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八大前后的政治经济

十八大前后的政治经济

十八大前后的政治经济

9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十八大将在11月8日召开。中国共产党重大的权力交接将在十八大上完成。可以说,十八大后,随着中国新一任的国家领导人上任,中国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可能出现重大变化。而这种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将决定了未来五年甚至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因此,中国十八大的召开将成为举世瞩目的事情。

1949年中国解放之后,第一代与第二代的中国领导人基本上都是军事强人出身,如毛泽东、邓小平等;第三代和第四代的领导人则多以是理工科与工程师的背景,如江泽民、胡锦涛等。而新上任的领导人多数是社会科学之背景,他们所读的专业多数是经济学、法律、历史及其他社会科学,而且其中有几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知识与理论的不同,也可能决定了他们治理国家思维模式、观念及方式会与以往有很大差别。而且从现代国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背景来看,社会科学知识的优势则成了现代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条件。因为,这些知识正好是要求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现实生活与整个社会运行机制。比如发达国家许多领导人的专业知识都具有法律及经济学背景。

在十八大的报告上,胡锦涛主席的政治经济报告,深刻的阐明了我国以后的经济政治走向,要坚持党的路线走,贯彻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所面临的人各种困难。无论是从现行的经济政策目标来看,还是从新上任的领导人的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来看,如何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健性可能是首要的任务。而要做到这点,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就得对现行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政策存在的弊端进行整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农业,“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才慢慢走向农业和工业的混合型,经济主体在慢慢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型产业蓬勃而出,经济超快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下,每个国家不可能独立发展。在今天,“经济转型该怎么转,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整理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迅速减小差距,经济才能迅速飞跃。在工业化的今天,农业仍然是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依然很严峻,弄清三农问题在执政党的各项事务中所占地位如何,是解决中国最关键问题的所有前提。依照惯例,通常把每年发布的第一个党内文件称之为“一号文件”,“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的持续性已经回答了执政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重复词汇和概念,在“中国发展问题”中一直处于木桶效应的三农问题几乎关联了中国二分之一的农村人口,但农业关联的人口数却是中国人口的百分之百,吃饭、穿衣任何生活基本状态的需求满足都与三农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知才可能在实践中为三农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经济角度给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经济以小农经济状态维持着农业立国的形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社会架构,在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当下,农业经营体制上的变革会渐进式的推进中国农村文化、社会组织架构的演变,农户传统的意义上的单打独斗式的经营无法适应商业化的发展需求,“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与历史上的农业合作社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中国农民在获得土地后,运用现代化的运营手段重新组合资源,实现土地使用、转换的多赢在十八大之前就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被市场认可的路径。在十八大报告中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既是对三农问题的负责,也是走利用经济先行带动三农问题渐次解决的稳健的策略,走得通也看得见效果。

从新中国农业经济变化过程看,每一次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中国的未来,城市的变化固然令人惊叹,但新一轮的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不但会解决三农问题的沉疴,亦会向中国社会的发展释放巨大的正能量。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不折腾”便是针对这种情况做出的判断。举什么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走什么路?——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讲,“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当然也包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路子。改旗易帜的邪路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完全放弃社会主义的旗帜,走资本主义的路子。还有一个也是指我们不能照搬现在在一些西方由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发达国家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不适合我们中国国情。

以什么为主题?报告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经济领域,就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抓什么重点?十八大报告中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列提出,表明“两个加快”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这是一个重要表述,需要从这一提法的指导思想上、所处阶段上和具体路径上,联系起来理解,才能把握“两个加快”的重要内涵和现实意义。这两个转变是整个报告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关键之关键。

以什么为路径?报告指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这“四个着力”、“四个新”不仅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后劲的路径所在。

以什么为内容?报告中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上升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五位一体,五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纽带。这就规定了经济是关键,政治是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的是源泉,社会和谐则是发展的基石,而生态文明的建设则保证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要同时考虑五个方面相互促进和发展。

政治问题是最麻烦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封闭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中国国情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新道路,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它坚持了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带有明显特色,这个特色就表现在它把马克思主义总体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与中国特殊国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形成更能具体有效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道路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理论、道路与制度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体,它们都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道路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正是在不断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才把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和丰富理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还把在实践中制定的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并通过实践丰富和发展这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具体制度组成。其中,根本政治制度具有社会主义共性,基本政治制度与具体制度者带有鲜明中国特色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五位一体”,做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五位一体”,做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人民为主体并最终促进人民发展的事业。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依靠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