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美学的读书报告 (1)

关于美学的读书报告 (1)

关于美学的读书报告:

(一)艺术与审美的思考

艺术不等于审美,审美先于艺术艺术源自于古老的巫术,审美起源于劳动。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性,也会具有开放性,读者观众不断的更新,艺术会展示出它的新的意味。书中说艺术并无进步可言,却又能够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扣住人的心理让人感受新的艺术意味中符合现实人们观点的美的共识,这好像就是艺术的心理形式。

人类学本体论,恰恰是在感性形象的艺术中便能实现的最高精神层次,这就是人生的意味,生命的存在和命运的悲怆,这才是艺术本身的本体所在。审美的出现很早,阅读了《美学四讲》,书中谈到祭祀与人类扑捉美的关系,原来很久以前的巫术,是艺术最早的化身。因为人类对于神,对于自然的未知,因此产生了对于世界强大的神秘力量的依靠,因此便有了巫术,人类依靠巫术和祭祀去完成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所不能够做到的事情,因为只有祭祀,礼仪才能够使无知的人们开始聚集,产生共同的智慧和相互的关系,人类的力量凝聚了,才会是生产得以发展,生存成为可能,艺术随着人们对美的向往诞生。

审美呢,则是人们对于美的潜意识里的一种感受形式,在艺术作品产生之前,人们便会对于美有一种脑海中千变万化的感受与印象,或许是枫林一片红似火,或许是万千繁星伴明月,又或许是两手相牵的一种祝福和真挚,美的许多形态,因人而异。艺术是一种物态化,审美是一种意识化,艺术可以改进审美,便是以美启真,审美可以牵

连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潜在思维活动,就是以美储善。

艺术中存在爱本能和死本能两大块。我用人生作为一谈,艺术中,人生可以看成一条曲线,人们都认为笔直的人生一帆风顺,却不知道人生是曲线更别致,因为曲线具有比直线更多的可能,开放性便是艺术可以一直引人关注的魅力。关于审美和艺术,我想还有许多值得我思考的,美感和欲望都不能脱离声、体、形、色的感知,我想我需要更细心一些,便能逐渐领悟现实生活中艺术与审美更多的联系。

(二)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翟秋白的散文几乎都是写的高亢激昂的,书中的许多批判和讽刺,彰显了他对于当时种种风气和现象的强烈不满,他也引用了许多的喻体来描绘他的所见所感。他称中国是最艺术的国家。

最普遍的中国艺术,是男人扮女人,便是“两面光”,谓之“中庸”。于是在这一门“扮”的说法下,时代的空洞了虚伪便展露无遗。因为民权的兴起,科举不符合潮流,便有了“中华民国”,实际是扮成的。还有个典型的就是“捐班”,诺大的上海,纳税的便可以有权利选举和被选举,于是当时上海只剩下四百六十五个大市民。这虽是有钱的为主,却一定会让那些人无论如何得个同进士出身的身份。老实的民众,想要革除一切科甲出身的参政权,以便实现反动的民权,为了不对于祖国来说“不忠”,不对于祖宗“不孝”,就有了考试选举,举人成了“被选举者”,实际上,还是秀才和举人,只不过是一种掩饰罢了,不过是为了让民众看起来是“民权”。

上海在那个烽火交加的年代,浸透着一种思想,有钱便是主子。于是便有很多财神主子,有的是人们拜祭的,有的则是财主们。人们祈求财神保佑自己的市侩的理想得以实现,不过清苦的日子,在当时看来,便是小资产阶级思想。财主少爷荒唐的忏悔起来,以为动乱是因为自己的摩登态度,以为是自己对于外国的许多新思想的追崇,其实呢,真正的原因根本是在于他们一切的封建余孽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应当要暴露和攻击。更可怕的是什么,财主们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洋枪大炮,居然不再忏悔,从不认为是因为自己忘记了祖国,开始责备“下等人”。

当时的“下等人”是没有权利和财富的穷苦民众们。财主们的恐惧居然依托在穷人们身上。那是的民众压力可见,他们被告知自己的罪过是不懂得民族主义。穷人的斗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们一边在呼号和战斗,打到帝国主义,一边却受着压迫。其实穷人用不着忏悔,因为穷人需要的是“挖心”,挖掉“奴隶”的心,只有挖掉了,斗争才可能胜利。人民要开始为自己“谋幸福”,这一点小资产阶级是很懂的。

“挖心文学”的盛行是战争胜利的一个基础。人民应当站立起来,因为人民开始拥有自己的权利,在未来的一片时空,奴化的思想要铲除,工人们和知识分子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平等的部分。

(三)赏词感受历史变迁

《人间词话》实在是一部经典的文学里程碑作品。它的魅力将我国古典诗词的精髓进行字句的品读和斟酌,或者是进行风格的评论。在一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学如此浩瀚而深奥的一面。此书不得不提那三境界。这似乎是最为普遍的书中的论说,受用的范围也是极广的。在迷茫的一片想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豁然开朗,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达成,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便可成事,为大业,便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那却在灯火阑珊处”。

