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文化建设测试题二

乡村文化建设测试题二

乡村文化建设测试题二
乡村文化建设测试题二

乡村文化建设(第二次测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所谓法治文化,是指在()中形成的,体现着法治的精神、()、理念、原则、()和()的进步文化形态。

2、法治文化的四个层面是()、()、()、()。

3、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4、生态文化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

5、赢得首届CCTV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美誉的是沂南县()。

二、选择题

1、“法治应当优先于一人之治”的观点是()系统阐述的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黑格尔 D.马克思

2、党的()首次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

A.十五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3、山东省()年发布了《发展循环经济宣言》,将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提上工作日程。

A.2001 B.2003

C.2005 D.2006

4、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生态的思想,“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出自()A.《管子》 B.《孟子》

C《论语》 D.《春秋》

5、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厉家寨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基层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惊天动地的社会生态文化的先进典型。

A.莒南县 B.沂水

C单县 D.山亭区

三、名词解释

1、法律文化

2、法治精神

3、生态文化

4、生态文明

四、简答题

1、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2、生态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简述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方略及路径。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方案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外在的精神形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办学水平重要体现。为了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办学特色化发展,创建优质学校教育,落实县教育局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方案要求,不断改进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创建优质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办学的内涵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一流农村中学。特制订如下初步设想方案。 一、指导思想 马鹿沟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突出质量立校,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培养学生诚信做人,勤奋做事,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为目标;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育人环境为重点。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发展。注重于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相融合,推动形成厚重的教育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教育文明风尚,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创建优质的育人环境条件。 二、总体目标与内容 (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1、以学校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凝心聚力,塑造优秀的学校形象和良好的师生精神面貌。 办学理念:质量立校,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就是追求育人质量、教学质量、师资质量。育人质量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达到诚信做人、勤奋做事。教学质量是促进每一名学生在马中有所发展。师资质量是育人质量、教学质量的保障,质量立校取决于教师质量,所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育人为本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掘发挥每一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校训:厚德博学、励志笃行。(从品德、学业、精神、实践四个方面对师生提出要求。学校育人为本、德为先所以提出厚德,即具备崇高道德情操。博学就是要求学识广博,不仅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熟练的知识运用技能。励志就是鼓励立常志、志向专一,成大事必立长志没有志向学习生活就没有奋进的目标。笃行就是要求学习做事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执着追求。) 校风:诚信做人、勤奋做事。 教风:敬业、爱生、博研、善导。 学风:乐学、善思、善用、合作。 学校精神:永不放弃。(教师做教育工作永不放弃,教育管理每一名学生永不放弃。学生对自己的学业、人生目标追求永不放弃。)

乡村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调研报告

乡村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调研汇报 合川区委宣传部 2018年4月2日 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区委宣传部牵头推进乡村文化兴盛行动,承担了乡风文明专题调研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区委宣传部成立了乡风文明专题调研课题组,抽调了3名同志具体承担调研任务,组织召开了3次调研工作会议,本着找准问题、厘清原因、精准施策的原则,讨论制定了调研提纲。先后去到太和镇晒经村、渭沱镇白湾村、古楼镇摇金村和南津街街道白鹿山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村委班子座谈会、村民院坝会、宣传委员座谈会和部分文化管理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共5次,个别访谈21人次。调研组围绕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用、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村民的需求、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乡村民俗文化宗族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移风易俗与村规民约作用发挥、乡村文化能人与文化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16个问题进行调研,着力找准乡村文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乡村文化设施配置滞后,“建、管、用”体系不完善。一是现有文化阵地被挤占挪用严重,有的选址不当,作用发挥较差。个别镇文化站被社会服务中心占用;有的镇文化站挂有标识牌及活动室标识,但房间被挪作他用;有的文化站位置远离群众居住集中区,有的建在政府大楼内,开放效果不佳,利用率较差。二是大量文化阵地闲置,设施设备缺乏。很多村图书阅览室书籍种类不齐、数量不够,村民喜欢的时政类、农技类图书更新较慢。电子阅览室电脑被机关干部挪用,有电脑但未联网等。特别是村农家书屋,缺少专门人员指导阅读,作用发挥较差。三是村民需要的文化体育设施偏少。村民希望能在人口较密集的院落安装简易文体健身设施。 (二)村民文化生活较为单一,喜欢的“广播”通响率太低。由于农村普遍为留守老人、妇女或儿童,加上农村人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一般业余时间都只是在家看电视。加上居住分散,乡村电影放映不再受欢迎,有时一场电影只有十来人观看。但在访谈中了解到,喜欢听广播的村民占到留守村民的87%以上。而我区“村村响”普遍存在“故障高、成本高、维护难”等突出问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区“村村响”能运行喇叭只有2101组(2010年建设系统配备镇街前端喇叭30个,终端喇叭3567组),通响率下降到55%左右,其中狮滩镇、渭沱镇通响率为0,土场、大石、盐井、官渡等4个镇

