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抗核抗体检测与临床意义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抗核抗体检测与临床意义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抗核抗体检测与临床意义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抗核抗体检测与临床意义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抗核抗体检测与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实验组8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均随机取自教学医院住院病例,男46例,女38例,年龄33-80岁,平均47.2岁,其中40-65岁病例占78.3%,肿瘤类型均按病理诊断结果分类。对照组40例取自正常接受体检者,男23例,女17例,无疾病史。

1.2 方法与操作:实验组与对照组按常规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在稀释板上用0.01 ml/L磷硝盐缓冲液(PBS)作1∶5稀释,滴度测定按1∶10,1∶20,1∶40,1∶80,1∶160稀释。取处理好的底物片,滴加稀释血清,置于孵育湿盒为37℃60分钟,PBS振洗2~5分钟,滴加羊抗人IgG免疫荧光抗体(0.01%伊文氏兰稀释,染色效价1∶8-1∶16),复盖切片孵育37℃30分钟,PBS洗2~5分钟,荧光显微镜观察。

2 实验结果

2.1 两组阳性率分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 46例肿瘤患者检出ANA阳性滴定度范围为1∶1-1∶80,平均阳性滴度为1:8。健康对照组40例,滴度范围为1∶1-1∶10,平均阳性滴度为1∶1.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2.3 84例肿瘤患者对免疫学试验的敏感性及ANA试验的表现率比较,ANA 检测阳性率为54.7%,其中各病种的敏感性有不同差异(见表2)。

3 讨论

本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手段,对8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进行ANA测定,结果表明84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46例明显阳性,占54.7%,38例为阴性,占45.3%,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1) 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抗细胞内抗原的抗体包括: 1、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抗核抗体)。 2、抗细胞浆内成分的抗体(抗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 3、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抗细胞外抗原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抗核抗体在类风湿病人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5~90%),故ANA 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已发现75%类风湿病人有多形核白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 ★抗核抗体谱(ANAs)

抗核抗体谱17项检测项目收费标准及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ANAs )检测项目及项目物价收费: 注明:项目编号250402003-2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其中包含检测抗体(抗SSA、抗SSB、

