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布依族谚语_吴定川

浅谈布依族谚语_吴定川

浅谈布依族谚语_吴定川
浅谈布依族谚语_吴定川

·

吴定川·

浅谈布依族谚语

布依族谚语可分为农事谚语、气象谚语、为人处事谚语、道理

谚语以及生活习俗谚语等,下面就这些谚语进行分析。

一、农事谚语

布依族是一个世代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民放,素有“水稻民族”

之称,因而它反映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谚语特别多。例如:

①kon‘xau4xamsnaZ,ktun‘Pja‘xamsta6

吃饭问田,吃鱼问河

吃饭靠田,吃鱼靠河。

②za:p7p山n6xau3,za:p7xau4?05.

挑粪进挑粮出

一挑粪进田,一挑谷出来。

③toa3,di‘xau4oi6toe6,me6piZloksoi6,ons.

秧好粮就饱满母亲肥儿子就胖

秧好粮好,母壮儿肥。

④ku驴naZmiZla:u‘la:i,,ku驴va:i‘miZla:u‘zai2.

种田不怕多,修渠(水坝)不怕长

种田不怕多,修堤不怕长

⑤p。4kwa:i’kostio6toa3,pu4pwa4kosme6naZ

聪明人顾秧田,愚蠢人顾大田

264聪明人先顾秧田,愚蠢人先顾大田。

⑥2i6miZv。:t7侣16仆a‘,naZmiZ,da:。i6lot7.

地不锄就草,田不蒋就迟

旱地不锄生杂草,水田不游稻熟迟。

⑦ku驴zi6miZku驴x扩,zam4taZtoZpai‘’ta6.

种地不修沟,水一带去河

种地不留排水沟,大雨一来全冲走。

以上充分反映了布依族的农业生产状况,它是人们在长期的

种植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生产经验对于现今人们的生产劳动,仍然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气象谚语

气象谚语是人们察观天象,通过观察,预知自然界气候的变化

以及天气的转变,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长期积累,具有预见正确性较强的一种语言。例如:

①,bon‘xen3bon,vovn‘,,bue,,di习‘?bon,ze习4.

天黄色天雨,天红色天晴

天是黄色将来雨,天是红色天大晴。

②20习6?di:nlseusmiZvon‘,20习6?di:n,pon‘miZze习4. 月亮清楚不雨,月亮模糊不清

月亮清楚不下雨,月儿模糊天不晴。

③Pja3zaiZkonsmiZvon,.

雷鸣先不雨

先打雷不下雨。

④?it7la:psvujn‘miZnai,,。i:习‘习i6oai,miZza:us.

冬腊雨不雪二月犁不耙

冬腊月间无雨雪,来年二月种田难。⑤ta习‘习。nZtoZli:习3pa:习4po,las,zo驴,di:n,t扩lj:习3pa:习4

paszo2.

太阳带伞山坡垮,月亮带伞山坡干枯

出现日晕下大雨,有了月晕天大旱。

⑥?di:n‘ku3pai‘。ipsxa3,wesna3pai‘。a4fi2.

九月去十五,转脸去接火

九月十五过,天渐变寒冷。

以上这些谚语充分说明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善于观

察天象,从气候的冷暖预知来年的收成情况,预知天气的变化可以

有利于人们去安排农事,做到有备无患,减少损失。

三、为人处事谚语

为人处事谚语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套

为人处事的经验。这方面的谚语也较多。例如:

①vonZoi6?au‘lai4,fai4oi6?au‘maks.

人就要

理,树就要墨

人要讲理,木要依墨。

②Fai4miZ?bo习smiZkon‘,vonZmiZson‘miZzo4.

树不钻不空人不教不会

树不钻不通,人不教不懂。

③F。习Zkan4miZzo#xo3,na习6ktun‘po‘zO4leu4.

手勤不会穷,坐吃山会完

人勤不穷,坐吃山空。

④Li4xan4miZlu:n6kon‘,IJi4oenZmiZlu:n6ju习6.

有米不乱吃,有钱不乱用

有粮不乱吃,有钱勿乱花。

⑤kan4miZkwa:习‘jio6,ims,toik7miZta:i,ji驴?105.

