来又主要是在高台上表演,相对于马三立,传统的负担与束缚在他身上要小得多。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亦即观念的自觉、时代的召唤、历史的要求,与身处新中国文化中心与艺术整旧革新前沿的种种因素,构成了侯宝林在相声艺术革新发展史上的特出地位与独有风格,也成就了侯宝林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的全新相声艺术。而侯宝林相声作品以第三人称口吻纵横驰骋的说表风格,除却有思想的统领与知识的支撑,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的自立与心态的自主。过去的相声艺人是伺候人服侍人、供人笑乐的“欢喜虫”,进入新时代后,他们一变而为社会的主人。政治上的翻身感,与经济上的再也没有衣食之虞,使艺术的创造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成为可能。相声艺术的本来价值,也由于艺人生活上的得到保障,始得摆脱媚俗,真正趋向审美,最终获得确立。这种由社

会变迁导引出的艺术表现语境的转换,带给相声的是艺术尊严回归后的审美归位。相声作为以讽刺见长的喜剧性艺术,主要的功能也便不再是以自嘲、自虐或者奚落弱者去供人笑乐,而是要被用来讽刺假、恶、丑,鞭挞旧思想与旧风习。特别是随着艺术语境和艺术观念的这种转换与变革,相声由地摊上的杂耍一变而为人民喜爱的艺术样式之一。而全新艺术观念的确立,使得相声艺术的审美内蕴和思想含量也在加强。侯宝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巨变中,担负起了相声革新先锋人物的使命,同时成就了自身作为相声大师的地位。他的相声,相对马三立为代表的“津门相声”,便自然地被称为“京派相声”。四

无论是侯宝林,还是马三立,也无论是他们风格特点上的“异”,还是他们艺术成就上的“同”,比较考察之后的启示是多重的。

首先,他们的“异”告诉我们,艺术与其所反映的生活一样,是多姿多彩的。但这多姿多彩的背后,无不有着诸如社会、历史、文化和个性天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只有那些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顺应时代与潮流而发奋努力的人,才会在不同的情势下,成就自己风格独具的艺术。相声艺术是这样,其它艺术也不例外。

其次,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自觉特别是艺术观念上的自觉,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最终成就艺事的重要而又根本性的立业条件。无论是马三立的“我用‘包袱’把观众逗乐,又要使观众在感受上并不以为我是有意识在逗他”的观点,还是侯宝林“艺术是味精”而非饭食的经典妙誉,都深刻的标志着,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必须是一个思想家。而没有思想

含量的审美创造同样是相声艺术的大敌。关于这一点,相声艺术在20世纪末期以来低迷徘徊的“陷落”实际,庶几可视为有力的反证。

同时,侯宝林与马三立在艺术上殊途而同归的“同”,也再一次昭示世人:艺术的价值判断,即好与不好,精不不精,标准只有一个。而艺术的审美创造方式及风格可以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有使自己的主观努力,与历史。时代及大众的需求等等客观实际有机结合,才会在艺术的道路上扎实前行,树起属于自己的独有大纛和丰碑。侯宝林和马三立的价值与意义,因而不只属于历史,更为现实的相声振兴所亟需,为相声艺术的当代中兴,提供着不尽的借鉴与启迪;侯宝林与马三立的历史贡献和精神财富,也不只属于相声界乃至整个曲艺界,同时也属于整个文艺界文化界,属于一切热爱生活和艺术的人们。

作者:吴文科

①参见薛宝琨:《相声表演艺术的继承与革新》。载天津艺术研究所编《艺术研究》1991年冬季号。

②王决、汪景寿、藤田香:《中国相声史》,第19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③侯宝林:《关于相声问题》。转引自《中国相声史》第197页。

④侯宝林曾任“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副组长。

⑤侯宝林1956年曾著文《“用扇子打头”的我见》,主张用扇子打头的表演程式“是旧相声中的糟粕,应该毫无保留地抛弃”。参见《中国相声史》第197页。

⑥侯珍、谈宝森主编:《侯宝林和他的儿女们》第93页。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⑦参见《中国相声史》第187页。