抗JO -1、抗Sm 、抗nRNP 、抗ScL-70 、抗着丝点抗体的测定) 该表中湛江及附院收费是参考2011 年版的湛江物价局医疗收费及附院0212 年收费,请核对并完善。 抗核抗体谱17s 亚辉龙中标编号:3179998 ,中标价:133.00/T, 优惠价:120.00/T ,抗 核抗体谱12S 亚辉龙中标编号:3179999,中标价格:120.83/T,优惠价:96.00/T , 抗核抗体谱8S 亚辉龙中标编号:3180000,中标价格:99.00/T,优惠价:70.00/T 项目的临床意义如下: 1. 高滴度的抗U1-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夏普综合征)的标志, 阳性率为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 者中也可检出抗U1-n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2. 抗SmD1 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标志,与抗dsDNA 抗体一起,是系统性 红斑狼疮的诊断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3. 抗SS-A(Ro60)抗体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 %)、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外, 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可出现抗SS-A 抗体。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 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4. 抗SS-A (RO52)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是一个非特异性指标,与多种自身免 疫性疾病都有相关性,在很多疾病处于稳定期、控制好的情况下会显示阴性; 如果阳性会提示复发或者优先于其它指标预警,起到预防提示作用。此指标合 并其它指标阳性,常会提示预后不好。 5. 抗SS-B 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 中,男女比例为29:1。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 抗体和抗SS-B 抗体常同时出现。 6. 抗Scl-70 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 性而异(Scl=硬化症)。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7. 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5 %。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8. 1977 年,Wolfe 及其同事首先在多肌炎病人中描述了抗PM-Scl 抗体,并把该抗体 叫做抗PM 抗体。在1984年,Reichlin 与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了抗PM-1 抗体的更准确的 特征和命名(抗PM-Scl 抗体)。在50-70%的所谓的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可检出这些抗体,在这 些患者中可合并出现多肌炎(PM)、皮肌炎(DM )和进行性 系统性硬化症(Scl)。抗PM-Scl抗体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中的阳性率为3%, 在多肌炎和皮肌炎中的阳性率为8%。 9. 抗着丝点抗体与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 综合征:钙质沉着、Raynaud's 病、食管功能障碍、指硬皮病、远端血管扩张)有关,阳性率为70-90%。 10. 抗PCNA 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其阳性率仅为3% 11. 抗dsDNA 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除抗Sm 抗体外,抗dsDNA 抗体也可 作为该病的一个血清学指标,阳性率为40-90% 。 12.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核小体抗体,但是,由于用传统的核小体制品进行检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抗细胞内抗原的抗体 包括:1、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抗核抗体)。2、抗细胞浆内成分的抗体(抗中性粒细胞及 其他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3、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抗细 胞外抗原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抗核抗体谱(ANAS (一).抗DNA抗体 又可分为单链和双链DNA抗体: 1. 抗双链DNA( 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又称为天然DNA抗体,其靶抗原为双 螺旋dNA.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30%-90%勺活动期SLE患者此抗体阳性,且抗体滴度的消长与SLE的活动程度相关,随着疾病活动的控制,抗dsDNA抗体滴度可以下降或消失, 可作为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的指标。抗dsDNA抗体与DNA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 膜沉积,或抗dsDNA抗体直接作用于肾小球抗原造成SLE患者的肾损害。抗dsDNA抗体阳性 的患者较阴性患者发生肾炎的危险性高12倍。 2. 抗单链DNA( single strand DNA,ss-DNA )抗体:又称为变性DNA抗体,其靶抗原为核搪或脱氧核糖?在SLE患者有较高的检出率(50%-60%),但结果缺乏疾病特异性,在其他风湿病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导的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10%-70%勺检出率?有些正常老年人也存在。 (二) .抗组蛋白抗体:具有H1、H2A H2B H3和H4四个亚单位,常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与DNA构成的复合物称为染色质,染色质最基本的单位是核小体(nu cleosome).所有组蛋白各 成分均可能成为自身抗体的靶抗原 1.SLE的阳性率约30%-80%并常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 H2A-H2B复合物和抗H1的IgG型抗体为主. 2.药物性狼疮的阳性率达95%以上,但不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H2B为主. 常见的药物有肼苯达嗪、异烟肼及氯丙嗪. (三).抗非组蛋白抗体: 1.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 ):此类抗蛋白可以溶于盐 水而被提取,故称为可提取性核抗原.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尤为重要,但与疾病的严

