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实务资料重要知识点

会计实务资料重要知识点

会计实务资料重要知识点
会计实务资料重要知识点

会计实务那些知识点(连载一11.20)

第六章交易性金融资产

定场诗:远看灯笼大,近看大灯笼。灯笼是灯笼,上面尽窟窿。“嘭”破灯笼。

话说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考试最难的一门,那究竟难在哪里呢?本人以为难在难易理解。难在教材比较枯燥无味。倘若以理解知识的角度或者是考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资产,摆脱客观介绍的口气,那么知识点就不会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所以本连载希望能以考生的理解的角度说说教材中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先理解后记忆,学习变的更轻松。

一、主要账务处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天生就不是持有期限长的资产,因为资产如其名,“交易性”三个字给这个资产打下了先天性不足的“烙印”,说明该项资产持有目的就不是为了守你一辈子,说白了就是为了“交易”,一旦有交易机会就会把资产卖出,而市场瞬息万变如小孩的脸,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给卖了。

能够充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一般就是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定的,也就是容易变现的资产,比如债券、股票什么的,企业持有这些资产不是为了长期投资,说白了就是“搂草打兔子”,赚个打“酱油”的钱,反正资金在那里闲着也是闲着,总比放银行强多了不是。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

贷:银行存款

所以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特点和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随时要被出售(人要是被这样对待可真没有安全感),企业关注的就是你给我带来了多少“投资收益”,到底能打多少瓶“酱

油”?所以与这个资产有关的交易税费、股利利息,公允价值变动等等统统都算到投资收益里面,当然什么时候放到投资收益还要注意时机,不能鲁莽。

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特点:购入和卖出费用全部入投资收益;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了,投资者认为这个公允价值变动是体现了企业此时此刻的实际资产,但是毕竟还没有变现,所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纵然是损益,也终究还没有变成实实在在的“投资收益”,即便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年底勉为其难地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了,投资者主观感情上还是不愿意承认其为真正的“投资收益”,看来媳妇还是没有最终熬成婆。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或者相反)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或者相反)

借:本年利润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者相反)

到最终处置的时候,也就是“秋后算账”的时候,最后的交易费用肯定计入投资收益,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关键是之前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累积余额也要计入“投资收益”,一方面是为了照顾投资者感情,媳妇熬成婆了,终于可以在“投资收益”中核算了,另外就是税法上这个时候才是确定公允价值带来的收益的时候。一般情况来说,不管你会计上计算公允价值计算得多么高兴,不管你怎么折腾,税法就是稳坐钓鱼台:什么公允价值?我就是不承认你!爱折腾你折腾去。其实税法也是为了你好,公允价值变了,但是你没有卖出去啊,所以肯定这笔钱还没有到你腰包里,所说破天也不是实实在在的钱,现在不征税,让你高兴两天,因为现在征税你还真不一定能拿出来;当你最后处置了,把钱拿进腰包的时候,税法上就盯上你了,那么这个时候也就是税法上“秋后算账”的时候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纳税吧。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或者相反)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所得税费用)

所以上面这个分录不管对会计还是对税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明眼人可以看出来,这个科目是损益类科目一借一贷,等于是一增一减,不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因此这个分录对会计来说是象征意义是大于实际意义,而对税法来说那肯定是实际意义更大了。革命上有个“烈士追认”,那么会计上也有个名分追认,这个分录就相当于是给之前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个“媳妇”,给追认为“投资收益”这个“婆婆”了。所以很多人也不需要过于较真这个处理,这也就是公允价值核算的资产的一个通病,就是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影响最后都要在算账的时候来个追认,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这些大家在以后学习中都会遇到。

二、涉及的其他内容

交易性金融资产开了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头,当然在中级实务中投资性房地产更为考前,个人觉得这样的处理有点不妥,就是说金融资产一章中四个类型金融资产是全书的一个根基,掌握了金融资产四个资产的原理,那你等于掌握了全教材的半壁江山了,可惜编书的不知道这个道理,觉得金融资产是不是太难了,放到后面让大家有点心理准备,以防一上来就学习金融资产把大家给吓跑了。相比之下,注会会计就是把金融资产放到前面,觉得注会的考生更年轻一些,喜欢挑战性,越是难的东西越能吊胃口。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尴尬就是,新准则承认了公允价值并进行了账务处理,但是税法还是不承认公允价值的,所以两家就产生差异了,纳税的处理不一样,因此在税法决定向你征税之前,会计上已经确认损益或者是权益了,这个差异就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了,这个处理以后会涉及大,不过现在就应该有个思想准备,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联系,大家以后学习可以自觉的注意一下。有道是先下手为强,早做准备不一定是坏事。开篇以金融资产为例,不知道大家什么反映,以后还会逐渐增加增加讨论,欢迎大家来与我共话中级。

会计实务那些知识点(连载二11.21)

第六章持有至到期投资

定场诗: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有人说是葫芦,有人说是瓢,在水中一冲一冒。两人打赌江边瞧,原来是佳亚在洗澡。

话说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考试最难的一门,那究竟难在哪里呢?本人以为难在难以理解。难在教材比较枯燥无味。倘若以理解知识的角度或者是考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资产,摆脱客观介绍的口气,那么知识点就不会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所以本连载希望能以考生的理解的角度说说教材中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先理解后记忆,学习变的更轻松。

