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大别山地理环境

(完整word版)大别山地理环境

(完整word版)大别山地理环境
(完整word版)大别山地理环境

一、大别山地理环境、自然资源

大别山位于鄂、皖、豫三省毗邻地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介于北纬30°10′~32°30′,东经112°40′~117°10′。由于不同地点海拔高度悬殊,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大别山地区的植物种类与资源状况。这里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种类多,民间药用经验非常丰富。

菊科植物是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最大的一个科[1],药用功效有抗炎[2]、清热、解表、活血祛淤、利水渗湿、祛风湿、补虚、止痛、止咳等[3]。迄今为止,尚未见对大别山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与药用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与报道。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习及科研活动,对大别山地区的菊科药用植物种类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收集整理了常见植物药种类的民间药用经验,以期对该地区的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通过对湖北省大别山地区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报道了20种菊科药用植物的资源概况、主要药用经验和近10年的研究进展。提出大蓟、小蓟、、苍术、苍耳、等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有些植物具有降压、镇痛、抗炎、抑菌作用,有些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感染、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应予以重点研究开发应用。并且提出注意保护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加强近缘药用植物品质的比较研究。

二、菊科的形态特征

三、文献查阅

野外调查方法

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调查结果

列表该地区菊科资源的种类组成物种名录

五、结果分析

六、菊科植物的药用性

1、鄂东大别山地区菊科抗癌植物主要属的分析

2、鄂东大别山地区菊科抗癌植物主要物种的分析

3、鄂东大别山地区菊科抗癌植物中具有潜在价值的物种分析

七、对该地区百合科植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1、自然环境

2、栽培技术

3、社会和经济效益

八、2 保护和开发应用建议

湖北大别山地区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滥采滥挖、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导致部分资源日益稀少。为了保护和更好的利用本地的菊科药用植物资源,提出以下建议:

1 、充分和合理利用资源丰富的常用中草药资源本文报道的大别山地区常见的26种野生菊科药用植物,其中大蓟、小蓟、苍术、苍耳、等资源极为丰富,可开采量较大,这些种类又是各自多种制剂的原料药材。但过去采收应用不多,任其自生自灭,形成了资源的浪费,故应予以充分利用。建议对这些常用的菊科

药用植物进行适量的开采,合理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并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对其进行产业化研究。

2 、注意保护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首先是对大别山地区的野生菊科药用植物的种类、资源量、生境、民间利用情况作一个彻底的调查,确定其名录,建立大别山地区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库。

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和举办一些药用植物展览,让当地人民了解多一些菊科药用植物的种类、用途、用法和提高保护意识,正确引导群众对中草药的合理利用,适量采摘和正确利用菊科药用植物。

3 、加强近缘药用植物的品质的比较研究亲缘关系与药用植物的疗效密切相关,菊科中多种植物具有同一药用,如一年蓬、大蓟、千里光、苦荬菜、蒲公英等均用于阑尾炎的治疗,但不同种类的品质疗效肯定会有一定差异,故应加强近缘药用植物的品质或药理活性研究,以便应用质量最好、疗效最佳的资源种类。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 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

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陈诚是北伐军筹备处主任,他很赏识宋瑞珂的精明和热忱,说:“把他留在我这里。”从此,宋瑞珂便一直追随陈诚,成了“土木系”的中坚骨干,极受恩宠。1944年8月,年仅36岁的宋瑞珂就因抗战有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中将军长,属国民革命军少壮派里的佼佼者,前程无量。抗战胜利后,第六十六军改编为整编六十六师,宋瑞珂继续任整编六十六师师长。该师系蒋校长的黄埔嫡系精锐,配置一流的武器装备,和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比起来,除编制配额略少外,装备和战斗力一点也不逊色。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眼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学生:李东东 所在班级:能源1501 学号:41504617 一、选题背景 大别山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革命圣地,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的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主阵地。而我本人也来自于位于大别山生深处的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自小就是听着鄂豫皖根据地和刘邓大军长大的。特此搜集更加详尽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 二、介绍 解放战争第二年,随着整个形势的变化,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主席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及时规定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为了进攻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首先决定进攻大别山。大别山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一个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其实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陕北的困难,当时中原解放区相继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剿,中央甚至主动撤出来延安,可见当时整个中原解放区的压力很大,而刘邓大军如果重兵直指大别山便可以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但是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小时候我听说过刘邓大军其实当时在家乡取得的战果并不好。我的太爷爷曾经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也参加过当地的游击队,随着后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之后,国明党依靠小保队对当地实施了残酷的报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举家逃进了深山,躲避当地的国民党的追查。 其实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出征前,总兵力为28万,数全军第一。到解放战争第二年结束时,我军正规部队总数由一年前的103万发展到149万,增长45%以上,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刘邓大军军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人员、装备遭受重大损失,作战能力严重削弱,不过如果说,建立大别山根据地是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或最佳选择,那么这种牺牲也是必然代价。 刘邓大军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付出巨大代价,个人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别山的地形特点,不适合于我大部队运动作战。大别山地形复杂,从总体上看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大军

