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师范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

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

二O一四年十二月

2014年湖北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报告摘要] 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指导为重点,以创业为突破口,以就业服务为主体,以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为工作目标,立足项目建设,完善就业工作校、院两级管理机制,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课程,健全师资培训机制,大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与信息化程度,全面推进我校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和专业化进程,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就业工作品牌。

经过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核查后,我校2014届本专科毕业生4418人(其中本科生3938人,专科生480人)初次就业人数为4051人,就业率为91.69%,协议就业2302人,协议就业率52.11%;灵活就业953人,灵活就业率21.57%;升学出国772人,升学出国率17.47%;自主创业24人,自主创业率0.54%。

硕士研究生91人,就业人数78人,就业率为85.71%,其中协议就业52人,协议就业率57.14%;灵活就业21人,灵活就业率23.08%;升学出国5人,升学出国率5.50%。

总体来说,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完成比较圆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工作比较满意。

目录

第一篇学校概况 (1)

第二篇毕业生供需情况 (2)

第三篇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7)

第四篇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特点 (16)

第五篇学校就业工作主要特色 (19)

第六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与建议 (23)

第一篇学校概况

湖北师范学院创建于1973年,1977年开办本科教育,1986年开办研究生教育,作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师范院校,学校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为重点,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现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培养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占地2002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0多万平米,现有

教职工1557人。设有18个学科性学院,60个本科专业。建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和3个专业硕士点,62个二级学科方向,5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3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6个省一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和8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7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和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植根黄石、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社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立足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天地。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科技进步先进单位”、“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单位”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等。

第二篇毕业生供需情况

一、毕业生人数及构成

我校2014届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总人数为4418人(其中本科生393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9.14%;专科生48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86%),分为19个学院54个专业(其中本科分为18个学院44个专业、专科分为8个学院10个专业)。

1、学科结构

学校本科学科已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门类,毕业生主体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为主。专科学科涉及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5大门类,以经济学为主。

2、专业结构

(1)本科毕业生分专业人数

200人以上的专业有1个,占全部本科专业的2.17%。100-200人的专业有12个,占26.09%,50-100人的专业有24个,占52.17%,50人以下的专业9个,占全部本科专业的19.57%。其中师范类专业17个,占专业总数的36.96%,非师范类专业29个,占专业总数的63.04%

本科专业生分专业人数统计表

序号本科专业毕业人数序号本科专业毕业人数

1 艺术设计276 2

2 物理学★74

2 英语★(师范)190 2

3 广播电视新闻学70 英语(商务英语)41 2

4 日语65

3 美术学★183 25 自动化65

4 汉语言文学★17

5 2

6 环境工程63

5 音乐学(音乐表演)33 27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62 音乐学★(师范)152 28 电子信息工程62

6 体育教育★136 29 通信工程60

7 生物科学★127 30 应用心理学59

8 数学与应用数学★123 31 对外汉语58

9 财务管理122 32 社会体育57

10 应用化学117 33 教育学★57

1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9 34 生物技术56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9 35 教育技术学★56

13 历史学★107 36 法学54

14 化学★95 37 信息工程53

15 数字媒体技术91 38 信息与计算科学48

16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90 39 舞蹈学47

17 国际经济与贸易86 40 工业设计46

18 学前教育★82 41 社会工作44

19 经济学79 42 广告学39

20 地理科学★78 43 统计学34

21 思想政治教育★76 44 小学教育★32

合计3938

说明:★为师范类专业

(2)专科毕业生分专业人数

100人以上的专业有1个,占全部专科专业的10%;50-100人的专业有3个,占全部专科专业的30%,50人以下的专业有6个,占全部专科专业的60%。其中师范类专业1个,占全部专科专业的10%,非师范类专业9个,占专业总数的90%。

专科毕业生分专业人数统计表

序号专科专业毕业人数序号专科专业毕业人数

1 会计学(数统学院)107 6 电气自动化技术45

2 会计学(国际学院)67 7 计算机应用技术43

3 英语教育★61 8 导游37

4 应用化工技术52 9 自动化类(国际学院)18

5 市场营销49 10 财务会计类(国际学院) 1

合计480

3、生源结构

毕业生分布28个省市,其中湖北生源占75.10%,外省人数较多的分别为江西、河南、湖南、安徽等省。

生源结构(分省)统计表

序号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百分比序号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百分比

