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

我学作文的小故事

我学作文的“历史”中,曾有这么一件十分有趣的小故事。

那是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很调皮,手脚总是闲不住,做什么作业都不认真。特别是三年级开始作文了,更不习惯。一个星期天,老师布置写一篇作文:《记一件趣事》。一早,我在妈妈的督促下拿纸笔来做作文。心里一边想着玩,一边想着应付检查,总得写几句呀,但是想来想去,有什么趣事好记呢!心里就暗暗埋怨起老师来,你什么题目不好出,偏偏出这个题目——趣事、趣事,一点趣味也没有。想了半天,连一个开头还写不出,就心一横,自言自语说:“对,还是先去玩一会再来写吧!”

于是我避开妈妈,猫着腰,溜到隔壁李明家,隔着门缝,把李明叫出来。

李明问:“你叫我干什么?”我说:“我们到小溪里去捉虾好吗?”李明一听,乐了,立即回去拿了个瓶子,和我一起向村外小溪跑去。

我们在小溪里捉虾,不一会就捉到好几只小虾。它们在玻璃瓶里东冲西撞,逗得我俩哈哈大笑……

玩着,玩着,我忽然想作文还没写呢,不禁轻轻喊了声:“糟糕!”就快步向家里跑。弄得李明莫名其妙,他也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小溪回家去。

到了家,我一看,“上帝保佑”,还好,妈没醒呢,大概她夜班回来又料理了家务太累了。我赶紧溜到房里,翻开作文本写起作文

来。这时,不知怎的我的大脑转动得很灵了——我把在小溪里怎样捉虾,怎样看瓶中小虾惊慌失措、东冲西撞……甚至把李明笑得跌坐在溪水中湿了裤子的狼狈情景,也写进去了。

写好作文,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妈妈被我笑醒了,看了我的作文,直夸我的作文写得好。不知怎的,从此,我不但不感到作文难,好养成了随时把亲自做的、看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的习惯。因此,我的作文成绩也一年比一年有了提高,这次毕业考的作文我也感到没有什么困难了。

1、从文中找出五个成语写下来。

()()()()()2、作者在“学作文”的小故事时,依次都写了什么?

3、第六自然段写了作者“捕虾”很开心,但为什么要略写?

4、作者是怎样养成写作的好习惯的?

他冲了上去,两手扳住车门,用力一拉,胳膊肘(zhǒu)朝后一拐,两腿一蹬,上了车。

“唉,只差一步。满座了!”猛然,他发现前面一个空位,一个老

奶奶正弯腰在提包里找东西,他挤到空位前,一屁股坐了下去。

老奶奶连忙制止:“唉,这位子……”

他故意装着没听见,转头看窗外。

老奶奶立起身,手里拿能旧报纸:“小伙子,这位子……”

“这位子你包了?”

“这位子脏!”

“咱不怕脏!”

“不知谁呕吐在上面了,这不,我找纸擦擦……”这时,他才觉得屁股底下粘糊糊的,用手一摸,像扎了一下,跳了起来。

1、在标题的横线上填上一个最恰当的字,使它符合本文的内容。

2、文中老奶奶连续两次说“这位子……”句中省略号表示的未说出的话是:

3、这篇短文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和()来描写的。

4、写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他”上车时的动作的词。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

散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散文阅读题汇编 1.(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24分)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高中阅读理解细节题解题技巧及练习

阅读专题-----细节题 一、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 所谓细节题,是指原文提到了某事物、现象或理论,题干针对原文具体叙述本身发问。细节事实理解题 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某一些特定细节或文章的重要实事的理解能力。它一般包括直接理解题和语义理解题 两种。直接理解题的答案与原文直接挂钩,从阅读材料中可以找到。这种题难度低,只要学生读懂文章,就 能得分,属于低层次题。而语义理解题须将题目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义上的转换才能得出结论。这类 题目要求考生能理解原文中某个短语或句子的含义,从而找到与答案意思相同的词语和句子。 这类试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事实细节的确定。这类试题一般只针对文章中某一特定的细节,也可能涉及若 干个细节,或者针对文章的主要事实,或利用图形图表或地图来表示信息等。此类试题一般又可分为两类: 一是直接理解题,答案可在原文中直接找到;二是词义转换题,答案是原文中有关词语和句子的转换,而不能 在原文中直接找到。 一般包括直接理解题(在原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常用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等提问。)语义转化题(需要将题目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义上的转换,两者存在表达上的差异,有时需要进行加工 或整理后方能得出结论)、数字计算题、排列顺序题、图表图画题等。抓住文段中的事实和细节是做好该题 型的关键,也是做好其它类型问题的基础。这类题型的题干常为: When /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correc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All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NOT true/fals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该题型几乎都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与答案有关的信息,或是其变体。所以,搜查信息在阅读中非常重 要,它包括理解作者在叙述某事时使用的具体事实、数据、图表等细节信息。在一篇短文里大部分篇幅都属 于这类围绕主体展开的细节。做这类题一般采用寻读法,即先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找出与问 题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再对相关部分进行分析对比,找出答案。 二、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 细节题是针对文中某个细节、某句话或某部分具体内容设置问题,正确答案的根据一定可以在原文中找 到,即原文的改写往往成为正确选项。 通常细节题的正确选项有以下特征: 1、对原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替换。把原文中的一些词换成意义相近的词,成为正确选项。 2、词性或者语态的变化。把原文中的一些词变换一下词性,或者改变原文句子的语态,给考生制造障 碍。 3、语言简化。把原文中的复杂语言现象进行简化,成为正确答案。 4、正话反说。把原文中的意思反过来表达而成为正确选项(适用于寻找错误选项的题目)。 干扰项也是以文章中的某个细节设题,若不仔细辨别,很容易把它当成正确选项。干扰项有以下特征: 1、将原文内容扩大或缩小。把原文中的限定词去掉或替换,使该选项看似正确,实际上却是错误选项。 2、把未然当已然。改变文中某句话的时态,如把将来时变成现在时,把未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 情。 3、无中生有。即选项内容是根据主观想象或推测得出的结论,而文中并未涉及。 4、偷换概念。把原来做该事的“张三”换成“李四”,所述细节确实与原文一致,一不小心就会误选。 5、文不对题。这类题最不容易辨别,选项中的描述与原文完全一致,确属原文中的一个细节,这时要 回到题干,看该选项是否能回答题干所提的问题。