(整理)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医学意义

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医学意义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IgA 和IgD,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故该类抗体可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迄今已有二十余种抗核内不同成分的抗核抗体被相继发现。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ANA在未治疗的SLE 患者中的滴度较高,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如SLE、R 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 CTD )、干燥综合征(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滴度的ANA。ANA阳性并不一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不同,因此可产生多种类型的ANA,在其众多类型中,作为针对某一特定核成分的个别抗体,只在某一疾病中出现,成为诊断该疾病的血清标志性抗体。各种ANA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出现不同组合,可形成各种疾病或疾病亚群的特征性抗体谱。因此,总的ANA检测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筛选试验,ANA阳性者进一步检测各亚类ANA抗体对明确诊断、临床分型、病情观察、预后及治疗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按细胞内分子理化特性与抗原分布部位将ANA分为四大类,即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和抗核仁抗体,每一大类又因不同的抗原特性再分为许多亚类。在临床检测中ANA的命名通常按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根据抗原的化学名称命名如抗dsDNA、抗RNP、抗DNP抗体。 2.以第一位检出该抗体的患者命名如抗S m、抗Ro、抗La 抗体。 3.以相关疾病命名如抗SSA、抗SSB 抗体。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病,所以心脏科的医生参与药物治疗,增强心功能是必要的。充血性心脏病需监测排血量。如果近期出现进展期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瓣膜严重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2 呼吸系统 尽可能采取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以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中心静脉压测定有利于控制输液量,避免心衰患者出现容量过剩或不足。3.3 术前活动能力的评判 手术操作者必须评估患者的康复能力和活动能力。无法下床或丧失活动力的患者,如脑卒中或痴呆者,由于无法行走,如果行膝下截肢可能导致膝关节挛缩和残端伤口破坏,最终不得不采取更高平面的截肢。 3.4 关节畸形 术前就存在的关节畸形,如膝关节或髋关节屈曲挛缩,本身恢复行走的能力就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行经股骨截肢。严重的关节炎是膝下截肢的相对禁忌证。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败后,建议行膝上截肢。 3.5 骨髓炎 骨骼感染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外科治疗失败时,必须截肢,截肢的平面要高于感染的范围。如果指(趾)感染,行放射状截肢;如果是胫骨或腓骨的骨髓炎,则行膝关节离断;如果膝关节或股骨感染时,经股骨截肢。如果截肢的部位十分接近感染灶,最好把骨切缘送培养和药敏检查。3.6 软组织感染 糖尿病足往往造成足前部的感染和溃疡。处理这类病人时,必须使用广谱抗生素,同时测量局部的患肢的供血状况。如果出现败血症,应采用斩断截肢术,开放创口,缓解淋巴管炎,待到局部的感染控制后,行膝下截肢。3.7 神经病变性溃疡 除了血管疾患,周围神经病变也能导致足部溃疡。如果尽早治疗,采用足部调整,改变足部的压力分布并且给予患者教育,多能治愈。截肢平面最好在有感觉的地方,否则仅仅足趾或足前部截肢,术后常复发溃疡。 3.8 糖尿病或肾衰竭 糖尿病患者伴有肾功能衰竭,伤口的愈合常不良。如果糖尿病足部坏疽伴有肾功能衰竭及严重感染者最好首选截肢。4 截肢术后并发症 4.1 血肿形成 术中仔细止血,残端放置引流物可防止、减少残端血肿的形成。要警惕主要血管术后出血,这种情况要在应用止血带下送手术室止血。由于残端血肿可以影响伤口愈合并增加细菌感染机会,所以发现后需穿刺抽出积血并加压包扎。4.2 感染 糖尿病截肢术后病人感染发生率较其 他非糖尿病人高。发现脓肿应积极引流并做细菌培养,选用适合的抗生素。严重感染时需要行再次截肢术。 4.3 坏死 皮缘的小范围坏死可经保守治疗延期愈合。皮肤和深层组织的大范围严重坏死预示残端血供不佳,需即行边缘切除甚至再截肢术。4.4 关节挛缩 多为屈曲挛缩,与术后处理不当有关。应鼓励病人术后进行伸髋伸膝的肌力及关节锻炼,必要时行石膏外固定或手术松解。 4.5 神经瘤 神经瘤常在神经残端形成,当神经瘤受瘢痕压迫及牵拉后会引起疼痛。术中仔细柔和操作使神经断端回缩到正常软组织中可防止痛性神经瘤的发生。术后改变假肢的负重面可避免神经瘤受压至疼痛。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切除神经瘤。 4.6 幻肢痛 几乎每个截肢后病人都有幻肢感存在。但不影响假肢的佩戴,大多会自行消退。少数较重的幻肢痛可行理疗、神经封闭及精神治疗等综合治疗。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曲志成,吴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实验室检查包括有关糖尿病的检查、糖尿病并 发症、血液黏稠度以及与感染相关的多项检查指标,不仅提示临床用药的指征,也提示疾病的发展与预后。1 血糖检查 1.1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快速血糖取的是指尖血,包含毛细血管全血与组织液,而全血包含血浆和红细胞;而静脉血糖取的是不含组织液的单纯血液。空腹时指血全血的血糖值比静脉血的血浆血糖值低约12%。由于采取指血时常伴随有组织液的渗出,使指血血糖更容易低于静脉血浆血糖。不过当进食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先到动脉,以后经毛细血管外周代谢消耗部分葡萄糖后再回到静脉,此时动脉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高,而毛细血管接近动脉,所以进食后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也相应要高,但这正好与上述由于红细胞和组织液而导致的指血血糖低于静脉血浆血糖关系相反,所以在进 24 专题笔谈 (总184)中国临床医生2009年第37卷第3期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共6页