一、主要账务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顾名思义就是你打算把这个东西在手里放到它“死”,痴情的守它一辈子,在这之前不会放弃它,抛弃它,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资产的核算很有特点,关于他的一切花销你都想着他能给你带来回报,就像在追求女孩子,首先你一定要体现出你想跟她过一辈子,你的付出才有可能被资本化,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对待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态度,那对方肯定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你的付出就费用化吧,还想资本化?还想以后有什么回报?痴心妄想。所以持有至到期投资开始的交易费用资本化了,后面的摊销什么的也就是实际利率摊销法,因为这个前期付出的费用影响了整个期间的感受,也就是你关心的是不是得到了女孩子的芳心,这个收益核算需要长期来考虑,也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以及你初始交易费用如何影响了持有期间的收益。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

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交易费用影响了利息调整金额)

贷:银行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只能是债券,因为这个债券一般都有期限,你能熬得过他;如果是股票,你还指不定能不能熬得过他,一般都要长寿的多,更重要的是这个股票没有到期日,到期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公司破产的时候,你还持有到期干什么呢?看自己究竟能赔进去多少吗?所以股票一般就是做个短线炒炒玩玩,实在有钱的或者是被股市套住的就无奈做个长线好了,所谓长线一般也就是最多几年而已。所以股票在这里更适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炒炒就卖了)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介于短线和长线之间,既不想炒炒就卖,还不想踏踏实实做长线)。由于是比较长期持有这个债券,所以持有至到期投资影响的是未来整个期间的收益率,因此任何一项付出和收入都要看整体影响,那么出现一种核算方法:实际利率摊销法。

借:应收利息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投资收益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叫实际利率摊销法,更不用说如何去计算了。这里的实际利率其实就是你投资这个资产的实际收益率:购买的时候有购买价和交易费用,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你的实际投资成本,就像追女孩子的前期投入,你狠狠的花了一笔,很幸运的是她接受了,承认你资本化了,觉得你对她是真心的,是持有至到期的,那么就等着以后她怎么对你好吧,这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女郎),究竟能够引来多大的郎呢?对于债券来说,能给你带来的无非就是个利息,还有最后的本金收入了,那么因为持有的期间比较长,地球人都知道

应该考虑时间价值,所谓时间价值就是说你之所以选择这个投资是因为比其他投资要好,比如放在银行,那么我们考虑投资是否可行就是借入你从银行借钱投资是否有价值,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类比,在实际投资中,你是有一个实际收益率的预期的,看一个投资是否合适,就是要用你的期望值来看这个资产未来带给你的东西全部打回原形到现在知多少钱,这就是折现的过程,那么你选择的这个折现的利率就是你期待中的收益率,在持有期间你要计算这个资产带给你多少好处,那么每年年初有个摊余成本,乘以你心目中的收益率就是实际上你能够获得的投资收益,这个投资收益金额一般和你当年实际收到的利息不一样,差额部分就是你需要摊销的“利息调整”,这个体现的意思就是你实际收到的钱不一定就是你的真实收益,很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你购买的时候有交易费用,当初的资本化的处理给你带来了不一样的收益。

上面说的就是所谓的实际利率摊销法的实质,是通过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前期投资成本,计算出你实际能够得到的增值率,也就是收益率,然后每年带来的收益就相当于你把这笔资产放到银行吃一年利息能够得到的收入一样,所以当年的投资收益=起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当然因为每年你还拿债券的利息,所以债券的摊余成本也就是账面价值是变化的=起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你虽然增值了一个相当于“投资收益”的金额,但是我给了你利息了,所以你这个资产就不值钱了,就应该从摊余成本中扣除。就像是吧女孩子追到手了,她对你很好,随着对你了解的深入,对方会给你一个公平的对待,可能发现你这个人有各种各样的毛病,那么逐渐有点矛盾了,对你的评价可能降低了,这就是溢价发行的债券最后摊余成本逐渐降低,越来越靠近面值的摊销过程,因为之前对你的评价太高了,因为你开始承诺了更高的票面利率,更多的承诺,任何的承诺都会回归到现实一样;另外一种折价发行的债券正好相反,随着摊销的进行,摊余成本逐渐上升,最终回归到真实水平,这个就像开始虽然大家认为你不值钱,但是后来发现你人品不错,评价越来越高,回归到你的真实水平了,这就是折价债券摊余成本会逐渐升高的原因了。

当然对于债券中级不要求过高,但是需要知道一些常识,用对一个人的评价来理解折价和溢价债券的摊销特点,以及实际利率摊销法的本质,对于很好的理解知识是有帮助的。下回书咱们说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敬请关注。

会计实务那些知识点(连载三11.24)

第六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定场诗:大雪降,老两口子争热炕。老头要在炕头睡,老婆说:不让!不让!偏不让!老头拿起了顶门棍,老婆抄起了擀面杖。老两口子打到了大天亮。挺好的热炕谁都没睡上!

