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年金经典案例汇总

企业年金经典案例汇总

企业年金经典案例汇总
企业年金经典案例汇总

企业年金经典案例汇总

上海市企业年金过渡计划 (2)

企业年金案例分析 (9)

艾利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一外企年金第一单 (10)

马鞍山钢铁总公司企业年金计划 (12)

大型国有企业年金计划案例 (14)

国企#色的企业年金案例 (19)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年金计划 (23)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年金介绍 (25)

扬子石化企业年金计划让员工获得可持续发展 (28)

中小型企业年金计划 (30)

传媒机构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及会计核算 (32)

企业年金计划建立流程及案例分享 (36)

深圳能源集团企业年金方案 (38)

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年金方案 (46)

上海市企业年金过渡计划

长江养老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倍受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长江养老坚持专业、诚信、审慎、尽责、稳健和客户至上的经营方针,坚持走专业化市场化养老金管理公司发展之路,用市场化的手段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新时期谱写的金色华章

为推动上海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上海市企业年金管理和运作模式,整体承接并市场化管理上海市原有企业年金基金,保障企业和职工利益,在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5月,由13 家中央和上海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长江养老与上海企业年金过渡计划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被赋予了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按照原劳动保障部2007年12号文规定,在2007年底完成企业年金由政府运作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运作的转型,实现市场化运营管理。上海市原有年金资产规模较大、参保企业和职工较多,资产性质较为复杂。按照平稳移交和维护原有企业年金资产和账户完整性的原则,经监管部门批准,由长江养老发起设立了市场上第一个规范的集合型企业年金计划一上海企业年金过渡计划(以下简称“过渡计划”),为上海5700多家企业、82万职工、180多亿的原上海企业年金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服务。

长江养老经过一年多的经营管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平稳、顺利地完成了“上海企业年金过渡计划”的承接任务,移交后企业年金各项服务不断不乱,计划整体运营高效有序,受托资产规模稳定增长。截至2009年6月底,长江养老受托管理的年金资产规模达232.48 亿元,是国内受托资产规模最大的养老金公司;一年半投资管理累计收益率为10.90%,超越一年期定存利率8.68个百分点,实现了年金资产保值增值,得到参保企业及职工广泛认可。2009年7月长江养老在国内首推卓尔年金服务品牌,率先实现网上业务全受理,企业可通过网上办理所有业务,并通过短信、网络及时获知业务办理信息,并同时与12家银行携手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年金支付平台,满足企业员工在全国范围内的本地化就近领取。2009 年长江养老以鲜明的品牌优势、专业的受托能力、严格的服务标准成功中标了中建材、交通银行年金计划的受托人资格,专业能力再次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使得长江养老对今后更好的服务企业客户充满信心。

2009年初,作为一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服务于地方企业年金市场化发展为已任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机构,长江养老被上海市政府评为2007—2008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

过渡计划承接产品准备就绪

按照本市企业年金移交工作实施方案,上海企业年金过渡计划的有效期为两年,2009 年底结束运营后,长江养老将设立新的计划来承接过渡计划。这次过渡计划转型,也适逢上海筹办世博会、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确保过渡计划转换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不影响广大参保企业及职工利益维护,保持新旧计划的有序衔接和交替,是长江养老继企业年金整体移交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之后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两项任务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只有完成了 2009年底新产品计划承接,上海企业年金移交工作才能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充分考虑上海企业年金资产规模庞大、参保企业众多、转换情况复杂、社会稳定需要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上海提出的过渡计划转换方案给予了专项批复,提出的“过渡计划到期后,应按照平稳、安全、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后续工作,确保新老办法平稳过渡,保证基金财产安全,实现新的发展”的总体要求,采纳了长江养老提出的到期后有序开放过渡计划,将其转换成多个集合型运作的企业年金计划的建议。并同意长江养老作为集合计划的国内先行先试单位,一次性批复长江养老设立3个集合型计划来全面承接上海过渡计划。

针对在以往的市场调研中,绝大部分参保企业和受益人认同过渡计划的集合运作、专业投资、系统服务、参与便利的运营模式,长江养老专门设计了“长江金色晚晴(集合型)企业年金计划”、“长江金色交响(集合型)企业年金计划”和“长江金色林荫(集合型)企业年金计划”(均待批复),用以全面承接以管理过渡计划到期后企业和职工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确保2009年底过渡计划到期的平稳转换,确保上海企业年金平稳移交的成果。同时,对于特大和大型企业年金计划的特殊转换需求,长江养老也配备了专业化的咨询与服务团队,提供企业年金计划的个性化服务和解决方案。

承接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长江养老设计的过渡计划承接产品一“长江金色晚晴企业年金计划”(待批)延续了原有过渡计划的运作管理模式。延续过渡计划的规模运作、集合管理、多个优秀投资管理人和统一估值的运作模式,最大程度地保证降低大规模资产变现、账户再度移交的风险和管理成本,提高承接计划的平稳性和资产持续收益性保持过渡计划的产品优势。长江金色交响和金色林荫(集合型)年金计划(待批)则通过特征各异、配置多元、规模运作、自主组成的多个规范投资组合,同时选择了优秀的托管银行和投资管理专业机构,共同为广大参保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近期上述计划即将面世,长江养老在方案、系统、流程和服务方面也已做好了充分细致的准备。