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 1.抗核RNP抗体 抗核RNP(nuclear R N P ,nR NP)抗体是诊断MCTD 的重要血清学依据,列入MCTD的诊断标准。因其抗原为含有U 1RNA的核蛋白复合物,故而称为U1RNP。其在MCTD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95 %。无论在疾病的活动期或是缓解期,高滴度的抗RNP抗体均可持续存在。 抗nRNP抗体无疾病特异性,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阳性检出率如下:SLE 30%~40%,SS 20%,进行性系统性硬化(PSS)10%~15%,皮肌炎(PM)/多发性肌炎(DM)10%,偶尔也可见于R A和药物诱发的狼疮,不过滴度均较MCTD 患者低。 由于Sm和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RNA-蛋白质颗粒)中的不同抗原位点,两种抗原具有相关性,故抗Sm抗体阳性常伴有抗RNP抗体阳性,单一的抗Sm抗体或抗RNP抗体阳性较少见。 2.抗Sm抗体 抗Sm 抗体仅发现于SLE患者中,是SLE的血清标志抗体,已列入SLE的诊断标准。约30%~40%的SLE患者抗Sm抗体阳性,此抗体阴性不能排除SLE的诊断。相对抗dsDNA抗体而言,抗Sm 抗体水平不与SLE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亦不与SLE的任何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后的SLE 患者也可存在抗Sm 抗体阳性。抗Sm抗体的检测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治疗后的回顾性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3.抗SSA/Ro 抗体 抗SSA/Ro抗体是SS患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其阳性检出率分别是

70%~80%,部分SLE 患者也有抗SSA/Ro抗体检出,其阳性率分别为35%,约60%的亚急性红斑狼疮(SCLE)患者,补体缺陷的SLE患者和新生儿狼疮患者可出现抗SSA/Ro抗体阳性。抗SSA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出现典型的SLE皮损和不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另外,单独出现抗SSA/Ro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其肾炎或血管炎的发生率较高。因抗SSA/Ro抗体与SSA/Ro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更易沉积于肾脏和血管壁,造成肾脏损伤及血管炎。 4. 抗SS -B :干燥综合征特异性较高,是SS 标记抗体,阳性率为 30 %~50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为20 %~30 % 5.抗Scl-70抗体 抗Scl-70抗体几乎仅在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Progressive systemie sclerosis,PSS)患者中检出,抗体相对应的抗原分子量为70kD。故该抗体是PSS 的特征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的阳性检出率为20 %~40 %,在PSS 的阳性检出率为40 %~60 %。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极少有阳性检出,正常人均为阴性。 4.抗Jo -1 抗体 该抗体最常见于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故又称为PM-1抗体。具有抗Jo-1抗体特性的是分子量110kD和(或)80kD的多肽(核仁蛋白)。抗Jo-1抗体在P M的阳性检出率可达40%~50%,在PM/DM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25%,单独皮肌炎中的检出率不足10%,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抗Jo-1抗体为 阴性,因而抗Jo-1抗体对诊断PM具有特异性。PM与硬皮病重叠的患者,

抗核抗体谱项检测项目收费标准及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ANAs)检测项目及项目物价收费: 注明:项目编号3-2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其中包含检测抗体(抗SSA、抗SSB、抗JO

