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知识读本___继续教育笔记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知识读本___继续教育笔记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知识读本___继续教育笔记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知识读本___继续教育笔记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知识读本

第一章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内涵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含义

1、循环经济提出背景及含义

(1)循环经济提出背景“循环经济”是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诞生的,“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含义

循环经济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广义的循环经济涵盖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理想的组合状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生产,建立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生态化。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就是研究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复合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组织规律和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可以看出“广义循环经济”所指的“用于循环的资源”要比“狭义循环经济”所指的宽泛得多,“循环方式”也有不同。“狭义循环经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的循环经济”里已经没有废弃物的概念,它强调所有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不仅要求把开环的社会生产闭合起来,即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广义循环经济”提出了循环经济更深的

理念和更全面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的探讨可归纳为三类观点:第一类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第二类是从生产技术范式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使生产过程的技术范式由“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第三类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来定义循环经济,都承认“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的三项基本原则,也是循环经济论点最为显著的内容,但现在也有些人将“3R”扩展为“4R”即减量、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徐匡迪),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根本在于“循环”,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转的线性经济系统,而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一个闭路循环。

2、低碳经济提出背景及含义

(1)低碳经济提出背景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出现的新概念,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京都议定书》受挫的情形下,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地探讨和研究,低碳经济被誉为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后的第五次世界革命浪潮。

(2)低碳经济含义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它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利用,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Low energy consumption)、低污染(1ow pollution)、低排放(1ow—emission)(简称3L)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3、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本质联系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1)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①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②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③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2)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②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③核心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小结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循环经济集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于一身,循环利用的同时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因此,它应该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环节。只不过二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因此,二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有的专家学者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

二、发展中国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1、中国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

(1)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①循环经济概念在我国发展的第一阶段与发达国家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开始发展循环经济不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自己的背景。我国在20 世纪70 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废弃物的综合回收与利用。当时大中城市政府内都设有“三废办公室”,负责废气、废水、废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进行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物资供应短缺,消费品匮乏。那时人们的生活极其简朴,很少浪费资源,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在穿着方面我们还倡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可以说,那时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存在,直接目的是解决资源匮乏问题,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和领导层很多人士认为循环经济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之一。1998 年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概念被引入中国,并被我国学者科学地引申翻译成“循环经济”,使得循环经济取代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在中国传播开来。但是对循环经济的物质内容、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以及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直到2002 年才有了比较充分一致的认识。

②循环经济概念在我国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江泽民同志2002 年10 月16 日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循环经济首次进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多次在相关讲话中强调发展循环经济,2003-200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中都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重要位置。2005 年 6 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推出了第

一批试点单位,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各省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将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2)中国应对低碳经济的积极措施1990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框架公约》的谈判,并在1992年签署了《框架公约》,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框架公约》。1998年,中国签署并在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6年3月,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两个主要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6年底,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在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政府向国内外郑重提出了中期减排目标:至2010年,仅通过传统能源转化为新能源一个措施,中国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6.2亿t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tCO2。而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发达国家在2012年前减排CO2的总量也只有50亿t。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2008年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2008年10月,我国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2009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文件,阐述了中国关于哥本哈根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和主张,表明了中国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的意愿和决心。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中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争取到2020 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 左右;三是大力增

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 万hm 2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 3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2009年11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宣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此前一天,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减排目标远高于美国之前一天所提出的17%的减排承诺。200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专家表示,中国经济能否走上一条低碳的转型之路也是2010年经济关注焦点之一。

2、印度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印度是21世纪世界两大新兴发展中国家之一,国情与中国有很多类似之处,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7年印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约为中国的50%;单位一次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中国低27.6%,从1980年代开始,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单位GDP能耗水平仅高于日本、英国、巴西和丹麦,与德国相当。印度当前从政府措施和市场机制两方面入手,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未来“绿色经济”大国。印度政府于2007年6月成立了由总理辛格直接领导的高级别环境顾问委员会,以协调和评估此前由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减排政策。2008年该委员会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太阳能、提高能源效率、可持续生活环境、水资源、喜马拉雅生态保护、绿色印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八项国家计划。印度新能源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规定,到2010年各邦发电量中的10%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这一比例须提高到20%。同时印度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能源效率局,推广将白炽灯换成节能灯,此外部分邦政府还强制要求在医院、宾馆、政府以及商用楼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并为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居民提供补贴。除政府措施外,印度同样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节能和提高能效,印度政府规定能源使用效率高于标准的企业将在能源审计后获得节能证,可以向任何行业部门出售,未达标企业须整改或购买节能证。印度政府也非常支持利用碳信贷为本国新能源融资。2008年1月,孟买多种商品交易所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合作启动了碳信贷的期货交易,印度全国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所也从2008年4月开始进行碳交易。

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概念首先在国外出现,经历了近十多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远见,从而缺少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到了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管段预防替代末端治理才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才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演愈烈,低碳经济也随后产生了,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取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显著,下文总结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的成功案例。

1、美国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杜邦模式是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典型代表,它是来自美国杜邦公司,美国是全国实行循环消费并推荐了一系列循环经济理念的能源政策。①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小循环”模式,即企业内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模式。1992 年,世界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WBCSD)在向里约会议提交的报告《变革中的里程》中提出“生态经济效益理念”的新概念。便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超过一定阈值,也将不可替代,这是世界银行现在认同的观点(2003 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必然重视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是微观层次的循环经济,这种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制定零排放的目标,可以促使人们不断工作的创造性,人们越着眼于这个目标,就会进一步认识到消灭垃圾实际上意味着发掘对人们通常扔掉东西的全新的利用方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 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 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并在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维克”等新产品达到了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局部做了零排放的成果。②美国的循环消费美国不仅重视对废品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其成为再生资源,而且十分重视循环消费。美国人开展循环消费的渠道很多,既有家庭的庭院甩卖,也有慈善机构进行的旧货交易,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旧货买卖。例如,有1900 多家节俭商店的友善实业公司就是一家将收入用于残疾人事业的慈善机构。节俭商店里出售的物品,从瓦罐到衣服等各种日用品,几乎全是居民捐赠的旧货。节俭商店要将旧货进行清洗、消毒和整理,使其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后,才能放在商店里出售。节俭商店也为捐物的居民提供减税证明。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发展,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现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规模并不亚于以废品、垃圾处理和加工为中心的资源再生工作。③美国的能源政策在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末起就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标的能源政策。此后虽不断调整,但其核心内容一直围绕三点:一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三是鼓励节能。

A、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美国不仅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2003 年,美国将抵税优惠额度再次提高,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更多领域。美国已经要求其联邦机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在2011 年达到总能耗的7.5%。2002 年美国根据《能源政策法》拨款3 亿美元,用于实施太阳能工程项目,其目的是在2010 年前在联邦机构的屋顶安装2 万套太阳能系统。

B、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水电目前占美国能源产量的10%,也是其最大的传统可再生能源。美国现有约7.5 万处堤坝,但只有约1/3 得到利用。美国联邦政府去年增拨1 亿美元用于提高现有水电站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电站发电量。煤是美国最丰富的传统资源之一,近年该国提出了“让煤更干净”的口号,联邦政府准备在2004 年到2012 年期间,每年拨款2 亿美元,用于减少煤电环境污染等技术的开发和相关工程建设。美国政府近期还承诺为建设更安全、更高效的新核电站提供贷款担保。

