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论文

金融学论文

金融学论文
金融学论文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指导教师:职称: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院(系):

完成时间:

年月日

目录

中英文摘要.......................................................... ..... (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3)

二、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及政策................................ (3)

(1)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业.................................................. (5)

(2)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政策的研究............................................. (5)

三、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构想、措施与建议.............. ..... (7)

(1)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的构想................... ..................... ..... (7)

(2)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措施与建议........................................... . (8)

(3)以郑州为例分析......................................................... . (10)

致谢.................................................................. ................ . (12)

参考文献.................................................................. . (13)

中英文翻译............................................................... . (14)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

本文以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成效及问题为例,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间接效应,认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改善中原经济区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提出了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减少政府对金融的直接干预,加快建立信用体系,规范金融生态的信用秩序,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企业的合作,促进信息平台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企业成长;中原经济区

Abstract

Taking the results and problems of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entral Economic Zone as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s of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ment,and believed that opti-mizing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stra tegic significance improving Henan’s financial structure,and pro-moting financial efficiency.Meanwhile,the paper propose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supervision function,reduce the government’ direct interf erence over the banking,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credit system,standardize the credit order of financial ecology,enhanc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and financial sectors,and enterprises,as well a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enterprise growth;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一、引言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文件的发布,其中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为核心区、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北依京津冀,具有独特优势、经济基础较好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对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配置资本资源。要科学地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抓紧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金融支撑体系。

二、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及政策

(一)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业

1.经济区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金融发展将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吸引资本与经济总量扩张的良好互动循环,实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本的快速积累,为区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资金条件。实践表明,同样的,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利用金融资本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及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资金引进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生产要素,使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需的各类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扩大内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两型社会都需要金融支持。

2.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看中原经济区金融业发展欠佳

(1)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中原经济区现有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一是金融机构发展失衡。经济区现有的金融机构仍以银行业为主,企业和项目对银行贷款融资具有高度依赖性。目前,全国 13家股份制银行已有八家进驻河南,银行组织体系结构中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股份制、地方性银行所占比重不大,并且现有金融体系中非金融机构规模较小,证券机构数量较少,缺少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及资信评级等金融机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处于空白,融体系还不健全。二是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郑州市。现有股份制银行网点设置上主要以郑州为中心,有中信、浦发、兴业、光大等金融机构开始进驻洛阳、南阳、安阳、焦作等省内经济较为发达地市。总体而言,份制银行非省会网点设置数量仍然较少,域覆盖面较小。三是信贷投放不合理。银行体系内大量的资金投向了大中型国有企业,小企业及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时也因借贷资金过于集聚而增加了银行机构的经营风

险;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县域金融、农村金融发展较为滞后,仍然是以四大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只有浦发银行展开破冰行动,于2009年9月成立了巩义浦发村镇银行,踏出河南村镇银行发展第一步。但是,从总体上看,以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以城带乡的金融效应还未显现,中心城市为主、县域市场补充的金融市场格局还未形成。

(2)金融资金总量不足

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中原经济区境内金融资金总量不足。一是经济区内信贷资金总量规模较小。截至2009年底,河南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2883亿元,仅占全国各项存款余额3%,大大低于河南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约7%比例的水平,也明显低于河南 GDP 占全国GDP约58.%比例的水平。以上数据表明无论人均水平还是单位GDP平均水平,银行信贷资金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由于具有逐利性、避险性的特征,资金会从高风险地区流向低风险地区。中原经济区资金集聚力较低,大量资金从中部地区流向外部,尤其是流向东部资本高收益地区。同时,由于金融服务水平低,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形成了巨额存贷差,大量的货币资金并未相应地转化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拉动资本。二是中原经济区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利用资本市场聚集资金的能力较弱。截至2010年8月,深、沪两市上市公司总计2119其中河南省49家,仅占23家,就已上市企业而言,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也不强,2009年底,沪、深A 股市场总市值已恢复到2427万亿元,河南境内上市企业总市值为32226亿元,仅占13%。由于资产货币化、金融租赁等融资方式操作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资金聚集能力。

(3)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近些年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其他发达经济区相比,金融生态环境仍存在不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本的流入与聚集。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金融信用支撑严重缺失。部分个人、企业信用缺乏,导致逃、废债务时有发生,其中不乏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利用政府信用帮助非优质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最终导致银行贷款成为政府信用的牺牲品。二是金融依法维权不到位,金融资产防范失保障。在依法执行判决清收的过程中,由于司法判决中向政府倾斜、执行力度不到位、司法执行费用较高等原因,往往最后清收效果不佳,普遍存在判决执行率偏低、执行时间过长的问题。三是中介机构发展不规范,金融服务能力较差。现有的评估和会计审计机构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司法部门指定,存在垄断经营行为,缺乏竞争,收取费用过高;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中介机构受到利益驱使,容易出现评估作价不实、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由此造成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情况掌握不准确,加大了贷款的风险。

(4)存贷差总量大.

存贷差总量大说明储蓄存款滞留银行没有转化为有效投资。与2008年以来的美国金融危机相比,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一次预演。10年前我国政府应对亚洲金融机

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与2008年以来到2009年国家采取的应对政策相比,也只是一次小小的预演。与10年前相比,我国金融机构积累的资金更加丰裕,全国金融存贷差已经超过18万亿元,以河南为例,河南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已经超过6000亿元。河南存贷比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金融效率不高。衡量地区的存款增量资源利用率可以用存贷增量比来反映,反映存款增量转化为贷款增量投放的比例。这个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该地区金融市场的效率,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地区信贷资金拥有情况和使用效率。目前,全国存贷比率平均水平远高于河南的存贷比率。这就反映了河南地区的信贷资金不是流入,而是大量外流,这无疑加重了河南地区内融资的困境,使得河南金融资源在本身就匮乏的情况下更加匮乏。因此,河南存贷比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金融效率不高。危(二)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政策的研究

河南2010年金融相关比率为1.7,居中部六省末位,金融发展深度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二是证券业发展缓慢,直接融资水平低。河南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数量少,而从国家层面出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配套政策。建议“一行三会”研究制定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政策意见,或者分别与河南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国家层面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配套政策体系。

支持中原经济区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增强金融业实力。支持河南省整合金融资源组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支持以部分城区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组建中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全国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到河南设立分支机构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设立社区类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支持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地方保险机构。支持发展农业投资基金、农村信用担保公司。支持商业银行后台中心落户河南。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交易品种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IPO上市融资。支持河南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

支持中原经济区开展融资创新试点。建议“一行三会”在开展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方式、银行间直接债务融资模式、“新三板”改革、激励政策等领域创新试点时重点考虑中原经济区,并积极协助中原经济区出台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相关政策,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拓展商业性信贷品种,扩大新农村建设类贷款的范围。支持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尽快实现全面办理商业银行业务。支持中原经济区在涉农、小微企业、科技、文化、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金融创新试点。应加大对中原经济区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财税政策扶持。建议提高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2%的奖励标准,提高部分由中央财政负担。增加对河南省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品种范围、提高中央财政承担比例。对小额贷款公司执行同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定向费用补贴标准。

