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城县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年)

武城县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年)

武城县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年)
武城县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年)

武城县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年)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城县商务局

二〇一五年四月

武城县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年)·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要求 (1)

四、技术路线 (2)

第一章城市概况及商业发展环境 (2)

一、城市概况 (3)

二、规划环境 (3)

三、区位分析 (5)

四、宏观环境 (5)

第二章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和趋势 (8)

一、商业发展基本状况 (8)

二、商业网点发展现状 (10)

三、商业发展SWOT分析 (11)

第三章商业网点布局影响因素 (14)

一、影响商业发展相关因素 (14)

二、影响商业布点相关因素 (15)

第四章商业定位及发展目标 (16)

一、商业定位 (16)

三、总体构想 (17)

四、主要指标 (17)

第五章规划布局 (18)

一、商业中心规划 (18)

一、规划原则 (21)

二、商业街现状 (21)

三、商业街规划 (21)

三、社区园区商业规划 (24)

四、大型零售商业网点规划 (28)

五、商品交易市场规划 (31)

六、物流会展规划 (36)

七、旅游商业规划 (37)

第六章实施措施 (42)

附录术语说明 (43)

规划说明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为更好地顺应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导向,紧抓京津冀一体化和山东省“一圈一带”的战略机遇,加速武城县商业网点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引导和促进商业网点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推动商业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与武城县经济发展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商业网点和现代市场体系。依据《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要求

一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进一步加强商贸业发展定位和策略研究,明确武城县商业在鲁西北冀东南区域商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通过商业发展来完善区域功能,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武城县的综合竞争力。

二是明确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结合商业网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和业态类型,使武城县商业发展和网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是与武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相结合,促进商业与商务、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等产业的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在提高商业自身发展水平方面,通过对武城县商业业态的论证,提出应引入的新商业理念和元素、应加快发展的现代商贸种类和业态、以及促进武城县商业业态结构调整和特色商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是通过提出商业发展策略和商业网点建设实施的相关建议,发挥规划对社会多元化资金的导向作用,力求减少或消除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政府引导各界力量参与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参考,避免或减少商业的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

五是实现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用地规划紧密结合。本次规划一方面达到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另一方面发挥完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四、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规划》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图1-1所示:

图1-1研究方法示意图

2.技术路线

商业网点规划采取以专家信息库和知识库为中心的四阶段螺旋推进的技术路线。

图1-2

技术路线示意图

3.工作流程

第一章 城市概况及商业发展环境

城市不仅是一个普通市场中的竞争者,更是区域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

·根据城市商业 网点调研现状 ·根据相关政策 法规 ·根据地方商务 主管部门要求 ·运用专业知识 ·借鉴历史积累

·城市商业网点普查 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及相 关专业规划 ·城市统计年鉴 ·服务业发展规划 ·政府工作报告 ·城市规划电子地图 ·其他相关资料

·SWOT 分析 ·定量分析 ·团队内部讨论 ·与客户共同 研讨 ·其他城市成功 经验借鉴

·得出分析结论 ·提出方案建议 ·听取专家意见 ·设计实施方案

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对武城县商业发展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武城县在山东省内的经济地位、发展现状与潜力,科学地确定武城县商业发展战略及定位,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服务居民生活。

一、城市概况

武城县位于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山东省北部,德州市西南,地处北纬37°07′至37°21′,东经115°51′至116°02′之间。南距省会济南120公里,北距德州市区40公里,东与平原县接壤,南与夏津县交界,西北隔卫运河与河北省故城县相望,东北隔四女寺减河与德城区为邻。县域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7公里,总面积748平方公里。

武城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十分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现有土地总面积1126681.05亩,土壤类型多样,有利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2012年武城县总人口约4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7.8万人,暂住人口2.8万人。人口密度为543人/平方公里。

棉花单产位居全省前列。辣椒、食用菌、棉花、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优质棉生产示范基地县”。2012年,武城县完成工业增加值93.12亿元、销售收入522.40亿元、利税62.44亿元,分别增长5.4%、16.3%和18.9%。特色产业快速膨胀,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被评定为“山东省首批特色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山东省首批特色产业集群”,武城区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

二、规划环境

1.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到2012年,全县总人口为41万人,中心城区的建成区人口达到17.8万人;到2030年,全县总人口为49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达到32.8万人。

用地规模:2030年规划建设总用地28.6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4.7平方米/人。

2.武城县城区布局

(1)总体布局

《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将武城县划分为“两心、两轴、三区”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两心”:六六河以北城市行政文化中心;以升平广场为中心的城市商贸服务中心。

“两轴”:沿历亭路南北向城市空间拓展轴线,自北向南连接规划行政中心、文体中心、医疗中心、商业服务中心等城市主要公共设施;振华街东西拓展轴线。

“三区”:运河路以西老城区;六六河以北生态新区;运河路以东现代产业区。六六河以北城市新区,规划可容纳居住人口2.5-3.0万人。

(2)产业布局:

《德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德州市的主

要产业:以机械及新能源设备制造、纺织及服装制品、化工造纸及其制品、食品深加工等四大产业链为内核,“中国太阳城”为形象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化工业城市和物流基地。

《武城县总体规划》认为:县域产业空间布局为“一个中心、五个板块”。一个中心既中心城市;五个板块既商贸物流产业板块、文化旅游产业板块、新材料产业板块、棉纺织产业板块、特色农产品产业板块。

未来武城的产业布局,必须走集中布局的路子,改变目前零散布局的局面,各种引资项目,尽可能在城区工业园布局。

3.未来发展方向判断

(1)判断依据

武城县地处济南、河北、德州三市腹地。根据地缘关系和区域经济联系方向,积极纳入德州经济体系,在做大做强自身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并且加强与周边城市对比和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建立与之协调互补的发展模式,加强合作与有序竞争,逐步提高城市竞争力,以适应宏观经济发展需要。

(2)判断结论

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分析,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以向东、向北发展为主。未来武城县城市空间拓展应遵循“活内拓外,提升内涵,打造极核、梯度发展”的发展思路,中心城以宜居城市建设为重点,打造县域生活及新型服务职能极核;产业建设近期以开发区为重点,近期以向东发展为主,中远期以现状德商路为主向北拓展,实现梯度发展。

(二)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经济现状

武城近年来在经济领域表现出众。

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武城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GDP表示的经济规模,已经由2008的97.65亿元(按可比价格)增加到2012年的151.15亿元。

图1-3 历年来武城县GDP总量

武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突出的表现为第一产业略微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尤其是21世纪以来,变化幅度更大。第一产业由2008年的11.8%到2012年的11.8%基本不变;第三产业由2008年的30.5%,上升到2012年的32.1%。

第二产业是目前武城县经济结构的核心。第二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附加值低,对当地的税收政策、劳务费用等变化较为敏感,稳定性不佳,有较强流动性。当前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武城,其经济结构是落后的,这也就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对于普通城市而言,只有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第三产业才能健康平稳的发展。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有着较强的本地发展特性,其产业稳定性高、流动性较弱。第三产业的附加值较高,与其相关的行业种类较多,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拉动经济的整体发展,对当地经济影响作用较大。武城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优化目前武城县的产业结构,改变城市特性,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使武城县成为一个“宜居”城市。

表1-1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照表

2.结论

未来发展方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重点、有选择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积极培育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武城县产业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内高新技术比重不断增大。武城县新施政策指出产业结构开始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未来武城产业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使得武城县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将使得武城经济产业本地化,使武城向宜居城市转变。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购买能力,拉动武城商业发展。

三、区位分析

1.地理区位

武城县位于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山东省北部,德州市西南,地处北纬37°07′至37°21′,东经115°51′至116°02′之间。南距省会济南120公里,北距德州市区40公里,东与平原县接壤,南与夏津县交界,西北隔卫运河与河北省故城县相望,东北隔四女寺减河与德城区为邻。

