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政治考前演练试题(四)(含解析)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政治考前演练试题(四)(含解析)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演练(四)

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1.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消费者支出的货币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所购买的商品也有一定的边际效用。(如下图,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价格反映了该商品的边际效用,而边际效用是随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于是价格也就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或者需求量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企业经营者的启示是

①增加企业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施市场多元战略

②规范行业竞争行为,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③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新产品

④正确分析市场消费心理,根据消费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用了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经济学概念,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材料讲的是商品价格、需求、数量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企业必须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这样才能生存,③④符合题意,入选;扩大生产规模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没有直接影响和针对性,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2020年我国实施了较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全年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达到1.3万亿元

人民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0年我国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表明

①政府履行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②会激发企业活力和增加国内居民消费

③减轻负税人负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④兼顾效率与公平,是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举措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等有关知识。国家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使企业和居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会激发企业活力和增加国内居民消费,同时也是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举措,因此②④符合题意,入选;减税降费不属于再分配,也不会直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①错误,排除;减税降费有利于减轻纳税人负担,但不意味着会减轻负税人的负担,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3.强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和“会”消费,下列与之相对应的四大举措推导正确的是

①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拓展居民多元收入

②提高生活质量,有利身心健康,协调理性消费

③诚信公平,推进供给侧改革,保证产品质量,满足个性需求

④社会保障应保尽保,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居有所住,费用下降

A. ①→④→③→②

B. ①→③→④→②

C. ④→③→①→②

D. ②→④→③→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影响消费因素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拓展居民多元收入,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能”消费(①);社会保障应保尽保,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居有所住,费用下降,有利于增强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使人们“敢”消费(④);诚信公平,推进供给侧改革,保证产品质量,满足个性需求,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使人们“愿”消费(③);提高生活质量,有利身心健康,协调理性消费,有利于引导人们“会”消费(②),A项正确;B、C、D项均对应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4.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或者市场机制的某种障碍造成配置失误或生产要素浪费性使用,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的有

①央行下调1%存款准备金率,定向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②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某企业在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废水污染了环境,对他人造成损害

③某些企业和个人为了不正当的利益,剽窃他人的智力成果

④随者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攀升和环保力度加大,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关知识。这是一个反向选择题,要求选择不属于市场失灵的经济现象。①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不属于市场调节,符合题意;④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符合题意;②③均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体现,属于市场失灵,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块屋场,几条板凳,没有主席台,不用音箱话筒,无需讲话稿,侃的是“土话俚语”聊的是田头村事,谈的是致富之经。这是深受村民点赞的屋场会。贫困户、村干部,驻村工作组等几十人围坐一起,倾听百姓心声,解读扶贫政策,说实话,解决实际问题,屋场会

①有利于增强服务意识,融洽干群关系,为群众诚信办实事

②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种创新,有助于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

③实现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④是对巩固基层政权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村民自治的相关知识。不讲形式、接地气的屋场会是对村民民主管理的创新,有利于融洽干群关系,为老百姓办实事,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①②符合题意;③中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说法错误,排除;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是国家基层政权机关,④中的“巩固基层政权”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6.国务院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扩大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范围,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政府转变职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政府为人民服务

②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释放制造业发展活力

③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网络技术支撑

④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升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政府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有利于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释放制造业发展活力,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升级,②④正确;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政府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监督政府,①中的“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政府为人民服务”说法片面,排除;政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直接为企业提供具体技术服务,③中的“为实体经济提供网络技术支撑”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7.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表示,亚投行在三年运营中,一共为35个项目带来了79亿美元,在贷款的总额中,我们大概有25%~30%是来自于非主权的基础设施项目。放眼未来。我们还会进一步地加大贷款总额,支持亚洲的全面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亚洲人民的生活和生计。这说明

①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②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③亚投行在促进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中产生了积极作用

④亚洲各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主张是一致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国际关系、时代主题和国际组织作用的相关知识。亚投行在三年运营中,一共为35个项目带来了79亿美元,在贷款的总额中,我们大概有25%~30%是来自于非主权的基础设施项目。这表明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亚投行在促进亚洲经济发展中产生了积极作用,②③正确;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不是国际关系的内容。①错误,排除;因亚洲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立场也存在分歧,意见并非一致。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8.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大型多媒体交响乐《良渚》在本届大会上进行首演,通过艺术与科技,世界与民族的完美融合,为嘉宾们呈现了5000年良渚文明的源远流长。另外,乌镇还设置十余个5G 基站,嘉宾可以通过5G 网络+8K 高画质的视频来观看相关节目。这表明

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②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

④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服务于人民群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文化创新的

有关知识。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呈现良渚文明,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5G 网络+8K 高画质的视频,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推动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故②正确,入选;大型多媒体交响乐《良渚》为嘉宾们呈现了5000年源远流长的良渚文明,这体现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服务于人民群众,④正确,入选;①观点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