1.融需求特性的划分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来自不同产业和领域的金融需求互不相同,但从市场调节机制的角度,可以将看似错综复杂,其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市场领域的资金需求,这一领域的项目具有盈利性,比如部分中小企业创建、大型企业的技术研发以及部分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等项目,符合逐利性金融的投资条件,但由于现行金融体系和制度供给不充分,使得资金需求主体缺乏利用现代金融体系融资的具体途径。二是准市场领域的融资需求,这一领域内的项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或必备条件。这些项目,由于处于转型初期,短期具有高风险、信息不对称以及资但从长远看,又具有资金流的自我补金回收周期长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商业性金融在初期不愿介偿性甚至是盈利性入,但等项目运转成熟后,却符合其营利性投资条件。三是纯市场失灵领域的资金需求,比如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资金需求,以及部分扶贫性质的建设项目。

2.供给结构的匹配

根据金融需求的市场性与准市场性,应有不同类型的金融供给与之相匹配。

第一,针对市场性领域的资金需求,应主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体系和资本市场来满足。根层次、信息及风险等特征,又可区分为成熟的据融资企业的规模、大企业、传统中小企业及科技创新型企业三种类型。对于成熟的大企业,由于其资金需求规模大,而且能够提供健全的财务报表等硬信息,适合通过商业性大银行或资本市场进行可以依靠各种类型的中小金融机融资。对于传统中小企业,构融资。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由于其风险及潜在收益较高,主要通过创业板资本市场或风险投资基金来实现股权性融资。

第二,针对准市场领域的融资问题,传统方法是依靠政策性金融,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引导利用民间资本,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正在向新兴的开发性金融转化。“开发性金融”是指政府或政为特定需求者府联合体通过建立具有政府信用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融资,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推动市场主体的发展和自身业务的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这里要强调的是,开发性金融并非专指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行为,而是一种金融制度,这种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用市场化的资金配置与收回方式来实现政府的财政转移和支持目的。除了融资与市场建设功能外,开发性金融强调资金的配置与发展规划的融合性,其以全社会或地区的规划为前提,是通过融资手段对国家或区域发展规划的积极推有助于消除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无序性,这也是商业性金融所难以实现的功能。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在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下的新发展,其运用政府组织优势的资源和高能量,以市场化融资推动市场和制度建设,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促进良性互动发展,使完善的市场机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更高的效率。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中原经济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地区金融支持体系。新的金融体系,应由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两大类型的金融机构组成。其中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核心职能在于弥补准市场领域的资金不足,并最终实现商业性金融的顺利承在该领域创建和完善市场,在这一方面,政府的政策重点和难点是构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原则运营的

金融机构或载体;商业性金融体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系则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选择经营领域,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制策重点是创造不同类型,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管。

三、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构想、措施与建议

(一)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的构想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是深化中原崛起战略、统筹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金融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聚集超经济规模金融资源,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手段,做大做强金融业,积极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

1.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原经济区的金融市场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增强金融服务为着力点,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稳妥发展期货市场,加快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注重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建立各市场之间稳定的资金流动渠道,促进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一是积极发挥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作用,为中小型企业筹集资金和实现生产要素流动提供资本市场平台。河南省产权交易所作为中部六省唯一一家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要充分发挥产权、债券、股权交易平台作用,为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提供新途径,逐步成为立足经济区、辐射大中部、具有特色的区域产权交易市场。二是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针对已上市企业,通过资产重组、配股增发新股等形式将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注入上市公司,扶持上市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和升级,发挥其再融资和市场放大功能;针对未上市、具有增长潜力及产业关联度高的公司,要重点培育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兼并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三是积极发展债券和期货市场,鼓励大中企业利用发行债券筹集、改善财务结构,鼓励商品流通领域企业利用期内、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2.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诚信体系,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依托,整合工商、税务、司法、交通及公共事业单位等部门信息,建立全国联网运行的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库,实现跨行政区域的信贷和政务信息共享。加强对重点行业、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状况的评估,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反馈相关情况,更新信用库。要配套建立信用惩戒和信用激励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失信行为成本。同时,尝试对具有高信用度的个人、企业在金融服务上给予优惠和便利,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培育和引进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实现金融机构与评级单位的功能互补。建立以人民银行监管为中心、融机构内控为主题、银行协会监控为制约、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立体式金融监管体系,强化监管的力度和审查的深度与严格程度,实现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

3.中小企业投资和融资平台

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总量和货币化程度远远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不足影响了中小企

业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自筹资金和民间信贷仍是实现融资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中小企业投资和融资平台、规范融资渠道,是金融支持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首要工作。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主要是抵押担保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成立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中心,以中心为枢纽,连接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及金融机构。通过具有政府机构性质的中小企业中心筛选出一批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业绩良好的优质担保机构,吸收为融资平台的担保成员。由中心的担保机构成员筛选符合条件的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初评意见,上报中心融资风险评审机构进行项目预批。对于审核通过的企业,再由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中心向合作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由银行机构进行最终评审,通过后向中心发放贷款。最后,中心把从银行机构统一贷得的款项通过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的形式转贷给用款企业。此外,财政预算可以尝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补偿,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

4。郑洛双核区域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具有吸引和辐射性,是引起金融要素区域流动和金融结构变化的最重要力量,建立郑州、洛阳双核金融中心,发挥金融腹地效应对中四、郑州建设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研究:原经济区建设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郑州、洛阳地处中部腹地,是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枢纽,又是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双核拥有与生俱来的农业与人口资源、优越的区位位置、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大的经济实力及良好的金融基础,可通过提升双核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构建辐射中原腹地的金融服务网络。因此,中原经济区要以双核发展为依托,以经济区金融供求为拉动,将郑州、洛阳建设成为汇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等交易于一体,积极吸引更多的境内外金融机构在两地设立分支机构,做大做强河南地方金融机构,逐步建立成辐射整个大中原的金融资源集聚、金融服务高效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5.中原区金融建设

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载体,建立园区金融,依据集聚区发展特点,整合、新金融服务手段,加快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是金融支持经济区建设的又一可行路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产业集聚区特色的金融工具,服务于区内重大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主导产业、战略新型产业的发展,为承接转移产业提供专项贷款,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构建实行园区企业联合互保体系。支持园区产业链金融的发展,通过对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的延伸,立足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合作,开发金融产品,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创造优质的园区金融环境,多渠道、多形式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成立融资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中原区经济区建设的金融至此搓和建议

为破解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中的金融困境,我们“三化”以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框架为基础,结合中原经济区既有的金融组织和制度条件,认为政府应着力创造政策环境,

支持区域商业性金融机构发展,并构建新的国有区域投资集团。

1.造政策环境,支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区域商业性金融机构

区域商业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两个方面进组建区域级别的行。一是通过整合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大中型商业银行,实行区域内跨市经营,并尝试通过参股或在区域外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源。

