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涤纶低聚物去除剂的研发

涤纶低聚物去除剂的研发

硅烷偶联剂kh

硅烷偶联剂kh570 一、概述: 偶联剂kh570是一类具有两不同性质官能团的物质,它们分子中的一部分官能团可与有机分子反应,另一部分官能团可与无机物表面的吸附水反应,形成牢固的粘合。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在于它既能与增强材料表面的某些基团反应,又能与基体树脂反应,在增强材料与树脂基体之间形成一个界面层,界面层能传递应力,从而增强了增强材料与树脂之间粘合强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同时还可以防止不与其它介质向界面渗透,改善了界面状态,有利于制品的耐老化、耐应力及电绝缘性能。 化学名称: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化学结构式:CH3CCH2COO(CH2)3Si(OCH3)3 对应牌号:中科院KH-570、美国联碳公司A-174、美国道康宁公司Z-603、日本信越公司KBM-503 典型特征:偶联剂570为甲基丙烯酰氧基官能团硅烷,外观为无色或微黄透明液体,溶于丙酮、苯、乙醚、四氯化碳,与水反应。沸点为255℃,密度P25'g/m1:1.040,折光率ND:1.429,闪点:88℃,含量为≥97% 二、应用领域: 1、用于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能改善玻璃纤维和树脂的粘合性能,大大提高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电气、抗水、抗气候等性能,即使在湿态时,它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提高,效果也十分显着。目前,

在玻璃纤维中使用硅烷偶联剂已相当普遍,用于这一方面的硅烷偶联剂约占其消耗总量的50%,其中用得较多的品种是乙烯基硅烷、氨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硅烷等。 2、用于无机填料填充塑料。可预先对填料进行表面处理,也可直接加入树脂中。能改善填料在树脂中的分散性及粘合力,改善工艺性能和提高填充塑料(包括橡胶)的机械、电学和耐气候等性能。 3、用作密封剂、粘接剂和涂料的增粘剂,能提高它们的粘接强度、耐水、耐气候等性能。硅烷偶联剂往往可以解决某些材料长期以来无法粘接的难题。硅烷偶联剂作为增粘剂的作用原理在于它本身有两种基团;一种基团可以和被粘的骨架材料结合;而另一种基团则可以与高分子材料或粘接剂结合,从而在粘接界面形成强力较高的化学键,大大改善了粘接强度。硅烷偶联剂的应用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作为骨架材料的表面处理剂;二是加入到粘接剂中,三是直接加入到高分子材料中。从充分发挥其效能和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前两种方法较好。 三、使用方法 1、表面预处理法:将硅烷偶联剂配成0.5~1%浓度的稀溶液,使用时只需在清洁的被粘表面涂上薄薄的一层,干燥后即可上胶。所用溶剂多为水、醇、或水醇混合物,并以不含氟离子的水及价廉无毒的乙醇、异丙醇为宜。除氨烃基硅烷外,由其它硅烷偶联剂配制的溶液均需加入醋酸作水解催化剂,并将pH值调至3.5~5.5。长链烷基及苯基硅烷由于稳定性较差,不宜配成水溶液使用。氯硅烷及乙氧基硅烷水解过程中伴随有严重的缩合反应,也不宜配成水溶液或水醇溶液使用,而多配成醇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说明资料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说 明

硅烷偶联剂使用说明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Y。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及CH2-CHOCH2O-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CHCH2O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O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多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 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3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Y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Si-OH含量。已知,多数硅质基体的Si-OH含是来4-12个 /μ㎡,因而均匀分布时,1mol硅烷偶联剂可覆盖约7500m2的基体。具有多个可水解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由于自身缩合反应,多少要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若使用 Y3SiX处理基体,则可得到与计算值一致的单分子层覆盖。但因Y3SiX价昂,且覆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 ,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丫。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 及CH2-CHOCH-2O 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 CHCH2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0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 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 3 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丫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Si—OH含量。已知,多数硅质基体的Si —OH含是来4-12 个/卩叭因而均匀分布时,1mol硅烷偶联剂可覆盖约7500m2的基体。具有多个可水解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由于自身缩合反应,多少要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若使用丫3SiX处理基体,则可得到与计算值一致的单分子层覆盖。但因丫3SiX价昂,且覆盖耐水解性差,故无实用价值。此外,基体表面的Si-OH数,也随加热条件而变化。例如,常态下Si —OH数为5.3个/卩川硅质基体,经在400C或800C 下加热处理后,则Si —OH值可相应降为2.6个/卩卅或V 1个/卩讥反之,使用湿热盐酸处理基体,则可得到高Si —OH含量;使用碱性洗涤剂处理基体表面,则可形成硅醇阴离子。硅烷偶联剂的可润湿面积(WS,是指ig硅烷偶联剂的溶液所能覆

