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

(一)目的

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防止异常事件发生。

(二)适用范围

医疗、护理、医技、药剂及财务、后勤等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操作时。

(三)定义

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四)基本要求

1、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五)内容

1、医嘱查对制度

(1)医嘱处理:医生下达医嘱后,护士应及时处理医嘱。处理医嘱时要记录处理医嘱的时间并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澄清后方可执行。

(2)医嘱查对:处理医嘱后护士及时查对并打印或转抄各种执行单。各班医嘱均由两名当班护士进行查对,两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护士长组织每周总查对1次。

(3)口头医嘱:口头医嘱只有在抢救患者或在手术中使用,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护士记录在《口头医嘱记录本》上,并复读、经医生确认后执行,保留空安瓶以便核对。抢救结束后于6小时内补下医嘱,执行者签全名及执行时间(抢救当时的时间)。

2、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三看”:看药物有无浑浊变质、看药品有效期、看包装有无损毁。

(2”,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有效确认患者身份后实施操作。

(3)“七对”:核对姓名、ID号、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4)药品交接:与药房工作人员交接药物时必须核对清楚,签字确认,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5)易致过敏的药物:皮试前需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确认皮试结果阴性后方可给药。

(6)药物配伍禁忌: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查询药物配伍禁忌,注意用药后反应。

(7)麻精类药品:使用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用后保留安甑交回药房。

(8)给药:给药时,应携带执行单进行核对,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询,无误后向患者解释并执行,必要时与医生联系。

(9)特殊情况处理:因各种原因致患者不能及时用药应与医生沟通,根据医嘱做好相应处理,并记录在护理单中。

3、输血查对制度:

(1)备血查对:

①根据医嘱、临床输血申请单、血型报告单双人核对患者姓名、ID号。

②查看输血相容性检测: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

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等是否齐全。

(2)取血查对:

①查对者:取血者、输血科工作人员。

②查对项目:患者科别、姓名、性别、ID号、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种类、血量、有效期、交叉配血试验、血袋外观等。

③查对内容:取血单与输血记录单核对;发血单、输血记录单与血袋标签核对;核对无误,取血者与发血者分别签名。

④取血要求:做到“一人一箱”,严禁多个患者血制品混放;取血者不得擅自更改标签内容。

(3)输血查对:

①查对者:两名医务人员。

②查对内容: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病历、输血记录单、血袋上面的患者姓名、ID 号、性别、年龄、血型、RH结果、血袋编号、发血口期、血液成分、血量、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血袋外观等。

③输血要求:执行双人核对、双签名、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输血完毕将血袋送到输血科统一处理。

4、手术查对:参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5、检验标本的查对制度:

(1)样本采集时查对:

①患者身份查对:让患者自报姓名,核对试管上的患者姓名、ID号。

②检验项目查对:按照医嘱下达的化验项目选择相匹配的标本容器。

③标本容器查对:扫条码前应注意检查容器有无损毁,以防造成标本的外溢污染。

(2)收样时查对:试样收验时,认真检查标本是否合格,如不符合要求,立即与临床取得联系,双方核对后在交接单上签名。

(3)检验前查对:

①样本信息查对:样本信息与样本管或申请单信息核对(姓名、ID号)。

②项目和容器查对:标本容器和检验项目是否一致。严防标记错误,最好实行条形码管理。

6、膳食发放查对制度:

(1)发放前查对:发放膳食前查对所送膳食种类与医嘱是否相符。

(2)核对项目:

①医院膳食:科室、姓名、ID号、民族、医院膳食种类、食物名称、数量、时间。

②管喂饮食:科室、姓名、H)号、营养素名称、剂量、时间、用法、保质期。

③自备膳食:家属送来的饮食,需经医护人员检查符合膳食医嘱后方可食用。

7、药学部门查对制度:

(1)药品验收查对:

查对内容:

①药品验收时:收货人员对照随货同行单(票)进行查对,内容包括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数量、批准文号、生产厂商、收货单位、发货日期、药品外观等内容,并查对是否加盖供货单位药品出库专用章原印章。验收药品应当按照药品批号查验同批号的检验报告书。

②中药饮片验收时:收货人员还应对产地进行查对。

③实行批签发的生物制品,还应当查验同批号生物制品批签发证明。

(2)出入库查对:

①库查对:药品会计或药库人员微机入库时,应对照随货同行单(票),查对供货单位、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数量、价格、生产厂商、收货单位、发货日期等内容,并查对是否加盖供货单位药品出库专用章原印章。一致后,方可办理入库。

②出库查对:药品或消杀用品出库时对照出库单据,出库人员和领药部门人员应查对领药单位、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质量状况等。

③精麻毒药品出入库查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及毒性药品入库须双人验收,严格按批号入库;出库时药库人员双人复核,领药部门人员再次核对,严格按批号出库。

(3)药品储存查对:

①药品出库进入到药房后,检查药品外包装有无破损或漏液。

②药品储存和摆放做到与标签名称相符,并保证药品先进先出。

③每月检查药品效期,发现近效期药品立即警示或处理。

(4)药学人员在调剂处方、医嘱时执行“四查十对”:

①查处方,对科别,对姓名,对年龄。

②查药品,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数量。

③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对用法用量。

④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5)发药时查对:

①门诊患者发药:

a.查对内容:发药人员核发药品时需让患者自报姓名,核对处方确认患者ID号、性别、年龄、处方与发票金额。

b.患者教育:向患者交待药品名称、剂型、数量、用法、注意事项及储存条件等。

②住院患者发药:送药人员与病区护士交接药品时,要按照药品清单逐一核对。

特殊保存药品需要单独说明。

(6)口服片剂摆药核查:

①药品拆零时仔细查对药品名称、剂型、数量、批号等。

②裸片放入摆药盒时,核对药名及摆放位置。

③摆药后,摆药人员进行核对。

(7)静脉药物配制时查对:按照药品汇总单排药,排药时需核对药品名称、剂型、规格、产地、批号、有效期及数量等。

①同一病区药品批号相同,易过敏药物更换批号时,需要通知病区做过敏试验。

②与病区护士交接药品时,要按照药品清单逐一核对。特殊保存药品需要单独说明。

(六)监管

1、科主任或护士长负责查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日常自查工作。

2、医务科每月对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质控,同时现场访谈2名医务人员对

制度的知晓率(要求达100%)o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 (一) 定义: 查对制度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实施细则 1.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开具和执行医嘱、给药、手术/操作、麻醉、输血、检验标本采集、检查、发放营养膳食、接送转运患者、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等环节的行为均需要进行复核查对。 2.每项临床诊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身份查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门急诊号)、身份证号(护照号或其他身份ID)、出生年月日、电子设备身份认证(包括腕带或其他可穿戴设备上的二维码、条形码等)等,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住院号、姓名+门急诊号等。

3.核对姓名时,请患者主动陈述本人姓名以便确认。禁止使用病房号或床位号进行身份核对。医用腕带信息可替代患者床头卡信息,但仍需患者以口语化方式,如陈述自己姓名以确认身份。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4.医务人员对无法陈述姓名的患者进行身份查对时,可由其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按患者姓名和住院号(或门、急诊号等)等两种以上身份查对方式实施查对确认并及时佩戴腕带;对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临时采用其他方式标记其身份(如“无名氏+性别+来院时间”等)并佩戴腕带,并通过两种以上方式由双人进行查对确认。 查对制度(二) 基本要求 1.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实施细则 1.重点查对的诊疗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1)医嘱查对包括处理医嘱时、抢救患者时,及日常医嘱的查对等; (2)治疗查对包括手术、操作、输血、输液、注射、给药时的查对等; (3)标本查对包括留取血液、体液或组织器官等各类标本时、检验或制作病理片时的查对等;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 一、目的 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防止与查对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医疗安全。 二、定义 查对制度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三、工作原则 (一)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患者身份确认必须同时至少使用二种身份标识:住院号和姓名,并让患者陈述自已的姓名和核对手腕带(或踝带)。床号不能作为患者身份确认。 (二)有疑问时应及时澄清。 (三)对需要转科交接的无名氏、儿童、手术、急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及镇静期间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已姓名的患者,请陪同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信息,严格执行患者身份确认。 (四)科室负责人是本科室查对制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施具体查对工作的医护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对所执行的查对工作负责解释与落实的义务。 四、基本要求与程序 (一)患者身份查对 1.患者身份查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门、急诊号)、身份证号(或护照号或其他身份ID)、出生年月日以及电子设备身份认证等,