2.交通区位

武城县对外交通便捷,拟建德商高速及其连接线穿越县域西部和北部,105国道穿越县域东部,省道245线、318线和县道龙四路、郑郝路、新坡路等纵横交错。

3.经济区位

从省域层面看,地处德州西面,西接河北,处于河北德州两市的边缘地带,是德州河北的中间腹地。

西部隆起带的建设,为武城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新的机遇。省会都市圈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格局。武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能同时接受河北、德州、济南三市发展的辐射效应,有绝对的潜力成为生产配套、物流支持和科技研发的主要基地。

综上,武城县位于山东西部隆起带重心地带,处于省会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位置,承接着国内大小城市的多重辐射,有着快速发展的内在潜力,可以利用有利的政策优势,抓住外部格局调整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提高自身的区域地位。

四、宏观环境

1.纵向对比

2007年以来,武城县GDP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年环比增速除2009年低于10%,其余年份均在11%以上,GDP年均增速较快。

图1-6 武城县2007年以来GDP增速变化

第三产业,自2007年以来逐年递增,环比增速大致呈波浪状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维持在27%-32%之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由58.4%下降为56%,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则基本保持稳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大,增幅明显,武城县仍是一个工业主导型的城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有待提高,产业结构有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

图1-7 武城县2007年以来第三产业GDP变化

图1-8 武城县2007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2007年以来,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在4%-54%之间波动,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除2010年为4.46%之外,其他年份均在22%以上,表明约1/3的GDP增长是由第三产业拉动的。尤其是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对GDP的

贡献率均在53%以上,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三产在武城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武城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提升,尤其是2007年之后,增幅明显;其环比增速平稳上升。

图1-9 2007年以来武城县社会消费品营业额额变化趋势

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零售额也有较快增长,两者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也逐年增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2007年以后,批发零售业和住宿业不断发展壮大,餐饮业和其他行业零售额变化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缓慢。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金额逐年增加,2012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约为2008年的1.8倍,大多数年份环比增速在13% 以上,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5566.34元增加到2012年的9601.58元,除2009年外,其余年份年环增速在13%以上。农村居民生活和消费能力有较大的改善。

表2008-2012年居民储蓄情况

表2008-2012农民人均纯收入2.横向对比

1-19 2007年武城县与周边县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较

图1-20 2007年武城县与周边县市第三产业比重及增长率比较(3)基于德州市层面的对比

武城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其拥有的人口、面积不相适应。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来看,武城县同德州市平均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旅游业发展水平也不高。

表1-2 武城县与德州市经济发展指标比较(2008年)

注:数据来源于《山德州统计年鉴》2012。

同德州市其他县市、区相比,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武城县都处于劣势,属于德州市发展相对落后的县。由于武城县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旅游业的发展更为落后,不论是国内外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收入,同其他县市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章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商业发展基本状况

(一)商业发展基本历程

1.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武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两次大的经济转型。从产业结构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武城是一个农业县,近年来工业才得到充足重视及发展。此后武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武城之路”。2008-2012年武城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8%。

21世纪以来,武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积极发展乡镇工业,实现了“农转工”的第一次转型。武城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了第二次转型。

目前,武城经济总量继续在高位保持高速增长,GDP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6年年增幅在10。9%以上。201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8566元,接近6172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2000-10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10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因此,武城县现阶段处在加速成长阶段,未来的发展将步入人均GDP从6172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新阶段,并且最终达到稳定增长。

2.商业发展历程

从武城县城市化进程及商业发展模式来看,武城县商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郊型商业模式(1995年以前),经济明显呈现出农村经济的特征,第一产业比重远超过第二产业。县城城区商业业态以零售为主,商业网点以零星、小型的农贸市场为主,销售的产品则以农副产品为主。

第二阶段:传统商业服务模式(1995年-2005年),武城县的工业化进展迅速,到九十年代后期,第二产业已超过第一、三产业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房地产、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型零售购物中心、大型连锁店等业态在武城开始出现。

第三阶段:现代商业服务模式(2006年至今),武城县内包括金融、电信、物流、旅游、咨询、中介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以电子商务和连锁化经营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发展迅速,商业与旅游、休闲、会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主要行业。

(二)商业发展总体概况

1.商业总量及结构

2012年,武城县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2007年以来,批零贸易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在15%-50%之间变动;餐饮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除2007年较高外,其他年份均低于5%,餐饮业发展较落后,规模较小。

2.武城县商业在德州商业中的发展地位

2012年德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2.29亿元,增长15.2%。其中武城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德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

(三)商业发展趋势

1.盐百商圈将成为武城县另一个规模大、新型商业业态集中的现代化商圈

为解决配套设施不均衡和档次低的现象,并通过盐百商圈商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城区及整体城市功能的提升,应加快建设盐百商圈的商业设施配套。通过开发商业、商务和休闲娱乐型项目、引入新型零售业态和改造商业街等举措,促进该商圈成为武城县另一个规模大、新型商业业态集中的现代化商

圈。

2.连锁化经营和无店铺经营将成为促进零售业迅速发展的经营方式,跨业态和区域化趋势增强

未来武城县将更加重视推广连锁化经营,各级商业中心的跨业态连锁化经营和区域化态势将不断加强。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邮购、网上购物和电视购物将成为零售业的辅助业态,在零售业经营中占越来越大的份额。

3.零售网点中的购物中心将进一步优化,超市和折扣店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武城县的购物中心已自行开始调整优化,在功能、档次和主题定位上实行差异化策略。随着房地产的迅速发展和外部大型超市市场拓展步伐加快,预计武城县综合超市数量将有较大的增长。

4.社区商业服务的多样化功能将增强,成为武城县商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商业将发展成为武城商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和娱乐等综合性需求为主,提供包括购物、休闲娱乐、音乐、戏剧表演和艺术展览活动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功能,推动商业、文化和休闲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5.经济型酒店和服务式公寓将成为酒店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武城县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商务人士日益增多,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增长很快。但目前武城县经济型酒店的数量还比较少,发展空间很大。

服务式公寓吸收了星级酒店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模式,集商住、酒店、会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以为住客提供高档、周到的各种服务。

二、商业网点发展现状

(一)商业网点发展特点

1.商业网点分布不均匀,出现头重脚轻现象。

武城县现有的零售业态主要是沿着振华街分布,振华街以南即县城南半部分缺乏中大型零售点,居民日常购物要到县城的商业密集区,这样也就造成了高峰期的潮汐交通现象,使得城市交通在局部地段出现拥挤,直接导致了城市运转的不经济。

2.零售业分布出现区域饱和现象。

在某一区域中分布有很多家相同类型的商业网点,在某些区域出现了饱和现象,导致其收益不高或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宝福邻购物中心、嘉泰购物等几家购物超市均分布在振华西街附近,这些商业网点都在为其附近的居民服务,相互竞争激烈。

3.业态结构失衡

大型商业网点大多数在定位上没有明显的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有百店一面的雷同化现象,如百货商店,销售的商品和经营手法差别不大,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光顾。导致大型商业网点在较低的层面上进行价格竞争,大打价格战,致使企业积累减少,缺乏发展后劲。

4.专业市场分散布局

服装、家具、汽车销售配件等专业批发市场多数以自发形成为主,分散布局在城区,没有形成功能互补的专业市场。就武城县汽车市场而言,主要有两个汽车市场分别分布在历亭路南段与历亭路北段,历亭路南段的汽车销售、汽车零配件市场有一定规模,其中富达汽车商贸城,主要经营奇瑞、长城、长安、比亚迪等品牌。武城县总体GDP水平在德州市虽然排名靠后,但

其人均GDP在德州市县(市)中位于前面,这说明对于部分市民有能力购买私家车能力且需求相对其他县(市)较为强烈,而城区的汽车市场分散布置,没有形成专业市场一条街的模式。

5.缺少现代零售业态

百货店仍是主导零售业态,武城县城目前没有高档、知名品牌大型百货店,无法满足县域内高收入群体的需求。就经济一般的县城而言,名牌服装折扣店的相对廉价的商品满足了市民的心理需求,在一般的县城内都有较大的市场,而武城县缺少这类的折扣店,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减了居民逛街的积极性,继而降低了其他的消费需求。