话说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考试最难的一门,那究竟难在哪里呢?本人以为难在难以理解。难在教材比较枯燥无味。倘若以理解知识的角度或者是考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资产,摆

脱客观介绍的口气,那么知识点就不会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所以本连载希望能以考生的理解的角度说说教材中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先理解后记忆,学习变的更轻松。

一、主要账务处理

相比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既不像交易性金融资产随时被处置那样没有安全感,也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样判了无期那样没有激情,用专业的话说就是持有意图不明确的资产,说白了就是也不是炒几天就卖,也不是抱着相守一辈子;就像谈恋爱中的追求一样,嘴里说着天长地久,心里想着先把你骗到手,因此持有意图不确定最能说明问题了。

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的核算综合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率摊销法计量两种方法。这样也算是符合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你不是持有意图不明确吗?那么我对你核算也不明确,既然两个都不是,那么核算也就两个都不是,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两条腿走路。

关于初始计量,这个不用说了,态度不明确的这种持有方式最能左右逢源,比较符合谈恋爱心理,成功的概率比较高,所以你的投入都是可以被对方承认,可以资本化,那么交易费用自然而然就可以资本化,能够影响摊余成本,用来计算你这个前期投入能够得到多少的爱情回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交易费用影响)

应收利息

贷:银行存款

借:应收利息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投资收益

关于摊余成本的理解其实就不是什么问题,如果你持有至到期投资都搞定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望风披靡了。很多考生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怎么这么复杂,又是公允价值又是摊余成本的,都晕菜了。其实很多问题不是问题本身可怕,而是自己先怕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两个方法,算得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平常双方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只有在公允价值下降的很厉害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持续性下降了,有减值迹象了,这个时候形成的减值才会影响到摊余成本,这才是两种核算方法唯一的共同点,除此之外谁都不认识谁。因此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计算公允价值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摊余成本,做摊余成本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公允价

值,就是这么简单。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关于减值问题需要注意一下:一般出现减值的情况不会考你债券的情况,因为债券最麻烦了,公允价值变动吧,摊余成本也在变化,所以计算减值多半是股票的情况,比如说告诉你股票公允价值100,后来到了90,后来到了80,这个时候人家说公允价值要持续性下降了,那么应该确认减值=100-80=20,也就是说这个减值实际上在变动到90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苗头了,所以在做分录的时候,把之前的公允价值下降100-90=10从资本公积的贷方转出,这就是所谓的减值的特殊处理。道理上想一想,日后期间发生减值怎么处理的?不就是说日后期间发现债务人财务困难了,应收账款发生减值了,那么调整报告年度的减值,这里也是一样的,之所以下降到80才发现原来是持续下降了,因为谁都没有长千里眼,亡羊补牢嘛,之前说明你看错了,那就改正吧,把之前错当作一般公允价值下降转出确认为减值,这个也就是个正名的过程,终于有了个名分了。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产减值损失(债券)/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股票)

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债券和股票两种情况,所以减值转回上也存在两种方法,对于债券来说,好办,怎么计提的减值,怎么转回;对于股票就不一样了,转回还要从权益转回,原因大概是因为股票是权益性投资吧,那就是不是一家人不走一家门,减值转回就从权益转回吧,才不管你前面减值也走了资产减值损失。这个处理其实也对,为什么?因为债券向来给人以安全感,人家比较老实,市场价格比较稳定,这就好比一个人,老实巴交,人品比较好,人们对他的评价呢也差不了,总是说:他是个好人,因此准则上认为企业买了债券呢估计也就是混个打酱油的钱,操纵什么利润,那转回就当初走了损益,转回还是走损益吧。对股票可就不一样了,谁要说是能预测股票价格,那纯属胡说八道,我说您肯定不信,专家说你会信,为什么?因为专家背后都有机构啊什么的黑手在操纵,其实就是个双簧表演,机构买什么,专家就说什么,结果是黑手导致股票价格高低,民众一看还真是,跟风,高兴、被套。股票这个东西比较不靠谱,所以一旦看见您买股票了,不用问啊,绝对是钱多了烧的,或者是有什么阴谋。那么准则就说了,好了,有减值了我让你减少损益,减值回升了,对不起您走权益吧,不能走损益了,不怕你股票上涨,就怕你找个机构操纵股价,遥控自己的利润。所以在减值转回上会有这么一个差异,理解了资产特点当然您就掌握了为什么要区别对待了。

会计实务那些知识点(连载四11.25)

第六章贷款和应收款项

定场诗: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骑马骡,正值公平挨饿;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

话说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考试最难的一门,那究竟难在哪里呢?本人以为难在难以理解。难在教材比较枯燥无味。倘若以理解知识的角度或者是考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资产,摆脱客观介绍的口气,那么知识点就不会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所以本连载希望能以考生的理解的角度说说教材中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先理解后记忆,学习变的更轻松。

一、主要账务处理

贷款和应收款项中主要介绍的还是贷款的处理。别人发了债券我们投资了叫做持有至到期投资;银行发钱了贷给别人了就是银行的投资:贷款。很多人不理解贷款中的一些特殊处理,总要问为什么和其他的资产不一样?我告诉你原因:就是不一样,因为它是贷款。人家金融资产比较特殊,贷出去钱了怕的是对方不还,更怕对方明明有钱却不还。借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借钱,这个事情可大可小,问题比较多,所以银行对这个贷款进行比较特别的管理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有一旦发现欠钱的那人还不上了,那么这个贷款就应该转到“贷款-已减值”科目中单独核算,为什么?就是因为风险大了,需要单独管理;另外就是摊余成本计算上没有收回的利息为什么要计算成减值?想这个道理,连贷款都还不上或者不想还了,还能给你利息?所以确认减值也不为过。所有这些处理就是因为它是贷款,因为它风险太大了。