2.鉴“重庆模式”,运用开发性金融原理构建国有区域投资集团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机构作为投融资平台,由其代表政府统一对外融资、统一管理、统一归还借款以及负责政府与银行之间的沟通协调,这种模式实际就是开发性金融原理的现实应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创建及运行后,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融资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数平台与地方政府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平台公司并未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以及对融资项目没有进行分类处理等原因,导致地方平台自我约束严重不足,一些平台公司过度负债,形成了巨大的隐性债务风险。由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准市场领域的融资问题会格外突出,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仍然需要融资平台这一载体,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应用开发性金融原理,对原有平台的组织形式、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造。

实践中,可以借鉴较为成功的“重庆模式”重新构建统一的区域性国有投资集团以八大国有建设性。“重庆模式”通过公司化、集团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整合打企业为主体,配之与相应的制度框架,以市场化的方式规范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问题。其“八大投”分别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供排水、城市路桥、高速公路、高等土地开发,电力能源、轨道交通和水利工程领域的建级公路。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政府导向 + 市场化运作 + 专业化分工 + 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投资集团这一载体,将政府原有的担保贴息模式转化为市场运作模式。按照这种思路,中原经济区可以尝试整合原有分散的地方融资平台,构建区域统针对过程中的准市场性融一的综合性国有投资集团,“三化”

资领域,分别设置基础设施建设、农地流转融资、农业产业化投资、等专业子公司,以规模化和新型产业投资专业化来提高融资信用水平及风险管控能力。新的投资成为政企分开、权责明确要与政府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自负盈亏、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新投资集团在融资方面,除了通过向国开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机构及外国政府申

请贷款以外,还应积极探索债券发行、信托、产业投资BOT、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渠道,成为区域融资创新的主力军。

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区域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大规模城市化的过程,“三化”这一过程所派生出的各种金融需求,通过现有金融体制无法有效满足。本文提出的新型金融供给框架,目前还只是一种理论。这种框架的完善以及实践模式的选择还需要上的初步探讨,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三)以郑州为例分析

郑州已经基本具备建设中原经济区金融中心的潜力,从几个方面努力。

1.引导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推进模式。前者强调金融中心的形成主要是由经济发展自身决定的,后者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力量规划金融中心。而郑州目前处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形成的初期阶段,对周边的区域吸引力不强,但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已逐渐显露出来,需要政府的推动来加快金融业的发展。政府应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着力拓展多层次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健全金融体系。

2.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子市场。健全金融市场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加快组建地方保险法人机构,以农业保险、城乡养老保险和责任保险为重点,大力推进产品创新,积极发展群众有需要、经营有效益、风险有管控的新产品、新业务,扩大保险业务规模。

(2)重点发展期货市场。围绕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积极开展期货新品种研发工作,逐步推出原材料、工业品、能源期货品种,同时加大对商品期货期权、商品指数期货的研究,最终将郑州商品交易所建成较完善的集农产品、工业品及各类商品指数的综合性、现代化期货市场。

(3)依托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整合省内产权交易机构,联合省外产权交易机构,在郑州建设中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同时,积极完善证券、外汇等其他金融市场。

3.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软环境建设离不开金融人才的储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对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重点依托郑州市商品交易所的博士后流动站,制定倾斜的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有的放矢的吸引海归人才。注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

专业实习的机会。与金融机构合作实施定向培养,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培养与金融市场直接接触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4.金融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保证。制定金融创新方面的奖励扶持政策,支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支持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在金融管理体制、金融组织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建立创新保护机制,激发和保护各类保险机构创新积极性;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在境内终资本市场上市和发行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完善创业投资机制。

5.健全法规和监管制度

加快金融监管的法制体系建设,逐步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的方向转变;建立金融业的同业协会和行业自律组织;相关法律部门制定和完善金融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郑东新区聚集,尽快形成区位优势。对新入驻郑东新区的金融机构,由市财政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并自形成收入起,享受三免两减半的优惠政策。对区域内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对引进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

致谢

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通过我对自己在大学四年时间里,所学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图书检索等学科知识的实践运用,我较为全面地梳理回顾了:自己大学本科辅助学习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同时较好地实践展示了经过自己大学四年扎实的学习,在专业理论知识、英语词汇语法积累上,所积淀形成的较强的能力;也同时培养发展了:自己一定学术研究的能力,包括研究的问题发现意识,认真、仔细、严谨、踏实、肯下功夫进行独立思考钻研的学术研究精神,较好的资料收集、材料整理、观点整合的能力,较好的语言组织,较为流畅的论文撰写的书面表达能力,由此,为自己以后的进一步深化学习,积累了一定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我大学最后一刻我集中精力撰写论文,期间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反复修改了几次,最终能过顺利完成整个论文的撰写,首先应当感谢的是我成长的摇篮我亲爱的母校对我的栽培,衷心地祝愿我所留恋的母校,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在外延拓展和内涵提高方面,同时取得丰硕的成果,创建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学;而我特别要感谢的是:让我敬佩的导师—王老师,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积极鼓励和十分耐心、细致的指导,给我许多非常有益的帮助。在导师指导下深入阅读和整合收集的材料,重新熔铸我的论文,在多次修改的情况下,我的论文逐渐转变成为语言组织比较细腻、论点比较明确、思路比较清晰、材料能有序排列,观点和材料能比较好的有机地融合的状态。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论文的质量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缺陷,但总体上,在导师帮助下,经过多次修改,我觉得还是满意的。真心地祝愿我的导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为我等晚辈做出更好的引航作用,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汪来喜,基于GARCH 模型的股票期权定价方法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2 .

[2] 李建平,加强征信建设优化河南金融生态环境 [J].征信,2009,2 .

[3] 向琳,李季刚,张超.当前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4 ) .

[4]刘晓萍.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3 .

[5] 李昊,马宗敏.浅议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金融业的发展[J].技术与市场,2011,11 .

[6]刘煜辉,陈晓升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林毅夫,孙希芳,江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

[8]陈元.开发性金融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经济研究,[J].2010,7.

[9]肖兰华,金雪军.抵押品缺失与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逆向选择[J]财贸经济,2010,8.

[10]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土地流转和基于土地的用益物权担保融资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5.

[11]王修华,刘灿.地方融资平台治理的关键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0,8.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the rise of circulation

The socio-structural genesis of circulation

The explosive rise of short-term speculative capital,embodied in and animated by the circulation of the risk-bearing derivative,seems to reflect,amplify and arise from ongoing transformations in the basic socio-structures of the globalizing economy (Eatwell and Taylor 2002). This much more th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urns on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ing importance of circ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that specialize in the circulations of capital (Pryke and Allen 2000). It appears that the internal dynamic of modern capitalism that compels it to drive towards higher,more globally encompassing levels of production seems to be generating such progressively ascending levels of complexity that connectivity itself is becoming a socio-structuring value. Though it went unnoticed at the time,beginning in the 1970s EuroAmerican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had begun to exhaust much of its productive potential (Brenner 1998) and to require a spatial remedy or a ‘fix’ (Harvey 2000: xxx;James 2001: 204). Industries of many types needed to discover new ways to incorporate more marginal regions (particularly South Asia) to shore up critical contradictions instigated by its compulsion to overproduce goods and over-accumulate capital. As Spiro (1999) has shown,EuroAmerican capitalism was generating and absorbing (especially from OPEC members) more capital than it could profitably reinvest in the majority of existing industrial sectors. So Harvey observes that ‘if equilibrium is to be re-established,then the tendency towards overaccumulation must be counterbalanced by processes that eliminate the surplus capital’ (1982: 193) cir culating through the production system.

