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17.19.20章数学导学案模版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16.17.19.20章数学导学案模版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 题:二次根式(1) 课 型:授新 授课时间:

执笔人: 苑香云 审核人: 孔德如 审核时间:2015年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0(0≥≥a a 和)0()(2

≥=a a a

学法提示: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1)已知x 2 = a ,那么a 是x 的______; x 是a 的________, 记为______,

a 一定是_______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用式子表示为

=__________;

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0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

式子)0(0≥≥a a 的意义是 。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学课本第2页例题后,模仿例题的解答过程合作完成练习 : x 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

43-x ③ 2、(1有意义,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

(2)若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为( )。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1、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a )2=a 成立的条件是a ≥0,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求二次根式的平方,如(5)2=5;也可以把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形式,如5=(5)2.

2、讨论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字母的取值,实际上是解所含字母的不等式。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A 组

(一)填空题:

1、 =________;

2、 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x 2-9= x 2 - ( )2= (x+ ____)(x-____)

(2) x 2 - 3 = x 2 - ( ) 2 = (x+ _____) (x- _____)

(二)选择题:

1、计算

( ) A. 169 B.-13 C ±13 D.13

2、已知A. x>-3 B. x<-3 C.x=-3 D x 的值不能确定

3、下列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 A. 3= 2)3( B 0.5=2)5.0( C .2)3.0(=0.3 D 2)75(=35

B 组

(一)选择题:

4x

--

21

2

53???

? ??的值为2)13(-0,x =则为( )

1、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 B

C D

2、 如果等式2)(x -= x 成立,那么x 为( )。

A x ≤0; B.x=0 ; C.x<0; D.x ≥0

(二)填空题:

1、 若20a -=,则 2a b -= 。

2、分解因式:X 4 - 4X 2 + 4= ________.

3、当x= 时,代数式

其最小值是 。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教材P5 1,2,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选作:金牌小册。 教师课堂反思:

4

949+=+4994?=?2424-=-6

5

3625=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 题:二次根式(2) 课 型:授新 授课时间:

执笔人: 苑香云 审核人: 孔德如 审核时间:2015年

学习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a a =2

2、能利用上述性质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重点:二次根式的性质a a =2.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a a =2

进行化简和计算

学法提示: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1、什么是二次根式,它有哪些性质?

2

x 。 3、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x 2-6= x 2 - ( )2= (x+ ____)(x-____)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计算:

=2

4 =22.0 =2)54( =220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关系,归纳得到: 当=>a a ,0时

2、计算:

=-2

)4( =-2

)2.0( =

-2)54( =-2)20(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关系,归纳得到:当=

=20 当==a a ,0时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将上面做题过程中得到的结论综合起来,得到二次根式的又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

??

?

??<-=>==0a a 0a 00

a a 2 a a

2、化简下列各式:

______=

______

=_______

=

_____a 0=(<)

3、请大家思考、讨论二次根式的性质)0()(2≥=a a a 与a a =2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1、化简下列各式

(1))0(42≥x x (2) 4

x

2、化简下列各式

(1))3()3(2≥-a a (2)()2

32+x (x <-2)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本节书后习 题, 2、本节金牌习题 选作:金牌小册第9题。 教师课堂反思: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16.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课型:授新授课时间:

执笔人:苑香云审核人:孔德如审核时间:2015年

学习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及化简。

重点:掌握和应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难点:正确依据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学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1、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如何归纳出这一法则的?

2、如何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积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性质?

4、如何运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自学课本第5—6页“积的算术平方根”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用计算器填空:

(1)2×3____6(2)5×6____30

(3)2×5____10(4)4×5____20

2、由上题并结合知识回顾中的结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能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发现的规律吗?

3、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1、自学课本6页例1后,依照例题进行计算:

(1)9×27(2)25×32(3)a5·ab

5

1(4)5·a3·b

3

1

2、自学课本第6—7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式子表示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2)化简:

①54②22

12b

a

③49

25?④64

100?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1、当二次根式前面有系数时,可类比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进行计算:即系数之积作为积的系数,被开方数之积为被开方数。

2、化简二次根式达到的要求:

(1)被开方数进行因数或因式分解。

(2)分解后把能开尽方的开出来。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9

(

)4

(-

?

-=9

4-

?

-(2)32

3b

a=ab b3

(3)

=6

8

)2

(

6?