6.重生产轻流通,商业网店经营状况有待改善

受传统经营模式、消费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影响,武城县对加快流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部分商业设施建设陈旧,商业铺面空置较多,日渐萧条。

三、商业发展SWOT分析

武城县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概括为下表:

表2-6:武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一)商业发展优势

1.人均GDP较高,社会购买力强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也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使服务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购买力显著增强,为零售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随着经济的发展,武城县的社会购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将为武城县的商业发展、辐射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图2-6 武城县近几年人均GDP趋势图

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地产开发如火如荼

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加强产品联合,以德州市域、济南都市圈为核心市场,重点突破京津都市圈市场,优化产品空间布局,形成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四大产品体系,建设功能互补的特色旅游产品集群,突出“运河文化”、“孝文化”及“状元文化”,建设成为运河旅游、文化带重要节点。使武城县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3.人口规模的乘数效应

武城县总体规划测定,到2030年武城县总人口将达到49万。人口带来的需求乘数效应将进一步促进商业的完善与发展。随着武城县相关旅游度假区的成熟和完善,武城未来将聚集众多的大中城市旅游度假以及定居人群,因此武城需要从高到低、全面的生活配套商业服务体系。

4.城市内部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

武城县域内有德商路、临武路两条省级公路,成十字架状,交汇于县城,形成境内交通骨架;国道105在县域东部沿界而过。境内现状公路里程1824公里,其中:全镇(街)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城市道路基面好,等级较高,随着城市公交线路的建设规划及私家车的普及,这些都为武城县商业空间布局及发展打下了基础。

5.土地优势

商贸服务业在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具有先天的集约优势。其主要是以使用人力资源为主,占地少,吸引劳动力多,因此相对于制造业,商贸服务业在土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用地,科学合理的确定城镇规模,通过规划确定重点发展城镇和重要基础设施,将有限的投资用于重点工程建设,强化土地集约和合理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国家宏观调控对土地的紧缩政策,使得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成为武城经济转型必要的一步棋。

6.品牌优势

武城具有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独特品牌,这些都为武城商贸服务业升级、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玻璃钢、古贝春是武城县耳熟能详的品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优质棉生产示

范基地县”。

(二)商业发展劣势

1. 商业网点分布不均匀,出现头重脚轻现象。

武城县现有的零售业态主要是沿着振华街分布,振华街以南即县城南半部分缺乏中大型零售点,居民日常购物要到县城的商业密集区,这样也就造成了高峰期的潮汐交通现象,使得城市交通在局部地段出现拥挤,直接导致了城市运转的不经济。如果此现象不加以改变,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将会限制

武城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2.商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武城县的商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但商贸业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规模效益,现状商圈里的商业网点整体档次较低,商户多、小、散。除盐百外,基本没有能够体现城市品位和档次的大型商业网点。武城县旅游方面,在“吃、住、行、游、购、娱”6方面的打造力度不够,虽然部分的旅游人口来到武城以即时休闲为主,但由于武城县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衡及建设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使游客缺乏购物休闲的舒适感。因此,武城县的商业在结合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去提高商业档次、商业特色、商业经营环境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3.商业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低,缺乏优势品牌和竞争力

目前,武城县的连锁企业有好运来购物中心等连锁企业。但企业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好运来在老城区发展萎缩,在乡镇打开市场。武城县商业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低,导致了武城相关优势产业缺乏一定的品牌优势和竞争力,长期以往,势必会导致武城县旅游品牌度的降低。

4.政府对商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政策缺位

政府对商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不到位,商业的发展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致使武城县的商业发展缺乏有效扶持和组织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总体实力薄弱。在城市整体形象及经济实力的展示方面、在社区商业发展方面的建设显得尤为不足。因此,规划期内,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全县商业合理、科学的发展。

(三)商业发展机遇

1.德州市的辐射

德州市的加速崛起,不断扩大和优化着德州区域内的产业规模和结构,对发挥德州区域内各城市的商业比较优势,扩大德州市内具备明显优势的产业在国际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托德州旅游城市及便利的交通,武城县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将会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而武城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产生连锁效益,引起商业的全面腾飞。

2.新的发展战略带来的契机

2013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圈一带”的概念,根据这个发展战略,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的空间布局。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第三产业势必将作为该经济区内发展的重要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契机。

3.新时期武城县委市政府对商业发展的重视

进入新世纪,武城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对武城县商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规划期内,将会进一步促进连锁经营模式的推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电子商务的普及等;将会进一步培育骨干商贸企业,促进相关企业做大做强。这些措施和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必将会为武城县的商业零售企业的腾飞注入强心剂。

(四)商业发展挑战

1.区域竞争激烈

区域合作模式的建立,一方面统一了市场,共享了城市之间的资源,发展带上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的密切,另一方面也使各地区、各城市之间在资金引入和市场争夺方面面临激烈的竞争,商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的竞争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2.零售业“极化效应”较为明显

武城县作为一个县级市,位于河北市区、德州市边界处。由于武城县零售商业方面的区域经济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强,所以难以阻挡住河北市、德州市的“极化效应”。长期以来,河北市、德州市对武城县所辖区域消费群体一直有较强的吸引力,分流了部分高端消费群体,影响了武城县商业的发展。

3.光影效应

由于商贸服务业的聚集性和规模特性,济南和德州等城市占据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占有了武城的商贸服务市场,使武城、平原和陵县等县的产业升级空间受到限制,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处在济南等城市的“光影效应”的影响下,大多滞后于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

从现状来看,由于受到济南和德州等城市强烈的磁吸作用,周边许多城市又都处于迅速发展商贸服务业的阶段,因此区域竞争激烈。

4.城市文化挖掘不足,旅游商业特色化、品牌化严重缺乏

武城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市域内有众多的旅游资源:西南部的运河风情与民俗文化体验区、北部的四女寺“安乐古镇”文化旅游区、东部的大屯水库风景区、西北部的燕赵文化旅游区。等。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历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景区商业还不成规模,特色化、品牌化严重缺失。

第三章商业网点布局影响因素

一、影响商业发展相关因素

影响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商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包括:产业类型、结构、和丰富程度,人口的密度和人们可支配收入等。产品越多可向市场提供的商品便越多;人口越多,消费需求便越多;可支配收入越多,人们的购买能力越强。商业的发展规模还取决于非自然因素,包括:城市空间规模、城市性质、经济规模、商业集中度、商业结构、房地产等。

面对新形势下新的机遇与挑战,武城县必须认清自身的特点和优劣势,看清形势,趋利避害、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才能探索并走出一条既适应现代化潮流又有自己特色的商贸业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市区范围内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化和高效化。

1.产业类型

产业发展将拉动城市商贸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商贸业与武城的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1)农业。武城县是农业大县,种植业主要以棉花、粮油、果品、畜牧养殖为主,为山东省重要的棉花、粮油、畜牧养殖基地和果品大县。武城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被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达82.3万亩,总产42万吨,实现了亩产过吨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一红(辣椒)、两白(食用菌、棉花)、一牧(牛、羊、鸡等)”四大优势产业。武城县依托特色产业大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外向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依托强大的农业基础,武城农副产品市场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2)制造业。武城县实施的“工业立县”和“旅游兴城”两大战略,工业方面已形成了玻璃钢、地毯、汽车零部件、棉纺织、酿酒、造纸、化工、汽车、裘皮制衣、农副产品加工等十大产业,其中玻璃钢、地毯、汽车零部件为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工业经济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大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商贸业在物流、专业市场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3)旅游业。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外部交通环境和城市建设日益改善的趋势下,武城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将不断加强,景区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未来旅游人口必将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就购物兼旅游的消费者而言,其一次性购物开支高,在旅游地逗留时间相对较长(与基本商圈的消费者相比),无论对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还是对宾馆、餐饮、娱乐、服务业的发展,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强大的购买力必将促进武城商贸经济的发展。

武城县商业网点规划应充分结合周边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针对旅游中转、旅游购物、休闲特点,加强餐饮、风味特色街、特色商品街等的建设。