1 湖北3318 75.10% 15 福建28 0.63%

2 江西131 2.97% 16 天津市26 0.59%

3 河南113 2.56% 17 黑龙江26 0.59%

4 湖南112 2.54% 18 云南2

5 0.57%

5 安徽91 2.06% 19 广西24 0.54%

6 内蒙古66 1.49% 20 四川23 0.52%

7 山西省59 1.34% 21 海南22 0.50%

8 贵州47 1.06% 22 辽宁22 0.50%

9 甘肃45 1.02% 23 吉林16 0.36%

10 广东43 0.97% 24 重庆13 0.29%

11 江苏39 0.88% 25 青海11 0.25%

12 河北省35 0.79% 26 新疆11 0.25%

13 山东35 0.79% 27 陕西8 0.18%

14 浙江35 0.79% 28 北京市 4 0.09%

说明:毕业生总数4418人。

从省内分布来看,生源较多的主要是黄冈、黄石、襄阳、武汉等地区,其中武汉与鄂东片区(黄石、黄冈)生源共1389人,占总数的41.87%。

生源结构(省内分布)统计表

序号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百分比序号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百分比

1 黄冈市617 18.60% 9 咸宁市114 3.44%

2 黄石市54

3 16.37% 10 荆门市96 2.89%

3 襄阳市451 13.60% 11 恩施州148 4.46%

4 武汉市229 6.90% 12 鄂州市98 2.95%

5 十堰市212 6.39% 13 随州市97 2.92%

6 孝感市229 6.90% 14 仙桃市48 1.45%

7 荆州市223 6.72% 15 天门市56 1.69%

8 宜昌市120 3.62% 16 潜江市37 1.12%

说明:省内毕业生总数3318人。

4、按毕业生性别统计

学校毕业生男女生比例不平衡,女生多,男生少,整体男女生比例为1:1.94。其中本科男女生比例达1:1.963,专科男女生比例达1:1.98。

毕业生性别情况统计表

学历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总计本科生毕业1344 34.13 2594 65.87 3938

专科生毕业161 33.54 319 66.46 480 合计1505 34.07 2913 65.93 4418

5、按毕业生师范标志统计

学校师范类毕业生1845人,占总数的42%,非师范类毕业生2573人,占总数的58%。其中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占45.30%,专科师范类毕业生占12.71%。

毕业生生源中师范类毕业生与非师范类毕业生比例为1:1.39。

毕业生师范标志统计表

师范类毕业生非师范类毕业生合计本科生毕业1784 2154 3938

专科生毕业61 419 480

合计1845 2573 4418

二、毕业生需求情况

1、需求按省份(地区)分布

从省份(地区)分布来看,湖北省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5109个,占岗位总量的76.90%,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提供岗位共有4232个,占总量的21.26%。从湖北省内来看,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8+1”城市圈内,共有岗位14312个,占湖北总量15109的94.72%。

2、需求按行业分布

教育业岗位占来校招聘岗位总量的29.16%,制造和商业服务等其它行业岗位占到来校招聘岗位总量的70.84%。学校师范与非师的需求比是1:2.43。

行业需求分布情况表

所在行业需求总数占总需求比例教育业5805 29.16%

制造业3665 18.4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78 12.9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776 8.92%

金融业1184 5.9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248 6.27%

房地产业818 4.11%

批发和零售业826 4.15%

住宿和餐饮业771 3.8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39 2.7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27 1.14%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139 0.70%

建筑业102 0.5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5 0.58%

公共机关与社会组织76 0.3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8 0.19%

总计19907

3、各学科类别供需比(本科)

学校基础特色的教育学供需比最大,其次是围绕经济建设服务的经济学,再次为人文社会类学科,以及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