A key dimension of the metropolitan response was a global restructuring in which EuroAmerican companies began to outsource much of the production of industrial materials an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to the more developed regions of the more advanced developing nations. Southeast Asia generally and China in particular were the main beneficiaries of this restructuring (Singh 2002: 241-6). The hinterlands of the advanced periphery as well as entire countries,such as Pakistan,became outsourcing centres for raw materials and manual labour production (e.g.

textiles). Still other states,particularly though not only in sub-Saharan Africa,participated in this process in only the most marginal and episodic sense. Analysts such as Bond (2001) have argued that countries such as Mozambique and Chad seem isolated from all but the most exploitative aspects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is re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has continued to generate problems of connectivity immune to traditional solutions (Hoogvelt 1997: ch. 3).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fo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this reorganization that began in the 1970s arose from a fragment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es at the level of basic inputs (Jones 2000). The prolifer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ntractual outsourcing (an agreement to supply a product over a given time span) reconfigured and increased the risks that corporations had to deal with. New and seemingly less easily manageable risks-such as political,counterparty and currency risks-appeared on the horizon. To hedge against these risks,financial institutions began,as Shiller (1993) observes,to develop derivatives and their markets for their corporate clientele. In order for these derivatives to be effective,their markets needed to be liquid,the principals able to buy and sell as their needs demanded. The demand for liquidity together with the self-expansive structure of these markets furnished a new avenue and opportunity for absorbing the over-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n the metropole,giving birth to new institutions,such as hedge funds and new banking divisions,that specialized in managing speculative capital. And,as the pools of capital expanded,as financial technicians cast new derivative contracts to expand the reach and maximize the leverage of speculative capital,and as new technologies permitted instantaneous around-the-clock trading worldwide,the economic power of such capital grew exponentially. The numbers are truly staggering: the value of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now traded annually approximates 100 trillion dollars,the vast majority in the unregulated over-the-counter market (OTC). According to the US Treasury (2003),the banking conglomerate,JP Morgan Chase,presently has derivatively based positions that control over two trillion dollars in foreign currency,more than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of all but a few nations. So production’s most important product is fast becoming the production of connectivity-the logistics,communication networks,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technologies used to aid and amplify connectivity.

Speculative capital,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risk

As intimated,financial derivatives are part of a socio-structure of circulation that has three interconnected elements. The first of these elements is speculative capital. This is a huge,discretionary,non-production directed and continually expanding pool of mobile,nomadic,opportunistic capital that resides in the hands of major investment banks (e.g. Goldman Sachs),privately owned hedge funds (e.g. LTCM) and the financial divisions of especially the largest corporations (exemplified by GE Capital). These banks,funds and divisions are located in the cultural and mental if not always geopolitical landscapes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second element is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 products and markets. This set of linked institutions participates in global markets in many ways,the most significant of which is increasingly the marketing of these products. 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financial derivatives are the principal instrument that speculative capital use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Financial derivatives are essentially wagers on changes in the price of money (i.e. interest rates) or relationships among national currenc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market,they appear to be necessary and natural because they are motivated by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nectivities lying at the heart of globalization. The final element is a newly minted and determinative conception of risk: new because risk has here become abstracted from the concrete universe of uncertainties and determinative because it constitutes the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pricing of derivatives.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elements constitut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what we call the culture of financial circulation. Though none of the three elements is itself new,their combination,redefinition,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mplification are producing a fundamental shift in how the world economy works,characterized by the growing power and autonomy of the sphere of circulation.

Financial derivatives are therefo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are ‘the functional form that speculative capital assumes’ in the marketplace (Saber1999: 128-9);and because they are the structural form that circulates and

globalizes risk. Speculative capital takes this form because derivatives unify in a single

instrument the objectific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risk,the almost unlimited leveraging of those amalgamated risks and the capacity to be used for hedging and speculation. The process of objectification is central because derivatives are not concrete,but socially imaginary objects that use the classifying powers of language to tie together sets of distinctive and separate relations. So objectification here denotes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contemporary financial community,operating much like an orchestra without a conductor,concretizes a complex amalgamation of 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int o a single recognizable object (derivative’s contract) that then appears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se relations because these relations are not part of the manifest appearance of the object or instrument. The derivative appears to be simply a contract that permits buyers and sellers to speculate or hedge,though,as the analysis unfolds,it will become clear that this is simply the appearance of a considerably more complex phenomenon.

Resource:Edward LiPuma and Benjamin Lee.Economy and Society Volume 34 Number 3 August 2005.

金融衍生工具和流通量的上升

流通的社会结构性成因

激增的短期投机资本,通过这种承受风险的衍生物的流通而变得具体和富有生气,似乎从正在进行的全球经济的基本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反映,放大和升华(Eatwell and Taylor 2002)。上述现象更是使重要性日益增强的流动性与金融机构及工具的发展特别是在流动性资本方面的关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Pryke and Allen 2000)。这似乎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动力强迫他们趋向于追逐更高的,更具全球范围意义的生产标准,那似乎是在产生那样一种能够连接自身成为社会结构价值的,逐渐上升的复杂标准。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发现,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欧美工业生产的潜力已经耗尽了(Brenner 1998),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补救和修复(Harvey 2000; James 2001)。许多行业需要探索新的途径来对更边缘的地区进行一体化(特别是南亚地区),以此来支撑受过度的产品生产和过多的资本积累强制驱动的,从而引发的关键性矛盾。正如斯皮罗所说(1999),欧美资本主义所产生和吸收的资本量(尤其是欧佩克成员国),在大部分现有的工业部门,已经超过了它能有利润的进行资本再投资的需求量。因此哈维(1982)所评论说“如果平衡被重新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即通过运行生产系统消除过剩的资本,那么资本过度积累的趋势将被自动抵消。”

宗主国响应的一个关键性方面是欧美公司全球性的重组,开始把大量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和原件的制造外包给那些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较发达地区。通常是南亚,特别是中国是这次重组的主要受惠者(Singh 2002)。那些先进地区边缘的内陆地区也包括整个国家,比如巴基斯坦,也成为了原材料和手工劳动产品(例如:纺织品)的外包中心。尽管还有一些国家,特别是虽然不是只在沙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他们参加这个过程仅仅给人以边缘的和偶然的感觉。正如邦德(2001)的分析师认为,像莫桑比克和乍得这样的国家,似乎被全球经济所孤立除了那些最受剥削的方面。