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住院号等。核对患者姓名时,采用开放式提问请患者主动陈述本人姓名以便确认。禁止使用病房号或床位号进行身份核对。医用腕带信息可替代患者床头卡信息,但仍需患者陈述自已的姓名以确认身份。 2.对昏迷、意识不清等无法陈述姓名的患者进行身份查对时,可由其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按患者姓名和住院号(或门、急诊号)等两种以上身份查对方式实施查对确认并及时佩戴腕带;对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临时采用其他方式标记其身份(如“无名氏+性别+来院时间”等)并佩戴腕带,并通过两种以上方式由双人进行查对确认。 (二)医嘱查对 1.开医嘱时,应查对病人姓名、性别、住院号。 2.医嘱经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应做到班班查对,夜班查对当日医嘱,每周由护士长组织总查对1次。包括医嘱单、执行单、执行卡、各种标识(护理级别、饮食、过敏、隔离等),设医嘱查对登记本。单线班处理的医嘱,由下一班负责查对。 3.处理医嘱及查对者,均须签全名。 4.执行医嘱时,需要确认身份及治疗卡,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经两人核对执行后在医嘱单上签执行时间及全名。 5.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完整复述一遍,经医师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保留用过的空安瓿,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去。抢救完毕,医师应及时补开医嘱并签名(不超过6小时)。

医院三查八对制度

医院三查八对制度 篇一:医院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 一、目的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特制定查对制度。 二、定义 医疗科室医务人员在各项诊疗活动过程中,执行查对制度的流程标准。 三、职责 1.医务部负责制定和修订查对制度。 2.临床、医技科室医务人员负责执行查对制度。 3.临床、医技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监督检查本科室查对制度的执行。 4.医务部、护理部负责监督检查全院查对制度的执行。 5.主管院长负责监督检查医务部、护理部考核查对制度的执行。 四、程序 1 1.医嘱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 1、护士执行医嘱时,要认真查对医嘱的全部内容,记录执行时间及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2、各班医嘱经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主班护士和治疗班护士每日必须对当日医嘱总查对一次。

3、抢救病人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后,执行者须复诵一遍,由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抢救结束后及时补全 医嘱,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去空安瓿。 4、每周定期大核对(或重新整理)医嘱1次,整理医嘱需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护士长每周组织医嘱查对并在医嘱核对本上签名。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臵前查;服药、注射、处臵后查。八对:对床号、姓名和 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2、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水剂、片剂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过期药品、有效期和批号如 2 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 4、给药前,用四种方法认真核对确认病人身份,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精神药物时,严格执行《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并经过反复核对方可使用。给予多种药物时,根据药物说明书、药物皮试结果及药物配伍禁忌表规范用药。 5、发药、注射时,认真核对确认病人身份,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6、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药名、剂量、并留下安瓿,经另一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7、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核对制度,确认患者身份。。

医院 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是指医院内部进行查对操作的一套制度和流程,旨在确保医疗过 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下面将详细介绍医院查对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制度概述 医院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防止医疗差错和提高医疗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 章制度。通过对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查对操作,确保医疗行为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从而降低患者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二、查对环节 1. 患者身份查对:在患者就诊之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 姓名、性别、年龄等,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2. 检查项目查对:在进行各类检查项目之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检查项目,确保患者接受的检查项目与医嘱一致。 3. 药品查对:在给患者开具药物处方之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药品的名称、剂量、用法等信息,确保患者用药的准确性。 4. 手术查对:在进行手术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名称、 手术器械等信息,确保手术的准确性。 5. 输血查对: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血型、血袋编号等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6. 病历查对:在编写病历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 诊断等内容,确保病历的准确性。 三、查对流程