中考散文阅读及答案合集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满分秘籍之事实细节题型(正稿)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满分秘籍之事实细节题型 阅读理解满分秘籍——理解题干的要求是核心,分析选项的特点是基础,读懂原文的主旨是条件。做到题干、选项与原文内容的完美结合。 事实细节题型 高考《考纲》对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是: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 《考纲》对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的第一点是理解主旨要义。第二点就是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是考生透彻理解文章主旨要义的条件。具体信息是围绕文章主题展开的,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解释说明,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等。对应的题型就是事实细节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或某一段落)中某一些特定细节或文章的重要事实的理解能力。该题型是阅读理解部分的主要题型,几乎占了阅读理解的二分之一。充分理解文章具体信息,不仅有助于事实细节题型的答题,而且有助于其他题型的答题。 事实细节题型特点 事实细节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或某一段落)中某一些特定细节或文章的重要事实的理解能力。通常会针对以下内容来出题。 1. 列举 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里列出的具体内容是否都完全清楚,通常都是三点或四点,主要针对两种题型:Which题型(要求考生从选项中选出根据文章内容正确的选项)和except题型(要求考生排除三个正确的选项,选择根据文章内容错误的选项,通常称为“三缺一”)。 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原文内容,并进行细致对比。 2. 转折与对比 转折处常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是语义的重点,一般通过转折词but, however, yet, actually / in fact / as a matter of fact 等或对比词unlike, not so / as …as, compared to等引导。 要求考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3. 因果 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可以用because, since, now that, for, as, so, therefore, moreover, thus, consequently,as a result / consequence, as a result / consequence of, on account of, thanks to, due to, owing to等连词、介词或短语,也可以是cause, result in, contribute to, lead to, originate from 等动词(短语)或base, basic, result, consequence等名词。 要求考生能理解文章上下文的前因后果,是高考必考题。 4. 举例 由like, as, such as,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引导的举例说明。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故选A。 (2)C项,“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理解错误,结尾这句话直抒胸臆,并非“委婉地表达情感”。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理解文意,把重点语句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分析其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

阅读理解中的细节理解题题型与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e7282049.html, 阅读理解中的细节理解题题型与策略 作者:刘芳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3期 【摘要】毋庸置疑,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的重头戏,它主要考查我们学生对单词、句 子、短文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高中英语的主要目标,也是提高英语能力保证其它题型正确性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英语学习的关键也是高考英语成败的关键。掌握不同的解题策略,在高考冲刺阶段,一定能给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理解;细节题;策略 不同的阅读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技巧,笔者研究了2010-2012年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发现,阅读理解细节题在这三年高考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比重分别是45%、40%、45%.不难发现,细节理解题在阅读理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下面就细节理解题,我谈下我个人的体会。 一、定义 文章出现某些现象或观点,题干针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发问,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题型探究与解题策略 题型探究一:Wh-题或不完整的陈述式 命题形式: (1)According to Jonathan, what do you need to have fun with kites? (2)If a child is interested in the universe, he probably will visit . 典例1 (12 全国卷):56. If a child is interested in the universe, he probably will visit . A. a Youtheater B. an art museum C. 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D. a hands-on science museum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孩子对宇宙感兴趣,他可能会去哪里。题干的关键词是in the universe,我们带着关键词在文章里迅速浏览,找到相关的段落结果,我们会发现in the sky 是对in the universe的转化,所以答案选C。