-1、抗Sm、抗nRNP、抗ScL-70、抗着丝点抗体的测定) 该表中湛江及附院收费是参考2011年版的湛江物价局医疗收费及附院0212年收费,请核对并完善。 抗核抗体谱17s亚辉龙中标编号:3179998,中标价:T, 优惠价:T ,抗核抗体谱12S亚辉龙中标编号:3179999, 中标价格:T, 优惠价:T,抗核抗体谱8S亚辉龙中标编号:3180000 ,中标价格:T, 优惠价:T 项目的临床意义如下: 1.高滴度的抗U1-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 阳性率为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 者中也可检出抗U1-n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2.抗SmD1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标志,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 红斑狼疮的诊断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3.抗SS-A(Ro60)抗体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外, 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可出现抗SS-A抗体。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 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4.抗SS-A(Ro52)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是一个非特异性指标,与多种自 身免疫性疾病都有相关性,在很多疾病处于稳定期、控制好的情况下会 显示阴性;如果阳性会提示复发或者优先于其它指标预警,起到预防提 示作用。此指标合并其它指标阳性,常会提示预后不好。 5.抗SS-B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 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9:1。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 时出现。 6.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 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7.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5%。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8.1977年,Wolfe及其同事首先在多肌炎病人中描述了抗PM-Scl抗体,并把该抗体 叫做抗PM抗体。在1984年,Reichlin与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了抗PM-1抗体的 更准确的特征和命名(抗PM-Scl抗体)。在50-70%的所谓的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可 检出这些抗体,在这些患者中可合并出现多肌炎(PM)、皮肌炎(DM)和进行性 系统性硬化症(Scl)。抗PM-Scl抗体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中的阳性 率为3%,在多肌炎和皮肌炎中的阳性率为8%。 9.抗着丝点抗体与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征:钙质沉着、Raynaud’s 病、食管功能障碍、指硬皮病、远端血管扩张)有关,阳性率为70-90%。 10.抗PC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其阳性率仅为3% 11.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除抗Sm抗体外,抗dsDNA 抗体也可作为该病的一个血清学指标,阳性率为40-90%。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一、常规项目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4-5.7 ×1012/L 女(3.8-5.1 ×1012/L 新生儿(6-7 ×1012/L 儿童(4.0-5.2 ×1012/L RBC ↑ ,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 ↓ ,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 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血红蛋白 Hb 、 Hgb 男 120-165g/L 女 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红细胞压积 PCV 或 HCT 男性 0.39-0.51 女性 0.33-0.46 PCV ↑ 脱水浓缩, 大面积烧伤, 严重呕吐腹泻, 尿崩症等。PCV ↓ 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80-100fL MCV 、 MCH 、 MCHC 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平均细胞血红蛋白 MCH 27-32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c 成人 0.5%-1.5% Ret ·c ↑ 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 ·c ↓ 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 PLT BPC (100-300 ×109/L ↑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 内等。

血小板计数 PLT BPC (100-300 ×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4-10 ×109/L 儿童(5-12 ×109/L 新生儿(15-20 ×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 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 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 D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1%-5% 分叶核 50%-70% 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 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0.5%-5.0%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 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编辑本段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1、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尿常规检查可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3、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才能下结论。 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需要注意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编辑本段解读报告注意事项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

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2] 贫血的临床分级——内科护理学 二、生化检查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 床意义-(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一、常规项目

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1、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 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尿常规检查可影响检 查的准确性。

3、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 性。 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 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 才能下结论。 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需要注意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 果。 解读报告注意事项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 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 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 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2] 贫血的临床分级——内科护理学

各种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意义 一、常规项目 (2) 二、生化检查 (4) 三、肝炎标志检查 (6) 四、临床血液项目 (15) 五、常规免疫项目 (30) 六、发光免疫项目 (38) 七、体液项目 (47)

一、常规项目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 男(4.4-5.7)×1012/L 女(3.8-5.1)×1012/L 新生儿(6-7)×1012/L 儿童(4.0-5.2)×1012/L 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血红蛋白Hb、Hgb 男120-165g/L 女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红细胞压积PCV或HCT 男性0.39-0.51 女性0.33-0.46 PCV↑脱水浓缩,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尿崩症等。PCV↓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0-100fL MCV、MCH、MCHC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 27-32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c 成人0.5%-1.5% Ret·c↑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c↓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 (100-300)×109/L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 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 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 瘤、大手术后(2W内)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 (100-300)×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 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 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 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最新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医学意义