C、鼓励节能。在2004 年到2006 年间,美国政府准备每年拨款34 亿美元给地方州政府,用于旧家电回收和鼓励购买节能新产品。美国还在法律中对一些耗能型商用和消费者产品设定了新的节能标准。(2)低碳经济建设立法历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政府长期以各种理由对减排承诺和行动保持较为消极的态度,并且因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批评。

然而,美国也深知低碳技术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力图依托其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继续从根本上主导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2006年9月,美国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力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向燃煤发电领域的CCS (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提供资金,并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应用等。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直接以低碳经济为名,提出到2020年美国碳排放量减至2006年水平、2030年减至1990 年水平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法案还提出建立限额与交易体系,并通过鼓励CCS技术开发等多项具体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提出了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主要内容包括: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 年减少l7%,2050年进一步减少83%;2020年电力部门至少有12%的发电量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12年后新建建筑能效提高3O%,2016年后提高5O%,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手段为配额交易制,85%的排放配额将免费发放,15%配额用于出售;2025年之前投资1900亿美元于清洁能源和能效领域。经过艰苦磋商,该法案于2009 年6月在众议院以微弱多数通过,目前正在参议院审议.能否最终通过尚未明朗。虽然法案中提出的减排目标远未达到外界的期望,但仍标志着美国在减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外,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等较为激进的州,均先于联邦政府制定了州级减排目标和低碳发展计划,将低碳经济视为清洁能源发展的推动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国家层面上低碳经济的发展。

2、日本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以日本在社会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有代表性。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日本已形成了由一个基本法、两个综合法以及六部具体法规构成的比较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2000 年 6 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是一部基本法,随后又出台了《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和《绿色采购法》等六项第二层次的综合法,加上原有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修订的废弃物处理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保障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和奖惩制度;企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废弃物;民众则要改变传统生活方式,配合处理废弃物;最后社团组织、媒体宣传和监督,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①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1994 年12 月,日本内阁制定环境基本计划,首次提出“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1998 年日本制定“新千年计划”提出环境立国,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21 世纪日本发展的基本战略。日本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国家,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待定的背景及不断演化的过程。可以大体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环境公害为核心的环境立法阶段(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末期)。20 世纪50 年代以后,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以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张。但在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日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果惨重的环境公害事件频频发生,居民抗议运动频繁发生,直接推动了地方自治政府、法院、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转换,成为公害立法的原动力。在国家层面上,1958 年日本制定了《水质两法》;1967 年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 年又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噪音规制法》。至此,日本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等代表性的公害都有了相应的法律监控,可以说日本向循环型社会迈出了第一步。但这一时期的立法理念仍然是

“产业优先、经济优先”为主导,因此,立法比较松散,自成体系,无法有效地防止复合性环境污染的发生。第二阶段:环境问题的多元化以及环境立法丰富与完善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受1973 年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经济界提出了放宽环境标准的要求,因此一直到80 年代,日本的环境立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 世纪90 年代提出了“环境立国“以及”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从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向以”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针对当时环境问题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日本于1993 年通过了《环境基本法》。这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的法律,不仅包括《环境公害对策基本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的内容,而且包括“废弃物处理问题”、“地球环境问题”等的防治对策。与此同时,还出台了一些关于废物处理的相关法律。针对废弃物大量增加的现状,日本强调“循环再利用”和“再资源化”的重要性,陆续出台关于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法律。如1991 年的《循环再利用法》、《容器循环再利用法》、1998 年的《家电循环再利用法》等。通过再资源化和再利用来减少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环境压力,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环保政策的新方向。第三阶段:“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建设阶段(进入21 世纪)。在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型社会产生问题进行反省的基础上,日本于2000 年通过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在这部基本法中,明确提出了“循环型社会”的概念,划分了国家、地方、企业以及国民的责任,确定了由政府制定“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计划”,具体规定了国家、地方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应采取的政策等。从2001 年 1 月起,日本正式开始实施该法,重点推进“3R” ,即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Reduce)、废弃物的再利用(Reuse)和再生回收利用(Recycle)。循环基本法作为理念型的基本法,在世界循环管理法制的立法中是首次出现。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宣布推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反映了循环法制的整体理念、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为推进建设循环型社会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证。②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日本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就把循环经济发展成为一股很大的潮流和趋势,其有力和有效的举措就是以立法为先导,把循环经济全面纳入强有力的法制化轨道加以推进。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分别是《废弃物处理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容器和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利用法》、《建筑资材循环利用法》和《汽车循环利用法》;第四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的物质输入端进行倡导性采购的综合性法律,即《绿色采购法》。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做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2)低碳经济建设的立法历程日本认为温室气体减排需要社会整体力量来推动。并将发展“低碳经济”定位为创建“低碳社会”,而非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三个基本理念为:实现碳的最低排放、实现能感到富足的简朴生活、以及确保二氧化碳吸收的再生。2007年5月,首相安倍晋三提出将低碳社会作为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同年6月13日,日本内阁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正式将低碳社会确定为2050年的重点发展目标。2008年6月,首相福田康夫推出了一项新的全球变暖对策,提出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80%的目标,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7月,日本内阁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提出九项实现“60%—80%”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2020年前实现CCS技术的应用;2020—2030年将燃料电池价格降至目前的十分之一;2020年将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目前的10倍,2030年时提高到40倍;建立并试行国内排放量交易制度等。2009年民主党上台后将减排目标调整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并在2009年8月出台2010年的产业经济政策重点中,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具体产业政策和技术措施,将建设“低碳社会”和“稳定、健康、长寿社会”作为核心

目标,提出建设“日本模式”和“低碳资源大国”,并将2010年确定为电动车元年。近几年来,日本不断研发的新能源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出现了扭亏为盈并倍增的良好发展势头,使日本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大大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目前日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谋求实现从“能耗大国”到“新能源大国”的转变。此外,重启太阳能鼓励政策,将是日本经济转型的核心战略之一,2009年日本把发展太阳能首次正式列入经济刺激计划,对太阳能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3、欧盟成员国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1)德国——循环经济最早实施者之一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它的特色是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共三个层次:法律、条例和指南。除上面提到的法律、条例外,还有农业和自然保护法、污水污泥管理条例、废旧汽车处理条例、废电池处理条例、有机物处理条例、电子废物和电力设备处理条例、废木材处理条例、废物管理技术指南、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技术指南等。①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和转变。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以解决环境问题为起点,以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处置为主线逐步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 年到1996 年,这是一个从强调废弃物的末端处理到循环经济模式被正式确认的探索转变过程。从1972 年出台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到1986 年《废弃物限制处理法》、1991 年,德国首次按照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商品的包装物要尽可能减少并回收利用,以减轻填埋和焚烧的压力。1994 年,德国公布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从商品包装拓展到社会相关领域,规定对废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尽量避免产生,同时要求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可以看到德国在废弃物处理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想法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和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思考,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弃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选目标。第二阶段,从1996 年至今,这是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阶段。1996 年德国出台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国家法律中出现循环经济概念,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体系在《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生效后,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德国各城市已建立相应的公共回收体系,大规模地分类收集可循环利用物质已经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德国的循环经济也正向整体性的物质流管理阶段迈进。德国的废物处理理念和实践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已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思想重新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②全社会层次的物质循环——DSD 回收再利用体系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 年由95 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 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 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物包装交了费。“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由DSD 用来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DSD 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例如政府曾规定,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72%,1997 年已达到86%;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1994 年为52 万吨,1997 年已达到359 万

