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世_困惑_超然_淡化_论苏轼的创作心理_王立春

济世_困惑_超然_淡化_论苏轼的创作心理_王立春

济世_困惑_超然_淡化_论苏轼的创作心理_王立春
济世_困惑_超然_淡化_论苏轼的创作心理_王立春

百花园

济世?困惑?超然?淡化

——

—论苏轼的创作心理

王立春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宋代词人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在诗、词、赋等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尤其是苏词更是独领风骚。对苏轼作品的研究,已经是数不胜数。拟就苏轼的创作心理进行研究。

一、济世。苏轼具有忧时伤国、济世爱民之心,他始终把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放在心上,总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一些好事。而对黑暗的政治和那些祸国殃民的当道人物,则是怒目以对,刚正敢言,决不因个人的利益和安危而有所退避、动摇,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难能可贵的忘我精神。

(一)报国。苏轼具有高远的理想和抱负,年轻时便“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在他春风得意时,曾唱出“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的豪迈歌声,并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孤馆灯青》)。他始终没有淡忘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在他应该说话而且有权说话的时候。他对政治、社会的不少重大、热点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嘉佑八年(1063),苏轼在其《思治论》中,提出了“今世有三患”的形势估计,即“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认为“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而天下之大事也”,“决不可不治”。“其始不立,其卒不成”,“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于不立也。苟立而成矣”,再次强调了“卓然有所立”的主张,表达了“思治”的强烈愿望。

但是,险恶的现实粉碎了苏轼的天真想法,他一再受到排挤,遭到贬谪,甚至身陷囹圄,面临性命之虞。挫折并没有真正浇灭苏轼的政治热情,他“虽废弃,未忘为国虑也”(《与滕达道书》),“尊主泽民”、“经世济时”的理想仍时时在他的心头闪光。在这样的思想统帅下,苏轼写出了许多豪迈的篇章。《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苏轼以孙权自比,为自己勾勒了一个弯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抒发了驰骋疆场、抵御外侵、报国立功的宏愿。

(二)悯农。苏轼渴望建功立业,不止表现在他高度的政治热情,也表现在他关心百姓的疾苦,能与民同乐方面。“物与民胞”是苏轼一贯的理想。

苏轼出身于一个较寒微的中小地主家庭,曾经历过“少年辛苦事犁锄”(《野人庐》)的生活,对农民生活的艰辛本来就有相当的了解。步入官场后,出于一个正直官员的责任感,也出于执行强国富民改革主张的需要,他有意识地对农民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把农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并尽量想法给予解决。在官场遭受排挤贬谪之后,他与广

大贫苦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在思想上、感情上同

他们有了更多的联系。《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

周、徐二令》写道:“崎岖世味皆尝遍,寂寞山栖老

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由于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诗

人遍尝了人间百味,心境渐归于平和,行动渐趋于

随便,但“惟有悯农心尚在”,对农民的疾苦始终放

不下心,因此,“悯农”便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

要主题。《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

雪复作》写道: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

叹,泪入饥肠痛。描写了大批灾民流亡、只能在临

时搭起的歪歪倒倒的棚户中藏身、内心无比凄怆

的情景。由此可见,苏轼已经能站在劳动人民的立

场去描述生活。

二、困惑。自汉代开始,中国文人的身份发生

了质的变化:由春秋时期的“周游列国”,到战国时

期的“不治而论”,到秦汉时期的政治附庸,中国文

人已经完全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他们依附于一

个专制君主而别无选择,在角色意识上已经一身

二任——

—既是官僚又是文人。入仕是知识阶层实

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但是君主专制政治

又必然地在他们实现政治理想的道路上种满了荆

棘,仕途失意往往成为他们无法避免的人生悲剧。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中诗人们特定的身份与角色

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心理。苏轼

当然也不能例外。

苏轼大半生沉浮宦海之中,并曾一度官居高

位。他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建功立业,有

补于世。可实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从政时期忧

患交织,党争蜂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虽然重

视文人,然而反复无常,加上他在仕途上屡遭坎

坷,于是心底萌生出浓重的危机失望感,就有因有

志难成、负剑空叹的境遇而引发的趋避意识出现,

于是也就构成了苏轼内心中不可解脱的深沉的困

惑情绪。在其作品《游金山寺》中,苏轼写道:“江山

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

有田不归如江水。”准确形象地描摹出了他的矛盾

心态,表现了他心中的困惑。他追求亲情关系的完

美,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偏偏天不从人愿:

他与亲人经常处在一种离合无端、生死无常的状

态下;他渴望政治上有所作为,却总是不停地处于

被排挤之中;他急于建立功勋,却总是没有大展才

能的舞台,于是自然也就产生世事难测的困惑。

三、超然。既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阶层

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独善其身”就不能不给他们

带来心灵的痛苦。为了安顿痛苦不堪的灵魂,知识

者往往对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意无意的审

美化处理。在琳琅满目的描写自然风光的文学作

品中,我们随处可见诗人对自然风光与淳朴生活

的诗意描绘。在他们笔下出现的往往是一个环境

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所在,那是一个可以让人忘

怀一切、流连其中的所在。苏轼也如中国古代大多

数失意文人一样,描述了许多别有风味的、闲适自

由的自然风光。

循迹山林、亲近自然、恬淡无为曾是苏轼向

往的人生目标。苏轼在其早期的诗作中,就曾明确

地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

试看飞鸟乐,高循此心甘。”(《入峡》)“永怀江阳叟,

种藕春满湖。”(《浰阳早发》)“何时归耕江上田,一

夜心逐南飞鸿”(《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

南山中蟠龙寺》)到他对官场的污浊与险恶有了深

入的了解,特别是在他遭受排挤、打击和困厄之

后,他对这种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就更为强烈。苏轼

被贬谪到黄州时,就曾慨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

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曾幻想:“小舟从此

逝,江海度余生。”(《临江仙》)此后,这种想法就更

时时在诗人的心头涌现。苏轼还曾不止一次筹划

买田,实实在在地为归隐做过准备。在被贬海南

后,苏轼更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一方面是出于解决

生活实际困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精神有

所寄托。他在《籴米》中写道:“不缘耕樵得,饱食殊

少味”,甚至进而提出:“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

地。”因此,苏轼仿效陶渊明,也做了《劝农》六首。

苏轼虽然不能像陶渊明一样真正地回归自

然、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但这种放任自我于自然

之中的生活却使政治上屡遭挫折的苏轼获得了暂

时的超脱。

四、淡化。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具有自

信开朗、乐观旷达的精神。即使遭政治迫害,即使

面对饥寒死亡,也能泰然处之、一笑置之,达到了

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苏轼晚年被贬到海南儋州,是他遭到的最后

一次沉重打击。前途渺茫,老弱多病,使他感到生

还已无希望。但苏轼也并未绝望。据朱弁《曲洧旧

闻》载,苏轼在海南岛“环视天水之际,然伤之曰:

‘何时得出此岛耶?’”但他在环视的同时,也领悟

到:“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

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想到蚁

附于芥浮于水而终得脱身的故事。苏轼在“念此可

以一笑”的自嘲中,顿时豁然开朗,绝望情绪得到

了排解。

在逆境中能够随缘自适、任天而动,这是苏

轼人性的一大优点。苏轼在《定风波》中写到:“莫

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词前有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雨遂晴,故作

此。”

“莫听”二字,便有“外物不

摘要:苏轼一生虽饱经磨难,仍创作了无数不朽的篇章。其思想中的济世、困惑、超然、淡化心理,影响了其一生的文学创作。掌握其创作心理,对于进一步理解其作品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苏轼;创作心理;济世;报国;悯农;困惑;超然;淡化

(下转122页)

农林天地

足萦绕于怀之意思。”“何

妨吟啸且徐行”,照常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进,与

小序相照应,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

与环境同在的情致。“竹杖芒鞋轻胜马”,不但适应环境,而且能

从环境中感觉出“好”来。“一蓑烟雨任平生”

,则将词人要与物俱化、任天而动的意思点明。这里的风雨,自然双关着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双关政治灾难和人生坎坷,词人表示要坦然面对、履险如夷。有了这种态度,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荣辱得失都将在