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 polyester fibre juzhi xiɑnwei 聚酯纤维由有机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经纺丝所得的合成纤维。工业化大量生产的聚酯纤维是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中国的商品名为涤纶。 聚酯纤维:英文名Polyester Fiber,俗称涤纶,是当前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其面料特性爽滑有柔和的光泽感、垂感好、尺寸稳定、易洗快干、热定型好,但不透气有闷热感。两者都是常用化纤面料。 超细纤维:英文名Micro Fiber,俗称超细。一般把纤度0.3旦(直径5微米)以下的纤维称为超细纤维(注:一旦指9000米长纤维重量为1克)。其面料特性: A、触感极舒适、吸汗透气、冬暖夏凉、色泽高雅。 B、舒适:细腻、保暖、干爽透气、不粘身。 C、美观:细腻、光泽高雅、有较好的悬垂性和丰满度。 D、冬暖夏凉:疏水和防污性方面性能明显提高,利用比表面积大及松软的特点,可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使之更多地吸收阳光热能或更快散发体温,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1 前言 超细纤维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特殊的纤维.它是一种高品质的纺织原料.超细纤维优良的性能是高档时装面料和一些功能性材料的理想原料.超细纤维最显著的特点是:单丝线密度大大低于普通纤维,最细可达0.0001dtex.超细纤维具有以下性能特点:良好的织物结构,特有的界面性质,织物中可以形成微穴结构,能够和其他材料相互渗透等等. 2超细纤维的发展历史

20世纪40年代,受当时羊毛皮芯结构的启发,仿制出了双组分的复合粘胶纤维.该纤维具有三维卷曲,而且卷曲性能较稳定,故称为“永久卷曲粘胶纤维”[1].国外化纤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细旦和超细旦纤维的研究开发工作,杜邦公司在1964年就取得了用复合纺丝法生产超细纤维的专利,并以此作为发展超细纤维的起点. 到20世纪70年代,剥离法和海岛法两种复合纺丝法制取0.1 dtex左右超细旦纤维的生产工艺实现了工业化,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三菱人造丝公司采用直接纺丝法,制得纤度为0.06 dtex~0.1 dtex的超细旦腈纶[2].日本首批问世的商业化双组分共轭复合纤维结构十分简单,有“并列型”.“皮芯型”等。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谓的多层复合纤维,即在1根单丝内有5个以上结构层的复合纤维研制成功,将其分离即可制得超细纤维.从80年代开始,纤维的产品开发向高品质化、高附加值化、新材料化方向进展,即进入了“高技术时代”,而所谓的“新合纤”技术正是这一时代最夺目的里程碑,超细纤维的技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日趋成熟的. 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着手对超细纤维的研究,1996年7月北京服装学院纺制成了纤维密度为0.05 dtex的超细长纤维[3],打破了发达国家单丝小于0.1 dtex 的技术垄断.中国纺织大学也成功开发了世界领先水平的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其制品. 3超细纤维的类型及生产技术 3.1 类型 用复合纺丝技术制造的超细纤维可分为:剥离海-岛型和多层型超细纤维,此外还有随机纤维型.不同的生产技术,可制造出不同线、不同种类及用途的超细纤维。剥离型超细纤维是将两种不相容、但粘度相近聚物,各自沿纺丝组件中预定的通道流过,并汇集复合,通过同一喷丝孔挤出而成形;丝条却、拉伸、织造过程中保持原有的截面形状,当加工成织物后,采用物理或化学处理方法使纺制的复合纤维中的各个组分相互剥离分割开来,成为超细纤维。 海-岛型超细纤维,又称基质原纤型纤维,它是由一种聚合物以极细的形式(原纤)包埋在另一聚合物(基质)之中形成的,又因分散相原纤在纤维截面中呈岛屿状态,因此又称为海-岛型纤维,海-岛型纤维有长丝和短丝两种。长丝是原纤有规则地连续分布在基质中;短丝是原纤不连续地分布在基质中,其主轴与纤维轴一致。 多层型运用了两种不相溶的高聚物,纺丝前将高聚物熔体由一个静态分离器多层化,然后进行分离或剥离。日本可乐丽公司开发了第一个多层型超细纤维工业产品,是把聚酯和聚酰胺-6纺制成具有椭圆形截面的多层结构复合纤维,然后在染色过程中微细化成长丝。 3.2 生产技术 纤维的线密度与其生产方法密切相关,表1列出了几种不同细度纤维的生产方法。可以看出,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纤维的不断细化成为现实,而纤维细化使纤维的性能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利用纤维性能上的这些变化开发出了各种用途的新产品。目前较为流行且实现工业化的超细纤维生产技术有:直接纺丝法、复合纺丝法和共混纺丝法,此外,还有静电纺丝法、熔喷法和闪蒸法等。其中,后四种方法较适合生产短纤维型超细纤维。