借:贷款-本金

贷:吸收存款

借:应收利息

贷:利息收入

“贷款-本金”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贷款-利息调整”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道理是明摆着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就是小儿科。教材中的例题为什么没有出现“贷款-利息调整”的科目核算?而应收利息和利息收入又相等呢?就是因为题目中有一句话:实际利率和合同利率相同,意思就是说面值和摊余成本是一致的,好比是发行一个债券,你票面有个利率,实际当中投资者还有个实际受益率,也就是实际利率,当你这个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一样了,人家觉得这个投资名副其实,愿意按照面值买你这个债券;如果票面利率大于了实际利率了,代表以后会多收利息,怎么办?绝对有人会抢着要,那么价格肯定要炒高,所以会出现溢价发行的现象。贷款比较特殊一些,最多就是贷出本金的钱,所以合同利率最多和实际利率一致,大多数情况下实际利率要高一些的,所以才会出现“贷款-利息调整”的科目。

借:贷款-本金

贷:银行存款

贷款-利息调整

贷款也是需要用实际利率摊销法计量的,也就是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确定利息收入。这里的意思也就是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差不多,比如说你给美眉付出一大笔,美眉送给你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对你的意义可就不只是值多少钱那么简单了,有可能意味着美眉对你有意思了,这个收益超过了你收到的这个礼物的实际价值了。贷款中实际收到多少利息不代表你实际上得到了多少收益,实际上应该是用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确定,也就是你心目中有个期待的回报,这个才是你心目中的回报: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贷款-利息调整

贷:利息收入

发生减值了怎么办?前面说了,贷款最怕的是对方有钱也不还,所以要特殊照顾,给开个单间:贷款-已减值,一天24小时监视着。这个时候可能还确认了应收利息了,也一并确认为减值,既然他不打算还了,利息也就不要指望了。所以分录处理就是一股脑的全部丢进单间里面:

借:贷款-已减值

贷款-利息调整

贷:贷款-本金

应收利息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贷款损失准备

这个时候应该确认的减值=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收入-可收回金额,也就是说应收利息没有扣除,说明是真着急了,应收利息全部确认减值了。以后减值转回也比较特殊,照样确认利息收入,但是借方是:贷款损失准备,这个处理就是白色的屎壳郎-配不上对,理解不了就死记住吧,确认和其他的处理是有差别的。这个地方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就死记硬背吧,确实没有好的办法,太特殊了。

那对方实在是没钱还了怎么办?那就把他值钱的东西统统搬走,所以有了抵债资产,有了抵债资产的处理,这个环节其实就是债务重组了,这一章让大家提前预习了一把债务重组。一般情况来说,对方实在还不了钱,银行还是会体谅体谅的,做人不会太过分,因此就会做出让步,比方说100万的贷款,就搬你90万的东西好了,剩下的10万就算我自己倒霉,把钱贷给你这个倒霉鬼,所以就成了银行的营业外支出了。这个时候是结算的时候,把贷款科目都结转掉。因为银行是金融机构,不是专门处理资产的,所以对这个搬来的资产又专门设了个科目:抵债资产,意思就是这个资产要赶紧变现,大家都注意,找个机会就给卖了。

借:抵债资产

营业外支出

贷款损失准备

贷:贷款-已减值

应交税费

当然有些抵债资产不一定搬回来就卖掉了,业务以繁忙,大伙可能就忘记了这茬了,资产负债表日还要看看是不是减值了,万一减值了还要核算减值,专门有个科目:抵债资产跌价准备,类似于一般企业的“存货跌价准备”,账务处理就基本上类似了。

二、涉及的其他内容

贷款这个东西也是很重要的,上承持有至到期投资,下启债务重组,中间还连着应收账款,另外自己还挺有个性:计算减值的时候应收利息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不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并确认为减值了;减值的贷款待遇还不错,专门给个单间住着:贷款-已减值,转回减值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贷款毕竟还是实际利率法摊销的资产,这点传统我们还是承认的。同样的实际利率摊销法计量的资产还有很多,比如长期应收款、债券、融资租赁,都是持有期间比较长的,现在利率水平虽然比较低,架不住人家时间长啊,所以时间价值还是必须要考虑,因此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以后学习的时候多注意注意这些问题,不要盲目的就知道来个玉米就拜,见了棺材就哭,也不问问自己认识不认识,能统一学习的就统一学习,别给自己增加负担。

会计实务那些知识点(连载五11.26)

第三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

定场诗:有一位算卦的先生本领强,神机妙算不寻常;他算的北京前清有皇上,他算的皇上的媳妇准叫娘娘;他算的五谷杂粮就数这蚕豆个儿大,他算的地下的庄稼就数高粱长得长;他算的是爷仨走道就数他爹的岁数大,他算的媳妇的妈准是男人的丈母娘;末末了这卦算得更准,脑袋长在脖子上。

话说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考试最难的一门,那究竟难在哪里呢?本人以为难在难以理解。难在教材比较枯燥无味。倘若以理解知识的角度或者是考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资产,摆脱客观介绍的口气,那么知识点就不会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所以本连载希望能以考生的理解的角度说说教材中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先理解后记忆,学习变的更轻松。

一、主要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像是个孪生兄弟,不过就是长相上有点差异,因为固定资产好歹还能看得见、摸得着,无形资产就不一样了,您要是想了,看一眼都难。现在固定资产也不再体现为固定的笨重的东西了,自从取消金额上的限制以后,固定资产也可以是比较轻巧的东