1. 查对前准备:医务人员在进行查对操作之前,需要熟悉相关的查对制度和流程,并做好查对工具的准备,如查对表格、系统软件等。 2. 查对操作:根据具体的查对环节,医务人员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查对操作,核 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3. 查对记录:医务人员在查对过程中需要将查对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查对时间、查对人员、查对结果等信息,以便后续的追溯和评估。 4. 异常处理:如果在查对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如患者身份不符、药品名称错 误等,医务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记录异常处理的结果。 5. 查对评估:医院需要定期对查对制度进行评估,包括查对操作的准确率、查 对记录的完整性等,以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四、查对人员 医院查对制度的执行需要由相关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确保查对操作的全面性和 准确性。查对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不同岗位的查对人员在不同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查对制度的意义 医院查对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 对操作,可以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提高医疗过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专业性,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度。 六、查对制度的效果 医院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 意度。通过查对操作,可以减少患者因医疗差错而遭受的伤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 一、定义: 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三、基础条款: (―)临床科室 1.开具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病历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有效期和批号,

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制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予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前,必须经两人查对交叉配血报告,无误后方可执行。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二)手术室 1.做好手术部位标示。接患者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和手术部位,做好病房与手术室之间的交接程序。 2.每例手术患者配戴“腕带”,其上标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病历号,以便查对。 3.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核查由麻醉医师主持。 (1)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按照《手术安全核查表》中的内容依次提问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手术部位、麻醉安全检查、患者过敏史、术前备血等内容。手术医师逐一回答,巡回护士对照病历逐项核对并回答。 (2)手术开始前:三方按上述方式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3)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按上述方式共同核对手术名称、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患者去向等内容。

医院规章制度-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须严格确认患者身份,履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认患者身份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让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 一、医嘱查对制度 1、处理医嘱,应做到班班查对。 2、处理医嘱者及查对者,均应签全名。 3、临时医嘱执行者,要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全名。对有疑问的医嘱,须向有关医师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 4、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复诵一遍,确认后执行,并保留用过的空安瓿,抢救完毕,医师要及时补开医嘱并签名。安瓿保留至抢救结束,经两人核实后方可弃去。 5、整理医嘱单后,必须经第二人查对。 6、护士长每周查对医嘱一次。 二、服药、注射、处置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处置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制度。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一注意: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药效及副作用,做好记录。

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水剂、片剂有无变质;安瓿、针剂有无裂痕,注意有效期和批号,溶液有无沉淀、浑浊、絮状物等(须在振动后观察)。如质量不符合要求、有疑问、标签不清者,一律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 4、口服药应协助患者服用后,方可离开。 5、致过敏药物,如青霉素、头孢类等,给药前必须询问有无过敏史,检查皮试结果,皮试阴性方可应用;如皮试阳性,禁止应用,并在病历牌、腕带予以标识。对于存在个体差异,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也必须在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例如:磺胺类药物等。使用毒麻、精神类及高危药品时,要经过双人核对,用后保留安瓿。 6、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必须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7、发药、注射时,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对,无误方可执行。 三、输血查对制度 1、血样采集查对 (1)采血前须确认患者信息,将专用标签贴于试管。 (2)医护人员持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和诊断等信息。 2、输血查对 (1)输血前,检查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输血记录单)