吨;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 万吨下降到500 万吨。DSD 系统在德国十分成功的实现了包装废物在整个社会层次上的回收利用。(2)英国——低碳经济倡导者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3 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实施低碳经济战略,计划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并提出实现目标的一系列原则和措施,包括建立独立的、有法律约束的竞争市场,以便为低碳技术发展提供合适的投资环境。2007年3月,英国公布了全球首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专门性国内立法文件——《气候变化法(草案)》,明确承诺了清晰而连贯的中长期减排目标,202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26 %至32%,2050年将进一步削减60%,以彻底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同时,法案还提出要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负责就英国在碳减排方面的投资、政策机制等具体问题向政府提供建议。此外,法案还制订了未来15年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以促成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并确保企业和个人向低碳科技领域投资。英国在发布《气候变化法》的同时,还出台了《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提出了全球低碳经济的远景设想。2007年5月,英国政府发布了新版《能源白皮书》,提出了为实现能源安全和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需采取的一系列国内外行动,包括节约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以及按照竞争性市场形成的价格寻求可靠的能源供应,其关键措施包括建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强化执行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计划、为整个英国经济设定一个碳排放目标、设定一个为期5年的碳预算,在实现完全竞争和透明的国际市场方面取得进展、提供更优质的激励和管制服务,为低碳技术研发提供更多支持、确保良好的能源投资环境等。2009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蓝图。内容包括: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低碳领域;二是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如新生产汽车的碳排放标准比2007年降低40%;三是向全球推广低碳经济的新模式。(3)丹麦——区域内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废物的输出输入,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其方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工业共生体系,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这个循环网络为相关企业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对该地区空气、水和陆地的污染。通过废弃物或副产品作原料使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据统计,①减少资源消耗:每年4.5 万吨石油,1.5 万吨煤炭,60 万m 3 水,这些都是该地区相对稀少的资源;②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每年17.5 万吨二氧化碳和1.02 万吨二氧化硫;③废料重新利用:每年13 万吨炉灰(用于筑路)、4500 吨硫(生产硫酸)、9 万吨石膏、1440 吨二十几年时间总投资约为6000 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估计为每年1000 万美元,投资平均折旧时间短于5 年。4、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主要经验(1)政府的重视和推动①立法先行,健全法律体系随着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推进及资源再生和新能源运用的倡导,目前发达国家将会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其立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污染预防性,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此模式虽然比末端治理进了一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与冲突;二是经济循环性,几个循环经济做得较好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美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都有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笔者前面具体介绍了德国和日本的法律体系,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德国而言,日本的循环经济在立法体系上更有规划性,法律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在世界上是最完备的,这也保证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②政策鼓励A、政府奖励政策。发达国家政府奖励政策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一是美国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该奖1995 年设立,为了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

并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二是英国的Jerwood—Salters 环境奖。该奖于2000 年开始设立。用于资助在绿色化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年轻学者。三是日本的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鼓励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B、资源回收奖励制度。日本许多城市采用资源回收奖励制度,鼓励市民回收有用物质,如大阪市对社区、学校等集体回收报纸、硬纸板、旧布等发给奖金。全市设了80 多处牛奶盒回收点,并发给牛奶纸盒卡,盖满回收图章后可凭卡免费购买图书。市民每回收100 只铝罐或600 个牛奶盒,可获得100 日元的奖励。C、政府优先购买。通过各级政府的购买,促进再生产的实用,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均有对实用再生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联邦审核人员有权对联邦代理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处以罚金。日本规定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售价的14%进行特别退税。D、税收优惠政策征收原生材料税和生态税。美国、日本及北欧等国普遍征收化石能源税,一些国家除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外,对其他能源如汽油、电能征收原生材料税和生态税,同时,各国为尽可能减少厂商耗费原生材料积极进行产品资源化实践,美国越来越多的州已经通过了关于建立产品资源化的法律,以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征收填埋、焚烧税和污水治理费。法国、英国及美国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对将垃圾直接运往倾倒场的公司或企业征收填埋、焚烧税。收取垃圾填埋和焚烧税后的产品价格上涨,使减量化和再生利用等循环型生产显示相对优势。德国市、镇政府必须向州政府缴纳污水治理费,居民水费中也含有污水治理费。此外,污水治理没达到要求的企业要承担巨额罚款。废水公司将所得款项的1/3 拨给污染处理厂,2/3 拨给污水运送管道系统。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和垃圾收费。日本有关法规规定,各种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费用,要求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美国的一些州和部分欧洲国家对饮料瓶罐采用了垃圾处理预交制。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此法可以使废弃物重量减少10%-20%,体积减少40%-60%。预交金一部分用于废弃物回处理,其余的用于回收新技术的研究开发。E、价格优惠政策。价格优惠是发达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要政策。如日本有关法规中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目前,日本规定的4 种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费用,每台电冰箱平均4600日元,每台室内空调器3500 日元.每台洗衣机2400 日元。③高效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除了笔者前文介绍的日本、德国、美国都有很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为循环经济的贯彻实施做了强力保障。欧洲国家对循环经济也有很值得学习的经验。以法国为例:法国政府为了实现垃圾处理的革命,法国政府成立环境与能源控制署,每年拿出两三亿欧元的预算资金,组织和协调政府、企业及公民从行政管理、科技投入等方向采取措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也很值得中国学习,韩国经济自1962 年起,除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6 年-1998 年有个大低谷外一直在高速发展GDP 已从1979 年的150 亿美元增长到2005 年的8073 亿美元,增长了53.8 倍,年增长率高达15.9%,高于我国同期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韩国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优于我国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其关键在于韩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制定了科学的法律,实施了有力的政策。韩国循环经济理念的传播,比我国不过早10 年左右,但是这些理念很快被准确的接受,如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理念(3R)基本上已经家喻户晓。又如EPR,即生产者责任外延的理念,也为生产厂家所接受,他们认为减少和处理废弃物是生产者的责任,并自觉执行,这是很不容易的。再如环境有益管理(ESM),不但政府身体力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依据有关管理章程,通过抽查和现场调查等形式,堵塞废弃物循环使用中的漏洞,如果生产企业违反“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将被处以最高100 万韩元的罚款。自从设立“资源再生公社”并实施管理监督以来,韩国废弃物品循环利用提高了5%至6%。(2)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响应①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高

