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知识分享.doc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知识分享.doc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知识分享.doc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知识分享.doc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 打印版

第 1 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 1 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第 1 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类型比较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定义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

成物具有的总能量物具有的总能量

与化学键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

强弱关系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旧键

旧键时吸收的总能量时吸收的总能量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 燃烧反应④ 多数化合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 CaCO3 高温2↑

CaO+CO

②2NH4 Cl(s)+Ba(OH)2·8H2O(s)= BaCl2+2NH 3↑ +10H2O

③ C(s)+H2 高温 2 ④ 2 高温

CO+H 2CO

O(g) CO +C

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

生成物反应物

能能量

反应物生成

反应过程吸热反应反应过

放热反

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A. 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了定量描述化学反 中 放或吸收的 能,化学上把化学反 在一定温度下 行 ,反 所 放或吸收的 量称之 温度下的 效 , 称反 。

一、化学反 的反 (一)反

1、定 :当化学反 在一定的温度下 行 ,反 所 放或吸收的 量称 反 在此温度 下的 效 , 称反 。

2、反 的意 :描述化学反 放或吸收 量的物理量 .

3、符号: Q>0 反 放

Q Q<0 反 吸

4、 得 Q 的方法:( 1) 量法

(2)理 算法

5、

①中和

反 的分 : ②燃

③生成 ??

(二)中和

1、定 :在稀溶液中, 酸跟 碱 生中和反 ,生成

1mol 水 的反 叫做中和 。

理解要点:

① 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 反 物:( )酸与( )碱。中和 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 、 解 离的吸 所伴随的 效 。

③ 生成 1mol 水,中和反 的 是

H +

和 OH —

化合生成 H 20,若反 程中有其他物 生

成, 部分反 也不在中和 内。 ④ 放出的 量: 57.3kJ/mol

2、中和 的表示: H +(aq)+OH -

(aq)=H 2O (l); Q=-57.3kJ

1、已知 H +(aq)+OH -

(aq)=H 2O(l) ;△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 中放出的 量。

( 1)用 20gNaOH 配稀溶液跟足量稀 酸反 放出 ____________kJ 的 量。

( 2)用 2molH 2SO 4 配稀溶液跟足量稀 NaOH 反 ,放出 ____________kJ 的 量。

2、 了减小 差,某同学在 中两次 定中和 。第一次用

50mL0.5mol?L

—1

的 酸和 50m —1

—1

—1

L0.5mol?L NaOH 溶液,第二次是用 100mL0.5mol?L 的 酸和 100mL0.5mol?L 的NaOH 溶

液。 你 同学两次 得的中和 果 (相等或者不相等)。 中和 的 量

( 1) 器:量 ( 形玻璃 拌棒、温度 、 杯)

( 2)原理: Q= —C(T2— T1) (C 为热容 ) 或 Q= — C m (T2—T1)(C 为比热容)

Q — mC(T2— T1)

中和热: Q= n(H2O)= 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3)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 (防止热量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造成误差 )。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

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1.0 mol/L 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1.0mol/LNaOH 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 NaOH 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3)酸碱混合

把量筒中的 NaOH 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4)数据处理

5)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产生误差的原因有:

(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 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

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减少热量损失

(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 NaOH 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减少

热量损失

(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不能。因为铜丝易

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

(4)有人建议用 50mL1.1mol/LNaOH 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什么?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1-1

3、50ml0.50mol L·盐酸与 50mL0.55mol·L 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

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

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

( 3)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4)实验中该用 60mL0.50mol ·L -1盐酸跟 50mL0.55mol ·L -1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

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 “相等 ”或 “不相等 ”),简述理由:

(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 NaOH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 ;用

50mL0.50mol/LNaOH 溶液进行上述验,测得的放出的热量数值可能会 (填“偏大”“偏小”

或“无影响”)。

一、焓变( △ H ) 反应热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焓变( △H )决定。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二、 1.热化学方程式 (1) 概念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 特点 ( 与化学方程式比较 )

①指明了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若在 25℃时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②在化学方程式右边注明 H 的“+”、“-”和单位。

③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括号注明了它们在反应时的状态。常用

s 、 l 、 g 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 体。

(3) 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能量变化。

2

1 2

2

- 1

表示在 2

1

2

2. H (g) + 2O(g)===H O(l)

H =- 285.8 kJ ·mol 25℃、 101kPa 下, 1mol H

与 2mol O 全反应生 1mol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285.8 kJ 。 3.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 mol N

2 (g) 与适量 O(g) 起反应生成 NO(g) ,吸收 68 kJ

热量。

2

2

N 2(g) + 2O(g)===2NO 2(g) =+ 68 kJ ·mol -

1 。

(2)1 mol Cu(s) H

与适量 O(g) 起反应生成 CuO(s) ,放出 157 kJ

的热量。

2

2Cu(s) + O 2(g)===2CuO(s)