-

?=48

12

-(4)16

16

9

4? =16

16

9

4?

?=3

4?=12

2、不改变式子的值,把根号外的非负因式适当变形后移入根号内。

(1) -3

3

2

(2)

a

a

2

1

2

-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本节书后习题, 2、本节金牌习题

选作:金牌小册第9题。

教师课堂反思: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二次根式的除法课型:授新授课时间:

执笔人:苑香云审核人:孔德如审核时间:2015年

学习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能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及化简。

重点:掌握和应用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难点:正确依据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学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1、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是什么?如何归纳出这一法则的?

2、如何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3、商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性质?

4、如何运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5、自学课本第7页—第8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由“知识回顾3题”可得规律:

(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

(2

=_________(3

把这个法则反过来,得到商的算术平方根质:。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1、自学课本例3,仿照例题完成下面的题目:

计算:(1

(2

2、自学课本例4,仿照例题完成下面的题目:

化简:(1

(2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1、当二次根式前面有系数时,类比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进行计算:即系数之商作

为商的系数,被开方数之商为被开方数。

2、化简二次根式达到的要求: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2)分母中不含有二次根式。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1、选择题

(1

).

A.

2

7

2

7

C

7

(2

的结果是()

A.

-

3

B.

C.

-

3

2、计算:

(1)

48

2

(2)

x

x

8

23

(3)

16

1

4

1

÷(4

3、用两种方法计算:

(1

(2)

3

4

6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本节书后习题, 2、本节金牌习题

选作:金牌小册第9题。

教师课堂反思: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 题:最简二次根式 课 型:授新 授课时间:

执笔人: 苑香云 审核人: 孔德如 审核时间:2015年

学习目标: 1、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3、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混合运算。

重点:最简二次根式的运用。

难点:会判断二次根式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和二次根式的乘除混合运算。 学法提示: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1、什么是最简二次根式?

2、如何判断一个二次根式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

3、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混合运算?

4、自学课本第9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满足于 , 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 (2)、化简:

20

8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1、计算: 5

2

1312321

?÷ 2、比较下列数的大小

(1)8.2与4

3

2 (2)

7667--与

3、如图,在Rt △ABC 中,∠C=90°, AC=3cm ,BC=6cm ,求AB 的长.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1、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有多种,比较常见的是运用积、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分母有理化。

2、判断是否为最简二次根式的两条标准: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所有因数或因式的幂的指数都小于2.

3、观察下列各式,通过分母有理化,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12121

2)12)(12()12(1121-=--=

-+-?=

+, 232

32

3)23)(23()

23(12

31

-=--=

-+-?=

+,

同理可得:3

21

- =32-,……

从计算结果中找出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计算

+++

+2

311

21……+

2008

20091+)(12009+)的值.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1、选择题 (1(y>0)是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是( ). A (y>0) B y>0) C y>0) D .以上都不对

(2)化简二次根式2

2

a a a +-的结果是 A 、2--a B 、-2--a C 、2-a D 、-2-a

2、填空:

(1.(x ≥0)

(2)已知2

51-=x ,则x

x 1

-

的值等于__________. 3、计算: (1)21

47431

?

÷ (2) 2

15

4

1)74181(2133÷-?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本节书后习 题, 2、本节金牌习题 选作:金牌小册第9题。 教师课堂反思:

B A

C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课型:授新授课时间:

执笔人:苑香云审核人:孔德如审核时间:2015年学习目标:

1、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

2、能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重点: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

难点:快速准确进行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

学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1、什么是同类二次根式?

2、判断是否同类二次根式时应注意什么?

3、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4、自学课本第10—11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试观察下列各组式子,哪些是同类二次根式:

2

3

2

2与3

2与

20

5与12

18与

从中你得到:。

5、自学课本例1,例2后,仿例计算:

(1

(2

(3)

通过计算归纳: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时,应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小组交流结果后,再合作计算,看谁做的又对又快!限时6分钟

(1) )

27

1

3

1

(

12-

- (2) )5

12

(

)

20

48

(-

+

+

(3)

y

y

x

y

x

x

1

2

4

1

+

-

+(4))

4

6

1

(

9

3

2

2

x

x

x

x

x

x-

-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1、判断是否同类二次根式时,一定要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判断。

2、二次根式的加减分三个步骤:

①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②找出同类二次根式;

③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3、如图所示,面积为48cm 2的正方形的四个角是 面积为3cm 2

的小正方形,现将这四个角剪掉,制

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这个长方体的高和底

面边长分别是多少?