效协作最典型的是杜邦公司的运行模式,成为日后全球很多企业借鉴学习的成功代表。笔者在GOOGLE 上搜索整理后发现其他国家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家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 年起,每年投放市场多少吨新轮胎,次年必须回收吨数相等的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于是,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固特界、普里斯通等14 家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回收任务,再与100 多家环保企业签约,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材料生产,以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实现旧轮胎回收一条龙服务。在德国,各地都有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它们一方面向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咨询,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垃圾处理系统;一方面为其提供垃圾回收或再利用的服务。在瑞典实行“生产责任制”,让废弃包装公司成立了5 家专门的包装回收公司,还共同组建了REPA 家公司作为其业务的服务机构。企业通过加入REPA 并交纳回收费,可以让REPA 代为其履行“生产者责任制”所规定的义务。②企业和国民的积极响应在日本,消费者必须为废弃家电的回收利用承担部分费用,费用标准为空调3500 日元、电视机2700 日元、冰箱4600 日元、洗衣机2400 日元。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打电话给家电经销商,由它们负责收回废弃家电。家电经销商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由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将其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日本每年大约要报废500 多万辆汽车,《汽车循环使用法》规定汽车生产厂商有义务回收和再利用废弃车辆。处理废弃汽车的部分费用由购买新车的用户承担,预计每辆普通轿车的回收处理费用在20000 日元左右。

(3)注重社会宣传发达国家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开展社会宣传活动,以提高市民对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意识。例如日本大阪市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每年9 月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并向100 万户家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加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向公众宣传时,一是注意基础性知识,将垃圾减量等理念纳入各级学校教育,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在韩国汉城内,为了加强对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管理,推行法定卫生塑料袋,实施的是一种叫“垃圾终量制”的措施。每个区政府都分别组织生产卫生塑料袋,并印有本区的标记,通过商店销售给居民家庭。居民使用本区的卫生塑料袋为法定义务,不得违反。同时,卫生塑料袋所获得的资金,便是保护环境和实施资源回收的费用。改为居民购买和使用卫生塑料袋后,如果居民丢弃的垃圾越多,使用卫生塑料袋越多,为此花的钱便越多。居民将废弃物和垃圾分类,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回收和重新利用。

四、联合国关于减排问题的决议及争议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

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 个缔约方,截至2009年12月7日到19日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为止,目前加入该公约的缔约国增加至192个。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A、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 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B、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C、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公约由序言及26 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2、气候峰会的争议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来,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巴厘岛路线图”的形成,再到“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都无时不体现着各国间的碳合作与碳博弈。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最核心问题——减排问题上,及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环保技术开发资金,放宽低碳减排技术转让等知识产权问题,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1)减排的争论焦点《斯特恩报告》曾经呼吁全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未来蒙受更大的由全球变暖而带来的危害。虽然时至今日《京都议定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断进行的争斗使得它的实施仍然步履艰难。可以说,气候变化可以被视为全球公共物品,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需要世界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共同决策与合作。然而,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的人均排放存在着差异,使得全球气候变化规制中存在着重要的分配问题。①平问题的争论焦点在各类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 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 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究竟如何分担, 从而确定应该由谁来减排温室气体, 或者说谁应该率先减排温室气体; 谈判还要解决确定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从而确定各国“如何减排”和“减少多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在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进行谈判时,所有发达国家都希望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入这个国际减排体系;欧盟虽然已经做出决定到2020 年将继续减排,但是欧盟希望不是自己独自在行动,希望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东欧国家都要采取相应的减排行动,同时希望发展中国家也要采取一定程度的温室气体减限排行动。基于发展中国家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不到发达国家五分之一的事实,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曾在原则中明确规定: 各缔约国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 根据它们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 为人类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行动非常不尽人意,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不但没有减少,还在大量地增加;发达国家目前完成减排任务主要是靠清洁发展机制等市场机制实现。因此,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负责,因为其工业化发展的200 年透支了地球的环境,造成了今日的全球气候危机。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 大气现存二氧化碳排放中,约70%至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即便在今天,占世界人口约20%的发达国家仍然排放着全球50%以上的温室气体,因此发达国家应当更有责任承担减排的重任。要求发达国家

拿出更多的真正的行动,率先实现减排,真正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不断下降的目标,从而发展中国家也能够在今后采用类似的技术,实现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排放权分配”的公平大气是人类的公共资源, 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均有权享用。承认以人的个体为基础的公平原则, 意味着承认人的基本权利, 即人人都应享有同等的碳排放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作者之所以表述这样一种观点, 是因为他们认为: 从政治社会学角度看, 碳排放权并非是一种普通的商品, 而是人的一种生存权利。因为每个人都要呼出二氧化碳, 人要生存并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 都必须排放一定的温室气体。由此, 我们便知道, 支持人的生存和基本需求的这部分碳排放权, 不应由市场进行配置, 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非市场属性。关于碳排放权的市场和非市场属性问题, 国际上存在一种过分强调市场配置作用、夸大可贸易范围、忽视基本需求排放权的非市场属性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较落后,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属于“生存性排放”,而发达国家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属于“奢侈性消费”,这显然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③实质性减排问题关于实质性减排问题, 是气候变化谈判中争议的焦点, 它集中在———发达国家是否真正能按照《京都议定书》确定的目标, 切实地减排温室气体, 其实质为: 发达国家是真正在国内采取实质减排, 还是以经济的有效性为借口, 通过各种方式逃避《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量化减排目标。在各种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中, 造成立场分歧的原因是,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始终持有这样不变的态度: 一是担心自己受气候变化影响而遭受危害; 二是认为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中应承担历史责任, 因此要求发达国家采取行动实现实质性减排,正是基于各自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利益, 决定了各个国家的基本立场和观点。(2)减排技术转让问题各方的观点随着低碳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绿色壁垒将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各个国家争相占领低碳科技的制高点,以便形成竞争优势, 国际间、区域间的碳合作与碳博弈将极大地影响世界格局的改变。

①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和集团A、美国:对气候谈判仍显消极,对转让先进能源技术设置障碍。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推动国会通过立法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做出中长期规划,但是,这一立法进程远落后于预期。作为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表现消极,致使哥本哈根大会达成全面气候协定的前景不乐观。目前,美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企业间的商业交易是技术转让的主要渠道。美国政府认为,企业间的技术转让涉及商业利益和知识产权,因此,要遵循市场规则,努力达到共赢。为此,美国政府对推进技术转让一直不太积极,有时甚至对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清洁能源技术设置障碍。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还通过一项决议,声称要制定政策防止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削弱美国在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B、日本:减排目标引发国内争论,愿提供技术转让支持。日本民主党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态度较为积极,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后不久便提出了“减排25%”的目标。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这一目标能否细化落实仍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鸠山政府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帮助和技术转让则态度积极。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前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2009年12月1日表示,日本贸促会正致力于推进向中国提供绿色能源技术转让,通过环境、能源等领域的技术支持,共同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贡献。C、欧盟:反对“强制授权机制”,担心对技术创新造成影响对于以中国为首的77 个发展中国家,提出在气候问题的解决中使用知识产权“强制授权机制”的观点,欧盟表示反对。欧盟认为,这将极大地削减企业的创新动力并抑制环保事业的发展。创新、就业和发展联盟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降低对减排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抑制欧洲的创新发展,引起就业问题。联盟还强调欧洲工业正面临着在环保科技领域失去专利权保护的威胁,将科技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是不可取的。像“强制授权”和其他反知识产权的做法都会阻碍欧盟在恢复经济实力,创造新就业