美丽乡村意义类教学文案

美丽乡村意义类

主题:美丽乡村 意义类 题目: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崭新面貌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认为,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建设美丽乡村,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美丽乡村,就是为了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二)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两富”浙江的重要内容。 回顾浙江的发展历程,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始终贯穿着“富民强省”这一条主线。这也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新的重要的战略决策。只有物质富裕不是真正的富,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口袋和脑袋都富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富”浙江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一大批“两富”城市的支撑和带动,也离不开一大批美丽乡村的支撑和依托。从全省范围来讲,美丽乡村就好比是“两富”浙江的一个细胞工程,是“两富”浙江建设的重要基础。我认为只有做好这个细胞工程,做好这个基础,“两富”浙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初步实施方案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龙马潭区金龙乡中心学校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在需要。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龙马潭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乐学、善思、勤奋、创新”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绿意”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长:王奕(金龙乡中心学校校长) 副组长:林叶刚(金龙乡中心学校主任) 世兵(金龙乡中心学校副校长) 黎大勇(金龙乡中心学校副校长) 万三炳(金龙乡中心学校工会主席) 成员:温红梅(金龙乡中心学校行办主任)

国强(金龙乡中心学校党办主任) 超(金龙乡中心学校后勤主任) 徐新(金龙乡中心学校中学部教导主任) 余明贵(金龙乡中心学校小学部教导主任) 许志利(金龙乡中心学校中学部德育主任) 郭勇(金龙乡中心学校小学部德育主任) 各班主任 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特点,能使用规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蒲场镇大溪小学徐茂林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一起构成的统一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集合体,而且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学校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养成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是空白,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的发展。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小学工作的经历,对于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谈点显浅的认识,以当抛砖引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城里学校和异军突起的民办学校的夹击,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若不发展,随时会面临生源枯竭而“破产”的境地,走向没落。在这种局面下,农村学校自然非常重视发展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后,将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制约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差,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认识误区。 对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忽略了自身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掘与利用。从而导致设施豪华而“精神缺钙”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教育与教学是课堂上的事,就是重中之重。只要抓住教育质量这个纲,茅屋陋室也出人才、出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无关,只要抓好

课堂教学。 2、形式单调。 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有黑板报、班会、晨会,较好一点的有升国旗活动、校园广播站,偶尔举行一两次校园文化活动。总之,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没有完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没能够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平台和精力渲泄的机会。 3、内容陈旧。 比如,我们在农村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花圃前:“不准乱摘花草”;校园角“严禁乱倒垃圾”;厕所边:“厕所公约十不准”等。而我们在城里学校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形。如:校门口:“如果你遵守校纪,行为文明,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花圃前:“一花一草一世界”、厕所边:“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无人监督的时候便是检验自己道德水平的时候”;教室门:“入室即静,怕静莫入;进来时肃然无声,三年后一鸣惊人”等。从中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这种强硬化,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而城里学校温馨化标语体现了“人本位”的教育观。可想而知,走进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建设校园里,读到这两种不同的标语,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4、时断时续。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时断时续,说明农村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黑板报可能还是几星期前甚至是一两个月前的“陈年老醋”。没有定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一个学年也未举行几次,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段时间,各种校园活动都终止。校园文化建设时而有、时而无、时而断、时而续,不贯彻始终。 二、制约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 告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

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

美丽乡村意义类

主题:美丽乡村 意义类 题目: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崭新面貌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认为,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美丽乡村,就是为了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二)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两富”浙江的重要内容。 回顾浙江的发展历程,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始终贯穿着“富民强省”这一条主线。这也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新的重要的战略决策。只有物质富裕不是真正的富,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口袋和脑袋都富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富”浙江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一大批“两富”城市的支撑和带动,也离不开一大批美丽乡村的支撑和依托。从全省范围来讲,美丽乡村就好比是“两富”浙江的一个细胞工程,是“两富”浙江建设的重要基础。我认为只有做好这个细胞工程,做好这个基础,“两富”浙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遵循更高标准规划、更高品位建设、更高水平管理、更加健康发展、更加全面惠及的原则,把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全面构筑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基础,为“两富”浙江奠定基础,把浙江建设得更具活力、更具魅力。 (三)加强非遗保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农村文化建设

2014 —2015学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 题目:有关农村娱乐文化的调研 学生姓名:董会民 学号:201409020121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业:产品设计 指导教师:李志如 2015年 2月 25 日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掌握我市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现状,摸清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我对新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现象建议、措施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3 2、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6