4、已知4x 2+y 2-4x-6y+10=0,

求(2

3

+y

-(x

)的值.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1、选择题

(1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③和④

(2)下列各组二次根式中,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A

C

(3)、选择:已知最简根式b a b a a -+72与是同类二次根式,则

满足条件的 a,b 的值( )

A .不存在

B .有一组

C .有二组

D .多于二

2、计算:

(1

) (2)

x

x

x x 1

246932-+ (3

)(4)232282xy x x +-(0,0)x y >>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本节书后习 题, 2、本节金牌习题 选作:金牌小册第9题。 教师课堂反思: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课型:授新授课时间:

执笔人:苑香云审核人:孔德如审核时间:2015年

学习目标:熟练应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法法则及乘法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顺序、乘法公式的综合运用。

学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1、填空

(1)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

(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则是:

。(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是:

。(4)写出已经学过的乘法公式:

①②

2、计算:

(1)6·a3·b

3

1

(2)

16

1

4

1

÷

(3)50

5

1

12

2

1

8

3

2+

+

-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1、探究计算:

(1)(3

8+)×6(2)2

2

)6

3

2

4(÷

-

2、自学课本11页例3后,依照例题探究计算:

(1))5

2

)(3

2

(+

+(2)2)2

3

2(-

3、计算: (1)12)3

2

3242731(?-- (2))32)(532(+-

(3)2)3223(+ (4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整式的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中的字母意义非常广泛,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也可以代表二次根式,所以整式的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完全平方公式2

2

2

()2a b a ab b ±=±+,你一定熟练掌握了吧!

现在,我们又学习了二次根式,那么所有的正数(包括0)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数的平方,如3=(3)2,5=(5)2,下面我们观察:

2221)211213=-?=-=-

反之,23211)-=-=

231)-= ∴ 223-=2-1 仿上例,求:(1);324+

(2)你会算124-吗?

(3)若n m b a +=±2,则m 、n 与a 、b 的关系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1、计算:

(1)5)9080(÷+ (2)326324?-÷

(3))()3(33ab ab ab b a ÷+-(a>0,b>0)(4

)-

(5))123)(123(+--+(6

)20092009(3(3 2、已知1

21,1

21+=

-=

b a ,求1022++b a 的值。

3、母亲节到了,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小明做了两幅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卡片送给妈妈,其中一个面积为8cm 2,另一个为18cm 2,他想如果再用金彩带把卡片的边镶上会更漂亮,他现在有长为50cm 的金彩带,请你帮忙算一算,他的金彩带够用吗?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本节书后习 题, 2、本节金牌习题 选作:金牌小册第9题。 教师课堂反思: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17.1 勾股定理(1)

课型:授新授课时间:

执笔人:苑香云审核人:孔德如审核时间:2015年

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勤奋学习。

学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预习内容。)

1正方形A、B 、C的面积有什么数量关系?

2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归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关系。(1)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2)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并以其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并分别计算其面积。

(3)通过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你能说明直角三角形是否具有上述结论吗?

(4)对于更一般的情形将如何验证呢?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

明。

S 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三:以a 、b 为直角边,以c 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等于2

1

ab. 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A 、E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这时四边形ABCD 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归纳: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1.如图,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2)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

(3)三边之间的关系: 2.完成书上习题1、2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1.在Rt △ABC 中,∠C=90°

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 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 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 ④若a ∶b=3∶4,c=10则S Rt△ABC =________。

2.已知在Rt △ABC 中,∠B=90°,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 ⑴c= 。(已知a 、b ,求c ) ⑵a= 。(已知b 、c ,求a )

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则它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

4.已知一个Rt △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 A 、25

B 、14

C 、7

D 、7或25

5.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周长为3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56

B 、48

C 、40

D 、32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本节书后习题, 2、本节金牌习题

选作:金牌小册第9题。

教师课堂反思: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17.1 勾股定理(2)

课型:授新授课时间:

执笔人:苑香云审核人:孔德如审核时间:2015年

学习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4.培养思维意识,发展数学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学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预习内容

1.①在解决问题时,每个直角三角形需知道几个条件?

②直角三角形中哪条边最长?

2.在长方形ABCD中,宽AB为1m,长BC为2m,求AC长.