对于过渡计划中的广大参保企业和职工,只需与长江养老签署受托管理合同即可通过直接进入和转入的方式加入上述集合型计划中。长江养老将以尊重企业的意愿为出发点,尽可能满足企

业多样化需求,在转换过程中,保持与客户的良好互通,协助企业做好计划选择、合同签署和后续转换工作,确保转换过程中的风险最小化、客户利益最大化,保障过渡计划到期的平稳、有序转换。同时,新产品计划中的企业客户将继续尊享“长江卓尔年金服务”所带来的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环保型的服务体验。

长江养老的未来发展

长江养老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倍受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长江养老坚持专业、诚信、审慎、尽责、稳健和客户至上的经营方针,坚持走专业化市场化养老金管理公司发展之路,用市场化的手段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长江养老通过两年的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年金管理经验,形成了专业、严谨的受托管理能力,稳健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高效、便捷的年金服务能力。

作为专营企业年金的金融机构,长江养老具备一支拥有众多对养老金事业全心投入的专业人士。长江养老从成立之初,就注重建立一支具有专业能力、责任心强、热爱养老金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公司具有硕士学历的占50.3%,博士学历的占10%,分别来自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海内外多个行业,多名人员获得CPA、CFA、FRM、精算师和律师资格,具有从事养老金管理的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作为专营信托型养老金的机构,长江养老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及优秀基金经理、金融分析师等,构建了经验丰富的投资管理和研究团队,专注于养老基金投资,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长江养老在过渡期结束后,以及未来业务发展上,将继续以客户利益为上,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的养老金公司发展之路,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并始终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衡量工作的准则,一如既往地为广大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企业年金服务。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最强、最具公信力的信托型养老金管理机构,为广大参保企业和职工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多层次养老保障事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OECD国家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概览

OECD发达国家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从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或是小型企业,都倾向于选择以集合计划的方式建立企业年金,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

比如在荷兰80%以上的企业年金计划都是以集合计划的方式建立;比如截止2006年9 月,澳大利亚以集合计划方式聚集的超级年金资产规模高达4680万亿澳元。

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优势

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之所以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所特有的优势对企业和职工产生的巨大吸引力。一是规模经济。集合计划的规模经济效应集中体现在能够以整体规模摊薄和降低整个计划的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提高资产运作的效率。集合计划可依靠庞大的资产规模提高资产管理者交易时的议价能力,并且可将资产分散给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管理,或是分散在不同的投资产品,能够更大限度地实现资产多元化配置,从而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率。规模经济最直接的体现即是相对低的资产管理成本和相对较高的资产收益率。二是携带方便。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具有较强的可携带性,凡是雇员在参与同一集合计划的雇主之间流动,可以不改变企业年金计划的参保关系,不会遭受养老金权益的携带性损失,并且在计算养老金权益时还可合并计算在各个企业的服务年限,从而受到雇员,尤其是流动性较强的行业雇员的欢迎。三是参与便利。对于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而言,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没有资产规模的限制,消除了中小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门槛,降低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成本。尤其是一些专门为中小型企业设计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如美国的SEPs和SIMPLE IRA计划等,都大大缩减了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程序,减少了对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条件限制等,为中小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提供非常便利的通道。

除此之外,通过对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设计,集合计划同样可以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也可以满足不同企业个性化的需求。比如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可以提供多种不同风格的投资组合产品,满足不同企业和职工的需求,并且可以赋予企业和职工在不同投资组合之间转换和分配资产的权利,还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类别

一般来说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主要可分为集成信托计划和行业基金两种模式。

根据集合计划针对的成员和治理结构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将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进行分类。根据集合计划是否对社会成员开放,可以分为封闭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和开放型企业年金计划。封闭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主要是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地区,而开放式企业年金计划可以覆盖不同行业和地区的雇员。根据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治理模式不同可以将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分为内部治理模式和外部治理模式两种。内部治理模式(例如我国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模式)受托人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担任,外部治理模式(例如中国的受托人机构)的受托人通常由专业化、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担任。不同的分类要素的组合形成了各国(地区)各具特色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类别(表1)。

集成信托计划

?集成信托计划的现状及发展

集成信托计划是由金融机构面向市场任何企业设计和提供的标准化投资产品。集成信托计划

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紧密相关联,尤其是与基金管理行业的发展联系紧密。由于参与集成信托计划不受行业、企业规模等因素制约,是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最为便捷的通道,加上金融机构为追逐商业利益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种多样的集成信托计划产品,集成信托计划很快成为OECD国家以及非OECD国家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企业年金计划类别。截止2006 年9月,澳大利亚集成信托计划资产规模达到3060亿澳元,占到澳大利亚超级年金总资产的32.4%;在香港,集成信托计划更是最为普遍的养老金计划。截止2007年3月,香港强积金40个养老金计划中有36个都是集成信托计划(另外有2个是行业基金,2个是单个雇主发起计划)。

