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姓名:葛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际贸易学

指导教师:胡国晖

20050301

中文摘要

目前,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都在不断提高。但是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主要集中于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利率变动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很少论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日益凸现,如何管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问题将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为主线,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状况,并客观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构筑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第一部分概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情况。首先介绍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其次,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进行回顾,指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阐述了何谓利率风险,以及利率管制下、市场化改革初期和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同类型的利率风险。重点对利率市场化后人民币利率的走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面临的两类利率风险,即由于中央银行利率管理机制的转变形成的阶段性风险以及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由银行内部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引起的恒久性风险。其中恒久性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本风险和选择权风险。

第三部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分析。深入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并采用利率风险衡量的缺口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四部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对策。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符合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与国际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惯例和实际做法接轨和符合我国国情a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构筑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设想,并就目前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内部管理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利率风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

Abstract

Thesedays,notonlyCenterBank,butalsoCommercialBankinChinahaspaid

muchattentiontofinancialriskmanagement.Buttheystillfocusedoncredit—loanrisk.衲einterest—raterisk,especiallytheinfluencetocommercialbank’sprofitunderthe

theinterest-ratechangefulinterestrate,drawslittleattention.Thus,howtomanage

riskofChina’scommercialbankisaverypracticaltask.

Tllisthesisisfocusedonhowtomanagetheinterest—rateriskofChina'scommercialbank.Itanalysestheinterest.rateriskwhichthecommercialbankshave

reform.Thetestanalyzestheinterest—ratetofaceinthe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

commercialbanksarefacingwithacademicandmanagementthatourcountry’s

practicalmethods.Itstillobjectivelyanalysestheproblemsfromtheinterestrateriskmanagementofcommercialbanks.Tllisthesisalsoresearchestheformandthereasonofinterest.rateriskofChina’scommercialbank.Onthebasisofabovestudy,it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howtoconstructtheinterest-rateriskmanagementsysteminChina.

Chapteroneintroducestheimplementationof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inour

country.First,itstatesthemeaningof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Thenittakesa

reviewofthe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stepswhichhavebeentakenandmakesanexpectationofthisreform.Finally,itdevotesananalysistothenextstepsof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whichshouldbeagradualprocess.

makesananalysisoftheriskwhichthecommercialbankshavetoChaptertwo

faceinthe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reform.First,itanalysesthetrendofRMBinterestrateandmakesaconclusionthatatthebeginningof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reform.Onthebasis.itpointsoutthattIleinterestrateriskwhichwillbefacedbycommercialbankscanbedividedintotemporaryriskandpermanentrisk.Thetemporaryriskisbroughtbythechangeofthecentralbank’smanagementregime,whilethepermanentriskrisesfromtheinternalinterestrateriskmanagementofcommercialbanks.Thepermanentriskincludesreprisingrisk,yieldcuIverisk,basisriskandoptionalrisk.

ThethirdchaptergivesobservationsonChina'sinterestratemanagementthroulghapplicationsonthetheoryofinterestrateriskmanagementtocommercialbanks:analyzethereasonofinterestrateriskinChina’scommercialbankandtheexistingproblemsduringmanagement.

Thelastchapterresearchhowtomanageandcentreltheinterest.rateriskof

China’scommercialbank.Finally,somesuggestionsarediscussedinordertohelpconstructthemechanismofinterestrateriskmanagementatpresentstage.

Keywords:Interest—raterisk,AssetsandLiabilitiesmanagement,

Supervision,Managementsystem,Interestliberalization

第1章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概述

1.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直至取消对利率的管制,而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自由地表达对各种利率的预期,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竞争形成某种动态的利率体系及其相应的利率期限结构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以及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利率水平由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利率是一种信用市场上借贷资金的价格,与普通商品的价格一样,其高低也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如果不存在中央银行的人为操作,那么对资金供应多则利率低,供应少则利率高;对资金的需求多则利率高,需求少则利率低。