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

266勤不富裕也温饱,懒惰不死也受饿。

na:16?di:p7na:16ka:u3miZpeul

慢想慢讲不得罪

na:i6Pja:16na:16teuZmiZlam4

慢走慢离开不摔跤

时嘴kal脚!2|、…⑥

边想边讲不会说错话,慢行慢走不会跌跟斗。

这些谚语教育人们应如何做人,反映了布依族的伦理道德观

念,体现了布依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其积极意义。

四、道理谚语

道理谚语即阐明道理的谚语。这类谚语说理性强。例如:

①xau4miZSu驴。i6玮x:习‘,p。:矛miZv。:习‘。162014. 米不包就散,地方不补就烂

米不包装就会散,地方不治理就乱。

②kon‘Lau3soD,pa:s6fiZ,t碌tiZs叨‘pa:s6toet7.

喝酒两边醉,打架两边痛

喝酒两边醉,打架双方伤。

③MiZla:u‘po‘Sa:习‘,tam‘la:u‘ka‘?uns.

不怕坡高,只怕腿软

不怕山高,就怕腿软。

④la:i‘。a了fa,。i6zau3,la:i,pu4toau3016?di‘.

多层笆就暖,多亲戚就好

多层笆就温暖,多有近亲好办事。

⑤za:nZli4oa:usli4toi:习2,p。:叼Zli4lai4li4li6.

家有锅有三脚①,地方有道理有礼

①布依族煮东西用于支撑锅儿的支架。家里有锅灶,世上有道理。

五、生活习俗谚语

生活习俗谚语,主要反映的是布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例如:

le6koiZne矛ku驴naZ

选女婿看种田

,aulpao4nen6ka驴205

要媳妇看纺织

‘l||l少

!①

择婿看种田,相妻看纺织。

paiZmitsso习lpaiZmitsmiZpanZku6

次刀二次刀不成筷子

paiZs斑550习lpaiZs斑5miZpanZmai4pa山4.

次媒二次媒不成媳妇

‘.

|l了﹄、.|.1、

{一两刀削不成一双筷子

(一两次媒说不成一门亲事

综观布依族谚语,我们不难看出,布依族谚语数量极为丰富,

反映面较广。这些谚语语言精炼,通俗易懂,被布依族人民广为传诵,并代代相传。因而谚语对布依族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由于谚语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因而其中一些谚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消极的思想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使谚语在布依族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浅论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浅论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精神的体现。本文对影响谚语翻译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进行了剖析,对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做了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 一、引言 何谓谚语呢?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1.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会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会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 中国人崇拜“天”。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 Nev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不可明珠暗投(不可对牛弹琴)。 Judge not according to appearance. 不可根据外表做出判断(勿以貌取人)。 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伟人并非事事聪明。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

英语谚语的汉译方法

英语谚语的汉译方法探讨 【摘要】英语谚语在英文原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理解和翻译英语谚语,对准确把握原著精粹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大量的例证分别讨论了几种基本的谚语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语谚语英语翻译英语直译 谚语折射出人类的生活和生活环境。英语谚语措辞简练、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色彩和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是英语文化中的瑰宝。学习英语这门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谚语汉译过程中, 切忌望文生义,要注意其口语化、民族性和原有的语言艺术性,灵活地运用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套用汉语谚语以及加注等多种方法,以求忠实的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保持原文的民族特色和修辞效果,做到语言通顺流畅,力求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英语谚语受其本土文化影响很深,便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时需要区别对待,采取多种方法来处理。英语谚语的翻译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直译法 直译就是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即在不违反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a year’s planning is in spring. 一年之计在于春。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雨过天晴。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danger past,god forgotten.渡过危险,忘了上帝。 easier said than done.说时容易做时难。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有生命就有希望。 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 从以上例句看出,直译意思清楚,语言自然,可接受性高,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直译保留了原谚语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神韵,因而能达到与原文近似的语言效果,是我们推崇的翻译方法。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存在差异,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英语中还会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否则就会显得牵强附会。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意译、套译等方法。 二、意译法 谚语中还有一部分具有较深的文化背景,读者不能生硬的通过字面意义来理解它的比喻意义,这时就要注重对比喻意义的翻译,必要时可以舍弃其字面意义,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只将大意表达出来,不注重细节,只要译文自然流畅、符合原文本意即可。例如:

浅谈英语谚语特点和翻译

浅谈英语谚语特点和翻译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结晶。一个优秀的谚语,不仅可以教导,启发和说服人,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本文根据谚语的特点并结合影响谚语翻译的因素,探讨了谚语翻译的方法和他们自身的优势。 谚语反映着文化。由于其简单和流行的特点,他们通过一代又一代,并逐渐成为语言的一部分。谚语是人的智慧的本质。一个优秀的谚语,不仅可以教导,启发和说服人,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当我们研究一门语言和文化时,有必要研究一个民族的谚语。 英语谚语有许多功能,如简洁的形式、深刻的道德、宗教信仰和民族特色。这些特点使我们很难翻译英语谚语,来表达其原始的含义、形式和口味。在本文中,笔者将介绍英语谚语的特点、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并讨论四种翻译方法和他们自身的优势。 一、英语谚语的特点 什么是谚语?谚语是固定词组,在老百姓中普及,并通过简单的话语表达含义。大多数的谚语是长时间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一些来自警句和俏皮话。许多谚语都来自圣经,以座右铭和格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经验,制定行为准则。 1.用词精练,句式整齐 谚语经过长期的锤炼,其用词十分讲究,结构也很整齐。例如: 1.1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1.1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like son. 2.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长期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例如: 2.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 2.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 abouts. 3.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源于生活,生动形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

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与婚俗

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与婚俗 编辑整理https://www.doczj.com/doc/1e7477875.html, 编辑:汪小菲源:中华论文货源网 论文关键词:婚恋歌谣血缘婚姻不落夫家婚姻习俗 论文摘要:云南罗平布依族代代传唱的婚恋歌谣数量多、内客丰富,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姻习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早期的“兄妹婚配”血缘婚姻形式,还反映了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奇异婚俗,以及以歌传情等独特的婚恋嫁娶过程。 拉法格曾说:“口头诗歌是没有文化的各族人民所知道和所采用的唯一的方法,目的在于保存他们的日常经验,保存给他们以深刻印象的事件的记忆。川民间歌谣,是各族人民的心声,是各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风雨表”。居住在云南省罗平县的布依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能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朴实自然、真实生动地表现在自己的歌谣、神话、传说中。罗平布依族自古就有“无事不成歌”之说,布依族地区素有“诗乡歌海”之称,各种歌谣数量多,内容丰富,因而罗平布依族歌谣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神话还要丰富、清晰,他们的歌谣不仅是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本民族的史书。婚姻是人类重要的生存形式,各民族的婚姻特点五花八门,罗平布依族有着奇异的婚姻习俗,大量的婚恋歌谣可谓记录布依族婚姻习俗的“大仓库”,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俗特点的珍贵资料。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具有史料价值,记录了该民族最早的“兄妹开亲”血缘婚姻家庭形式,以及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风俗。布依族婚恋歌谣对婚俗的记录细腻丰富,从内容上分有情歌、嫁娶歌、婚怨歌等。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所反映出的婚俗特点。 一、兄妹婚配 “人类婚姻并非从来如此,有一个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婚姻形式,除了荒古时代的杂乱性交外,基本上是循着四种形态发展过来的,即:1.血缘婚制;2.蒙昧时代的群婚制;3.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4.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各民族的五花八门的婚姻上的‘奇风异俗’,基本上都是从这四种形态的婚姻制度中变异出来的。罗平布依族“开天辟地”歌反映了布依族最早的家庭婚姻形式是以兄弟姐妹结婚为特点的“血缘家庭”,这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家庭形式。这种家庭形式就是直接从人类杂乱性交状态中产生出来的,是同辈人,即兄弟姐妹之间组成的婚姻圈子,“家庭范围内所有的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集团的曾孙和曾孙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分析布依族“开天辟地”歌,就是在重温布依族,乃至人类的婚姻历史。 “开天辟地”歌也称为“洪水歌”,歌中这样叙述:洪水淹没了大地,一直淹齐天,“世上只有两兄妹,如何传后辈?报罗朵(布依族语,土地神)让他兄妹成婚,两人不愿意。”后来兄妹问竹子、问乌龟,“都让他们成婚,兄妹还是不肯。”于是“报罗朵指磨为婚,两兄妹各抬一扇,分从波郎岸波郎里(布依族传说中“水淹天”后最早现出的两个山包)滚下,磨合在一起,两人才结为夫妻。”“成亲十二个月,生下一个肉瘤,砍成小块撒向四方,从此有了人类,挂在桃树上姓陶,挂在李树上姓李,由此有了姓氏。”从布依族“洪水造人故事”中,我们看到,当时的布依人已朦胧意识到兄妹近亲不能结婚,因而把他们的结合安排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洪水滔天的世上只剩下葫芦里的兄妹俩,他们不结婚就无法繁衍后代,即使土地神“报罗朵”让他们结婚,两人也不愿意,兄妹认识到这样的婚配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要去试试自己的命运,问遍万物,最后兄妹俩是万不得已才结为夫妻。后来生下肉团砍成小块撒向四方,说明当时的布依人已意识到血缘婚所带来的危害,所生育的后代不正常,当然也表露了大批量繁衍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另外,“洪水歌”中的“李”“陶”都是布依族姓氏,布依人已认识到人类的繁衍分支,最早都是由血缘婚姻而来的。 二、不落夫家

