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小结与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5
20.1.1 数据的集中趋势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过渡】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接触过平均数这个概念。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遇到这类问题,比如我们在每次考试结束后要进行横向对比,看本班级在年级中的所排名次如何,自己在本班中排名第几,这就需要知道各科分数这些数据,并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才能得出结论,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平均数。
1、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七位裁判给某体操运动员打的分数分别为:7.8,8.1,9.5,7.4,8.4,6.4,8.3.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那么,这位运动员平均得分是多少?(学生回答)【过渡】刚刚的问题呢,都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更进一步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过渡】在正式的对新课进行讲解之前,我们先通过两个简单的问题,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预习反馈】1、小王参加某企业招聘测试,他的笔试、面试、技能操作得分分别为95分、80分、90分,若依次按照60%、30%、10%确定成绩,则小王的成绩是()A.85.5分B.90分C.92分D.265分2、调查某一路口某时段的汽车流量,记录了30天同一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辆数,其中有2天是256辆,2天是285辆,23天是899辆,3天是447辆.那么这30天在该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平均辆数为()A.125辆B.320辆C.770辆D.900辆【过渡】大家刚刚回答的都很正确,看来,大家预习的都不错。
那么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再来认识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么,在实际问题中,我们有该如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呢?课本问题1。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小结和复习(学案)2、常见统计图:1. 什么叫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如何选择?举例说明。
2. 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广泛性?3. 举出与频数有关的实际例子。
4. 如何画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这些图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觉得在什么时候用全面调查方式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呢?抽样调查有什么优点?在用抽样调查时要注意什么?4、几种统计图的画法:画条形统计图的步骤:(1) 写出统计图名称;(2)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有时不画箭头);(3)确定长方形的宽度和间隔;(4)确定长度单位和数量;制成长方形并在长方形上方写上数据。
绘制扇形图的一般步骤有那些:①计算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②计算相应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圆心角的度数=相应部分量所占总量的百分比×360°);③根据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在图上标出各扇形所代表的内容及所占的百分比。
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1)、写出统计图名称;(2)、画出横、纵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有时不画箭头),分别表示两个标目的数据。
(3)、根据横、纵各个方向上的各对对应的标目数据画点。
(4)、用线段把每相邻两点连接起来。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频率分布表5、画出直方图5、常见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直方图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6、习题运用1.(2007安徽)下列调查工作需采用的普查方式的是()A.环保部门对淮河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的调查B.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C.质检部门对各厂家生产的电池使用寿命的调查D.企业在给职工做工作服前进行的尺寸大小的调查2、要清楚地表明一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应选择的统计图是( )A.扇形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D.以上都不是3、某音乐行出售三种音乐CD ,即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为了表示这三种音乐唱片的销售量的百分比,应该用( )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D.以上都可以4、某班有50人,其中三好学生10人,优秀学生干部5人,在扇形统计图上表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人数的圆心角分别是( )A.720,360 B.1000,500 C.1200,600 D.800,400 5、如图,某校共有学生700人,图中扇形A、B、C分别参加语、数、英三个兴趣小组的人数的百分比,规定每人只能参加一个兴趣小组且每人均参加课外小组,则不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有( )A.441人B.259人C.451人D.249人6、如图是60篇学生调查报告进行整理,画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已知从左到右4个小组的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分别是0.15,0.40,0.30,0.15,•那么在这次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分数大于或等于80分为优秀,且分数为整数)的调查报告有( )A.18篇B.24篇C.25篇D.27篇7、如图是某乡镇企业2002─2004年创造的利润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①这3年平均每年创造利润多少万元?②利润最高的一年比最低的一年多多少?8、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下面的频数分布表:(1)已知最后一组(89.5~99.5)出现的频率为15 %,则这一次抽样调查的容量是________ .(2)第三小组(69.5~79.5)的频数是_______,频率是________.9、有若干个数据,最大值是126,最小值是103.•用频数分布表述这组数据时,若取组距为3,则应分为( )A.6组B.7组C.8组D.9组10、已知一个样本:27,23,25,27,29,31,27,30,32,28,31,28,26,27,29,28,24,26,27,30那么频数为8 的范围是( )A .24.5 ~26.5 B.26.5~28.5 C.28.5~30.5 D.30.5~32.511、在1000个数据中,用适当的方法抽取50个作为样本进行统计,频数分布表中54.5~57.5这一组的频数是6,那么估计总体数据落在54.5~57.5 之间的约有( )A.120个B.60个C.12个D.6个12、为了了解某中学初三年级250名学生升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5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了分析,求得,下面是50 名学生数学成绩的5.94样本x⑴数据统计图中的数据a=____ ,b=____.⑵估计该校初三年级这次升学考试数学平均成绩为____分13.(2007山西太原)某地区教育部门要了解初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随机调查了本地区500名初中学生一学期阅读课外书的本数,并绘制了如图的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回答问题.(1)这些课外书籍中,哪类书的阅读数量最大?(2)这500名学生一学期平均每人阅读课外书多少本?(3)若该地区共有27、小结与回顾1、各统计图的识图方法2、各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配套练习一、选择题1. 