=- 314 kJ ·mol - 1 或 Cu(s) 1

=- 157 kJ ·mol -

+ O 2

(g) = CuO(s)

H

2 H

1

4.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_mol_H O(l) 时的反应热 ( 即放出的热量 ) 称为中和

2

热。

一、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普通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计量数 是整数,既表示微粒个数又表

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的形式及表 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

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

示意义

是否注明物 不注明

必须在化学式后面注明状态

质状态

是否注明

H 及其单

不注明

必须注明

H 的正负号及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5

不仅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

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化,也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的问题

(1) 注意H的符号

H 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且中间留空格。若为放热反应,H 为“-”;若为吸热反应,

H为“+”。H的单位一般为kJ·mol-1 ( 或 kJ/mol) 。

(2)注意测定条件

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H 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H是在25℃、101 k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3)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 H 也不同。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

态。气体用“ g”,液体用“ l ”,固体用“ s”,溶液用“ aq”。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标“↑”和

“↓”。

(4)注意化学计量数

①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因此可以为整数或分数。

②由于H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算数必须与H相对

应:

a.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数值可以同时增大或减小相同的倍数。

b.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例如:已知

2 1 2 2

H=-285.8 kJ·mol -1

,则:

H (g) +2O(g)===H O(l)

2 2 1 2 H=+285.8_ kJ·mol -1 。

H O(l)===H (g) +2O(g)

2H2(g) +O2(g)===2H2O(l) H=-571.6_ kJ·mol-1 。

(5)注意 H的单位

H的单位“ kJ·mol -1”并不是指每摩尔具体物质反应时伴随的能量变化,而是指给定形式的具体反应以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来计量其物质的量时伴随的能量变化。

(6)热化学方程式一般不写反应条件。

【典例1】已知充分燃烧 a g 乙炔气体时生成 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 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H=-4b kJ·mol-1

A. 2C2H2 (g) + 5O2(g)===4CO2(g) + 2H2O(l)

2 2 5 2 2 2 H=2b kJ·mol -1

B. C H (g) +2O(g)===2CO (g) + HO(l)

C. 2C2H2 (g) + 5O2(g)===4CO2(g) + 2H2O(l) H=-2b kJ·mol-1

D. 2C2H2 (g) + 5O2(g)===4CO2(g) + 2H2O(l) H= b kJ·mol-1

解析乙炔燃烧是放热反应,H<0,则排除B、D两选项;又因反应生成 1 mol 二氧化碳气体时,放出热量为 b kJ,则生成 4 mol CO 2(g) 应放出热量4b kJ ,故 A 正确, C不正确。

答案 A

三、反应焓变的计算

【讲解】反应焓变之所以能够有计算得出,要归功于瑞士科学家盖斯提出的盖斯定律,我们来看看该定律的内容。

【板书】(一)盖斯定律:

1、内容: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都是一样的。

【讲解】这就说明对于化学反应,只要其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确定了,不管它中间经历了多少步,反应焓变总是一定的。好比一个人登山,不管他选择什么途径,只要他从山脚

到了山顶,他攀爬的高度总是一定的。这也说明了反应焓变有点像物理学中的矢

量。究其原因是焓是一个状态函数。

【板书】 2、理解要点:

(1)反应焓变(反应热效应)只与始态(反应物)、终态(生成物)有关,与反应过程无关。

(2)焓变(反应热)总值一定。

【投影】

a

△△ H2

反应物△ H

生成

△△

b△H4 c

△H = △H1 + △H2 = △H3 + △H4 + △H5

【讲解】下面就结合例题,利用盖斯定律来求反应焓变。

【板书】(二)焓变的计算方法

1、利用已知焓变求未知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

【例 1】试利用 298K 时下述反应的实验数据,计算此温度下

1

C(s,石墨) +2O2(g) =CO(g)的反应焓变。

2 2 1 —1

C(s,石墨) + O (g)= CO (g)△H = — 393.5kJ?mol

1

= — 283.0kJ?mol—1 CO (g) + 2O2( g) = CO2(g)△H2

解:设此反应分两步进行:

—1

第一步: C(s,石墨) + O2(g)= CO2(g)△H1 = — 393.5kJ?mol

1—1 第二步: CO2(g)= CO (g) + 2O2( g)△H2′= —△H2 = 283.0kJ?mol 将上述两步反应相加得总反应为:

1

C( s,石墨) +2O2(g)=CO(g)△H3=?