读《挺进大别山》有感

读《挺进大别山》有感 近日,我读了故事《挺进大别山》,感触颇深。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集团却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有严明的纪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部队宣布了三条纪律,一是抢夺老百姓财物的枪毙;二是强奸妇女的枪毙;三是贪污公款、公物的枪毙。为什么要宣布这三条纪律呢?因为当时挺进大别山是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是保存部队实力、实现有后方保障作战,避开国民党几百万军队围追堵截的有效措施。但当时的大别山环境十分恶劣,国民党对那里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进行了四次血腥的、毁灭性的镇压,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员要换种。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想亲近我们的部队,又担心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部队挺进大别山面临着能否站得住脚、立得住的根本性问题。但是我们的党是一个不怕困难的党,我们的军队是一支能打胜仗、硬仗、恶仗的部队,必须在大别山站住脚,开辟新革命根据地,为全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保障。在政治环境、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前提下,要想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群众纪律和部队作风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面对三令五申的群众纪律,我们的战士仍有违规违纪的情况。一个战功赫赫的连长,未经老百姓的同意,从老百姓的家里拿走了一袋红薯和一捆粉条,没有给钱。军政治部经过核实给他定性为抢夺群众财务,按纪律应枪毙。在准备执行纪律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前来求情,很多战

士也来求情,希望首长能枉开一面,让他将功补过、戴罪立功。可刘、邓两位首长审时度势,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忍痛割爱地对这位连长执行了纪律。从而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在纪律和规距面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使部队在恶劣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也进而让老百姓从我们部队、战士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再次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取得了挺进大别山的胜利。目前,我们党正在搞从严治党、反腐败政策性持高压态势,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纪律和规距挺在前面,忠诚、干净、担当,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党努力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块战役。毛主席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过去,我们靠铁的纪律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今天,我们仍然要靠铁的纪律和规距,取得新时代从严治党工作的全面胜利。 二、官兵一致。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面对艰难险阻、流血牺牲,我们的干部、党员能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患难。很多的时候,我们党员干部冲在危险的前面,站在纪律的前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战争年代我们党提出的官兵一致、官兵平等、不搞特殊化的政策十分的英明,而且经实践考验是十分正确有用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挺进大别山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冰河,部队战士都在淌水过河。刘、邓首长来到河边,二话没说,捲起裤腿准备过河。此时,警卫员牵过马说:请二位首长上马,水太凉了。刘伯承说:战士们都能淌水过河,我为什么不能?警卫员说:首长,你年龄大怕受不住这冰冷刺骨的河水。刘伯承说:在部队比我年龄大的人很多,都有马骑吗?警卫员还想说什么,刘伯承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千里挺进大别山 2017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 过根据地,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所以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

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乐兀?装备奇缺,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对今天的人民公仆如何做到刚正廉洁,始终敬畏百姓,夯实执政党的根基依然有很强的示范借鉴功效。 含泪枪毙赵连长 1947年10月13日,刘邓大军司令部到达黄冈总路咀镇,只见镇上的老乡早已跑光了,空荡荡的镇子里店铺关门,街上没有一个行人,一片冷清肃杀。此刻,刘邓首长忽然看到一个解放军战士用步枪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几张纸,大摇大摆地从一家店铺走出来。邓小平见状脸色

看《挺进大别山》有感

《挺进大别山》观后感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其中有几个情节令我记忆尤其深刻。 情节一: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天,赤着双脚踏着结冰的河面过河。很难想象,在那么冷的冬天,他们就那样赤着双脚踩着结有冰块的河面行走,双脚都冻紫了。换做是我们,在

