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4期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新飞周建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江苏南京210023;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陈独秀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的成长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

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实现的途径选择等文章和演说,

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思想理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学习和研究陈独秀

的这一思想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知识青年在近代中国民族危难时刻

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情怀,进而揭示陈独秀青年思想在近代中国

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

推动青年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国梦

一、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

陈独秀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内部政治社会衰败和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羞辱性掠夺的时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青年陈独秀从20世纪初开始就投身爱国革命活动,先后组织爱国演说、发动拒俄运动、主办《安徽俗话报》、创建岳王会,传播民权、自由与科学思想,鼓吹革命思潮。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偌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是觉醒的”,大多数国人则沉睡不醒。因此,要挽救中国,只有依靠青年,青年学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动力”[1]。

首先,社会是属于青年的,青年是变革社会的生力军。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是社会中最新鲜活泼、富有朝气的因素,其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2]因此,陈独秀把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来承担不断改造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其次,青年身心活泼,受传统思想影响小,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蕴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青年相对于中老年人,体质健康,精力充沛,生机勃勃,是人类社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马新飞,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周建超,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88

会新鲜之血液,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豪情壮志,而中老年人,体质微弱,精力不济,保守安逸,“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因而,“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3]。同时,青年人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敢于怀疑,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思维,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再次,只有新青年,才能肩负起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陈独秀认为,既然青年是中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那么青年的正确成长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现实生活中的青年还烙印着旧时代许多痕迹,不能担当改造旧中国的使命,只有把“旧青年”塑造为新青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二十世纪之新青年,头脑中必斩尽涤绝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诸青年之做官发财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始得谓为新青年而非旧青年,始得谓为真青年而非伪青年”[4]。只有无数健全洁白之新青年被唤醒而奋起,才能完成救国救民之重任。为此,陈独秀教育中国的青年,一是要明白自身的责任重大,不可自弃;二是要明白自身的力量微弱,不可自恃。所以,“青年学生们的职任是:第一努力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第二努力做有力的各阶级间之连锁,以结成国民的联合战线”,这是“产业幼稚文化落后的中国学生的特别职任”[5]。

二、青年发展的理想模式

在探索青年正确发展的过程中,陈独秀深刻意识到,一方面青年对于中国社会之改造、国家之未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深感当时青年发展现状与其时代使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从生理和心理上完成从旧青年向新青年的转变,才能履行职责,担负使命。为此,陈独秀从以下多个方面努力建构理想新青年的目标模式。

1.拥有强健的体魄。青年首先应在生理上具有真青年之资格,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在改造社会中发挥力量。早在辛亥革命前,陈独秀就尖锐批评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国民身体素质教育的缺失,指出:“我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专门讲德育,智育也还稍稍讲究,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人提倡(射御虽是体育,但也没人说明),以至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6]在陈独秀看来,民族衰微的原因在于我国青年体质虚弱,“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甚而担忧:“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茫茫禹域,来日大难。”[7]究其原因,陈独秀认为:“中国教育大部分重在后脑的记忆,小部分重在前脑的思索,训练全身的教育,从来不大讲究。”陈独秀对比西洋教育,认为西洋国家强大的原因不仅在于军事实力,还在于西洋的教育德智力三者并重,“全身皆有训练,不单独注重脑部。既有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又有图画和各种游戏,练习耳目手脚的活动能力”[8]。因此,陈独秀主张中国教育应学习日本,发展“兽性主义”,“兽性之特长谓何?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曰,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也;曰,顺兴率真,不饰伪自文也”[9]。总之,作为新青年要强心力、壮胆力、增体魄、振雄风,以坚韧不拔、刚健奋进之精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2.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陈独秀认为,新青年要从心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还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从封建的依附、奴隶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自为主人,平等待人。他指出:“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使“民于君为附属品”、“子于父为附属品”、“妻于夫为附属品”[10],青年在长期的封建“奴隶道德”下丧失了独立思考之能力和独立自主之人格。“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11]在《一九一六年》一文中,他又提出要“尊

98

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期望青年能够“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12]