2.城市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商业规模发展与GDP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规律相一致。此外,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2000美元时,是连锁超市诞生的时期。人均GDP达到2000~4000美元是便利店、时尚专卖店、专业店大量产生的时代;人均GDP4000美元以上,则高级时尚品牌专卖店、奢侈品、艺术品专卖流行。

3.社会消费品购买力

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持续增长。武城县民的消费结构已由温饱型逐步发展到小康型,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目前,城市居民零售消费以中低消费为主,随着武城县居民消费力的增强,未来消费趋向两级分化:一是倾向于传统的食品和日常用品,一是倾向于高档消费和高附加值的耐用品消费。由于大型百货与超市等不同业态之间客源相近,商品种类交叉,高消费在大型百货店必将形成趋势,发展时尚品牌专卖店、艺术品、专业店等成为必然。针对以上情况,在商业网点规划中,一方面应发展便利店,该业态主要配套服务于各个居民区,满足居民对日常家居用品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应提升集购物、休闲、娱乐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适应未来十年消费者的需求趋向。符合两极消费的便利店、购物中心、专业店等零售业态和商业步行街、特色街是武城商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影响商业布点相关因素

商业网点的布置有很大的人为因素,但还与人口密度、地域、旅游、物流、交通等有很密切的关系,并有一定的规律性。针对主要相关因素进行以下分析。

1.人口密度

商业网点的布置是为居民服务,因此它的布置必然反映在人口密度的分布上,一般情况下,人口密度越大,商业网点越多。从武城县商业网点现状分布来看,具有这种明显的特征。老城区的商业网点千人指标是其它区域的数倍。因此商业网点的布置要与现状及规划人口分布相结合,形成一定的商业氛围。由于处在变革的时代,受传统思想和新思潮的影响,人们既喜欢一些老的、熟知的东西,对于历经几十年形成的老街、老店比较喜爱,又对新的商业业态充满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商业网点规划中立足现实,对现有的商业街,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做到合理合“情”。

2.交通网络

城市商业的发展与交通网络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商业、物流直接依托交通网络布局发展。商业街往往也是交通通达性较高的地域。由于二者的天然共生关系,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必然受到交通网络变化的深刻作用。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直接影响到商业网点的布置,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空间

上吻合武城县潜在购物需求较强的区域,与房地产业对城市零售业空间格局的影响不谋而合,对零售业网点方面影响相对较大。商业网点的规划必须依据现有交通条件及未来规划进行调整。尤其是物流基地、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等更要依附交通因素。

3.房地产

城市房地产发展与人口分布引领网点布局。商业网点的布局规模、数量与人口分布呈紧密的正比关系。随着武城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改造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将继续增加,尤其周边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局部城郊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发展融合。商业网点数量和规模的确定必须考虑今后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随着武城县城市规模的扩大,住宅型地产和商业型地产成为城市房地产经济投资热点。为此,与居住小区和集中的大片居民区相配套的社区商业中心在本次规划中必须予以关注。

第四章商业定位及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商品市场体系的总方针。反映优化布局,调整市场结构,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主导思想。体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新消费服务方式,改善产业服务功能,提升商业竞争力,服务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商业定位

1.上位规划

最新版德州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鲁西北、冀东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中心城市。《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确定的城市性质——德州市副中心,以现代农业及加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2.商业发展导向

根据武城县商业发展目标,从理念、业态、空间三方面对武城县商业发展导向作简要说明。

(1)理念定位:综合、档次、效率、效益

重点在商业主中心和商业副中心适当发展一些中高档的商业设施和一批具有品味和一定特色的休闲、文化、娱乐等商业服务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发展中档商业设施,以满足大部分市民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高中低档功能兼具的商业服务设施,满足所有社会阶层的需要。

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商业运行效率。重点组建和培育跨区域扩张的连锁企业和服务于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如具有强大辐射、集散功能和特色的大型零售巨头和综合性及专业批发市场,加强本地区对区域的商业辐射力和对产品的集散力,巩固和提升产业在区域的地位。发挥武城县专业潜力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

(2)业态定位:新型业态为主,改造和提升传统业态

一方面要加快对传统商贸业现代化改造,如将传统的百货商店进行改造,清出部分商品到专业性卖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专业性卖场等新型业态,适当发展购物中心。创造新的经营空间,并以特色取胜,加快提升商业总体的功能档次。

(3)空间定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配合城市功能空间以及新兴业态的兴起和传统业态的改造,引导武城县

商业空间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空间格局。高档的商业设施相对集中于市级商业中心或个别的商业副中心,而原有市中心较低层次的商业设施则应转移到城市周边。并在同级商业空间中,注重商业职能的高级化与适度先进性相结合,引导错位经营。

3.商业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武城县的商业定位为:融入德州、借势京津冀,立足县域的现代生活消费中心、商品交易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商贸中心。

二、发展目标

通过推进现有网点的资源整合和新型商业设施的有序建设,优化网点结构与布局,提升网点现代化水平,形成总量平衡、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结构适当、配套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

三、总体构想

依照武城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定位和商贸业发展现状,城区规划的总体构想是:营造核心商业、提升城市品位;依托产业基础、完善市场体系;拓展旅游商贸、打造休闲城市。

营造核心商业,提升城市品位。规划期内,在明确武城业已形成的中心商业区基础上,通过核心商业中心区块的整体改造、标志性商业设施的建设、现有商业网点经营业态的调整和整合,营造核心商业氛围,聚集核心商圈人气,发挥核心商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升武城的商贸形象和城市品位。

依托产业基础,完善市场体系。依托武城本地产业基础,发展有产业依托的专业市场体系,以农业大市场和物流集散地大市场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拓展旅游商贸,打造休闲城市。利用武城运河文化和四女寺风景区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购物、时尚娱乐等项目,积极拓展旅游商贸的发展空间,努力打造休闲武城。

四、主要指标

(一)经济类指标

1.近期GDP年均增长9%,将达到315亿元;远期年均增长7%,2030年武城县GDP达550亿元。

2.近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10%,2020年达到130亿元以上;远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在8.5%以上,2030年达到260亿元以上。

3. 到2020年,中心城区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标准化连锁经营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40%以上;至2030 年,中心城区商贸业物流配送额、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农村标准化连锁经营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50%以上。

4. 到2020年,大中型零售商业网点总规模达到22.8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1.2 平方米/人;至2030 年,大型零售商业网点总规模达到32.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零售商业网点面积1.3平方米/人。

5. 到2016年,规模以上流通服务企业、商品批发交易市场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至2030年,规模以上流通服务企业、商品批发交易市场信息化率达到60%以上,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布局类指标

规划近期,将构建“一主两副,一带双心为主体,商业街为特色,社区商

如何写商业计划书(业务及前景 ) (4000字)

