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亚当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论货币作用与思考

从亚当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论货币作用与思考

从亚当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论货币作用与思考
从亚当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论货币作用与思考

从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

—论货币作用与思考

亚当-斯密货币理论:

斯密认为,国民真实财富的大小取决于纯收入的大小而不是总收入的大小。固定资本中的机器和工具都不是社会纯收入或是总收入的一部分,它只是资本的一部分。机器和工具的维护费也不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货币也是如此。构成社会收入的只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而不是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货币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而和它所流通的货物大不相同。

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第二章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货币金融思想,他认为维持货币费用的减少,必然会增加社会的真实收入,节省的费用会增加产业的基金,从而增加投入的资本,增加社会的生产物即社会的纯收入。所以用纸币来替代金银币是有好处的,它不仅可以降低维持货币的费用,还能替代金银币在市场上起到流通作用。有了纸币,流通界无异使用了一个新轮,它的建立费和维持费,比较旧论,显的轻微的多。然而国内的流通渠道只能容纳刚够流通国内全部年产物的货币量,纸币的发行必然会充满流通界,将金银币挤出。

凯恩斯货币理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暴跌开始,然后影响了美国全部产业,继而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次危机使得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30年,失业率高达1\3。时值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难以继续维系西方金融体系,资本主义金融体系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救赎。

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很多人要求政府介入运用政策治理危机,而凯恩斯从其《走向繁荣之路》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干预主义者,这恰恰适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为其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为此需要提高有效需求,启动利率作为主杠杆。他认为,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中,有两种方法可以降低利率:“其一是减低工资,而让货币数量不变;其二是增加货币数量,而让工资水准不变。”

凯恩斯认为,政府采取赤字财政的政策来扩大公共投资,可以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就业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那么,用什么来支持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呢?他认为,除了上面所说的膨胀性货币政策外,主要靠举债。采用举借公债的办法来发展经济。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投资与储蓄的调节不是通过利率,而是通过收入的,从根本上说,投资对储蓄有决定作用。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收入-消费;收入=消费+储蓄。故:储蓄=投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储蓄生命周期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储蓄生命周期论将储蓄与终生收入和个人的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在一起,富有创见性的探讨了影响个人储蓄行为的各种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同时,还要提到的是,凯恩斯称黄金为“野蛮的遗迹”,从而表明了其对于原有金本位的货币制度的极力反对。

斯密的理论中,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他提出货币并不是社会产生的这一理论中。忽视了货币其作为稀缺资源的特性。因此,掩盖了货币拥有者所具有的阶级性与掠夺性。创造财富只指制造业,而忽视了财富其具有的剥夺特性。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与传统金属货币稳定的特性,货币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远没有纸币的破坏力与掠夺力。

纸币是现代文明经济的产物,其具有高的流通性,但由于纸币其本身的无价值属性,注定了其具有危险性。

银行发行纸币,要以黄金或白银作为贮备金,以黄金价值来保证纸币的价值,从而保证纸币的购买力与流通。

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中,对于黄金与白银优良币种的排斥,其都认为纸币作为高流通与低维持费用的优秀性。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产生,推动了凯恩斯理论的实践,并成功的阻止了经济的崩溃,甚至推动了美国长达几十年的一个经济高增长,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但08年的金融危机,德国马克的贬值,东南亚金融危机泰铢的暴跌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完善性。

凯恩斯主张扩张型的货币政策,而传统的以黄金作为储备金的传统纸币发行模式,显然限制了其对于纸币的需求。布雷顿体系,使得美元完成了货币全球化的进程。到了布雷顿体系崩塌后,世界各国分别解除了货币发行与黄金挂钩的政策。纷纷运用凯恩斯廉价货币理论,广发纸币,促进生产,提高就业。

同时,凯恩斯他认为,除了上面所说的膨胀性货币政策外,主要靠举债。采用举借公债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不能否认,举借外债,没有使得本国的纸币贬值,同时还达到了促进生产作用。这确实不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好方法。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外债是以纳税人的劳动或资源为信用的。当偿还时间到时,如果不能按期还款,就只能继续发行公债,使得赤字加大。如此反复,赤字就如同滚雪球一样,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增加信用危机。同时,赤字的加大,又会作用于货币(纸币)的发行,使得通货膨胀更加严重。历史中这样的情况就在发生在了中国,清末时期,由于世界各国对我国的掠夺;鸦片贸易逆差对于白银这种优良货币的外流,清政府不得不向世界各国举借外债来维持本国的经济发展创建名族工业,加之战争赔款外债的举借,造成清政府对于人民财富的剥夺,但就这样依旧难以偿还外债,最终造成我国土地与资源的剥夺,彻底使清政府成为了半殖民地国家。以至于后来的国民党政府,都是由于举借外债而失去了经济与货币自主权,而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税收加重,最后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走向了灭亡。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掠夺使得日本能够迅速崛起。