西。

固定资产包括外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的、接受投资的、接受捐赠、融资租入的等等,固定资产好比是送给美眉的礼物一样,美眉接受了你的投资了,证明还是有戏的,这样一次性的投入换来的是以后的好心情。当然礼物可能是你自己购买的,那么你的成本肯定就是你付出的买价了,当然还可能有一些交易费用、自己买回来以后的包装费什么的;也可能这个礼物是别人送给你的,无偿接受了别人的捐赠,这笔意外之财还能继续发挥余热,索性送给美眉好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实际上是分期付款购买,或者说是抵押贷款行为,好比是你从好哥们哪里借来了礼物,兄弟情深,可能以后也就不需要你还了,不过就是拿人手短,定期请这个哥们持几顿饭是免不了的。关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还会涉及到实际利率摊销法计量。其中长期应付款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未确认融资费用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那么整体上看长期应付款就相当于是分期归还本金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关于固定资产的范围。固定资产在以前有一定限制,既然是固定资产肯定要值钱才是啊,就像值钱结婚娶亲的几大件,绝对是价格不菲的固定资产。现在的人没有那么俗气了,礼物见多了,只要你有真心实意加的创意,那么礼物不在乎金额大小,只要能体现出感情,那么新准则中取消了对固定资产金额的限制,只要是用的时间长点的有形资产就是固定资产了。

借:固定资产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银行存款(外购)

营业外收入(接受捐赠)

长期应付款(融资租赁)

买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了后续计量也是个问题,固定资产是有很多折旧方法的,直线法、加速折旧法等等,本来无形资产也是有多种摊销方法的,不过我们一般考试不会过于变态,所以无形资产记住直线法摊销就足够了,万一哪次考试不太正常了,考出其他摊销方法,那就参照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就可以了,注意一下时机问题就好了。固定资产顾名思义,一般是比较笨重一些的,企业处理的时候反应自然要比较慢了,这个月弄回来了,下个月来忽然想起要计提折旧了;处置的时候也自然要麻烦一些,在固定资产清理里面核算,考虑到投资者的感情呢,一下子没有了心理上接受不了,所以这个月还是计提下折旧留个念想吧。无形资产就不一样了,看不见摸不着,当下买回来就赶紧计提摊销吧,省得下个月忘记了;最后没有的时候也很坦然,反正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人走茶凉,没有了摊销也就算了。因此无形资产的摊销计提要比固定资产反应快很多,固定资产普遍滞后。

关于后续支出的处理。固定资产修理支出一般都直接计入到当期损益中了,两个科目: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意思就是说只有销售部门的固定资产修理了才计入销售费用,剩下的就统统管理费用核算了。比如像是给美眉买了个最新款的手机,当然以后要是出了毛病修理肯定是你来负责了,现在更新换代这么快,不坏都想换新的,一旦有问题了花钱资本化是没戏了,干脆费用化算了。后续支出有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区分,主要判断标准是能否提高固定资产性能,改变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等。比如弄个手机膜、挂链之类的,基本上对手机功能没有什么影响,那么这些后续支出资本化是不太可能了;还有一些比如买个扩展卡什么的,基本上能够提高手机的功能和性能,美眉对你的付出肯定会很满意,那么一般这种属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可以资本化的支出了。对于无形资产来说好比是请美眉出去看了一场电影或者是一场话剧,精神上的享受,之后再去看基本上感受不是很深入了,精神享受多了也是会麻

木的,因此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资本化的可能性几乎很小了,一般情况都是作为后期维护的费用化处理了。这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同的地方,相比之下无形资产要简单很多。

在折旧方法中,固定资产与直线法、加速折旧法等等,直线法自然不比多说了,每个月的折旧都一样,不管什么时候投资的计算也没有什么难点。关键就是加速折旧每年的折旧都不一样,所以有个折旧年度的说法,当这个折旧年度和会计上的核算年度不一致了怎么办?一个原则是:折旧年度是不能打乱的,所以只能是会计上迁就折旧年度了。比如说当年6月份买入一个固定资产,从7月份开始计提折旧,那么当年半年的折旧其实是固定资产第一个折旧年度的前半年,这个很好办;第二年的时候,折旧年度是有两个的,也就是第一个折旧年度的后半年和第二个折旧年度的前半年,那么计算折旧的时候就应该考虑两个折旧年度的折旧计算了,其实这里关键问题第一就是确定折旧年度和会计年度的关系,第二就是套用公式计算各个折旧年度的折旧了,本质上没有什么难的地方。

借:在建工程

贷:应付职工薪酬

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产成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银行存款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在建工程领用自己厂里的东西是不确认收入的,因为这个东西本质上还是自己的东西,从一个房间搬到另外一个房间,就有收入了?这个会计上肯定不会承认,投资者也不会傻到说换个位置或者用途就能有收入了,那还拼命拓展市场干什么呢?自己在家搬着晚就得了呗。但是税法上不管你这个,你买来的原材料我可以认为你就是专门为了在建工程,但是进项你不能抵扣了,因为你出尔反尔了,原来用于生产经营增值税应税产品的东西改变了用途,那增值税进项我也不让你再扣除,因此要做进项转出处理。