生产的这一改组接连产生了那些传统解决办法不能解决的问题(Hoogvelt 1997)。与先前的国际贸易的形式形成对比,这种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重组活动,引发并导致了生产过程在基本投入阶段的破裂(Jones 2000)。契约化外包服务(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提供产品的协议)的增值和机构化,使得那些公司必须去解决的风险增加了,并且风险被重新配置。新的、表面上看来,更不容易控制的风险,例如政治风险、交易对手风险和货币风险,即将出现。为了规避这些风险,正如希勒(1993)评论的那样,金融机构开始为企业客户开发衍生物及其市场。为了使那些衍生物变得富有效率,它们的市场需要是易变现的(具有流动性的),使公司负责人能够依照他们的需求来购买和销售。流动性需求连同这些市场自我扩张的结构,为吸收那些在宗主国过度积累的资本提供了新的出路和机会,孕育新的机构,比如对冲基金和新的银行业部门,那专门研究如何对管理投机资本。而且,因为资产池的不断扩大,及金融技术人员塑造出新的衍生工具合约来扩大投机资本的范围和最大限度的发挥投机资本的杠杆作用,加之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在全球范围内不分昼夜的进行交易成为可能,这种资本

的经济力量正在以指数方式增长。那些数字确实的让人惊奇:每年进行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已经接近一百万亿美元,而绝大多数在未受管制的场外交易市场(OTC)。根据美国财政部(2003),那些银行集团企业,JP摩根大通,目前已经有一个衍生成的有根基的能够控制超过两万亿美元外国货币的阵地,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因此生产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迅速的成为连通性物流的生产活动,通信网络,金融工具和技术,用来援助和扩大其流通性。

投机资本,金融衍生品和风险

根据提示,金融衍生品是这个循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三个因素中首先是投机资本,这是一个巨大的,任意的,非生产导向性的和不断的扩大资金池移动性的,游动的,存在于绝大多数投资银行(例如:高盛),私自拥有对冲基金(e.g. LTCM)和特别是那些最大公司的财务部门(例如:通用电气财务公司)手中。这些银行、基金和部门坐落在文化和精神上,要不然的话就是欧洲和美国的地缘政治景观。第二个因素是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这套联动体系在许多方面参与全球市场,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扩大了这些产品的销售。这是重要的,因为金融衍生产品是投机资本在全球市场上所运用的最重要的工具。金融衍生产品在本质上是基于货币价格(即利率)或国家间货币的关系进行变动。从市场角度出发,它们似乎是必要的和自然的,因为它们被与在全球化当中其核心作用的流动性有关的风险所激发。最后一个因素是最近铸造成的和具有决定性的风险概念:是新的,因为风险被从不确定的和限定的实体领域所抽取出来,因为它构成了这种产品和衍生物的价格。这些因素的构造和组合构成了金融流通文化的分子结构。虽然三者本身多不是新的,他们的组合,重新定义,制度化和技术放大在世界经济的运作方式上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流通的范围不断的扩大和自主性不断的增强为特点。

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市场上承担投机资本的有效形式(Saber1999),因为它们是流通最终的结构形态。

全球化危机。投机资本采用这种形式,因为衍生工具将客观的各种风险统一为单一的工具,那些来自合并风险的几乎无限制的杠杆效应和被用于对冲和投机的能力。核心是客观化的过程,因为衍生产品不具备具体的形态,但是社会想象的对象利用语言所具有的分类能力将那些有特色的和有独立关系的联系起来。因此客观化在这里是指通过当代金融界所表现出来的过程,像一个没有指挥的的管弦乐队一样运作,使一个社会的复杂融合具体化,政治的和经济的关系变为一个单一的可辨认的标的(衍生合约),然后似乎是不依赖于这些关系,因为这些关系不是那些标的或工具明显表现的一个部分。衍生工具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合约,它允许买者和卖者进行投机和套期保值,虽然,就像它分析的展示那样,这将会变得清楚,这仅仅是一个相当复杂现象的表现。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的风险范防与控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金融学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撰写的《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的风险范防与控制》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本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学校所有。 学生(签名):*** 2008年 11 月 20 日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3) 1.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存在的风险 (1) 1.1信用风险,不良违约增加,投资用途贷款潜藏较大风险 (2) 1.2流动性风险,个人房贷引发的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并不明显,但局部值得关注 (2) 1.3操作风险,普遍存在,应引起银行高度关注 (2) 1.4利率风险,关注加息影响转化为借款人的信用风险错误!未定义书签。 1.5市场风险,谨防集体非理性行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政策风险,关注国内的经济走向与宏观调控方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7认识个人房贷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各种风险之间的联系 (6) 2.对症下药,防范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风险 (3) 2.1加大金融改革,稳妥引进新的金融商品。 (3) 2.2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3) 2.3强化内控制度建设 (4) 2.4推广全面实施个人住房贷款保证保险制度 (4) 2.5改善银行贷款结构 (4) 2.6加强对房产开发商的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2.7完善个人信用征询系统的信息容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8改进对购房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评估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9严格银行的贷前审查和逾期贷款催收............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资料:.. (9)

金融专业学年论文备选题目

金融学专业学年论文备选题目 1.我国网络借贷发展趋势与问题研究 2.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制度的对策研究 3. 外汇储备增长、货币冲销对物价及产出的影响效应分析 4.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5. ****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 6. 公开市场操作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效应分析 7. 我国外债管理中的风险防控问题研究 8. ****空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9. ****航空港建设中的金融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10. 互联网金融时代网络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 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研究 12.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实践及其经验分析 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14.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15.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6.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研究 17.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应分析 18.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效应分析 19.金融危机治理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20. 商业银行合规性管理研究

21. 我国政策性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22. 我国地方债务潜在的金融风险问题探析 23.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24. 我国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25. 我国社会养老金缺口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6. 我国发行地方债试点相关问题分析 27. 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28.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及完善对策 29. 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及完善对策 30. 我国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31. 我国政府投资美国国债的风险分析 32. 我国土地财政依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33. 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相关问题分析 34. 我国开征房地产税的政策建议 35. 我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 36.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37.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38.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思考 39.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趋势 40. 电子银行业务创新途径 41.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42. 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思考

关于国际金融学论文

1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课程名称:国际金融学 论文题目: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姓名:龚墩花 学号:309 专业:金融 年级:2014级 班级:3班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兴起。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在战略、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对传统银行业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短期不会动摇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传统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律、积极创新,还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强系统安全建设等。 当前,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给金融机构发展和品牌创立、传播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将展开激烈竞争,未来甚至可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引言: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联合天弘基金推出了余额宝,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规模1853亿元。余额宝在2013年的快速崛起,带动起了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人将“互联网金融”评选2013年度金融领域的流行词之一。互联网金融产业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引入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商业模式。新型商业模式的引进,不仅弥补了传统银行的局限性,为传统银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而且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银行间接模式与资本市场直接模式的新型模式,对我国部分企业资金的疏导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没有停留在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层面,通过深度挖掘积累下来的数据信息,将业务拓展至金融领域,构建出互联网金融模式并成为信息技术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2017年金融类论文范文3篇一

2017年金融类论文范文3篇一: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通过近30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如今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的改革措施,人民币走向储备货币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这一重大国际金融战略,如何全面的了解这一战略的利与弊,如何利用当前的国际局势使这一战略更顺利的开展,扬利除弊,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话题。本文首先简单的阐述了货币国际化的含义,随后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可能带来的利益与弊端。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利益弊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实力。无论是历史表明还是在理论分析,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强。具体地讲,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币“强”。目前中国就这一点还是有所欠缺的。“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