9.《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感动中国人物”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了重大荣誉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德启示是

①青少年应该有坚定共同理想信念

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是民族发展的基础

③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不尚空谈、重行动 ④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知识。“感动中国人物”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德启示,一是有理想,二是有行动,①③符合题意,入选;“道德建设是民族发展的基础”说法错误,②排除;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④说法正确但其不是启示,排除。故本题选C。

10.“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社会涌现了许多富有正能量的人和事,这些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也带动和影响了周围一批人。从哲学角度看

①正能量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原望变成现实

②正能量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③正能量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④正能量具有创造性,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能量作为一种正确意识,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②③正确;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现实东西,①说法错误,排除;意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意识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1.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测绘了一个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矛盾双方的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事物发展的途径和矛盾的特殊性的相关知识。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历程表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④符合题意,入选;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①说法错误,排除;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12.习近平在2020新年致辞中说,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下列词句与这段话蕴含的哲理基本一致的是

①锲而不舍、步步营、久久为功

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发展观、价值观等知识。习近平的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有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等。“锲而不舍、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强调要重视量的积累,①符合题意;“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③符合题意;②强调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看法也可能不同,与材料不符,排除;④强调的是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与题干哲理不一致,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对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延长县通过国家评估,宣布脱贫摘帽。该县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把建立长效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为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40元;竖持发展绿色农业,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封建和改造果园4.3万亩,发展特色种植和建立全部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抓紧解决群众急需的住房、饮水安全,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投资7亿元,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搬迁安置995户,分散和集中建改2291户;采取集中供水、引水到户,新建和维修集中供水270处;资助在册贫困学生2063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让广大群众有获得感.注重激发贫因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创新建立了保障机制,强化过程管理,责任到人,推进扶贫各

项工作落实落地,力求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要切实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从农村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要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延长县脱贫摘帽对我们做好扶贫工作有何启示,并对政府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出建议。

【答案】启示:①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该县坚持把建立长效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

②坚持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发展绿色农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③抓紧解决群众急需的住房、饮水安全、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有利于坚持共享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创新扶贫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监管,力求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建议:①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农业扶贫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②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就供给。

③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扶贫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

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扶贫攻坚、农业发展的支持和监

管力度。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延长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延长县脱贫摘帽对我们做好扶贫工作有何启示,并对政府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出建议。”设置有两个问题,即“说明延长县脱贫摘帽对我们做好扶贫工作有何启示”“对政府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出建议”,分别属于启示类试题和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即可。对于第一个问题,考生根据材料可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根据材料可从财政的作用;发展农业科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对策或措施(怎么办)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此类题一般先展示某事、某地存在一系列问题,然后问如何解决(如措施、对策、建议、办法等);或者是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事例,问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因素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知识范围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模块。

2.解题规律

有四个思路值得借鉴: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

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果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是考虑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的措施。当然,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最近,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是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这对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建设,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支部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我们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党支部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理由。

【答案】①共产党党支部建设的有关制度是我国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支部是共产党的最基层组织,是我们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人民民主,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维护和实现人民科益。

③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党支部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党支部建设是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

④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支部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中处于中心地位。

党支部既是领导者、决策者,又是组织者、实施者,加强党支部建设,能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分析】

此题以中国共产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理由。”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原因(为什么)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原因”类问答题高考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为什么”“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简要说明理由”等。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解题规律

解答此类试题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1)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

(2)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的重视。

(3)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4)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不要只盯问题内容而忽视了对主体的分析,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不全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不断前行,跑出了改革开放的加速度,闯出了生机勃勃的新天地,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材料二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同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是如何取得巨大成就的。(2)结合材料二,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阐述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意义,并说明新时期我们应如何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3)40年前,“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请你谈谈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1)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立足自身国情,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成功探索,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结果。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过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结果。

(2)意义:①有利于中华民族铸牢精神支柱,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②有利于激励中华民族开拓进取,更加深化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强大,不断增强我

国国际竞争力。

③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力量,提升文化自信,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弘扬: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使改革开发精神发扬光大,

③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深化。

④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3)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无法判定认识是否正确,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真理是否正确,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是处于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所以说实践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是如何取得巨大成就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材料范围为材料一,知识范围为“规律客观性”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从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阐述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意义,并说明新时期我们应如何弘扬改革开放精神。”设问有两个问题,即“阐述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意义”“新时期我们应如何弘扬改革开放精

神”,分别属于意义类试题和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材料范围为材料二,知识范围为“民族精神”的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于第一个问题,考生可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文化自信,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可从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3)问要求“40年前,‘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请你谈谈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分别从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无法判定认识是否正确;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意义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2.解题规律

解答“意义”类设问的题目,关键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意义”类设问可从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点。

第一,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人民、人大代表、公民

等;经济生活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

第三,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第四,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