如何写商业计划书(业务及前景) 商业计划书一般可以分为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第二部分为业务及前景,第三部分是经营管理,第四部分是拟用筹资,第五部分为风险控制(因素),第六部分是投资回报和退出,第七部分是营运及预测分析,第八部分是财务报表,第九部分是财务规划,第十部分是产品宣传:资料、小册子、报道和图片等,第十一部分为补充说明。 第二部分论及大量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你的业务的关键话题。每一处都很重要,但总贯全局还要有一个综合概要,如果不是明确精细的话,尝试去展示你的业务是怎样的独特。向读者展示是什么使你的业务在世界上的业务中有独到之处。阅读这一章节时,投资者将尽力确定这个产业“成功的关键”。换句话说,他将尽力证明这两三件事是在你的业务情况下必须及时做好以达成功的。注意编号体系有一个单独的数字作为标题而副标题含有小数,比如2.01。 2.01 概要 开始的一段以这样的句子起头,“公司的注册地址为……”并列出公司办公地址、电话号码和需要接触的个人。 2.02 业务的实质 在这一部分要给出你所从事的业务的纲要。举个例子,你可以说,“我公司设计、生产、销售、维修微机基础软件,这些软件控制用于监看门诊病人的医疗诊断设备”。用一个精练的句子阐述你公司是干什么的,这也许是最好的开头。接下来,你要以概括的语句来描述你的产品或是服务。你需要用尽可能少的话来让投资者了解你的产品或服务。 2.03 业务的历史 你在这部分要说出公司何时组成,特别要说清楚第一件产品或服务始于何时,以及公司经历过的最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情。报告的业务历史部分必须短小精要。如果报告多于一页,或者最多,达到两页,你已经说了太多的历史了。要是公司有个特别精彩的经历,那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特别的理由来囊括大段的历史,但无论如何都要简洁。 2.04 业务的前景 说清楚公司的年次发展计划并指出其中的分界线。实际上,投资者需要了解你如何在五年内从现在所处的状况发展到你想要达到的状况。尽管计划书的这一部分必须要简洁,但在格式上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你可以简单地说明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你打算继续生产你们的两种基本产品,到第三年的时候你将引入另一个类似的产品。依照这样的办法,你的业务的前景将会简洁而又切中要害。另外,如果你预料在达到稳定点前要经历许多变化,你应该指出会发生哪些变化。投资者需要准确地了解公司要获得成功必须做些什么。 2.05 独特之处 给投资者的每份商业计划书都应该有一些独特之处。管理层独特?产品或服务独特?生产过程独特?有独特的金融基础?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囊括在内。重要的是要有一些东西使你的公司在和别的对投资者来说同样可得的投资机会的对比中凸现出来。投资者们不喜欢投资于“人云亦云”的公司。他们想要有独特的商业地位的公司。在一个像这样的单独的章节中,或是在整篇商业计划的各章节中,你要着重强调你公司的独特之处。如果你的业务里有一个新产品,一个生产的专利,或是别的特别不寻常的方面,那么应该像这样在单独一章里列出。除了要包括这部分之外,企业主还应在商业计划书中间歇地突出公司。 2.06 产品或服务 在这部分你要精确的描述你的产品或服务,要求是不给读者对于你所生产的或是计划生产的东西留下疑问。如果你有好几种产品或服务,用单独的段落来叙述其中的每一种。你应叙述产品的价格,价格如何确定以及毛利数目。企业主容易轻率地对待产品的定价。花足够的时间来考虑所有影响产品定价的因素,确信你能够用坦率而有逻辑的话来解释定价背后的道理。是因为竞争迫使价格趋向于那个方向吗?价格定得高是因为你能侥幸成功吗?你必须准备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正 式版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 商业网点规划考察报告 ——州市商业网点规划考察组 7月8日至9日,以州商务局副局长王小亚为组长,市人大副主任吴乔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鲍忠银为副组长的州市商业网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联合考察组对湖南省商业网点规划红旗单位——娄底市、株洲市采取座谈会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地成功的经验

1、突出领导重视,确保组织保障有力。娄底市与株洲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都紧紧把握住组织保障有力这个关键,各项工作得以迅速全面铺开。按照国家商务部、建设部商建发[2004]18号《关于作好地级市城市商业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两地商务局汇报及时到位,引起两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娄底市市长亲自点名,由经验丰富的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建军为组长,“四大家”主要领导为顾问,市商务局、市规划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市商务局市场管理处设立了办公室,集中办公,并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株洲市安排经费70万元,已拨付60万元;娄底市安排经费60万元,已拨付经

重庆市商业发展规划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努力开创重庆商贸流通工作的新局面 总体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拓宽消费,追赶前进,跨跃发展,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流通现代化,努力把重庆建成统一开放、万商云集、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和西部购物消费天堂。 按照这一思路有四点基本要求:一是重庆商贸只有具备功能体系完善、市场规模宏大、商业服务兴旺、市场环境规范、特色优势突出,才称得上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和西部购物消费天堂。二是重庆流通企业只有立足重庆、辐射西南、联动长江、面向全国、通往世界,才能做大做强,尤其应有全国发展理念,走出重庆,服务全国,在市外市场获得快速发展,才能进入流通“国家队”。三是只有建起先进完备的连锁经营网络、高效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便民利民的新型社区商业框架、技术先进的流通信息化载体,才能在西部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四是社零总额、商业增加值、商品购销总额、连锁经营销售额、商品市场成交额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应保持较高的两位数增长,才能增量升位,增强消费对重庆经济的拉动作用,有为有位。社零总额年均增长11%以上,2007年达到1285亿元;商业增加值2007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9.7%以上,占三产比重25%以上;连锁商业实现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07年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20%。 (一)抓好“五破五树”,认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供求关系已经变化,流通的地位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生产决定消费的“末端行业”,而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导生产的“先导行业”,是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也反映国家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起着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创造未来消费需求,带动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同志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地方流通工作摆不上位置,得不到票子。解决认识问题,当前主要抓好“五破五树”:一是破除重生产、轻流通的意识,树立流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先导性产业的观念。二是破除重传统商业,轻现代流通的意识,树立“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效率、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的观念。三是破除重外地商业轻本土商业,或重本土商业轻外地商业的意识,树立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大流通带动大生产,引进外地商业是为了发展本地商业,外地商业与本地商业共同发展,“与狼共舞”,实现双赢。四是破除重传统管理,讲条条框框,轻创新突破的意识,树立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观念。五是破除重孤身发展,闭门自守,小打小闹,“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轻联合与合作发展的意识,树立与时俱进,联合与合作求发展,大联合才能大发展的观念。 (二)搞好“五建五抓”,全面推进流通工作 流通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很多,我们要择其要点,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方法,加以整体推进。 1、建商业规划。规划是成熟的思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市和各区市县都要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市委二次党代会的新要求,作好商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特别是商业网点的布局规划。规划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方便群众,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一旦定板,严格执行。要根据规划要求,考察、筛选、储备一批商业发展项目,争取每年都有一批大项目开工。 2、建商业设施。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商圈和步行街的打造聚集了人气和财气,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水平。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金,建设培育商圈、专业市场、商业步行街、购物广场、各类超市、便利店等商业设施,发展各类先进业态。

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规划文本

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规划文本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规划文本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对象、内容及重点 第三章、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第四章、发展和结构目标 第五章、总体布局 第六章、专业(特色)街(区) 第七章、专业、批发市场 第八章、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第九章、零售业态 (一) 购物中心、邻里中心 (二) 大型综合超市 (三) 仓储商店 (四) 百货店 (五) 专业店、大型专业店 (六) 专卖店 (七) 超市、便利店 (八) 自动售货机

第十章、其它要求 第十一章、组织实施 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 (一) 术语和定义 (二) 主要执行文件 (三) 条例标准用词说明 附表: 附表一: 厦门市商业分级指标 附表二: 厦门市商业零售业态基本指标 第一章总则 第01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国际化的扩大以及新经济、新技术等因素对商贸业的综合影响,需要针对厦门市的商业体系进行深一步的剖析,并制订出厦门市商贸业的规划对策,以及其发展支撑对策,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并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我市商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02条为指导厦门商业的分级设置,加强厦门市零售商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优化商业布局,有效配置资源,增强商业综合竞争力,促进零售企业发展差别化经营,健全零售企业统计分类,特制定此文本。文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有关规范、

规定及标准,并结合厦门商业发展的实际而制定。 第03条文本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参考国内外不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并结合厦门市商业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福建省和厦门市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规划对象、内容及重点 第04条规划对象:由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设立的拥有独立固定营业场所,配备一定的业务人员,并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务的自然单位。 第05条规划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厦门市商业体系规划(总体布局),其中包括专业街(特色街)子项。第二部分为厦门市各商业业态布局规划。按商业业态来分有十种零售业态和专业、批发市场。十种零售业态分别为: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专业店、大型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店、大型购物中心以及自动售货机。 第06条规划重点:主要包括厦门市的商业功能定性分析、研究、确定和商贸业发展的支撑对策以及厦门市商业体系规划(包括各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批发市场)、厦门市零售业网点布局规划等。 第三章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第07条规划期限: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期限与国家五年计划及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即本次规划期限为:

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苏州中心城市地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配合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的修编,特编制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第2条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按照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实施手册》和《苏州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修编工作组织实 施意见》编制。 第3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规划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本规划。对违反本规划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予以处罚。 第4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和规划图纸四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5条本规划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规划、商贸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执行。解释权归苏州市贸易局和苏州市规划局。 第二章规划目的、依据 第6条规划目的 通过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来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良性发展,使苏州现代商贸服务业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繁荣城市面貌、强化城市功能、促进公平竞争的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从而达到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力与凝聚力的目的。 第7条规划依据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实施手册》(国家商务部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2007.5) 4、《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 5、《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2006.5) 6、《苏州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第一阶段成果2004.12) 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8、《江苏省社区商业建设规范(试行)》(2007.3) 9、《苏州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第二阶段)设计任务书 10、现状基础资料调研 第三章规划范围、规划对象、规划年限第8条规划范围 苏州市区7个行政辖区的范围,即平江区、金阊区、沧浪区、相城区、吴中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古城圈层,以苏州古城护城河为界,面积约14.2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内城圈层,东至东环路,西、南至京杭大运河,北至沪宁高速公路,面积73.2平方公里。

商业网点规划认识

商业网点规划认识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进一步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及购买力之间的制约关系导致商业发展相对过剩、城市商业网点重复建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相矛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的整体文化特色相矛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的整体建设规划相矛盾等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因此商业网点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依存的核心是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经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对于城市文化和商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协调和控制作用。同时,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以建立统一的商业发展体系为目标,以城市商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化市场布局和调整市场结构为主线,注重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进行的规划。 一、原则 商业网点规划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求得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合理、进一步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快速、稳步发展。 (一)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 对商业网点进行合理布局,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和便利的生活环境。准确把握现有网点发展情况,分析新建网点可能对当地交通、环境、就业及现有网点的影响;结合当地经济、人文、历史、环境、环境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居民数量、阶层、购买习惯和消费水平,合理划定商圈,科学确定市中心商务区、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指导经营者搞好业态定位和错位经营,加强对商圈内业态结构的分析研究,使各种业态搭配合理,做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避免和防止业态单一、结构雷同。 (二)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 坚持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同业竞争状况。对于商业竞争不够充分的地区适当增加网点,引入竞争机制;对于竞争相对充分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对于同业竞争激烈、经营难以维持的地区,新增大型商业网点应严格控制;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相结合;坚持商业布局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商业网点有不同的经营组合和服务对象,在总体上适应社会多层次、不同空间领域消费活动的需要。 (三)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 由于商业网点体系布局是一个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主要框架,对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起着重要的引导、控制作用,因此商业网点规划要充分结合城市的招商引资情况统一考虑,要

唐山市商业发展规划

唐山市商业发展规划(2005-2010) 2006-02-08 08:41 文章来源:唐山商务编辑部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一、编制意义和作用/1 二、编制依据/1 三、指导思想/2 四、编制原则/2 第二章商业发展规划的对象、范围和期限/5 一、规划的对象/5 二、规划的范围/5 三、规划的期限/5 第三章唐山市商业发展的现状及分析/6 一、唐山市商业发展的历史回顾/6 二、唐山市商业发展的现状/6 三、综合分析及评价/11 第四章未来商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S W O T分析)/13 一、唐山市发展商业的比较优势(S u p e r i o r i t y)/13 二、相对劣势与制约因素(W e a k n e s s)/14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O p p o r t u n i t y)/16 四、挑战与威胁(T h r e a t)/17 第五章战略目标与阶段性任务/19 一、战略总目标/19 二、阶段性任务/20 第六章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3 一、商业网点布局要求/23 二、商业网点规划思路/24 三、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6

四、其它城区和县城商业网点布局规划/39 第七章商品市场体系建设/41 一、消费品市场/41 目录 二、生产资料市场/46 三、农产品市场/48 四、特殊行业市场/49 第八章发展现代物流业/51 一、唐山市发展物流业的基本条件/51 二、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54 三、规划“三点三带,纵贯全市”的物流分布格局/56 四、加强物流发展平台建设/59 第九章实施政策与措施/63 一、放开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做好商业流通领域改 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鼓励竞争/63 二、存量调整与增量规划相结合,鼓励发展新型业态、 连锁经营,依托存量,增量带动/64 三、扩大开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吸引外资与吸引民 资相结合,放开政策,积极引导/64 四、产业推动与需求拉动相结合,发挥优势,培育文化 /65 五、加强结构性调整与提高组织化程度相结合,树立龙 头,培育人才/65 六、健全完善商业法律、法规与鼓励行会自律相结合, 规范发展,自我协调/66 七、加强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与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改革相 结合,优化环境,扩大纵深/66 八、加强金融、保险、信息传输等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 与鼓励律师、会计、审计、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 的壮大相结合,全面发展,共同服务/67 九、立足繁荣本市市场,满足居民商品消费需求与加强 区域经济联系,参与更大范围的市场合作竞争相结合, 巩固基础,开拓领域/67

武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武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5-2010 年) 为促进武汉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逐步建立与武汉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现代商业网点体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结合我市“十一五”规划思路,提出武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网点发展规划”)。 本网点发展规划中所称“商业网点”,是指我市城镇用于商业零售、批发、仓储物流和餐饮服务等各类经营性服务的固定场所。 规划期限为2005年—2010年。 一、商业网点的现状 “九五”期间以来,随着武汉市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外开放的推进,商贸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市商业网点已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促进了各类商业网点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1亿元,比1995年的299亿元增长2.21倍;各类商业网点为12.1万个,比1995年的9.4万个增长28.7%;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97个,比1995年的405个增长47.4%;中心城区人均拥有零售商业营业面积达到0.85平方米。适应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商业网点功能档次,已成为我市商业网点建设发展的主

流。目前以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仓储式商场、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为代表的新兴零售商业业态呈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批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店、综合超市、酒楼等大中型网点的现代化程度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全市单店营业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综合超市达到65家,营业面积约为58.5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达到146亿元。 ——经营家电、建材、家居等为主的大型专业店近30家,已展现其规模和品种优势。 ——一批深入社区、体现便民利民功能的中小型超市和便利店正积极稳步发展。各类专业店、专卖店出现网点集聚、经营细化的趋向。全市连锁经营网点数约2300余家,年销售额近250亿元,占全市社零额比重达26%。 ——餐饮业中一批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酒店,年营业总收入已达10.75亿元,其连锁网点场面宏大、环境优雅、人气旺盛,成为了我市商贸服务业的一道亮丽景观。 ——中山大道商业景观街、江汉路商业步行街、沿江大道休闲街

2012-2020年郑州市商业网点规划

2012-2020年郑州市商业网点规划 为了优化郑州市零售商业网点布局,合理配置商业资源,增强完善商业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郑州零售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根据《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郑东新区总体规划》和《郑州市商贸城建设总体规划》,现就2012至2020年郑州市市区零售商业网点建设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郑州现代化商贸城建设、促进城市繁荣繁华、增强便民利民功能、发展综合消费为目标,以优化网点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和业态升级为重点,以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加强宏观调控,合理控制总量,突出发展重点,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业态先进、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零售商业网点新体系。 二、规划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要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原则,把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作为网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消费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统筹兼顾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立足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充分考虑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消费水平和市场环境特点、现有商业网点状况、交通设施条件等,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要着眼于长远,研究消费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合理确定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档次和业态配置。

(三)结构合理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做到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经营与专业经营相结合。形成整体适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的布局结构;大中小结合,以中小型网点为主的规模结构;新型商业与传统商业有机结合,以新兴业态为主的业态结构。避免贪大求多、过分聚集和重复建设,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各具特色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体现层次化、多样化,按照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业态、不同类型的商业网点规模和数量。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将结构调整与业态创新相结合,促进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业区,提高各层次、各区域商业的协同效应。 (五)适度超前原则 商业网点布局,应当按照现代化商贸城建设的要求,着眼于长远,积极利用国内外商业发展成果,把近期需求同中长期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挖掘消费潜力,关注需求变化,创新消费方式,以满足消费,引导消费。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提升起点和标准,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适应商业发展需要。 三、商业网点分级与布局 根据商圈理论、商业网点性质和辐射范围,我市市区商业网点建设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三个层次。 (一)市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是指商业网点高度聚集,经营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对象以本区域以外消费者为主的城市商业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规划的中心商业区和历史形成的商业聚集地。市级商业中心规模大、商业网点多而密集,功能齐全,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金融、邮电、商务等网点有机地集聚在一起,是全市商业最繁华的地区,是反映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窗口,也是重要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对国内外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市级商业中心建设的重点是:二七商业中心、龙湖商业中心和碧沙商业中心。