如果是领用产成品的话税务部门就着急了,你生产出来正等着你销售然后征税呢,你突然告诉我你自己用了,那不行感情上接受不了,我就认为自产自用实际上就等于是先卖出去了然后买回来盖你的房子,所以说破天也要纳税,这里税务部门目的是要防止企业真的通过这个来避税,因为需要照顾到其他企业的税负,假如说我不管不问,自己生产了自己用肯定是税负低啊,其他企业怎么生存呢?所以对于自用产成品的情况都是要征税的,这就是税法上为了税收公平出的主意。不光是流转税是这样,所得税也是的,既然我觉得是视同销售了,那所得税你也跑不了,乖乖的纳税吧。从上面分录中可以看出,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都是一样的处理,好好研究一下就能掌握规律。

借:长期股权投资(对外投资)

贷:其他业务收入(原材料)

主营业务收入(产成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应付职工薪酬(个人消费)

贷:其他业务收入(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主营业务收入(产成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营业外支出(对外捐赠)

贷:原材料

产成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自产自用是不确认收入的,但如果是这个产品出了企业了会计上一般是要确认收入的,比如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对投资者的分配、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等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企业避税做的规定,实际上这些行为就是可以看成两个过程,比如对外投资就是实际上等于你把东西先卖了然后再去投资,所以当然税务局要确认收入并征税了。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比如对外捐赠,企业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所以会计上不确认收入,当然税务部门也是出于税负公平的原则,不是捐赠了吗,我认为你是实际上就等于卖了自己的东西,然后从别人手里买个一样的东西捐了,这样大家就公平了,所以税法上还是要确认收入的,有时候法律就是这么无情。

这里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外购的东西不一定都是进项转出,有几种视同销售的情况,所谓视同销售就是会计上不做销售处理,但是税法要来征税的情况。比如外购的用于对外投资、投资者分配和无偿赠与他人,这三种情况增值税肯定是销项税额,而不是进项转出,关键掌握这个视同销售的实质:需要确认增值税销项。外购的三种视同销售比较特殊一些,最好是能够记住。此外外购的用于在建工程、用于集体福利、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等都是作为增值税进项转出处理的。当然考试的时候不会考查的这么深入了,全当是了解一下了。

借:固定资产清理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累积折旧

贷:固定资产

银行存款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等

借:银行存款

累积摊销

贷:无形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营业外收入

最后处置的时候固定资产在专门的账户核算:固定资产清理,这也是因为固定资产一般比较笨重,涉及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那就专门核算一下,免得落了什么东西,所以发生的费用、获得的收入都在这个单间里面归集,最后算总账。相比之下无形资产就可怜很多了,从始至终就像个小媳妇一样不被人重视,最后处置也是就地就解决了,什么单间、专门核算的待遇统统没有,直接把你的账户结转了。发生的营业税什么的也就直接冲减你确认的营业外收入了,不像固定资产这些税费都单独核算。

会计实务那些知识点(连载六11.27)

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

定场诗: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英雄(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话说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考试最难的一门,那究竟难在哪里呢?本人以为难在难以理解。难在教材比较枯燥无味。倘若以理解知识的角度或者是考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资产,摆脱客观介绍的口气,那么知识点就不会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所以本连载希望能以考生的理解的角度说说教材中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先理解后记忆,学习变的更轻松。

一、主要账务处理

投资性房地产,顾名思义是包括房产和地产两部分的,那么自然是包括了投资性房地产的两种情况:房地产整体的出租和持有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这里的重点其实还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至于成本模式计量本质上就是和固定资产核算一致,没有什么难点。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入账价值的确定需要区分几种情况,一种是外购的,这个大家肯定业务很娴熟了;另外是自用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还有是作为存货核算的房地产作为投资性房地产。

借:投资性房地产

贷:银行存款

借:投资性房地产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关于自用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大多数企业都是这么干的,虽然是来了个转换但是本质上还是属于自己的房地产,只是原来住的是自己人,现在换了外人了,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此假如说你这个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计量的,所谓成本模式其实就是和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法计量是一个概念,那么各个明细科目平稳过渡,固定资产换成了投资性房地产,累积摊销换成了投资性房地产累积折旧(摊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换成了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这里需要注意一下,为什么有个投资性房地产累积折旧(摊销)呢?是因为如果土地使用权不能单独和算的话,那么就和房子一起计提折旧了,所以会有一个“摊销”的意思,当然如果这个投资性房地产就是土地使用权,那么自然就是用投资性房地产累积摊销了。

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住改成别人住了,以后折旧肯定不能记在自己名下了,肯定要在别人名下,那么租金收入是“其他业务收入”,自然折旧和摊销就是“其他业务支出”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嘛。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固定资产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如果是自用的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发现这个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获得,那么后续计量用公允价值计量法。这个时候公允价值一般会和账面价值会有差异,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一个原则就是高于的部分一定不能让你记损益,为什么?因为会计准则就是千方百计的防止上市公司调节利润,所以这个口子一定要堵上;之前大家听说过资产评估增值的问题,老是抱怨怎么会计就是不做处理?原因就是你是历史成本法计量,公允价值和你没有关系,所以资产评估增值也自然和你没有关系了。而在这个转换的时候,以后是公允价值计量了,资产评估增值终于可以被承认了,会计上可以做处理了。但是需要注意一下,这个房子是谁的?是投资者的!那么资产评估增值是谁的?当然也是投资者大家的,所以这个计入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之所以是其他资本公积,原因就是这个资本公积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一般就是评估增值了。那么公允价值如果小于账面价值了怎么办?考虑到以后公允价值变动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了,所以转换的时候也让你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是说以后还会有回旋的余地,准则没有说让你认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相信你会公允价值回升的,所以计入损益以后等着回升吧。