根据盖斯定律,△H3 =△H1 + △H2′

—1 —1

=—393.5kJ?mol + 283.0kJ?mol

=—110.5kJ?mol—1

1—1 答: 298KC(s,石墨) +2O2(g)=CO( g)的△H 为— 110.5kJ?mol。

【例 2】试利用 298K 时下述反应的实验数据,计算此温度下P4(s,白磷) = 4P( s,红磷)的反应焓变。

4 2 4 10 1 —1

P (s,白磷) + 5O (g)= P O ( S)△H = — 2983.2kJ?mol

5 1 —1

P( s,红磷) + 4O2( g) = 4P4O10( S)△H2 = — 738.5kJ?mol

— 29.2 kJ?mol—1

第2 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电解原理、电极反应、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已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Na(s)+Cl2=2NaCl(s) △ H= — 822.3kJ?mol —1 要这个反应反方向进行,则需要外界提供能量

一、电解的原理

1)、通电前,熔融氯化钠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样?

2)、通电后,外电路上的电流方向怎样?

3)、接通电源后,熔融氯化钠中Na+、Cl -各向那个方向运动?

4)、移到两极表面的Na+、 Cl-将发生什么变化?

e-e-

石墨电铁电极

Na+

Cl-

熔融

电解熔融 NaCl

在熔融 NaCl 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 Cl- ,做杂乱无章的运动。通电后,电子由电源

的负极流出,聚集到铁电极上。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Na+要移向铁电极,做定向移动。Na+在铁电极上得到电子,Na+ + e- = Na,发生还原反应。

Cl- 要移到石墨电极上,失去电子,2Cl- — 2e- = Cl2 ↑,发生氧化反应。为了维持电流,

Cl- 要不断地失去电子,不断地定向移动到石墨电极上。这样在通电的情况下NaCl 就分解成了 Na 和 Cl2,电能就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Na 和 Cl2 里面了。这个过程就称之为电解。

(一)概念 1、电解:能够发生电解的装置叫电解池

2、电解池:构成电解池的条件:(1)外加直流电源( 2)两个固体电极阴

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与电源“ +相”连的电极,

判断阴极的方法

得到电子的电极,

阳离子移到的电极。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与电源“—”相连的电极,

判断阳极的方法

失去电子的电极,

阴离子移到的电极。

(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4)构成闭合的电路

1.分析下图,属于电解池的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电解是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② 电解是化学能转变成电能;③电解质溶液导

电是化学变化;④ 任何电解过程,必将导致氧化还原反应的发

生;

36、 14

(二)电极产物的判断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电解熔融 NaCl

阴极: 2Na+ +2 e- = 2Na

阳极: 2Cl - - 2

电荷要守恒— 2e = Cl ↑

总方程式: 2Na+ + 2Cl - 通电

2Na + Cl 2↑(离子方程式) 2NaCl

通电

2Na + Cl 2↑(化学方程

式)

【举例】电解 CuCl2的电极反应的书写。

e- e-

石墨电石墨电

Cu2

+

+

-

Cl

CuCl2溶OH-

电解 CuCl2溶液

( 1)明确电解液中存在的离子(2)是哪些离子得失电子

放电顺序:阴极:阳离子得电子顺序:Ag+>Hg 2+> Fe3+>Cu 2+> H +

(酸) >Pb2+>Sn2+>Fe2+>Zn 2+> H +(水) Al 3+>Mg 2+>Na + >Ca2+> K+ 阳极:

阴离子失电子顺序:活性电极﹥阴离子。即:Cu>Hg >Ag>S2->I- >Br- >Cl ->OH- > (NO3-、 SO42-含氧酸根)

一、选择题

1.近年来,加“碘”食盐较多的使用了碘酸钾 (KIO 3),碘酸钾在工业上可用电解法制取。以石

墨和不锈钢为电极,以KI 溶液为电解液,在一定条件下电解,反应方程式为:

电解

KI + 3H 2O KIO 3 + 3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时,石墨作阴极,不锈钢作阳极

B.电解时,阳极反应是:I ––6e–+ 3H2O = IO3–+ 6H+

C.溶液调节至强酸性,对生产有利

D.电解前后溶液的pH 几乎不变

2.某同学设计了一种电解法制取 Fe(OH)2 的实验装置 (如右图 )。通电后,溶液中产生白色沉

淀,且较长时间不变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源中“ a为”负极,“ b为”正极 a

A

B. 电解池中的电解液不可以是 NaCl 溶液源

B

b

- -

C.B 电极发生的反应: 2H2O+2e =H2↑ +2OH

D.A.B 两端都必须使用铁作电极

3. 以 Fe 为阳极, Pt 为阴极,对足量的 Na SO 溶液进行电解,一段时间后得到 4 mol Fe(OH)

2 4 3

沉淀,此间共消耗水的物质的量为

A.6mol B.8mol C. 10mol D.12mol

4.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溶液浓度增大pH 变小

B.电解氯化钠溶液,溶液浓度减小pH 不变

C.电解硝酸银溶液,要消耗OH--溶液 pH 变小

D.电解稀硫酸,实质是电解水,溶液pH 不变

5.将质量相等的铜片和铂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铜片与电源正极相连铂片与电源负极相连,