书中谈到李后主词风格的洒脱和性情真,并且有赤子之心。他的阅历广,经历丰富,写出的词非常有境界,读起来让人有中莫名的感伤和无奈,或者埋怨花,或者感叹草,又或者将自己一腔愁绪全都融化进雨里去,他的愁确实是深重的,但是才华又恰恰粘在愁上。他的江山,如一江春水滚滚流去,如今却在幽幽的囚居中,不知为何,我感觉他的词中似乎没有忏悔的情感,他只是感到无奈何,倚槛长叹,巧妙的把自己的感情遗落在世间万物上,具有浪漫的色彩,描绘出了一副让人难忘的动人自然图景。

词的妙处就在这里,好像读起来就能凭着那几个字,却联想和思考,原来文字是那么奇妙,拼凑在一起有那么多种可能的图景,知人论世,明白了作者的处境,设身处地,便会有身临其境之感,那河山仿佛就在眼前,那华丽宫殿中的欢乐就涌上心头,那江山移去的悲凉又接踵而至,还有那些昔日年华不再的遗憾,全部藏在最后一幕夕阳红的图景里,这一看来,词把我带进了时空的穿越中,仿佛和李后

主促膝长谈。

(四)文字和人性的丑恶

翟秋白先生的散文中提到了很多油特殊意义的词汇,关于“怕血症”和“渴血症”至今我仍然不是很清楚。其中谈到了美国的真正悲剧,而德莱赛这个美国文坛上个性的艺术家却大胆地揭露了美国的很多阴暗面,当时美国自认为自己拥有荣华富贵,正是了不得的文明大国。原来在美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华丽布景下,依然可以通过德莱赛的作品,看到所谓不偏袒式的美国民权主义的官厅,有宪兵用他们的马蹄去践踏面黄肌瘦的一群女人们,挖矿工人们吃的面包,掺杂了一半的草屑,警察对着工人们开枪,警察放着流眼泪的毒气炸弹,这些种种可怕的吞噬人性的举动,全都在专制的恶魔统治下遍地可见。

书中有很多对于当时中国文坛上的诗歌曲词的不满。有很多新鲜活死人的诗文,不让活人懂,那是当时苟且活着的人把外国诗的格律、节奏混杂进自己“高人一等”的所谓高尚优越的腔调中,于是就有很多不伦不类的时文,空谈耿耿忠魂。那些文章没有学尽欧美诗文的根本,又用着很多文言文的字眼和句法,读起来有着许多束缚。其实我们应该相信平民小百姓的语言,创造更多平民诗的言语,脱离这种活死人的影响。

(五)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李泽厚先生谈到,人们的审美从和谐、愉快、舒服来奠定美,到后来改变为由故意组织起来的不和谐,没形象,没秩序为形式,新的一种美。艺术中已经包涵了丑陋,不协调,拙,表面看上去,好像人们的审美在倒退,不是越来越特别,反而越来越广泛。其实人类的智慧在进步,这标志着艺术不多的成熟。它不再具有某一逐一的外在题材限制,成了艺术自由式,生活中无处不见艺术。

现代的家具中,曾经因为要使房屋符合自己所想要的色调漆上不同的颜色,书桌书柜也会有多种颜色,其实现在人们反倒开始喜欢上原色,我认为不仅仅是因为如今倡导绿色,环保,更多的应该是艺术必须符合人们的情欲宣泄,普遍的多了,容易让人们开始撇开繁复,追求简约。

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实在被生活压抑了许多的欲望,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或许在靠近,或许根本就很虚幻。仍然符合艺术的“二律背反”,由再现到表现,表现再到装饰;从具体艺术形象中的意味到有意味的形式。即使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装饰美,人们依然希望得到更多更贴近自己的艺术具体化,满足自己空缺飘渺的人生。所以我们依然要看电影,读小说,赏诗歌,欣赏书法和建筑,听音乐,因为我们都希望从一个故事中去感受生活,生活本身有很多我们不愿意见到的面孔,我们依然在憧憬。

有许多电影作品是以人们所向往的生活为背景,然后制造矛盾,解决矛盾,推移起伏,很扣人心;也有些电影就以日常生活本身为题材,这时候电影的作用就像是一面镜子,照一照就能告诉我们哪里很可怕,哪里很完美。小说也一样,小说却比电影有更多的自由,我们可以把那些文字没有限制到的地方安置我们最爱的环境和想法,人们总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走进书本中的世界,我们就会自然的身临其境,这样我们饥渴的精神就有天涯海角的万里旅程。小说多多少少都会在矛盾冲突中想一个圆圈一样以艺术沉淀的形式表现生活,而生活中的我们又不断贴近实际去耳目感知,让生活更加增进我们的心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