那么冷的冬天穿上厚厚的袜子鞋子都觉得冷,跟别说赤脚踩冰块了。可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吭声,而是那样坦然地在结有冰块的水中趟过。 情节二:战士们边打仗边洗澡。影片中战士们因为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疥疮,在泡澡治疥疮的时候他们还要防止敌人的进攻。洗澡的时候一队人洗,另一对的人就拿枪在旁边打敌人,然后换班。当看到战士们在水中嬉戏,玩闹,脸上露出的那种开心的笑容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了。那需要多么乐观的心态啊,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懂得享受那片刻的快乐。 情节三: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南下,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在那种战争形势下,要南下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就意味着一路上会接连不断的遇到危险。明知是危险的,但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真诚而深厚的战友情谊,更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无私而伟大的心。 我被他们这种不畏险阻、不怕吃苦、无私精神以及乐观开朗的态度深深打动了。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反映战争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育影片。

2019中考历史二轮练习分考点练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oc

2019中考历史二轮练习分考点练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右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参考答案]A 2.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标志是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晋冀鲁豫野战军跃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B 3.人民解放战争中直逼南京、武汉,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粉碎重点进攻 B、三大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参考答案]C 4.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①彭德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5.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是指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参考答案]C

6.在解放战争中,揭开全国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 [参考答案]C 7.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参考答案]B 8.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A 9.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搭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 A、红军接连四次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B、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C、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千里跃进大别山_1

千里跃进大别山 导读: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 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 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文档资料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 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

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陈诚是北伐军筹备处主任,他很赏识宋瑞珂的精明和热忱,说:“把他留在我这里。”从此,宋瑞珂便一直追随陈诚,成了“土木系”的中坚骨干,极受恩宠。1944年8月,年仅36岁的宋瑞珂就因抗战有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中将军长,属国民革命军少壮派里的佼佼者,前程无量。抗战胜利后,第六十六军改编为整编六十六师,宋瑞珂继续任整编六十六师师长。该师系蒋校长的黄埔嫡系精锐,配置一流的武器装备,和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比起来,除编制配额略少外,装备和战斗力一点也不逊色。 蒋介石在1946年6月撕毁“双十停战协定”,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宋瑞珂积极追随蒋介石的内战路线,多次率部进攻解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跃进”、“陪同”、“不约而同”、“叮嘱”、“漆黑”等词语。 3、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4、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 5、教学时间:2课时 6、教具准备:多媒体。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a)齐读课题分别解释“跃进”、“大别山”。 b)看了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是谁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怎样跃进的?) c)简介背景。 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第二年,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大军度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这一行动,揭开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

攻的序幕。 通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学生字词。 1.读准生字的读音。 2.从课文中找出由生字组成的词及其它不懂的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注意读音:跃析血揭 注意字型:遵置嘱揭 解释词语:遵照纵队陪同不约而同叮嘱 四、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五、联系给课文分段。 六、作业:1、写会本课生字。 2、读书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词。(出示片1) 跃进遵照集中布置渡口拖走政委 陪同分析采取叮嘱杀出揭开据点 二、范读课文。(出示影片)

思考: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刘邓首长来到先头部队做了什么指示? 2、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 三、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段 通案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3、齐读。 学习第二段 1、默读。 2、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先头部队处境的艰险? 3、齐读。要求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学习第三段 1.按“刘邓首长商量进军办法”、“战士门英勇杀敌”、“我军取得胜利”将第三段分为三层。 2.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 (2)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18旅的指战员中间?他么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英语1301 张梦瑶29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攻击,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接近平衡,而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这样就极大地加重了解放区的战争负担。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部署少量兵力防御,就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接着,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协调行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故事《挺进大别山》,感触颇深。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集团却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有严明的纪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部队宣布了三条纪律,一是抢夺老百姓财物的枪毙;二是强奸妇女的枪毙;三是贪污公款、公物的枪毙。为什么要宣布这三条纪律呢?因为当时挺进大别山是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是保存部队实力、实现有后方保障作战,避开国民党几百万军队围追堵截的有效措施。但当时的大别山环境十分恶劣,国民党对那里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进行了四次血腥的、毁灭性的镇压,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员要换种。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想亲近我们的部队,又担心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部队挺进大别山面临着能否站得住脚、立得住的根本性问题。但是我们的党是一个不怕困难的党,我们的军队是一支能打胜仗、硬仗、恶仗的部队,必须在大别山站住脚,开辟新革命根据地,为全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保障。在政治环境、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前提下,要想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群众纪律和部队作风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面对三令五申的群众纪律,我们的战士仍有违规违纪的情况。一个战功赫赫的连长,未经老百姓的同意,从老百姓的家里拿走了一袋红薯和一捆粉条,没有给钱。军政治部经过核实