利率市场化就是要实现这样一种由市场决定利率形成过程的市场化机制,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大特点,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特征。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不再直接规定各种期限的利率水平,而是将利率水平的决定权交给市场,让资金的供求双方置身于市场之中,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竞争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率水平。这些利率水平相互之间因套利交易的结果,最终形成某种动态的利率体系及其相应的利率期限结构。

2.中央银行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

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完全放弃对利率的调控。相反,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更应加强对利率采取多种形式的宏观调控,只不过调控的方式由直接变为间接,调控的重点由直接规定利率水平及其相应的期限结构变为调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秩序。这是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主要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以及回购利率等,它在利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是整个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定价的参考依据,与整个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和联动性。因此,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制定和调整基准利率的方式来调整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应经常分析市场利率变动的情况及其原因,检查其是否满足货币政策的需要,

对出现不符合货币政策目标的利率变动趋势,中央银行应及时运用利率调控的杠杆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并以此影响全社会的各种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本身是一种由市场形成利率的市场机制,也即一种市场秩序,而这种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行根本就离不开中央银行的维护。因此,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更需要加强对市场利率秩序的宏观调控与监管。具体的说,中央银行应加强对货币供应量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适时适当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内控机制、利率产品定价机制、自我约束能力、市场竞争机制的监管,以稳定市场利率水平;在特殊时期,如金融形势急剧恶化、金融市场秩序季度混乱时,中央银行还应采取对利率直接管制的办法以维护宏观金融秩序的稳定。

3.市场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资金是信用市场上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便是利率。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其买卖双方(借贷双方买卖资金的使用权)都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即资金的卖方(贷方)有权根据其融资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资金的供求状况、风险大小、流动性等市场因素自主自由的决定各种期限结构、数量结构的资金的价格——利率,而资金的买方(借方)则有讨价还价以及接受或拒绝的权利。充分自主权是维护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促成市场化利率形成的重要条件,不仅可以保障市场主体自主地参与资金供求市场,还可以使市场逐步达到充分竞争的状态,促成符合市场真实情况的资金价格的形成。

1.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利率体制~直以高度集中管理为基本特征。从1959年~1978年20年间,中国的利率水平只进行过两次调整。但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8年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被提上议事日程。

回顾我国利率改革的历程,从1978年至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89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利率水平的调整。1979年到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5次提高银行利率水平。其中1985年的两次利率调整,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较高有明显关系。这两次调整表明,政府开始注意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问题。截至1985年8月,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

1971年的月息2.7‰调高到6.O‰。从利率档次看,3年、5年和8年期的

利率档次都已经出现,不同档次间的利率差也明显拉大。虽然,此时利率的调高并不是利率市场化的行为,因为利率仍是官定利率,但可看作是利率向均衡水平靠拢的过程。1988年和1989年又曾两度调高利率水平,其中1988年的利率调整,被调高的是各档次的银行存贷款利率。这次利率调整,不仅可被看作是政府模拟市场利率的一种尝试,而且模拟得较好。1989年2月1日起,银行存贷款利率继续调高,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到月息9.45‰。不过,名义利率虽高,但实际利率水平却为负,且低至一6.46‰。

1990年~1995年为利率改革的第二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在注意调整利率水平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利率结构的调整。1990至1991年间,政府3次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1992年,人民银行注重利率结构的调整:出台了利率补贴措施;明确了特定贷款利率;规定与住房改革配套的存贷款利率;调整外币存款利率,以进一步理顺利率体系,逐步向国际银行的习惯做法靠拢。1993年,由于经济又出现过热势头,政府再度两次上调利率。在1996年以前,我国逐步提高存贷款利率,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坚决抑制通货膨胀,使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1996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主要的改革成果包括:

(1)政府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货币政策需要,灵活运用利率工具,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1996年5月1日至2002年2月21日,前后8次降息,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10.98%下降到2002年的1.98%,降幅达82%。2004年10月29日,首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

(2)1996年1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同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取消了原来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加2.88个百分点确定同业拆借利率最高限的规定,实行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水平,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

(3)1997年6月,正式启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针对当时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股市的问题,国务院决定商业银行退出沪、深交易所市场,随后建立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4)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实现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的市场化。在此之前,根据规定,贴现利率只能在同档次贷款利率上最大下浮幅度不超过10%,再贴现利率在再贷款利率基础上最大下浮幅度不超过10%。由于贷款利率与再贷款利率变动不一致,