以电流强度 1A 通电 10min,然后反接电源,以电流强度 2A 继续通电 10min。下列表示铜电极 .铂电极 .电解池中产生气体的质量和电解时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6. 右图中 x、y 分别是直流电源的两极,通电后发现 a 极板质量增

加, b 极板处有无色无臭气体放出,符合这一情况的是

a 极板

b 极板x 电极Z 溶液

A 锌石墨负极CuSO4

B[ 石墨石墨负极NaOH

C 银铁正极AgNO3

D 铜石墨负极CuCl 2

7.在一盛有饱和 Na2CO3溶液的烧杯中插入惰性电极,保持温度不变,通电一段时间后:

A、溶液的 PH 值增大;

B、 Na+和 CO32-的浓度减小;

C、溶液的浓度增大;

D、溶液的浓度不变,有晶体析出;

8.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质量的另一种物质(括号内),溶液

能与原来溶液完全一样的是:

A、 CuCl2(CuO);

B、 NaOH(NaOH);

C、NaCl(HCl );

D、 CuSO4[Cu( OH)2]

9.将分别盛有熔融 KCl 、 MgCl 2、Al2O 3(熔有冰晶石)的三个电解槽,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

段时间后,析出K 、Mg 、Al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1: 2:3;

B、 3: 2: 1;

C、 6: 3: 1;

D、6:3:2;

二、填空题

14. 在如图用石墨作电极的电解池中,放入 500mL 含一种溶质的某蓝色溶液进行电解,观察到

A 电极表面有红色的固态物质生成,

B 电极有无色气体生成;当溶液中的原有溶质完全

电解后,停止电解,取出 A 电极,洗涤、干燥、称量、电极增重

1.6g 。请回答

下列问题:

(1)A 接的是电源的

极, B 是该装 置 。

(2)写出电解时反应的总离子方程式

(3)电解后溶液的 pH 为

;要使电解后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

则需加

,其质量为 。(假设电解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

三、计算题

18. 电解 1mol/L CuSO 4 和 0.1mol/L Cu(NO 3)2 的混合液 100mL ,当阳极析出 896mL (标准状

况)气体时,切断电源,使电极仍浸在溶液中,经充分反应后,阴极比原来增重多 少克?

溶液的 pH 是多少?( lg2=0.3)

19. 向 8 克二价金属的氧化物固体中加入稀硫酸,使其恰好完全溶解,已知所消耗的硫酸体积为

100 毫升,在所得溶液插入铂电极进行电解,通电一定时间后,在一个电极上收集到

224 毫升(标准状况)氧气,在另一个电极上得到

1.28 克该金属。

( 1)根据计算确定金属氧化物的名称。

( 2)计算通电后硫酸溶液的物质量浓度(溶液体积按100 毫升计算)。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BD

B

C

C

A

A

D

C

D

二、填空题

14.(1)4OH -

- 2 2 2+ 2 2 +

( 3) 1; CuO ,2g

-4e =2H O+O ↑( 2) 2Cu +2H O 2Cu+O ↑ +4H

15.(1)略( 2) b a c (3)0.05mol/L

19.(1)氧化铜( 2)硫酸溶液的浓度为0.2mol/L 。

第二课时

电解的几种类型

(1)电解含氧酸、强碱溶液及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实质上是电解水,电解水型;

(2)电解不活泼金属无氧酸盐,实际上是电解电解质本身,分解电解质

型;(3)电解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放氧生酸型;

(4)电解活泼金属( K/Ca/Na)的无氧酸盐,放氢生碱型;

电解的类型:电解水型、分解电解质型、放氧生酸型、放氢生碱型

(一)电解食盐水

现象:电流流向:电子流向:

阴阳极反应方程式(滴加酚酞红,红色先出现在哪?):

+ -

→ H2↑阳极: 2Cl - -

阴极: 2H +2e → Cl 2↑ +2e 总方程式(阴极产物,阳极产物各是什么?):

总反应式: 2NaCl+2H2O = 2NaOH+H2↑ +Cl2↑(条件 :通电 ) 溶液 PH 值变化:

氯碱工业示意图及阳离子交换膜的两个优点。

Cl 2 H2

NaCl 浓溶H2O(含少量

Na+ Na+

NaCl 稀溶NaOH 浓溶

阳离子交换膜【讲解】在电解过程中,由于阴极区 OH 浓度变小,水的电离平衡向生成H和OH 的方向移动,随着H不断变

为氢原子并最终形成氢气逸出,使阴极区溶液中的 OH 越来越多。用隔膜就可以阻止 OH 移向阳极,则使氢氧化钠可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富集,由阴极溶液可以得到烧碱。还可以

得到另外两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氯气和氢气。

第三课时

一、铜的电解精练

现象:电流流向:电子流向:

阴阳极反应方程式:阴极:Cu2+ + 2e-→ Cu阳极:Cu→Cu2++2e- 电解的副产物

二、电镀

电镀:是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注意点 : ①电极:阴极——镀件 (待镀金属制品 )阳极——镀层金属或惰性电极

② 电镀液: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

电解池、电解精练池、电镀池的比较

电解池电解精练池电镀池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应用电解原理将不纯的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

定义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的装置金属提纯的装置

他金属的装置

①两电解接直流电源

① 不纯金属接电源正①镀层金属接电源正

极,纯的金属接电源极,待镀金属接电

形成②电极插入电解质溶

负极源负极

条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

② 电解质溶液须待提纯②电镀液须含有镀层

③形成闭合回路

金属的离子金属的离子

电极阳极:电源正极相连阳极:不纯金属阳极:镀层金属

名称阴极:电源负极相连阴极:纯金属阴极:镀件

电极阳极:氧化反应

反应阴极:还原反应

1.( 1) a 、 b 哪一极为正极?

(2)若要给铁叉镀锌, a 极选用什么材料?选择何种溶液?

(3)若要给铁叉镀金, a 极选用什么材料?选择何种溶液?

2.工业上采用 Fe、C 为电极电解 K2MnO4 溶液制 KMnO4

(1)电解时 ,应以作阴极,电解过程中

阴极附近溶液 pH 将会,

(2)阳极反应式为,

(3)总电解反应式为.

2—- —

2K2MnO 4+2H2O=2KMnO 4+2KOH+H 2↑

答案 : Fe 增大 MnO 4 —e =MnO 4

【讲解】

例一:铂电极电解1LCu(NO3)2 和 KNO3 混合溶液 ,通电一段时间 ,两极均产生 11.2L(S.T.P)气体 .求电解后溶液的pH,并确定析出铜的物质的量.

解析:阳极4OH--4e-=2H2O+O2↑

阴极 Cu2++2e- =Cu↓2H++2e- =H2↑

阳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0.5 4×= 2mol,消耗 4OH- 2mol,即产生 H+ 2mol.

阴极生成 0.5molH2,消耗 H+ 1mol; 所以溶液中 C(H+)=1mol/L pH=0

生成 H2 转移的电子 :0.52=1mol,×故还有 1mole- 用于还原 Cu2+,可析出铜为 0.5mol.

【练习】 1.用石墨电极电解100mL H2SO4 与 CuSO4 的混合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 2.24L(标况)气体,则原混合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mol/L

B.2mol/L

C.3mol/L

D.4mol/L

2.某硝酸盐晶体化学式为M(NO3)x·nH2O,式量为 242,将 1.21g该晶体溶于水配成100mL 溶

液,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当有0.01 mol 电子转移时,溶液中金属离子全部析出,此时阴极增重 0.32g。求:

①金属 M 的相对原子质量及x、n 值;

②电解溶液的 pH(溶液体积仍为100mL)。

Mx+ + xe-=M

0.005mol 0.01mol0.32g

所以: x = 2 ; Ar(M) = 64 ; n = 3产生H+为0.01mol,pH=1

3.右图中 x、 y 分别是直流电源的两极,通电后发现 a 极板质量增加 ,b 极板处有无色无臭气体放

出,符合这一情况的

4.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 Cu 不能发生如下反应: Cu + 2H2O=Cu(OH)2↓ + H2↑。但选择恰当

电极材料和电解液进行电解,这个反应就能变为现实。下列四种电极材料和电解液中,能实现该反应最为恰当的是

A B C D

阳极石墨Cu Cu Cu

阴极石墨石墨Fe Pt

电解液 CuSO4溶液Na2SO4溶H2 SO4溶液H2O

5.按下图的装置进行电解实验: A 极是铜锌合金, B 极为纯铜,

电解质中含有足量的铜离子。通电一段时间后,若 A 极恰好

全部溶解,此时 B 极质量增加 7.68 克,溶液质量增加0.03

克, A 合金中 Cu、 Zn 原子个数比为

A 4︰1

B 3︰1

C 2︰ 1

D 任意比

第 3 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15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简单的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以及据此而设计的防护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将锌粉加入 CuSO4溶液中,测量温度的变化,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现象】锌片溶解,表面产生了一层红色的固体物质,溶液颜色变浅,温度升高。

【分析】发生的反应为:

2+2+

+ Cu Zn + Cu === Zn

在这个反应中,锌失电子,直接给了与它接触的铜离子。该反应失将化学能转化为了热能。

如果锌粉加入 CuSO4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试设计试验将反应释

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G

注意分

析溶液

Zn Cu

中的阴

阳离子

的移向

【现象】( 1)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2)锌片溶解,其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的固体物质;(3) CuSO4溶液颜色变浅; 4)铜表面也出现一层红色的固体物质; 5)溶液温度略有升