分学科(本科)类别供需情况表

学科类别毕业人数需求岗位数供需比

教育学364 2728 1﹕8.88

经济学165 1443 1﹕8.74

历史学107 697 1﹕6.51

法学174 801 1﹕4.60

文学1375 5644 1﹕4.28

理学1066 3798 1﹕3.84

管理学184 416 1:2.26

工学503 617 1﹕1.64

总计3938 16144 1: 4.09

第三篇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截止9月1日,我校毕业生就业4051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1.69%,其中协议就业率为52.11%,灵活就业率为21.57%,升学出国率为17.47%,自主创业为0.54%。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3632人,就业率为92.23%,协议就业率(含升学)达69.88%;专科毕业生就业419人,就业率为87.29%,协议就业率(含升学)为67.08%;研究生就业78人,就业率为85.71%,协议就业率(含升学)为62.64%。

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学历就业率

其中

协议就业率灵活就业率升学出国率自主创业率合计91.69% (4051/4418) 52.11% (2302/4418) 21.57% (953/4418) 17.47% (772/4418) 0.54% (24/4418) 本科生毕业92.23% (3632/3938) 52.84% (2081/3938) 21.81% (859/3938) 17.04% (671/3938) 0.53% (21/3938) 专科生毕业87.29% (419/480) 46.04% (221/480) 19.58% (94/480) 21.04% (101/480) 0.63% (3/480)

毕业研究生85.71%(78/91)57.14%(52/91) 23.08%(21/91) 5.50%(5/91) 0.00%(0/91)

说明:合计中只计算了本专科毕业生数据,未计算研究生数据。

分学院专业就业率一览表

学院专业就业率

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86.08% (68/79) 国际经济与贸易96.51% (83/86) 财务管理94.26% (115/122) 市场营销85.71% (42/49)

政法学院法学92.59% (50/54)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93.42% (70/76)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89.47% (51/57) 学前教育90.24% (74/82) 小学教育84.38% (27/32) 应用心理学89.83% (53/59)

教育信息与技术教育技术学89.29% (50/56) 信息工程92.45% (49/53) 数字媒体技术91.21% (83/91)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91.91% (125/136)

社会体育89.47% (51/57)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96.00% (168/175)

对外汉语89.66% (52/58)

广播电视新闻学87.14% (61/70) 广告学92.31% (36/39)

外国语学院英语92.21% (213/231) 日语95.38% (62/65) 英语教育88.52% (54/61)

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工作86.36% (38/44) 导游97.30% (36/37) 历史学94.39% (101/107)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88.62% (109/123) 信息与计算科学95.83% (46/48) 统计学100.00% (34/34) 会计学90.65% (97/107)

物理与电子科学物理学90.54% (67/7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93.33% (84/90) 电子信息工程91.94% (57/62)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95.79% (91/95) 应用化学94.87% (111/117) 应用化工技术88.46% (46/52)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95.28% (121/127)

生物技术87.50% (49/56)

机电与控制工程自动化93.85% (61/6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0.83% (99/109) 电气自动化技术88.89% (40/4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91.67% (55/6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4.50% (103/109) 计算机应用技术86.05% (37/43)

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91.03% (71/78)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91.94% (57/62) 环境工程98.41% (62/63)

音乐学院

音乐学92.43% (171/185)

舞蹈学91.49% (43/47)

美术学院美术学89.62% (164/183) 艺术设计92.03% (254/276) 工业设计93.48% (43/46)

国际学院

自动化类72.22% (13/18)

财务会计类80.60% (54/67)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毕业生就业流出省份来看:湖北(差额1079人)、河南(54)、安徽(45)、湖南(38)、山西(34)、内蒙古(27)、甘肃(22)、黑龙江(16)、贵州(16)、河北(14)、吉林(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青海(2)、海南(1)、云南(1)

毕业生就业流入省份来看:广东(差额423人)、上海(149)、浙江(101)、北京(95)、江西(78)、江苏(30)、福建(30)、重庆(26)、四川(20)、天津(3)、陕西(11)、辽宁(3)、西藏自治区(3)、山东(2)、香港特别行政区(2)、宁夏(1)、云南(1)