?集成信托计划的特点

集成信托计划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集成信托计划产生的基础是信托法,因而集成信托计划的受托人是提供集成信托计划的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机构通常选择(聘任)在管理运营养老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担任集成信托计划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并按照职业经理人标准给付报酬。二是监管机构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尝试促使商业机构履行信托责任。比如对受托人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或实施准入审批制度,香港法律要求受托机构已缴资本或净资产至少达到15000万港币,并要求按照计划资产的0.03%计提风险准备金在受托人出现违法行为时作为补偿。比如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商业受托机构必须成立由雇主代表和雇员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可就计划运营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比如澳大利亚和香港要求受托机构提供足额的责任保险,对由于受托人未履行信托职责导致的损失进行补偿。三是集成信托计划通常采用“一站式”的服务,由同一金融机构或者金融集团下属不同的子公司提供服务。

?集成信托计划的评价

集成信托计划的优点主要为:其一是计划为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通道。由于集成信托计划并不对企业的规模、行业性质做出限制,企业可以根据需求在市场中随意选择适合的计划参与。其二是集成信托计划规模经济明显,能有效摊薄计划的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有效提高计划的运营效率。其三是集成信托计划由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服务,金融机构在管理和运营养老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但值得注意的是集成信托计划的受托运营机构是商业机构,面临商业利益和信托职责之间平衡的问题。通常监管机构都通过较为严苛的规则和制度尽量予以规范。

行业基金

?行业基金的现状及发展

行业基金又称为多雇主年金计划,典型的行业基金覆盖的是同一行业的企业,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行业基金是面向所有行业的,例如在瑞典由雇主联盟和工会联盟

共同发起设立的ITP计划覆盖了瑞典大多数行业的雇员。尽管各行业都可以设立行业基金,但研究表明行业基金在两类行业里尤其受到欢迎:一是传统制造业,例如矿业、钢铁业等;二是流动性行业,例如建筑行业,餐饮业,纺织业等。例如美国的多雇主年金计划主要存在于诸如印刷业、家具业、建筑业、运输业等流动性较大的行业;香港成立的两个行业基金分别建立在建筑业和餐饮业。

目前行业基金已经发展成为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2006年9 月,澳大利亚共成立了82个行业基金,总资产规模为1620亿澳元,占澳大利亚整个超级年金市场的17.2%;截止2006年,荷兰共建立了超过70个行业基金,80%左右建立企业年金的雇主选择参加行业基金。随着行业基金的发展,基于留住转行的成员、扩大行业基金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等原因,封闭的行业基金逐渐具有一些开放性,计划开始向一些其他行业的成员开放,允许不同行业的雇主参与特定的行业基金。

?行业基金的特点

行业基金的特点为:一是行业基金通常是雇主联盟和雇员联盟谈判和协商的结果,因而劳资双方的谈判机制是行业基金设立的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成立的第一个行业基金时,澳大利亚的雇主联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在荷兰以及其他国家,强大的劳资谈判机制(工会和雇主联盟)在行业基金里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二是从治理来看,行业基金通常是由人数相同的雇主和雇员代表组成的基金会或者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有的国家也允许由工会单独进行管理,例如加拿大多雇主年金计划既可以由工会和雇主联盟联合管理,也可以由工会单独管理。基金会的雇员代表需要由计划的成员、受益人或者能代表雇员利益的组织选举或推荐产生,但代表不一定得是计划的成员;雇主代表需要由参加计划的雇主或者参与协商谈判的雇主联盟推举产生。为保证雇主和雇员双方权责的制衡和利益得到恰当地保护,不同的国家还对基金会的组成有一些特别的规定,比如澳大利亚规定禁止排斥任何团体的人被提名为雇主代表或雇员代表;为保护较小团体的利益,对每一地区或团体设定了代表人数限额;比如荷兰执行联合主席制,雇主代表主席和雇员代表主席每年轮流执政等。三是各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保证行业基金的基金会(或管理委员会)能够实现受益人利益最大化。比如在一些OECD国家当监管机构认为行业基金基金会(或管理委员会)未尽全力保护受益人利益时可派独立的个体受托人到基金会担任主席。在澳大利亚和荷兰这类独立受托人多数是以自愿、义务的形式为基金会工作以保证个体受托人能够不带有任何商业利益地从受益人的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澳大利亚还要求为受托人购买商业责任保险,以管理受托人履行信托责任的风险。比如为使行业基金的运行更加专业化,有时也会在建立基金会的同时建立一个咨询委员会,或者将部分职能(如投资、托管、账户管理等)外包给专业服务提