常用硅烷偶联剂 (2)

常用硅烷偶联剂——K H550、KH560、KH570、KH792、DL602 1.KH550 KH550硅烷偶联剂CAS号:919-30-2 一、国外对应牌号 A-1100(美国联碳),Z-6011(美国道康宁),KBM-903(日本信越)。本品有碱性,通用性强,适用于环氧、PBT、酚醛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等多种热塑性和热固性树脂。 二、化学名称分子式: 名称: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别名: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1-丙胺 【3-TriethoxysilylpropylamineAPTES】,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propyltriethoxysilaneAMEO】 分子式:NH2(CH2)3Si(OC2H5)3 分子量:221.37 分子结构: 三、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透明液体 密度(ρ25℃):0.946 沸点:217℃ 折光率nD25:1.420 溶解性:可溶于有机溶剂,但丙酮、四氯化碳不适宜作释剂;可溶于水。在水中水解,呈碱性。 本品应严格密封,存放于干燥、阴凉、避光的室内。 四、KH550主要用途: 本品应用于矿物填充的酚醛、聚酯、环氧、PBT、聚酰胺、聚碳酸酯等热塑性和热固体树脂,能大幅度提高增强塑料的干湿态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剪切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和湿态电气性能,并改善填料在聚合物中的润湿性和分散性。 本品是优异的粘结促进剂,可用于聚氨酯、环氧、腈类、酚醛胶粘剂和密封材料,可改善颜料的分散性并提高对玻璃、铝、铁金属的粘合性,也适用于聚氨酯、环氧和丙烯酸乳胶涂料。 在树脂砂铸造中,本品增强树脂硅砂的粘合性,提高型砂强度抗湿性。 在玻纤棉和矿物棉生产中,将其加入到酚醛粘结剂中,可提高防潮性及增加压缩回弹性。 在砂轮制造中它有助于改进耐磨自硬砂的酚醛粘合剂的粘结性及耐水性。 2.KH560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完整篇)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完整篇)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Y。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及 CH2-CHOCH2O-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CHCH2O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O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3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Y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Si-OH含量。已知,多数硅质基体的Si-OH含是来4-12个/μ㎡,因而均匀分布时,1mol硅烷偶联剂可覆盖约7500m2的基体。具有多个可水解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由于自身缩合反应,多少要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若使用Y3SiX处理基体,则可得到与计算值一致的单分子层覆盖。但因Y3SiX价昂,且覆盖耐水解性差,故无实用价值。此外,基体表面的Si-OH数,也随加热条件而变化。例如,常态下Si-OH数为5.3个/μ㎡硅质基体,经在400℃或800℃下加热处理后,则Si-OH值可相应降为2.6个/μ㎡或<1个/μ㎡。反之,使用湿热盐酸处理基体,则可得到高Si-OH含量;使用碱性洗涤剂处理基体表面,则可形成硅醇阴离子。硅烷偶联剂的可润湿面积(WS),是指1g硅烷偶联剂的溶液所能覆盖基体的面积(㎡/g)。若将其与含硅基体的表面积值(㎡/g)关连,即可计算出单分子层覆盖所需的硅烷偶联剂用量。以处理填料为例,填料表面形成单分子

阻燃性

纺织品阻燃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论述了纺织品阻燃的方法及阻燃机理以及纺织品阻燃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其纺织品阻燃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纺织品的阻燃性和提高纺织品的阻燃性能。 关键词:阻燃性;阻燃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近些年来,纺织品的阻燃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据报道,英国火灾死亡人数每年约1000人,其中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约占了一半。美国火灾死亡人数更多,每年约8000余人,受伤者高达15万~25万人,经济损失达4亿美元,其中床上用品、家具装饰用布和衣着用品是起火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建筑住宅火灾,纺织品着火蔓延所占的比例更大。为此,本文介绍了纺织品阻燃技术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并研究其发展趋势。 1.1阻燃技术 目前世界各国在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开发上,都把阻燃的要求放在较主要的位置,特别对欧洲、美国出口的家用纺织品,必须有阻燃的功能才能进入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人为本的安防意识的增强,纺织品的阻燃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1.1阻燃纺织品的开发及市场 有关数据显示,世界上阻燃聚酯纤维的产量已占聚酯纤维总产量的10%左右,而我国还不到0.3%。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阻燃聚酯纤维,目前生产阻燃聚酯纤维的方法主要采用共聚和共混法技术,很少采用接枝法技术。开发生产的磷系聚酯阻燃纤维,可生产14.6-97.2tex不同规格的阻燃聚酯纱或长丝,具有永久的阻燃性能,可用于室内装饰、床上用品、汽车内装饰等;开发生产的磷系阻燃阳离子聚酯短纤维,也具有永久的阻燃性能,织物可常压染色,并可与阻燃腈纶或氯纶混纺纱实现同浴染色。 阻燃粘胶纤维的开发生产不及阻燃聚酯纤维,但也有几家批量生产。有的在纺丝中制得阻燃粘胶纤维,应用于针织、机织及无纺布,可制作防护服、消防服、床上用品;有的通过纳米改性纺丝工艺开发生产的含有聚硅酸复合型粘胶纤维,用于工业纺织品、防护服、装饰织物。