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超级通货膨胀,1922-1923年德国发生了超级通货膨胀,德国马克被做空,1923年12月与美元的汇率达到了4,200,000,000,000:1;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由于出现了恶性挤兑、做空,使得泰铢与美元汇率暴跌,使得经济陷入一片崩毁的境地。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是货币政策的严重失误,同时这是对于财富的剥夺,就像一台巨大金融“绞肉机”;在这样的货币暴跌过程中,投机家赚取了巨额利润,就是这个国家的生产者和储蓄积累多年的财富,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将遭受到毁灭性的大家。而这种两次恶性通胀又是如此的相似!

如今,我们发现美国债务日渐高柱。但却没有出现恶性通胀,我是这样认为的,由于美国作为世界结算货币,其本身就具有准备金性质。因而各国在发行货币时,会以美元作为准备金。因此,美元信用较高,同时需求造成其购买力的保证,从而没有出现恶心通胀。同时,以美元作为石油的结算货币,这也加大了世界各国对于美元的需求,这也是几十年来,美元的购买力没有降低的原因。在这我也不得不谈到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调整的问题,许多人认为,这是人民币升值的表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代换式来讲明:

假定:

旧的汇率是:1:7

新的汇率是:1:6

假定美元的购买力不变那么等量代换:

6:7

就是说,现在的人民币以6:7的比例,换购了原来的货币。即人民币贬值1/7。

从而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了。

综上所述,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不仅仅是交换的媒介,更重要的是,货币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的极为巨大的,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掠夺财富的手段。因此,保证货币的稳定,保证货币购买力;最为重要的是保证货币价值。斯密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仅仅只把货币作为一种经济附属品的想法我认为是片面的,应该讲货币与经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是同一个层级的。我们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高增长的经济数据,更多的要将社会的发展放在前面。货币作为经济

的产物与源泉,我们运用时应该更加谨慎与小心。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精)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 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理论: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为何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得到不同的政策主张 弗里德曼是典型的货币主义学派者,在货币政策上,弗里德曼提出居民的持久收入是影响其货币去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居民持久收入是不变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得出货币供给(即货币政策)也应该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坚持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自动稳定性的信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的失误。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但凯恩斯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而利率是时刻变动的,所以认为货币政策也应该采取“相机抉择”,随时变动。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强调政府的大规模干预。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 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挑战: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随着时间过去,弗里德曼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也逐渐转变,他在芝大成立货币及银行研究小组,借着经济史论家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的协助,发表影响深的《美国货币史》鸿文。他在书中挑战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抨击他们忽略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对经济周期及通胀的重要性。 弗里德曼196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同时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自己严格而简单的货币政策规范:为防止通胀,美国货币当局应将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控制在3%~5%,使他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相 一致,如果实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只会引起经济更大的波动。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赞赏者与批评者均指出,弗里德曼的世界观本质上颇为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答:①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②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③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 答:①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相同。 ②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在长期中变化不大,这种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一点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的结论相同。 ③从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④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相同点:凯氏与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设: 1)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场利率来 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无论在时段上还是在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公众的投资发 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便越少。 3)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不同点: 凯氏:1)短期分析-价格不变。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 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2)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凯氏:1)凯氏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 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取决于人们的收入 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正相关猪场;货币的投机需求,强调的是货 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综上所述: 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2)“流动性陷阱”假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的假设,当利率已降至某 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货币需求量 的增加一利率无关,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能适用的是财政政策。 3)凯恩斯模型与“马歇尔的k” 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单化-写成线形形式Md=aY-bi,联立 Md=kPY,得k=a-bi/Y.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 币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过此时的k不同 于“马歇尔的k”,而是一个变量,一个函数。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 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 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 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 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 (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