供商。

?行业基金的评价

行业基金运行的优点:一是基金会(或管理委员会)是非盈利性质的组织,不存在股东利益和受益人利益的冲突,并且由雇主代表和雇员代表共同管理,雇主和雇员的利益都能恰当得到体现;二是行业基金的规模通常较大,从而能够拥有更低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三是行业基金的可携带性强,便于雇员在同一行业内的流动。

但值得注意的是,基金会(或管理委员会)由于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受托人,他们的决定可能并不是最优的。这类问题通常是通过雇佣外部顾问,或者提供专业培训解决,但这可能会导致额外的运营成本,抵消了年金基金的净收益,从而损害受益人的利益。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是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由于集成信托计划和行业基金各具优点和不足,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是以集成信托计划的方式建立还是以行业基金的方式建立,需要根据各国历史文化背景、法律体系、劳资谈判机制、资本市场完善等因素而做出选择。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受到法律体系、劳资谈判机制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集成信托计划应是我国建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最佳选择。从实践来看,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企业年金集合运作管理的研究和探索,例如由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受托管理的上海企业年金过渡计划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集合运作的企业年金计划。受益于上海企业年金过渡计划资产的规模效应,以及长江养老优异的受托管理能力,过渡计划收取的各项管理费用相对较低而资产运作效率相对较高,在2008年该计划资产实现了7.23%的收益率,远远高于业内平均水平。这些实践界难得的探索为今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相关管理办法的出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监管部门也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出台有关国内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管理办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管理办法的出台,市场中将会推出更多的集合计划产品,将为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这无疑将推动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年金案例分析

一家已经成立6年的高科技设备制造公司,现有员工110人。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5岁,其中50%员工年龄在30-39岁,50岁以上员工仅占5%,2002年平均月工资为4000元。公司为全部员工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还希望通过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提高员工的退休收入,并要求这个企业年金计划能体现岗位差别,提高重要岗位员工队伍的稳定。

该公司年金方案为企业单方缴费的确定缴费型计划类型,公司在职的参加计划的员工及合法继承人为计划参加人和受益人。

缴费及收益测算:

为员工的缴费比例将按照年龄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为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50-59岁为25%,40-49岁为20%,30-39岁为15%,20-29岁为 10%。

根据确定的缴费数额,假定员工在职期间工资年平均增长率为5%,在职期间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退休后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4%。以下举例说明各年龄段员工的缴费额,退休后企业年金月支取额及替代率。

A:男,29岁,月工资4000元。按工资额10%缴费,月缴400元,缴费期 31年,退休后每月可从企业年金账户中支取6864.93元,替代率为38.34%。

B:男,39岁,月工资6000元。按工资额15%缴费,月缴900元,缴费期 21年,退休后每月可从企业年金账户中支取6527.38元,替代率为38.96%。

C:男,49岁,月工资10000元。按工资额20%缴费,月缴2000元,缴费期11年,退休后每月可从企业年金账户中支取4636元,替代率为27.21%。

D:男,55岁,月工资10000元,按工资25%缴费,月缴2500元,缴费期是5年,退休后每月可从企业年金账户中支取1935.59元,替代率为15.46%。

(企业年金替代率:从年金账户领取的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

归属和支付:

方案规定,员工自退休之日起,分10年从企业年金账户中按月领取。员工在职期间不得领取企业年金。

艾利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一外企年金第一单

自2004年以来,艾利(中国)公司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所有子公司的全体员工建立统一的企业年金计划。2006年12月,艾利公司的企业年金计划获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计划确认函”和计划登记号,成为国内第一家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外商独资企业。艾利公司选择了华宝信托担任企业年金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并选择了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

一、企业年金计划概览

艾利公司全称“艾利丹尼森公司(Avery Dennison)”,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全球性不干胶技术和材料科技领域的领导者,也是《财富》美国500 强企业。艾

利公司于1994年6月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共拥有分布在四个省份的六家子公司,员工总数3000人。

(一)企业年金计划的目标

1、实现艾利公司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战略。艾利公司较早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竞争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性,公司希望通过提供给员工一个具有市场竞争水平的退休福利进一步达到吸引留用和激励人才的目标。

2、保证员工及其家庭退休后经济收入的稳定性。“社会责任”是艾利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艾利公司愿意与员工一起承担员工退休后养老的责任,和员工一起尽早为员工的退休生活进行储蓄和投资。

3、回报老员工对公司发展做出的长期贡献。艾利公司进入中国12年来,获得了稳定持续的成长,这离不开一大批老员工为公司发展做出的长期贡献。

了提供企业年金后的替代率水平。

企业成本测算。在根据公司现有的员工数据,考虑了不同子公司不同级别的员工的工资增长率、离职率,及其公司在未来5年的人才招聘计划后等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测算了在不同缴费水平和归属规则下在未来5年内的企业年金计划财务成本,保证了公司的退休福利财务成本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和持续稳定的出资。

(六)将服务年限作为计划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

年金方案设计中将缴费分配、权益归属与员工为公司的连续服务年限挂钩。

缴费规则。公司缴费对员工个人缴费进行匹配。公司设定一个固定的缴费比例作为公司的缴费下限;根据员工为公司连续的服务年限确定公司的缴费上限;公司在缴费下限的基础上,在缴费上限的范围内,对员工个人缴费进行100%的匹配。