常用硅烷偶联剂介绍

常用硅烷偶联剂介绍 1. KH550 KH550硅烷偶联剂CAS号:919-30-2 一、国外对应牌号 A-1100(美国联碳),Z-6011(美国道康宁),KBM-903(日本信越)。本品有碱性,通用性强,适用于环氧、PBT、酚醛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等多种热塑性和热固性树脂。 二、化学名称分子式: 名称: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别名: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1-丙胺 【3-Triethoxysilylpropylamine APTES】,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3-Aminpropyltriethoxysilane AMEO】分子式:NH2(CH2)3Si(OC2H5)3 分子量:221.37 分子结构: 三、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透明液体 密度(ρ25℃):0.946 沸点:217℃

折光率nD25: 1.420 溶解性:可溶于有机溶剂,但丙酮、四氯化碳不适宜作释剂;可溶于水。在水中水解,呈碱性。 本品应严格密封,存放于干燥、阴凉、避光的室内。 四、KH550主要用途: 本品应用于矿物填充的酚醛、聚酯、环氧、PBT、聚酰胺、聚碳酸酯等热塑性和热固体树脂,能大幅度提高增强塑料的干湿态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剪切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和湿态电气性能,并改善填料在聚合物中的润湿性和分散性。 本品是优异的粘结促进剂,可用于聚氨酯、环氧、腈类、酚醛胶粘剂和密封材料,可改善颜料的分散性并提高对玻璃、铝、铁金属的粘合性,也适用于聚氨酯、环氧和丙烯酸乳胶涂料。 在树脂砂铸造中,本品增强树脂硅砂的粘合性,提高型砂强度抗湿性。 在玻纤棉和矿物棉生产中,将其加入到酚醛粘结剂中,可提高防潮性及增加压缩回弹性。 在砂轮制造中它有助于改进耐磨自硬砂的酚醛粘合剂的粘结性及耐水性。 2. KH560 一、国外对应牌号:

高吸汗、排汗、速干功能性聚酯纤维结构与性能

高吸汗、排汗、速干功能性聚酯纤维结构与性能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张大省王锐周静宜 合成纤维优点诸多,也有不足。作为服用纤维尤以吸湿、可染、抗起球、抗静电等性能不良需待改进,因而合成纤维的功能化课题倍受瞩目。服用纤维的功能性,最终是反映在由纤维构成的集合体上,纤维集合体的改性通常可以在四个层面上实施[1~4]:即(1)纤维制备用聚合物的改性;(2)单纤维的改性;(3)纱线及织造阶段的改性;(4)染整加工阶段的改性。 1.高吸汗、排汗、速干织物的功能性机理分析 解决织物的吸湿、排汗、干燥性能首先需要了解织物吸湿、排汗及干燥过程。人体在着装状态下出汗时,汗液经织物传导至外界空间的过程可描述为两种形式:一是液态的汗液直接接触织物,并以液态水的形式将织物的内表面润湿并被织物吸收,又依靠纱线间或纤维间缝隙形成的毛细作用输送至织物外表面,而后蒸发成水蒸汽扩散至外层空间;二是由人体汗液蒸发的水汽直接被构成织物的纤维表面所吸收,并在织物内表面凝结成液态水,再以同样机理传输到织物外表面,蒸发成水蒸汽迁移至外层空间[5~7]。 总之,完成吸汗、排汗、速干过程,是由润湿—吸湿—扩散—蒸发几步组成。 (1)水对纤维材料集合体的润湿过程。对于缺少极性亲水性基团的合成纤维而言,它是完成总体过程的控制步骤,没有润湿就不会有吸湿—扩散—蒸发过程的发生。从化学结构角度考虑,如能向织物或构成织物的纤维引入亲水基团当是最佳方案;从物理结构角度考虑,