所不计,在作者的感觉中,迎来的就将是一个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巧妙地抒写了词人不避风雨、忧乐两忘、达观自适的人生态度。正是在这样乐观的心境中,苏轼排解了骨肉亲人无法聚

首的遗憾,释放了老弱多病、

客居异乡的牢骚,而高喊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

)的千古名句,完成了解脱过程,获得了心灵的净化。

志存高远,虽历经磨难却不稍移。品行高洁,虽陷于困惑却不消沉。恬淡无为,虽身处僻地却不倦怠。乐观旷达,虽步履维艰却执著追求。虽然前路充满荆棘,但苏轼始终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苏轼.东坡志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刘强

且仅当

时成立。令yk=xk+1,并取

可以得到

y1=y2=…=yk-1=

,代

入(8)式即可得不等式。

(9)

其等式成立的条件为

由于φi(x

)存在反函数,必一一对应,故由上面方程组可推得(9)中等式成立的条件是x1=x2=…=xk=xk+1这就证明了n=k+1时结论也成立。

由归纳原理,对正整数n(>1)不等式(7)恒成立。

说明:定理4中取T=0,α=

,(7)就变成了(6),因此,定理4是琴生不等式(6)的推广。

最后要说明的是,定理4中的结论还可推广到加权的形式,其证明和应用,将在另文中再叙。

参考文献

[1]李世杰.凸函数Jensen不等式的一个推广及应用[J].抚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30-37.[2]李世杰.几何凸函数的若干性质[J].数学通讯,

2003,5:28-30.

[3]CONSTANTINP,ConvexityAccordingtothegeometricmean[J].MathematicalInequalities&Applications,2000,2:155-167.

[4]张小明.几何凸函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100-106.

[5]李世杰.对函数的几何凸性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6-82.[6]李世杰.广义凸函数定义与性质之我见[J].中学数学,1999,5:44-46.

[7]李世杰,吴光耀.关于连续函数的T凸性问题[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3.7-9.

[8]匡继昌.常用不等式(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48-375.

作者简介:金雪东(1965.3~),男,浙江义乌人,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现浙江省数学学会会员,衢州市数学学会理事,衢州市数学学会中学数学研究会副会长.至今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研究成果多篇,参编著作多本。

责任编辑:王青翠(上接158页)

黑龙江省东北岩高兰现状及开发利用

满志宏

杨玉新

张春雨

(五常市林业局,黑龙江五常150200)

岩高兰科(Empetraceac)植物全世界共3属

9种,分布于北寒温带、

北极及南美洲寒带、高山带。岩高兰属(EmpetrumLinn)常绿匍匐状矮小灌

木。单叶密集,轮生、

近轮生或近互生,椭圆形至线形;无柄,无托叶。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异株或同株,稀杂性。本属共6种,分布于北寒温带及北极地区。

1东北岩高兰的形态特征常绿匍匐状小灌木,高20~50cm;分枝多而稠密,红褐色,幼枝具白色短卷毛和黄色腺点;芽卵圆形小,黄绿色。叶互生,线形,长3~5mm,先端钝,边缘略反卷,叶上面无毛,干后具皱纹,有光泽,幼叶边缘具稀疏腺状缘毛,叶下面中脉凹陷成沟状;无托叶,无叶柄或近无柄。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异株或同株,小形,腋生;雄花具短梗,苞片4,复瓦状排列,鳞片状,卵形,长约1mm,边缘具细睫毛;萼片6,外层卵形,长约1~1.5mm,黄绿色,内层花瓣状,长倒卵形,顶端锯齿,长2mm,紫红色,雄蕊3,花丝长4~6mm,花药较大,椭圆形,长约1mm,子房退化;雌花几无梗,苞片及萼片同雄花,雄蕊退化,花柱短,柱头6~9裂,子房上位,近球

形,6~9室。浆果状核果,成熟时黑色,径5~8mm。

花期6~7月;果熟期7~8月。

2东北岩高兰的分布状况

岩高兰在我国仅有一变种,东北岩高兰Em-

petrum.Nigrum.Linn,分布于黑龙江省、

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亚高山矮曲林中,在我省的水平分布集中在大兴安岭地区南起大白山、北至漠河的富克山;垂直分布是从南到北随纬度升高呈梯度下降分布,在大、小白山海拔1200m时,即可出现在