出现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倒挂的现象,限制了票据市场的发展。1998年3月,改变这一规定,实行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生成,再贴现利率由央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的机制,实际上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5)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8年9月2日,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运用市场利率招标方式发行1年期金融债券。随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利率全面放开。根据吸收政策性金融债券利率招标发行的经验,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实现了国债利率的市场化。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中央银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7月,中央银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即从1999年10月开始,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不含5年)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实际上放开了这项存款的利率。这是首次对大额长期存款利率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尝试。

(7)2000年成功实现了境内外币利率的改革。2000年9月21日,放开了外币存贷款市场,对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对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人民银行征求银行业协会意见后,各商业银行统一执行。2002年初,在8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同年9月,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及其利率浮动幅度;并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简化了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在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国资本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价格已逐步地完全放开,资本市场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8)2003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先三后”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9)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年期存款

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与改革之初相比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已初步实现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攻坚阶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下,利率的决定权将交给市场,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金融交易和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

第2章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

随着我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利率水平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将使净利息收入和市场价值受到利率波动的冲击,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I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2.1本文对利率风险的界定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意外变动而造成银行的盈利状况和市场价值对预期值的偏离。偏离有正偏离和负偏离“’。本文讨论的利率风险特指负偏离。具体来说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非预期变动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给收益带来的影响和对银行市场价值的影响。一方面,利率的高低变化会影响商业银行各种期限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从而影响银行的损益。不止对当期的损益有影响,而且会影响以后各期的利息收支和损益。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率通常被作为折现率使用来衡量金融资产的现值即市场价值,因而利率的变动往往会影响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并进一步影响银行资本的市场价值,引起银行股价波动或使银行由于风险资本不足而面临监管当局的处罚或信用评级机构的降级处理等对银行不利的后果。

2.2利率管制下特有的利率风险

在管制利率下,由于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利率,从而我国银行因市场利率变化引起的利率风险一般不存在。但是管制利率并不意味着利率是永恒不变的,事实上从1952年开始执行到现今的管制利率不断处于调整的过程中。我国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整尽管不同于市场利率的波动,但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利率风险依然存在。

在利率管制下,利率风险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首先,它表现为政策性利率风险。根据《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经国务院授权的利率主管机关,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利率管理权。中国人民银行这种明显的政府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一样独立行使利率决定权,

利率调整也更多的体现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意图。从我国具体情况看,20

lPeterSRoss.CommercialBank

Management,4thed.Mcgraw—Hill.1999

武汉理I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世纪90年代两次保值储蓄的开办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政策性风险。以1993年7月开办的保值储蓄为例,1994年下半年和1995年上半年的保值补贴率平均达到9%。保守的估计,整个保值期间商业银行要多支付约1500亿元的利息“’。例如2004年10月29日的在8次降息后的首次加息,就是为了迸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迸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由于利率调整的国家意愿明显,

调息的考虑更多着眼于国企改革的需要,主观上过度强调利率的利益调节作用而忽视利率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利率调整中银行承担了巨大的政策风险。

其次,它表现为制度性利率成熟期缺口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资产以贷款为主,当利率调整时,由于利率管理的法律规定及期限的不匹配会导致利率风险。我国现行利率管理体制规定:定期存款按存入的挂牌存款利率计息,活期存款按结息日挂牌利率计息,中长期贷款利率实行一年一定。在这样一种利率管理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存在期限上的不一致,一年以上的存款利率重定的期限长于贷款利率重定的期限,从而利率调整时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敞口。

2.3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的商业银行的阶段性利率风险

2.3.1利率市场化后人民币利率走势分析

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必然要提高,这也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具体到我国而言,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利率也应该有小幅上扬过程,但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出现3096以上的“超高利率”(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一些国家出现了异乎寻常的“超商利率”。例如智利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际,从1976年至1982年,平均实际利率达到32%,特别是在1982年第4季度实际利率达到69%。阿根廷1980年的实际贷款利率为5.1%,1981年就上升为31.2%。土耳其在1980—1982年问实际贷款利率3年平均也接近