3.树立国家观,增强爱国心。陈独秀是一个坚定的、真诚的爱国者,他把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倾注在广大青年身上,希望广大青年也能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早在1903年,陈独秀就对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爱国心进行了剖析,他说:“中国人性质,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灭国为奴皆甘心受之”,而“外国人性质,只争荣辱,不争生死,宁为国民而死,不为奴隶而生。”[13]1904年在《说国家》一文中,陈独秀进一步意识到,国人是否有爱国心对于国家的强盛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说:“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故“当今世界各国,人人都知道保卫国家的,其国必强。人人都不知道保卫国家的,其国必亡。”[14]陈独秀还对比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国家观的区别,认为中国人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中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夫人民,惟为缔造者供其牺牲,无丝毫自由权利与幸福焉”;而“近世欧美人之视国家也,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人民权利,载在宪章,犬马民众,以奉一人,虽有健者,莫敢出此”。[15]因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陈独秀指出,只有“国家主义,实为吾人目前自救之良方”[16]。他特别要求青年应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关心社会。他说:“我之爱国主义,不在为国捐躯,而在笃行自好之士,为国家惜名誉,为国家弭乱源,为国家增实力。”为国家捐躯之烈士固然让人敬佩,但这“乃一时的而非持续的,乃治标的而非治本的”[17],真正的爱国者应是持续的治本的爱国主义者,故青年应培养自己“勤”、“俭”、“廉”、“洁”、“诚”等品质,这才是救国之要道,才是持续的、治本的真正爱国行为。

4.勇于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由于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青年必须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相结合,积极进取,勇于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陈独秀不赞成中国文化中的退隐主义,指出“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18]至于青年如何改造社会?陈独秀提出了“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的改造方法,他认为中国寻求改造社会屡屡失败的原因在于“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19]据此,陈独秀认为,唯有国民运动能够改造中国社会。他呼吁青年“其各自勉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而为国民运动”[20]。在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陈独秀对改造社会的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告诫青年,要奋斗,要改造社会,“非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来改革社会制度不可”,否则“在国内外两重资本主义压迫下,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21]

5.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人生观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与社会、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因此,如何把旧青年改造为新青年,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使其自觉地承担挽救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是五四时期陈独秀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他说:“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得回答的很。我们若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22]在陈独秀看来,“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全民族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23]为此,陈独秀猛烈批判旧青年把做官发财作为人生唯一目的的思想,认为把个人发财当作人生追求的人是不懂得幸福为何物的人,他认为衡量

09

是否幸福“既必准快乐与痛苦以为度,又必兼个人与社会以为量”[24],也就是说,只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个人在社会上留下的永远生命,这种永远不朽的生命,才是人生的最大价值。他还批判了青年中存在的“顺世堕落的乐观主义”和“厌世自杀的悲观主义”两种人生观,号召“社会中有勇气和自信心的先知先觉,应该用个人的努力,渐渐减少人性黑暗的方面,渐渐发展人性光明的方面”,并强调“人类本性上黑暗方面一日不扫除干净,个人的努力改造一日不能休息。一民族不努力改造,一民族必堕落以至灭亡。人类不努力改造,人类必堕落以至灭亡”[25]。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陈独秀进一步要求青年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并重视马克思主义对于青年的引导作用,指出“主义制度好比行船底方向,行船不定方向,若一味盲目的努力,向前碰在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26]。他希望青年朋友“做贫苦劳动者底朋友,勿为官僚资本家佣奴”[27]。

三、青年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提出青年发展的理想目标模式只是塑造具有时代精神新青年的前提,重要和困难得多的是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对此,陈独秀根据当时青年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改造国家、振兴中华与青年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青年目标模式实现的具体路径。

