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课时 练习课(一)

第8课时 练习课(一)

第8课时  练习课(一)
第8课时  练习课(一)

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

第8课时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课本P81~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强化口诀的记忆,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学习任务。

二、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交流改正。

(2)、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1)、请大家先在书上圈出相应的积。

(2)、仔细观察9乘几的各个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

(1)观察第6题的算式,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独立计算,观察每一列算式的结果。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设计意图]:强化9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复习巩固其他表内乘法口诀,体会口诀的作用。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发

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课本第1、3题。

2、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同步课堂教学课时作业设计-第8课时 练习课

第8课时练习课 一、填空题。 1. 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 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和(); 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3. 一个周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的面积是8()一支钢笔长13()一台电视机屏幕的面积是20()一张课桌高6()一间教室的面积约50()一张邮票的面积约4()小明的身高是130()一扇门的面积约2() 5. 4平方米=()平方分米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70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选一选。 1. 常用的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A.10 B.100 C.1000 D.10000 2. 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A.16平方厘米 B.16平方米 C.16米 D.1600平方米

3. 长方形面积为16平方厘米,将其拆分为两个小长方形,原长 方形和拆分后的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和的关系是()。 A.原长方形面积大 B.原长方形面积小 C.相等 D.无法比较 三、一张正方形桌子的桌面边长是12分米,要配上一块同样大的玻 璃,这块玻璃的面积有多大? 四、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用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 地,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如果每块地砖18元,铺完这条人行道一共要多少钱?

五、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60米,宽30米,池底铺面积为8平方分 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六、有两个长都是18厘米,宽都是9厘米的长方形。 1.用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 用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8课时 用数学

第4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8课时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用数的组成来解答。因为它简便。

人教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1单元小数乘法 第8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4练习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过程,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简便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讲解。迁移推理,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 1.回顾问题,加深认识。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在计算中你有什么感受?(指4-5名学生回答:包括学困生、中、优生) 学生说在小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出示练习 ⑴1.25×7.7×8=□×□×7.7 ⑵6.1×5.4+3.9×54=(□+□)×5.4 ⑶2.5×(10+4)=□×□+□×□ ⑷13×10.1=13×(□+□)=□×□+□×□ 让学生在独立填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的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和巩固。(交流时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2.运用定律,快速判断。 每组题中你只需在A或B中选一题来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会选哪题呢?请你做在练习纸上。 A、(8×5.27)×1.25 A、4.5 × 99 A、2.3×0.6+2.3×0.4 B、(8×5.27)×1.24 B、4.5×100-4.5×1 B、2.3×0.6+0.4 为什么选?运用什么定律?(汇报时指名中等学生回答) 二、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练习。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第8课时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第8课时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课时作 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目标导航】 1.概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其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 2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体温调节 (1)热量来源: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①产热途径:以肝脏和骨骼肌产热为主。 ②散热途径—??? —汗液的蒸发 —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3)调节过程 ①

②炎热―→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 ????―→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 (4)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调节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过程:(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例) (3)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参与的主要激素为抗利尿激素。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及意义 1.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知识点一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1.下列对动物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②激素调控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④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教案 金跃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的例题2及“练习二十四”第3、4题。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重点、难点: 1.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2.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方法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组成两位数,一共能组成几个?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其中2个”是什么意思?“求和”指的是什么?“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不受位置影响的方式——‘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1)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人摆数卡,一人负责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和最多,方法最好。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2)汇报自己组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有两种组合方法:列表组合法和连线组合法。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其中一种,那么老师可以说: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想听一听吗?(师阐述另一种方法)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3)评议方法。 大家采用各种方法都得到了3种和。真了不起啊!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指名学生说。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种和,这是怎么回事?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和的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刚才同学们在数字乐园里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去活动乐园里走一走,看场乒乓球赛。看完乒乓球赛,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 (1)想一想。 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问题。 2.搭配衣服。

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8课时同步练习§2.3.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1)