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医 学意义

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医学意义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IgA 和IgD,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故该类抗体可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迄今已有二十余种抗核内不同成分的抗核抗体被相继发现。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ANA在未治疗的SLE 患者中的滴度较高,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如SLE、R 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 CTD )、干燥综合征(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滴度的ANA。ANA阳性并不一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不同,因此可产生多种类型的ANA,在其众多类型中,作为针对某一特定核成分的个别抗体,只在某一疾病中出现,成为诊断该疾病的血清标志性抗体。各种ANA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出现不同组合,可形成各种疾病或疾病亚群的特征性抗体谱。因此,总的ANA检测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筛选试验,ANA阳性者进一步检测各亚类ANA抗体对明确诊断、临床分型、病情观察、预后及治疗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按细胞内分子理化特性与抗原分布部位将ANA分为四大类,即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和抗核仁抗体,每一大类又因不同的抗原特性再分为许多亚类。在临床检测中ANA的命名通常按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根据抗原的化学名称命名如抗dsDNA、抗RNP、抗DNP抗体。 2.以第一位检出该抗体的患者命名如抗S m、抗Ro、抗La 抗体。 3.以相关疾病命名如抗SSA、抗SSB 抗体。 常见的AN A 荧光图形及临床意义 1.均质性(homogeneous,H ) 细胞核均匀着染荧光,有些核仁部位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可被染色出现荧光。与均质型相关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不溶性DNP,抗组蛋白抗体,抗dsDNA 抗体也可产生均质性。高滴度均质型主要见于SLE患者,低滴度均质型可见于RA、慢性肝脏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药物诱发的狼疮患者。 2.斑点型(speckled,S) 细胞核内出现颗粒状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体无荧光显色。与斑点型相关的自身抗体涉及抗核糖体核蛋白颗粒抗体,如抗Sm、抗Ru1R NP、抗SSB/La 等抗体。 高滴度的斑点型常见于MCTD,同时也见于SLE、硬皮病、S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核膜型(mem branous,M ) 又称周边型(rim),荧光着色主要显示在细胞核的周边形成荧光环,或在均一的荧光背景上核周边荧光增强;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区出现荧光着色。相关抗体主要是抗dsDNA抗体。高滴度的周边型几乎仅见于SLE,特别是活动期SLE,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很少见周边型,因此周边型对SLE 的诊断价值极大,且提示病情活动。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 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122.2g/L; 女性~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10*12/L 男性(~)×10*12/L 女性(~)×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10*9/L 新生儿(~)×10*9/L 6个月至2岁(~)×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百分率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1%)(0~)×10*9/L 淋巴细胞(LYMPH) ~(20%~40%)(~)×10*9/L 单核细胞(MONO) ~(3%~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 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230g/L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欧蒙抗核抗体谱ANA谱3临床意义

【项目名称】抗核抗体谱(ANA) 『项目包含』nRNP/Sm、Sm、SS-A、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PCNA、dsDNA、核小体、组蛋白、核糖体P蛋白、AMA M2,共15项。 『检测方法』欧蒙印迹法 『检测样本』人血清或(经EDTA、肝素或柠檬酸盐抗凝的)血浆。 『临床意义』 抗nRNP抗体:高滴度的抗U1-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为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 U1-n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Sm抗体。 抗Sm抗体: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抗SS-A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处,在100% 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抗SS-A抗体阳性。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Ro-52抗体:与其它抗体(如:SS-A)同时出现时则高度提示(SS-A)的相关疾病。 抗SS-B抗体: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在干燥综合征中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在局限型硬化症患者中未检出该抗体。 抗Jo-1抗体: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0%。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着丝点抗体(CENP B):与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征:钙质沉着、Raynaud病、食管功能障碍、指硬皮病、远端血管扩张)有关,阳性率为70-90%。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 者中也可检测到该抗体(阳性率为10-30%。还可出现于雷诺氏综合征中。 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除抗Sm抗体外,抗dsDNA抗体也可做为该病的一个血清学标志,阳性率40-90%,且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可用于疗效监测。 抗核小体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50-95%,特异性几乎为100%。核小体是细胞染钯体的功能亚单位,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且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抗核小体抗 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因和致病有重要作 用。临床资料显示,有15-19%的抗dsDNA阴性的SLE患者中抗核小体抗体阳性。因此联 合检测抗dsDNA及核小体抗体可提高SLE血清学检出率。 组蛋白抗体:一种或几种组蛋白抗体或抗H2A-H2B复合物抗体在药物(普鲁卡因胺、肼酞嗪以及其它药物)诱导的药斑狼疮中比较常见(阳性率95%)。另外,在30-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15-50% 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也可检出抗组蛋白抗体。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标志,阳性率为5-15%。普遍认为ARPA的滴度与SLE 的活动性相关,还与SLE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或肝脏受累相关。 【产品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