从亚当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论货币作用与思考

从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 —论货币作用与思考 亚当-斯密货币理论: 斯密认为,国民真实财富的大小取决于纯收入的大小而不是总收入的大小。固定资本中的机器和工具都不是社会纯收入或是总收入的一部分,它只是资本的一部分。机器和工具的维护费也不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货币也是如此。构成社会收入的只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而不是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货币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而和它所流通的货物大不相同。 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第二章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货币金融思想,他认为维持货币费用的减少,必然会增加社会的真实收入,节省的费用会增加产业的基金,从而增加投入的资本,增加社会的生产物即社会的纯收入。所以用纸币来替代金银币是有好处的,它不仅可以降低维持货币的费用,还能替代金银币在市场上起到流通作用。有了纸币,流通界无异使用了一个新轮,它的建立费和维持费,比较旧论,显的轻微的多。然而国内的流通渠道只能容纳刚够流通国内全部年产物的货币量,纸币的发行必然会充满流通界,将金银币挤出。 凯恩斯货币理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暴跌开始,然后影响了美国全部产业,继而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次危机使得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30年,失业率高达1\3。时值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难以继续维系西方金融体系,资本主义金融体系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救赎。 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很多人要求政府介入运用政策治理危机,而凯恩斯从其《走向繁荣之路》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干预主义者,这恰恰适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为其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为此需要提高有效需求,启动利率作为主杠杆。他认为,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中,有两种方法可以降低利率:“其一是减低工资,而让货币数量不变;其二是增加货币数量,而让工资水准不变。” 凯恩斯认为,政府采取赤字财政的政策来扩大公共投资,可以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就业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那么,用什么来支持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呢?他认为,除了上面所说的膨胀性货币政策外,主要靠举债。采用举借公债的办法来发展经济。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投资与储蓄的调节不是通过利率,而是通过收入的,从根本上说,投资对储蓄有决定作用。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收入-消费;收入=消费+储蓄。故:储蓄=投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储蓄生命周期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储蓄生命周期论将储蓄与终生收入和个人的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在一起,富有创见性的探讨了影响个人储蓄行为的各种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同时,还要提到的是,凯恩斯称黄金为“野蛮的遗迹”,从而表明了其对于原有金本位的货币制度的极力反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掌握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 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 善于将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实践,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教学难点: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课型及课时:新授,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均衡产出的概念和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 二、引入:由一段视频引发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的讨论,引 出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出危机爆发的原 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主要又是消费和投资不足,进而提出导致消费 不足的原因这个问题,指出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占十分 重要的地位。 三、新授: 1、消费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可支配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 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家户可支配收入。 3、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广义上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凯恩斯认为,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凯恩斯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y)。 4、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增加的消费与 Δc MPC Δy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 产生的大背景不同 a)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 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 的经济大前提下产生的。 , 前提假设不同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以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 达,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就成了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Md与 i之间成负相关系。 2) 无论在时点还时时段上,货币和实物资产时替代品,于是,在收入一定时,公 众的投资发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就越少。 3) 生产要素在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投资函数与利润 率无关。 4) 短期分析,价格不变。这主要与当时的现实紧密联系,当时的大萧条是在买方

市场条件下发生的。凯恩斯的分析说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魁首也是有效需求。在有效需求刚刚松动时,若哪个厂商先提高价格, 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5) 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M1 是现金与可开列支票的活期存款之和)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1)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2)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 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差异: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开始的,他将货币 1 需求的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 两种动机使然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后两种动机使然的 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为理解宏观模型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乘数原理,熟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了解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教学重点:乘数理论及两部门、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难点:乘数理论、平衡预算乘数及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课堂讨论 计划课时:6课时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假设条件: (1)经济部门为两部门,为居民户和企业; (2)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3)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4)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GDP=NDP=NI=PI 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均衡产出---与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Y = C + I Y--实际收入,E—实际总支出(C+I) C+I--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而不是名义消费与名义投资。 --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E = Y E=C[计划消费]+I[计划投资] 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 I = S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第二节消费函数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概念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个由凯恩斯提出的概念,以这样一个假设为前提,即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居民收入。为此,可从诸多因素中抽出这一因素单独分析。 消费函数可用方程来表示: c=c(y)=α+βy 这里,C 代表实际消费支出,y代表实际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这里的实际值是相对于名义值而言的。一个变量的名义值除以价格水平就是这个变量的实际值。α和β都是大于零的常数。叫做参数。α代表收入y等于零时的消费,叫做自发消费。βy是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叫做引致消费。其中β的经济含义是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消费增加量,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2.消费倾向 1)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收入中所占比例。 3.线性消费函数 C =α+βy 自发消费α等于纵轴截距, 边际消费倾向β等于消费曲线的斜率。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概念 储蓄是收入中末被消费的部分。储蓄函数是表明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 的函数关系。其公式是: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 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