对60个数据进行处理时,适当分组,各组数据个数之和与百分率之和分别等于( )A .60,1B .60,60C .1,60D .1,12. 为了考察某市初中3500名毕业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出20本试卷,每本30份,在这个问题中,样本容量是( )A .3500B .20C .30D .600 3. 下列调查方式中,不适合的是( )A .了解2008年5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抗震救灾文艺晚会的收视率,采用抽查的方式B .了解某渔场中青鱼的平均重量,采用抽查的方式C .了解某型号联想电脑的使用寿命,采用普查的方式D .了解一批汽车的刹车性能,采用普查的方式4. 右图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学目的】 学问与技能1.复习稳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与意义.2.综合运用上述学问复习解决详细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对本章的学问进展系统梳理,总结出本章的学问点.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归纳解决详细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阅历,开展归纳与概括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方差衡量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与波动状况.难点:利用一组数据的五组量(3个平均量和2个波动量)做出决策. 【导学过程】 【学问构造】 本章学问构造:1.加权平均数:一般说来,假如在n 个数中,1x 出现1w 次,2x 出现 2w 次,…,kx 出现k w 次,则 x ,其中1w 、2w ……k w 叫 。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 排列,处于 位置的数.3.众数:一组数据中 的数据.4.极差: 的差。
5.方差:表示一组数据偏离 的状况,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经典例题】1.数学期末总评成果由作业分数、课堂表现分数、期末考分数三局部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作业分数90 分,课堂表现分数85 分, 期末考分数80 分,则他的总评成果为________.2. 数据2,0,-2,2,4,2,-1 的平均数是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_, 方差是_________.3.某米店经营某种品牌的大米,该店记录了一周中不同包装(10 kg ,20 kg ,50 kg )的大米的销售量(单位:袋)如下:10 kg 装100袋;20 kg 装220袋;50 kg 装80袋。
假如每500 g 大米的进价和销价都一样,则他最应当关注的是这些销售数据(袋数)中的(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最大值4. 甲、乙两人在一样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经过计算:甲、乙的平均数均是7,甲的方差是1.2,乙的方差是5.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数据的代表数据的波动平均数 中位数 众 数极差 方差用样本估计总体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A.甲、乙射中的总环数一样B.甲的成果稳定C.乙的成果波动较大D.甲、乙的众数一样5.某公司聘请职员,对甲、乙两位候选人进展了面试和笔试,面试包括形体和口才,笔试中包括专业程度和创新实力考察,他们的成果(百分制)如下表候选人面试笔试形体口才专业程度创新实力甲86 90 96 92乙92 88 95 93(1)若公司依据经营性质和岗位要求认为:形体、口才、专业程度、创新实力依据5:5:4:6的比确定,请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成果,看看谁将被录用?(2)若公司依据经营性质和岗位要求认为:面试成果中形体占5%,口才占30%,笔试成果中专业程度点35%,创新实力点30%,那么你认为该公司会录用谁?【学问梳理】1.请你谈一谈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2.对“如何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对数据进展分析?”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3.请结合实例谈谈统计调查的根本步骤和留意点.【随堂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为0,1,5,x,7,且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那么x的取值为()A. x=5B. x<5C. x≥5D. x≠52.甲乙丙丁四支足球队在全国甲级联赛中进球数分别为:9,9,x,7,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恰好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10 B.9 C.8 D.73.某生在一次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平均分为80分,物理、政治两科的平均分为85,则该生这5门学科的平均分为。
第20章《数据的分析》构建体系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共有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我们在7年级下册学习了“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数据的分析”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在前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就从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过程与方法:1.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用样本估计总体,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2.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2.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7年级下册学习了“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数据的分析”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教学重点回顾与思考统计的知识结构.教学难点学生所举例子的合理性、科学性、创造性.教学过程Ⅰ.回顾与思考统计的知识与技能问题 1 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统计一般应经过哪几个过程?在各个过程中又应注意些什么?举例说明.[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此时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统计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收集一些数据,以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决策.所以说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例如我想了解我校初三年级男生的身高状况,我就可以用统计的知识和步骤来完成,又例如我想了解一些全国历年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情况,我就可以上网收集数据资料,用统计的知识和步骤去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说不定我还能写出这方面的数学小论文呢?[师]这位同学很坦诚,也很自信,的确,统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那么我们做一个统计通常需要哪几个过程呢?[生]先是收集数据.收集数据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可以做调查、做实验、查阅资料等.无论哪一种收集数据的方式,都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师]然后呢?[生]然后再整理数据,也就是统计图的选择.我们常见的统计图就是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们各有特点,例如你想了解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就选择条形统计图;如果你想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就选择折线统计图,如果你想了解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就选择扇形统计图,它们可以很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各种情况.