若设法使纤维表面粗糙化、纤维截面异型化以及纤维的细旦化,即扩大水与纤维的接触比表面积,都会有益于润湿过程。 (2)吸湿(或吸水)过程,纤维和织物被水分浸润后,应当让水分尽可能快地吸附于纤维和织物的表面和内部。纤维化学结构的亲水化、纤维表面的粗糙化、截面异型化以及细旦化等增加比表面积和提高毛细效应的措施无疑都是有益的。 (3)扩散过程。是指织物所吸收的水份由织物的内表面向外表面以及吸收的水分向织物四周扩散的表面积逐渐扩大过程。扩散过程主要依靠纤维内空腔、单纤维内的孔洞、单纤维内的沟槽、构成纱线的单纤维间的缝隙以及织物中纱线间的缝隙等所形成的毛细作用。因此,纤维截面异型化、细旦化、单纤维表面的形态以及织物组织结构的密实度,对改善水分的传导作用都是有效的。 (4)蒸发过程。是指织物吸收的水份向外层空间的蒸发,从而实现织物的速干过程。构成纤维大分子化学结构过多亲水基团的存在(如棉纤维、粘胶纤维等),显然是不利于速干的;而在物理结构方面,如上所述所有能够导致增大蒸发比表面积——截面异型化、细旦化和表面粗糙化的措施以及可以加速扩散过程的因素均可为水份的快速蒸发创造必要的条件;此外作为外因,即织物外侧环境温度和空气流速对蒸发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2.关于吸汗、排汗、速干织物用纤维的前人经验 国内外已有很多相关报道,汇总后大体有如下几种方案: (1)纺制含亲水基团的共聚酯纤维。[8]该方案纤维构成的织物提高了对水分的润湿性能,但是导水能力和速干能力尚欠缺;

涤纶织物亲水整理剂的合成和性能【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涤纶织物亲水整理剂的合成和性能 涤纶织物具有强度高、耐磨性好、回弹性佳,成本低等许多天然纤维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特点,因此涤纶在纺织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涤纶纤维属于疏水性纤维,具有很低的回潮率,涤纶织物的吸湿性差,穿着舒适性不好,易产生静电,表现出比较强的易带静电性、易吸污性、手感差、污渍难洗除性等缺点,给服装加工和穿着服用带来了许多不便,从而使涤纶纤维织物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需要对涤纶纤维织物进行一些整理,以改善其抗静电性能[1]。国外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如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美国杜邦公司、日本花王等相继推出了亲水整理剂,通过后整理的方法来解决涤纶织物的亲水性问题。国内是从80年代以后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发工作。目前,提高涤纶织物亲水性主要途径有: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在涤纶树脂合成过程当中引入亲水性单体[2],如马来酸酐、聚乙二醇。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在涤纶纺丝当中添加亲水性物质[3]。第三种方法是在涤纶纤维表面通过亲水单体的接枝共聚来改善亲水性[4]。接枝聚合是利用引发剂或高能射线照射,使纤维表面产生游离基,然后亲水性单体在游离基上进行接枝聚合,从而形成有耐久性和吸水性的新表面层。第四种方法是通过涤纶纤维的表面处理来增加表面的极性,包括化学方法[5],如碱降解法;酶处理法[6];物理方法,如等离子技术[7]。第五种方法是通过浸渍法在涤纶纤维表面覆盖或吸附亲水性物质[8](也称为后整理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亲水整理剂,使之均匀而牢固地附着在涤纶纤维表面形成亲水性的方法。为增加耐洗性可选择一种合适的交联剂,采取一定的工艺,控制交联剂与水溶性高聚物的反应程度,从而使水溶性高聚物的一部分亲水基团保留在纤维表面,使纤维的亲水性得到改善。适用于该方法的整理剂一般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是含亲水基团的水溶性聚合物,另一种是联结水溶性聚合物与纤维的交联剂,它要能与水溶性聚合物反应的官能团。前四种方法虽然具有耐久性的优点,但是由于加工工艺上的复杂性和困难或成本上的原因,在工业上很难大规模推广。第五种方法相对来说在工业上更具备可行性。用于这种方法的亲水整理剂按其应用时效可分为非耐久性和耐久性,前者主要是一些表面活性剂,经常用于配制化纤纺织油剂、化纤织物织造加工助剂或配制家用化学品;后者主要用于涤纶纺织品、涤纶仿真丝的耐洗性