权益归属规则。如果员工由于离职或出国(境)定居原因与公司终止劳动合同关系,公司缴费所形成的权益将根据员工的服务年限进行渐进式归属。

马鞍山钢铁总公司企业年金计划

马鞍山钢铁总公司(简称马钢)是一个大型的钢铁企业,现有职工6.7万人,离休职工 3.1万人,年产钢今年将达到一千万吨。正在建设的新区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年产量是6 百万吨,预计2007年投产。去年税后利润是35.9亿,今年1到9月份是26.8亿,在钢铁市场不太好的情况下,全行业机会出现亏损的情况下,10月份马钢仍有1千多万的利。预计今年税后利润将达到28个亿。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经马钢公司党政研究会议研究,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与2004年12月28日下发了马钢企业年金办法。

马钢企业年金办法从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成立了理事会担任企业年金受托人。7月,马钢与南方基金签署了投资管理合同,与浦发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布签订了账户管理合同和托管合同,8月份正式启动企业年金账户的管理,9月份正式启动企业年金托管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马钢企业年金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收益。2007年,马钢企业年金理事会决定扩大投资,并寻找新的投资管理人,选择了海富通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中信证券等公司作为马钢企业年金基金新的投资管理人。

马钢企业年金计划主要的条款和设计思路。马钢企业年金计划规定以本人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物价补贴作为企业年金的交费基数,职工工龄不满10年的交费比例为7%,10-20 年的是9%,20-30年的是11%,30年以上的是13%。马钢设计上述条款的主要思路如下。

1.马钢两公司,马钢包括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它的子公司马钢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施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主要构成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物价补贴和奖金等四个部分组成。由于股份公司的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它的奖金也明显高于集团公司,为了体现公平公正,企业年金的交费基数马钢定为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物价补贴组成。

2.避免管理技术业绩等要素重复参与企业年金的分配,并且做到企业年金的办法简便易行。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管理、技术、业绩、历史贡献和技能等要素均可以参加企业年金的分配。马钢在制定企业年金的措施也是这么想的。但是,通过分析考虑到马钢职工的收入分配机制是一个完整的分配体系,马钢分配体系是由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年金制,促进管理人员的模拟制,技术高级主管的模拟制,技术人员的项目承包奖,岗位操作人员的技能专家技术原则等等组成。这个分配体系的各个部分功能各异,较完整的全面体现管理技术业绩如何是分配的。这些因素不在企业年金计划中再参与分配,是为了要素重复分配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所以按照最后决定工龄的长短来进行年金的分配,这种分配也比较公正、透明,操作比较简便易行。

3.企业年金交费比例额度大小尽可能和国家相关政策进行衔接。交费基数不是包括奖金整个的数额,而是我刚才讲的三块。安徽省有关政策规定企业承担年金费用在不超过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5%。马钢在设计企业人均交费比例时充分了考虑国家的省市有关政策对企业的负担,经反复测算,按照上面汇报的交费比例,平均交费每人每月是118元,企业同样的是对等的118块元。单算企业是5.6%,马钢和政府优惠政策衔接起来,充分利用了政府的优惠政策。随着工资总额的增长,企业年金交费缴费比例会越来越接近5%,如果一旦低于5%,马钢将提议,经过理事会的讨论通过适当的提高这个比例。

4.马钢企业年金个人交费制度实行个人交多少,企业交多少。一方面马钢企业年金的办法劳动部规定企业年金交费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另外,这样的设计也是强调职工个人也应该树立新的消费观念,不要盲目消费,还是要从长计议。

5.老职工和特殊困难职工补偿办法。马钢是一个老企业,50年代就有马钢了。企业年金从去年年底才刚刚建立的,马钢企业年金有一些职工很快就会退出年金计划,为了给老职工进行补偿也选择了这个做法,就是工龄越长提取的比例越高,这样是为了加速对老职工企业年金的积累。

特殊贡献或困难职工补助政策。对马钢做出特别贡献的,特别是因工致残有特殊照顾政策。对职工低保线提供相关的证明,经过单位领导的签字认可,职工最少可以交1%,但是企业仍然按照应交的比例交。

6.退休时账户支付,马钢企业年金计划规定,职工到法必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才能领取账户积累资金,企业年金按个人账户一次支付给职工本人,因为一次性领取比按月支付操作简便,

比较好控制。为了确保企业年金真正用于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禁止退休前提

款。

7.职工与马钢解除劳工关系时的账户归属。公司缴那部分按工作年限确定归属比例,不满十年的不予转移和支付,10 — 20年的归属比例为50%,超过20年的可以全额归属。当然我们对职工因工伤残等级达到1到4级的可以100%的支付。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鼓励职工终身为马钢服务,留住人才。