⑧转引自《中国相声史》第187—188页。

⑨参见《侯宝林和他的儿女们》第71-72页。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的产生都是来源于社会,美学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而由于思想、宗教信仰、地域差距、生产方式以及政体的区别,产生了绚烂多样的中西方文化,共同编织着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发展与演变都犹如灿烂的星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却各成一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很多,民族发展脉络、地形地势、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等等,但这些依然是表面因素。深层次上讲,这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整体上看,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主要存在以下差别。 中国艺术绘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留白,绘画艺术中的事物并没有科学的标准,而是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写的是意境、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西洋艺术绘画,追求造型的准确,强调透视、色彩的真实形象,是一种写实的艺术表现。 齐白石虾图,是中国水墨画写意之经典。重在画虾,却未画水,墨迹间的留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衬托出虾在水中欲动还静栩栩如生的意境。其高超的笔墨技巧,运用宣

纸和墨收放自如,将虾之质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水墨渲染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直觉,其“心物统一”的艺术境界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家思想是分不开的。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造的成就,作品通过色彩和光的运用,构图和谐生动,画面中人物的面部神态、肢体动作有的惊恐、疑虑,有的愤怒、激动,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实自然,画面生动,运用宗教题材与宗教文化表现了这一紧张不安的圣餐场面。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国自古强调中庸之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主张天地和谐。而西方《圣经》中说上帝七天造万物,上帝是神,人类对神充满敬仰与虔诚,而上帝的形象依然是人形。 因此,中国多为山水花鸟画,体现雄伟浩瀚的山河或是秀气灵动的生灵,运用浓、淡、干、湿、焦五墨,勾、皴、擦、点,晕五技,画中的人物通常十分渺小,源于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追求和谐之美。 而西方最初以人物为创作对象,以神学和宗教为主题,表现着神对自然的支配和对人的关怀。拉斐尔的《圣母像》虽然已经体现在母爱和人性,但仍是高高在上,充满着

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与分析

三江学院 公选课论文 2014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院系与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人居环境艺术鉴赏 学生姓名:蔣艳 学生学号:12013123008 学生班级:113123A 成绩: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引言 (1) 1.1东西方园林的发展概况 (1) 1.1.1 东方园林发展过程 (1) 1.1.2 西方园林发展过程 (1)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课题来源 (2)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2) 第二章东西方园林的差异概述 (2) 2.1东西方园林的体系概述 (2) 2.1.1东方体系概述 (2) 2.1.2西方体系概述 (3) 2.2 东西方园林的差异性 (3) 2.2.1 中西园林起源的形似性 (3) 2.2.2 中西园林发展过程的相似性 (4) 2.2.3中西园林艺术的物质同一性 (4) 2.2.4中西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 (4) 2.3 东西方园林的差异性 (4) 2.3.1 主体建筑思想的差异 (4)

2.3.2 突出表现形式的差异 (5) 2.3.3 造园建筑材料的差异 (5) 2.3.4 传统审美趣味的差异 (6) 2.4 影响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因素 (6) 2.4.1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6) 2.4.2美学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与分析 摘要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园林建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关于美的思辩,东西方的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而园林建筑特别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反映各国人民的丰富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文着重对东西方传统的园林建筑哲学观及其引导的东西方园林艺术进行了探讨,意在通过对东西方园林不同特征的比较,揭示出东西方园林建筑的不同文化特征。 关键词: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园林艺术对比分析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east and west garden art Abstract Garden origin from the human longing and expectation for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paradise, and its development since the nature of beauty inherent in one's pursuit and exploration. The east and the west garden in the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different style. Article focuses on

黄鹤楼

黄鹤楼 马三立张庆森 甲我呀,最喜欢戏吗的。 乙噢,戏吗的? 甲嗯。 乙戏不就是戏吗? 甲啊。 乙还带“吗”字干什么呀? 甲戏呀吗的呀。 乙噢。这不像话!比方说:我会唱戏,我喜欢唱戏。这才行。 甲戏剧。 乙哎,不要那“吗”,一带“吗”字儿好像别的您也喜欢似的。您喜欢戏剧?甲我打小时候就爱听戏。 乙不但您爱听啊,人人都爱听。您爱听戏? 甲我还喜欢研究戏剧。 乙喜欢研究? 甲爱,爱听。 乙是爱听啊,是爱研究哇! 甲我爱听啊!由打爱听发展到爱研究这儿啦。 乙哦,会唱不会唱哪? 甲我还敢说会唱吗,反正……差不多吧!