岗位,带领全球研发新环保技术方面的能力。德国机械制造行业担心,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达成的协议会损害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会长曼弗雷德维滕斯坦2009年12 月1日在柏林表示,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应被弱化,只有当创新受到保护时,企业才会加强对机器能效的创新研究。②以中印为主的发展中国家2009年10月22日,中印代表团在举行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上指出,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应尽早在国际公约框架下确定适合的转让机制,并反映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成果中。A、中国:应积极推动有关技术转让的国际谈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承诺,采取切实行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推动有关技术转让的国际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解振华还重申了中国的倡议,即在缔约方会议下设立负责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的专门组织机构,建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资金机制,定期对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估,创建既保护知识产权又促进技术转让、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市场运作管理机制,推动气候友好型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指出,中国要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发达国家的支持,对于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所产生的增量成本和需要的技术,发达国家应履行其在公约中的承诺,给以及时的充分的援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009年12月3日表示,要求发达国家履行承诺,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率先大幅减排,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及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飞,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还认为,欧盟承诺的出资和减排缺乏诚意,发达国家不应该以保护知识产权为藉口,为减排技术的转让设置重重壁垒。B、印度:找到适合的机制激励有关新技术的研发印度总理辛格在会上指出,气候友好型技术应被视为全球公共产品,应找到适合的机制激励有关新技术的研发,推动新技术以可负担的价格在发展中国家应用。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2009年12月3日表明印度在哥本哈根峰会的立场:印度永远不会承认有约束性的绝对减排承诺,也不会同意设定碳排放顶峰年份。印度可以很灵活,但不能在基本的国家利益上让步。他表示,如果印度获得国际资金和技术帮助,印度将接受国际社会对于其减排努力的验证。③其他国际组织2009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尔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交换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尽管已有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但总体来说不成体系而且组织得也不够好。他希望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能够建立相关“新组织”来监控和推动国际上的技术交换系统,成为推动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力量。这个“新组织”将承担相关的科研工作,技术开发项目,成为地区技术合作的中心,并且提供知识产权购买等相关服务。苏丹大使,卢蒙巴·斯坦尼斯洛斯卡乌·迪平代表七十七国集团负责协调气候变化协商各方的立场。他呼吁发达国家更加主动地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恶劣影响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迪平还指出,低碳技术的让渡对于发展中国家在不显著增加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条件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供应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应有的专有知识和技术,因此,光讲求人道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无谓地制造出更多的排放。发达国家热衷于那些范围狭窄的知识产权,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气候和贸易挂钩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因此,全球主要国家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是达成了有限共识:一是二氧化碳排放积累到大气当中会提高气温。我们能达到的最好的目标,是到2050年时,气温仅比工业化以前提高2摄氏度。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现在开始采取行动。二是大气中所积累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工业化以后的排放。三是气候变暖后,异常天气的频率会提高,而应对能力最低,准备最不足的,所受伤害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3)争议的本质①环保理念的支撑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学者

提出的温室发展权框架认为,只有富人才有责任和能力减排,通过设置发展阈值,保障低于发展阈值的穷人的发展需求。该方法采用超过发展阈值的人口的总能力(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DP)和总责任(累积历史排放)两个指标,对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2℃目标所需要的全球减排量进行减排义务分担。但是,该方法只考虑各国排放的历史责任,不考虑未来排放需求。而且,发展阈值的假设,累积历史排放的计算,以及所需统计数据的来源等问题也存在争议。②经济得失与国际地位更迭除了环保理念的支撑,在节能减排的背后,实际上是巨大的经济得失和国际地位的更迭,这才是驱动大国在低碳经济中博弈的动力。南北两大阵营矛盾的核心是对发展经济空间的争夺,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贯彻公平性原则,围绕碳排放权和经济发展权问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焦点,强调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

五、突出中国特色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是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切实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穿研究和实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始终,才能把我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表现。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在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有些企业还相当突出。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经济,是指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促进人类经济活动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经济。从源头减少废弃物排放,预防污染产生,对最终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是现代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全面促进社会和谐。可见,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支撑体系,并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目标方向。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推

行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3、保持积极应对的态度,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对着降低排放与发展工业化这对矛盾,中国在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的同时,更要从自身做起,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以环境友好为目标,以节约能源损耗、低碳排放为标准的工业化模式;是注重资源的时间价值与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实现自然资源跨期优化的可持续的工业化模式;是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提倡可持续消费,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运行机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企业层面的小循环,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社会层面的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废物和废旧资源处理的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目前我国在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有效的组织,未形成产业规模,缺少技术研发。我国在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产业规模,会较大地缓解我国资源紧缺、浪费巨大、污染严重的矛盾。低碳经济是一个极有智慧的创新性体系。一方面, 这个体系极具变化性, 它改变气候、改变能效、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产方式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甚至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应对气候变化以围绕减排为核心、以成本为中心的这样一种行动;另一方面, 这个体系极具系统性,它涉及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即企业、市场、政府、法律、文化的“联动”;这是因为低碳经济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低碳能源供给和低碳能源消费,及与碳减排量相联系的种种问题。它虽在很大程度上靠政府宏观调控推动,即由政府出面规定减碳指标, 然后才可能是低碳市场介入,但从根本上说这个系统的构建更需要各层次的“联动”。然而,这个层次的要素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5、实现“三协调”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必须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三个协调”既是党和政府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断加深的体现,也是多年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总体上讲,强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目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可以说, 创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三个协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协调取得了积极进展, 都将为促进其他方面的协调创造更好的条件;反过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协调出了大的问题,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 也会导致其他方面不协调的矛盾加剧。

6、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往往社会发展阶段、技术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基础、外部发展环境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决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要立足于中国国情, 有序地、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与低

碳经济。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应该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节能应当是我国长期优先坚持的战略,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

第二章我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基础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发展基础日趋雄厚

1、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的变化。按照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2008年中国的GDP占到全球收入和生产的6.85%,即贡献了64万亿美元总额中的4.2 万亿,以购买力计算,中国所占的份额超过10%,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受益于强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在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2009年,中国GDP 仍然保持了8.7%的增长,总额达到4.92 万亿美元。从放贷增速远超CPI增速的对比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新增放贷都在新增投资中消化,因此未来的经济高增速仍将持续一个时期。2. 经济对外的依存度减弱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在2008年全年9% 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增长25%,消费增长21%,可见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正在下降。政府主导的投资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外贸净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即使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中国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仍高达148167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对总需求影响一直长期偏弱的中国民间消费的贡献也在稳步上升,在失2 业率上升的情况下,2008年全年城镇人均实际消费额为13526元人民币。尽管相比投资和外贸出口,消费总体上仍处于偏低水平,但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的未来预期相对好转,消费增长的趋势将会日益明显。3、外资得到充分利用,资本不断积累2007年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超过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积累速度,提高了我国专业化水平、优势资源效益和技术创新。2007年出口额为12180亿元,是1978年的12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8.8%。自1994 年起我国的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额。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946万亿美元,继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一直持续增长,此比重在1993年超过1/3,2001年超过1/2,2006年接近60%。这标志着我国充分利用外资潜力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取得巨大的成功。经济基础日益雄厚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二、生态建设全面推动,发展环境积极改善