30%。),其造成的市场波动应该也不大;从中长期看,外币利率将逐步向国际利率水平靠拢;人民币贷款利率趋于下降,部分贷款利率有可能上升,存款利率将会单边上扬。

1.根据供求规律分析利率走势有上升压力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信号,利率的涨跌同样受供求规律2徐镇南、棒毕.我嗣向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分析中国软科学,2002(1):8589

的作用。在目前国内资金供应相对短缺,银行吸储困难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造成银行在拓展业务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利率市场化扩大了银行利率定价自主权,各商业银行为争取和稳定客户必然展开激烈竞争,加之利率的高低是客户选择银行首要因素,因此银行间的竞争和银行与客户的博弈行为促使利率有上升压力。同时,由于1996年以来的8次连续降息,我国利率水平已处于谷底,客观上有反弹的要求。2004年10月的存贷款利率上调就显示出利率反弹的趋势。这种资金价格被抑制的走高冲动和价值回归的要求在利率市场化后会充分体现出来。

2.从国际经验可分析得出我国利率短期内有上升趋势

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的国家和地区中,15个出现上涨,5个出现下降:在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推行该政策后利率下降,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上涨01。利率上升的内在因素是,利率管制政策主要是压低利率,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增长,结果造成普遍的低利率水平。而一旦放开利率管制,利率有上升的内在需求。利率上升的外在因素是,80年代出现了世界性利率市场化浪潮,对利率上扬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分析,我国目前实行利率市场化具备利率上升的内外在因素,

利率短期将有小幅上升的可能。

3.外币利率市场化的示范效应

外币利率在2000年9月21日实行市场化后,我国外币存款利率普遍走高。从银行协会制定外币存款利率看,美元、FI元、港币等各种存款利率均有提高,如一年期美元、欧元利率分别提高了10%和25%,这将对利率市场化后人民币利率走势起到示范作用。

4.从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人民币贷款利率趋于下降(部分贷款利率也有可能上升),存款利率将会单边上扬(存款利率总是小于贷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争夺优良客户,更愿意向资信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发放贷款,并且还会降低贷款利率;同时给予这些企业较高的存款利率,以稳定优良客户。因而,在当前资金供给比较紧张和银行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存款利率将会单边上扬,贷款利率趋于下降,这使得银行传统的存贷款获利空间缩小,同时银行的利率风险加大,银行利润受到很大影响。

5.超高利率不会在我国出现

一般来说,在竞争性商业银行体系中,客户有着选择银行的空间,贷款利率难以被炒高;在垄断性银行体系中,客户选择银行的余地小,而且银行之间

3萨奇.利率市场化弓利率关系的犀际经验,国际金融研究,1996(1)

容易达成共谋,形成垄断利率协议,致使利率水平处于超高状态。简单的看,

我国银行业处于高度的垄断状态,但实际上由于实行庞大的分支机构体系,各银行之间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所以利率市场化后,利率肯定会升高,但不会长时间“超高”。目前有观点认为,利率会达到现在的民间借贷水平,约为15%。最终实际水平应低于这一数字,因为目前是由于正规金融体系利率和资金流向受到限制,致使民间利率被抬高,利率市场化后,民间利率也会下降。需要强调的是,存款利率是否会升高基本上取决于金融机构的企业化程度。若企业化程度高,存款利率会受到贷款需求及贷款利率水平的限制。1997年以来,我国高息揽储明显减少,固然反映了金融监管的加强,更重要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程度提高之后,面对极高的贷款风险而“惜贷”,资金需求下降了,高息揽储的动力自然也小了。所以说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明显升高的可能性不大。

2.3.2利率市场化阶段性风险分析

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在转轨阶段,利率市场化通过两种途径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显著升高危机宏观金融稳定;二是利率市场亿后,利率水平频繁波动,长期在管制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及时开发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阶段性风险产生于由管制利率迈向市场利率的转轨阶段,带有系统性,但随着转轨阶段的完成,阶段性风险就会逐渐消失。