给他定性为抢夺群众财务,按纪律应枪毙。在准备执行纪律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前来求情,很多战士也来求情,希望首长能枉开一面,让他将功补过、戴罪立功。可刘、邓两位首长审时度势,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忍痛割爱地对这位连长执行了纪律。从而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在纪律和规距面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使部队在恶劣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也进而让老百姓从我们部队、战士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再次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取得了挺进大别山的胜利。目前,我们党正在搞从严治党、反腐败政策性持高压态势,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纪律和规距挺在前面,忠诚、干净、担当,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党努力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块战役。毛主席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过去,我们靠铁的纪律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今天,我们仍然要靠铁的纪律和规距,取得新时代从严治党工作的全面胜利。 二、官兵一致。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面对艰难险阻、流血牺牲,我们的干部、党员能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患难。很多的时候,我们党员干部冲在危险的前面,站在纪律的前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战争年代我们党提出的官兵一致、官兵平等、不搞特殊化的政策十分的英明,而且经实践考验是十分正确有用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挺进大别山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冰河,部队战士都在淌水过河。刘、邓首长来到河

勇往直前 挺进大别山

勇往直前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真勇敢,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好比一把利剑,插在蒋介石心尖上。”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将军:“我打过不少仗,研究了一辈子军事,我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 一、挺进大别山——历史的抉择 (一)打出外线的必然选择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展开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就是要扭在我们解放区里打,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趋于枯竭,走向失败。进攻一开始,毛泽东就想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在外线和敌人打,然而,内战初期国共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我军在外线还无法和蒋军抗衡,结合实际情况,我军实施了在根据地内线作战或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内线战略,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虽然这一阶段我军取得了歼敌112万之巨的辉煌胜利,但 是全民以赴,全力以赴的内线作战已经使得解放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济源已经出现了老百姓逃亡现象,这已经是根据地经济崩溃的一个信号,刘帅在谈到严重性时指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在鲁中和敌军相抗,身后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粟裕在谈

到当时山东的局面时曾说“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而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在胡宗南军队的大举进攻中,陕北几乎所有的县城都遭到蹂躏。由于战争的破坏,1947年,陕北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军队和老百姓一同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毛泽东电告刘邓:“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到陕北将不能支持。”此时反攻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已经成了必然选择。 (二)师出大别山 打出外线是中央得既定战略方针,究竟出师何处,其实一开始中央也没有谱。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挺进不深入,对国军的根本重地就威胁不大,自然无法达到吸引敌军回援,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目的,挺进不深入,敌军完全可以利用其控制的交通线,来往集中兵力,达到各个击破我军的作战目的。综合考虑,在中央计划外线作战时,将进军目的地选定了大别山,原因是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同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大别山可以作为我军的依托,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必然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可以达到我军预期的战略目的。而且大别山地区山脉纵横, 谷深林茂, 最适合武装割据。它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 是革命军队的摇篮之一,著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 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 (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 2. 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地形图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 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 (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跃进”是指一种长驱直入,直攻敌人心脏的进攻方式。) 4. 示标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导读:本文是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

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2.指读4-6节课文,思考:①面对紧急情况,首长们是怎么办的?②刘司令员做了什么指示?接着组织讨论。讨论思考①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4、5两节,使他们明白刘邓首长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分析了形势,从而体会首长的英明果断。讨论思考②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6节,使学生知道刘司令员下达指示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强调要靠进攻打开通路;第二是强调必须迅速前进,必须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第三是勉励战士们要勇、要猛。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复述课文4-6节。 3.让学生带着“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这一问题读课文7、8节。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战斗前的情况,二是战斗时的场面。然后通过讨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第7节时,要让学生体会战士们遵照首长的指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决心大,信心足。理解第8节时,先要让学生弄清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再让大家想想哪几句意思相近可以合并,然后给这一段分层。可分为三层:1-2句为第一层,写搭浮桥,为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导读: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 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 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 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 五、总结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 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称为挺进大别山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战役。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基本信息 名称挺进大别山战役地点大别山时间1947年 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结果全歼蒋军5个团、1700余人 伤亡情况国民党5个团解放军6万主要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 简介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此时有人断言:蒋介石已经稳操胜券,共产党则像过早凋谢的黄花,开始枯萎了。连莫斯科都认为撤离延安的决定是错误的。[1] 然而,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不动声色地下出了一招险棋: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铰”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同时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敌人战场上最敏感而最薄弱的地区大别山,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 千里刘伯承、邓小平跃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历史背景 大别山之所以知名度较高,主要原因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所致。抗战结束后,共产国际认为国共二党应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共产党统治江北,国民党统治江南,显然一直受共产国际排挤的,时任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的志向决不在此,他要的是彻底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