1.通过改革教育培养青年。陈独秀深知教育对国家民族和青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认为教育为国家的命脉所依托。在《今日之教育方针》《近代西洋教育》《新教育之精神》《新教育是什么》《平民教育》等诸多文章中,陈独秀都主张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培育青年,而教育改革首要的是新式教育方针的确立。陈独秀认为,“教育家之整理教育,其术至广,而大别为三:一曰教育之对象,一曰教育之方针,一曰教育之方法”,但“三者之中,以教育之方针为最要:如矢之的,如舟之柁”。他依据当时“列强之大势”和“国势之要求”,强调“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准此以定今日教育之方针,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28]依此教育方针,陈独秀提出了以“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思路。同时,由于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故今日中国之教育必须取法近代西洋教育。一是学习西洋“自动的而非被动的”、“启发的而非灌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从前被动的灌输的老法子”,“处处体贴学生心理作用,用种种方法启发他的性灵,养成他的自动能力,好叫人类固有的智能得以自由发展”,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人格。二是学习西洋“世俗的而非神圣的”、“直观的而非幻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弃神而重人,弃神圣的经典与幻想而重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技能”,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三是学习西洋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中国教育重脑力、轻体育的状况,鼓励青年学生锻炼身体,造就强健体魄[29]。因此,陈独秀强调新教育之精神应培养青年学生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自动的本能,要打破形式的教育,实事求是,不虚张形式,讲尽外观。他还比较了新旧教育的不同,指出新旧教育真正的区别在于,旧教育是主观的,而新教育是客观的。旧教育主要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成为伟大的个人,而新教育则注重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其效力大过旧教育。更为可贵的是,陈独秀提出了平民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虽然没有万能的作用,但总算是改造社会底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为改造社会最后底唯一工具”,他希望“教育界有由贵族的到平民的趋势”[30]。总之,陈独秀对于教育的持续关注意在强调改革中国的旧教育,以适应培养新青年的要求。

2.通过报纸杂志媒介引导青年。近代中国报纸杂志是知识分子向民众宣传先进思想的重

19

要媒介,是启蒙青年觉醒的重要工具。陈独秀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先后创办或主编《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众多报纸杂志,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迪了一代中国青年的觉醒。特别是《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积极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先进的科学文化,猛烈地抨击封建伦理思想和封建旧道德,像一声春雷,震惊了国内沉闷的思想文化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青年的思想解放运动。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地公开介绍和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因而,《新青年》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良师益友,也深深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成长。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31]1945年4月21日,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又说,被《新青年》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32]。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锤炼青年。任何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如果忽视了社会实践的环节就会变得毫无生命力。针对当时许多青年只是把主义挂在口头上不去做实际努力的现状,他说:“我希望诸君切切实实研究社会实际问题底解决方法,勿藏在空空的什么主义什么理想里面当造逋逃籔安乐窝。”[33]也就是说,改造社会一要坚持主义定方向,二要一点一滴地努力创造。陈独秀指出:“无论在何制度之下,人类底幸福,社会底文明,都是一点一滴地努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像魔术师画符一般把制度改了,那文明和幸福就会从天上落下来。”[34]他鼓励广大青年要学习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和实际活动的精神,希望青年以马克思的实际研究精神来研究学问,不要单单以马克思的学说研究而已,并且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同时,“我们研究他的学说,不能仅仅研究其学说,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我望青年同志们,宁可以少研究点马克思的学说,不可不多干马克思革命的运动!”[35]为了给进步青年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上海发起组还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实践中锤炼自身坚强的毅力、提升自身的活动能力。

4.通过艰苦奋斗磨练青年。陈独秀认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彻底改造离不开青年自身的努力奋斗和坚韧意志,只有青年自身立足现实,艰苦奋斗,磨练坚强意志,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因此,他希望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36]。1919年陈独秀在随感录《研究室与监狱》一文中号召青年要树立“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37]的决心,鼓励广大青年要艰苦奋斗,磨练意志,自觉投身到激烈的社会改造中去。

四、陈独秀青年思想之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

陈独秀对青年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所形成的丰富的、系统的青年思想不仅对当时青年的成长、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对我们的青年工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方面,陈独秀对青年寄予厚望,他以先进的思想、非凡的才华、犀利的语言、激情的演讲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了千千万万的青年,通过办《青年杂志》唤醒青年。当自己成为

29

马克思主义者后,他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青年指明战斗的方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引导和发动了有志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因此,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是相互交融、紧密相连的,他在阐述青年在改造社会中的地位、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和实现路径等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其在政治、教育、道德、人生、社会等方面丰富的思想观点,所以,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为当时广大青年走上健康发展的人生轨道提供了前行的一盏明灯。同时,陈独秀的青年思想是随着他的革命实践活动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展现了陈独秀由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清晰脉络。