借:固定资产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贷:投资性房地产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如果是作为存货核算的房地产,也就是房地产公司自己开发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了,这个其实就是领用本企业的存货了,在一般企业中自用产成品有个视同销售的处理,就是说税务部门肯定会征你税,就实际上和你卖出去再买回来一个道理,税负不能少。在转换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本来是出售的房地产,本来是税务部门等着征税的房地产存货,你忽然说自用了,税务部门接受不了这个打击,不行我要征税,如果放过,别的卖东西的肯定不干,所以这个时候存货房地产改变用途成了投资性房地产,本质上性质发生了变化了,所以视同销售征收企业所得税。也许有人说不是销售房地产有营业税吗?这里忽略了一点:视同销售毕竟不是真正的销售,所以营业税不会涉及,一个原因是营业税必须有营业额,另

外的原因是营业税本身就没有什么视同销售的说法,营业税就只认真正的销售,别的装销售肯定不干。另外土地增值税也不会认,因为土地增值税有个要求就是所有权要发生转移。另外房地产存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也是一样的道理,本质上性质发生变化,这里说的性质主要是指:存货是销售的,固定资产是自用的,两个资产的风险水平也不一样,这就是性质的差别。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开发产品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上面说的几种是投资性房地产增加的核算;持有期间的核算,成本法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本质上就是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法计量;至于公允价值模式的计量,其实相当于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差不多,所以说掌握了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说说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少吧。比如说租了半天,人家住腻了,自己也想用用,所以就收回作为自用固定资产。如果是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的,那么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悬念,同样的历史成本法,大家都是一路人,所以当初怎么转过去的现在怎么转回来,一个一个科目对应着,顺利对接,严丝合缝的。比较麻烦的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转换为自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历史成本法还是有差异的,考试经常会考你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不一致的时候。对于这个差额的处理其实也是延续了之前的处理原则。再考虑之前的差额处理之所以出现不一样:一个原因是之前自用固定资产的时候就不做处理,所以转换的时候当然要商量商量了。在投资性房地产往回转的时候也一样道理,因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时候,对于公允价值变动就是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的,所以最后转换的时候也依然遵循了这样的处理方法,这就是惯性原则。有人要问了,那这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什么时候才能处置呢?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法的原则,年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以转入本年利润,但是注意,你现在还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现在承认了你损益了,不等于真的就认可你了,因为公允价值始终是个不切实际的东西,只有是实实在在的钱到了自己的腰包才是真的,所以只有是最后处置资产的时候这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才算是“媳妇熬成婆”,真正的名正言顺进入了“其他业务收入”。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其他业务收入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所得税费用

最后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时候,由于投资性房地产本质上属于经营租赁,所以核算的话就是确认其他业务收入,结转其他业务成本,道理上等同于存货销售的核算,这个大家没有什么疑问基本上。

二、涉及的其他知识点

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公允价值计量法会形成暂时性差异,原因就是税

法是按照历史成本法计量的,会计上怎么折腾公允价值和税法没有关系,税法上只看最后结果,也就是最后资产处置的时候,就想会计上最后处置的时候才承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投资收益或者是其他业务收入一样,税法上也是在最后处置的时候才会承认你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就是暂时性差异。在资产转换的时候,因为资产没有处置,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递延所得税也不需要结转,一直让它就呆着。以后计提减值了,一般人以为肯定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啊,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假如说你这个投资定房地产之前由于公允价值变动确认过递延所得势负债呢?那么转换为自用以后计提减值实际上属于什么?实际上就是属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已,只不过在历史成本法下作为减值核算了,不承认公允价值而已,所以应该先是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转回,超过的部分才是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这里就牵扯出另外一个问题:一个资产或者负债只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是递延所得税负债,也就是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一个资产这里不共戴天,不能同时确认,这也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脚踏两条船,老老实实的一如既往一些,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了先要把它转回了,然后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反过来是一样道理。

会计实务那些知识点(连载七11.28)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

定场诗:六月三伏好热天,京东有个张家湾。老两口子当院正吃饭,来了个苍蝇讨人嫌。这个苍蝇叼走一个饭粒儿,老头一生气就追到四川。老婆家中守了仨月,书没捎来信没传。请了个算卦的先生来占算,先生说:按卦中断--老头这趟是伤财、惹气白赔路费钱!

话说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考试最难的一门,那究竟难在哪里呢?本人以为难在难以理解。难在教材比较枯燥无味。倘若以理解知识的角度或者是考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资产,摆脱客观介绍的口气,那么知识点就不会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所以本连载希望能以考生的理解的角度说说教材中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先理解后记忆,学习变的更轻松。

一、主要账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是金融资产

首先有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长期股权投资属于金融资产,但是和第六章中的金融资产是有差别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符合第六章金融资产的标准:首先就是要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而且持有目的并非长期的,那就应该是作为金融资产核算,但是要注意一下如果你持股比例就是20%以上了,肯定是适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了。所以金融资产准则核算的范围可以理解成20%股权比例以下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就是因为你在二级市场上买点股票进来,很少有能买到20%以上的情况,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了那肯定认为你不仅仅是短期获利然后出售那么简单了,大家都会认为你是为了影响这个企业,所以就老老实实的当作长期