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

偃松(Pinuspumila)矮曲林的林型下与兴安圆柏(Juniperusdavurica)混生,长势不良,小枝纤细,叶枝均呈淡绿色;在海拔1350m以上常生长在岩石裸露或小片偃松矮曲林下,常伴有珍稀植物黑果天栌(Arctousjapon-

ica),在大、

小白山的山顶与低等植物黑石耳(Gy-rophoraproboscidea)地衣等混生,长势良好、

小枝粗壮、叶枝呈深绿色。在大兴安岭北部白卡鲁山、富克山、大青山垂直分布中(下线在850~900m左右),长势比南部好,果实成熟期早(在7月15日左右)。黑龙江省东北岩高兰资源,分布于大、小白山、白卡鲁山、富克山、大青山等为主的(海拔800m以上)十三座山峰中,分布面积达13000hm2,约6.5×108株,3250t,年生长量32t。

3东北岩高兰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在我国东北岩高兰是世界3属9种中的唯一变种,是岩高兰属水平分布最南纬度线,是黑龙江省珍稀野生植物保护物种,对生物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物种的消亡往往是人们不经意的一瞬间发生的,要使其恢复再生极其艰难,有的物种恢复是不可逆性的,是客观环境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二者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是物种对大自然选择、变异、遗传的结果,保护好东北岩

高兰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有其重要意义的工

作。

药用价值:东北岩高兰,全株入药,可医治肝、胃等疾病,是具有较高医用价值的珍稀植物。近几年在用于消除疲劳、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方面的药用也常有报道。也有全株作茶饮,具养生之功效。

4东北岩高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对东北岩高兰的保护与利用二者之间,首先是保护,就其现状而言,野蛮采集,成片连根拔起,严重破坏了东北岩高兰资源及生长环境,采集与收购处于失控状态。在东北岩高兰分布地区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开发利用:开发应建立在永续利用基础上,以保护为主,不能保护就不能开发。利用应在生长环境良好的种群面积中采集。定产、定量、年消耗量应在20t左右为宜。

责任编辑:王青翠(上接184页)

摘要:开发应建立在永续利用基础上,以保护为主,不能保护就不能开发。利用应在生长环境良好的种群面积中采集。关键词:岩高兰;特征;价值;利用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希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风格多样豪放旷达婉约 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人们就把宋代的词人分为两派: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俱归入婉约一派;苏轼,贺铸,辛弃疾,陆游等归入豪放一类。这种分法虽显简单粗略,但后人却纷纷认同。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其实,对象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1)。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