另一方面,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以其极富穿越时空的魅力为我们今天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是必须关心和重视青年成长成才。陈独秀充分肯定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青年寄予厚望,热情关注青年的成长。这启示我们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一事实没有改变,必须关心和重视青年的成长成才,教育青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担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二是坚持和倡导爱国主义。陈独秀认为青年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思想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希望青年都能成为“持续的治本的爱国主义者”,启示我们必须在青年中坚持和倡导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加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认识祖国与世界,激励青年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鼓舞下,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使爱国主义情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三是加强对青年思想的正确引导。陈独秀对青年思想上的启迪、教育和引导对当时青年的成长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启示我们今天依旧要加强对青年思想的引导。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而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促进世界文化广泛交流传播的同时也使多元的价值观涌入我国,对青年的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年思想的正确引导,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四是教育青年要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陈独秀教育青年要把个人的生存、发展与民族救亡、国家改造相统一,体现了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启示我们要教育青年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青年只有将自己个人的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不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5]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136页。

[2][3][4][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3][24][28][29][36]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158、209、89、175、359、174、199、159、198-199、10、44、146、173、232、160-161、199-200、200、385、386、209、170-171、358-359、158页。

[21][25][26][27][30][33][34][35][37]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78-79、312、286、429、286、311-312、454、112页。

[3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童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5页。

[32]《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页。

(责任编辑:任天成)

39

五四精神和新时代青年担当

五四精神和新时代青年担当 在一百年前,中国还是那个羸弱的、腐朽的旧中国,即使我们在“一战”中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但却仍然没有收到重视与尊重,国家内部的动乱和软弱的外交,在凡尔赛宫高谈阔论的政客,无所顾忌的将德国的在华利益,转交给日本,以黎元洪为首的北洋政府大气也不敢出。而作为国家中流砥柱的青年学生们,深知国家之兴亡,国难当头,岂能苟活。满腔热血的学生走上街头,向北洋政府施压,向各国列强施压,我们不再妥协!五四运动,在社会各界的愤怒中爆发,这积蓄了数十年的热血喷涌而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誓要与旧世界割袍断义。 五四精神指的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要充分利用好今天的大好时光和优越条件,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学理论,掌握本领,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提高觉悟,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出力加油。 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之一。青年是国家的生力军,青年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青年不仅要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更要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之中,建言献策。 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甘于奉献。奉献国家、奉献人民、奉献民族,是“五四”青年的精神所在,也是当代青年必须牢记的精神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诱惑的因素很多,各种影响思想的因素也很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树立奉献精神,对每位青年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经得起各种考验,受得住各种磨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继承五四精神。纵观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民主与科学已经大大进步了不少,但还需要我们这代年轻人努力奋斗,为了建设更好的中国,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德先生”与“赛先生”,就是社会发展的引路标,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他们的人民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自我修养以及科学素质。人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应该如何使用,执法部门公平公正,尊重法律,又对得起良心。 新时代青年,要认认真真担当。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精神。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的精神。勇于担当,意味着要有坚定的信念。青年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在思想上同心、在立场上同向、在行动上同频,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修身立业的压舱石,主动向中央看齐,用好“指南针”、握紧“方向盘”,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勇于担当意味着要勤于学习。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浪潮中,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青年需要要不断学习,“学”是取得知识,“习”为付诸实践。学习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并不断总结,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4期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新飞周建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江苏南京210023;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陈独秀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的成长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 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实现的途径选择等文章和演说, 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思想理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学习和研究陈独秀 的这一思想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知识青年在近代中国民族危难时刻 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情怀,进而揭示陈独秀青年思想在近代中国 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 推动青年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国梦 一、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 陈独秀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内部政治社会衰败和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羞辱性掠夺的时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青年陈独秀从20世纪初开始就投身爱国革命活动,先后组织爱国演说、发动拒俄运动、主办《安徽俗话报》、创建岳王会,传播民权、自由与科学思想,鼓吹革命思潮。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偌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是觉醒的”,大多数国人则沉睡不醒。因此,要挽救中国,只有依靠青年,青年学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动力”[1]。 首先,社会是属于青年的,青年是变革社会的生力军。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是社会中最新鲜活泼、富有朝气的因素,其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2]因此,陈独秀把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来承担不断改造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其次,青年身心活泼,受传统思想影响小,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蕴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青年相对于中老年人,体质健康,精力充沛,生机勃勃,是人类社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马新飞,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周建超,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88