医院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 (一)微机录入或书写下达后应做到班班查对,两人核对,无误后签名。 (二)短期医嘱应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全名,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 (三)抢救病人时,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复诵一遍,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保留曾用过的空安甑瓶等,抢救结束经检查核对后再丢弃,抢救病人结束后须督促医师及时补录书面医嘱。 (四)总查对医嘱每日1次,核对后签全名。 (五)护士长定期抽查医嘱录入正确情况及执行查对情况。 二、服药、注射查对制度 (一)服药、注射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即操作前、中、后检查和核对床号、姓名、剂量、浓度、时间、药品、用法和有效期。 (二)应注意检查药品质量、标签、有效期、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不得使用。 (三)摆药后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发药时须待病人服下方可离开。 (四)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该类药物的过敏史,使用前应做过敏试验,使用毒、麻、限制药时认真查对,并保留安

甑瓶,用数种药物时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五)发药、注射前必须核对床号,呼唤病人姓名,正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六)发药、注射时均需带服药单及注射单,若病人提出疑问应及时查对,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药物过敏试验设皮试记录本,由执行者及时登记并签名。 三、输液查对制度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查对输液卡,加入药液后须签名,标明时间。 (二)备药前检查药液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痕、药液有无变质,同时注意批号、有效期,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三)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配液后检查药液瓶内有无异常细小颗粒、混浊、变色等,如有之应予停用或更换。 (四)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该类药物过敏史,使用前应作过敏试验。 (五)输液时如病人提出疑问,应及时查对、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 (六)危重病人建立输液巡视卡,查看输液速度,有无反应及局部情况。 四、输血查对制度 (-)采集配血标本前须准确填写病区、病人姓名、年龄、

医院 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是指医院内部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建立的一套 查对制度。该制度旨在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正确的执行,从而避免医疗事故和错误的发生。 一、查对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其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 康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医疗过程的复杂性和人为因素的存在,医疗事故和错误时有发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查对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 二、医院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 1. 门诊查对制度 门诊查对制度主要包括患者身份查对、病历查对、医嘱查对等环节。在患者就 诊前,医务人员应通过核对患者身份证件、患者姓名等信息,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在开具病历和医嘱时,医务人员应子细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要求,确保记录的准确性。 2. 住院查对制度 住院查对制度主要包括入院查对、手术查对、用药查对等环节。在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入院诊断等,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手术部位、手术项目等信息,避免手术错误的发生。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等信息,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检验查对制度

检验查对制度主要包括标本查对、检验结果查对等环节。在患者进行检验前, 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标本信息,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出具检验结果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检验项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 护理查对制度 护理查对制度主要包括护理操作查对、护理记录查对等环节。在进行护理操作前,护理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护理操作要求,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记录护理过程时,护理人员应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护理内容,确保记录的准确性。 三、医院查对制度的执行流程 1. 制定查对制度 医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查对制度,并明确制度的内容、执行 流程和责任人。 2. 培训医务人员 医院应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了解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 3. 实施查对制度 医务人员在执行医疗服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查对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在 操作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查对。 4. 监督和评估 医院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医务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 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四、医院查对制度的效果评估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是一处重要的公共场所,同时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医院中,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是诊治患者、缓解患者疾苦;而患者的权利则是接受优质服务、获得专业治疗。为了确保医院的服务质量,医院管理层对医院查对制度进行了规定。 医院查对制度是指医院在为患者提供诊疗和药品服务过程中,通过多重确认手段,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所执行的医疗操作、药品配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的一项管理制度。医院查对制度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 一、医院查对制度的内容 (一)药品查对: 药师进行药品查对前,必须核对处方内容、数量、患者信息、药品名称、药品规格、剂型、用法等内容。然后,医生开处方的药品,必须填写药品名称、规格、单价、数量等信息。药剂师在配药过程中,会再次核对药品与处方的信息;药品配药完成后,需在药品标签上打印患者姓名、住院号、床位号、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等信息,确保患者接受的药品符合处方,防止发生药品误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二)手术查对: 手术查对是对手术和手术室准备工作的核对。医护人员应该在确认患者身份后,对手术室器材、手术用药、手术部位、