毕业生就业流动平衡省份:广西

说明:差额=该省生源人数﹣在该省就业的人数。差额为正数时,该省为毕业生就业流出省份;差额为负数时,该省为毕业生就业流入省份。

毕业生就业流向一览表

省份本科就业

去向

专科就业

去向

总就业

人数

就业

比例

生源

人数

生源

比例

差额

湖北省1926 313 2239 55.27% 3318 75.10% 1079 广东省425 41 466 11.50% 43 0.97% -423 江西省182 27 209 5.16% 131 2.97% -78 上海市145 4 149 3.68% 0 0.00% -149 浙江省131 5 136 3.36% 35 0.79% -101 北京市95 4 99 2.44% 4 0.09% -95 湖南省69 5 74 1.83% 112 2.54% 38 江苏省65 4 69 1.70% 39 0.88% -30 河南省58 1 59 1.46% 113 2.56%54 福建省58 - 58 1.43% 28 0.63% -30 安徽省43 3 46 1.14% 91 2.06% 45 四川省43 - 43 1.06% 23 0.52% -20 重庆市39 39 0.96% 13 0.29% -26 内蒙古32 7 39 0.96% 66 1.49% 27 山东省37 - 37 0.91% 35 0.79% -2 贵州省31 - 31 0.77% 47 1.06% 16 天津市29 - 29 0.72% 26 0.59% -3 云南省26 26 0.64% 25 0.57% -1 山西省25 - 25 0.62% 59 1.34% 34 辽宁省25 - 25 0.62% 22 0.50% -3 广西壮族自治区22 2 24 0.59% 24 0.54% 0 甘肃省23 23 0.57% 45 1.02% 22

河北省21 - 21 0.52% 35 0.79% 14

海南省20 1 21 0.52% 22 0.50% 1

陕西省19 - 19 0.47% 8 0.18% -11

吉林省10 1 11 0.27% 16 0.36% 5

黑龙江省10 - 10 0.25% 26 0.59% 16

青海省9 - 9 0.22% 11 0.25% 2 新疆维尔族自治区9 9 0.22% 11 0.25% 2 西藏自治区 2 1 3 0.07% 0 0.00% -3 香港特别行政区 2 - 2 0.04% 0 0.00% -2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 1 0.02% 0 0.00% -1

三、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毕业生整体以企业就业为主,其中其它企业就业218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52%,加上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共有237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3.64%。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一览表

单位性质

就业状况

协议就业自主创业待就业灵活就业升学出国总计%

合计2302 24 367 953 727 45 4418

机关47 8 55 1.24% 科研设计单位 3 3 0.07% 高等教育 6 2 8 0.18% 中初教育555 106 661 14.96% 医疗卫生单位13 10 23 0.52% 其他事业单位65 25 90 2.04% 国有企业111 14 125 2.83% 三资企业50 7 57 1.29% 其他企业1409 779 2188 49.52% 部队8 8 0.18% 地方基层项目8 8 0.18% 国家基层项目22 22 0.50% 城镇社区 5 2 7 0.16% 待就业367 367 8.31% 自主创业24 24 0.54% 升学727 727 16.46% 出国出境45 45 1.02%

四、师范生就业情况分析

1、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我校师范类毕业生1847人,就业1703人,就业率为92.2%,毕业生就业去向前三排序为其它企业(36.55%)、中初教育(28.53%)、升学(19.27%)。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单位性质

就业状况

协议就业自主创业待就业灵活就业升学出国总计%

合计911 11 143 414 356 11 1847

机关19 6 25 1.35% 科研设计单位 1 1 0.05% 高等教育 4 2 6 0.32% 中初教育447 80 527 28.53% 医疗卫生单位 6 3 9 0.49% 其他事业单位20 16 36 1.95% 国有企业11 4 15 0.81% 三资企业12 3 15 0.81% 其他企业375 299 674 36.55% 部队 2 2 0.11% 国家基层项目12 12 0.65% 地方基层项目 1 1 0.05% 城镇社区 1 1 0.05% 待就业143 143 7.80% 自主创业11 11 0.60% 升学356 356 19.27% 出国出境11 11 0.60%

2、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我校非师范类毕业生2573人,就业2358人,就业率为91.64%,毕业生就业去向前三排序为其它企业(59.04%)、升学(14.38%)、中初教育(5.25%),非师范类毕业生去教育岗位约占全体非师范类毕业生的5.4%。

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单位性质

就业状况

协议就业自主创业待就业灵活就业升学出国总计% 合计1404 13 215 537 370 34 2573

机关30 2 32 1.24% 科研设计单位 2 2 0.08% 高等教育 3 3 0.12% 中初教育109 26 135 5.25% 医疗卫生单位7 7 14 0.54%