南昌市商业发展规划

南昌市商业发展规 划 1

南昌市 - 商业发展规划 南昌全市总面积7402.36平方公里, 末人口440.15万人(含南 昌市区及南昌、新建、进贤、安义四县)。本规划范围为南昌市区(以下简称南昌市),总面积617.07平方公里, 末人口174.67万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中部地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 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实现"富民强市"总目标,致力做好"两篇文章"总要求,即把南昌建设成为现代区 域中心城市、现代文明花园式英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加速态势,大多数经济指标呈两位数增长,创下南昌市近几年最好成绩,走 在全国、全省发展的前列,出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5.62亿元,同比增长12.1%,比全省平均 高出3.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6.52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2.5%.在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南昌市已经制订了<南昌市中心城总体规划布局构想( - )>(见附图1)。根据重新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南昌市中心城建成区面积130平方公里,190万人; 将扩大到180平方公里,210万人; 发展到260平方里,260-300万人。形成一个核心区(昌南、昌北)和五个卫星城区(莲塘、望城、湾里、乐化、罗家片区)的城市新格局。十年间,中心城面积将扩大一倍,人口增长40%,城市面貌和人口分布状况将有极大改变。为此,必须高起点的制订 2

南昌市商业发展规划,以适应城市新一轮发展,消费水平新一轮提高的需要。 一、南昌市商业发展现状分析"九五"期间,南昌市商贸业有较大增长。表现在(l)经济指标稳步提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41亿元,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达157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2%和20%。商贸业实现增加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0.2 %,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7%。 (2)流通改革逐步深化。全市粮、棉、猪、菜、副食品、化肥、生产资料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已经完成了国有商贸企业改革,组建了七大商贸集团,放活了中小企业。(3)结 构调整步伐加快。"九五"期间,新建改造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引进外资773万美元,内资9421万元。新型业态不断呈现,一批购物中心、超市、连锁店很快兴起。(4)市场建设初见成效,为适应搞活大流通的需要,近年来,全市市场建设累计投资56亿元,至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257个,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市场提供就业岗位12.1万个, 成交总额15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7个,年上交增值税近8亿元。中国九大日用品市场之一的洪城大市场商品交易额达71亿元,创税利6000万元。本次普查, 末南昌市商 业共有12056户,经营面积已达156.66万平方米,人均达0.897平方米。(含各类市场,其中零售、餐饮,服务业86.56万平方米,人均 3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需明确的几个关键问题.

141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需明确的几个关键问题 张润子 (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 王文成 黑龙江 哈尔滨150026) [摘要]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关乎城市商业功能的实现,科学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必将有利于城市商业的持 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树立城市的优良形象。反之,将直接导致投资与资源配置的低效,严重影响区域 规划原则以及规划的影响因素等关键性问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确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理论基础、 对于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网点商业网点布局 商业网点规划 商业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商业网点是城市商业的客观实体也是重要载体。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对城市商业的良性、持续和高效发展,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首先要明确以下关键问题。 一、相关理论基础为商业网点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一)商业区位论 是以研究商业区域位置环境为主要对象,它是从消费者购物机会的空间结构出发,设想在购买力水平和消费空间为匀质分布的前提下,创立了城镇商业区位论。其理论认为,在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物质条件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消费者购物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购物距离。在假想商品运输费用与距离成正比之下,创立了一种简化的商品销售模式——六边形单一商品供应区。 (二)商圈理论 商圈主要从市场势力范围这一角度来考察,主要包括线、面、流四个方面。点是指商圈的中心点,又指市场区域点、 据点的中心点。线是指区域间相互依存关系以线相联结,使商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面是指中心点的吸引力的范围。它是市场区域广度的表现,表明市场区域的广泛性及其程度。流是指市场的动态,或指区域职能的变化和发展的动向。从消

(精选)华容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华容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 (报批稿) - 1 - 《华容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 目 录 ...................................................................... 2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指导思想 .................................................. 5 第 三章总体思路 .................................................. 6 第四 章规划原则 .................................................. 6 第五章 发展目标 .................................................. 8 第六章发 展战略 ................................................ 12 第七章规划与布局 ............................................ 13 第八章组织实 施 ................................................ 39 第九章附 则 .................................................... 43 附录条文标 准用词说明 (44) 2 《华容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合理利用与配臵全县商业资源~提升县 域现代化流通水平和商贸服务形象~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需要~改善投资环境~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商业街的发展与规划页

商业街的发展与规划页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商业街的发展与规划Ⅰ、商业街的发展研究 一、建设现代商业街,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1、住宅开发的相对饱和,促使房地产开发商寻求新的商机 近几年,住宅的开发与建设发展较快,整体市场趋于饱和,房地产商如何寻找新商机,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商业用房的开发正当时。 商业用房的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 (1)96年以前,以大百货的开发为中心,进行旧城改造; (2)96年以后,5000m2以上大型超市逐渐出现; (3)20世纪末,21世纪初,商业街的建设开始起步,旧城的改造、新城的建设正兴起; (4)目前的SHOPPING MALL建设热。 目前,全国已经建成及将要完成的购物中心有54个,约680万m2,平均每个约万m2。新增项目约120个,1500万m2,支撑这样的大项目,每m2的保本销售额为6000~8000元/ m2,需要完成销售额1000~1200亿元,占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3%~5%。这样惊人的数据、这样快速的发展速度,将会为其它业态、中外企业带来强烈冲击。事实上,美国SHOPPING MALL平均约为1万m2,日本不足2万m2,英国均为万m2,我国目前SHOPPING MALL的规模及发展速度,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有过快的趋势。 2、商业街的建设,要把握好新的概念 (1)现代商业街不同于传统商业街

商业街,是以商业中心为主导,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各种商业街为特色,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城市商业结构。 现代商业街,是多功能的整合,既有购物中心的功能,也有商业街的特点,是多业态、多功能的整合。 商业业态,即商业企业经营形式,国家规定有8种形式:包括百货、超市(5000m2以下)、大型超市(5000m2以上)、仓储商场、产销店、专门店(即销售着名品牌)、专业店(如国美)、便利店。 商业形态,是商业企业为了产生群体的利益,而产生的一种积聚模式,有三种形态,一种是原始状态(如集市贸易),二是发展形态(含现代商业街、购物广场、商品一条街等),三是最高形态,包括国际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它是商业用房开发的主要形态。 (2)现代商业街是城市的辐射、内聚的所在,是吸引客流的重要所在。 (3)现代商业街不是商品经营概念,而是商品和服务的综合营销,这里的服务有两层含义,一是商品本身的服务,二是服务领域、服务项目、服务内容。 (4)现代商业街不是业态的概念,而是反映城市特色的商业形态,它更强调的是整合的概念。 (5)现代商业街不是商业企业的概念,而是城市的缩影,是城市的精华,是城市的标志,城市的窗口,集中反映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 3、在商业街的建设上存在的误区及倾向 (1)现代商业街不是产业化,越大越好,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要相适应,要因城、因市、因地开发,不能盲目扩大规模。据研究,一条商业街最为合适的规模为15~20万m2,长度800m左右。