1、生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随着我国的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外资本和私营资本的投入,我国的生态文化, 首先是从精神形态层次发展起来的。在这一层次, “出现如环境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化’、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神学, 生态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它们以不同的理论形式, 诠释着生态文化的基本理念, 力图促成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的生态化转变。在制度形态层次, 生态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 环境保护制度化, 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关系的调整”。尤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表明我国政府已将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战略地位,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关系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为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在林业、水土保持、能源、农村等方面的生态工程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效益型经济初具规模,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旅游、生态城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快速发展,自1998年的严2 重污染企业停用及各种排污指标得到有效的控制,全国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市场化机制逐步形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营造了有利的发展氛围,有力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工作扎实推进,发展体制不断深化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现已开始进入实际运用阶段。随着党中央关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建设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各个阶层的政府部门积极落实上级旨意,自上而下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各部门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统一发展战略和思想,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节能项目实行财政补助,探索建立绿色GDP评价考核体系,不断深化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体制。同时国家加大了R&D的投入,积极引导技术创新,为能源技术的引进开发提供了资金保证,在后危机时代,能源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成为推动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我国能源技术的研发利用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实现了节能减排,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四、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十一五”规划提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将我国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 赋予不同区域不同的分工定位, 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思路和模式, 切实缓解日益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冲突。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我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省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以推动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和布局中承担不同的分工定位, 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 借此逐步打破行政区划分割, 改善政府空间开发管理。主体功能区的明确划分与地区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性领导、政策性引导和技术性指导。

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趋势的影响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受到极大的威胁,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和研究课替代的经济能源。我国由于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所以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政策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关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低碳经济必要性问题建议 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给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人民的出行、工作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各大中小学校更是停止了上课,人们在积极应对雾霾灾害的同时更是展开了对这种极端天气和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把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引入人们的脑海,唤醒了广大群众对低碳经济的重视。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和必要性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要求的压力 国际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共识“: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以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有的国家甚至为保护“碳技术”设起了“碳关税”。而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因此对能源消耗特别大。这就造成了国际上对中国的雅致与误解,使得我国在进出贸易中常常处于不利的位置。更何况,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各国必须要团结一致,采取切实有效的强有力措施来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以此保证全球气候不会发生剧烈变化。我国作为第三大经济体,应该以一种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处理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更要积极的参与到这中间来。 2. 我国的能源需求现状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我国传统的发展道路是“高污染,高消耗”的。但传统的高碳经济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这样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在发展的需求。 其次,我国能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发展低碳经济时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高耗能和高排放,产业结构调整尚需时日 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粗放型产业结构正在向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化,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全面优化尚需时日。中国现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依然落后,这导致了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率很高,再加上有些地区仍旧有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周期延长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内涵及其关系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内涵及其关系 作者:杨春平文章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网站点击数:2297 更新时间:2010-5-27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间关于气候变化的种种话题讨论愈来愈热,特别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由理念转入行动后,“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经济”的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运而生,并迅速传播开来。特别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后,低碳经济成为各种国际经济论坛中热度最高的词汇之一,已有专家断言,低碳经济会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新规制。那么,低碳经济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产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它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循环经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弄清这些问题,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低碳经济、确定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和产生的背景 作为一种新的前沿经济理念,到今天为止,低碳经济其实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最早在政府文件中出现,是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主张,在本世纪要努力维持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度,为此,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要削减一半。英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并需要建立低碳排放的全球经济模式。经过几年的研究和认识,专家们普遍承认低碳经济的内涵大致可以这样描述:低碳经济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开发问题。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前提和背景: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共6种)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将给全球人类的基本生活元素带来灾难性伤害——水资源失衡、粮食减产、生态系统损害、海平面上升等。这本来是早在1896年由阿累利乌斯提出的一个科学假说,长期以来被业界的许多专业人士怀疑。但近些年来,这个命题被国际上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的几千名科学家所做的四次评估报告以及英国的《斯特恩报告》给予了证明。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共同建立起来的,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于2007年公布,为这个命题提供了新的更有力的证据:在1906-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最近50年,气温上升的趋势是过去100年间的2倍左右,且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报告并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会上升1.8到4℃。报告认为,人类在本世纪所能接受的温度升高的极限是2到2.4℃,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到2050年将大气中CO2浓度增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两倍以内,才可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后果。对于这样的结论,许多专家其实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高度一致。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加以宣扬,即使是不关心气候变化的美国也在2007年7月,由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中提出了“绿色振兴”计划,承诺到2020年,美国将会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到1990年水平的80%,把新能源比重提高到30%,每年拿出150亿美元大举投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创造5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并且举全国之力构建美国的低碳经济领袖地位。奥巴马上台后在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把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改造作为政府拉动经济的主要投资方向。 不管气候变化的命题是真是伪,也不论如何看待气候变化所催生的低碳经济这个命题,

2017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低碳经济最全题库)

2015年常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低碳经济最全题库)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B)A.天气B.气候C.气温D.水 2.中国在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D)年下降40%-45%的承诺.A.2005 B.2006 C.2007 D.2008 3.“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C)。A.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B.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经济C.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D.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4.(A)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 5.A.碳汇B.碳交易C.低碳技术 6.(C.)就是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A.企业文化 B.生态文化 C.校园文化 7.日本独创的一种“鞭打慢牛”的促进企业节能的措施是(C)A.补助金制度B.“绿色证书”制度C.特别折旧制度D.“领跑者”制度 8.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B)A.2008年8月29日B.2008年12月1日C.2009年1月1日D.2009年7月1日 9.火力发电过程中,哪种物质的排放量最大?(C)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硫酸钾D.粉煤灰 10.一般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指的是(.C)A.油--电混合动力B.油--气混合动力C.油---太阳能混合动力D.油---风能混合动力 11.(A.)是监测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和技术含量。A.无害化技术B.环境监测技术C.再利用技术 12.(B)是巨大的碳储存库。A.空气B.海洋C.森林 13.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B) A.低碳革命 B.绿色革命 C.科技革命 D.产业革命 14.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D)。A.低碳发展B.节能减排C.碳中和技术D.扩大碳汇 15.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合理的能源(A)尤为重要。A.价格政策B.财政政策C.税收政策D.信贷政策 16.15.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A)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A.二氧化氮B.二氧化碳C.氯氟烃类化学物质D.化肥农药等物质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习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一.单选题(红色标记为正确答案) 1、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A ) A、上海 B、北京 C、杭州 D、成都 2、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是( A )。 A、美国 B、日本 C、挪威 D、英国 3、在使用生物乙醇减排方面( C )走在了世界前列。 A、印度 B、中国 C、巴西 D、南非 4、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C )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A、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B、资源环境产权制度 C、绿色政绩考核制度 D、碳排放考核 5、20XX年中国全国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减少了(C ) A、6.50% B、7.50% C、8.70% D、10% 6、低碳经济理念是在(B )的背景下产生的。 、经济危机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气候变化 C、全球合作 D、知识经济 7、( B )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A、产业规模 B、科技进步 C、绿色革命 D、节能减排 8、中国在20XX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A )年下降40%-45%的承诺。