其他事业单位45 9 54 2.10% 国有企业101 10 111 4.31% 三资企业38 4 42 1.63% 其他企业1041 478 1519 59.04% 部队 6 6 0.23% 国家基层项目10 10 0.39% 地方基层项目7 7 0.27% 城镇社区 5 1 6 0.23% 待就业215 215 8.36% 自主创业13 13 0.51% 升学370 370 14.38% 出国出境34 34 1.32%

3、毕业生就业流向进入教育类岗位情况分析

(1)分学院毕业生就业进入教育类岗位情况

毕业生就业进入教育类岗位人数超过50人的学院共有6个,分别是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美术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传统长线专业和师范类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学院,毕业生流向教育类岗位学生比较多。

分学院毕业生就业进入教育类岗位情况一览表

学院教育领域

就业人数

毕业生

人数

%

学历

本科生人数% 专科生人数%

合计671 4418 15.19% 649 14.69% 22 0.50% 文学院91 342 26.61% 91 26.61%

外国语学院80 357 22.41% 72 20.17% 8 2.24% 教育科学学院67 230 29.13% 67 29.13%

美术学院62 505 12.28% 62 12.28%

数学与统计学院57 312 18.27% 50 16.03% 7 2.24% 历史文化学院50 188 26.60% 49 26.06% 1 0.53% 音乐学院39 232 16.81% 39 16.81%

化学化工学院35 264 13.26% 34 12.88% 1 0.38%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34 226 15.04% 34 15.04%

体育学院31 193 16.06% 31 16.06%

城市与环境学院30 203 14.78% 30 14.78%

生命科学学院27 183 14.75% 27 14.75%

教育信息与技术学院23 200 11.50% 23 11.50%

马克思主义学院17 76 22.37% 17 22.37%

经济与管理学院12 336 3.57% 11 3.27% 1 0.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8 212 3.77% 6 2.83% 2 0.94% 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4 219 1.83% 3 1.37% 1 0.46% 政法学院 3 54 5.56% 3 5.56%

国际学院 1 86 1.16% 1 1.16% (2)分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入教育类岗位情况分析

毕业生就业流入教育类岗位比例前10的专业分别是:历史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物理学、地理科学、英语、化学等专业。

分专业毕业生就来业流入教育类岗位情况一览表

专业教育领

域就业

人数

毕业生

人数

%

学历

本科生人数% 专科生人数%

合计671 4418 15.19% 649 14.69% 22 0.50% 历史学46 107 42.99% 46 42.99%

教育学24 57 42.11% 24 42.11%

汉语言文学72 175 41.14% 72 41.14%

小学教育12 32 37.50% 12 37.50%

数学与应用数学45 123 36.59% 45 36.59%

学前教育26 82 31.71% 26 31.71%

物理学23 74 31.08% 23 31.08%

地理科学24 78 30.77% 24 30.77%

英语71 231 30.74% 71 30.74%

化学25 95 26.32% 25 26.32%

美术学46 183 25.14% 46 25.14%

思想政治教育17 76 22.37% 17 22.37%

教育技术学12 56 21.43% 12 21.43%

体育教育29 136 21.32% 29 21.32%

生物科学25 127 19.69% 25 19.69%

舞蹈学9 47 19.15% 9 19.15%

音乐学30 185 16.22% 30 16.22%

对外汉语8 58 13.79% 8 13.79%

英语教育8 61 13.11% 8 13.11% 广告学 4 39 10.26% 4 10.26%

广播电视新闻学7 70 10.00% 7 10.0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8 90 8.89% 8 8.89%

数字媒体技术8 91 8.79% 8 8.79%

应用心理学 5 59 8.47% 5 8.47%

信息与计算科学 4 48 8.33% 4 8.33%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5 62 8.06% 5 8.06%

应用化学9 117 7.69% 9 7.69%

社会工作 3 44 6.82% 3 6.82%

艺术设计16 276 5.80% 16 5.80%

信息工程 3 53 5.66% 3 5.66%

法学 3 54 5.56% 3 5.56%

经济学 4 79 5.06% 4 5.06%

电子信息工程 3 62 4.84% 3 4.84%

国际经济与贸易 4 86 4.65% 4 4.65%

计算机应用技术 2 43 4.65% 2 4.65% 会计8 174 4.60% 8 4.6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 109 4.59% 5 4.59%