苏轼文学创作所体现的超然心态

Vol.33No.2 Feb.2012 第33卷第2期2012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苏轼遭遇“乌台诗案” 苏轼自小博学多才,22岁应进士科,答卷《刑赏忠厚之至论》[1]文中提到“依经立义”、“仁义爱民”的治国思想,充分体现其献身于祖国事业、济世安民的伟大志向,以及儒家忠恕仁爱的哲学思想,被当时的考官欧阳修、梅尧臣大为赞赏。 1079年,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从而上书反对新法的苏轼被何正臣、李定、舒亶、王硅等人上书指责,故意从苏轼的诗文中捏造罪状,如《湖州谢上表》中“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云“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苏轼在狱中被拘押130天,期间苏轼常常被审讯者辱骂,少年时代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苏轼哪里想得到能有今天如此凄惨的下场,在生死未卜的状态下,怀着悲伤之情写给其弟苏辙两首诀别诗,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从牢房出来的当天,苏轼就写了:“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究,窃禄从来岂有因。”“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如梦、世事难料让苏轼更加懂得了如何的潇洒乐观。也就是在被贬黄州之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苏轼躬身自省,他的思想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以超然自适的心境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绝美诗词。 二、苏轼经历人生巨大落差后的脱胎换骨 悲观、沮丧、忧郁不能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被“放大”和庸俗化了的乐观也不能,真正能给人幸福 的是完全的理性。苏轼正是用这大难之后顿悟的人 生哲理去面对接下去的漫长人生路。珍惜他拥有的,守得贫,耐得富,享受自己正在做和已经做好的事情。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总是生活在变化之中,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我们总会有些不同,主导这一切的便是我们的态度。苏轼从少年得志到官场失意,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苏轼破茧成蝶,其精神魅力犹如喧腾奔涌的江水连绵不绝。 《庄子·知北游》中写道:“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就会把握住独一无二的人生。苏轼能让负重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诗人舒婷说:“我简单而幸福,所以我深刻;我简单而丰富,所以我不简单。”苏轼正是保持一颗简单随适的心,走不简单的路。他的这种情怀无不影响着后世的我们。生活中少不了烦恼和忧愁,人胸怀宽广,善于做心情上的自我调节,只要用浩荡襟怀去拥抱生活,生活一定会更美好。耐得住漫长黑夜的寂寞,才能拥有早晨的朝阳。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2]“寓意”是审美状态,“留意”是功利状态。以“寓意”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无论是“微物”还是“尤物”,都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快乐。 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从尔虞我诈的朝廷,狼狈地来到陌生的黄州,他需要周围善意、轻松的氛围来淡化他内心的悲伤,苏轼用一颗赤子之心广结朋友。苏轼戏笑其好友陈慥《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中有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3]苏轼是可爱的,在经历了大难之后,他仍然有一颗幽默风趣的心,实属难得。 苏轼文学创作所体现的超然心态 冯俊楠 (沈阳师范大学 渤海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摘要:少年成名、初入官场的苏轼对世事的认识是感性的;直言不讳、旷达率真的苏轼,历经仕途的 坎坷、面对变化无常的人生,仍然保持一颗超然自适的心。他的潇洒幽默是可爱的;他的诗词创作是可赞的;他达观的态度、超然的内心、济世安民的情怀是可敬的。他非凡的人生境界对宋以后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宦海沉浮;超然心态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118-02 118--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

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轼四十岁,“老夫”是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权射虎那样。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唐?”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此时的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

经典古诗词赏析:望江南 苏轼

经典古诗词赏析:望江南苏轼 导读:经典古诗词赏析:望江南苏轼 望江南 作者: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1]上看,半壕[2]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3]后,酒醒却咨嗟[4]。休对故人思故国[5],且将新火[6]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1]超然台:苏轼被贬密州时整修旧台,常登临其上休憩游玩,苏轼的弟弟苏辙听见这件事,就为这座台取名为“超然”,来称赞兄长超乎凡俗之外的达观态度。 [2]壕:护城河。 [3]寒食:寒食节,古代节日,时间大致在清明前几天。 [4]咨嗟:感叹。 [5]故国:这里指故乡。 [6]新火:古代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冻食,节后重新把灶火点燃,称为薪火。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本人学识渊博,思想通达。苏轼为官后一直坚持着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是因为政见问题多次受到排斥打击。然而即使被贬到地方,

他也一直坚持多做实事,政绩卓著。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在苏轼之前,人们多认为词的地位不如诗,但是苏轼努力打破这个观点,将诗词相提并论,并且努力丰富词的内容,开拓词的境界。例如:他将以前词人不曾关注过的乡村情景融入词中,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意味。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重修超然台后登台游览时所作。春未老,就是还没到春末,青春正好,但作者用“未老”两字,便透出作者对生命和时光的积极乐观态度。微风习习,杨柳枝在清风吹拂下斜飞。在这样的美好春日,作者登上超然台远望。说“试”上,更体现了作者的跃跃欲试,如顽童一般可爱。下句写远望之景,半壕春水,一城春花,还有烟雨暗沉中安然的千家万户,尽收眼底,可见作者心境开阔而愉悦。下片点出正是寒食的时候,作者在酒醒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要面对旧人思念故乡了,还是赶紧趁着寒食后开新火试试今春新出的茶叶吧。写好诗,喝好酒,都要赶在正好的青春年华。这样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劝说,却是作者在逆境中发出的,其超然豁达的心胸令人叹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 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 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 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 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 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 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 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 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而不能满足,只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 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超然脱世的苏东坡