§2.3.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1) 1、双曲线22 154 x y -=的( ) A 、实轴长为 4 B 、23实轴长为8 C 、实轴长为10,虚轴长为4 D 、实轴长为8 20,2),则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A 、22144x y -= B 、22144y x -= C 、22148y x -= D 、22184 x y -= 3、椭圆222134x y n +=和双曲线22 2116 x y n -=有共同的焦点,则实数n 的值是( ) A 、5± B 、3± C 、25 D 、9 4、P 是双曲线22 219 x y a -=上一点,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320x y -=, 1F 、2F 分别为双曲线左、右焦点,若1||3PF =,则2||PF =( ) A 、1或5 B 、6 C 、7 D 、9 5、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34 y x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53 B C D 、53或54 6 ) A 、045 B 、030 C 、060 D 、0 90 7、双曲线与椭圆22 11664 x y +=有相同的焦点,它的一条渐近线为y x =,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

8、双曲线22 194 x y -=的渐近线方程为 。 9、已知1(F ,2F , 动点P 满足21||||2PF PF -=,当点P 的纵坐标是12 时,点P 到原点的距离是 ; 10、已知平面内有一条长度为4的定线段AB ,动点P 满足||||3PA PB -=,O 为AB 的中点,则||OP 的最小值为 ; 11、过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左焦点且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以曲线相交于M 、N 两点,以MN 为直径的圆恰好过双曲线的右顶点,则双线的离心率等于 ; 12、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焦点1F 、2F 在坐标轴上,e =(4,P 。 (1)求此双曲线的方程; (2)若(3,)M m 在双曲线上,求证12MF MF ⊥ (3)求12F MF ?的面积。 13、设双曲线22 221(0)x y a b a b -=<<的半焦距为c ,直线l 过(,0)a 、(0,)b 两点,且原点 到直线l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14、已知1F 、2F 是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两焦点,以线段12F F 为边作正三角形12MF F ,若边1MF 的中点在双曲线上,求此双曲线的离心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8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8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2,以及练习四第3~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难点: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 6×5= 2×9= 6×3= 5×5= 3×4= 2×4= 5×4= 20÷4= 30÷5= 12÷3= 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途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屜,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各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算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屜,每屜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算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到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关系,要从算是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24÷4=6,24÷6=4. 3.出示一句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一个因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道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五的第5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一共有多少天 北师大版 (1)

第2课时一共有多少天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81页内容。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通过“一共有多少天”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在7的乘法口诀中,前6句口诀是学过的,只有后3句是新授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根据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利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后3句的结果,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编写7的乘法口诀。 2.会用乘法口诀计算7以内的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自主编写7的乘法口诀。 难点 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投影仪、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全班熟记6的乘法口诀。 2.口算。 6×3=6×4=5×5=6×2=6×7= 4×8=5×9=7×5=3×9=4×7=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通过对话引入新课。 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1个星期有几天? 生:(1)再过2个星期就要开运动会;再过3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再过9个星期就要放假了。 (2)1个星期有7天。 师:我们知道1个星期有7天,那2个星期一共有多少天?3个星期一共有多少天?4个星期、5个星期、6个星期、7个星期……你们能算出来吗?(揭示课题:一共有多少天) 2 几个星期123456789 共有几天71421 3 4.小组汇报(展示学生所填的表格)比一比谁写得好。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 (1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就有2个7,就是2×7=14……7个星期就有7个7,就是7×7=49。你是怎样算出49的?) 5.如果让你看着乘法算式,能编出口诀吗?打开书本第80页:编出7的乘法口诀。编出一句口诀后能写出另一个乘法算式吗?请把另一个算式写在书上。 6.学生独立编写口诀,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经典-1)高中数学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8课时 正态分布同步测试 新人教A版选修2-3

第8课时正态分布 基础达标(水平一) 1.下列函数是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是(). A.f(x)=,μ,σ(σ>0)都是实数 B.f(x)= C.f(x)= D.f(x)= 【解析】通过观察解析式的结构特征可知只有B选项符合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解析式的特点. 【答案】B 2.如果随机变量X~N(μ,σ2),且E(X)=3,D(X)=1,那么P(03)=0.012,则P(-1≤ξ≤1)=(). A.0.976 B.0.024 C.0.488 D.0.048 【解析】因为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N(1,σ2),所以其正态曲线关于直线x=1对称.又因为P(ξ>3)=0.012,所以P(ξ<-1)=P(ξ>3)=0.012,所以P(-1≤ξ≤1)=0.5-P(ξ<-1)=0.5-0.012=0.488. 【答案】C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4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第8课时 解决问题(2)