有关农村娱乐文化建设的调研 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娱乐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 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来看,农村现在设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平时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工作的议事日程。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 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县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董楼村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14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视,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1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外在的精神形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办学水平重要体现。为了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办学特色化发展,创建优质学校教育,落实县教育局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方案要求,不断改进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创建优质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办学的内涵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一流农村中学。特制订如下初步设想方案。 一、指导思想 马鹿沟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突出“质量立校,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培养学生诚信做人,勤奋做事,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为目标;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育人环境为重点。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发展。注重于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相融合,推动形成厚重的教育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教育文明风尚,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创建优质的育人环境条件。 二、总体目标与内容 (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1、以学校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凝心聚力,塑造优秀的学校形象和良好的师生精神面貌。 办学理念:“质量立校,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就是追求育人质量、教学质量、师资质量。育人质量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达到诚信做人、勤奋做事。教学质量是促进每一名学生在马中有所发展。师资质量是育人质量、教学质量的保障,质量立校取决于教师质量,所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育人为本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掘发挥每一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校训:厚德博学、励志笃行。(从品德、学业、精神、实践四个方面对师生提出要求。学校育人为本、德为先所以提出厚德,即具备崇高道德情操。博学就是要求学识广博,不仅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熟练的知识运用技能。励志就是鼓励立常志、志向专一,成大事必立长志没有志向学习生活就没有奋进的目标。笃行就是要求学习做事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执着追求。)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案例反思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利用乡村资源,小成本,大成效,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校园,是洑水湾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追求。洑水湾中心小学创建于1985年,倚巍巍顿旗,傍悠悠沅水,地处溆浦西端大江口镇清江屯村。近年来,通过合格学校建设及教育信息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校办学校条件。创建了市级绿色学校,市级安全文明校园、市级农村劳动实践场所,是一所省级合格学校。 良好的校园文化凝聚了师生们的合力,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丰满了学生们的羽翼。现谈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孟母三迁”就是环境熏陶人成功的范例。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的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等诸多因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 1.要整体规划好校园。

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要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⑴净化。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⑵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等,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⑶美化。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儿童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 ⑷硬化。学校地面,保证校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保持干净,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⑸规范化。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学校标志性雕塑和励志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时刻督促学生去看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让学生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建设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2.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学校要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

浅谈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浅议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南阳市第四十二小学李明丽 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外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等。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荀子.劝学》中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雅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校园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但是,目前乡村学校现状不容乐观,不少的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增多,家庭教育的功能缺失。农村的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较为落后,社会教育功能薄弱。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教学设施配置不足或陈旧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不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这些给发展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强化学校教育功能、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足的一剂良方。因此,了解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改革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营造校园物质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学校要制定出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既有中长期计划,又有近期规划。做到教学区、运动区、就餐区分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体现人性化,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得到陶冶。 1、整合资源,绿化校园 不同区域,不同风格。四季有绿树,园内有鸟鸣,窗外有花开,走廊上看风景,学生们总有赏心悦目之感,精神焕发。各个区域要根据功能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使学生进入各功能区能溶入其中,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整合资源,人人参与。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每年春天,学校可以开展每人一盆花活动,学生们在家亲手种一盆花,贴上小标签,在规定的时间带到学校来,放在走廊上,教室里后排桌上,有的吊兰也可以吊在窗户上。学生们给花草按时浇水,每当下课时,大家欣赏花草,情趣盎然。学期结束了,各自把盆花带回家养护。让教室里永远是春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满了勃勃生机。2、整洁干净、校园“六无”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有漂亮的衣服,但收拾不干净等于白穿。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是给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 的第一印象。校园净化要做到"六无",即学生无长指甲,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少先队大队部组织每天进行常规检查评比,其中班级卫生是首要检查内容,每天表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一、我区农村文化现状及特点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二、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 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前言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的一种“集体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中国乡村文化诞生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传统社会伦理为秩序的乡村社会,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乡规民约、生活信仰、传统习俗、社会禁忌等非正式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形态。乡村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涉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乡村文化是农民生活和理念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最能体现乡村特征的文化。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乡村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备受重视。越来越多的乡村将着眼

点放在乡村本身身上,从改变村容村貌,推进产业发展,文化引领等方面向前迈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步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灵魂,是每一个乡村发展要做好的必修课程。 一、乡村文化体系建设介绍 1.1 乡村文化体系概念 乡村文化体系是公共文化艺术的精神建设,广义上即整合乡村资源,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独特性、唯一性、显著性”为设计原则,以传递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品质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乡村现有条件作为展示基础,实现对内重塑乡风文明,对外展示乡村特色的整套乡村文化体系建设,该体系对于营造“乡村+文化、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产业+发展”的独特乡村发展模式具有深刻的推动意义。 1.2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内容 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过程,从过程来看,分为初期、中期、长期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发展)、思想文化建设(乡愁回归发展)部分。从内容来看,乡村村容村貌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民俗饮食民居、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生态旅游等都属于乡村文化体系建