大型国有企业年金计划案例

一、大型国有企业特点

国有企业从事着国家重点产业的生产和经营,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企业年金建立的主要组成之一。企业年金的建立对国有企业在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分配补偿机制、增强企业凝聚力、深化国企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XX集团是大型企业集团,该集团非常重视企业年金工作。该集团于2004-2005年开始研究年金政策,组织人员培训,并将补充养老保险转化成年金试点;2006年集团企业年金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初稿完成,并召开内部会议征求各单位的意见以及机构的意见;2007 年,年金实施作为集团重点工作之一下发了文件,并甄选出管理机构开始试行。

二、建立企业年金主要原则

(一)保障为主,激励为辅的原则;

(二)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

(三)兼顾出资人、企业和员工利益原则;

(四)统筹安排、分步推进原则。

分析: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必须正确处理国有资产出资人、企业、员工三者的利益关系,目的在于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质量,逐步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薪酬福利制度。国有大型企业在推进薪酬制度改革的进程中,企业年金作为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即期工资分配已逐步拉开差距的前提下,作为补充养老的企业年金为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不宜拉开过大差距。建立以保障原则为主、激励原则为辅的年金制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企业年金的运行模式

在目前各地方企业年金管理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集团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模式。

集中管理是指由XX (集团)总公司设立企业年金理事会,制定统一的企业年金方案、甄选推荐年金基金管理专业机构、审核各企业年金方案;分级实施是指由各参加企业年金的单位根据总公司制定的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原则和限制条件制定本单位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缴费标准、分配及支付水平方式等,由总公司审批;并提供职工基本信息、缴费信息和跨单位调动的动态信息。各单位相应设立企业年金理事会。

企业年金实施主体为XX集团各所属单位,主要条件为: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人工成本承受能力较强、基础管理规范、民主制度健全。

另外,该集团采用先试行后正式实施的模式在集团推行企业年金计划。

分析:XX集团根据自身特点,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模式,既保证了集团企业年金方案设计的统一性,又根据各参加单位的情况,体现了方案的灵活性。这样的模式设计适合企业以集团方式建立企业年金。通过集中管理可以制定统一政策,全局考虑企业年金工作,便于总体控制和对所属企业企业年金计划进行监控,避免各单位水平高低悬殊,引起不必要的攀比;同时,总公司出台的政策中对管理问题的规定也有利于各单位规范运作,防范风险。因各单位情况差异较大,分别实施便于所属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企业合理的缴费水平和支付水平,便于集团公司加快并平稳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在全系统的实施。

XX集团采用先试行相对集中管理,后推广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非常适合集团化企业管理企业年金的情况。在试行期间相对集中管理模式下,公司下属各企业可以通过管理自身年金熟悉企业年金的制度模式、运作方式、管理环节,使企业年金迅速在各企业推行开来,为集团集中统一管理年金做好充足准备。正式运作阶段企业年金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提高集团化企业年金基金运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对于分支机构遍布各省市的集团性客户,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提供的账户管理和托管服务模式对计划运行的安全和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长达几十年的年金服务周期里,首先需要得到保证的就是后续服务流程的顺畅和完备。工商银行从开办业务之初就非常注意基层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操作实践,迄今为止已形成了一支从总行年金中心到省级分行再到二级分行的专业、规范、稳定的年金服务队伍,因此我们能够为集团客户提供多种服务模式,满足企业无论是分散试点还是统一集中的各类年金计划管理需求。截至目前,囿于人力、网点资源、专业技术和科技保障等限制,市场上的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中只有工商银行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属地化服务。

四、企业年金的组织机构

(一)企业年金理事会

集团总公司设立年金理事会由总公司人事、财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及集团成员

单位代表组成。其中理事会主席由集团主管领导担任,副主席由理事会成员选举产生。

分析:企业年金理事会负责集团企业年金政策、基金投资管理运营政策的制定;批准集团企业年金重大事项;决定企业年金的管理方式,选择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及托管人,并对企业年金运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处理职工管理企业年金方面的投诉等。其根本宗旨是保障受益人利益。

(二)企业年金经办部门

企业年金理事会内部设立企业年金经办部门,专人负责处理企业年金日常管理事务。

分析:大型集团人员众多,企业年金管理事务也比较多。成立企业年金经办部门可以保证企业年金管理效率。年金经办部门的主要工作包括处理企业年金的日常事务,处理职工的咨询及投诉等。

五、企业年金管理机构

受托人:企业年金理事会

账户管理人:中国工商银行

托管人:中国工商银行

投资管理人: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

分析:集团化企业分支机构和人员众多,企业年金运行的环节多、年金服务持续时间长,对管理机构选择事关全集团年金管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求年金管理机构的各方面资质与集团公司的战略理念、管理需求有高度的匹配性。XX集团公司建立企业年金要考虑的重点是稳定发展的大局,要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年金管理机构的选择上要求其具备雄厚的实力长期稳健经营、熟悉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特点、企业年金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水平高等特点。

XX集团采用内部受托模式,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承担受托人职责。对于大型企业,有能力建立比较专业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很多大、中型集团或企业都选择企业内部成立年金理事会来管理运作年金基金。