CuSO4溶液

高。

【分析】( 1)( 2)说明 Zn 失去电子变成 Zn2+,故在锌片上发生的反应为:Zn Zn2+ + 2e—(氧化反应)

(3)( 4)说明溶液中的Cu2+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变成Cu,故在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 + 2e—Cu (还原反应)

(1)( 2)( 3)( 4)说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 5)说明了锌片不纯有少量的 Cu2+直接在 Zn 的表面得到电子被还原,故有少量的化学能转化为热量释放出来。

2、原电池的构成:

(1)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液金属与金属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

惰性电极( 4)闭合电路

(1)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失去电子的电极,电流的流入极;较活泼的电

极;阴离子移向负极;常见溶解的电极

(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得到电子的电极,电流的流出极;较不活泼的电极;阳

离子移向负极

常见由气泡冒出或由金属析出的电极

【观察思考】 P21 的双液原电池

G

Zn Cu

1mol/LZnSO4溶液1mol/LCuSO4溶液

【现象】锌片溶解,铜片表面有红色的固体物质析出,铜片质量增加。

【分析】外电路:电子流向和得失电子的情况。

内电路:离子移动的方向

【比较】双液原电池比单液原电池的优点(由现象的比较到本质的比较):

(1)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将能量转化为电能。

(2)可以获得单纯的电极反应,便于分析电极过程。

5、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和总方程式的书写

(1)没给总方程式

【举例】G

Zn C

CuSO4溶液

【板书】①判断正负极(根据定义(主要依据)或金属的活泼性)②写出电解反应式(注意

生成的新离子能不能稳定存在电解质溶液中,若不能,在写反应式时应写出最稳定的物质)

③写出总方程式(电子守恒)

【练习】将镁片和铝片用导线相连,分别同时插入 H2SO4和 NaOH 溶液中,写出两池中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解答】① Mg—Al —稀 H2SO4原电池:

负极( Mg): Mg = Mg 2+ + 2e—(氧化反应)

正极( Al ): 2H+ + 2e—= H2↑(还原反应)

电池反应: Mg + 2H + = Mg 2+ + H2↑

②A l — Mg— NaOH 原电池:

负极( Al ): 2Al+8OH —=2[Al(OH) 4]—+4H2O+6e—(氧化反应)

正极( Mg): 6H ——

(还原反应)

2O+6e =3H2↑ +6OH

电池反应: 2Al+2OH —+2H 2O=2[Al(OH) 4]

+3H 2↑ 2)给出总方程式

【举例】甲烷燃料电池: CH 4 + O 2 + 2OH —

2—

+ 3H 2O

= CO 3

— O

+

H 2 O

CH

2

KOH 溶

①判断正负极(把总反应式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②写出电解反应式(注意生成的新离子能不能稳定存在电解质溶液中,若不能,在写反应式时应写出最稳定的物质)

③两式加,验总式

注意:若只能写出较简单一极反应式,在遵循电子守恒的条件下,可将总反应式减去阳极反应式,即得另一极反应式

【解答】正极好写: 4H 2O + 2O 2 + 8e- → 8OH -

负极: CH 4 + 10OH — → CO 2- 2

(总 — 正)

3

+ 7H O + 8e-

说明碱液的作用:消除 CO 2 对 CH 4 吸收的影响。

重点强调:电解质溶液有时候也会参与电极的反应

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

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选修1·化学与生活》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叫碳水化合物(通式为C n(H20)m),但其实此名称并不能真实反应糖类的组成和特征,如鼠李糖C6H12O5是糖却不符合此通式,而符合此通式的,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却不是糖类。 2、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葡萄糖的还原性: 和银氨溶液反应: ; 和新制Cu(OH)2反应: 。 4、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源 ①葡萄糖提供能量的方程式:; ②粮食中的糖类在人体中转化成葡萄糖而被吸收,在体内有三条途径,即:a、直接氧化供能;b、转化成糖元被肝脏和肌肉储存,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的质量分数比正常值低时,糖元就释放出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c、转变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里。 5、蔗糖和麦芽糖是二糖,它们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6、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分子式(C6H10O5)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悬浮在水里,长时间或高温可产生糊化。它能水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过程可表示 为,也可在酸的 催化下逐步水解,其方程式。淀粉的特性:I2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这是实验室检验淀粉或I2存在的重要原理。 7、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它是白色,无色无味的物质,是一种多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在酶或浓硫酸催化下发生 水解,其化学方程式为。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如:能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失误和废物的排泄……。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_知识点