超然脱世的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提要:苏轼字子瞻又名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不但欣赏他词作的豪气壮丽,也欣赏他为人处事的超然洒脱,这篇论文将以苏轼的生平记事为主线,论述赏析东坡名篇佳作,感悟体味其豁达于世的情怀以及为官处事的睿智。 关键词:苏东坡少年成名父母官乌台诗案黄州超然豁达亲情豪放派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于世,眉州人,是苏洵的大儿子。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 苏洵给他的两个儿子取轼和辙来做名,对苏轼而言,“轼”是古代马车供客人扶手的横木,遇坦途时便没有功效,唯逢路途颠簸时才会为人所用。苏洵择“轼”字便是希望苏轼能够在人生仕宦的道路上能够像轼一样,隐匿锋芒,沉稳踏实。所以俗话说得好:知子者莫若父。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从初入仕途时遭人挤兑,乌台诗案的大难临头,到谪居地方的犯官生涯,总其原因,怪就怪在苏轼那爱憎分明、不吐不快的性格。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圈子里锋芒毕露,不知收敛,终于使自己变成了反对党攻讦的靶子,从此颠沛流离、转谪各地。 从少年成名、前途不可思量的光辉到前途未卜、闲散州县安置的犯官,在此期间苏轼不但经历了人生的剧变,同时也实现了人格上的升华和诗词创作领域的飞跃。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却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所以,他值得我们去品读,去怀念。 【少年成名】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北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这是苏轼在科举考试里所做的春秋大文,其中引用尧帝宽刑的典故却难倒了当时主考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对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并受到了欧阳修等名臣乃至皇上的赏识。苏轼年少成名,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生涯。 年少成名,初入仕途便从通判做起,大凡年轻人能有此际遇都会吟诗作赋,抒发一下自己感慨,总不免踌躇满志,思欲奋发,而苏轼却在赴任途中和弟弟讨论未来辞职退隐的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熙宁年间受排挤,被迫出京通判杭州之后,苏轼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从一开始苏轼就是一个超凡脱俗,不慕虚名的人。 “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入峡》) 苏轼借此诗慨叹自己苦为世俗的富贵所诱惑,竟然抛弃了林泉之乐,这实在不是一个即将踏入官场的青年所应该产生的念头。 少年成名,苏子瞻怀才入仕;性喜自由,苏学士何去何从。 【人民的父母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因为在地方任官,苏轼切实地体察到了百姓的疾苦,深深地感到了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在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顿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什么特点?(3分) (2)、下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2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 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 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 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 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 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 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 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 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 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 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 “喻于声”、方于貌”, 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刘勰对中 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 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直至宋

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陈氏将

“ 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 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二是“简喻”是省略比 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 列的,一个是承接的。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 “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 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 作用。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 节“譬喻”。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 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7]随后,陈先生将 “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 详加论述。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 最新发展。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 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从《诗经》以来,中 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如: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 名作如海,群星灿烂。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 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

望江南 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苏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苏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苏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苏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苏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苏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苏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苏轼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 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苏轼的一生是很曲折的,而这艰难的人生经历使得苏轼早早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超越,他有儒家的忠义,有道家的洒脱,有佛家的空灵,超然于物外,真正地发掘到人生的真谛,形成了他的超然的人生态度。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的人格超然之美和他独特的审美风格。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是在参透世间表象之后仍保持着对生命热情的思想超越。苏轼的超然,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苦难的超越,是一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 关键词:苏轼;超然;审美;人生态度 老子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①这句话是说即使有繁华景观,也要超然独处。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而获得。超然是什么呢?超然就是一种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人得失置于度外的宽广大气之感,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苏轼便是这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受贬谪,面对这世间一切的挫折,他以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态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他的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这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生命价值。 一、苏轼的“超然”表现 (一)苏轼“超然”的审美人生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屡次遭受多次打击,后半生的连续被贬以至于生活极其困窘,但他却并未被苦难困境打倒,二是面对这些不幸,从容对待,随缘 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苦乐所影响,不因得失而烦闷,表现出坚定沉着 的、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他的创作艺术却进入了一个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这贬谪的不幸却使苏轼更深刻的理解 了人生,他能乐天知命,在这种一般人很难忍受的贬谪生活中寻得了闲适之趣, 做到了胸无芥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而悲观,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 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现了苏轼乐观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