生物技术 2 56 3.57% 2 3.57%

社会体育 2 57 3.51% 2 3.51%

统计学 1 34 2.94% 1 2.9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 109 2.75% 3 2.75%

导游 1 37 2.70% 1 2.70% 财务管理 3 123 2.44% 3 2.44%

市场营销 1 49 2.04% 1 2.04% 应用化工技术 1 52 1.92% 1 1.92% 通信工程 1 60 1.67% 1 1.67%

电气自动化技术 1 63 1.59% 1 1.59% 环境工程 1 63 1.59% 1 1.59%

日语 1 65 1.54% 1 1.54%

工业设计0 46 0.00%

自动化0 65 0.00%

五、就业质量分析

我校为做好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情况,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于10月15—23日对2014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参与调查问卷本专科毕业生1460人,回收有效问卷1408份,涉及全校19个学院54个专业。

1、毕业生薪资水平

从整体来看,我校毕业生起薪主体在2000-4000元,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2强;其中起薪2001-3000元最多,占35.58%,其次为3001-4000元,占17.76%。

未约定 起薪 2000元 以下 2001 -3000 3001 -4000 4001 -5000 5001 -6000 6000 以上 其它 总计 178 214 501 250 98 39 83 45 1408 12.64%

15.20%

35.58%

17.76%

6.96%

2.77%

5.89%

3.20%

100%

2、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就业整体专业相关度较高,基本是依托专业进行就业,但大多数是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属于专业拓展性就业,其中不对口及其它的毕业生占到20%左右。

完全对口 比较对口 一般 不对口 其它 总计 336 451 335 217 69 1408 23.86%

32.04%

23.79%

15.41%

4.90%

100%

3、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

毕业生就业岗位基本符合其职业期待,其中职业期待不吻合及其它的毕业生共173 人,占调查总数的12.28%,达标率为87.72%。

非常吻合 比较吻合 一般 不吻合 其它 总计 129 553 553 99 74 1408 9.16%

39.28%

39.28%

7.03%

5.25%

100%

4、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毕业生对其就业现状基本认可,其中就业现状不满意及其它的毕业生共126

13%

15%

35%

18%

7%

3%6%

3%

毕业生薪资水平

未约定起薪2000元以上2001-30003001-40004001-5000

5001-60006000以上其它

人,占调查总数的8.95%,达标率为92.72%。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其它总计163 646 473 60 66 1408

11.58% 45.88% 33.59% 4.26% 4.69% 100%

第四篇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学校大力推进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改革,坚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落实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在近两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执行上,学校坚持“五个体现”,对规范教学工作、促进基本教学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一是体现“三个符合”。符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将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注重实践、创新创业、因材施教和协同育人的理念,尤其突出实践育人;符合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与人才培养定位紧密对接;符合学校办学实际,同时有较好地创新和发展。二是体现“两增两压一突出”。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推行学分制改革,“两增”即增加实践课和选修课,增加学生选择自由度;“两压”即压缩理论课、必修课;“一突出”即突出课程特色,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学校、学院和专业发展特色。三是体现“两个落实”。落实“实践育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设置创新教育环节,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丰富实践育人内容;落实“因材施教”、提倡个性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高质量的选修课和发展环境,设置特长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四是体现“两个满足”。满足学生兴趣要求,既要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意向;满足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成效与社会需要相契合。五是体现考核评价的科学化。“不要求学生门门课程都得高分,只要求门门合格,且学有所长、学有所特”,倡导“合格+特长=优秀”的人才质量意识,对学生的培养成效有可衡量的标准体系,既科学先进,又简单便于操作。