英语谚语翻译论文

英语谚语翻译论文 【篇一:英语谚语翻译论文】 jiujianguniversity 英文蒀目onenglish translation 二零一零年五月abstract because religiousbeliefs, habits customs,fables art,english proverbs chineseproverbs carry different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proverbs closelylinked culturaltradition culturalelements proverbscause makesome exploration about itstranslation. key words: category;translation method culturecontrast 由于不同的宗信仰、蒀俗蒀蒀、寓言神蒀以及文蒀蒀蒀多方面的差蒀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信息。他蒀文化蒀蒀蒀密相蒀,不可分割。言蒀中的文化因素成了 contentsintroduction 加入章蒀号 proverb shortpithy saying widespreaduse basictruth practicalprecept. proverb literaturewhich comes from people’s daily life. human’sthoughts experiencesfrom ancienttimes moderntimes. what’s more, hasenriched word,proverb 【篇二:英语谚语翻译论文】 浅谈英语谚语的特点及翻译目录摘要................................................... i 引言.................................................... 2 1 谚语的定义及语言特点................................... 3 1.1 谚语的定义........................................ 3 1.2 英语谚语的语言特 点................................ 3 2 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4 2.1 历史背景.......................................... 5 2.2 地理环 境.......................................... 5 2.3 风俗习 惯.......................................... 6 2.4 宗

浅谈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e7477875.html, 浅谈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作者:石妮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7期 【摘要】谚语是语言文学的精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定规律,饱含人生哲理,本文将对英语谚语中的比喻、比拟、重復、押韵、夸张等修辞手法加以归纳总结,以便我们能学习英语国家人民表达观点和描述事物的方式和技巧。 【关键词】英语谚语 ;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19-01 我们常常在英语中看到这种短小精悍、描述生动,而读起来又朗朗上口的句子。它们看起来比较简单,其中包含了很多社会规律和人生哲理,这就是谚语。谚语是语言文学的精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定规律。 有些英语谚语是有关学习的,如:Live and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有些对人际关系提出建议,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有些则是富含人生处世哲学,如:No pains, no gains.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些则告诉别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正是其中独特的修辞手法美化和人化了英语谚语,使它变得简单而生动,简洁而有意义。本文将对英语谚语中的比喻、比拟、重复、押韵、夸张等修辞手法加以归纳总结,以便我们能学习英语国家人民表达观点和描述事物的方式和技巧。 一、英语谚语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比喻在英语谚语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事物之间相似点把某样东西比作另外一样东西,把抽象的事情变得具体把深奥道理变得浅显。比喻通常分为明喻、借喻、隐喻和讽喻等几种方式。 1.明喻 明喻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用比喻词连接两个语言单位,其基本格式为: a像b。如: Beauty fades like a flower. 花易谢,美难再。 Life is like a fire, it begins in smoke, and ends in ashes. 人生犹如火堆,始于青烟,终于灰烬。