乙差不多呀? 甲眼面前儿的戏呀,都知道点儿,我也不是专业净唱戏的。 乙不是专业? 甲不是唱戏,好玩儿,喜爱。在北京啊,我净跟这个这个……唱戏的见面儿,跟他们一块儿玩儿。谭富英你认识吗? 乙认识啊。 甲我们没事儿净在一块儿研究,我给他呀说说身段吗的,研究研究唱腔儿呀,我们…… 乙您给谭富英说说身段? 甲啊,盛戎啊…… 乙盛戎? 甲裘盛戎,他很尊敬咱。 乙他? 甲哎。谁他们……世海他们,认识吗? 乙世海? 甲啊,少春他们。 乙您怎么这么大口气,净说名字,不说姓? 甲说出姓也可以,袁少春他们。 乙哎……袁少春哪? 甲袁…… 乙袁世海。 甲对,袁,袁世海。 乙李少春。

甲对,李少春。 乙干吗呀? 甲张春华,张云溪,知道吗? 乙知道。 甲我们都很熟哇。在一块儿研究戏剧什么的,我给他们讲一讲,说一说。乙我怎么不认识您,没听过您的戏? 甲我不是唱戏的,在北京我净走票,我是票友儿。 乙您贵姓啊? 甲我呀? 乙啊。 甲姓马。 乙台甫? 甲三立。 乙马三立就是您哪? 甲对啦。知道我的外号吗? 乙不知道嘛。 甲外号我叫“叫官儿”。 乙什么? 甲叫官儿。 乙叫官儿? 甲嗯。 乙扑克牌里有一张一个小人骑自行车的,不是那个叫“叫官儿”吗?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网络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网络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本文是关于网络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材料一食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网络热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涨价,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除了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外,人们发现,有关吃、穿、住、行的价格都在上涨,物价因素正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材料二部分网络热词释义: 蒜你狠:从2009年开始,大蒜价格疯涨。网友们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别有用心地调侃出风行网络的“蒜你狠”一词。 豆你玩:“逗你玩”一词,最早是出现在相声演员马三立著名的段子之一《逗你玩》中。从今年初开始,绿豆的价格不断攀升,从以往的两三元涨到了10元左右。 材料三网络语言起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效率及张扬个性而采取的一种快捷的自我表达方式,因为特点鲜明、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简洁准确,久而久之逐渐成为网语的主流。 对网络语言批评者中,声音最为响亮的当属一些语言学家。他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 (1)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2分)

① ② (2)材料二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网友们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别有用心地调侃出风行网络的“蒜你狠”一词。 修改意见:___________ (3)仿照材料二中网络热词释义,从“姜你军”“糖高宗”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2分) (4)根据材料三内容,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网络语言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7.(1)①反映物价上涨现象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 ②面对网络热词,部分语言学家和众多网民反应不一。(一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把“别有用心”改为“别出心裁”或删掉“别有用心地”。(2分) (3)示例一:“姜你军”:借鉴象棋术语,调侃姜的价格疯涨。 示例二:“糖高宗”:借鉴历 (4)示例一:我认为网络语言好,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变通,具有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简洁准确的特点,比如说,在和其他人聊天时,说起“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等网络词汇,大家既能够听懂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的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 目录 摘要 (1) 第1章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1) 1.1 (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差异.. 1 1.2(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2) 1.3(三)中西方绘画艺术材料特色的差异 (3) 1.4 小结: (4) 第2章二、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4) 2.1 (一)中西方建筑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的差异 (4) 2.2 (二)中西方建筑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5) 2.3 (二)中西方建筑材料的差异 (6) 2.4小结 (7) 第3章总结 (7)