第4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8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 32×12= 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60÷(3×2)=10(人)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收集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第八单元第二课时导学案(20200627131641)

Period 2 Sectio n A 2d-3c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 1. 熟练掌握以下词汇:add , sugar , fin ally , beef , cheese , popcor n , add …to ??,? put …in to, forget to do , how many/much 2. 熟练掌握以下句型 (1 ) How do you make …? (2) How much/man …do we need ? 技能目标:1,会用本节新词和短语,能听说读写;2能听懂,读懂描述程序的简短听力材料, 能就某个操作程序对话,初步书面编写这样的对话; 情感态度: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课前预习 1 ?介绍一下你给家人做的沙拉吧。 2. 将两茶匙蜜,一杯酸奶,一些苹果,一些香蕉放入碗内,进行搅拌。 _______ two teaspoons of , a cup of _____ , some apples , some bananas _____________ ____ a bo wl , and _____ it all 2)切好西红柿和牛肉,煮好面条,在面条里加入材料,再加上一些盐,就可以吃面条了。 First , the tomatoes and beef. Next , ____________ the noodles. Then __ the ingredients and some salt ― the no odles. Fin ally , eat the no odles n .搜集中外食谱,小组共享。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 用数学

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8课时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 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用数的组成来解答。因为它简便。 生2: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 3.尝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要检验一下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应该怎样检验呢?先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小结:5串是5个十,是50,还剩下8个,正好是58个。说明解答正确。4.拓展。 师:想一想,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第8课时 第二章 第四节 测量仪器及其特性(1)

第四节测量仪器及其特性 测量仪器及其特性 1.测量仪器(计量器具) 2.测量仪器的特征 知识点一:测量仪器(计量器具) (一)测量仪器及其作用 1.测量仪器的概念(特点) 测量仪器又称计量器具,是指“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用于进行测量的装置。”。它是用来测量并能得到被测对象量值的一种技术工具或装置。为了达到测量的预定要求,测量仪器必须具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计量学特性,特别是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例题:单独地或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在计量学术语中称为____。a.测量仪器 b . 测量链 c.计量器具 d.测量传感器 答案:ac 2、测量仪器的特点 (1)用于测量,目的是为了获得被测对象量值的大小。 (2)具有多种形式,它可以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使用。 (3)测量仪器本身是一种器具或一种技术装置,是一种实物。 测量仪器是用于测量目的的所有器具或装置的统称,我国习惯统称为计量器具。3.测量仪器的作用

(1)测量是为了获得被测量值的大小,而得到被测量值的大小是通过计量器具来实现的,所以计量器具是人们从事测量获得测量结果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它是测量的基础,是从事测量的重要条件。 (2)计量器具又是复现单位、实现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重要手段。为实现计量单位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必须建立相应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工作用计量器具;并通过检定和校准来实现测量的统一,实现测量的准确性、一致性,这一任务正是通过各级计量器具进行量值的传递和溯源来完成的。 (3)计量器具又是实施计量法制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国家计量法规对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四个方面且列入强检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这些强检计量器具既是实施法制管理的对象,又是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正是通过这些计量器具量值的准确可靠,使广大人民群众免受不准确、不诚实测量带来的危害。 (4)计量器具又是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实物量具、测量系统和测量设备 定义概念 具有所赋量值,使用时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一个或多个量值的测 量仪器。 内涵 它的主要特性是能复现或提供某个量、某些量的已知量值。这里所 说的固定形态应理解为量具是一种实物,它应具有恒定得到物理化 学状态,以保证在使用时量具能确定地复现并保持已知量值。获得 已知量值的方式可以是复现的,也可以是提供的。如砝码是量具, 它本身的已知值就是复现了一个质量单位量值的实物。如标准信号 发生器也是一种实物量具,它提供多个已知量值作为供给量输出。 定义中的已知值应理解为其测量单位、数值及其不确定度均为已知。 标准物质即参考物质按定义均属于测量仪器中的实物量具。 特点(1)本身直接复现或提供了单位量值,即实物量具的示值(标称值)复现了单位量值,如量块、线纹尺本身就复现了长度单位量值; (2)在结构上一般没有测量机构,如砝码、标准电阻,它只是复现单位量值的一个实物; (3)由于没有测量机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不依赖其他配套的测量仪器,就不能直接测量出被测量值,如砝码要用天平、量块要配用干涉仪、光学计。因此,实物量具往往是一种被动式测量仪器。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如图,一个等边三角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 则图中∠α+∠β的度数是() A.180° B.220° C.240° D.300° 2.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等腰三角形的两条高相等C.有一个角是60°的锐角三角形是 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D.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3.在△ABC中,①若AB=BC=CA,则△ABC为等边三角形;②若 ∠A=∠B=∠C,则△ABC为等边三角形;③有两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 是等边三角形;④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上述结论 中准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将△BCD沿CD折叠,B 点恰好落在AB的中点E处,则∠A等于() A.25° B.30° C.45° D.60° 5.如图,已知D、E、F分别是等边△ABC的边AB、BC、AC上的点, 且DE⊥BC、EF⊥AC、FD⊥AB,则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A.△DEF是等边三角形 B.△ADF≌△BED≌△CFE C.DE=AB D.S△ABC=3S△DEF