大多数大型国企都选择与其实力相当的大型金融机构管理其企业年金。XX集团选择了托管人和账管人合二为一的模式。根据近两年的运行经验,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由同一家金融机构担任的模式被越来越的企业认同和选择,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

(一)流程顺畅

由于企业年金基金运作涉及到缴费、投资、待遇支付等多个不同性质的业务环节,涉及到权益记录和资金流的“钱”、“账”两条线,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之间曰常

信息交互频繁,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由一家机构担任,尽量减少不同机构之间不可避免的IT系统对接、信息传递和单证格式等方面的协调成本,减少资源耗费,精简服务过程,提高服务效率。

(二)降低成本

一是降低管理成本,协调成本的降低和协调时间的缩短、流程的精简,相应的也可以减少企业年金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从而降低年金运营管理总成本;二是降低费用成本,委托一家机构同时提供两项年金服务,实际上使企业在与管理机构议价时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和商议价格的筹码,提高了企业对管理机构的议价能力,能够有效地降低年金管理的总体费用,节约费用成本;三是降低监管成本,尽可能地减少了企业与多个金融机构的反复博弈、多次沟通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企业年金的管理难度和企业经办人员的工作复杂性大大降低,便于企业对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企业在监管方面不需投入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三)管理简捷

一家管理机构同时担任两项职能,可以变不同机构间的合作为机构内部分工,减少不必要的信息交流环节,从而提高年金基金的管理效率,管理机构能为企业提供更加高质高效的

服务。

(四)信息安全

企业年金计划中包含了企业大量的重要人力资源信息和财务信息,委托一家机构提供两项服务,减少了年金服务机构数量,从而能够减少信息接触者和信息流转的环节,能够有效地防止企业重要信息的外泄,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

(五)灵活调剂

由于账户管理费和托管费收取的资金来源不同,前者是由企业另行缴纳,后者是从年金基金财产中扣除,一家机构同时担任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可以根据企业效益的好坏灵活调剂两项费用支出,即当企业效益好时,可以尽量减少从基金财产中扣除费用,而更多由企业另行缴纳,反之,当企业效益不好时,可以尽量减少企业的额外开支,更多从基金财产中解决。通过灵活调剂,既能保证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又能保证企业和管理机构的利益。

企业选择工商银行作为服务机构还能够享受工行特色的“管理集中化、业务处理和服务属地化”的年金服务模式,即由总行(或牵头主办行)统一牵头管理、协调、控制和提供技术支持,由各企业所在地分行负责账户管理业务的具体操作以及客户的日常服务。属地化服务为企业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的日常信息交互、凭证传递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保证,在通讯不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唯独工行密集合理的网点优势、贴心的上门服务才能够保证为每家分支机构提供统一质量和标准的细致周到的服务。分散的业务处理和账户管理操作减轻了海量数据集中在总部操作的压

力和风险,保证了服务的精准和及时,尤其在处理存量业务时面对信息收集、清理、录入等极大量的工作,分散处理具有集中处理无法比拟的优势。

六、年金方案主要内容

XX集团公司及各单位年金方案力求设计思路清晰、适用范围较大、易于操作。企业年金方案包括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个人账户管理、基金管理、计发办法和支付方式、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中止缴费的条件、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等内

容。

(一)参加人员范围

原则上应覆盖企业试用期满的企业各类员工。

(二)资金筹集

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纳入企业年金基金。员工个人缴费从员工个人工资中代扣,企业缴费的列支渠道按国家和地方政策有关规定执行。

(三)个人账户管理

企业年金基金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基金包括企业缴费、个人缴费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对已划入个人账户的企业缴费归属员工个人采取4年悬崖式和10年阶梯式相结合的归属方法。

(四)基金管理

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制,企业年金基金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投资运营,其运营收益并入企业年金基金。

(五)待遇支付与计发方式

员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也可由员工选择其他投资方式,具体领取办法由各企业自行确定。员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不符合其他年金支付条件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六)组织管理

企业通过集体协商确定由企业作为委托人或企业及其员工作为委托人,与企业年金理事会签订受托管理合同;集体协商双方监督受托管理合同的履行情况。

分析:企业年金方案是企业与其职工经过集团协商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企业年金方案要符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关于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要求,体现本企业自身特点,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

国企特色的企业年金案例

文/蔡文武韩小花本案例中的企业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到2002年底,整个公司投保员工数10万多人,离退休人员为3万多人。为了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员工福利制度,公司决定从2003 年建立实施企业年金办法。

在原有的制度中,员工的养老保障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两个部分。所以在建立企业年金过程中,需要用区别对待的方法来逐渐过渡,逐渐用企业年金制度替代过去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即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采用不同政策分别对待,“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做可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保证对不同实施对象群体公平待遇。

本案例以2003年1月1日为界限,此前的办法称为“补充养老保险待遇”,即“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外项目”;此后的为企业年金办法,即建立个人企业年金实账。