手术名称和操作流程进行全面检查,核对每一项步骤的准确无误。同时,在术前和术后,医生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告知工作,听取患者的病史等信息,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 (三)检验查对: 检验查对是将医疗检验的结果、报告与诊疗记录对比核对,防止因记录错误或检验结果出现问题而对医疗诊断产生误导。在检验过程中,需要对患者样本信息进行核对,保证检验项目、标本采集、标本保存等流程正确无误。 二、医院查对制度的实施方式 (一)技术手段: 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已推广了医疗信息化,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医疗软件,对各个环节的操作进行电子化管理。医院通过电子化系统记录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药师等职业工作者的操作记录,进行作业记录,降低了作业的错误率和漏洞。 (二)流程管理手段: 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规范作业流程中的各个操作,对环节进行书面流程记录。大型医院往往需要明确合理的作业流程,规范各个职业人员的职责和作业流程,避免流程中的误差因素。 (三)培训教育手段: 医院需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培训,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责任意

医疗查对制度

医疗查对制度 医疗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重 要措施。医院者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态度,思想集中,业务熟练,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无论直接或间接用于病人的各种治疗、检查物品(如药物、敷料、器械、压缩气体,及治疗、急救和监护设备等),必须 具备品名正规,标记清楚,有国家正式批准文号、出厂标记、日期、保存 期限,物品外观表现符合安全要求。凡字迹不清楚、不全面、标记不明确 以及有疑问的,应禁止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病人如有不适等反应,必须立 即停用,再次进行查对工作,包括应用的一切物品,直至找出原因。 一、手术病人查对制度1、手术室接病人时,应查对科别、床号、住 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 2、手术人员手术前再次核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用药。 3、有关人员要查无菌包内灭菌指标,手术器械是否齐全,各种用品 类别、规格、质量是否合乎要求。 4、凡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缝合前由器械护士和巡诊护士严格 核对大纱垫、纱布、线卷、器械数目是否与术前数目相符,核对无误后, 方可通知手术医师关闭手术切口,严防将异物遗留体腔内。 二、有关科室查对制度1、检验科查对制度(1)采取标本时,查对 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检查目的。 (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联号、 标本数量和质量。

(3)检验时,查对检验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4)检验后,复核结果。 (5)发报告,查对科别、病房。 2、输血查对制度(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 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住院号、姓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血袋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3)发血后,受血者血液标本保留24小时,以备必要查对。 3、病理科查对制度(1)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号、标本、固定液。 (3)发报告时,复核检查项目、结果、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住院号、科室。 4、放射线科查对制度(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片号、 部位及目的。 (2)发报告时,查对检查项目诊断、患者姓名、科室。 5、特检科室查对制度(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检查目的。 (3)发报告时,复核科别、病房、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项目、结果。 6、药房查对制度(1)配方前,查对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处方日期。

医院各科室查对制度

医院各科室查对制度 一、临床科室 (一)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伤病员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二)执行医嘱必须进行“三查七对”。三查:各项操作(包括服药、注射、输液等)前、中、后查对。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三)清点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四)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制药时必须反复核对;静脉给药应注意药液有无变质、沉淀,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应注意配伍禁忌。(五)输血前,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血袋有无裂痕)。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核对内容: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患者姓名、血型、科室、床号、住院号、交叉试验结果等。输血要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定作生物学试验。输血中注意观察,保证安全,输血完毕后保留储血袋,以备必要时送检。 二、手术室 (一)接患者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药物过敏试验等。

(二)手术前,查对姓名、诊断、手术名称和手术部位等。(三)查对无菌灭菌指示剂及手术器械是否齐全。 (四)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清点纱布块、纱布(棉花)棉球和器械数目是否相符。 (五)凡手术留取的标本,应及时登记,查对科别、姓名、部位、标本名称。 (六)用药与输血应按临床科要求进行查对。 三、药械科 (一)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二)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患者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四、血库 (一)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应做正反定型。 (二)发血时,应当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区、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瓶(袋)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血量、血液成分,双方签字方可取走。 (三)发血后,受血者的血标本应保留24小时备查。 五、检验科 (一)收集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联号、标本数量