问题(1)在长方形ABCD中AB、BC、AC大小关系?

(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所示.

①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薄木板,问怎样从门框通过?

②若薄木板长3米,宽1.5米呢?

③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例:如图2,一个3米长的梯子AB,斜着靠在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 的距离为2.5米.

①求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

②如果梯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至C.

A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1.书上练习1、2

2.小明和爸爸妈妈十一登香山,他们沿着45度的坡路走了500米,看到了一棵红叶树,这棵红叶树的离地面的高度是 米。

3

.如图,山坡上两株树木之间的坡面距离是直距离是

米,水平距离是 米。

3题图 1题图 2题图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1.如图,一根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是 。

2.如图,原计划从A 地经C 地到B 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后因技术攻关,可以打隧道由A 地到B 地直接修建,已知高速公路一公里造价为300万元,隧道总长为2公里,隧道造价为500万元,AC=80公里, BC=60公里,则改建后可省工程费用是多少?

3.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 、C 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 ,使AC 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 。

4.有一个边长为1米正方形的洞口,想用一个圆 形盖去盖住这个洞口,则圆形盖半径至少为 米。

5.一根32厘米的绳子被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钉

在P 、Q 两点,PQ=16厘米,且RP ⊥PQ ,则RQ= 厘米。

6.如图3,分别以Rt △ABC 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用

S 1、S 2、S 3表示,容易得出S 1、S 2、S 3之间有的关系式 .

变式:书上题如图4.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本节书后习 题, 2、本节金牌习题

C

A

C

B P Q

S 1

S S 3

图4

选作:金牌小册第9题。

教师课堂反思: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17.1 勾股定理(3)

课型:授新授课时间:

执笔人:苑香云审核人:孔德如审核时间:2015年

学习目标:1、能利用勾股定理,根据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求第三条边长;并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

2、体会数与形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学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预习内容

1.探究: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吗?

2.分析:如果能画出长为_______的线段,就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容易知道,长为2的线段是两条直角边都为______的直角边的斜边。长为13的线段能是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吗?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发现,长为13的线段是直角边为正整数_____、

______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3.作法: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_____,作直线l垂直于OA,在l上取点B,使AB=_____,以原点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的交点C即为表示13的点。

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7的点?(尺规作图)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例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例2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6cm。

⑴等边△ABC的高。⑵求S△ABC。

三、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1、.填空题

D

B

A

⑴在Rt△ABC,∠C=90°,a=8,b=15,则c= 。

⑵在Rt△ABC,∠B=90°,a=3,b=4,则c= 。

⑶在Rt△ABC,∠C=90°,c=10,a:b=3:4,则a= ,b= 。

(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5cm,,则第三边长

为。

2、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面积。

四、训练反馈,强化提高

1.已知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长是3

2cm,则另一条直角边的长是()A. 4cm B. 3

4cm C. 6cm D. 3

6cm

2.△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A.42B.32C.42或32 D.37或33

3.一架25分米长的梯子,斜立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足距离墙底端7分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那么梯足将滑动( ) A. 9分米B. 15分米C. 5分米D. 8分米

4.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5. 等腰△ABC的腰长AB=10cm,底BC为16cm,底边上的高

为,面积为 .

6.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

为.

7.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D⊥DC,

AB⊥AC,∠B=60°,CD=1cm,求BC的长。

五、拓展延伸,作业巩固:

必做:1、本节书后习题, 2、本节金牌习题

选作:金牌小册第9题。

教师课堂反思:

B

静海县瀛海学校初中部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

课型:授新授课时间:

执笔人:苑香云审核人:孔德如审核时间:2015年

图18.2-2

学习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学法提示: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 、4 cm 、5 cm 的三角形与以3 cm 、4 cm 为直角

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6cm 、8cm 、10cm 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 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

22c b a =+,试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1、.此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什么叫互为逆命题

(2)什么叫互为逆定理

(3)任何一个命题都有 但任何一个定理未必都有 _ 2、.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 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