了“强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而且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向他国无条件的借钱,而美国政府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还清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或者承担汇率波动的冲击,或者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币“弱”,不管实行哪种汇率制度,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丁美洲多次遭遇的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强国”有“强币”。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 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我们下面通过一张ChinnandFrankel编制的国际化货币的功能清单(见表1)来直观的阐释。 表1国际化货币功能 货币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题目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一部分 1银行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财政分权与上市公司避税行为的分析 3基于MM模型的税收效应分析 4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究_基于资本税收效应的分析 5税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6我国上市银行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的研究 7从上市公司分配方案看我国股利政策的特点 8股利政策与我国上市公司收益的实证研究 9技术指标在我国证券市场运用的实证研究 10累积投票制度与分类表决制度的比较 11论我国证券民事赔偿中的投资者利益保护 12市盈率、成长性与公司股票价格/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 13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中美两国发行制度的比较研究 14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 15对我国寿险公司竞争能力的实证研究 16社会养老保险的国际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8我国人身保险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及预测 19我国寿险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股指的变化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分析 第二部分 1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 2上市银行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 3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4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5银行信贷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浙江案例 6股指期货成交量和持仓量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影响 7利率波动对股价的影响研究 8农产品期货的周期性研究 9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10上市保险公司社会责任研究 11上市证券公司税收负担研究 12社会保障资金运作绩效研究 13基于copula技术的金融相依性分析研究

应届毕业季2020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2018年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1、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 2、欧盟碳市场相依结构和风险溢出效应对碳排放权价格波动影响研究 3、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研究 4、基于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 5、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与资本结构关系研究 6、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7、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及经济增长影响之实证研究 8、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 9、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及应用研究 10、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11、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 12、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 13、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探讨 14、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15、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 16、中国平安集团并购深发展银行协同效应分析 17、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研究 18、化妆品行业研究报告 19、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案例分析 20、黄金价格波动与美元、石油价格波动的联动分析 21、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研究 22、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度分析 23、银行同业业务扩张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影响 24、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25、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研究 26、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风险研究 27、融资融券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 28、经济转型下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 29、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M银行为例 30、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 31、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 32、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3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 34、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研究 35、我国房地产信托模式研究 36、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与防范 38、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39、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0、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影响因素分析 41、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42、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价研究 43、科技金融的融合机制及对策建议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第一部分 1银行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财政分权与上市公司避税行为的分析 3基于MM模型的税收效应分析 4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究_基于资本税收效应的分析5税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6我国上市银行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的研究 7从上市公司分配方案看我国股利政策的特点 8股利政策与我国上市公司收益的实证研究 9技术指标在我国证券市场运用的实证研究 10累积投票制度与分类表决制度的比较 11论我国证券民事赔偿中的投资者利益保护 12市盈率、成长性与公司股票价格/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 13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中美两国发行制度的比较研究 14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 15对我国寿险公司竞争能力的实证研究 16社会养老保险的国际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8我国人身保险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及预测 19我国寿险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股指的变化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分析 第二部分 1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 2上市银行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 3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4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5银行信贷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浙江案例 6股指期货成交量和持仓量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影响 7利率波动对股价的影响研究 8农产品期货的周期性研究 9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10上市保险公司社会责任研究 11上市证券公司税收负担研究 12社会保障资金运作绩效研究 13基于copula技术的金融相依性分析研究 14基于分位点回归的VaR度量方法 15基于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分研究

16融资性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问题研究 17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问题分析 18人民币实际汇率预测:基于STAR模型 1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影响因素 2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 3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结构的分析 4实际汇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5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东亚各国数据 6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7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实际汇率影响分析: 基于东亚各国数据 8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对国际资本流入的研究 9危机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进展研究 10危机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对“保增长、促就业”的效果研究 11我国2001-2006年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研究 12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中国国际资本输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4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15我国P2P网贷平台借款人行为分析:以拍拍贷网贷为例 16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优化问题研究——基于XX政策目标 17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研究 18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1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20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问题研究 第三部分 1互联网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研究 2互联网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研究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研究 4基于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医疗保险研究 5基于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医疗保险研究 6人民币升值具有J曲线效应? 7劳动收入占比与通货膨胀的互动机制研究 8马歇尔-勒纳条件在中国成立吗 9全球供应竞争下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10“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11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中韩比较 12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的中德比较 13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研究 14私人银行现状的中外对比 15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分析 16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学专业导论论文

金融学专业认识及职业规划 引言:通过对金融学专业导论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增加了对金融学本专业的认识,了解了金融学是什么,金融学的涉及面,金融学的就业方向以及学习金融学,成为金融学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特质,了解了一定有关金融学研究方法等。 摘要:金融学职业规划目标 正文: 一.对金融学的认识 1.金融学是什么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现代人们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有各种经济关系,例如去存款、取款、付款,去申请各种生产经营性贷款或消费贷款,去办理各种保险,去购买有价证券等等;报刊、电视、电台每天都要报道股票行情、外汇牌价、借贷利率等各种金融信息。总之,现代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信用形式来完成,一切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也都要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来发挥作用。在这种经济社会里,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总量、金融调控与监管、国际金融等金融学所包括的基本范畴具有极端重要性,金融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范畴的学科。现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金融社会,资本将胜过权力成为社会运行秩序背后的终极推动力量。对智识之士而言,投资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见学好金融学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经济社会中都能有很大的帮助。 2.金融学专业研究内容 金融学专业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法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关于银行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论与实务,关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关于金融宏观调控及整个金融经济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关于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主要研究方向有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投资学、保险学、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3.金融学的研究过程 ①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提出问题 ②将经济学问题用经济学语言描述并将其概念化 ③数学语言阶段:提出假设,进行数学逻辑推理和计量分析 ④得出结论并用经济学语言规范分析 ⑤得出政策涵义 4.现代金融学研究方法 ①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规律性结论。规范分析:以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②数理经济模型分析:用数学方式表达经济理论,并进行演绎推理 ③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现实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据以定量分析经济运行过程,验证并发展经济理论,评价经济政策和决策,预测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

金融学论文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指导教师:职称: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院(系): 完成时间: 年月日

目录 中英文摘要.......................................................... ..... (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3) 二、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及政策................................ (3) (1)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业.................................................. (5) (2)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政策的研究............................................. (5) 三、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构想、措施与建议.............. ..... (7) (1)中原经济区金融支持的构想................... ..................... ..... (7) (2)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措施与建议........................................... . (8) (3)以郑州为例分析......................................................... . (10) 致谢.................................................................. ................ . (12) 参考文献.................................................................. . (13) 中英文翻译............................................................... . (14)