医院查对制度(参考)

项城市卫校中西医结合医院查对制度 一、目的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特制定查对制度。 二、定义 医疗科室医务人员在各项诊疗活动过程中,执行查对制度的流程标准。 三、职责 1.医务部负责制定和修订查对制度。 2.临床、医技科室医务人员负责执行查对制度。 3.临床、医技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监督检查本科室查对制度的执行。 4.医务部、护理部负责监督检查全院查对制度的执行。 5.主管院长负责监督检查医务部、护理部考核查对制度的执行。 四、程序 1.医嘱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 1、护士执行医嘱时,要认真查对医嘱的全部内容,记录执行时间及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2、各班医嘱经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主班护士和治疗班护士每日必须对当日医嘱总查对一次。 3、抢救病人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后,执行者须复诵一遍,由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抢救结束后及时补全 医嘱,经两人核对后,方可弃去空安瓿。 4、每周定期大核对(或重新整理)医嘱1次,整理医嘱需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护士长每周组织医嘱查对并在医嘱核对本上签名。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八对:对床号、姓名和服

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2、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水剂、片剂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过期药品、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 4、给药前,用四种方法认真核对确认病人身份,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精神药物时,严格执行《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并经过反复核对方可使用。给予多种药物时,根据药物说明书、药物皮试结果及药物配伍禁忌表规范用药。 5、发药、注射时,认真核对确认病人身份,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6、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药名、剂量、并留下安瓿,经另一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7、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核对制度,确认患者身份。。 3.输血前查对制度 (1)查对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和溶血,血袋有无裂痕。 (2)查输血单供血者姓名、血型与血袋标签是否相符,查对交配报告结果。 (3)输血前首先与患者、输血单及血袋标签核对,核对内容包括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血量及交配报告结果,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输血完毕,保留血袋并送回检验科,以便必要时检验。 (5)及时准确在输血单上填写输血者与核对者姓名。 4.检验查对制度 (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应做正反定型;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案号、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双方签字后方可取走。

医院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查对制度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科室。 第二章管理要求 第三条查对制度范围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第四条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 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语化查对。 第五条临床科室: (一)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门诊号); (二)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三)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四)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五)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六)手术病人要进行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在麻醉实施前、 手术开始前和病人离室前,共同对病人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及手术风险、手术使用 物品清点等内容进行核对并记录,输血的病人还应对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并由手术医师、麻 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确认签字。 第六条药房: (一)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医师签名是否正确; (二)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第七条血库: (一)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逐步推广使用条形码进行核对; (二)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合试验结果、血瓶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 第八条医学检验科: (一)采取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二)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三)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以及标本的质量; (四)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 (五)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第九条病理科:

医院 查对制度

XXX医院查对制度 1.医嘱查对制度 (1)处理医嘱应做到班班查对,下班查对上班医嘱,并有医嘱查对记录,参与查对者签全名。 (2)医嘱应每天总查对,每周大查对一次,护士长每周参加查对不少于两次. (3)查对临时医嘱时要查对执行时间及执行者签名。 2.服药、注射、静脉给药查对制度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七对:床号、姓名、药品、剂量、浓度、用法、时间。 (2)执行各项操作、处置时,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使用药品前要查对药名、失效期、批号和药品质量,不符合要求者不得使用。摆药后须经两人查对后再执行. (4)给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物时,要经反复核对。 3.输血查对制度 (1)确定输血后,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不允许同时采集两个病人的交叉配血标本. (2)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至检验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病室、床号、瓶(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及血量,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在确定无误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取出。 (4)输血前由两人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5)输血时,由两人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血量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6)输血完毕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检验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以备必要时查对。 4.手术查对制度 (1).手术患者查对制度 ①根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科别、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化验单、药物等。接患者之前,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进入手术间之前,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查对。进入手术间之后,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及手术医生三方查对。. ②手术前再次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部位、