A、2005 B、2006 C、2007 D、2008 9、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D )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10、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C ) A、京都会议 B、巴厘岛会议 C、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D、坎昆会议 11、研究表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近似(C )的曲线关系。 A、倒“V”形 ”形V“、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倒“U”形 D、“U”形 12、( D )推出了一系列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所谓“绿色新政”,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要不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专家态度趋于一致。本文也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讨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 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答案大全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得概念就是( A) A。天气 B.气候 C、气温 D.水汽 2.中国在2009年12月7日召开得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得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A )年下降40%—45%得承诺。 A.2005 B.2006 C.2007 D.2008 3。“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C)。 A。资源与能源得消耗量最小 B。资源与能源得消耗量最经济 C。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D.不危及后代得需求 4。(B)就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得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得市场行为 A、碳汇 B。碳交易 C。低碳技术 5。( B)就就是生态意识与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得生态文明观与文明发展观。 A。企业文化 B。生态文化 C。校园文化 6。日本独创得一种“鞭打慢牛"得促进企业节能得措施就是( D) A。补助金制度 B、“绿色证书”制度 C。特别折旧制度 D、“领跑者”制度 7.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C ) A.2008年8月29日 B。2008年12月1日 C。2009年1月1日 D、2009年7月1日 8.火力发电过程中,哪种物质得排放量最大?(B)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硫酸钾 D.粉煤灰 9。一般混合动力车得混合动力指得就是(A ) A.油-—电混合动力 B.油—-气混合动力 C。油---太阳能混合动力

D.油---风能混合动力 10。(B )就是监测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质得成分与技术含量、 A、无害化技术 B.环境监测技术 C.再利用技术 11.( C)就是巨大得碳储存库。 A.空气 B.海洋 C、森林 12。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得“第四次浪潮”指得就是(A) A。低碳革命 B、绿色革命 C.科技革命 D.产业革命 13、低碳经济得发展方式就是(B)、 A、低碳发展 B。节能减排 C、碳中与技术 D.扩大碳汇 1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得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得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就是引导、推进企业与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得必要条件。其中,合理得能源(A )尤为重要。 A.价格政策 B、财政政策 C、税收政策 D.信贷政策 15.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得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就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C)就是破坏臭氧层得主要原因。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C。氯氟烃类化学物质 D、化肥农药等物质 16。被喻为“拯救人类得最后一次机会”得会议就是(C ) A。京都会议 B、巴厘岛会议 C.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D。坎昆会议 17。“碳汇”则就是指自然界中碳得寄存体,( D)就是地球上存在得巨大得碳汇 A。飞禽走兽 B、污水处理厂 C.江河湖泊 D。森林植被 18、下列属高耗水、高污染得行业就是(A) A。造纸

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整理:玉溪一中龚华 一、低碳经济体现了哪些哲理? 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社会转型,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体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一)哲学 1.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采用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可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遏制全球变暖趋势。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应对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政治学 1.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这是由我国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扞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3.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经济独立与安全。 4.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进我国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三、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一)经济学 1.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要用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3.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发展低碳经济所需技术和资金,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二)哲学 1.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

2018年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考试答案(最全)

1.当全球的平均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气温高出多少摄氏度的时候生态灾难将会一触即发 A.2摄氏度 B.3摄氏度 C.4摄氏度 D.5摄氏度 2.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世界的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 五分之一 3.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让其自然晾干,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A.1.6公斤 B.1.9公斤 C.2.3公斤 D.2.6公斤 4.中国碳汇能力下降,从37%到2007年下降为10%—15%,据预测,2030年还将下降至 A.8%—9% B.7%—8% C.6%—8% D.6%—7% 5.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的是 A.中国

B.日本 C.英国 D.美国 6.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其中仅哪一个国家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中国 7.哪些国家在全球排放量中所占的上升比例较快,已占到了全世界的42% A.欧美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亚洲国家 D.发达国家 8.2007年中国什么资源总量比常年减少了8.7% A.煤炭 B.天然气 C.水 D.森林 9.到07年底,中国农村沼气用户2650多万户,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多少吨 A.4300万吨 B.4350万吨 C.4400万吨 D.4450万吨 10.太阳每秒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标准煤

A.495亿吨 B.500亿吨 C.505亿吨 D.510亿吨 11.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0年完成的未来100年碳排放情景的分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呈上升趋势,而且主要源于哪些国家的碳排放 A.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亚洲国家 D.欧洲国家 12.地热发电不象火力发电那样要备有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他所用的能源就是 A.风能 B.地热能 C.水能 D.核能 13.本身具备一定的低碳产业性质,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的行业是 A.商业 B.工业 C.旅游业 D.农业 14.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每分钟节省10公升的水,还能够把3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A.30% B.40%

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低碳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二、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B)A.天气B.气候C.气温D.水 2.中国在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D)年下降40%-45%的承诺.A.2005 B.2006 C.2007 D.2008 3.“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C)。A.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B.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经济C.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D.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4.(A)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 5.A.碳汇B.碳交易C.低碳技术 6.(C.)就是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A.企业文化B.生态文化C.校园文化 7.日本独创的一种“鞭打慢牛”的促进企业节能的措施是(C)A.补助金制度B.“绿色证书”制度C.特别折旧制度D.“领跑者”制度 8.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B)A.2008年8月29日B.2008年12月1日C.2009年1月1日D.2009年7月1日 9.火力发电过程中,哪种物质的排放量最大?(C)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硫酸钾D.粉煤灰 10.一般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指的是(.C)A.油--电混合动力B.油--气混合动力C.油---太阳能混合动力D.油---风能混合动力 11.(A.)是监测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和技术含量。A.无害化技术 B.环境监测技术C.再利用技术 12.(B)是巨大的碳储存库。A.空气B.海洋C.森林 13.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B)A.低碳革命 B.绿色革命 C.科技革命D.产业革命 14.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D)。A.低碳发展B.节能减排C.碳中和技术D.扩大碳汇 15.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合理的能源(A)尤为重要。A.价格政策B.财政政策C.税收政策D.信贷政策 16.15.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A)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A.二氧化氮B.二氧化碳C.氯氟烃类化学物质D.化肥农药等物质 17.16.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B)A.京都会议B.巴厘岛会议C.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D.坎昆会议 18.“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B.)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A.飞禽走兽B.污水处理厂C.江河湖泊D.森林植被 19.下列属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是(C)A.造纸B.汽车C.建筑D.运输 20.我国现有不节能建筑的比例是(A.)A.95%B.85%C.75%D.65% 21.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A)来保障其健康发展。A.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B.资源环境产权制度C.绿色政绩考核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能源中,属于新型能源的是(A.B.C.D)A.原子能B.太阳能C.风能D.潮汐能 22.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5A"是指认知性、可行性和(A.B.C)A.便利性 B.可承受性 C.可接受性 D.可操作性 2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A.B.C.D.)A.系统性原则B.实用性原则C.顺应发展趋势原则 D.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E.生态环境友好原则 24.低碳经济的核心是(A.B.C.D)A.技术创新B.设备创新C.制度创新D.发展观的改变

2021年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精选)

2021年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知识竞赛题库 及答案(精选) 单选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 B) A.天气 B. 气候 C.气温 D.水汽 2.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C ) A. 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C.氯氟烃类化学物质 D.化肥农药等物质 3.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A ) A.亚洲 B. 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4.日本独创的一种“鞭打慢牛”的促进企业节能的措施是。( D) A.补助金制度B.“绿色证书”制度C.特别折旧制度D.“领跑者”制度 5.欧盟唯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和最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国是。( C )

A.冰岛 B.挪威 C.丹麦 D.瑞士 6.目前世界上风能占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有着“风电王国”美誉的是丹麦。( B) A.荷兰 B.丹麦 C.中国 D.沙特 7.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是( D ) A.《节能法》的出台 B.制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C.“低碳技术计划”的公布 D.“福田蓝图”的提出8.最早发现于南美,被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称为“圣婴”的气候现象的是( A ) A.厄尔尼诺 B.拉尼娜 C.蝴蝶效应 D.飓风 9.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 C ) A.京都会议 B.巴厘岛会议 C.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D.坎昆会议 10.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A ) A.低碳革命 B.绿色革命 C.科技革命 D.