论陈独秀五四的主要历史功绩

论陈独秀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 摘要: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而极其复杂的人物。纵观其一生,前期是一个站在时代前面推动历史前进的叱咤风云人物,后期从时代前进的列车上跌落下来,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角色。而现在有些人在评价他时,往往注重看其后期而忽略其前期(其中包括五四时期)。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过:“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由他领导的。”他“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充分肯定了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研究试对陈独秀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进行评诉。 关键词:陈独秀;五四时期;历史功绩 引言 “五四时候”是个涵盖面很广,意义宽泛的概念,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认为“五四时期”专指1919年5月4日到同年6月28 日,他由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发起,后来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加入运动,发展成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广义的理解,认为“五四运动”是从1915年9月以《新青年》为主演的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文对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的研究,即立足于广义的五四时期,研究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内容与变化。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1879年出生于安徽安庆。他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他少年时便痛恨八股,为敷衍母亲而去应考,却考中第一名秀才。进入20世纪后,陈独秀作为第一代赴日学生,于1901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即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不久又进入成城学校,及日本士官学校预备科。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运动,并创办民俗报刊,在当地曾是此擦风云的人物,后办《新青年》杂志名扬全国。蔡元培闻其大名,特聘他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上任以后,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国内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大多翡翠于被大大文科 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积极参与其中,并站在前列来领导。被师生视为领导,曾一度被捕。出狱后,他与同年12月在《新青年》7卷1号上发表《本志宣言》,明确的抛弃资产阶级的明主主义,他又在《告北京劳动界》一文中提出要从自资产阶级的明主政治转变为无产阶级明主政治,1920年4月,他公开表示要向俄国学习,走俄国的道路,在思想转向共产党。1921年中共展开“一大”时,有上海组织发起并通知各地代表到会。尽管陈独秀因受聘广东教育厅长二没有到会,人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推举为中央书记。 一.陈独秀五四时期的历史事件 (一)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救民族要向西方寻求真理。首先向英国学习造船制炮,接着向日本学习维新变法,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就全面学习英美的政治制度,但这一切都失败了,而大多数国民却“若观对岸火,熟视而无所容心。”①这就不能不引起以救国为己任的陈独秀沉思。他深深感到:“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②于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和文学革

2020弘扬五四精神演讲稿_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演讲稿5篇

2020弘扬五四精神演讲稿_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演讲稿5篇 “五四”革命先驱反帝反封建、用鲜血和重合铸就的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和成千上万有志青年的宝贵财富和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巨大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传承五四精神演讲稿,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传承五四精神演讲稿【1】 时,每一次回首1919年五四青年英雄的奋斗历程,我都无比的 有被真正的冷落过,它总是不断地被赋予各种各样新的涵义。中国,因为“五四”而翻开了光辉的一页;中国青年,因为“五四”而谱写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华彩乐章。五四爱国运动后,我们煤矿工人才开始拥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因为从那天起,中

联合国认定17-24岁的人为青年。我国国家统计局认定11-34岁的人为青年。共青团中12-28岁的人为青年。青,是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春,是季节,是成长的季节,青春是生命的绿色,是阳光下那片灿烂的笑容。他们曾经在花季为中华民族的明主、科学、独立抛头颅洒热血。我今年24,是一名共青团员。我们在这个靓丽的季节,在矿山中追寻着自我、释放着自己青春的能量。我们同样的有的是一腔沸腾的热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我们同样靠的是一身凛然的正气,对煤矿事业、对职责的无限忠诚。煤矿的风雨使我们变得强壮,挫折会使我们变得坚强。矿工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来自于煤矿风雨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砺。 青春美好,但也短暂,让我们用短暂的青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让我们快乐的工作。 我们面对山峰,欣赏它们的风光,面对矿山,奉献我们的青春;面对未来,争创人生的辉煌,体现我们生命的意义。 我们缅怀“五四”先驱们的业绩,回顾中国人民和青年在整个世纪,走过的历程。作为当代青年团员的我们应当秉承民族精神,高举“五四”火炬,肩负时代责任,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去开拓、去创造、去拥抱新希望,来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吧! 传承五四精神、争做世纪青年!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