从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的改革经验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压抑问题,利率市场化开始后,往往会导致被压抑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例如,在实际利率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推行该政策后实际利率下降,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其中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例如,1981年8月,英国英格兰银行宣布取消每周公布最低贷款利率的做法,从此,英国的利率管制体制走上了市场化道路,此时,英格兰银行不再根据每周公布的撮低利率来调整其存贷款利率,而是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自己的存贷款利率,结果利率波动很大。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也带来了利率的高度波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年利率超过50%的超高利率,如智利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际,从1976年至1982年,平均实际利率达到32%,特别在1982年第四季度实际利率达到69%,实际储蓄存款利率高达35.38%;阿根廷1980年的实际贷款利率为5,1%,1981年就上升至31.2%,土耳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在1980年至1982年间实际贷款利率三年平均接近30%。

利率显著上升后,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逆向激励效应。根据斯蒂格利茨和威斯(StiglizandWeiss)的观点,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若以贷款利率高低来选择贷款对象将会导致逆向选择效应(theadverse

selectioneffect)和逆向激励效应(theadverseincentiveeffect)“3。斯蒂格利茨和威斯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利率和抵押水平的提高会产生“逆向选择效应”。所谓“逆向选择效应”,指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里,贷款人若以利率高低选择借款者,那么那些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而获得银行资金,而那些具有偿还能力且风险较低的企业因无力支付高利率可能会退出信贷市场。除此以外,利率的提高还会产生“逆向激励效应”,即利率的提高,会使那些较大风险的项目对企业更具吸引力,从而诱使企业在贷款合同签订后,改变合同中规定的低风险项目,去从事风险较高的投资,致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加。这两种效应都将导致银行资产产生更大的风险,尤其会加剧违约风险,破坏银行资产的“安全性”。经过长期的抑制以后,我国的利率水平在市场化后肯定会上升,自然而然,我国也将面对上述两种效应。由于我国信息环境和法制环境的软约束,加之银企之间关系尚未理顺,信息也很不对称,这就非常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即银行偏向予把贷款带给一些“目前或者表面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或高风险企业,而拒绝向一些实力小但极有潜力的好客户贷款;另一方面,贷款利率提高后,会加重企业利息负担,降低其留利水平,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增加了贷款违约的可能性。这两个方面都将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和债务风险的进一步加深“1。

利率显著上升后,还会导致银行与存款人关系之间的道德风险。根据金融压抑理论,低利率对存款者是一种课税,而对投资者是一种补贴。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水平的提高,就会将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商业银行身上,原因有三:第一,存款利率的上升将会增加银行的筹资成本,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又会增加其服务成本,从而弱化其盈利水平;第二,贷款利率随存款利率同步上升就会加重企业的利息负担,降低其偿还能力,增加了违约jxI险;第三,一些在金融抑制期间延续下来的大批低利贷款无法及时转嫁其利率风险。这都将大大增加银行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本着风险收益对称原则,为了增加收益,立稳脚跟,在存款人对它们缺乏有效监督的同时就有可能铤而走险,将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交

4StiglitzJEconomics2ndedtion.NewYork:wwNorton&CompanyInc.1997

5黄强.信贷配给论的启示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2,(3):33~36

武汉理一f_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易等到风险行业上。一旦高风险投资得不到高收益补偿,银行的信贷资产就可能出现巨额亏损,这不仅严重损害存款人的利益,而且还会危及宏观经济稳定,给银行本身带来极大的风险”1。

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盈利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产品相当单一的情况下,利息收入一般要占总营业收入的80%左右。在金融与经济高度发达的香港地区,其利息收入至少也占银行总营业收入的65%以上”3。这就意味,净利息收入在银行收益总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这一收益又对利率的变化比较敏感,会给商业银行的收益带来无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并成为制约银行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银行业务中手续费和其他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不仅与利息收支有关的资产负债业务对利率变动敏感,贷款服务和各种资产证券化项目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对市场利率的变动也十分敏感。