硅烷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kh560 CAS号:2530-83-8 国外牌号: A-187(美国奥斯佳有机硅有限公司)(原联碳公司),美国道康宁Z-6040,日本信越KBM-403。 KBM-403(日本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化学名称及分子式: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硅烷偶联剂KH560性质:物理形态: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沸点:290℃。折光率:(nD25) 1.4260-1.4280,比重(dD25)1.065-1.072。溶解性:溶于水,同时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反应释放甲醇。溶于醇、丙酮和在5%以下的正常使用水平溶于大多数脂肪族酯。硅烷偶联剂KH560用途: 1.是一种含环氧基的偶联剂,用于多硫化物和聚氨酯的嵌缝胶和密封胶,用于环氧树脂的胶粘剂、填充型或增强型热固性树脂、玻璃纤维胶粘剂和用于无机物填充或玻璃增强的热塑料性树脂等。 2.硅烷偶联剂kh560增强基于环氧树脂电子密封剂和封装材料及印刷电路板的电性能,提高树脂与基体或填充剂之间的粘结力。 3.硅烷偶联剂KH-560能够增强许多无机物填充的尼龙,聚丁烯对苯二酸酯在内的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 对范围广泛的填充剂和基体,象粘土、滑石、硅灰石、硅石、石英或铝、铜和铁在内的金属都有效。 4.从添加硅烷偶联剂KH560获益的具体应用,包括:用石英填充的环氧密封剂、预混配方,用砂填充的环氧树脂混凝土修补材料或涂层和用于制模工具和金属填充的环氧树脂材料。 5.免除了对多硫化物和聚氨酯密封胶和嵌缝化合物中独立底漆的要求。 6.硅烷偶联剂KH560还可以改进含水丙烯酸胶乳嵌缝胶和密封胶,基于聚氨酯和环氧树脂的涂层中的粘合。 7.生产包装运输:KH560用塑料桶包装,每桶净重5kg, 10kg, 20kg,代办托运。 (用量注意:硅烷偶联剂处理无机表面材料并非用量越多越好,理想的添加量是能够使硅烷偶联剂在无机材料表面里形成一层单分子层,与无机材料表面羟基反应,从而提高无机材料的亲油性。如果硅烷偶联剂用量过多,则偶联剂自身水解后发生交联反应,从而是材料力学性能降低。) 硅烷偶联剂kh560使用方法 KH560若要配成水溶液处理无机物,浓度为0.1-0.5%的硅烷。水溶液首先用0.1%醋酸到调至PH值为 3.0- 4.5然后搅拌下滴加硅烷,通常搅15分钟可形成澄清的水溶液。一定时期内由于KH-560点浓度高可能会不稳定,放置一些天后沉降出油状的聚硅氧缩聚物。当然KH-560还可以溶于许多有机溶剂配成溶液使用。在不用任何溶剂时,亦可以在很高的剪切作用下几分钟内与矿物填料混合来处理填料。经硅烷处理的玻璃或矿物填料可在105℃至120℃下加热干燥促使硅醇基缩合在表面上并除去副产物甲醇。最佳应用干燥条件如时间与湿度应依工艺来选择。 用作底胶时,将99份KH-560及1份有机胺如苯基二甲胺(记为混合物A)用约900份甲醇稀释来用。底胶可用于玻璃或金属等固体表面,而聚合物亦可热压或交联在表面上。混合物A或KH-560亦可以0.5至2.0pph 直接加入树脂体系以促进未打底胶的粘合。 硅烷偶联剂KH560MSDS 突发事件概述: 外观:洁净、无色液体。注意:如果吸入皮肤,可能有害健康。易受潮,可导致眼睛和皮肤发炎,可导致呼吸道和消化道疼痛、发炎。造成再生和胎儿的效应。与水分的接触产生甲醛。 目标器官:不详。

常用硅烷偶联剂介绍

常用硅烷偶联剂介绍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常用硅烷偶联剂介绍 1.KH550 KH550硅烷偶联剂CAS号:919-30-2 一、国外对应牌号 A-1100(美国联碳),Z-6011(美国道康宁),KBM-903(日本信越)。本品有碱性,通用性强,适用于环氧、PBT、酚醛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等多种热塑性和热固性树脂。 二、化学名称分子式: 名称: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别名: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1-丙胺 【3-TriethoxysilylpropylamineAPTES】,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propyltriethoxysilaneAMEO】 分子式:NH 2(CH 2 ) 3 Si(OC 2 H 5 ) 3 分子量:221.37 分子结构: 三、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透明液体 密度(ρ25℃):0.946

沸点:217℃ 折光率nD25:1.420 溶解性:可溶于有机溶剂,但丙酮、四氯化碳不适宜作释剂;可溶于水。在水中水解,呈碱性。 本品应严格密封,存放于干燥、阴凉、避光的室内。 四、KH550主要用途: 本品应用于矿物填充的酚醛、聚酯、环氧、PBT、聚酰胺、聚碳酸酯等热塑性和热固体树脂,能大幅度提高增强塑料的干湿态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剪切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和湿态电气性能,并改善填料在聚合物中的润湿性和分散性。 本品是优异的粘结促进剂,可用于聚氨酯、环氧、腈类、酚醛胶粘剂和密封材料,可改善颜料的分散性并提高对玻璃、铝、铁金属的粘合性,也适用于聚氨酯、环氧和丙烯酸乳胶涂料。 在树脂砂铸造中,本品增强树脂硅砂的粘合性,提高型砂强度抗湿性。 在玻纤棉和矿物棉生产中,将其加入到酚醛粘结剂中,可提高防潮性及增加压缩回弹性。 在砂轮制造中它有助于改进耐磨自硬砂的酚醛粘合剂的粘结性及耐水性。 2.KH560 一、国外对应牌号: A-187(美国联碳公司)。