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于短即适与不适也。”“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3] 为击退当时卑劣无耻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增强抵抗力,完成国民培养新形象,陈独秀注意借鉴西洋教育经验。他认为,新国民教育应当多管齐下,从人格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而非依附型奴隶人格,从所学上要以科学人权并重,从思想上要与世界同流开放包容而非自国的,从社会经济角度则要经世实利于社会而非守退安隐于乱世,从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全身皆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蒋文祥 【论文提要】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首创《新青年》杂志,明确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和旗手;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先后撰写各类文章和随感录多达四十篇,还亲自起草并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他是当之无愧的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陈独秀首倡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的设计师和创始人。 【关键词】陈独秀五四运动总司令 毛泽东在1945年《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中曾经盛赞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今天我们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时候,当然不能忘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陈独秀。本文仅就陈独秀与五四运动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识者方家。 一、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首创《新青年》杂志,明确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和旗手 说到五四运动,不能不说到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又是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这个刊物起初完全由陈独秀个人主办。1917年1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并委以文科学长,这样《新青年》编辑部便随之由上海移到北京。1918年1月由个人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参加了编辑部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这样就以《新青年》为中心,大体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 《新青年》创办伊始,由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中国得到传播,在中国思想界当时影响最大的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即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这是五四以前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陈独秀宣扬的就是这种思想。他在《新青年》创刊号首篇文章《敬告青年》中说:“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1]他在《抵抗力》一文中又说:“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优胜劣败,理无可逃。”[2]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生物科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师曾经给以极高的评价。列宁明确指出:“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继性。”[3] 当然,陈独秀的功绩并不在于宣扬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而在于向西方寻找真理,明确提出了“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即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明确宣告“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

五四精神与中国当代青年的责任

五四精神与中国当代青年的责任 一、回首五四 1、“五四”青年节由来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二、什么是五四精神 1. 核心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3. 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三、认识五四精神 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青年。什么才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五四精神?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青年。什么才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五四精神?本报(重庆晚报)公众调查中心对此进行专题调查,共有227位市民通过电话、网络、短信三种方式参与。受访者包括学生、教师、公务员和自由职业者等,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36岁。 “五四”由来两成受访者不知道 调查显示,26.9%的受访者不知道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49.4%的受访者只是大概知道“五四”由来,明确表示知道的仅占23.7%。44.8%的人从未参加过纪念青年节的活动。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 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 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 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 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 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 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 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 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 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 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 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 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 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 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 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 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 的革命来回答了。

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714602210155 姜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以“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浅谈新闻媒介对五四运动的影响714602210155 姜鹏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人的自我救赎 人们常常从整体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角度来评判五四运动。这导致了对这场不是事先计划好的复杂事件简单化的观点,因为这一事件是不能从这些角度来分析的。随着旧政治结构和农业经济迅速解体和新的本国工商业的兴起,士绅、地主、官僚为维护他们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传统联盟开始崩溃,并由一个新形成的联盟取而代之。由此新知识分子对统治势力开始了反叛。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思想、制度和习惯,以及地主和官僚的利益举起了义旗。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反帝活动得到了工人、商人和实业家们的支持。在这种社会秩序的变革中,知识分子首先开始在思想意识方面开始对现状的反叛。我们可以将这种变革称之为革命或背叛。在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中,从没有一个时期的人们像这个时期的青年人一样对新的知识和思想有着如此的渴望;在这个时期,新的标准开始形成,整个知识阶层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扩大和改变。而作为思想传播的媒介工具,报刊杂志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思想启蒙与《新青年》的创办 从1915年冬到1917年夏,两次帝制运动使全国陷入骚乱之中,旧派官僚和士绅忙着准备即位复辟和宣扬儒家信条;不明真相的群众当中散播着“天子重归”的谣言;新建的民国遭受着外侵的国耻和内政的阴谋,整个中国又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大批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带回了他们救亡图存的新观念,这其中就包括1915年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同年秋天,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前身。陈独秀认为:“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基本改变之后,中国才有解脱军阀桎梏的可能”。 正如陈在创刊号的首篇《敬告青年》中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予所欲泣涕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他又进而提出青年行动的六大原则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根本目的就是攻击守旧主义,并打倒没有价值的传统。 三、《新青年》的改革与创新 正如陈独秀所期盼的,轰轰烈烈的批判与改革开始了。 《新青年》首先开始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孔教与礼法,正如陈在《新青年》上撰文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的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提倡求实态度和理性主义,反对神权,反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历史使命综述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历史使命综述 彪晓红的文章《“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中提出:"五四"精神是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奋斗与牺牲精神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而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距今86年了,但"五四"精神焕发出的时代光彩,对当代青年仍富有教育和启发意义。让"五四"精神发扬光大,是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陆士桢和吴庆发表的《简论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中提到:弘扬爱国主义,追求进步,建设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实质 ,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是我们对历史和无数五四先烈最好的纪念。索海峰在《浅析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中当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把五四精神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传承和发扬这一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些观点都指向一个方向:发扬五四精神是当代青年的责任。 胡少诚在《做弘扬五四精神的当代青年》中写到: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对五四精神思想基础的认同。其次,是对五四精神实质内容的把握。穆宪和王膺在《用五四精神培养青年的时代意识》中提到:当代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承担着光荣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应当用五四精神培养青年的时代意识。青年的时代意识主要应包括:强国意识、科学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团体意识、责任意识。在谭劲松和吴程程写的《当代青年爱国主