利率市场化后,在利率水平整体升高的同时,利率的波动性也将增大。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不仅要求商业银行科学的预测利率的走势,而且要求它能根据自己的判断给金融产品合理定价,同时还需要运用~定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但这一行为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风险,因为金融产品的价格制定容易导致金融腐败,而金融衍生工具,如不科学利用的话,也将带来很大的风险…。

1.金融产品的价格制定蕴藏着腐败的风险。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只能根据既定的利率或一定范围的浮动利率,视贷款对象的具体情况发放贷款,只有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权利。而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除了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权利外,还有灵活掌握的资金定价权。也就是说,对同一企业同一笔贷款,既可以发放高利率贷款,也可以发放低利率贷款。如果商业银行不严格按照风险加成原则对其进行科学定价的话,个别执行部门或人员就很容易滋生道德风险,借“优惠利率”之名,行“人情利率”、“关系利率”之实,

部门或个人从中收受好处,导致金融腐败,最终也会给银行资金安全带来风险。

2.避险工具带来的高杠杆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随着利率规制的解除和相关的金融管理的放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闯的业务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激烈,利率变动也会非常频繁。为了规避由于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往往通过利用金融衍尘工具来分散和转移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高风险收益的特点,不仅可以用来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和投机获利,而且由于其高杠杆性,所隐减的风险远比基础金融工具大的多,如使用不当,则会造成巨额亏损,甚至导致

6张世春.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6):lO一12

7蒙毅.会融自由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城市盒融,2002(2)

8刘元发,肖勋勇.利率市场化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对蕈研究上海金融,2002,(7):20—32

金融危机93。

利率市场化从利率水平骤然升高和不规则波动性加大两方面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其影响之烈,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中国家,发生银行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的比例非常之高。如阿根廷、智利、墨西哥、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西班牙、土耳其、乌拉圭等国在实篪利率市场化后就都出现过金融危机。(见表2-1)

表2-1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后出现过金融危机的国家

发生危机的发生危机的程度

国家时间

阿根廷1980-198315%的金融机构遭破产清理

智利1981—19881981年,8家金融机构遭破产清理,其赍产占金融体系资产总

额的35%;1983年,又有8家机构(其资产占金融机构资产总

额的35%)被接管;1988年9月,央行持有的陷入困境的商业

银行的贷款几乎占到GNP的19%。

玻利维亚1987—198812家私人商业银行中有2家被清理,另有7家有巨额亏损。1988

年,未收回款占商业银行净值的92%。

哥伦比亚1982-1987银行系统在1985年的全部亏损高达资本加储备的140%。

1982—1987年闻,中央银行对总资产占全都金融资产的24%的6

家银行进行干预,其中5家在1985年的亏损额就等于他们资

本加储备的2205。

加纳1985—1989到1988年年中.银行系统的净值为负数。估计对银行系统进

行调整的费用大约占GNP的6%。

马来西噩1985—1986有24家吸收存款的信用社(占存款总额的2.1%)没有偿付能

力,占存款总额的5.挑的3家商业银行在1985—1986年间进行

了资本调整。

几内理19821984年银行体系已经崩溃,99%的贷款无法收同。6家国有银

行全部破产清理。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第71页整理(转引自:刘利,《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2001)。

01英]迈咐伊。马例.结构化衍生T+其.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具体到我国,对于利率市场化的两类阶段性风险而言,由于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明显升高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无法适应不规则波动的利率风险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利率风险。

2.4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的恒久性利率风险彩式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利率风险将大大减少,银行共有的利率风险形式即恒久性的利率风险将越来越突出。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它源于市场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各商业银行承受利率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其风险管理水平。恒久性风险即我国通常所说的利率风险[本文所指的利率风险管理是指恒久性风险管理]。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界定为银行的财务状况暴露在利率变化之中,即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通过存款、贷款、资金交易、投资等利率敏感性业务影响商业银行收益、净现金流现值和市场价值的可能性。利率风险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利率发生波动;第二是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期限或数量不一致即存在利率风险敞口。利率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成为一种可能的现实,可以将利率风险表示为如下函数:利率风险=f(利率风险敝口,利率波动)。恒久性风险分为以下四类:(本文中“利率风险”特指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利率变动所产的利率风险。)