浅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社会学院103班李荣强(哈尼族)58号 一、关于山歌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山歌对唱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占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少数民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广两的各少数民族山歌等。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云贵高原与西藏高原是中国山歌的一大宝库,如四川南部的神歌、贵州山歌、云南风庆调子、弥渡山歌、藏族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音乐特性一方面保存自由、舒展的山野气息,又蕴藏清纯、明亮之风,更有“多声部民歌”的特色。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二、关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老、佤、傈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文章摘要 谚语其实就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些至理名言,这类至理名言往往具有措辞简练、便于记忆的特点。谚语不仅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且还有着比较广泛的感染力。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谚语是一个名族‘天才、机智与精神’的体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谚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与文化不可分开。因此本文就从英汉谚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的特殊性来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让我国可以更好的通过谚语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透过文化背景去更好的理解谚语中所包含的丰富且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英汉谚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 一、谚语是文化的反映 人类文化最古老且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谚语。并且谚语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依靠普通的人民大众通过千百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的总结得出的净化,所以谚语是千锤百炼才产生的生动精炼的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所以,充分的了解并熟悉谚语不仅对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性很有帮助,而且也是学好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知识。另外,通过学习了解谚语,我们也可以更加的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谚语都是依存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所以也是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物产风貌以及自然环境等的一个反映,语言的内容就必然会带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有时候在内容上虞用法上相似甚至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偶合”的不同语言里的谚语,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常常大不相同,在具体的表述上如材料的选择与手法的运用等,每个民族也都不相同。比如:汉语里有条谚语叫“说曹操曹操到”,意思是提到某人的时候,某人就正巧出现了,英语里也有一条相应的谚语,“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设喻是完全不相同的。在英语中表达这一相同内涵的还有“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appear.”和“Speak of angles, and you will hear the flutter of their wings.”这两句虽然和第一句的意思相近,但是却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同的名族文化也是有着特殊性的。谚语不仅是该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反映出了该民族文化的共性以及其个性,这主要是受到该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地带的依靠大海而生活的民族,他们的谚语就会涉及到海上航行、静守风雨以及捕鱼捉虾等。而游牧民族的的谚语就会多涉及沙漠、牛羊、骆驼等。英语和汉语的使用产生民族不同,并且社会文化也不同,但是人们的经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在许多方面都还是有相同之处的,而且相互之间也是存在着基本可以对应的谚语,比如:眼不见,心不烦Out of sight ,out of mind.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 还有像失败是成功之母。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虽然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英汉谚语还是由于文化对语言特征的影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这两种文化都受到其社会、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汉语谚语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谚语是数量较多,且涵盖的范围较广,无论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有相应的谚语;第二,很多谚语都有比较明显的中国特征,例如:“小卒过河,意在吃帅”,这句谚语就是来自中国象棋;第三,很多的谚语

浅谈英语谚语的起源、特征及修辞

浅谈英语谚语的起源、特征及修辞 摘要 谚语丰富多彩,生动隽永,反映了每个民族追崇的重要而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谚语简单通俗,精辟凝练,尤其以朗朗的口语形态承传沿用,渐渐成为民族主流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浅析英语谚语的起源、特征及修辞,力求使读者能够了解谚语在生活当中的基本应用以及重要作用,并使人们 达到熟练使用的效果。 关键字 英语谚语、起源、特征、修辞 综述 英语谚语(English proverbs)以生动形象、通俗简洁的语言总结和概括了广大英语国家人民的经验和智慧而有广泛流传于群众中间,是英语语言的精辟。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作家培根所言: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 谚语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是我们了解英语民族国家社会、地理、风俗、历史、文化的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下面这则简短的对话中包含了七、八个谚语(如:My dogs are barking.[我的脚走的都痛了];point the town red[狂欢];out of blue[出其不意];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face the music[负责任] 等),对于一个英语不大熟悉的人来说,恐怕就很难理解了。 A:Hi,B. There you. My dogs are barking. I want to tell you a good news. B: Is it that we will point the town red? A: Yes, I would have told you of blue. We know you have green fingers, so we want you to look after some flowers. B: It’s a piece of cake. I will face the music. 一、英语谚语的来源 英语谚语大多起源于民间口语,也有一部分源于文化典籍或宗教文献。他们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里兼收并蓄,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成为简洁生动、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英语的精华。