医院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 1 、医嘱查对制度: (1) 处理医嘱时,应查对医嘱是否符合书写规范,并在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2) 医嘱应班班查对。输入电脑或者处理医嘱者、查对者均需签全名,每日必须总查对 医嘱一次,并有记录(尚未取销医嘱本的,每班查对新医嘱,每周总查对二次)。 (3) 对有疑问的医嘱,应查清晰后执行。 2 、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 服药、注射、处置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 (2) 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有效期和批号, 如不符合要求或者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 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4) 易过敏药物,给药前应问询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 对,用后要保留安瓿,以便必要时查对。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5) 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无误后方可执行。 3 、输血查对制度: (1) 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效期,血液有无凝块和溶血,血袋有无漏气,裂痕。 (2) 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是否相符,交叉配血试验有无凝 集反应。 (3) 查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申请输血量。 (4) 输血前需经两人核对无误方可执行,并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及执行时 间。 (5) 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 小时,以备必要时检查。 4 、手术病人查对制度 (1) 术前准备及接病人时,应查对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部 位(左、右)。 (2) 查术前用药,配血报告、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等。 (3) 查无菌包内灭菌指示剂是否达到要求,手术器械是否齐全。 (4) 凡体腔或者深部组织手术,要在缝合前核对纱垫、纱布、缝针、器械的数目是否与 术前相符。 (5) 手术取下的标本,应由洗手护士与手术核对后,再将标本与病理检验单同时送检。 5 、供应室查对制度 (1) 准备器械包时,要查对物品名称、数量、质量及清洁度。 (2) 发器械包时,要检查物品名称、数量及灭菌日期。 (3) 收回器械包时,查对物品名称、数量、质量、有无破损及清洁处理的情况。 (4) 灭菌时查温度、压力、时间,灭菌后查灭菌指示带有无变黑及灭菌包有无湿包情况。达 到灭菌要求后方可发出使用。 6 、饮食查对制度 (1) 床头饮食卡应与医嘱相符。 (2) 病人就餐时,查对床头饮食卡与病人饮食种类是否相符,自备饮食与医嘱饮食种类 是否相符。 (3) 对特殊治疗饮食、检查饮食,护士应查对落实。

医院 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是指医院在进行医疗服务过程中,为了确保医疗行为的准确性和 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查对制度。这些制度旨在通过多重核对和验证的方式,减少医疗错误和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一、患者信息查对制度 1. 患者基本信息查对:医院在接受患者挂号时,需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2. 诊疗项目查对:医院在为患者开立诊疗项目时,需要核对患者的诊断、治疗 方案等信息,以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服务。 二、医疗操作查对制度 1. 药品查对:医院在为患者开具药品处方时,需核对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 信息,以确保患者用药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 手术查对:医院在进行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操作、手术器械等信息,以确保手术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3. 检验查对:医院在进行各类检验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样本标识、检 验项目等信息,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医疗文书查对制度 1. 病历查对:医院在编写患者病历时,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诊断、治疗方案等内容,以确保病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医嘱查对:医院在为患者开立医嘱时,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 医嘱内容等,以确保医嘱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四、医疗设备查对制度 1. 设备清点查对:医院在使用医疗设备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等信息,以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2. 设备操作查对:医院在使用医疗设备时,医护人员需要核对设备的操作步骤、参数设置等信息,以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五、医疗质控查对制度 1. 医疗过程查对:医院在进行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相互核对医疗操 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以确保医疗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2. 医疗结果查对:医院在完成医疗服务后,医护人员需要核对医疗结果的准确 性和完整性,以确保医疗结果的质量和满意度。 六、查对记录和反馈制度 1. 查对记录:医院应建立查对记录的系统,记录医护人员在各个环节进行查对 的情况,以备查阅和追溯。 2. 查对反馈:医院应建立查对反馈机制,及时反馈查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以促进医护人员的改进和学习。 通过医院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的 质量和安全性。医院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查对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对查对制度的监督和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的内容和流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