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归纳与整理 高二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1—1—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 1 单 糖 C6H12O6 葡萄糖多羟基醛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能发生银镜反应,红色Cu2O 果糖多羟基酮有多元醇和酮的性质 2 双 糖 C12H22O11 麦芽糖有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葡萄糖 蔗糖无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果糖 3 多 糖( C6H10O5)n 淀粉无醛基,属 高分子化合 物 遇碘变蓝(C6H10O5)n + n H2O→nC6H12O6纤维素(C6H10O5)n + n H2O→nC6H12O6 4 葡萄糖 光合作用6CO2(g)+6H2O(l)→C6H12O6(s)+6O2(g)呼 吸 作 用 有氧呼吸C6H12O6(s)+6O2(g)→6CO2(g)+6H2O(l) 无氧呼吸C6H12O6→2C3H6O3(乳酸)→2CO2+2C2H5OH 1—2—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1 油 脂 植物油液态含不饱和烃基多—C17H33 含双 键 能加成、水解动物脂肪固态含饱和烃基多—C17H35、—C15H31水解 水 解 油脂+ 3H2O→高级脂肪酸+丙三醇(甘油) 皂 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油脂+ 3NaOH→高级脂肪酸钠(肥皂)+丙三醇(甘油)在人体内功能供热储存能量合成人体所需的化合物脂肪酸有生理功能 1—3—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1)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 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 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2.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ΔH时才有负号。 3.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 化学守恒 守恒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会存在多种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 1.电荷守恒关系: 电荷守恒是指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电解质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用离子浓度代替电荷浓度可列等式。常用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或计算某离子的浓度等,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H+)=c(OH-)+2c(CO32-)+c(HCO3-); ②在(NH4)2SO4溶液中:c(NH4+)+c(H+)=c(OH-)+c(SO42—)。 2.物料守恒关系: 物料守恒也就是元素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可从加入电解质的化学式角度分析,各元素的原子存在守恒关系,要同时考虑盐本身的电离、盐的水解及离子配比关系。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CO32-)+c(HCO3-)+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3.质子守恒关系: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含广义酸)失去质子(H+)的总数等于碱(或广义碱)得到的质子(H+)总数,这种得失质子(H+)数相等的关系就称为质子守恒。 在盐溶液中,溶剂水也发生电离:H2OH++OH-,从水分子角度分析:H2O电离出来的H+总数与H2O电离出来的OH—总数相等(这里包括已被其它离子结合的部分),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推导,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OH-)=c(H+)+c(CO32-)+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H+)=c(OH-)+c(NH3·H2O)。 综上所述,化学守恒的观念是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关系的重要观念,也是解决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高中化学选修4必背知识 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

最全面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二化学选修 4 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二部分理科生可能觉得学习化学知识点归纳不重要,可一到考试就不知道怎么去复习了。为了方便大家的时间, 第 1 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 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 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 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 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 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 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

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H 表示。 (2)反应焓变H 与反应热Q 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 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 Qp=H=H( 反应产物)-H( 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 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H,H 的单位是Jmol-1 或kJmol-1,且H 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H 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详细版)知识讲解

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 .焓变(△ 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 H.单位: kJ/mol ,即:恒压下:焓变二反应热,都可用△ 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为“-”或△ 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 H为“+”或厶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厶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日=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 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 8H2O与NH4C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 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 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 常温是指25,101. 标况是指0,101. 7. 比较△ 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 H,A 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 H加倍,即:△ 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 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 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101 k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液态水H2Q)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HvO,单位kJ/mol ) 2. 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 H时才有负号。 3. 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四、中和热 1. 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电化学基础 一、原电池 课标要求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要点精讲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原电池装置的构成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简易记法:负失氧,正得还。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依据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①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而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二者是相反的。

②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原电池的正极通常有气体生成,或质量增加;负极通常不断溶解,质量减少。 (2)原电池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①构成原电池后,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 ②原电池的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根据电极质量增重或减少来判断。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根据有无气泡冒出判断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本节知识树

高中化学选修2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工业 教学重点(难点): 1、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2、工业制硫酸的生产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及其对化工生产中条件控制的意义和作用。 3、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合成氨生产的适宜条件。 4、氨碱法的生产原理。复杂盐溶液中固体物质的结晶、分离和提纯。 知识归纳:

资料: 一、硫酸的用途 肥料的生产。 硫酸铵(俗称硫铵或肥田粉):2NH 3 + H 2SO 4=(NH 4)2SO 4; 和过磷酸钙(俗称过磷酸石灰或普钙):Ca 3(PO 4)2 + 2H 2SO 4=Ca(H 2PO 4)2 + 2CaSO 4; 浓硫酸的氧化性。 ( 1) 2Fe + 6H 2SO 4 (浓) Fe 2 (SO 4)3 + 3SO 2 ↑ + 6H 2O (铝一样) (2)C + 2H 2SO 4 ( 浓) 2SO 2 ↑ + CO 2 ↑+ 2H 2O S + 2H 2SO 4 (浓) 3SO 2 ↑ + 2H 2O