浅谈英语谚语文化

浅谈英语谚语文化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英语谚语是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容丰富、来源广泛,形象地反映了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及文化习俗。它以高超的语言技巧,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真实地传达了劳动人民心声,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生活本身的美。它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展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艺术情趣和审美思想。它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道德、才能智慧,从而成为异常精美的艺术珍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从英谚中可以看出英语民族在表达思想内容和描述事物上的手法和技巧,如果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英语谚语,我们就能较好地运用英语谚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英语谚语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韵味隽永,有的还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描述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着他们在生活中所取得的经验、智慧,蕴涵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要把英语谚语的特色翻译出来不但要求译者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尽可能地保其艺术性。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注重谚语的审美价值,不但要注意翻译的原则,而且要注意翻译的方法。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 对英语谚语作透彻的理解是确切翻译的基础和关键译者必须先彻底了解英语谚语,方可下笔翻译。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谚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民族色彩,在翻译时如果能站在民族审美意识的立场上理解,就能忠实地、完整地再现该谚语的原貌。 1、英语谚语的审美价值 所谓审美价值是自然界的对象和现象或人类劳动的产品由于具体某种属性而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能够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具体到文学作品来说,其审美价值在于通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谚语作为千百年来人类劳动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能够教育人,而且经过去粗取精、千锤百炼,在艺术形式上也散发出美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2、英语谚语的审美构成 英语谚语的审美构成按其性质可分为内容美和形式美两大类。原文内容包括主题、思想以及对原文中描绘的生活现象的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评价。形式是原文的语言形式。英语谚语不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简单相加,而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辩证统一。 (1)内容美英语谚语主要来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共同智慧的结晶,它的创造主体是人民大众,且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劳动经验、生活习惯、民族特点、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描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追求,其内容之美主要体现在民族性和思想性上。

布依族民歌对家庭手工纺织活动的表达

布依族民歌对家庭手工纺织活动的表达 □黄晓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布依族是一个喜歌的民族,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古老民歌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传唱,作为布依族重要特征的家庭手工纺织活动也在民歌中得以充分体现。布依族纺织民歌记载了哪些与纺织相关的内容,传达出布依族怎样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如何发挥布依族纺织民歌的当代价值,是本文想表达的内容。 关键词:布依族;民歌;手工纺织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11)01-0031-04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84万余人。贵州布依族人口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1]P153是传统的稻作民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其特点是勤耕织、善治田,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手工家庭纺织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在布依族聚居区依然梭声不断。 布依族是一个喜歌的民族,他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态度与情感通过山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表现稻作民族主要特征的家庭纺织生产,也被民歌这种艺术形式加以记载。千百年来布依族人民在口耳传唱过程中,布依族家庭纺织生产的图景和历史被呈现,布依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也从中得以彰显。 一、布依族纺织民歌表达的内容 20世纪50 60年代贵州省文化工作者从民间搜集整理出许多原汁原味的布依族民歌,①从这些来自不同布依族地区的歌唱声中,随处可以听到与织布机、土布、棉花、纱棉、染织等与纺织相关的词汇,可以深深感悟到纺纱织布与布依族生活息息相关,农耕民族的一幕幕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布依族民歌对纺织生产生活的叙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描述布依族穿衣的历史 在布依族古歌《造棉、造布》中唱道:“最早时候没有棉,最早时候没有布,阿慧姑娘来造棉,阿慧姑娘来造布,神农拿棉种给她,神农来指点,……她爷做纺车给她,有线难成布,无布难缝衣,她爷做个织布机给她,作个梭子教她用,她踩上踩下,梭子左右梭,织出白布来。”从中可以看出早在上古时期,布依族先民已经学会了种棉纺纱织布,耕织农业由此开启;同时也看出,妇女的纺织生产,关乎每个家庭成员,织布机的打造者是“她爷”,即女孩的父亲,这反映出纺织生产是整个家庭中的大事,全家男女都在参与。 (二)描述纺织生产的过程 如流传于惠水和黔南等多个地方的《棉花歌》唱道:“三月间就是种棉月,到四月间就成了马鞍的样子,到五月间就成了枫香叶……到八月就成了棉桃,到九月棉花就白了……我们要黄秧 收稿日期:2010-12-11 作者简介:黄晓(1965-),女,布依族,贵州贵阳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布依学论坛031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渗透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渗透 发表时间:2011-01-28T16:20:09.420Z 来源:《学英语》(初中教师版)2010年第20期供稿作者:熊灵芝[导读]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湖北应城市杨岭初级中学熊灵芝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 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 (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线) Let's bag it.(先把它搁一边)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It's up to you.(由你决定) 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None of your business. (不关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 (我要炒你的鱿鱼)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个废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疯了吗?Knock it off. 少来这一套。You stupid jerk!你这蠢猪!I'm fed up. 我厌倦了等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会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 的活动。