该企业年金方案的实施范围是公司所属各单位及其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包括合资企业的中方员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建立真正意义上、既同企业经营效益挂钩又体现员工贡献大小的企业年金制度;在经营效益递增的前提下,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待遇上下浮动机制;依照“激励先进,兼顾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最终全面建立企业年金实账,逐步实现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全积累。

从筹资缴费到待遇发放的一系列过程中,可以看到分别对待的原则贯穿始终,逐步实现向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完全积累的过渡。

不同人员不同待遇

本案例就是确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为“老人”、“中人”、“新人”,并采用了不同办法,以实现养老保险方案改革的平稳过渡。即对于“老人”原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维持不变,对于“中人”实行过渡性政策,比如自主选择任一种方式或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折算 (本例中为后者),新加入计划的“新人”则执行新的制度方案。具体做法如下。

—“老人”:即2002年12月31日前已经离退休人员,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账户,根据企业效益好坏,对原确定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待遇建立上下浮动机制。

—“中人”:即2002年12月31日在册,2003年1月1日以后的退休人员,在新办法中其补充性养老保险待遇由两部分组成:过渡性的补充养老金和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过渡性补充养老金为2002年12月31日原养老金封存后高出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部分(统筹外项目部分),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为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际储存额。“中人”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账的建立办法是:以投保员工上年度工资总额超过所在省当年缴费工资

3倍以上部分的工资总额为基数,由公司按当年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提取比例缴费,划入该投保员

工的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划入额的上限为当年个人账户平均水平的3至5倍。

—“新人”:即2003年1月1日以后进入公司的人员,补充养老金为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

户实际储存额。其实账缴费办法同“中人”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办法。

筹资和基金分配

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征缴,全部由单位缴纳。缴纳比例从 2002年7月起,按7%提取,以后在每年7月提高一个百分点,直到10%。

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分配顺序为:首先是支付“老人”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其次是现有人员上年工资总额超出所在省社会保险缴费工资3倍以上的部分,分别由单位和个人按照当年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比例划入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需要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接着是“中人”补建个人账户所需要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在基金仍有结余的情况下,为所有“中人”和“新人”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需要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为了在资金方面保证在企业年金方案实施后补充养老保险能够向个人账户实账平稳过渡,方案要求公司每年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除优先用于按月按原标准支付“老人”待遇外,还要保证当年退休“中人”按其退休时过渡性补充养老金的月标准的120个月补建过渡性补充养老保险个人

账户,最后视当年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情况,为在职人员建立年金,并对特殊群体做适当倾斜。

待遇支付

员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可用按照不同的方式享受待遇。

“老人”仍按原办法由公司相关科室按月支付。

“中人”在办理退休时,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之前的工作年限按其退休时过渡性补充养老金月标准的120个月补建过渡性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补建后的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均不计息。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按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之后的工作年限内的个人账户实际储存额计算,账户基金可根据本人意愿分次或一次性领取。

“新人”可以按照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际储存额分次或一次性领取。

对与企业解除合同的人员,可以将养老保险金转移或保留,退休时本金一次或几次交予本人。

有家庭特殊困难的人员,经所在单位(公司内的独立法人单位)人员代表大会和公司补充养老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可以提前支取本人的部分或全部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

金。

员工退休前死亡或退休后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未支付完以前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余额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

被单位除名、开除的人员,以及经由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其他情况,可以将个人账

户补充养老保险金本息返还给单位。

个人账户及其管理

公司人事部、组织部、计划财务部和工会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补充养老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政策制订,指导和监督;公司社会保险统筹办公室是公司各单位经办机构,负责个人账户登记、记账和待遇兑现等日常工作;补充养老保险的收支、存储及日常管理工作接受补充养老保险监督委员会和公司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人员代表大会负责监督细则实施情况,制订年度分配方案,对实施细则提出修改建议,人员代表大会每年定期将补充养老保险分配情况向人员公布。

在管理细则上:

—公司的社会保险机构应将单位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全部转入银行开设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为每个人员建立个人账户。

—员工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档次的确定和调整以及对有关人员终止投保,均需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年度核算,人员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员工个人所有,每年公布。退休前非规定的几种可以支取情况之外不能提现,可以查询。

实施步骤

考虑到当前公司重组等综合因素,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2003年1 月起,对工资总额超过当地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部分,按当年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提取比例划入其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同时做好方案全面推进前的准备工作。第二步,方案成熟后,全面推进。

编者述评:

“补充养老保险”在2000年国务院文件《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中替换为“企业年金”一词,但这不是简单的名词替换,表明着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一种新的选择。本案例中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关键是将“补充养老保险待遇”过渡为做实“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后者也在本文被称为“企业年金实账”。在名词的改变中,认识和做法也随之变化。这种过渡性是当前企业年金实践中的一个特点。

在本案中,该公司欲将原来在基本养老统筹之外、由企业建立的补充性质的养老保险待遇逐渐改革为规范的企业年金制度,应该说,这是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障员工权益,规范养老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