2.4.1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

该风险来自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的成熟期的不匹配和重新定价。由于这些重新定价的不匹配性。当利率发生变化时,他们可以使银行的收益和主要经济价值暴露在不可预测的变动中。本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实际情况,将重新定价风险细分为资产负债期限差额风险和资产负债数量差额风险。

1.资产负债期限差额风险

资产负债期限差额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在期限上的非配比性所形成的风险,即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期限不同(但数量相同)而引起的利率风险,它包括资产到期期限长于负债到期期限以及资产到期期限短于负债到期期限这两种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资产到期期限长于负债到期期限,则负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要高于资产。那么,在负债到期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则商业银行的负

债成本将会随之上升,面临利率风险;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将会随之下降,不存在利率风险。例如,某家银行某日吸收了一笔金额为100万元,利率为4%,期限为180天的存款;该商业银行随即将这笔存款发放给了一家企业,期限为360天,利率为6%。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净利差在前180天为2%。如果180天后市场利率上升了1%,则这笔存款到期后再存的利息率为5%,而贷款尚没有到期,仍执行6%的利率,则后180天该银行的存款净利差下降为1%,存在利率风险;如果180天后市场利率下降了1%,则这笔存款到期后再存的利息率为3%,而贷款尚没有到期,仍执行6%的利率,则后180天该银行的存款净利差上升为3%,银行不存在利率风险。(见表2—2)

表2-2利率变化时的负债敏感头寸(数量相同:100万)

在重新设定利率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

利率变动前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

本(后180天)

(前180天)

利率上升利率下降

浮动利率贷款600%6.00%6.009‘

180天期定期存款4.00%5.00%3.00%

净利差2.00%1.00%3.00%

而如果资产到期期限短于负债到期期限,则资产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要高于资产。那么,在资产到期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则商业银行的净收益率将会随之上升,不存在利率风险;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商业银行的净收率将会随之下降,面临利率风险。例如,某家银行某曰吸收了一笔金额为100万元,

利率为4%,期限为360天的存款;该商业银行随即将这笔存款发放给了一家企业,期限为180天,利率为6%。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净利差在前180天为2%。如果180天后市场利率下降了1%,则这笔贷款到期后再贷的利息率为5%,而存款尚没有到期,仍执行4%的利率,则后180天该银行的存款净利差下降为1%,银行存在利率风险。如果180天后市场利率上升了1%,则这笔贷款到期后再贷的利息率为7%,而存款尚没有到期,仍执行4%的利率,则后180天该银行的存款净利差上升为3%,则银行不存在利率风险。(见下表2—3)

就我国目前而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4月颁布的《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利率实行~年一定,而中长期存款则按存入日挂牌公告的利率计息。这两条规定,一方面使我国商业银行不可能获得中长期固定利率的资产,即使该资产贷放F1利率相当高;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商业银

行中长期资产对应的资金来源——中长期存款,能够获得固定利率。也就是说,这两条规定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短资产长负债期限差额风险。这样,在利率下调时,中长期存款仍将保持存入fi:;|的高利率直至到期兑付为止,而对应的资产将在一年以内随利率下降而重新调整。显然,这部分资产负债使我国商业银行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利息损失。

表2-3利率变化时的资产敏感头寸(数量相同:100万)

在重新设定利率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

利率变动前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

(后180天)

(前180天)

利率上升利率下降

180天期固定利率贷款6.00%7.00%5.00%

360天期定期存放4.00%4.00%4.00%

净利差2.0053.00%1.00%

不过,经过8次的利率调整之后,存款期限逐渐趋向于短期化,这将极大的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这种短资产长负债期限差额风险。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表2—4来说明。从该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5年期定期存款和3个月期定期存款利率的年利率差已经由1996年5月1日的7.20%下降到1999年6月10日的0.9%,尽管2002年2月21日又扩大了1.18%,但毕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3个月期定期存款利率也分别下降了0.09%、0.27%。5年期定期存款和3个月期定期存款利率的年利率差尚且如此,那么介于这两者之间期限的存款年利率差更是微小了。因此,考虑到长期存款的流动性比较差,人们已经很少有长期存款的积极性了。