谚语翻译浅论

谚语翻译浅论 一、英语谚语翻译方法 1.直译法:所谓直译,是指在符台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象下面这些直译过来的英语谚语,起到了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Blood is fld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All l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了进一步阐明英语谚语的汉泽应以直译为主,我们再来对下面这些英语谚语的汉泽进行一番比较。(三思而后行)A bird in the hand word1 two in the br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十赊不如一现)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 play.猫儿不在,老鼠成精。在对以上各句的直译和意译仔细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直译的译文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原文独特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新疑、别致的感觉。因此,英语谚语的翻译往往以直译为主、为先。 2.意译法:直译法是翻译英语谚语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如果直译成汉语后,最难为中国读者所理解,效果很差,或因谚语涉及到的某些掌故或传说还不为中国人所熟悉,直译过来后还得加脚注或说明才行,因此这类情况一般都不宜直译,而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法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便于行文,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以词害意,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Every mail has afool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如直译成“人人袖子里装着个傻瓜。”中国读者则会不知所云。)wheh Greek meet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争,其斗必烈。(如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则对不大熟悉有关希腊传说的中国读者来说,有点弄不清谚语的意思。) 3.套用同义汉语谚语:英汉两种语言尽管差异很大,但却有不少相通的谚语,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常有不谋而合之意,和异曲同工之妙。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谚语的汉译就不妨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例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When wine is in truth is out.酒后吐真言。Tall tree catches much wind.树大招风。英语谚语众多,能与汉语谚语(或成语)相对应的终究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在翻译时切不可逐条寻找两种语言相应的说法,那不仅是徒劳,而且会显得牵强附会,不伦不类。只有在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而且还有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或相同的说理方式,英语谚语的汉译才可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 4.直译兼意译:有时为了更确切、更有效地表达原意,弥补在某些情况下,直译之后含义还不太明显的弱点,可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英语谚语。直译之后,再将含义译出,以期收到画龙点晴的效果。倒如:Every birdlikesits own nest.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浅谈英语谚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浅谈英语谚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 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谚语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谚语是成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结构上是固定的,经过民众之口长期以来的习用,它能以最少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英语谚语中的口头语比比皆是。在英语学习中,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英语谚语,不仅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它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谚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英语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之一。接触一些思想向上、勉励性强的英语谚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如:Easier said than done(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任何一件事情,下决心去做并不是很难,但如果把决心付诸于实践,则需要相当大的毅力。像这样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英语谚语比比皆是,如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是上策);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No pains,no gains(一份耕耘,一份收获);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者必败)??将这样的谚语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点,自然合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获取了思想教育。 二、借助谚语进行词汇教学 中学的英语单词大多数属于基本词汇,它们表示的都是和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事物,其主要特征是常用性。基本词汇产生了大量谚语。在谚语中讲授单词、词汇无疑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词汇的有效途径之一。谚语有利于学生对基本词汇的复合式掌握。例如,He who makes no mistakes,makes nothing.Don't tell tales out of school.这两个谚语中的"make mistakes"和"tell tales"为固定动宾搭配;There'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The 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s.这三个谚语当中的"black sheep" "royal road"和"early bird"分别是带有比喻意义的固定搭配,其意思分别是"害群之马""捷径"和"早到的人"。通过一些韵律和谐、结构对偶,并体现前后单词音、形、义关系的谚语来让学生学习、记忆单词,更是犹如咏诵口诀,快捷有效、富有情趣。例如:学习wealth时,引用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学习sword时,引用Words cut more than swords.学习.servant时,引用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 三、借助谚语进行语法教学 英语谚语有的简洁凝炼,有的华丽优美,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将语法知识通过相应的结构正确、规范严谨、通俗易懂的谚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谚语掌握语法规则,无疑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途径。例如,利用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学习形容词比较级;利用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学习副词比较级;利用The worst wheel of the cart creaks most。学习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显而易见,学生若能坚持熟记例中的谚语,对于领会、记忆、巩固语法知识必然大有帮助。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所运用的另外一些例子: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形容词比较级;形式主语) Hunger is the best sauce.(形容词最高级) Seeing is believing.(动名词)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现在分词)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过去分词) To err is human.(动词不定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