[生)第三步分析数据,从统计图中可以观察出数据的各种情况.例如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我们就可以从统计图中分析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等.[生]我们分析数据的目的是为了作出决策,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师生共析]所以说统计一般经过四个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新数据、作出决策. [师]你能举例说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是怎样的吗?[生]例如某商店销售5种领口大小分别为38、39、40、41、42的衬衫(单位:cm).为了调查各种领口大小衬衫的销售情况:一、商店首先应先收集数据,例如商店统计了某天的销售情况:二、整理数据因为商店统计这些数据目的是为了下一次进货时各种领臼大小衬衫的比例.因此,应根据调查的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三、分析数据,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各种领口衬衫的销售比例.四、作出决策.哪种领口的衬衫销售比例越大,进这种领口的衬衫要相对多一点,按比例进各种领口大小的衬衫.问题2 统计图有时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错觉”,请举例说明.永昌公司最近6年的利润情况如下表:小明和小亮根据上述数据分别绘制了折线统计图.永昌公司1998~2002利润情况统计图,永昌公司1998~2002利润情况统计图(1)在这两个图中,哪个更令人觉得永昌公司的效益蒸蒸日上?(2)仔细比较这两个图,它们所表示的数据相同吗?(3)为什么两个图给人不同的感觉?解:(1)小明所绘的图更令人觉得永昌公司的效益蒸蒸日上.(2)仔细比较两个图,其实这两个图表示的数据是相同的.(3)两个图表示的数据相同,但却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两个图象中,纵轴上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因而造成图象的倾斜程度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师]下图是小英绘制的,它与小亮的图相比,哪个更令人觉得永昌公司的效益蒸蒸日它们表示的数据相同吗?为什么两个图给人不同的感觉?[师]折线统计图由于横轴和纵轴选的单位长度不同,所以既使数据相同,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那么条形统计图会不会也给人一种错觉?扇形统计图呢?[生]再例如复习题A组的第4题中扇形统计图.分别占总体的百分比,即A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2002年本国财政经费支出的比例比B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2002年本国财政经费支出的比例要小,要想知道A、B两个国家哪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多,还需知道A、B 两个国家2002年财政经费支出总额.[师]我们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到了图表可能引起的一些“错觉”,从而使我们更进一步提高了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和应用能力.课堂小结:学生交流本节的收获。
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首先回顾本章的主要概念,在深刻认识各概念的特点基础上,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通过例题进一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应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感受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概述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建立本章知识网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媒体: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1.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与算术平均数区别和联系,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权”的意义。
2.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3.极差,方差的概念及求法。
4.使用计算器求数据的相关量。
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一般的,对于n 个数12,,,,n x x x 把121()n x x x n +++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若n 个数中,x 1出现f 1次,x 2出现f 2次,…,x k 出现f k 次,(这里f 1+f 2+...+f k =n ),那么1122k kx f x f ...x f x n +++=这个公式叫加权平均数公式,其中f 1,f 2,…,f k 叫做权,这个“权”含有所占分量较重之意,f i 越大,表示x i 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可以获得一些信息。
如果已知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那么可以知道,小于或大于这个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一半。
众数也常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意义,会用适当的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过程,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开展统计活动.难点: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开展统计活动.【导学过程】【情景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活动,统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的统计问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提出一个可以在课内调查的统计问题.【新知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1.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提出5个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例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等等;2.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在全班展示;3.将各组的结果汇总到一起,得到全班同学的一个“平均情况”,找出一个最能代表全班“平均情况”的同学.活动2、请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1.每个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同学的每分脉搏次数,得到几组数据;2.求出本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3.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估计一颗“正常”心脏的每分跳动次数;4.查找资料,看看一颗“正常”心脏的每分跳动次数,与你们的调查结果进行对照,谈谈你们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感受.以“每分脉搏次数问题” 为例,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是哪些?(1)你的小组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是全面调查方式还是抽样调查方式?(2)你的小组准备怎样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3)你的小组准备怎样分析数据?请各组介绍和展示统计分析过程及得到的结论:(1)介绍你所在小组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2)你得出了哪些结论?依据分别是什么?【知识梳理】1.本次统计活动中,你经历了哪些环节?2.各个统计环节你是怎样做的?3.经历这次调查活动,你有什么体会?第二篇:新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新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二次根式知识回顾1.二次根式:式子(ge;0)叫做二次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