论文—浅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发展之路

浅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 郭亚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 )和二氧化硫(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习题及答案

1、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 A ) A、上海 B、北京 C、杭州 D、成都 2、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是( A )。 A、美国 B、日本 C、挪威 D、英国 3、在使用生物乙醇减排方面( C )走在了世界前列。 A、印度 B、中国 C、巴西 D、南非 4、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 C )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A、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B、资源环境产权制度 C、绿色政绩考核制度 D、碳排放考核 5、2007年中国全国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减少了( C ) A、6.50% B、7.50% C、8.70% D、10% 6、低碳经济理念是在( B )的背景下产生的。 A、经济危机 B、气候变化 C、全球合作 D、知识经济 7、( B )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A、产业规模 B、科技进步 C、绿色革命 D、节能减排 8、中国在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A )年下降40%-45%的承诺。 A、2005 B、2006 C、2007 D、2008 9、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D )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10、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 C ) A、京都会议 B、巴厘岛会议

C、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D、坎昆会议 11、研究表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近似( C )的曲线关系。 A、倒“V”形 B、“V”形 C、倒“U”形 D、“U”形 12、( D )推出了一系列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所谓“绿色新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 A、老布什政府 B、克林顿政府 C、小布什政府 D、奥巴马政府 1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C ) A、双元回收系统模式 B、行业协会推进模式 C、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D、单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14、人们所谈及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温室气体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狭义范围上的,主要指的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 C )种气体。 A、4 B、5 C、6 D、7 15、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上升较快,占到了全世界的( B )A、40% B、42% C、44% D、46% 16、当全球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气温高出2摄氏度的时候,将会引起( B )的灾难一触即发。 A、工业发展 B、生态环境 C、农业发展 D、商业发展 17、截止2010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 B )吨二氧化碳。 A、7.5亿吨 B、8亿吨 C、8.5亿吨 D、9亿吨 18、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 B ) A、天气 B、气候 C、气温 D、水汽 19、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世界的( A )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适合连云港的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考试题库及答案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公共课考试题库完整版 一、单选题 (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 1、二氧化碳增多对气候变化将有怎样的影响? C、长期 2、联合国人居中心出版物上把()列为一个海平面上升威胁的一个重点地区? D、亚洲 3、大气里面二氧化碳平均会存留多少年? B、二百年 4、中国2006年出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里面对平均气温升高的报道数字是? C、0.5-0.8 5、____年6月份,美国的众议院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A、2009 6、很多国家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比例,中国投资了____元到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 A、四万亿 7、2007年,日本提《美丽星球50》计划,目标于____年日本要进入低碳社会? A、2050 8、2006年,日本发布了《新国家能源战略》,它提出来到____年能源效率提高30%,石油供应量要从50%降到40%,交通的能耗依靠石油的依存度要从现在100%降到80%。 C、2030 9、哪一个国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针对全球变暖政策方案? A、中国 10、什么能源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的骨干能源? C、核能 11、中国哪一个省市利用太阳能最好? C、西藏 12、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降低生活水平,而是___? A、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13、低碳发展要求经济系统___。 A、从高碳走向低碳,从低效率走向高效率 14、胡主席联合国发言的关键是?

A、确保资金技术 15、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参与发展___有关规则的制定。 A、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 16、IEA预测,2030年,中国每1000人拥有的车辆数将由现在的20辆增加到多少辆? D、140 17、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言的关键点是? A、确保资金技术 18、中国在什么时候制定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年对策》? A、1992年 19、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什么会议? A、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20、1994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查批准,我国制定颁发了哪个跨世纪的环境保护法案? B、《中国21世纪议程》 一、单选题 (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 1、何年何月,中国正式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B、2007年6月 2、山东济南实现了多少层楼房的太阳能设备和建筑一体化? A、24 3、江苏的什么大学,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节约型生态低碳校园,并通过了教育部的鉴定? C、江南大学 4、联合国政府间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已经发布过几次评估报告? C、四次 5、中国现在的发电效率是多少 C、超过30% 6、发电效率的世界先进水平是多少? C、45% 7、国家能源局说,到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争取要达到多少千瓦? B、1亿 8、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到,1979年,太阳能光伏电池每一瓦特价格在25美元以上,但2001年降到了多少美元? C、3 9、2007年,我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多少吨? C、4.58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 度到摄氏3 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 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 年至3000 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 世纪至13 世纪),以及从19 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 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 世纪中后期到20 世纪40 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 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 世纪初以来(1906 —2005 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 . 74 C,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 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 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 20 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 0. 5~0 . 8 °C;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 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 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 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 . 1C,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 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 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 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 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 C,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 C。(全球气温再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 B A.天气 B.气候 C.气温 D.水汽 2.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C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C.氯氟烃类化学物质 D.化肥农药等物质 3.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 )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A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4.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 C A.京都会议 B.巴厘岛会议 C.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D.坎昆会议 5.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 A A.低碳革命 B.绿色革命 C.科技革命 D.产业革命 6.中国在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40%-45%的承诺。 A A.2005

C.2007 D.2008 7.“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C A.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 B.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经济 C.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D.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8.长期来看,()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C A.水电 B.风电 C.可再生能源 D.太阳能 9.“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D A.飞禽走兽 B.污水处理厂 C.江河湖泊 D.森林植被 10.“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构建低碳城市和()的战略部署,这反映了以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B A.低碳经济实验区 B.低碳农村 C.低碳工业 D.碳汇减碳 11.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 A A.上海 B.北京 C.杭州 D.成都 12.下列不能被循环再利用的物质或材料是 B

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低碳经济试题与答案单选

1.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翅主体是 (A)欧盟各国的排放实体 (B)自愿加入的企业会 (C)附件1国家之间 (D)美国西部五个州内企业 2.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 1587号),决定首先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工作。下面哪个城市不是低碳试点城市?() (A)上海 (B)南昌 (C)贵阳 (D)保定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65年第一台()的诞生开始 (A)蒸汽机 (B)汽车 (O轮船 (D)火车 2?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⑷中国 (B)日本 (C)英国 (D)美国 1.目前世界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是 (A)荷兰 (B)中国 (C)法国 (D)比利时 2?生态文明秉承()、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A)征服自然 (B)尊重自然 (C)掠夺自然 (D)l

1.O是一种由“资源一一产品一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A)低碳经济 (B)绿色经济 (0循环经济 (D)传统经济 2?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以()为主 (A)水电 (B)火电 (C)核电 (D)风电 1.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前夕,中国政府提出要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o (A)16% (B)32% (C)40%、45% (D)45% 2?低碳生活是通过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保持 1?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对购 买发动机排量1.6L及以下节能型汽车在全国范围内每辆补贴()元。 (A)1500 (B)3000 (C)6000 (D)10000 2?低碳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⑷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