摘要: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这导致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除了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追求和谐统一;西方以石头为主的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这也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绘画、建筑、形态、价值、材料、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在欣赏中西方的绘画时,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使我们也更多的看到这两种各成一体绘画艺术的差异。(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差异 中国绘画和西方的绘画不一样,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如果从艺术形态上讲,那中国绘画是写意的,而西方绘画是写实的。西方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中国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理想、画境与意境。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而且中国画光是技术好还不行,还得有要文化,这涉及到诗、书、画、印等各方面的修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画总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且西方绘画注重的是实物或人物的表现或重现,注重表达事物的特征。在西方绘画重写实、以

马三立相声名段节选

一代宗师马三立相声名段节选 (一) 《家传秘方》 我表弟翔凤,聪明、机灵!怎么样了呢?上当了!———他呀是个大胖子,有一毛病,喜欢泡澡,每天都得到澡堂子找那个最热的池子,把浑身上下都泡红了、泡紫了,他才美———要不他身上刺痒,睡不着觉!那天晚上一出门,赶上一位,拿着个大塑料包,里面放着好多锡纸包儿,一边走一边吆喝:“带零钱的算来着了啊!吗玩意儿———家传秘方儿、家传秘方儿,专制皮肤病———长疖子、长疮、蚊子叮、身上刺挠、痒痒,就用我———家传秘方儿,一毛一包,不灵不要钱!”旁边儿这还有翘托的———“来、来、来十包、来十包。”“十包不卖您呐,一人就能买两包,家传秘方儿!不灵不要钱!”翔凤一听,不灵不要钱?赶紧过去了:“来两包!来两包!”买这么俩锡纸包儿回去了。刚巧赶上那天没泡澡,晚上身上刺痒,睡不着啊……想起这家传秘方儿

来了, 拿出这锡纸包儿来打开一瞧啊,是个红纸包儿,把红纸包儿打开一瞧是一白纸包儿,打开白纸包儿一瞧,又一白纸包儿……越打越着急,越着急身上越刺痒———“这家传秘方儿吗玩意儿这家传秘方儿?!”打开最后这个白纸包儿啊,里面是一小纸条儿,打开纸条儿一瞧啊,上面写俩字儿———“挠挠”……《家传秘方》 (二) 《逗你玩》 母亲说:“小虎,妈妈刚洗了被单晾在外面,你帮妈妈看着点,有事就大声叫。”小虎说:“嗯。”来了一位中年男人,对孩子说:“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小虎说:“我叫小虎,叔叔你呢?”男人说:“我叫逗你玩。”然后,这个男人开始收小虎妈晒在门外的被单,这时小宝大声地叫:“妈,拿被单了。”他妈说:“谁啊?”小虎说:“逗你玩。”他妈说:“你这小鬼。”男人又开始偷晒在外面的其他衣物,小虎又叫了:“妈,拿被单了。”他妈说:“谁啊?”小虎说:“逗你玩。”等到那个男人走了,小虎他妈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 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 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 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 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 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

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 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 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中西方医学文化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2年5月

This is scraping(刮痧). What idea do you have?

Below I strongly will brief West's medicin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my opinion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medicine in mainly in the difference in ways of thinking, to talk about differences in Western medicine, main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cause the world is the "Western" world, thinking of you already are "Western" thought.

The basic theory of TCM, mostly from ancient philosophy. The Chinese medicine good at use whole, the total information, have the system method.

Chinese medicine itself also emphasized does not treat sickness to govern has not gotten sick, but the Chinese medicine most basic thought is not treats an illness governs the human, but is not governs the god, it advocates the maintenance, is good at preventing, it requests the human to comply with the nature, requests the human to have healthy habits and customs and