6.如图,在△ABC中,D、E在BC上,且BD=DE=AD=AE=EC,则 ∠BAC的度数是() A.30° B.45° C.120° D.15° 7.如图,在△ABC中,AB=AC,∠A=120°,BC=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M,交AB于点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N,交AC 于点F,则MN的长为() A.4cm B.3cm C.2cm D.1cm 第1题第4题第5题第7题 8.已知∠AOB=30°,点P在∠AOB内部,P1与P关于OB对称,P2与P关于OA对称,则P1,O,P2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9.已知等腰△ABC中,AB=AC,∠B=60°,则∠A=_________度. 10.△ABC中,∠A=∠B=60°,且AB=10cm,则BC=_________cm. 11.在△A BC中,∠A=∠B=∠C,则△ABC是_________三角形. 12.如图,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含有30°角的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则拼接后的△ABD的形状是_________. 13.如图,M、N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且BM=MN=NC=AM=AN.则∠BAN=_________. 第13题第14题第15题 14.如图,用圆规以直角顶点O为圆心,以适当半径画一条弧交两直角边于A、B两点,若再以A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弧,与弧AB 交于点C,则∠AOC等于_________.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第八单元 第2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2)教案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2) 教学目标: 课本第102--10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会用数代替字母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进一步掌握常见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 2.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发展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把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6分钟) 1.自学例题4。 (1)明确题目中图和表的意思。 (2)自学。 导学单(时间4分钟) 1.增加的三角形个数和共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有疑惑的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表。 2.如果增加a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怎么表示? 3.当a等于8时,共用多少根小棒?等于15呢? 导学要点: 增加几个三角形,共用小棒的根数就是3加几个2。

口答a等于8时,共用多少根小棒。 (3)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适当评析。 2.自学例题5。 出示:教材例5情景图。 导入: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的意思吗? 导学单(时间4分钟) 1.根据情景图用式子表示水壶里还剩多少毫升橙汁。 2.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看看谁的式子更简捷。 3.看书本101页,自学当x等于250时,怎样算还剩多少毫升橙汁,注意写的格式。 点拨:1lOO-z-z-z这种算法是依次减去每个茶杯的毫升数,1100一3z的算法是先求出3个茶杯的总毫升数,然后从冷水壶中橙汁的总毫升数减去3个茶杯的总毫升数,求出冷水壶里剩下橙汁的毫升数。 比较:这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单? 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让学生上台讲解应该怎样书写: 当x=250时, 1100—3x =1100—3×250 =1100—750 =350 答:冷水壶里还剩350毫升橙汁。 总结:如果一些题目中的条件是用字母来表示的,我们第一步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要解决的问题,当告诉你字母的具体数值时,就按照一定的格式把数代入式子,计算出式子的数值,这时不必写单位名称。 (1.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或公式。2.代入式子计算。) 3.尝试练习例6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先写出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2.对照书本第102页例6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儿,进行改正。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钟) (一)适应练习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8课时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8课时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目标导航】 1.概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其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 2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体温调节 (1)热量来源: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①产热途径:以肝脏和骨骼肌产热为主。 ②散热途径—??? —汗液的蒸发 —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3)调节过程 ① 炎热―→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② ――→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 →汗腺分泌增加脑