股权投资核算吧。假如说买到了20%以下的股票了,公允价值还不能可靠计量的,即使是短期要出售的还是应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条件还是很苛刻的。所以金融资产准则核算了20%股权比例以下的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的情况,而20%以下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则肯定是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了,所以这个原则最好要把握清楚了。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

成本法核算是包括两种情况的,比如20%股权比例以下,一般认为你说句话等于没说,也就是没有多大的话语权,人家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上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你就等着年终分钱就可以了,所以这种情况核算方法就是用成本法,因为你关心的就是你能拿到多少分红,关心你的投资成本什么时候能收回来。这也是成本法的本质了。另外有人要说了现实中股东这么分散,20%以下也有可能是话语权比较大的,这里就说到了事实上的重大影响或者是控制,别的股东要都是小兵小虾,那你10%股权也有可能说话算数,但是这个不影响大家的讨论,最终结果还是看你对这个企业有没有话语权,一般考试还是会以股权比例为准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有很多,购买、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等,入账价值的核算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属于是历史成本法了,就是说你实际花费了多少的成本就按照多少入账。后续计量一般只需要盯着被投资方的股利发放就可以了,当然中级掌握现金股利的核算就可以了。既然是成本法核算,投资者关注的是收益多少、成本收回多少,所以现金股利核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时候确认投资收益,什么时候确认成本收回。所谓投资收益就是你投资以后对方实现利润了,然后给你发放股利,这个股利就是你的投资收益了;比方说你投资10%,对方实现了100万利润,那么其中的10万是属于你的,给你的股利10万以内就是你的投资收益。假如说给你分了20万,多出的10万不是你投资以后实现的,是人家之前实现的,专业上叫做“清算性股利”,有点分遗产的味道,那么剩下的遗产就减少了,你当然也就应该冲减投资成本了。那么如何计算是投资以后实现的还是清算性的呢?一个方法就是分的和赚的比较一下,也就是你投资以后人家赚了100万,根据你的股份是10万,给你分了5万,那么肯定是投资收益无疑了,假如说给你分了15万,多出的5万就是清算性质的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以前实现的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分的等于赚的)

长期股权投资(分的大于赚的)

借:应收股利

长期股权投资(分的小于赚的)

贷:投资收益

这个很容易理解,好比有个水缸和一桶水,桶里的水是你方从水管子里面接的,也就是当年实现的利润,水缸里面是原来已经实现的了,你买了这个长期股权投资,相当于是买了

满满一缸水和水龙头的使用权了,人家接了一桶水,股东们口渴喝了两桶(现金股利),另外一桶只能是从水缸里面舀了(投资之前实现的利润),所以你的成本就减少了,因此多出来的要冲减成本;如果股东不想喝水了,只喝了半桶,剩下的半桶就倒进水缸里面,但是水缸是满的,不能再倒了,说明你成本恢复也不能再恢复了,成本法就是这样,你只是买了这一缸水的权利,满打满算成本也就是恢复到原来初始投资的时候。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营业外收入

所谓权益法核算的意思就是说你能对被投资企业实施进一步的控制,而且你以后关注的是对方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包括净利润和资本公积的变化。初始投资的时候,付出的比得到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多,那按照付出的入账;付出的比得到的少,那相当于是对方无偿赠与一样,那么确认营业外收入,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关于后续计量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投资以前年度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分的比赚的少)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分的等于赚的)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分的大于赚的)

例题:1、如果是收到投资以前年度现金股利的是作为投资称不能冲减的,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明细科目。

例题1:正保公司06年初投资A公司1000万,取得30%股权,对A公司产生重大影响,06年3月A公司发放05年股利500万,当年实现净利润500万。

初始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000

贷:银行存款1000

取得06年股利500×30%=150:

借:应收股利15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50

2、投资以后年度收到股利的,应该冲减“成本”明细科目金额=累计收到的现金股利-投资以后都上年度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份额-之前已经冲减的成本,如果结果大于0的,对结果继续冲减成本,剩余部分要冲减“损益调整”明细;如果结果小于0的,收到的股利全部冲减“损益调整”明细科目。

例题2、接上面的题目,07年3月发放股利600万。要求做出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分录。

取得07年股利600×30%=180,累计收到股利=150+180=330,投资以后确认的投资收益金额=500×30%=150万,累计应该冲减成本=330-150=180万,因为之前已经冲减了成本150,所以收到的股利继续冲减成本=180-150=30,冲减损益调整=180-30=150:

借:应收股利18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0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50

还是以上面水缸和水桶为例。净利润就是当年实现的利润,也就是从水龙头接的水,而资本公积变化会计上能处理的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评估增值或者是评估减值,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引起的资本公积的变化,这个可以理解为是下了一场雨,增加的水属于全部投资者的,但又不属于利润,相当于是其他途径增加的水,因此只能是作为资本公积核算。成本法只能享有一个水缸的权利,但是权益法由于能够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企业,所以可以让企业增加另外的水缸(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投资者如果喝的水没有接的水多,那么桶里剩余的水就倒进了另外的一个水缸里,权益法核算的人可以享有这个水缸的权利,所以增加的水就在影响了“损益调整”,以后喝水的时候,当年喝得水多于接的水,先从“损益调整”的水缸去拿,因此现金股利先冲减的是“损益调整”,假如说损益调整冲减完了,就要动用原来水缸中的水了,所以这个时候权益法就要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了。当然如果说以后分的水少了,权益法投资者比较霸道,要求先恢复的是他自己要求设立的新的水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