《鹰志》 阅读附答案

《鹰志》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16分) 鹰志 ①一只小鹰出生六七天后,母鹰为了防止它学会爬行,就会对它进行残酷的训练,让它生命的第一反应就是飞翔。因为爬行对鹰来说是耻辱,而飞翔则是高贵和勇敢的象征。等小鹰能飞起来了,母鹰就会把它们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折断,然后把它们从高处推下去。小鹰虽然因折断了翅膀中的骨骼而浑身剧痛,但它必须挣扎着飞翔,否则就会摔死。挣扎使它们的翅膀得到了供血,在短时间内便可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将坚硬如铁,更具力量。 ②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 ③还有的小鹰长到了可以爬行的时候,母鹰就把它推到巢边,让它向悬崖下张望。崖下的冷风和暗淡的光线使它浑身发抖,想缩回身子进入母鹰的怀抱。这时候母鹰突然从巢中飞出,在崖边上下起伏,让身躯画出漂亮的弧线。母鹰是为了让小鹰看看飞翔是怎样的。作为一只鹰,是不应该恐惧悬崖和黑暗的。 ④母鹰盘旋一会儿后,回到巢中,用身体将小鹰一点一点向巢外推去。小鹰吓得缩紧了身子,岩壁布满荆棘,有棱角尖利的岩石,还有深不见底的河流和尖叫着跑来跑去的土拨鼠。母鹰长鸣一声,用力将小鹰推了出去,小鹰哀叫着,身体在空中飘来飘去。天气虽未入秋,小鹰却像一片飘零的叶片,要过早地落到崖底去。母鹰将小鹰推向崖谷的同时,振翅而起,飞向山后面去了。小鹰在坠落中想攀住树枝和藤蔓,但都没有成功。眼看就要落地了,它突然在挣扎中展开了双翅,盘旋出一条漂亮的弧线,向上飞起。 ⑤它缓缓地向上飞行,最后落在山顶的一块石头上。崖谷依然幽暗而无声,小鹰看着深崖,好像刚刚才认识它似的,久久没有转动一下头颅。后来,小鹰发出一声鸣叫,从石头上向远处飞去。天空高远,阳光炽烈,它慢慢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⑥鹰的生存中充满很多游戏规则。鹰时常会对捕获的猎物抓而又放,放而又抓,一直到将它们折腾得筋疲力尽。鹰有时会毫无惧色地扑向比它大数倍的动物,追逐和吓唬它们,以此验证自己的胆量;有时还会从巢中兴奋地飞到空中追逐飞行的昆虫,学习这些飞行小动物进攻和逃避进攻的方法,以增强自己的捕食技巧。天气好的时候,鹰会在天空中翱翔、翻飞,速度疾如箭矢,令人惊叹。大多数鸟儿都喜欢阳光、草地、鲜花和河流,喜欢从中寻找快乐,享受幸福。鹰却不,它们总是待在光线昏暗的山林里,或隐身于洞穴中,不管外面怎样热闹,它们从来都不会张望。 ⑦鹰不会等死,它感到自己快不行了的时候,就飞到悬崖中,在岩壁上把自己撞死。悬崖深不见底,所以谁也不会见到鹰的尸骨。 ⑧鹰的寿命与其他鸟类相比可谓最长,它可以活到七十岁。而要维持如此长的寿命,它就必须在四十岁时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无比痛苦的,却可以让它的生命获得新生。原来,在高空飞翔、在荒野中抓捕猎物的鹰到四十岁左右时,它那尖利的双爪便开始老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伸展自如地抓捕猎物;它的喙上也已经结上一层又长又弯的茧,一动便可碰到胸膛,对进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东西方不同的感知方式。所谓“感知方式”是指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主体心理结构方 面去把握其在审美意识方面的特色。 我们可以从中国人关于“美”字的说法谈起,根据后汉许帧的《说文解字》认为“羊大为美”,“羊大”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羊肉好吃的原因.羊在六畜中主食,味甘美,甘表示味觉的感受,因而“美”作为味觉的“甘”因而“美”字除了表示味觉感受之外,必然也包括触觉在 内,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字的本义应该是环绕着甘美肥厚之“羊”的味.触感受,而源自味,触感受的“美”字在中国古代又可用于指嗅觉的芳香。除了味、触、嗅三觉之外,美字 也经常被用于听.视二觉。关于“听觉”我们从汉语有关听觉的概念“闻”字的双关性(既指听觉,又指嗅觉),由此可知,“美”可普遍使用在味.触.嗅.听四觉之中,至于视觉对象的“色”“美”字被使用的频率则更高,以至于把“美”字主要限于视觉感受方面,把“美色”主要当成视觉的对象,事实上,以味.触觉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即使面对纯粹的视觉对 象,其感受仍然混合着其他诸觉,尤其是触.味觉。 西方人以视.听为基础的审美意识。西方审美意识的显著特色是对视.听觉的高度重视。这一特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的审美意识。尽管对视,听觉的重视源自希腊,但 是它是西方审美意识一贯的特征。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视听作为“进于智慧的官能”,我们清晰的感觉到,西方审美意识具有重视和强调视.听觉的鲜明特色。西方人的审美意识对视 听二觉较之其他三觉具有特殊的重视。这一特征可以引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在西方审美意识有关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关系方面,有一种明显的断 裂和等级制倾向,扬前二而贬后三者,这种等级制说明西方审美意识具有一种尊心灵,精 神而贬肉体.物质的价值观。 第二,由于视听二觉和嗅.味.触三觉在感受世界的方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 视听的对象必然处于视听的主体之外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嗅.味.触则必然接近对象乃至 与对象溶为一体,方能获得嗅.味.触的感受,所以,西方审美意味对于视.听二觉的重视意味着一种重视外在秩序的世界观。 综上所述,中国人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与西方审美 意识以视.听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若把中国审美意识的这一特色与 西方审美意识的特色作一比较,便可发现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西方人普遍把视.听二觉作为审美感受,而把嗅.味.触排斥在美感领域之外。柏拉图明确地把视.听二觉定义为“理论感官”即能认识真理。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持一种断裂的宇宙观,认为神圣的价值外在 于人和世界而存在,视.听觉恰好用于感受外在对象,故而适宜认识外在的神圣价值,易 言知,在西方审美意识中,外在的美学价值决定了外在感受方式,视.听觉超越了为触.嗅.味诸觉而被有意识地提升被当作合适的审美感官。西方艺术之所以特别重视“形式”和“色彩”是因为它们作为事物的外在特征而与神圣的价值相关。 中西方艺术不同的美学价值观。“美学价值”则是指该民族或文化所认可的终极宇宙价值,它使万物对感知器官呈现为美,“对艺术的根本态度”则把以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 察该民族或文化的艺术面貌和特色。 中国艺术的三大美学价值之儒家的美学价值。儒家作为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 统意识形态,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强调以文权体制为中心的宇宙间的一切的普遍和谐,“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 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它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 建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两边“呤咏情性”方面,导致中