高中数学选修2-2导学案

高二数学导学案 §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导学案 【学习要求】 1.理解并掌握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2.会求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3.能利用平均变化率解决或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从山坡的平缓与陡峭程度理解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也可以从图象上数形结合看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 【知识要点】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已知函数y =f (x ),x 0,x 1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Δx = ,Δy =y 1-y 0=f (x 1)-f (x 0)= ,则当Δx ≠0时,商x x f x x f ?-?+) ()(00=____叫做函数y =f (x )在x 0到x 0+Δx 之间 的 . 2.函数y =f (x )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Δy Δx =__________ 表示函数y =f (x )图象上过两点(x 1,f (x 1)),(x 2,f (x 2))的割线的 . 【问题探究】 在爬山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山坡平缓时,步履轻盈;当山坡陡峭时,气喘吁吁.怎样用数学反映山坡的平缓与陡峭程度呢?下面我们用函数变化的观点来研究 这个问题. 探究点一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问题1 如何用数学反映曲线的“陡峭”程度? 问题2 什么是平均变化率,平均变化率有何作用? 例1 某婴儿从出生到第12个月的体重变化如图所示,试分别计算从出生到第3个月与第6个月到第12个月该婴儿体重的平均变化率. 问题3 平均变化率有什么几何意义? 跟踪训练1 如图是函数y =f (x )的图象,则: (1)函数f (x )在区间[-1,1]上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__; (2)函数f (x )在区间[0,2]上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__. 探究点二 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例2 已知函数f (x )=x 2,分别计算f (x )在下列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1)[1,3];(2)[1,2];(3)[1,1.1];(4)[1,1.001]. 跟踪训练2 分别求函数f (x )=1-3x 在自变量x 从0变到1和从m 变到n (m ≠n )

2017年最新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必修五 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 目 录 1.1.1 正弦定理(一) ............................................................................................................. 1 1.1.1 正弦定理(二) ................................................................................................................ 5 1.1.2 余弦定理(一) ............................................................................................................. 9 1.1.2 余弦定理(二) ........................................................................................................... 13 1.2 应用举例(一) ................................................................................................................. 18 1.2 应用举例(二) ................................................................................................................. 24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复习课 ............................................................................................... 30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A ) ........................................................................................ 35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B ) ........................................................................................ 42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 50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 54 2.2 等差数列(一) ............................................................................................................... 59 2.2 等差数列(二) ............................................................................................................... 63 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一) ........................................................................................... 67 2.4 等比数列(一) ............................................................................................................... 76 2.4 等比数列(二) ............................................................................................................... 80 2.5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二) ........................................................................................... 88 数列复习课检测试题 ............................................................................................................. 93 数列习题课(1)检测试题 ................................................................................................... 98 数列习题课(2)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2 数列章末检测(A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6 数列章末检测(B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12 第二章 数 列 章末检测(B) 答案 ............................................................................. 115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 120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 ................................................................................... 125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 ................................................................................... 130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 134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 . (140)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 (146) 3.4 ≤a +b 2(二) (157)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课 ......................................................................................................... 161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A ) .......................................................................................... 167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B ) (174)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使用

小学数学导学练案使用的体会 志达学校叶岚近一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导学练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统一使用导学练案实施教学,以追求有效的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在利用导学案导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困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不放心,文本内容一点一滴都要讲,往往学生听进去的反而不多。导学练案采取“预习——自练——查漏补缺——巩固练习”的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自练掌握学生理解的情况,然后再点拔,构建高效课堂。 用好导学练案要求老师们课堂上做到“三个还给”,即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自主,还给学生快乐;做好“三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老师在课堂的讲,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老师最好不讲,只是在适当时机点拨、强调。“高效课堂”的一个根本的改变,就是从以前的老师如何教变成现在学生如何能自己学,由原来的编写教案转变为现在的导学案的编写。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实现这样的课堂,导学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显的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自主、快乐、高效学习指明了道路,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载本,是学生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是课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资料。设计和撰写导学案就成为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知识的前提保障。 一、“导学案”首先是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完成导读单,遇到问题,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二、课堂上“用活”了教材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 与使用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二、导学案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课时性原则。 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不允许一案多课。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是不符合课时性原则的。 2.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其主体地位应凸显出来。 3.导学性原则。 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 4.问题性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导学案的编制原则,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防止把导学案搞成"习题集",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 5.层次性原则。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学案 统计导学案含答案

9.1随机抽样 考点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抽样调查 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 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等概念 数学抽象 简单随机抽样 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 抽 样的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分层随机抽样 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概念,并会解决相关 问题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问题导学 预习教材P173-P187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的概念是什么? 2.什么叫简单随机抽样? 3.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哪两种? 4.抽签法是如何操作的? 5.随机数法是如何操作的? 6.什么叫分层随机抽样? 7.分层随机抽样适用于什么情况? 8.分层随机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相等的吗? 9.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哪些? 1.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1)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都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全面调查,又称普查W. (2)在一个调查中,我们把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调查对象称为个体W. (3)根据一定的目的,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的情况