近年中考散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

(完整版)英语阅读理解之细节题

高一英语专题培优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考纲解读: 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题型,分值高、题量大。阅读理解考查 的根本是检验学生对有关信息的搜集、加工能力。新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侧重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考试大纲规定,考生应能:(1) 理解主旨和要义; (2)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 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命题探究: 一.选材特点: 广东省高考阅读理解解题选材,一般遵循三个原则: 1.文章一般为4篇,阅读量在2500个单词左右; 2.题材广泛,包括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内容; 3.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论述文等。 二.题目类型: 高考中的阅读理解一般分为四大类:细节题、猜词题、推断题以及主旨题 三.题目特点: 1.无论哪一类题都一定能在文中找到依据。 2.每篇文章的5个小题正确答案的关键信息按照短文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 排列。如第2题的关键信息点在第二段中,那么第3题的关键信息点很 可能就会在第三段中,而在第一段的可能性就很小。主旨大意题和写作 目的题一般都安排在第5小题。 阅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两天的阅读就可以见效的。想要提高阅读能力,一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提高分数技巧: 1. 抓好限时训练 同学们可以通过限时训练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做阅读理解训练 时,尝试在原文中划出答案出处,这能帮助我们在阅读时以文章为依据,而不凭空猜想。 2.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学们在平时训练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避免“指读”。很多学生喜欢用手或笔指着文字读,这种阅读习惯容易使思维停留在手指着的局部单词上,会阻碍对中心思想

阅读理解(1)细节理解题(含解析)

细节理解题 (一)题干定位 (2015·全国Ⅰ,A) Monthly Talks at London Canal Museum Our monthly talks start at 19:30 on the first Thursday of each month except August.Admission is at normal charges and you don't need to book.They end around 21:00. November 7th The Canal Pioneers,by Chris Lewis.James Brindley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leading early canal engineers.He was also a major player in training others in the art of canal planning and building.Chris Lewis will explain how Brindley made such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at group of early “civil engineers”. December 5th Ice for the Metropolis,by Malcolm Tucker.Well before the arrival of freezers,there was a demand for ice for food preservation and catering.Malcolm will explain the history of importing natural ice and the technology of building ice wells,and how London's ice trade grew. February 6th An Update on the Cotswold Canals,by Liz Payne.The Stroudwater Canal is moving towards reopening.The Thames and Severn Canal will take a little longer.We will have a report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play. March_6th Eyots and Aits—Thames Islands,by Miranda Vickers.The Thames has many islands.Miranda has undertaken a review of all of them.She will tell us about those of greatest interest. Online bookings:https://www.doczj.com/doc/1e7282049.html,/book More info:https://www.doczj.com/doc/1e7282049.html,/whatson London Canal Museum 12-13 New Wharf Road,London NI 9RT https://www.doczj.com/doc/1e7282049.html, www.canalmuseum.mobi Tel:020 7713 0836 文章大意:本文是一则关于伦敦运河博物馆月度讲座安排的广告。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现代散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现代散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 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 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 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 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 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 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 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 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 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 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 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 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 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 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 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 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英语阅读理解事实和细节题技巧示范

专项阅读理解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考察事实和细节 此类题目大多是针对文章的细节设计的,是阅读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题,每篇阅读的五个小题中一般是1-3个。此类题型的问题一般有以下两种提问方式(1)考察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和结局,主要以what、who、which、when、where、how或者why等词引导,就文中某句、某段或某一具体细节进行提问并要求考生回答。(2)文章中出现的语句的真确辨析,以下列问题常见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ight /not righ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not mentioned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or learn that ….Give the right order of the sentences这类题的特点是:凡针对特定的细节的题目,其正确答案大多都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相对应的文字描述作为依据。可以是原文中的一个句子,也有可能是若干个句子,但有时是不同与原句的方式,句式或是同义句,同义词。 做好这类题目做好这类题的要领是: 1.明确题意,顺藤摸瓜。 2.按照要求,寻找答案来源。 3.找准关键词,明白其暗示作用。 4.多读课文,正确使用排除法。 务必做到下笔有据,不能根据自己读完后模棱两可的印象去做,必须回到原文中相关的地方反复查看,推敲,得到很确信的答案。另外要求考生在做这类题时,情绪要稳定,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的排除干扰项。试试下面两篇阅读,你是否能全对! It was a warm March evening, and I’d just taken a seat on the bus .A middle-aged woman took a seat opposite me. She was crying, not speaking to anyone in particular, she told her story in tears. She had come to the city to visit her daughter. But a thief had stolen one of her bags on the way. In the bag there was half of the money she’d brought with her. After a few minutes, she stopped crying, and began to eat some bread with a sad look. An old man in old and almost broken clothes got on the bus .He sat in front of the woman. After a few minutes, the bus conductor collected tickets. When he came to the old man, the old man felt sorry. He explained that he had spent all his money this morning when he’d gotten on the wrong bus and now he was trying to go home . On hearing this, the bus conductor ordered the old man to get off the bus . The old man was almost in tears a he begged the bus conductor to let him take that bus so he could get home before dark. When the conductor raised his voice at the old man, the woman behind said ,“stop troubling him! Can’t you see he’s only trying to get hom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