义思想变化探析》中,他们发表这样的看法:当代青年在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上,既有对祖国的赞美颂扬,也喜欢挑剔问题,批评不足,表现出忧患意识和恨铁不成钢的情感。这应当说是一种进步和超越。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关于陈独秀,360百科是这样说的,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曾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这个简短的百科中,大家已经能够认识到陈独秀的贡献,我们把陈独秀的贡献做一简单概括。 一、陈独秀的历史贡献 陈独秀的历史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仍然是中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注意是上海)创办《青年》杂志,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

号问世。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创刊词《敬告青年》,首次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为了区别于上海青年,从第二卷开始,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不久,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陈独秀曾犹豫地说:“因为要办《新青年》,每月出一期,上海那边恐怕走不开。”“没关系,你正好可以把杂志带到学校里办。”蔡元培说,“北大还要聘请一大批名流学者任教,正可以帮你编杂志。” 陈独秀随即将《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之后,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沈尹默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纷纷加入《新青年》的阵营,为其撰稿并参与编辑工作。 这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以《新青年》为阵地,一个崭新的文化阵营在中国出现了。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追求自由解放。《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所以大家可以理解陈独秀作为发起人,也是最早的旗手和领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突出作用。 有的学者说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70至80年

陈独秀

陈独秀 一、人物简介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早 年读私塾。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1901 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 志学社”,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和拒俄义勇队,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920年5月,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3年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陈独秀参加领导了上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面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桎梏,五四运动猛烈地冲击和荡涤着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树立了丰碑。尤为重要的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自觉接受并大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五四运动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精神。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不朽的诗篇。五四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宝贵精神财富。 现在,青年肩负着伟大和崇高的历史使命。因为“年轻”就是我们打拼天下的资本,“年轻”就是我们前行的旗帜。在付出中肯定自我。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青年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没有国家的前途就没有青年的前途,而国家的希望也寄托在青年之上。 今天,五四运动虽已成为过去时,五四精神仍在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中演绎着。国家兴盛是个人发展的前提,牢记自己

的责任。我们作为当代青年是幸运的,远离了国家兴亡的风雨飘摇,面临的是一个个展示自我、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回望历史,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未来,在自己生命中的价值,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总之就一句话,作为当代——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谨遵伟大领袖周恩来总理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错,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的激情、需要我们的斗志、需要我们的智慧、需要我们的创新、需要我们的勇往直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读书报告其一 ——读陈独秀《敬告青年》这是一篇无处不洋溢着激情与热血的文章,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 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大多数观点,我持赞成和欣赏的态度。从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我认为这句话最值得称赞,不仅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的希冀,也确实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有感于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青年人中已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而为陈腐朽败所惑,陈独秀先生发出了对当时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而震撼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先生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的、科学的新思想的能力较强,

五四精神和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20190509065153)