产业用高性能聚酯纤维的开发及发展趋势

产业用高性能聚酯纤维的开发及发展趋势 2011年01月12日16:12 【作者:王鸣义】【字体:大中小】摘要:简要介绍了世界和中国大陆近十年来已经投入商业化的产业用高性能聚酯纤维的发展概况。聚酯工业丝的产能和产量得到高速的发展,聚酯改性技术的应用将带动阻燃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聚酯纤维迅速量产。随着聚酯上端原料产业的结构调整,高性能聚酯纤维的原料将有望得到实质性的突破。从发展趋势看,高性能纤维的应用领域逐步从单纯军用转向多领域应用;从加工链的角度看,更注重原料的开发和产业化技术的应用;高性能纤维的应用领域拓展带动应用领域的整体竞争力提升。 关键词:高性能聚酯;纤维;产品开发;发展趋势 聚酯以及聚酯纤维从20世纪70年代步入大规模工业化以来,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生产品种,其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合成材料和合成纤维。2009年世界聚酯产量达到4810万t,聚酯纤维产量达到3190万t;中国大陆聚酯产量2100万t,聚酯纤维约为2200万t,包括使用再生聚酯生产约460万t。今后的十年,世界聚酯以及聚酯纤维仍将保持3%以上的速度增长。 十多年来,产业用纺织品与服用纺织品相比,在西欧和北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增长的市场,尤其是聚酯工业丝的加工技术突飞猛进,无论在加工成本和纤维的性价比都有令人瞩目的亮点。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世界范围的产业发展出现暂时的减缓和停顿,但2009年世界聚酯工业丝的年产量亦达到110万t。 2005年起,聚酯以及聚酯纤维新产品的市场开发达到峰值,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的高技术(高性能)纤维开发研究和规模化工业化的速度愈加迅速。至2010年,世界聚酯产品结构凋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聚酯以及聚酯原料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聚酯和聚酯纤维相对其他合成树脂和纤维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为确保其军事、尖端科学和支柱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一直鼓励美国的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大力开发高性能纤维,例如美国杜邦公司、塞拉尼斯-赫斯特、壳牌化工等,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严格掌控。2000年以来,日本靠不断壮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性能纤维产业,将美国新开发的高性能纤维在日本实现了产业化,例如PBO纤维等,并兼并国外优势品种的事业部,使日本的弱势品种迅速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而确立了现今在世界高性能纤维领域的领先地位。 所谓聚酯系列的高性能纤维是具有相对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和用途,或具有特殊功能的聚酯纤维。聚酯系列高性能纤维主要体现在耐强腐蚀、低磨损、耐高温、耐辐射、阻燃、抗燃、耐高电压、高强度高模量、高弹性、反渗透、高效过滤、吸附、离子交换、导光、导电以及多种医学功能。这些纤维大都应用于工业、国防、医疗、环境保护和尖端科学各方面。 1高性能聚酯工业丝的产品开发 目前高性能聚酯工业丝的产品开发主要包括4个方面,其一是在已经产业化的涤纶工业丝生产基础上,对其生产过程和规格要求进一步优化改进,开发适合特殊领域要求的产品;其二是对原料进行改性,包括共聚改性和无机添加剂改性等,以突出其某一化学或物理的高性能特点;其三是改变原料组成,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生产化学和物理性能相对“涤纶”有较大改变的聚酯工业丝,例如 PEN等;其四是从应用角度出发,开发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节能降耗、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新产品以及相对其他化学纤维更具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产品。 1.1磷系阻燃聚酯工业丝 自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Goodyear公司开发出涤纶帘子线以来,圈外涤纶工业丝的研究开发不断深入,产品性能显著提高,各种差别化的工业丝产品被推向市场。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市场,逐步建立了相