金融学论文范文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函授 毕业论文 题目*********************** 系别继续教育学院 年级专业级金融学 学号 姓名 ***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银行业信用卡市场结构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个人信用制度的逐渐完善,信用卡业务作为银行拓展业务和提高效益的途径和手段,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本文概括介绍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基本情况;通过运用SCP方法对信用卡市场的市场集中度进行测算,得到中国信用卡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结论;并且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产品结构“非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通过借鉴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产品结构的有点和不足,运用结构优化理论 ,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结构优化的方向。 关键词:信用卡市场;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性;进出壁垒 目录 一、信用卡市场及市场结构相关理论 (1) (一)信用消费理论与信用卡........................................................................1(二)市场结构相关理论 (1) 1、市场结构理论 (1) 2、市场结构的组成与决 定 (1) 3、市场结构的特 征 (2) 4、市场结构与市场营销的关 系 (2)

(三)信用卡市场的基本结构 (3) 1、信用卡市场结构组成 (3) 2、信用卡市场结构决定要素 (3) 3、信用卡市场是典型的双边市场 (3)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产品结构的现状 (3) (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历程 (4) 1、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4) 2、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特点 (4) 3、我国信用卡产品结构 (4) (二)我国信用卡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 (5) 1、市场集中度 (5) 2、产品的差异性 (5) 3、市场进出壁垒 (6)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结构现状及与国外市场的比较 (6) (一)我国信用卡市场当前状况 (6) 1、信用卡市场结构非优化的市场因素 (6) 2、信用卡市场结构非优化的银行因素 (7) (二)与美国信用卡市场结构的比较 (7) 1、美国信用卡市场结构 (7) 2、中国信用卡市场需要借鉴部分 (8)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及优化措施 (8)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趋势 (8) 1、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将实现实质性扩张 (9) 2、中国信用卡市场将由寡头垄断结构逐渐向垄断竞争结构发展 (9) 3、中国信用卡市场的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将不断趋于合理 (9) (二)对我国信用卡市场结构优化的建议 (9) 1、降低政策性壁垒 (9) 2、注重产品差异化,适应客户需求 (9) 3、积极推进银行改革………………………………………………………………… 10 4、完善差异化市场营销……………………………………………………………… 10 五、结束语...................................................................................................10主要参考文献 (11)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可选题目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金工方向 1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2 、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改革问题的思考 3 、区域金融合作对环渤海经济中心构建的支持 4 、关于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问题的研究 5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6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7 、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 8 、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与监管问题探析 9 、 **** 股票的价值分析; 10 、 **** 证卷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估; 11 、 **** 银行股份公司经营绩效评估;

12 、中国股指期货投资的风险管理; 13 、中国股指期货推出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4 、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研究; 15 、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所要求的经营环境研究; 16 、股权投资基金研究 17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 18 、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19 、股指期货交易策略研究 20 、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21 、黄金市场投资策略研究 22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23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 24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研究 25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表现及原因探析 26

、股票发行制度创新研究 27 、从紧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 2 28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创新) 29 、资本市场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30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陷及纠正 31 、信托业务创新探析 32 、私募基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33 、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34 、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37 、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商业银行贷款低效率 39 、现金流量表与企业的并购业务(借助案例分析) 40 、期权激励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41 、企业并购融资分析 42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范例

2017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范例(二) 选题须知: 1、以下选题仅供参考。有些选题过大,同学们写作时应将其细化。 2、不得跨专业选题,如会计专业不得选金融、工商管理专业的选题;3.考生可自拟论文题目,但所拟题目必须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 1.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德宏州桥头堡建设中金融服务创新的思考 3.浅析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 4.商业银行金融理财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我国城投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6.某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7.建设银行某某省分行零售业务市场竞争对策建议 8.我国移动支付业务SWOT分析 9.某某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探析 10.浅议存款保险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11.大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1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1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对策 14.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15.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研究 16.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17.我国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18.浅析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状况、问题及对策 19.浅谈某某省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探析 21.某某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浅析 22.互联网金融探析? 23.某某省网络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4.中外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对比 25.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26.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27.某某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8.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29.浅析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防范对策 30.农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浅析余额宝的风险及控制 32.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与监管对策分析 33.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货币金融学小论文

我国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分析 摘要: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核武器”,是我国目前使用最为频繁,最为信赖的调控手段,故特以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执行进行分析。本文截取2003年至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并配合相应年份期间的经济大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于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同时提出相关建议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三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 (一)贴现政策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改变贴现利率上,贴现利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贴现政策是通过影响贴现贷款和基础货币的量来影响货币供给的。 (二)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市场利率,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凭借法律授权,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左右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借以改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 综上,我国利用上述三种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基准利率,从而影响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最终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效果列示

2001-2010年GDP 与M2数量 单位:亿元 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取2001年至2011年间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货币与准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进行对比,M2代表货币政策的实施,GDP 检验其效果。通过做散点图,发现其有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如下图: M2与GDP关系图(单位:亿元) 0.0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600000.0 700000.0 800000.0 2000 2001200220032004 20052006 20072008200920102011 年份 需要说明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上图是假定其他所有条件不变,忽略各种潜在的变动。即便如此,

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

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1.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征 第一,全球碳交易市场整体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全球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非常迅速,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量将达到1500亿美元,但是根据近几全球碳市场实际交易量来看,已远远超出了预期。 第二,从市场结构上看,碳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清洁发展机制。欧盟排放市场占的比例最大。2008年,欧盟碳交易量是30.93亿吨CO,碳交易量占当年的64.23%,碳交易额919.1亿美元,占全部的碳交易额的72.75%。欧盟的排列放权交易市场是《京都协议书》下基于配额的交易体系,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第三,碳金融的金融衍生品发展迅速。特别是CDM的二级市场。主要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有期货、期权和掉期等。2005年,清洁发展二级市场交易量只有0.10亿吨,交易额只有2.2l亿美元;2006年交易量0.25亿吨,交易额4.45亿美元;2007年交易量2.4亿吨,交易额54.5l亿美元;2008年交易量10.72亿吨,交易额262.77亿美元。 第四,从CDM项目供需双方的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英国、瑞士和中国、印度等国家。CDM项目的投资方主要来自于参与《京都协议书》的发达国家的购买计划、多边/私人基金、能源公司、咨询开发商及金融机构等。 2.各国对碳金融发展采取的措施 第一,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2000年,欧盟启动欧洲第一个气候变化方案,成为设计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法律依据。英国于2001年11月26日通过《气候变化法》,成为世界首个将法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美国最高法院于2007年裁决温室气体为空气污染物,并赋予环境