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称为抽样调查W. (4)把从总体中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称为样本W. (5)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量W. (6)调查样本获得的变量值称为样本的观测数据,简称样本数据. 2.简单随机抽样 (1)有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 (N 为正整数)个个体,从中逐个抽取n (1≤n

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学案导学”小课题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的研究 赵勤友 (安宁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云南昆明邮编:6503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悄然兴起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对现行课堂教学的“变革”,构建高效课堂,引起了教育界的强力震撼,许多地区、学校纷纷揭竿而起,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安宁毫无例外也在其中。各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基本上都基于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合作学习)为手段进行的。部分学校在“导学案”的编制上由于缺乏理论支撑等原因,导致出现一些误区及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调查,行动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注意的问题及模式,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导学案”,激发学生强力的探究欲,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通过研究,探索出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策略、注意问题及学生喜欢的模式。1、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 2、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原则策略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

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是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抓手。要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学生必须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必须有一个“教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这个“教辅”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砌,不应该是“题海”,更不该使学生“增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法的阶梯,因此研究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具有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根据不久前亲身到山东昌乐二中的考察学习,并对李炳婷所写的《高效课堂22条》学习,对目前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其中共有的一点就是以“导学案”、“课堂指南”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成为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前提。通过上网查看,小学数学“导学案”也层出不穷,各地一些小学也对“导学案”的设计做了尝试,“导学案”样式也颇为较多,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导学案”编织成“新教案”;“导学案”习题化;重“显性”轻“隐形”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将设想在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上探求一些编制的原则、策略,建构一定的模式,并逐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2019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 导 学 案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 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主备人:李玲玲审定人:肖咸清执教者: 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 导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导学重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 导学难点 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 方法一:方法二 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CB 及∠B ,使边AC 绕着 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 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in si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b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如sin sin a A B b =;sin C = .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 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 典型例题 例1. 在ABC ?中, 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

学校班级 认识平行 学习容:第七册P39-P41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学习目标: 1、…… 2、……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 2、预习 …… 3、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与同学交流交流。 二、合作交流 1、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 …… (2)

…… 2、师生共同交流,反馈。 3、练习 (1) …… (2) …… 4、 …… 5、自学第40页,用三角尺和直尺画一组平行线。 6、师生交流画法。 7、完成第40页“试一试”。 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各个图形中各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填空。 长方形()组梯形()组 平行四边形()组正六边形()组 2、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互相指导、帮助。

(2)师生交流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5题。 (1)交流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2)思考交流:平移后,对应的线段都互相平行?你会验证吗? 四、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课后作业 “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全册) 目录 1.1.1正弦定理 (2) 1.1.2余弦定理 (4)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习题课 (6) 1.2 应用举例 (8)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11) 2.2等差数列 (14)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7) 2.4等比数列 (20) 2.4等比数列的性质 (22)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24)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26)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28)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0)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33)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 (36)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 (38) 3.4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学案1) (40) 3.4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学案2) (42)

1.1.1正弦定理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了解正弦定理的内容及解三角形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1、推导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变形: 正弦定理可用于两类: (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与另一角; (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其他的角与边. 2、了解“解三角形”的概念 三、提出困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 课标要求: 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学习目标:掌握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掌握正弦定理.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和解三角形. 难点:正弦定理的证明. 二、学习过程 例1:在ABC ?中,已知3=b , 60=B ,1=c ,求C A a 及,

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精编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 T1 (3))