二、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情况

我校积极关注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度,培养专业型和应用型多功能人才,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拓展就业领域、实现多领域就业。专业设置上,坚持以知识培养为基础,能力增强为核心,素质提升为宗旨,注重实践育人。在专业综合改革上,严格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了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2014年新开设了特殊教育等新的专业。在专业布局调整上,学校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市场应用广泛的专业,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压缩无市场前景的专业”原则,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1、“引进”、“提高”、“培养”、“合作”并重,建立多层次教师队伍,培养高层次师资。学校持续投入资金,改善条件,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教师引进坚持“双师标准”,要求每位教师学术上是导师,教育上是人师。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师的学历和教学科研能力,逐渐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25%,45岁以下教师全部硕士化。对在职教师,强调教学科研有机结合,一方面鼓励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领衔组建教学团队,承担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他们将学科前沿知识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教育形态引进课堂;另一方面对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繁重教学工作的教师,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不一定很大,关键要有益于促进教学。与地方教育局、中小学、计算机培训机构、企业合作办学,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导师担任校内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及技能实践课的教学,指导学生技能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培养实施“双导师”制,提高培养效果。

2、组建优质高效教学团队,培育教学名师。学校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开展专业建设各项工作。培育学术名师,打造精品学术梯队,并以此为基础,由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学科带头人领衔组建教学团队,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国内外杰出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团队工作,真正做到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协调稳定发展。

四、实践教学改革

1、加强实践育人顶层设计。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严格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长效机制”的要求,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大幅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证书考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学校创新性地增设课外特长实践活动环节并计入特长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10学分的课外特长学分,其中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特长学分可冲抵或免修相应的课程学分。同时,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程”三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丰富“基础—专业—综设—创新”四层次的实验项目体系,鼓励教师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升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品质和内涵。

3、优化实践实训平台。学校主动与中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建实践实训平台,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学习。2013 年3个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获国家立项建设,2 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实验室和 6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获省立项建设。新增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湖北祥云集团化工实习实训基地),新增2个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和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新增教育实习基地8个,建成270个稳定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师范专业实习基地150个。2013年,统一派送1013名师范专业实习生到省内外实习基地学校开展教育实习,其中根据“国培计划”需求,派送350名实习生到二十多个县市260所艰苦的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4、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学校积极利用教师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平台,充分发挥教师技能促进会等学生团体的作用,强化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大力开展各项教学技能培训工作。2013年,学校继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三字一话”、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微格教学竞赛等活动,在第四届“高教社杯”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在首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4、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常年组织开展各类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基层,历练青春”、“创新创业企业行”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创新与创业的有机结合。在2013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彰中,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中心专调队等六支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获得湖北省“优秀服务团队”称号,另有3名指导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6名同学被评为“先进个人”。

第五篇学校就业工作主要特色

我校就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指导为重点,以创业为突破口,以就业服务为主体,以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为工作目标,立足项目建设,完善就业工作校、院两级管理机制,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课程,健全师资培训机制,大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与信息化程度,全面推进我校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和专业化进程,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就业工作品牌。

一、以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服务管理为平台,落实包保责任制,规范就业统计流程,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提升就业质量。

1、校院两级就业管理模式是我们在就业工作“全员化”上一个有效的尝试,一方面学校实施就业“三包”体制,即毕业生就业工作校领导包院系、院系领导包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包个人,将就业引导与推荐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另一方面,学校还将联系、介绍、引进招聘单位的任务和相应的招标下达给机关各部门和各二级院(系),划片包保,实施定向服务,要求供求双方信息对称。通过两级管理,逐步推动教职员工参与到就业工作来,关注就业,了解就业。一些院系在促进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效果明显。

2、就业统计逐步规范。就业统计工作是就业工作面临的重大新问题之一,湖北省教育厅加大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力度,取消年终就业率,统一实行初次就业率。为做好我校就业统计工作,学校于4、5、6月分别召开了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多次强调了就业材料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规范要求,重点强调了“四不准”。下发了《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整改工作的通知》,同时还将各院系信息上报质量直接与各院系年度目标管理挂钩,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实行“一票否决制”。招就处在6月份集中派遣和7月大批量后继派遣完成后,于8月上中旬,通过对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就业证明等就业材料的规范性审核,并结合电话回访用人单位的方式,对我校已就业毕业生(除升学考研和自主创业学生外)进行了普查,其后召开专题会议向各学院通报核查情况和整改意见,通过一周的数据更新,上报就业率最终就业率。

二、以创业为突破口,完善创业管理机制,创新多级动态孵化模式,加强创业教育,推动学生就业。

1、创业管理机制

为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学校于2012年6月成立了创业学院,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实施和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管理,实行专项专管,与招生就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