五四运动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1918 年一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 年1 月18 日,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 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 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 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 月1 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随即几天内组织了几次 会议并组织进行了游行示威等,并引发了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5 月11 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运动的重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6 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 4 日,军警逮捕学生800 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 月5 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 6 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最终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6 月28 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 年12 月正式宣布以5 月4 日为中国青年节。 从今天回顾五四可以看到五四的许多闪光点,而体现出的五四精神更是熠熠生辉,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民主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运动的青年们因爱国而游行示威,追求民主而反抗斗争,为创造新中国而不惧前途艰险,为了振兴中华而奋斗!有人被捕了, 有人倒在了警棍下,更有人被无情的子弹贯穿了胸膛!但是他们坚忍不拔,刚毅果决,一往无前,毫无畏惧!为什么他们如此勇敢?因为对祖国,对民族爱的深沉! 而现在的我们,已经不需要再为国为家抛头颅洒热血了,不再需要为拯救垂危的祖国冒 生命危险,不再需要为避免民族被欺受辱而捶胸呐喊,贡献年轻的生命。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家。但是我们有了新的使命! 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正在为现代化、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等目标而奋斗,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必要为此做出应有贡献,让祖国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高速发展着。 但是我们,承受得起这历史的使命吗? 或许我们中依旧有人热血沸腾、满心热忱,或许我们中依旧有人不惧强权、不惧暴力, 或许依旧有人为不平的事而奔走呼号。但我感到,我们中更多人,可能只能用冷漠和无知来 形容了吧。我们有的人不看新闻,不关心国际风云,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国事家事天下事一

从《青年》到《新青年》

从《青年》到《新青年》 1916年初春的一日,阳光明媚,东风送暖,东京郊外高田村一间简陋民房“月印精舍”门前池塘厚厚的冰块终于化去了。受着国内反袁斗争形势的鼓舞和陈独秀《青年》杂志的感染,李大钊满怀激情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充满革命活力的《青春》一文。“春日载阳,东风解冻。远从瀛岛,反顾祖邦。肃杀郁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文章结尾,李大钊纵笔放歌,发出内心的呼唤:“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守常其文如其人啊!”接到李大钊寄来的《青春》,陈独秀一气读完,深深为李大钊浩然正气所触动。“才不如识,识不如德。”此时,他才体会到章士钊评价李大钊的话恰如其分。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叫陈独秀头痛的事。因为嫉妒《青年》杂志的影响,上海青年会气冲冲地写了一封信到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杂志雷同,奉劝《青年杂志》及早更名。上海青年会态度硬,陈子沛、陈子寿胆子小,陈独秀执拗了几个月,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改名。 夏历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谊里21号陈独秀寓所,主人正一手挥扇,一手执笔,加紧编排更名后的《青年》杂志2卷1号,新杂志取名《新青年》。陈独秀对来访的汪孟邹说:“新青年旧青年间有绝对鸿沟。我主张新青年要身体强壮,斩尽做官发财思想,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汪孟邹说:“你把延年、乔年放到外边,大约是这个思想的实验吧?”陈独秀点头说:“他们补习法语,不是坏事。我向来主张靠自己力量创造前途。” 《新青年》在国内有发行处74处,国外已发行到新加坡,陈独秀计划撮合“亚东”和“群益”两书店,合并成一家。他决定和汪孟邹去北京集资招股。 8月21日,胡适翻看去年的1卷3号《青年》杂志,见陈独秀称赞谢无量长律为“希世之音”,称为“子云、相如而后,仅为斯篇”,觉得陈独秀也太夸大其词了。陈独秀提出废除古典主义,而谢无量长律少说也有100处用古典套语。他在给陈独秀的信里,谈到了最近思考的文学革命八事。文学革命必须要8个条件,即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不模仿古人、须言之有物。 信发出不久,胡适收到陈独秀8月13日的来信,可谓心有灵犀,去信和来信在路上撞车了。自己信中的几个问题,陈独秀都提到了:《决斗》译文将在《青年》杂志2卷1号刊出,他要自己利用功课之暇,为《新青年》多译短篇名著如《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

陈独秀与新青年

陈独秀与《新青年》 ——论《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雷 【摘要】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思想家、政治家、编辑学家。由他创办的《新青年》对中国人民起了启蒙作用,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年的敬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通过文化、政治、载体等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展望未来前景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依托,也使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新青年》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关键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时,中国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时期,国内军阀统治黑暗,中国人民日益开化,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作为反封建的先锋者,满腔热血尽注一个新中国,他为了这个新中国辛苦奔走,创刊的《新青年》成了他进行革命的重要的一步。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思想与事迹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流血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实现了从《新青年》开始的中国政治文化飞跃性的现代转型。 在《青年杂志》1卷1号,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问,他以充满感情的文字说: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