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设想

郑家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设想 一、校门口文化 学校大门口:设计学校办学理念牌子“引领农村孩子踏上精彩人生”。 二、校园主题文化长廊(8块) 设计建设学校德育文化长廊,分八块。主题为: 学校中院“校园德育文化之一——主题雕塑” 苏宁校舍楼前“校园德育文化之二———好学乐知篇” 综合楼前“校园德育文化之三——科技教育篇”(以“热爱祖国崇尚科学”为主题,通过古代、近代、现代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发明、创造等有关人物及知识的介绍,将爱国主义教育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激励学生动手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学校让农村孩子“快乐学习、快乐实践、快乐成长”的办学目标) 餐厅楼前“校园德育”文化之四—家乡资源丰富建设 学校操场“校园德育文化之五——阳光体育篇” 教学楼一楼“校园德育文化之六——文明礼仪篇”(小学生文明礼仪基本要求); 教学楼二楼“校园德育文化之七——感恩教育篇”(无法忘记的中国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他人等小故事);

教学楼三楼“校园德育文化之八——励志学习篇”(通过8幅中国古代成语、论语故事,激励学生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 三、班级(教室内外)文化 教室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班级(教室外)文化主题”,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以入学教育为主,设计启示牌,并且配上注音以便低年级小同学阅读。中年级同学,这个年龄的孩子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读童话故事,与我校的学校课程相结合,设计为童话世界,介绍中外童话名著及作家介绍。高年级同学,他们喜欢科学,勇于创新。因此设计走进科学的内容,介绍了天文知识以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事迹,让孩子们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也学习科学家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各班以学生参与为主,设计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理念文化。 “班级(教室内)文化主题”以学生作品为主,适合学生认知特点,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建立起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学校要有总体规划和要求,自主权在班主任和学生。 四、厕所文化建设 使学校厕所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更富有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充分利用厕所这一隐性课程资源,使孩子养成文明如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人,体现学校的人文教育。 整体思路:绿色与温馨、教育性与艺术性相融合。

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工作概述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XX年秋对我实习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目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校际学习联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打开学校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调查切入点: 此次调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调查。 (四)、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县**基金小学及该校部分教师、学生 (五)、学校概况 *县**基金小学原名大埠中心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34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小学,因条件所限,学校规模极小,校园破烂不堪,当时的校园面积仅有3000多平方米,校舍不足1000平方米,且一半以上还是低矮破烂、阴暗潮湿的一级危房。在校的学生也不过200多人。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周边村庄里的许多学龄孩子都无法入校读书,只能分散在另外几个教学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的土仓库里上课。就在这一年,正在寻找资助对象的洪逸挥先生,在赣州市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与大埠中心小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大埠中心小学也从此更名为**基金小学。 如今,该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翻了几番,危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得到大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学生1167人,教职工46人,且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3,比原来增加了近三倍。 XX年来,逸挥基金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一直关心学校的成长,使学校管理大大加强,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全县后进一跃进入了先进行列。在XX年举行的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抽考中,该校成绩分别名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第二

【文献综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向文而化”的意向,是人优化自己生命存在的实践。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结果,它最生动、最直观地表征着人类实践的意义与价值含量,印证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水平。因而文化它不仅是维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7年10月24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并且进一步强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的发展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而且农村文化建设关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注重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是国内研究农村问题的学者们竞相热议的一个话题,学者们对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及具体策略等方面展开。 一是致力于探讨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如有学者认为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学者指出:“乡风文明,核心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保障。”不少学者还把文化建设上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的高度,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及其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农业经济,这正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 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多乡一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四)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空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都将逐步优化,呈现自然生态,走上良性循环,这十分有利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五)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适应城乡需要,做大做强本地消费市场。(六)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在这种条件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的飞跃。 二、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是有利于“两进两出”的问题解决。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解决“两进两出”的问题。两进是技术和信息进农村,投资进农村。两出是农产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农村。龙头企业把技术和信息带到农村去,劳动力和农产品也通过市场机制进入龙头企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目标。第二是能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第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在农业企业中,农民就业容量比较大,就业农民就多了一份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农业企业,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第四是培养新型农民。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以及对农民员工的培训,都为造就新型农民提供了舞台。第五是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使用权、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对农民合作能力和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