增加 散热 (4)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调节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过程:(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例) (3)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参与的主要激素为抗利尿激素。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及意义 1.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知识点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1.下列对动物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②激素调控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④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A.①② B.①③

人教版上第八单元第2课时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第2课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例3及“做一做”第2题,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方法,并能正确比较。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根绳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课题 师:有一根绳子,如果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4份、8份,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几呢? 每说一次平均分的份数,教师就折一折绳子,让学生回答折后每份所代表的分数。 师:这些分数哪个大,哪个小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子为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设计意图】用现实情境复习分数的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比较1 2 和 1 4 的大小。 (1)动手操作,找分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两张正方形纸片,重合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这两张正方形纸片的大小完全一样。 师:现在请你在一张纸上折出 1 2 ,并涂色表示。在另一张纸上折出它的 1 4 ,并涂色表示。 学生独立操作,全班交流。 (2)展示学生成果,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张正方形纸片的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4)教师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左边图形的涂色部分比右边图形的涂色部分大,所以 1 2 > 1 4 。 2.比较 1 4 和 1 6 的大小。 【教学提示】 可将学生回 答的分数板书下 来,作为后面的学 习素材。

江苏省宿迁市高中数学第二章统计第8课时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第8课时 方差与标准差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是学生理解样本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计算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3.使学生掌握通过合理抽样对总体的稳定性水平作出科学估计的思想. 【问题情境】 有甲、乙两种钢筋,现从中各抽取一个标本(如表)检查它们的抗拉强度(单位: 2/mm kg ),通过 计算发现,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均为125. 甲 110 120 130 125 120 125 135 125 135 125 乙 115 100 125 130 115 125 125 145 125 145 哪种钢筋的质量较好? 【合作探究】 将甲、乙两个样本数据分别标在数轴上,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乙样本的最小值 ,低于甲样本的最小值 ,最大值 高于甲样本的最大值 ,这说明乙种钢筋没有甲种钢筋的抗拉强度稳定. 我们把一组数据的 称为极差(range ).由图可以看出,乙的极差较大,数据点较分散;甲的极差小,数据点较集中,这说明甲比乙稳定.运用极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操作简单方便,但如果两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差异不大时,就不容易得出结论.那又该如何刻画抗拉强度的稳定性呢? 【知识建构】 1.设一组样本数据12,,,n x x x L ,其平均数为x ,

则方差2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差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描述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标准差大说明波动大. 【展示点拨】 例1.甲、乙两种水稻试验品种连续5年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单位:2 /hm t )如下,试根据这组数据估计哪一种水稻品种的产量比较稳定. 例2.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教室内的日光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已知某校使用的100只日光灯在必须换掉前的使用天数如下,试估计这种日光灯的平均使用寿命和标准差. 例3.⑴若样本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样本x 1+2,x 2+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 练习课 》教学设计

第8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P44~45练习九。 【教学目标】 通过加大练习量,让学生更好掌握如何排序和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重点难点】 正确使用“>”“<”或“=” 【复习导入】 师:大家学会比较数字大小了吗? 生:不太会。 师:那也不需要着急,今天我们来对如何比较大小作巩固小练习。 【练习讲授】 摸卡片游戏。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的是摸卡片并比较卡片上数字大小的游戏,大家一起来参加吧!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四张数字卡片,请组长安排,让每个人轮流摸出一张数字卡片,看清卡片上的数,找组内小朋友比一比,并把比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么样比的。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请几个小朋友上台展示比的结果。 指明学生汇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4题。本题是用语言和相应的数据来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练习,“我吃得比你少一些”和“我吃得比你多得多”的相应的答案可以选28和80。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2)组织讨论:你是怎样比较出它们的大小顺序的?

答案:1.小豆吃了80只,小跳吃了28只。2.38<58<60<79<98 【课堂小结】 师:学习完今天这节课后,大家以后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了吗? 生:会。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8课时练习课 28>26 32>30 39<45 42<41 本节课内容是以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遇到挑战,并不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