金融学论文

浅谈欧洲债务危机 摘要:从2010年2月初开始,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发酵,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震荡。本文通过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发展和影响的探析,思考了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一些启示。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启示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发展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本质上是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sovereign debt)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主权债务危机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危机。具体是指一围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单个小国的主权信用危机,可通过IMF或其他大国的援助渡过难关。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主权信用风险,则就意味着全球性“惜贷现象”再次出现。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由来已久。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将国债/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但是现在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各国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一条款。目前欧盟龙头国家和比较弱小的国家,都超出了这个警戒线。皆已自顾不暇。欧盟成员国目前平均的赤字率上升到6%以上.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平均数已上升到85%以上。现在看来.对超过了两个警成线的行为,似乎没有实际可控的方法,或者可以操作的工具来实现控制。财政赤字、公共部门债务规模的风险边界到底在哪里?有没有一个可以提前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反思和探讨。此次欧洲债务危机首先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开始。资料表明,2008年希腊财政赤字还仅是GDP的7.7%,但2009年这一数字已飚升至12.7%。与庞大财政赤字如影随形的是其对外负债。2008年希腊债务余额为GDP的99%.而至2009年,该数据上升至113.4%。目前希腊债务的绝对额为2800亿欧元,但其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从数据上看,希腊实际已经“破产”。受希腊的影响.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相继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以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期在未来气年内预算赤字将居高不下。自此,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咻逐步扩大.整个欧盟都相继受到债务危机困扰。随着4月27日标准普尔公司将希腊主权评级降至“垃圾级”,而欧洲各国在援助希腊问题上却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试论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作者:谈璐 作者单位:韩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刊名:中国外资 英文刊名: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年,卷(期):2010(9)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会给欧元区经济带来重大负面影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全球投资者对欧元的信心受挫,欧元大幅贬值。2009年11月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从1.5的高位一度下跌至1.35,累计跌幅超过lO%。另外,由于有市场担心希腊等国将无力偿还债务,致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加,所以,对金融业股票的恐慌情绪激增,从而引领股市整体的下跌。欧盟五国的债务危机已经凸显出欧元区成员国越来越严重的内部分化问题,而且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存在很大的难度。欧盟五国的债务危机问题甚至促发了市场对欧盟可能面临分裂的担忧。由于由16个国家组成的欧元区只是货币联盟,在机构设置上,欧元区也只存在欧洲央行,而不存在一个能够为成员国处理债务的类似财政部的机构,在金融危机下,这种机制的设计缺陷也将使希腊等国无法通过使本国货币贬值作为自身救助的手段。欧盟五国背负的巨大财政赤字将会拖累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发展。 2.规模庞大的避险资金将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乃至中国市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国家主权信用危机,加重了对其风险的担忧,从而使资金流向发生逆转,寻找美元或者美国国债这种避险性较强的避风港。另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使投资者将可能更注重基本面}14素,更加看重主权国家的还债能力。新兴市场中经济增长相对较高、外汇储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集合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系列 1、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2、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4、关于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5、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探讨 6、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分析及实证研究 7、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8、试论述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解决 9、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分析 10、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 11、关于小额贷款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13、关于财务公司的金融职能探析 14、第三方支付体系研究 15、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16、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17、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防范 18、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19、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0、我国家庭理财方案的设计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2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作用 23、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24、我国典当业的融资功能研究 25、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26、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27、租赁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28、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与防范 2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作用分析 30、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31、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32、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对银行发展的作用 33、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34、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35、商业银行资产种类创新发展

36、商业银行业务合同研究 37、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作用 38、商业银行国外投资研究 39、商业银行的QDII发展 40、浅析巴塞尔信用评级方法对风险管理的作用 41、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二、金融市场系列 1、股票定价与价值投资研究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研究 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4、我国股份制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与决议研究 5、浅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 6、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则依据研究 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8、股指期货交易开市场站的必要条件研究 9、浅析IPO定价的合理性 10、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11、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2、试论述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试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14、试探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价格的影响问题 15、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16、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研究 17、论开通国际板对A股市场的影响 18、未来美国股市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19、经济长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20、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21、市场繁荣与理性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借鉴 22、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迪 23、中国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24、试论中国股市的“股权溢价”现象 25、对股市同步现象的实证研究 26、试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 27、股市日期效应的实证研究 28、对中国封闭基金之谜的研究 29、股权溢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分析 30、对中国公司购并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 31、对中国股市的“势头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 32、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现象探析 33、对中国股市中的信息与波动率的实证研究

金融学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华东理工大学2013—2014学年第_1_学期 《金融学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2013.10 班级__经济133__ 学号_10132826_ 姓名___宋梅春怡_ 开课学院____商学院___ 任课教师__宋福铁等__成绩__________

谈谈你对金融学专业的认识 在上完三个礼拜的金融学概论课之后,曾经对于金融学一无所知的我逐渐有了些许了解。原本以为金融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况且课时又比较少,起初并没有对此抱有多大的兴趣。然而,当我在每周三的晚上静静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讲说,我逐渐发现了金融学并不是那么乏味,它就这么真实地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经济日益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学的作用逐渐彰显。 一、金融学的含义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家庭或个人、各类经济单位几乎每天都要接触货币,都要同金融打交道;任何商品都需要用货币来计价,任何购买都要用货币来支付;人们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有各种经济关系,例如去存款、取款、付款,去申请各种生产经营性贷款或消费贷款,去办理各种保险,去购买有价证券,等等;报刊、电视、电台每天都要报道股票行情、外汇牌价、借贷利率等各种金融信息。总之,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信用形式来完成,一切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也都要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来发挥作用。在这种经济社会里,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总量、金融调控与监管、国际金融、金融稳定与发展等金融学所包括的基本范畴

金融学学年论文

金融学学年论文: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内容提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对危机,总结事件过程,反思经验教训,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注意信贷过度集中的问题,推进并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鼓励适度消费,建立严格的金融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财政金融的监管和立法, 促进和保障金融产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西部地区;教训汲取,发展思考。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尤其是金融业界更是谈虎色变。那么,这场金融危机究竟是如何引发,西部大开发,发展西部金融业从 中应当吸取哪些教训?对此,本文作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相关问题剖析 2007年4月,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危机开始,此后伴随着美联储、欧洲、日本等先后几次向金融体系注资救市,以及美联储利率的不断下调,这场以雷曼兄弟倒闭为代表的华尔街风暴,逐步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可划为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即金融机构向大量信用不良以及低收入群体贷款购房,贷款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所引起的问题;二是流动性的危机,即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不能够及时产生足够的流动性来应付债权人变现所引发的问题;三是信用危机,即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全面怀疑所造成。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如果从体制机制及相关财政金融宏观管理决策上分析,与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和金融机制及金融 宏观管理决策本身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美国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债务经济模式,是一个地道的空壳经济,培育了美国 经济增长的大气泡 众所周知,债务经济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大增,以及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放弃美元货币供应量的管制,改用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手段的背景之下。即美国不再需要一般性的实业企业,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费品和一般性工业设备外,其他商品都从国际市场购买,并借此向世界输出美元。其他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结算顺利进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元储备,并购买美国债券或其他所谓安全的美元资产以保证美元储备保值增值。在这种金融框架下,只要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不倒,外国政府就永远需要美元储备,美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并且通胀或美元贬值会自然蚕食掉利息率。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GDP制造业所占比例不到10%,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率更少,而服务业在美国GDP中的所占比例高达80%。按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维金的推算,美国每获得1美元的GDP,必须借助5美元以上的新债务。同时随着国际贸易量增加,美元债务随之也会增大。正是这种债务经济模式,既膨胀了美国经济,也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即一旦消费信贷迅速膨胀引发次债危机,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都会产生急剧下降或增加,进而引 发金融危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