高中数学导学案

§3.1.2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一) 班级:二年级 组名:数学 设计人: 审核人: 领导审批: 学习目标 1.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律,能进行简单的代数式化简; 2. 理解共线向量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及它们的推论; 3. 能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意义及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中的问题. P 86~ P 87,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化简:⑴ 5(32a b - )+4(23b a - ); ⑵ ()()63a b c a b c -+--+- . 2:在平面上,什么叫做两个向量平行? 在平面上有两个向量,a b ,若b 是非零向量,则a 与b 平行的充要条件 学习探究(由学生完成) 问题: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定它们的位置关 系? 新知:空间向量的共线: 1.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 所在的直线互相 或 ,则这些向量叫共线向量,也叫平行向量. 2. 空间向量共线: 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0b ≠ ),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 实数λ,使得 推论:如图,l 为经过已知点A 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的直线,对空间的任意一点O ,点P 在直线l 上的充要条件是 反思:充分理解两个向量,a b 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中的0b ≠ ,注意零向 量与任何向量共线. 知识应用:已知5,28,AB a b BC a b =+=-+ ()3CD a b =- ,求证: A,B,C 三点共线. 精讲例题 例1 已知直线AB ,点O 是直线AB 外一点,若O P xO A yO B =+ ,且x +y =1, 试判断A,B,P 三点是否共线?

变式:已知A,B,P 三点共线,点O 是直线AB 外一点,若12 O P O A tO B =+ , 那么t = 例2 已知平行六面体''''ABC D A B C D -,点M 是棱AA ' 的中点,点G 在 对角线A ' C 上,且CG:GA ' =2:1,设CD =a ,' ,CB b CC c == ,试用向量,,a b c 表示向量' ,,,C A C A C M C G . 变式1:已知长方体''''ABC D A B C D -,M 是对角线AC ' 中点,化简下列 表达式:⑴ ' AA CB - ;⑵ '''''AB B C C D ++ ⑶ ' 111222 AD AB A A +- 变式2:如图,已知,,A B C 不共线,从平面ABC 外任一点O ,作出点,,,P Q R S ,使得: ⑴22OP OA AB AC =++ ⑵32O Q O A AB AC =-- ⑶32OR OA AB AC =+- ⑷ 23OS OA AB AC =+- . 小结(由学生完成)空间向量的化简与平面向量的化简一样,加法注意向量的首尾相接,减法注意向量要共起点,并且要注意向量的方向. ※ 动手试试(由学生完成) 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量a 与非零向量b 共线,b 与c 共线,则a 与c 共线; B. 任意两个共线向量不一定是共线向量; C. 任意两个共线向量相等; D. 若向量a 与b 共线,则a b λ= . 2. 已知32,(1)8a m n b x m n =-=++ ,0a ≠ ,若//a b ,求实数.x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法则及它们的运算律; 2. 空间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及推论. 知识拓展 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平面图形在它所在的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将图形上所有点沿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长度”,空间的平移包含平面的平移.

高中数学《函数的表示法》导学案

1.2.2函数的表示法 第1课时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表示法 (1)解析法:□1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图象法:□2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列表法:□3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对三种表示法的说明 (1)解析法:利用解析式表示函数的前提是变量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且利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时要注意注明其定义域. (2)图象法: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离散的点. (3)列表法:采用列表法的前提是函数值对应清楚,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用列表法表示.() (2)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用解析法表示.() (3)函数的图象一定是定义区间上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 答案(1)×(2)×(3)× 2.做一做 (1)函数f(x)是一次函数,若f(1)=1,f(2)=2,则函数f(x)的解析式是________. (2)某教师将其1周课时节次列表如下: X(星期)12345

Y (节次) 2 4 5 3 1 从这个表中看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值域是________. (3)(教材改编P 23T 3)画出函数y =|x +2|的图象. 答案 (1)f (x )=x (2){1,2,3,4,5} {2,4,5,3,1} (3) 探究1 作函数的图象 例1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求出其值域. (1)y =2 x ,x ∈[2,+∞); (2)y =x 2+2x ,x ∈[-2,2]. 解 (1)列表: x 2 3 4 5 … y 1 23 12 25 … 画图象,当x ∈[2,+∞)时,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 =2 x 的一部分(图1),观察图象可知其值域为(0,1].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9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4全套导学案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2.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 3.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重点:平行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 难点: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自主学习】 1.向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量的表示: (1)图形表示: (2)字母表示: 3.向量的相关概念: (1)向量的长度(向量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 (2)零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位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平行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共线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相等向量与相反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起点是原点的单位向量,它们的终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____ (2)平行向量与共线向量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量“共线”与几何中“共线”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例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1)零向量是唯一没有方向的向量; (2)平面内的向量单位只有一个; (3)方向相反的向量是共线向量,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反向量; b c,则a和c是方向相同的向量; (4)向量a和b是共线向量,//

高中数学导学案 等差数列

2.2 等差数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 [探索研究]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放投影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____,…… 2012年,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 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寸期).例如,按活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