豢965968.97.10.98.3987.9B1299602.20410l232325171I】2l.29

5芷120690066S666522d50288279

360

3个月4863.332B82882.79279l981.7l

17l

利差7.20j67378Z43I.Tl0.90108I舳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历年)

2.资产负债数量差额风险

资产负债数量差额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量上的非配比性所形成的风险,即由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量不同(但到期期限相同)而引起的利率风险,它包括资产数量多于负债数量以及资产数量少于负债数量这两种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资产数量多于负债数量,则资产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要高于负债。那么,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则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的提高要超过负债成本的上升,不存在利率风险;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的下降要超过负债成本的减少,存在利率风险。例如,某银行有一笔180天到期的存款i00万元和一笔180天到期的贷款150万元,利率分别是4%和6%。如果180天后市场利率上升了1%,则这笔存款到期后再存的利率为5%,而这笔贷款到期后再贷的利率为7%。这时,尽管该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期限相同以及利差不变,但却存在资产负债数量差额50万元,即受益头寸为50万元,则该银行不存在利率风险:如果180天后市场利率下降了1%,则这笔存款到期后再存的利率为3%,而这笔贷款到期后再贷的利率为5%。这时,尽管该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期限相同以及利差不变,但却存在资产负债数量差额50万元,即受损头寸为50万元,则该银行面临利率风险。(见表2—5)

表2-5利率变化时的资产敏感头寸(期限相同:180天)

在重新设定利率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

利率变动前的资产收益和负愤成

本(后180天)

本(前180天)

利率匕升利率下降

固定利率贷款150万6.00%7.00%5.00%

定期存款100万4.00%5.00%3.OO%

净利差2.00%2.00%2.00%

资产负债数量差额50万受益头寸=50万受损头寸=50万

而如果负债数量多于资产数量,则负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要高于资产。

那么,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则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的上升要超过资产收益的提高,存在利率风险;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则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的减少要超过资产收益的下降,不存在利率风险。例如,某银行有一笔180天到期的存款150万元和一笔180天到期的贷款100万元,利率分别是4%和6%。如果180天后市场利率下降了1%,则这笔存款到期后再存的利率为3%,而这笔贷款到期后再贷的利率为5%。这时,尽管该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期限相同以及利差不变.但却存在资产负债数量差额一50万元。即受益头寸为50万元,则该银行不存在利

率风险;如果180天后市场利率上升了1%,则这笔存款到期后再存的利率为5%,而这笔贷款到期后再贷的利率为7%。这时,尽管该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期限相同PAR利差不变,但却存在资产负债数量差额一50万元,即受损头寸为50万元,则该银行存在利率风险。(见表2—6)

表2-6利率变化时的负债敏感头寸(期限相同:180天)

在重新设定利率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

利率变动前的资产收益和负债

本(后180天)

成本(前180天)

利率上升利率下降

固定利率贷款100万6.00%7.00%5.00%

定期存款150万4.00%5.00%3.0(P/b

净利差2.00%2.00%2.00%

资产负债数量差额50万受损头寸=50万受益头寸=50万

就我国目前而言,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客观上存款有上升的趋势。而且,由于体制以及心理预期等方面的原因,尽管存款利率一降再将,居民的储蓄存款并没有被挤出商业银行,相反却节节攀升,这同时也压抑了企业的投资热情,

使企业的存款也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在1995年实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强化了风险意识,对贷款趋于谨慎。同时,我国的市场结构也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利润下滑,投资风险增加,使得企业倾向于收缩信贷。因此,存贷两方面的原因使我国商业银行在1995年第一次出现存差(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差),随后一直持续不断扩大(见表2—7)。受限于分业经营模式下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的存差资金主要投向于法定准备金、银行备付金、同业拆借。

存差资金的存在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负债数量多于资产数量的状况,这种状况在过去8次降息中没有给商业银行带来资产数量差额风险。但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t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必然升高,那么存差资金居高不下必然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很大的利率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