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1/2,这意味着货币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货币总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匀,货币总需求就越低。 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动机持有之货币,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进货时

(完整word版)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M=P*Q/V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1. 费雪方程式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P=MV/T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 d =Kpy M d 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 (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是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投机性需求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与收入正相关。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关,与利率负相关。 M= M 1+ M 2 = L 1 (y)+ L 2 (r)=L(y,r)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范围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 = a + b *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一两重特性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揭示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 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c[,w]=x(y[,w])。 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财政政策之改变; (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二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前者。”(《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

凯恩斯货币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 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做出更加精细的研究 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

凯恩斯经济学及基本理论框架

凯恩斯经济学及基本理论框架 一、凯恩斯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 凯恩斯经济学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提出,并由其追随者发展与运用的一套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与政策。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必然性。凯恩斯认为,他的理论要说明什么力量决定就业量。具体来说,就业量取决于产量,产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因此,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这种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们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决定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和决定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如果经济由市场自发地调节,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存在就是必然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因此,在政策上,凯恩斯主义的中心就是用国家干预来代替自由放任,其中包括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刺激消费的收入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弥补个人支出不足的财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的是整体经济的运行,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用总量分析代替了个量分析。这些内容就构成了当代的宏观经济学。 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1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丁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圈绕 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 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二、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一.不同点: 1 前提假设不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有效需求充足;金融市场完善,公众面 临齐一的收益率;货物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货 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他做短期分析,即假设商品市场P 不变,货币市场Ms不变。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是:做长期假设,价格在起作用,而且对 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即价格变量在长期是变动的,影响着国民收 入);货币量的层次是M2,包括货币和准货币。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 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更广泛的层次上。 2 个人想法不同:凯恩斯认为:A 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 高,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大。 B 货币的投机需求量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因此,凯恩斯推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为:Md=aY-bi 认为货币需求与 人们的收入水平成正方向变化,而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化。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 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收益所影响。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比较复杂:Md/P=f (Yr, w, Rm Rb, Re, gP, u) 其中,与P,Y,成正方向变化,与gP, Rm, Re, Rb,成反向变化。简化为: Md/P=f (Yr, I ) 由此,凯恩斯与弗里德曼有了分歧点。MV=PY,V=Y/Md/P 凯恩斯认为V =Y/f(Y,I),认为V是频繁变动的,而弗里德曼认为V是恒稳定的,根据 是V=Y/f(Yr). 区别: 3 并由此提出了“流动性陷阱”假说。

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从而将货币理论纳入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框 架,摈弃了古典学派视货币为纯交易工具的狭隘观念。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 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 。严格地将名义量与实际量加以区分。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首先设置了预期物 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学位。 二相同点: 1 两者都是在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上发展的,都一定程度上根据剑桥方程式 和费雪方程式加以研究,最后形成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2 都认为货币需求量与收入与利率相关。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在形式上反映了 凯恩斯的影响。 3两者的理论都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一种创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大的贡献; 但两者也存在不足,受到挑战。

第十章 凯恩斯模型 答案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答案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凯恩斯对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前提和内容做了全面的批判,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新篇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收入与产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IS一LM模型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考察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的情况,IS 一LM模型是短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本章重点: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及二者的关系 (2)投资、乘数和加速数 (3)二、三、四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4)IS一LM模型 习题 1、名词解释 萨伊定律、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乘数效应、投资乘数、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加速原理、摩擦失业、非自愿失业、IS曲线、LM曲线、 2、单项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D )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C.零D.等于1 (2)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 D )。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C.零D.等于1 (3)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B )。 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4)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 A ) A.边际消费倾向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 C.平均消费倾向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 (5)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边际储蓄倾向为0.1,那么,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水平为( D )。(300+400)*(1/0.1)=7000 A.770亿元B.4300亿元C.3400亿元D.7000亿元。 (6)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凯恩斯和货币主义理论