几种化学纤维的各种性能及新型应用要点

谈化学纤维的各种性能及新型应用 聚酰亚胺纤维是20 世纪90 年代兴起的一种 高分子有机合成纤维,纤维分子结构中含有稳定的 酰亚胺基团。聚酰亚胺纤维具有耐腐蚀、耐辐射、 耐高温和电绝缘等特性,同时还有很好的机械性 能,其强度和模量全面超过了Kevlar-49 纤维,在 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子、核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由于聚酰亚胺纤维良好的力学性能和 电绝缘性能,欧美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其 应用扩展到了造纸领域[2, 3],并且做了初步的研究。由于聚酰亚胺纤维性质稳定,表面钝化,没有 活性基团,且经过打浆处理也不会产生分丝帚化, 经过湿法成形得到的原纸强度较低。为了提高其强度,需要用树脂对原纸进行浸渍处理,但是浸渍量 过小纸页强度性能改善不明显,浸渍量过大则对纸 页撕裂强度和伸缩率有较大影响。聚酯纤维具有较 好的介电性能和耐高温性能,其熔点在255~260℃ 之间,在205℃时开始产生黏结,初始分解温度在350℃以上,且纤维伸长率可达7.5%~12.5% ;同时 还有优良的耐皱性、弹性和尺寸稳定性,有良好的 电绝缘性能,耐日光,耐摩擦,不霉不蛀,有较好的耐化学试剂性能,能耐弱酸及弱碱,能够与其他具

有耐高温性能和电绝缘性能的合成纤维混合抄造 耐高温绝缘纸[4]。在聚酰亚胺纤维原纸的抄造过程 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聚酯纤维,不但能够提高纸张的 强度,还能在热压过程中发生熔融从而提高纤维间 结合力,改善纸张的电气性能。 本文主要研究聚酯纤维对聚酰亚胺纤维纸基 材料的强度性能、电气性能、耐高温性能和纸张表 面结构的影响,旨在为开发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纸 基材料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随着聚酯纤维添加量的增加,纤维间结合力 增强,成纸的抗张指数和伸长率逐渐增大,而撕裂 指数逐渐减小。 纸张的耐压强度和介电常数随着聚酯纤维添 加量的增大而上升,但介电损耗正切值受其影响不大。 添加聚酯纤维后纤维间结合更加紧密,纸张 孔隙率降低,当聚酯纤维添加量为9% 时纸张有较 好的强度性能和电气性能,但是对纸张的热稳定性 有一定影响。 聚乙烯醇纤维,即聚乙烯醇羧甲醛纤维,其英文缩写为P VA,也简称维纶、维尼纶。1924年,德国化学 家Hermann WO和Hannel W首先在实验室制得

涤纶亲水性后整理的现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涤纶亲水性后整理的现状 作者:魏赛男, 党宁, 吴焕领, 朱俊萍, Wei Sainan, Dang Ning, Wu Huanling, Zhu Junping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刊名: 合成纤维工业 英文刊名:CHINA SYNTHETIC FIBER INDUSTRY 年,卷(期):2007,30(6)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2条) 1.邢声远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毛纺科技 2004(01) 2.张翠芳;车江宁聚酯纤维及织物的亲水整理的现状与发展[期刊论文]-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1999(05) 3.魏赛男;刘超颖;孙玉钗细旦涤纶仿真丝织物的壳聚糖整理[期刊论文]-印染 2005(01) 4.Barton J提高舒适性的吸湿整理染整[期刊论文]-国外纺织技术 2003(04) 5.邓东海;杜韩静;黄秋密Cooldry涤纶织物吸湿排汗整理[期刊论文]-印染 2005(16) 6.焦晓宁非织造布亲水整理及亲水剂[期刊论文]-产业用纺织品 2003(06) 7.沈勇;赵阿金;孙楠聚酯织物吸湿排汗亲水整理工艺的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纺织科技 2004(04) 8.尚汴卿;袁琴华;陈银梅涤纶织物吸湿整理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染整技术 2003(06) 9.王亚丽;刘辉;李凤仙提高服装舒适性的纺织加工技术 1999(04) 10.周向东;罗穆水;仇莎涤纶织物的聚乙二醇耐久性亲水整理[期刊论文]-染整技术 2000(04) 11.万晓晨;邱士龙;吴喜麟涤纶辐射技术改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化纤 1997(03) 12.郑梅;李旭祥等离子体对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过程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8(06) 引证文献(3条) 1.隋燕玲.李绍权.杨可盈.崔永珠壳聚糖/聚酯聚醚型亲水整理剂[期刊论文]-印染 2010(16) 2.卢焕敏.王雪燕鸡毛蛋白助剂用于涤纶织物改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印染助剂 2009(9) 3.许罗力.柯勤飞.吴海波.靳向煜亲水改性对真丝高速梳理成网过程的影响[期刊论文]-上海纺织科技 2009(12)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f17396414.html,/Periodical_hcxwgy20070601 4.aspx

硅烷偶联剂使用说明

硅烷偶联剂使用说明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Y。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及CH2-CHOCH2O-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CHCH2O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O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多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 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3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Y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