徐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8—2020)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规划期限 (1) 三、规划对象与范围 (1) 3.1规划对象 (1) 3.2规划范围 (1) 四、指导思想和原则 (2) 4.1指导思想 (2) 4.2规划原则 (2) 五、控制标准 (3) 5.1商业中心的设置 (3) 5.2商业街的设置 (4) 5.3大型零售网点的设置 (4) 5.4大型批发市场的设置 (4) 六、发展目标 (4) 6.1近期目标 (4) 6.2远期目标 (5) 七、规划内容 (5) 7.1市级商业中心规划 (5) 7.2市级商业副中心规划 (8) 7.3区级商业中心规划 (9) 7.4商业街规划 (10) 7.5批发市场规划 (13) 7.6物流基地规划 (14) 7.7景观区商业规划 (16) 八、主要建设项目 (18) 九、规划实施措施 (22)

附图: (23) 1.市级商业中心分布图 (23) 2.老城区商业中心层次分布图 (24) 3.中心商圈结构分析图 (25) 4.市级商业副中心分布图 (26) 5.区级商业中心分布图 (27) 6.主城区商业街分布图 (28) 7.贾汪、铜山商业街分布图 (29) 8.市场带与物流中心分布图 (30) 9.景观区商业分布图 (31) 10.主城区商业网点主要建设项目分布图 (32) 11.贾汪、铜山商业网点主要建设项目分布图 (33)

徐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8—2020) (简本) 一、编制依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 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办法》 1.3 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1.4 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1.5 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1.6 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 1.7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 1.8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9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1.10 《徐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1—2020)》 1.11 《徐州市物流业发展规划(2004—2020)》 1.12 《贾汪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13 《铜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时间期限为2008—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8—2012年,远期为2013—2020年。 三、规划对象与范围 3.1 规划对象 徐州城区内的商业中心、商业街、批发市场、物流基地、零售网点以及辅助商业网点,包括宾馆、餐饮、生活服务等。 3.2 规划范围 本规划空间范围以城区为主,行政区划包括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九里区、贾汪区、铜山片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城区,总面积约1160平方公里。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 1 总则 1.1 为提高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关于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1.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商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 1.3 编制规划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 1.4 各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根据本城市的商业定位,体现本城市商业特色。 1.5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1.6 编制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的要求。 1.7 城市商务主管部门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单位,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订工作。 1.8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含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 2 规划程序 编制规划按照调查研究、规划文件编写以及规划论证的程序进行。 2.1 调查研究 编制规划必须深入实际,搞好商业网点调查,并充分调查研究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交通、人口分布等情况,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并进行深入研究。 2.2 规划文件编写 在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文件的编写工作。规划文件的编写应符合本规范条款3的规定。 2.3 规划论证 规划编制单位向论证会议提交全套的规划材料,并解释规划的具体内容,听取专家和公众代表的意见。 2.4 规划修改、完善 论证结束后,要根据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未采纳的意见,应作出书面说明。 2.5 规划上报 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按法定程序上报市政府批准,发布施行。 3 规划文件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基础资料研究、规划图则四个部分。 3.1 规划文本

北京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北京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北京商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生活服务业)是首都城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适应首都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北京商业的持续发展,特制定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及十年远景规划。 一、商业发展现状 自1990年以来,北京商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流通规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和效益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缩小了与国际先进商业的差距,已成为首都经济中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重要产业之一。 1、商业在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商业的迅速发展对首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党政军首脑机关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3亿元,比1990年增长3.7倍;商业增加值为222.6亿元,比1990年增长4倍,净增178.7亿元;商业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商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近1倍。 2、竞争性商业网络结构初步形成 各类商业网点快速增长,网点严重不足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零售贸易业网点数量由1990年的8.2万个发展到2000年的约18万个,餐饮和生活服务业网点数量由1990年的4.1万个增加到2000年的约7万个,网点分布也从城市中心区向边缘区和农村城镇扩展。 多种所有制商业竞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结构不断优化非公商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份额已由1990年的11.7%上升到2000年的50%左右。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各类市场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 发展速度已趋于稳定,商业增长方式出现新的转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由"七五"和"八五"时期年均分别递增19.2%和21.9%,逐渐稳定到12%左右;商业增加值在全市GDP 中所占份额基本稳定在9%以上,商业增长方式开始由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转变。 3、新型商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革,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多种国际先进的新型商业业态在北京商业中都有较大发展。2000年,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业态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2%左右。

北京市昌平区商业发展规划报告

北京市昌平区商业发展规划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北京市昌平区商委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市昌平区商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 目录 一.总则 (一) 规划范围与重点 (二) 规划期限 (三) 规划依据 (四) 规划原则 二?商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发展机遇与优势资源 (二) 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三) 商业发展现状分析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二) 规划理念 (三) 规划总目标 (四) 发展指标 四. 商业基本模式 (一) 目标市场分析 (二) 商业基本模式 五. 商业布局及功能配置 (一) 生活服务商业系统 (二) 物流中心 六. 政策措施 ?总则 (一)规划范围与重点 1 ?规划范围 北京市昌平全区,总面积 135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 552平方公里,占 40.8%;山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占59.2% 2 ?规划重点 昌平、沙河、回龙观、东小口、小汤山、北七家、阳坊、南口及重点集镇的商业模式、布局结构及服务功能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2--2010年。 (三)规划依据 1 ?相关文件,批示: --《北京市"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商业发展规划( 2001-2010 )》; 北京市昌平区商业发展规划

--《昌平区”十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昌平区域及区中心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 --《昌平南口地区总体规划》; --《昌平马池口镇镇域规划》; --《北七家镇镇域规划》; --《东小口镇镇域规划》; --《回龙观镇镇域规划》; --《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选址规划》; --《北京市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 2 ?调研与预测: --对昌平区各镇商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昌平区各镇2010年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人群特征、市场需求状况的预测。 --发达国家卫星城商业发展模式; (四)规划原则 1. 系统考量,整体设计 规划要充分体现现代流通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先导行业地位,将昌平商业纳入北京市国际化大都市商业大系统中通盘考 量,使其商业发展与周边地区商业发展相协调,符合首都整体城市规划要求,成为北京市商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昌平区各 个镇的镇域商业发展也必须按照统一的思路,进行区内整体规划。 2?结合区情,突岀特色 全面利用昌平区各种资源优势,充分考虑未来全区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就业问题,依托市区城市人口外迁、外流和昌平设区后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立足昌平市场及周边地区部分高档次消费需求的基本特点,分析昌平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制定能够反映昌平特色、 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商业发展规划,使未来商业不仅提供高效便捷的消费休闲服务,而且成为广泛吸纳社会就业的重点行业,有效发挥稳定 社会的作用。 3 ?前瞻谋划,持续发展 依据未来九年昌平区商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按照商业流通现代化的要求,比照北京市总体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岀发,总 体设计制定昌平区商业发展规划,在实现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商业的作用。 4.各业共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先导行业作用,正确处理好商业同工业、农业、教育、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关系, 商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商业内部各业态的关系,合理规划商业结构和规模,避免贪大求全,实现各业的共生、互动和协调发展。为把昌 平建设成为”投资创业首选之区、休闲旅游首选之区、生活居住首选之区 ”的目标服务,有效促进昌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 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岀积极贡献。 二?商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资源 昌平区处于北京市的西北郊,是首都的农副产品、工业和科研文教基地,旅游、度假、休闲疗养区,也是首都山区绿化保护带的重要组成 部分。 1 ?交通呈网状分布,四通八达,给商业带来无限商机。 交通条件是商业发展的决定要素之一。商业发展比较好的繁华地区几乎都在交通要道附近。昌平区商业的发展主要沿八达岭高速路、汤立 路东西两条市区对外放射线发展。已建成的大秦铁路、京包铁路、京通铁路、怀昌路、顺沙路、沙阳路、公路六环等,贯穿昌平东部、南 部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在昌平区各镇之间及昌平与周边地区之间建起了快捷的联系通道, 便于昌平以铁路、公路为依托,建设各类物流配送区,成为北京市北部物流枢纽。规划拟建的西直门至昌平的郊区铁路、 地铁五号线, 年底全线通车的城市铁路,都将为昌平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极佳的条件,同时也将为昌平的旅游、房地产业带来无限商机,进而有力地刺激 商业发展 2.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新移民大量涌入等有力地拉动了商业需求。 昌平区有北京的后花园之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北京中心最近距离仅 11公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也 20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