2P + 5H2SO4(浓) 2H3PO4 + 5SO2↑ + 2H2O (3)H2S + H2SO4 (浓) = S + SO2↑ + 2H2O 2HBr + H2SO4 (浓) = Br2↑ + SO2 ↑ + 2H2O 8HI + H2SO4(浓) = 4I2 + H2S ↑ + 4H2O (4)2NaBr + 3H2SO4 (浓) = 2NaHSO4 + Br2↑ + SO2↑ + 2H2O 2FeS + 6H2SO4(浓) = Fe2(SO4)3 + 2S ↓ + 3SO2↑ + 6H2O (5)当浓硫酸加入胆矾时,浓硫酸吸水,胆矾脱水,产生白色沉淀。 二、氨气 1、氮肥工业原料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2、硝酸工业原料能被催化氧化成为NO 4NH3+5O2=4NO+6H2O (Pt-Rh 高温) 3、用作制冷剂易液化,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三、纯碱 烧碱(学名氢氧化钠)是可溶性的强碱。它与纯碱并列,在工业上叫做“两碱”。烧碱和纯碱都易溶于水,呈强碱性,都能提供Na+离子。 1、普通肥皂。 高级脂肪酸的钠盐,一般用油脂在略为过量的烧碱作用下进行皂化而制得的。 如果直接用脂肪酸作原料,也可以用纯碱来代替烧碱制肥皂。 第二单元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天然水净化和污水处理的化学原理,化学再水处理中的应用和意义。 硬水的软化。中和法和沉淀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2、海水晒盐。海水提镁和海水提溴的原理和简单过程。氯碱工业的基本反应原理。 从海水中获取有用物质的不同方法和流程。 3、石油、煤和天然气综合利用的新进展。

化学选修四所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四所有知识点总结 2016-09-25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 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2) 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 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C K 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 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 CE—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 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 ?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 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 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 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 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 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g) + Q(g)= fθ(l) ; ΔH(298K)=- 285.8kJ ? mol -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I)、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 ?mol-1或kJ ?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 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 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 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 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 f H mθ计算反应焓变ΔHo 对任意反应:aA+ bB= cC+ dD

文科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知识点

高二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第二节爱护水资源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1—1—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 1 单 糖 C6H12O6 葡萄糖多羟基醛 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氢氧化铜反应生 成红色Cu2O沉淀 果糖多羟基酮有多元醇和酮的性质 2 双 糖 C12H22O11 麦芽糖有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葡萄糖 蔗糖无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果糖 3 多 糖 C6H10O5)n 淀粉无醛基,属 高分子化合 物 遇碘变蓝(C6H10O5)n+nH2O→nC6H12O6纤维素(C6H10O5)n+nH2O→nC6H12O6 4 葡萄糖 光合作用6CO2(g)+6H2O(l)→C6H12O6(s)+6O2(g)呼 吸 作 用 有氧呼吸C6H12O6(s)+6O2(g)→6CO2(g)+6H2O(l) 无氧呼吸C6H12O6→2C3H6O3(乳酸)→2CO2+2C2H5OH 1—2—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1 油 脂 植物油液态含不饱和烃基多—C17H33 含双 键 能加成、水解动物脂肪固态含饱和烃基多—C17H35、—C15H31水解 水 解 油脂+3H2O→高级脂肪酸+丙三醇(甘油) 皂 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油脂+3NaOH→高级脂肪酸钠(肥皂)+丙三醇(甘油)在人体内功能供热储存能量合成人体所需的化合物脂肪酸有生理功能 1—3—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组成元素一定有C、H、O、N、S可能有P、Fe、Zn、Mo 性 质 盐析(可逆)变性(凝结不可逆)遇浓硝酸显黄色灼烧有焦羽毛味变性条件加热、加酸、碱、重金属盐、部分有机物、紫外线等等 误服重金属盐后要服大量的新鲜的牛奶或豆浆等,加解毒剂、洗胃水解蛋白质多肽二肽氨基酸 氨基酸官能团羧基(-COOH)有酸性、氨基(-NH2)有碱性 人体必需赖氨酸蛋氨酸 亮 氨 酸 异亮氨酸 缬氨 酸 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 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条件温和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 1—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1 维生素: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 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 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 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表示碱。) 表示方法:AB A++B- Ki=[ A+][ B-]/[AB] K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7、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 W = c[H+]·c[OH-] 25℃时, [H+]=[OH-] =10-7 mol/L ; K W = [H+]·[OH-] = 1*10-14 注意:区分由水电离出的H+、OH-的浓度与水溶液中H+、OH-的浓度。 注意:K 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 W值一定 K 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 物质单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如SO3、CO2、C6H12O6、CCl4、CH2=CH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如HCl、NaOH、NaCl、BaSO4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如HClO、NH3·H2O、Cu(OH)2、 H2O…… 混和物 纯净物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 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 层.原子由里向 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 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 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 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1、29Cu[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ns<(n-2)f<(n-1)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