名人的自画像--马三立人物简介

名人的自画像马三立我叫马三立()三立()立起来()被人打倒()立起来() 又被人打倒()最后()又立了起来()但愿不要再被打倒()我这个名字叫得不对()祸也因他()福也因他() 我今年85岁,体重86斤。明年我86岁,体重85斤。 我很瘦,但没有病。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体重没有超过100斤。 现在,我往后踢,可以踢到自己的屁股蛋儿,还能做几个“下蹲”。向前弯腰,还可以够着自己的脚尖。头发黑白各一半。牙好,还能生吃黄瓜、胡萝卜,别的老头儿、老太太都很羡慕我。 我们终于赶上好年头儿,托共产党的福,托三中全会的福。我不说了,事情在那儿明摆着,会说的不如会看的。没有三中全会,我肯定还在北闸口农村劳动。 其实,种田并非坏事,只是我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生产队长说:“马三立,拉车不行,割麦也不行,挖沟更不行。要不,你到场上去,帮帮妇女们干点什么,哄哄鸡什么的……”惨啦,连个妇女都不如。 也别说,有时候也有点用。生产队开个大会,人总是到不齐。队长就用喇叭宣布:“今晚开大会,会前,由马三立说一段单口相声。”立马,人就到齐了。 1.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括号内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马三立这个名字中“三立”的意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 3.作者说“托共产党的福,托三中全会的福”,是因为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队长就用喇叭宣传:‘今晚开大会,会前,由马三立说一段单口相声。’立马,人就到齐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5.按照要求做题 羡慕——写出拼音( ) 写出‘慕’字的同音字5个(、、、、、) 写出近义词() 写出反义词() 用羡慕造句------------------------------------------------------------------------------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的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

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