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问题。通过分析两种货币理论不同的前提条件,对照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找出与实际情况最符合并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理论。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货币政策 正文: 一、实际意义 货币政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情况,货币政策的选择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模式。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需要有不同的货币政策模式,实际情况的复杂性造就了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内生一外生货币理论、托宾的货币增长论、凯思斯主义、货币主义、货币税模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各种各样的货币理论。在这些货币理论中被最受关注的是凯思斯和货币主义的观点。 在中国的宏观调控调控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直受政府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政策的好坏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汇率稳定等众多问题。因此分析适合中国国情的

货币政策是一个有着很强实际意义的问题。 二、凯思斯主义的货币理论 凯思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建立在货币幻觉和工资刚性这两个基础假设之上。假定货币工资不变,在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引起实际工资下降。如果货币幻觉的存在,即工人认为实际工资没有发生变化,工人就不会有增加工资要求.因为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雇主的实际雇佣成本也随之下降,按照微观经济学中所提出的利润最大化的法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雇主则会增加劳动的投入,雇佣更多的工人。就业会增加,产出也会相应的增加。 凯思斯的理论遭到合理预期学派的抨击。合理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认为:只有未被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才会影响总供给,从而提高国民总产值。根据卢卡斯判据,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当货币管理当局采用扩展性的货币政策时,在物价上涨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回下降,工人因预期到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最终使得实际工资回到原来的水平。雇主的雇佣成本没有降低,也就不会增加劳动的需求,实际产出也不会增加。 从上面可以看出凯思斯主义和合理预期学派对货币作用看法的分歧主要源于对公众预期的判断。凯恩斯认为国家的积极货币政策不会被公众所知道,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卢卡斯认为,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政府试图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是徒劳的。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经济政策及其宏观经济干预理论

凯恩斯宏观经济干预经理论 摘要:二战后,特别是2O世纪5O至6O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O世纪7O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不断演变,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个派别。 一、什么是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在1936年2月4日正式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均称《通论》)。20世纪5O年代和6O年代的大部分时期内,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长期繁荣景象,被宣称进入了“凯恩斯时代”。2O世纪7O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局面,这对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严重挑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所指出的,“7O年代滞胀之于凯恩斯经济学如同3O年代萧条之于古典派正统观念一样”。 凯恩斯曾深信不疑地宣告:遵循他的就业理论体系的运行,将会使得“充分就业经过3O年,就进入文明社会了”。这个论断,真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通论》之所以被视为具有“革命性”,其原因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这三个方面,凯恩斯都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在理论上,凯恩斯否定“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从而抛弃“储蓄会自动地转化为投资”这种传统观点。他认为,“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所谓“凯恩斯定律”),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所以,有效需求就是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那种需求。 凯思斯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为常态”的信条。他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就必然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方法上,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持续出清,视货币为实物经济运行中的一层面纱,货币成为中性的,于是,就将商品、商品价格和货币、经济波动作为两个独立方面过程加以考察,形成经济分析过程中的“二分法”。凯恩斯为使就业、收入理论和利息、货币、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纳入宏观理论结构,在方法论上,便使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密切结合于一体,坚持货币非中性观,否定传统经济学的“二分法”。他说:“我认为,把经济学的内容区分为作为其价值论、分配论的一个部分和作为其价格论的另一个部分是错误的方法。我所建议的正确的二分法应该区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的理论以及关于既定数量的资源在不同使用上的报酬和分配;另一方面为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这是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国家要参与经济调节。所以,有人说,凯思斯的政策主张又回到重商主义那里去了,因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奖励出口,这与重商主义是相同的。 具体说来,凯恩斯提出了如下三个最重要政策:(1)政府预算的平衡应联系经济中的需求状况来加以评价(传统经济学则强调财政预算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存在大规模失业的时候,那么财政预算就应增加赤字,而不是降低赤字。(2)降低实际工资或货币工资不会必然创造更多就业(这是传统经济学积极主张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而可能招致相反效果。 (3)货币政策如不借助财政措施,则不可能终止大规模失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O 世纪5O至6O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变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O世纪7O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已不断演变了,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它进行重新解释,发展为非均衡分析派,即所谓“新凯恩斯理论”;或者力图修补凯恩斯理论中易受攻击的缺点部分,从而形成8O 年代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坚持批评意见,直到反对“凯恩斯革命”。概括说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可以分为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其经济哲学而言,它们无非分别属于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两派的重大分歧集中在关于资本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